虽然家长的梦想很丰满,但不得不说现实却很骨感。当家长想要“规划安排”孩子,并且设立了无数项目(英语、运动、阅读、拼音、识字),几乎想要全面开花时,一般来说,效果都不会太好,即使有的孩子很配合,按照父母的“规划”完成了以上目标,这样的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四五年级)开始,也会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逆反症状。
1.孩子的首要任务是“玩”。
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玩存在很大的偏见和焦虑,简单说,就是把“玩”和“学”对立起来,即使玩,也是带有目的性的玩,比如像提问者说的这样“运动”——这背后的逻辑是,运动对孩子的身体是有“好处”的,但是“玩”是毫无意义的。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思想非常要命,因为这种思想是建立在不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其结果必然失败。不但无法达成家长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让孩子产生很多学习上的问题,甚至可以简单粗暴的说,它会直接培养孩子的厌学情绪,为孩子将来的逆反铺下种子。
很少有家长意识到,“玩”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最主要的工作。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力,消耗旺盛的体能,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可以说,“玩”就是孩子成长的工具。这和家长对“玩”的狭义理解有很大的区别。一个优秀的家长,是能够充分的引导孩子在玩中学习的,而不懂儿童发展规律的家长,才会把玩当成娱乐,把学习当成正经事。
于丹曾经说过她的例子。有人问她,教不教孩子背诗?她说,当然教,但是她不会让孩子背着手坐在书桌前一本正经的背诵,而是在她玩滑板车的时候,一起大声背诵,或者在浴缸里打着水花的时候,突然饶有兴致的提议“妈妈我们背首唐诗吧”。
真正好的教育,在于家长的用心,这种用心不体现在用力,而体现在家长需要时刻留心,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比如现在孩子兴趣正浓,诗兴大发,而家长正在炒菜,大部分家长都舍不得关掉火,就着孩子的“劲头”去背首诗,而是先完成自己的事情,再去让孩子念诗,可那时候,孩子的诗性已经过去了。
家长往往很费力,但是效果却有限,区别就在于到底是费心还是费力。
2. 一切“规划”的主体都是孩子而非家长
提问者说,怎么给孩子规划时间。当提问者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意味着,在ta的心理,孩子是因为比成人更“蠢笨”,而应该接受成人的管理的。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
孩子有其自身生长和发展的规律。很小的孩子,就已经有自主意识,虽然孩子的认知还不完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自身没有自主意志,所谓的自主意志,就是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节奏。一个好的家长,需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节奏,这就是所谓的“顺应天道”,如果家长想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就等于是剥夺了孩子的节奏,强制ta转向自己的节奏。
也许有人会说,那如果由着孩子,那ta肯定不想学习,光想着玩了。如果家长是这样想的,那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家长严重的不信任孩子,不信任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天性,事实上,所有的孩子都对世界充满好奇,探索未知的世界,就是他们在学习这个世界,只不过这种方式和家长所理解和要求的不同罢了。所以,重点在于怎么顺着孩子的天性顺其自然的学习,而不是规划孩子学习。
第二,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玩,抓住一切几乎玩,那几乎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孩子玩的不够。家长可能不同意这种说法,但这是事实。在孩子的体系里,ta对“玩”有匮乏感,这种匮乏感很大程度上是家长造成的。当心理上的匮乏感被填满了,孩子就不会见缝插针的玩了。
所以,归根到底,家长想为孩子的规划,主体应该是孩子,而非自己的意愿。
首先,孩子完成了一天的学校功课,是需要大量的时间“中和”这种上学的“痛苦”的。在学校,是被约束的环境,缺少自由。所以,家长希望孩子一回家就先做作业,做完再去玩,这种想法虽好,但却不符合实际。孩子精力了一天被约束和管教的学校生活,回到家是需要时间中和的。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孩子的心理疲劳程度,是有差异性的。
其次,当孩子完成了对白天课业的中和,家长就需要引导孩子完成作业,进入学习任务了。但是,怎么界定孩子是否通过玩耍已经中和了白天的心理疲惫,这个标准应该是由孩子制定的,而不是家长认为玩够了,可以学习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和孩子进行充分的协商,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然后才有下一步的规则制定。
3.孩子重要的是习惯和规则的培养,而非知识的积累
提问者问到了很多具体的学科,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反映了家长内心的焦虑,对孩子有“完美”期待。当家长对孩子有完美期待的时候,就很容易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引发亲子矛盾,为将来的逆反厌学做准备。
第二,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所谓的打好基础,这个基础指的是孩子的习惯和规则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累积。
从知识的角度来说,大家可以回想,即使再笨的人,当他长到一定年龄也知道1+1等于几。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的知识,家长不必看得太重要,因为这些知识孩子早晚都能掌握。但是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全,习惯和规则是否培养好,这就非常关键了。
如何为孩子制定规则呢?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是,规则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刚才提到的,要以孩子为主体,在尊重孩子自身规律的前提下,顺应孩子的发展秩序引导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换言之,家长起到的只是一个在一旁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强制的作用。
比如孩子从放学玩的时间不短了,家长可以跟孩子协商,今天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这个学习目标,包括学校作业,也包括一些课外的学习。但是这个目标,是孩子认可的,家长可以在一旁提醒,但是不能强制。
当有了目标,就需要让孩子为自己制定规则,安排时间。也许家长会认为孩子的安排一点都不合理,这个时候,家长仍然是提醒和引导,帮孩子看到自己制定的不合理之处。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孩子的天性是忠于父母的,一般而言,孩子都希望获得父母的肯定,基于这种心理,孩子可能为了迎合父母,会故意把目标定的高一点。这个时候,父母就不要再给孩子加码了,如果父母表现出对孩子定的目标的不满意,就会极大的挫伤孩子的自主积极性,孩子会认为家长听取ta的意见,是很伪善的,实际上还是要父母说了算。这个时候,孩子就会产生抵触心理。
所以,规则和时间安排是可以调整的,家长不要妄想一下子就尽善尽美。事实上,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所以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制定的规划不完整,有漏洞,当孩子日后看到,或者经家长的提醒看到时,ta就会对自己的规划重新安排,孩子的能力就是在犯错-修正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的。
家长总有一种“一步到位”的追求完美的感觉,这种迫切,会令家长焦虑、苛刻,实际上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所以,看似是这样一个如何为孩子规划时间的问题,但本质上却是反应家长自身心理状况和人格完善的问题。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只有家长心智成熟,孩子才能有良好的学习结果。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打赏,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