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抗日战场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卫立煌率部向中条山转移时,借道延安,亲自到延安参观,并受到热情接待——其实他的部队原本可以直达中条山。
卫立煌在延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军委参谋长藤代远和陕北留守处主任肖劲光远迎至城外,而主席则很少见的在接待处出门迎接,然后与卫立煌热情长谈,设宴款待,甚至晚上举办的欢迎晚会,主席都亲自陪同。这种高规格的接待显然与众不同。
访问延安之后,卫立煌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前敌总指挥的名义,签发了一道命令:“即发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步枪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发”。在下发时,卫立煌又临时加上180箱牛肉罐头。这也是我军在抗战时期获得的最大一次补给。
为此,卫立煌受到了蒋校长的责问,但他理由充分,让蒋校长也无可奈何。
朱德曾劝告过卫立煌,延安知道他的处境不太好,让他必要时可以“骂一骂八路军”,但从来没有听过卫立煌对我军有不利的言语。
延安一行后,卫立煌判若两人,他原来对我军可不是这个态度。1932年,蒋校长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围剿”,时任十四军军长的卫立煌,猛打猛冲,曾率部占领苏区军政中心,这让蒋校长喜出望外,对他大加褒奖,甚至以他的名字立煌作为县名,这在蒋阵营中,除了中山县,绝无仅有。
1948年1月,赋闲的卫立煌被蒋校长派到东北接替被林彪打得灰头土脸的陈诚。他的夫人十分恼怒:“人人都知道东北快完了,连我这个女人都能看清楚,你为什么还要去为陈诚当替死鬼”。没有人知道精明的卫立煌是怎么想的。
至1948年11月,能征善战的卫立煌到东北仅十个月后,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他的表现竟然还赶不上陈诚,这不免让人大跌眼镜。虽然此时东北野战军兵强马壮,但原本骁勇善战的卫立煌,当时的表现却是瞻前顾后,碌碌无为,东北迅速被解放与他有着莫大的关系。
1945年,卫立煌曾称病出国旅游、考察很长时间,在英国,他与夫人的亲戚、居里夫人女儿的学生、法国留学生进步学生领袖汪德昭曾有过推心置腹的交谈。
卫立煌:“将来回国,蒋还是要用我的”。
汪德昭:“那你就起义么”?
卫立煌:“我决心这样干,难办的是,我的意见没法传到延安”。
汪得昭:“回到巴黎后,我可以找适当的关系,取得联系,寻求配合”。
有资料显示,卫立煌到东北上任后,曾接到过一封绝密电报:“前次在巴黎发出的电报,已到达目的地,对方有回信,谓可以利用目前情况,相机行事”。
过不多久,汪德昭便到了东北,在卫立煌身边工作,把一个海外学者请到部队,卫立煌的用意让人难以琢磨。
在抗战时期,卫立煌曾让他的秘书任天马(我组织派往卫立煌司令部的燕京大学毕业生),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找负责人林伯渠询问:“如何能加入贵方组织”?
任天马带回来的答复是:“卫先生若能忠实执行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比参加我方组织对中国革命更为有利”。
丢了东北的卫立煌,被蒋校长撤职查办,曾遭短期软禁,不久后获得自由,去了香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卫立煌欣喜万分,亲自起草一份祝贺电报发给主席。1955年,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下,卫立煌回到北京,并得到了很高的荣誉,曾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他的晚年生活非常愉快、幸福。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