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在心理学家看来,日常生活里哪些事的影响力被低估了?

在心理学家看来,日常生活里哪些事的影响力被低估了?

2020-07-20 20:26阅读(76)

在心理学家看来,日常生活里哪些事的影响力被低估了?:一、心理的延缓偿付期这个概念很适用于现在一些大学生,比如盲目考研的这类群体,他们有的人其实根本不清

1

一、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这个概念很适用于现在一些大学生,比如盲目考研的这类群体他们有的人其实根本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没有做出认真规划,因为不想这么快就把自己未来定型,不想面对即将毕业后工作、社会的压力,想保持继续在学校的状态。这就是心理的延缓偿付时期的表现。
从严格的心理学定义来说,延缓偿付期指的是开始进入成年初期的人,虽已应承担许多的社会责任,但他们往往进入一种“暂停”局面,延缓自我同一性的内心需要。这个时期的年轻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选择麻痹和回避的状态。

二、睡眠者效应
态度心理学中,由于一段时间后,人们容易忘记信息的来源,而对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这种现象叫作睡眠者效应。

这个效应揭示了人们很容易受暗示,产生认知偏差。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有的广告受众反映其无聊、甚至反感,不被看好。神奇的是,产品销量却在上升。挨骂的广告也能卖出产品?这便是催眠者效应的功劳。

三、偶像化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童年经验往往会影响个体的一生,与父母的童年关系形成了你最初对世界的态度,影响到你面对社会成长与社交中的性格。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常常是最崇高的偶像、权威的代表,而到了青春期后,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意识中的偶像与现实的差距,将慢慢退除这种盲目的偶像化。

有的心理学者认为,现在那些疯狂追星的孩子,是由于对自己父母偶像化没有成功,因而将明星树立成了完美的形象。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2

1、父母的说话,其实对小孩是有非常大的暗示作用的。比如说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出人头地,用打击式教育,挑剔孩子的不足,最后导致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好的。

2、适应力,因为适应,我们觉得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情侣的好,也是理所当然的,稍微一点不好,就吵架了。适应了当下的环境,忘了初心。

3、习惯,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惯有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其实这些就积累成了命运和一生。

3

批评,指责,否定,

特别是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认为这都是很普通的教育方式,很正常,对孩子来说,造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

在这种教育环境里成长出来的孩子,比较自卑,自我价值感低,影响往小了说就是不够自信,性格懦弱,很难有大的发展,往大了说,这是造成日后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温床!







4

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关键期的。错过了,弥补很难,或者说事倍功半。 比如:

3-6岁需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像自己洗漱,按时上床睡觉;玩具玩完了放回原处;衣服鞋子摆好放整齐;帮着妈妈干点儿简单的家务等……

六岁前,是建立规则的关键期。因为这时孩子即使不听话,也不会翻起多大浪花,内化了规则,会为他以后的发展不跑偏打下了基础。

九岁前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候,也就是三年级现象。这时你会发现孩子们在学习成绩与习惯开始出现分水岭……

12岁前,完成自我认同的一致性……

错过了这几个关键期,再弥补,需要先接纳现实+爱+足够的时间+心理学知识,才会有峰回路转的可能……

5

习惯。

好的习惯能成就人,而坏习惯则会毁掉一个人。

比如\"拖延症\",就是一种病。

如果你儿时就拖延,但是家长没有给以纠正,那你上学后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势必会影响到你的学习,从而导致你成绩不理想。

如果你工作后仍然拖延,那就没效率,没信誉,领导不会让你挑重担,同事也不愿与你合作,你的职场会坎坎坷坷!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拖延\"看似乎是日常小事,实则是个大毛病。好比干里之堤上的蚁穴,要及时堵上,免得有一天有危及到人生这整座大厦!

6

尤在孩子情绪处理问题上。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成年后的个体的许多个性特质都与儿童时期的经历有关。

7

1,开门一一挑战人生;

2,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一生命的依托中包涵其中的真理存在;

3,親人间的问候一一體现人间大爱;

4,外出打个招呼一一體现心中有爱;

5,回来报平安一一體现关爱

6,睡觉前问大家晚安一一體现人性的善一一最大的爱。

8

潜意识、思想认知和行为习惯,这些才是我们真正主人。谁能驾驭潜意识?谁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否则,我们都是认知局限和习惯的奴隶。

9

日常生活

10

现阶段看,孩子缺乏参与生活的过程和对于做事的实践对孩子的影响被严重低估了!孩子的思想、观念和行动力往往在其实际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