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乾隆时期没有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归根到底来说,就是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皇权进一步加强的结果



这话怎么理解呢?咱们先看一下康熙晚年为什么会发生九子夺嫡。

在康熙继位之前,铁帽子王可以说是没有篡位野心的皇子的终极目标。因为无论是待遇还是权力,在当时当个王爷也挺好的。但经过皇太极、顺治和康熙爷孙三代的不断的打击后,铁帽子王的风光不再,可谓是一年不如一年,堂堂王爷居然还不如皇帝身边的心腹混得好。

面对此情此景,如果你是皇子,你会怎么为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行一番规划呢?

我觉得,最起码你要提前投资吧?尽早的选边站队,也就是尽早抱大腿。如不然,新皇帝登基后,到时候他不待见你,你觉得你能有好日子过?

好,如果你站了队,就如历史上老三胤祉和老四雍正以及一票朝中大臣抱太子大腿,老九胤禟和老十胤?以及一票朝中大臣抱八阿哥胤禩的大腿后,这个时候就有一个新的问题来了——皇帝会怎么看待你们这种公然抱大腿的行为



在你看来,你抱大腿,可能只是想给自己找个好归宿而已。可是你皇阿玛就不见得也是这样认为了哦。

他会怎么认为呢?他肯定会认为,你们是在结党营私,怀疑你们会不会造反篡位?

可能你会说我没这想法,但他会信吗?并且你真能保证自己一点非分之想都没有?

所以这个时候,打压结党的皇子、大臣,就变成了你皇阿玛为了保住皇位的刚需!

所谓大阿哥胤褆和太子的内斗,八阿哥和太子的内斗,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的内斗。两次废太子,永久禁锢大阿哥,打压老八和老十三,警告老三要专心治学问,这些事件看似都是康熙的儿子们在瞎搞,康熙对此好像无可奈何。可实际上,这都是康熙于幕后一手策划的内斗事件。如果他不废太子,他不召集群臣众议新太子人选,哪会有后面那么多内斗事件发生

因此,不要总觉得康熙晚年闹九子夺嫡,是因为他儿子多。实际上在当时,不管康熙是二十四个儿子,还是两个儿子,只要他儿子结党抱团,康熙都会操控儿子内斗,最终都会搞出皇子争储这种事情

这里你可能会说,康熙有这么腹黑吗?他如果这么做,哪还有一点父亲该有的慈爱。

如果你是这么看康熙的,那你就真是小看了这位爷了。他八岁登基,十四岁擒鳌拜,二十岁逼反三藩,他爹留给他的老臣,除了索尼,无一人能善终。如果把索额图的结局也算上,四大辅臣就是全灭结局。

给这位爷当心腹,当儿子,那真得先找算命先生看看自己的生命线。命不够硬的人,怕是伺候不起他。

扯远了,说回正题。康熙在幕后策划儿子们内斗后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儿子们全老实了,朝内的党派基本被打成蛋花,康熙终于稳固了皇权,再也不用担心晚年被人暗杀或者被儿子逼宫了。

并且最关键的是,被康熙这一折腾,清朝的皇子算是彻底蔫了。再想结党,再想跟朝臣或兄弟抱团,已没有任何可能性。而皇位到底由谁来继承,全由皇帝一人做主,谁都别哔哔,谁也别瞎想

康熙死后,雍正继位,他在吸取康熙后期皇子内斗的教训后,宣布不再明立太子,而是将心中默定的太子书写两份,一份藏于内廷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的后边,另一份自己收藏。老皇帝活着时,都不准议论。等老皇帝死后,去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的后边取出诏书即可,这也就是所谓的“秘密立储”制度。



最后,再来看乾隆。

乾隆继位后,全盘继承雍正的传位制度,皇位到底留给谁,他自己一个人说了算。谁都没资格说话。敢擅议储君的,轻则罢官,重责砍头掉脑袋。朝臣们不是钢筋铁骨,在这种高压状态下,自然是不敢乱抱大腿,有什么结党之念了。

另一方面,作为乾隆的儿子,如果还想有个好的归宿,就不能结党,老老实实的给他当儿子就行了。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争也没用。

当然,作为皇子,乾隆的儿子们也不可能不对继位没有任何想法。事实上乾隆的十多个儿子也在明争暗斗的想要争夺皇位。但问题是,乾隆身体很好,而且他又霸道,耗死了自己秘密册立的三个太子不说,还骂死了一个儿子,过继出了两个儿子,以至于最后剩下有资格继位的儿子只剩下四人。

而就剩下的四个儿子(皇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也都被他压制的死死的,各个都只能做事,得不到他们叔爷爷那般历练,无法掌控实权,无法与人结成利益集团。

乾隆的长孙(永璜的长子)绵德不信邪,私自跟礼部的一个郎中见一面,交换礼物。结果乾隆直接把他革爵,发配伊犁,永不准赎罪。并且乾隆还把康熙朝诸子争位的事情翻出来跟儿子们叨叨,语气很重的训诫他们不要有非分之想

也就是说,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持续高压,从乾隆朝开始,皇子普遍都被当饭桶一样圈养了,产生不了精明、强干,有野心,对皇帝权威有威胁的人。乾隆曾感叹儿子素质过低,选择嘉庆继位只是因为他没有短板。可实际上,儿子们会那样,都是他自己导致的。

既如此,乾隆朝也就不可能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前提,乾隆的儿子也就无法闹出九子夺嫡那种事情了。

最佳贡献者
2

康熙年间出现的九子夺嫡事件,引起朝野振动,一时之间,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拉帮结派,打得头破血流。康熙晚年也因为此事焦头烂额,气愤不已。最后作为胜出者的雍正,不管是以非法手段夺取的皇位,还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了皇位,总之在雍正看来,九子夺嫡的事件是不可以再次发生的。于是雍正在位时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就是不公布下一任继承人的名字,由皇帝写好名字,悄悄放在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



乾隆自然也是跟随父亲的脚步,遵循秘密立储制的。所以只要皇帝不说,是没有人知道下一任皇位继承人是谁的。乾隆与富察皇后感情甚笃,一心想立富察皇后的嫡子为继承人。所以最初,乾隆立了皇次子永琏为自己的继承人,然后永琏九岁早夭了。于是乾隆又立了富察皇后的第二个儿子皇七子永琮为继承人,可惜永琮两岁的时候因感染天花也死了。这个时候,富察皇后郁郁寡欢,没过多久也去世了。乾隆悲动欲绝,很久才慢慢走出来。



后来,乾隆又立了自己钟意五阿哥永琪为继承人。永琪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而且文武双全,极其优秀。但天妒英才,五阿哥永琪也英年早逝。此时的乾隆生无可恋,便不再提立继承人的事情。



到了晚年,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乾隆不得不再次将选定继承人提上了日程。这时候,当时在世的皇子共有七人,其中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已出继旁支为嗣,所以被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外。



其余五人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这五人中,皇十二子永璂的身分最高,他是乾隆帝第二个皇后乌喇那拉氏所生,当时十五岁。我们小时候看的《还珠格格》里处处与小燕子和紫薇作对的皇后娘娘就是十二阿哥的母亲。但是后来那拉氏皇后与乾隆发生了很大的矛盾,乾隆盛怒之下想把她废掉,虽然因为群臣苦谏未成事实,但此时的乾隆与那拉氏皇后已是貌合神离,那拉氏的皇后名分也是已名存实亡,没过多久那拉氏皇后就去世了。乾隆因为那拉氏皇后而迁怒与十二阿哥永璂,所以他已不大可能被立为继承人了。



皇八子永璇,年龄较长,但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也不太好,乾隆也不会考虑他。皇十一子永瑆,文才较优,尤善书法,但乾隆帝对他的不重骑射、仿效汉族儒生的文人习气很是反感,也曾严厉申斥。而皇十七子永璘尚在襁褓之中,也不可能被选为继承人。相比之下,皇十五子永琰在当时的诸皇子中,算是比较优秀的了。



如此看来,只能说是矮子里拔大个了。若是富察皇后的两个儿子没死,或是五阿哥没有英年早逝,也没有永琰什么事了。

3

康熙皇帝在能力和成就上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在生孩子上也可以称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一共有二十个女儿,还有三十五个儿子。康熙的三十五个儿子中序齿的只有二十四个,其余十一个都没有序齿。这么多儿女一方面可以看出清朝前期皇帝的生育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清朝前期的活力。康熙皇帝作为一个父亲,多子自然多福,康熙皇帝足以含笑九泉。乾隆皇帝在生孩子上面虽然比不上爷爷康熙皇帝,但也是多子多福。乾隆皇帝一共有十个女儿和十七个儿子。乾隆皇帝也算是一个多子多福的老人。

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子孙满堂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是也会出现一些令他们感觉到难过的事情。康熙皇帝一辈子对待敌人从来没有手软过,也没有任何敌人能够打败康熙皇帝。但是康熙皇帝却摆不平自己的家事。康熙皇帝有多子多福是幸运,也是一种不幸。多一个儿子就多了一份保障,但是也多一个儿子分家产。康熙皇帝的家产非常多,每一个儿子都可以获得无数家资。但是康熙所有儿子最看重的还是康熙的皇帝宝座。康熙的宝座只有一个,最后也只有一个儿子可以可以继承皇帝宝座。能继承皇帝宝座的儿子将会成为整个国家的主宰,得不到皇帝宝座最多当一个没有封地的亲王。所以康熙所有儿子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皇位的继承者。到了康熙皇帝晚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九子夺嫡”事件。康熙皇帝在世的成年儿子几乎都直接或者间接参加了这次夺嫡大战。

乾隆皇帝也有十七个儿子,却没有出现多少夺嫡之战,皇十五子永琰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皇帝继承人。为什么乾隆皇帝时期皇位传承会一帆风顺呢?乾隆的17个儿子分别为: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七子永琮,皇八子永璇,皇九子未命名,皇十子未命名,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皇十五子永琰,皇十六子未命名,皇十七子永璘。
乾隆皇帝的儿子非常多,但是当他确定继承人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可以选择的余地并不多。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出生于1711年,病逝于1799年,足足活了89岁。乾隆的儿子大多没有继承乾隆皇帝长寿的优良传统,许多儿子寿命非常短。皇九子、皇十子和皇十六子出生没有多久就去世了,所以连名字都没有取。皇次子永琏、皇七子永琮、皇十三子永璟和皇十四子永璐在孩童期间就早夭。这七位儿子都是幼年早夭。乾隆剩下的儿子中也有不少儿子根本没有活过自己的父亲。

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两位皇子在孝贤皇后的葬礼上表现得不够悲伤,而被乾隆皇帝严加指责,剥夺他们两个皇位继承资格。皇长子永璜郁郁寡欢两年后病逝,时年22岁;皇三子永璋于1760年病死时年25岁。皇四子永珹被过继给和硕履懿亲王胤裪,于1777年病死,早于乾隆去世。皇五子永琪多才多艺会多种语言,书法和骑射等也是样样精通,深受乾隆皇帝钟爱。可惜的是永琪于1766年病逝,时年仅25岁。皇六子永瑢被过继给慎靖郡王允禧,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于1790年病逝,时年48岁。皇十二子永璂因其生母断发惹怒了乾隆,等同被废,于1776年去世,时年24岁。乾隆皇帝皇帝最后一次决定立储的时候,只剩下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和皇十七子永璘。皇十七子永璘刚出生没有多久,他的年龄太小,根本没有夺嫡的能力,也没有在立嫡的考虑范围之内。皇八子永璇寿命很长,他的母亲金氏的身份太低微,而且又是外邦人。永璇言行举止比较轻佻浮躁,做事不识大体,人缘极差,而且这哥们的脚还不大好。皇十一子永瑆是一个十足的文人,身上的文人气质非常浓厚。永瑆的政治能力不行,而且他的心思也不在政治方面,自然也不会参加夺嫡之战。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出为什么乾隆时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夺嫡之战。乾隆皇帝太能活,他熬死了自己的十三个儿子。乾隆的不少儿子们没有活不到乾隆皇帝确定继承人的时候。康熙虽然在位时间比乾隆长,但是康熙只活了69岁。康熙的儿子整体寿命比乾隆儿子寿命要长不少。康熙晚年出现夺嫡之争的时候,康熙的年龄大概也就是五十多岁,康熙的不少儿子也都正值壮年。乾隆皇帝的儿子则不一样,乾隆许多儿子根本没有同屏出现过。他们连同屏出现的机会都没有又怎么能夺嫡。所以有时候皇帝活得长也未必是一件坏事,最起码可以避免儿子们夺嫡。康熙皇帝时期各种战事比较多,他的儿子又都个个能干,每个儿子都有一定势力。所以他们也有夺嫡的能力。康熙参与直接夺嫡的九个儿子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夺嫡成功的皇四子胤禛自然不必多说。皇三子胤祉在文学上面的成就斐然,皇八子胤禩是有名的“八贤王”,皇十四子胤禵在军事上的才能绝非一般,其他皇子也都各有才华。但是乾隆的儿子们明显比不上康熙的儿子。乾隆的儿子就没有几个像样的,真正有能力的可能就是皇五子永琪。皇十五子永琰只能算是矮子里挑高个。其余儿子要么平庸,要么不靠谱,要么短命。这样的皇子根本没有能力参与夺嫡。

“九子夺嫡”总得有“嫡”夺才能夺,没有“嫡”怎么夺。皇二子胤礽两岁的时候就被康熙皇帝立下皇太子。胤礽在太子的位子一呆就是几十年,他也当了几十年其他皇子的靶子。康熙的不少儿子都非常有能力,太子胤礽却是一个相对比较平庸的皇子。太子的资质相对平庸,且越来越不讨康熙的喜欢。所以其他皇子才看到了夺嫡的希望,他们才敢于参与夺嫡。雍正皇帝时期,吸取了“九子夺嫡”的教训,改公开立太子为秘密立储。皇帝会把皇储的人选名册拟定好,立储谕旨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放在皇帝身边,另外一份放在匣子里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老皇帝去世之后,大臣们把两份立储谕旨取出之后当众打开,两份诏书一致后宣布新任皇帝。乾隆也是通过秘密立储的方式选择了永琰。既然是秘密立储,当时的皇子都不知道谁会是储君也就没有打击的目标。所有皇子也都可能已经被立为储君,如果此时还是妄动的话,极有可能引起皇帝反感而改立他人。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以不变应万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给父皇留下好印象。综合以上原因,乾隆在位期间才没有出现皇子夺嫡的现象。

4

康熙朝晚期,在康熙皇帝诸位皇子之间爆发的“九子夺嫡”事件,因为持续时间之久、牵扯朝臣范围之广再加上由此引发的手足相残、血腥清算,让夺嫡胜出者——雍正皇帝背负“弑兄、屠弟、好杀”骂名的同时,也让后世见识了什么叫“最是无情帝王家”。可作为“类祖不类父”的乾隆皇帝,一生共繁育皇子17位,非但没有发生类似康熙朝的皇位争夺事件,反而实现了清朝最为合法的乾嘉皇权更迭。

那么,乾隆朝为何没出现类似“九子夺嫡”的皇位争夺事件?

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1、秘密立储的有效遏制

雍正元年,充分见识了皇位争夺事件引起的手足相残,尤其是对自身皇权的严重挑战和威胁后,雍正皇帝认为建储一事,既不能明立也“不得不预为之计”,于是创设“秘密立储”制度,遂成定制。

作为清代第一位因“秘密立储”而受益的帝王,乾隆皇帝在乾隆元年七月,便“循用皇考成式,亲书密旨,照前收藏”,早早地完成了建储大事。不可否认,“秘密立储”制度因为对皇储人选的严格保密,让朝臣无法正确选择拥立对象,从而从根本上遏制皇子结交朝臣的可能性,将结党夺嫡的出现概率,降至最低。

乾隆元年七月初二,乾隆皇帝召集诸王大臣九卿,“亲书密旨,著总理事务王大臣、亲看宫中总管太监、谨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先行打消了皇子们参与夺嫡的念头。

乾隆三年,富察皇后嫡出皇子——爱新觉罗·永琏因病夭折,悲痛异常的乾隆皇帝将写有永琏名字的传位密诏公布天下,虽然让第一次“密立皇储”失去了现实意义,但也让天下朝臣乃至诸位皇子明白了乾隆皇帝选择皇储人选的一大原则,那就是“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虽然长子早夭,但富察皇后依然有着生育可能,其余庶出的皇子也就没有了继位希望,只能等待着另一位嫡出皇子的降生。

乾隆十一年,富察皇后的第二子——爱新觉罗·永琮降生,在其余皇子的夺嫡念头彻底击碎。但没等乾隆皇帝将这位嫡出皇子的名字写进秘密传位诏书,永琮的早夭、富察皇后的崩逝,将乾隆皇帝寄希望于嫡出皇子的传位打算彻底落空。就在诸位皇子终于找到夺嫡机会的时候,因富察皇后崩逝而性情大改的乾隆皇帝,在接连严惩了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后,再无皇子胆敢触及乾隆皇帝的底线。

永琮薨逝之前和乾隆皇帝再次密立皇储的三十八年以后,秘密立储制度对于诸位皇子之间的夺嫡行为起到了根本上的制约和压制,绝对程度上降低了夺嫡事件出现的可能。

2、对后宫妃嫔带有政治目的的压制

从永琮薨逝的乾隆十二年,到再次密立皇储的乾隆三十八年之间的26年间,乃系乾隆帝诸位皇子最有可能发生夺嫡行为的时期。在永琮和富察皇后接连去世以后,乾隆皇帝也逐渐意识到了诸位皇子对大清皇位的觊觎之心,遂开始了卓有成效的遏制办法。对后宫妃嫔带有政治目的的恩宠有别,就是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富察皇后崩逝以后,在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的直接干涉下,乾隆皇帝以娴贵妃那拉氏乃“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将其晋封皇贵妃并摄六宫事,以备皇后晋位。那拉氏被确立皇后位分后,乾隆皇帝和其接连生育皇十二子永璂和皇十三子永璟,再次为乾隆帝传位嫡出皇子带来了希望,并一度中止了其余皇子对皇位的觊觎。

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和继皇后那拉氏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帝后矛盾”,那拉氏被“不废而废”,此时永璟已殇,永璂也受其母牵累,断掉了继位可能。可没等诸位皇子发起夺嫡之争,乾隆皇帝就将令贵妃魏佳氏晋封皇贵妃并摄六宫事,确立了后宫之主的地位。此时的魏佳氏虽有两子早夭,但仍有一子永琰在世,也一定程度上断绝了其余皇子的夺嫡念头。

从富察皇后到继皇后,再到皇贵妃魏佳氏,乾隆皇帝的后宫之主始终没出现缺位空档,也就是说,在明确了想要传位于嫡出皇子以后,乾隆皇帝利用后宫妃嫔的晋升保证了嫡出皇子的始终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夺嫡之争出现的概率。

3、乾隆皇帝特有的皇位传承安排

乾隆皇帝一生虽然育有17位皇子,但在乾隆三十八年之前,已有10位皇子或早夭、或病逝。除此之外,永璘年幼;永珹、永瑢出继;永璂受母牵累;可供乾隆皇帝选择的皇子也就只剩下了永瑆、永璇和永琰三位皇子。

永璇,年龄较长但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也不好,乾隆皇帝曾因此对其有过数次公开训斥;永瑆,虽然堪称一代文学大家,但其不重骑射、仿效汉族儒生的文人习气让乾隆皇帝很是反感。相比较之下,皇十五子永琰反倒成为了综合得分最高的皇子,再加上其母魏佳氏在乾隆后宫的特殊地位,乾隆皇帝选择皇十五子永琰为皇位继承人,并非艰难选择。

但是,乾隆三十八年的皇位继承人选择局面之所以如此顺畅,并不是偶然造成,而是乾隆皇帝有别于康熙皇帝皇位传承安排的必然结果。

乾隆朝的盛世景象让乾隆皇帝再无令皇子参与政事,替自己分劳的必要。所以,乾隆皇帝并未让诸位皇子过多的参与政事,从而杜绝了皇子和朝臣结党的可能。乾隆一朝,仅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在出继给宗亲为子,失去继位可能后,才开始参与部分闲散政事。正是因为乾隆皇帝对诸位皇子的有意疏忽,才让他们失去了康熙帝诸位皇子独当一面、才能卓越的夺嫡资本,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夺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清实录·高宗实录》、《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爱新觉罗宗谱》

5

从来都不是这样。

乾隆一生只有三个嫡子,也就是老二老七与十二,结果都早死。

满清历来重视嫡长子,满朝文武一直希望能够立嫡,然而除了道光这个独苗之外,历代满洲酋长都没有机会立嫡。努尔哈赤幽死褚英,废黜代善,两个最大的嫡子都没有机会。皇太极两正妻无子。康熙只有废太子胤礽是嫡。雍正嫡妻唯一儿子弘晖早丧。

因此乾隆对老二寄托希望,结果早死。乾隆悲痛甚至迁怒庶长子,斥责辱骂,庶长子永璜以后一直生活在阴影中,22岁就死。

皇七子,不到两岁就死。

皇12子,24岁就死。

所以,乾隆后期在世可能参与夺嫡的儿子实际只有八、十一、十五(嘉庆)、十七(嘉庆同母弟)四个儿子。皇六子永瑢是出继,已经不能算乾隆的儿子。

前面两个实在不成气,只能选相对正经一点的嘉庆。但是乾隆秘密册封太子后还对嘉庆有些不满意,曾乞求上天,说若自己册封的嘉庆不合适当继承人,请祖宗显灵,带走嘉庆。

而八、十一两个皇子真不想当继承人?

皇八子永璇爱书法,还有跛足,显然不能担任继承人。十一子永瑆好艺术,甚至是与刘墉齐名的书法家,显然为个人爱好投入太多,当然不可能成为继承人。实际都是被吓倒了,甘愿做个富裕王爷而已。

6

康熙晚年有“九子夺嫡”,而乾隆有17子,其传位为何却风平浪静?

  我说说个人看法,请海涵。

  原因有二。

  第一是秘密建储制度。

  咱们汉族政权的皇位继承制,一般是嫡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虽然偶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候,但总体而言,比较平和。满清入主中原之后,皇位继承,仍一直在摸索,从清建立以来,皇帝们就深感头痛,尤其是康熙时代,闹得特别厉害。康熙儿子多,且优秀的不少,皇位只有一个,那就只有抢了。康熙过分培养太子以外皇子们的能力(也是皇帝本人的私心,固住自己的权力),导致了太子与皇子们形成了对立,太子被两立两废之后,斗争就陷入你死我活的境地了。

  到了乾隆时代,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雍正时期设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很好地遏制了皇子们部分野心。储位到底归谁,皇子们不知道,只有皇帝知道。这个人不一定是长子,早出生也没有用,皇后的儿子虽有优势,但不到翻牌的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太子,能不能当下一任皇帝。所以,乾隆的皇子们,曾有17个之多,但是也没谁敢闹幺蛾子,什么与大臣勾连之类的事情,想都不要想,老老实实地听皇阿玛的话,说不定他一高兴,就把名字写上诏书,藏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以后就坐上了那大宝座了。

  第二是乾隆活得太久,皇子们都等不及先归西了。

  虽然康熙的儿子们,平均岁数也不会太长,但是康熙晚年,他的许多儿子都已经成年,且都有了子嗣,身体思想各方面都已经熟透了,完全可以为了皇位搏一搏。

  康熙本人,68周岁,在所有皇帝里面算不错的,但是比乾隆,就差不少了。乾隆呢,活了88周岁!

  再看乾隆的儿子们,实在很不给面子。乾隆属意的皇位继承人,富察皇后生的儿子,永琏永琮,都只活了2岁,9岁,愉贵人生的皇五子永琪,26就去世了——其他先走一步的,实在不少。

  就是那些侥幸活着的皇子们,也多不被乾隆喜欢。比如永璜和永璋,因为富察皇后的葬礼上哭得不够悲恸,被乾隆狠批,双双抑郁而死,永璂是废后所生,极不喜欢,永珹和永瑢,直接被过继,踢出了局,永璇极为叛逆,乾隆极不喜欢,永瑆汉化,乾隆给白眼……

  相较而言,康熙对儿子们,还没有那么意气风事,所以他的儿子们,也敢和皇兄皇弟皇阿玛对着干,但是乾隆的儿子们,可没那么大胆子,也没那么大能耐,最重要的是,兄弟们斗来斗去,都没有他皇阿玛活得久,所以,闹什么闹呢?得活得久才能作出花来啊。

  抛砖引玉吧,期待各位朋友的关注。

7

这个问题不能从皇子数量的因素去考虑,真要论皇子数量的话,康熙帝共有35个儿子啊,而乾隆帝只有17个皇子,还没康熙帝的一半多呢。真正导致康熙、乾隆两朝皇子争斗情况差别的是传位制度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在康熙朝,太子胤礽经历了两次被立、被废后,太子一位一直处于空缺状态,众皇子对太子位虎视眈眈,进而上演了所谓的“九子夺嫡”惨象。为防皇子们为了太子位继续这样争斗下去,康熙帝最后决定实行秘密立储的制度。这样一来,太子位已有人选,而且众位皇子也都不知道到底谁才是太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皇子们的争斗,因为争来争去最终还是要服从康熙帝秘立的传位诏书。这种秘立皇储的做法在乾隆朝得到了沿用。

乾隆帝登基后,先是效仿过去汉人皇帝的做法,先后秘立结发妻子孝纯贤皇后的两位儿子永琏和永琮为皇太子,但是这两位太子都在被立之后的两年内死去。更为悲剧的是在第二位太子永琮去世后一年,他的生母孝贤纯皇后也因病去世,乾隆帝深爱这位结发妻子,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再加上乾隆后来中意的太子人选“五阿哥”永琪也英年早逝,乾隆帝对立储一事非常忌讳,而且也不准大臣们再提立储一事。

可想而知当时乾隆帝的皇子们肯定也是战战兢兢,谁还敢强出头去争太子之位,这样只会引起乾隆帝的反感。而且乾隆帝也是才用秘立皇储的方式传位,皇子们也没有争抢太子位的必要。此外,能活到乾隆晚年的皇子本来就只有四五个而已。

8


乾隆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康熙朝“九龙夺嫡”的事情,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乾隆皇帝成年皇子少,活到乾隆五十年以后的只有四位皇子

乾隆皇帝虽然有十七个皇子,但是真正活到成年的只有九个皇子,抛开在1775年以前已经去世的皇长子与皇三子,以及已经过继的皇四子与皇六子,到1775年的时候只剩下五位成年皇子。

首先皇十二子永璂自动出局,因为他是废后的儿子,如果要评选乾隆皇帝最讨厌的女人,那么废后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所以,乾隆帝师绝不会选择皇十二子继承大统的,因为皇十二子当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追封他生母;所以皇十二子去世前乾隆帝甚至没有给他封王。


剩下就只有四位皇子,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在乾隆帝还活着的时候就被分府出宫了,从雍正朝开始,皇帝对默定的继承人是采取“只封爵,不分府”的政策,乾隆帝被雍正帝封为宝亲王,但一直是在皇宫居住;所以皇八子既然被乾隆帝分出宫,证明他出局了。

皇十一子永瑆,他这个人在清代文人笔记里有很多奇怪的事情,比如自己死了马,让全家人吃马人这些段子都是他的;从种种迹象看,他似乎对皇位没有什么兴趣,所以有些段子可能是他故意“自污”,不过他既然故意自污,那么乾隆帝也没必要上赶着立他当太子。

还有就是皇十七子永璘,根据史料记载,乾隆帝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很不喜欢永璘,而且这件事永璘自己也知道,所以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争夺皇位。

剩下就只有当了皇帝的皇十五子永琰了。

第二:鉴于康熙朝“九龙夺嫡”,乾隆帝对皇子管理非常苛刻

当然,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乾隆帝有鉴于康熙帝晚年“九龙夺嫡”往事,对皇子管理异常苛刻,乾隆朝的皇子如果有意“大统”,那么他的生活不亚于长期服刑。

乾隆帝对皇子皇孙有多苛刻?前面说了,乾隆帝长子死的很早,其实长子死的早和乾隆帝毒舌有很大关系,所以乾隆帝对自己长子被自己“毒舌”骂死,心里还是很内疚的。


所以他在皇长子死后,把自己长子的儿子收养在皇宫里,这就是定亲王绵德;根据史料,乾隆帝一直很喜欢绵德,甚至有清人笔记里说乾隆帝一度考虑过立绵德为皇太孙。

可是1776年的时候,绵德因为违反了“皇子阿哥不得结交大臣”的乾隆朝铁律,就被乾隆帝一撸到底,连王爵都给了绵德的弟弟。

可事实上绵德并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事情,就是和礼部的一个郎中(司长)见了面,彼此交换了礼物,就是扇子与字画,结果双方都被乾隆帝重处。

绵德被革除了王爵,那位倒霉的礼部郎中被发往伊犁效力,而且是终身,因为乾隆帝在上谕里专门提到不允许这个郎中“赎罪”。

在乾隆帝这种严酷的管理下,皇子们根本不敢私下结交大臣,那么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势力”,想夺嫡只能拼命在老爹面前表演,可谁让他们的老爹又是有史以来最长寿的帝王,结果就导致乾隆帝的皇子要么演着演着就死了,要么演着演着就演烦了,干脆解放天性了,最后成功继位的嘉庆帝永琰则是真正老实忠厚的本色演员,所以他成为乾隆帝的继承人了。

9

康熙晚年有九子夺嫡,而乾隆有17子,其传位为何却风平浪静?古代人们都非常重视子嗣,只有人丁兴旺,家族才会兴旺,帝王家也是如此。帝王后宫妃嫔众多,也是为了绵延子嗣,生的孩子越多越好,反正也能养得起,什么都不怕。了孩子多了不一定是好事。比如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因为争夺皇位,兄弟之间不顾情义,为了权势地位,哪怕自相残杀也不在乎。

康熙教子有方,导致九子夺嫡

康熙一生丰功伟绩诸多,所以他也希望儿子们像他一样出类拔萃,在儿子教育培养方面自然也是很重视的。康熙的儿子个个都是人才兼备,都有大志向,也就是因为有志向,心中难免有野心,对皇位的觊觎。虽然康熙很早就立了太子,可因为太子胡作非为,光废太子就废了两次。这也给了其他儿子机会,为了争夺帝位,自相残杀,用尽手段。每个儿子都是那么优秀,谁也不肯让步妥协,在明争暗斗中就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局面。

乾隆儿子没有争权夺利之心

相比之下,乾隆就没那么多心思,他认为皇位继承只要是皇后所生嫡子即可。富察皇后连生两子,先后被立为太子,可他们都命薄,没多久都去世了。这跟康熙相比,乾隆很不幸。乾隆的儿子跟康熙儿子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乾隆的儿子没有这么优秀,这也是为什么乾隆儿子没有争帝位的原因。

对皇位不感兴趣

乾隆是不幸的,儿子不是英年早逝,就是无意继位,肯定不会发生“九子夺嫡”的情况。乾隆有十七个儿子,可长大成人的只有六个,其中几个儿子对皇位根本不感兴趣,就不用说了。十七子永璘很受乾隆喜欢,可他人品不好,终日饮酒作乐,乾隆把皇位交给他也不放心,最后十五子顒琰被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康熙把儿子们教育的很成功,不过他忘了一点,在权势面前,不管是什么都不值一提,虽然乾隆在儿子教育方面不到位,但确是当皇帝最舒心的。

10

从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开始,皇储争夺事件就屡屡发生。历朝历代的皇储斗争也愈演愈烈,这就成为各个朝代皇帝最头疼的事。

根据古制,按嫡庶长幼有序的规定,长子是继承榜皇位的最佳人选。如果长子一帆风顺登上帝位还好,要是中途犯了什么事被废,或者中途夭折的话,就会给其他皇子留下机会,那么斗争就在所难免了。

康熙一朝可以说是国泰民安,康熙也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他对儿子的教育也是看得很重,所以他的众多儿子几乎都是文武双全的。各有各的本事,不分上下。每个人都不甘落后,都想开创一番事业,于是都觊觎皇帝宝座。

其实康熙早年曾经立过太子,立的是二皇子胤礽为皇太子,按照古制应该是立大皇子为太子的,这样一来自然就引起大皇子的强烈不满,常常用计陷害太子。再加上太子本身恃才傲物,胡作非为,他的言行举止完全不像一个太子。作为爱民如子的康熙自然是无法忍受,也不放心把天下交给他,于是在康熙47年下旨废掉了太子。这样一来,太子之位就有空缺了,就意味着每个皇子都有机会,皇子之争就上演了,也就是历史上的九子夺嫡事件。

而在看乾隆一朝,乾隆一生总共有17个儿子。但是乾隆对儿子的教育好像并没有那么看重,他的所有儿子几乎都资质平平,并没有特别出众的皇子。甚至出现了对皇位不感兴趣的皇子,他们有的喜欢练武,有的喜欢舞文弄墨,但就是不喜欢朝政。

其实乾隆早年也立过太子,第一个太子就是他与富察皇后所生的长子永琏,可惜天妒英才,永琏被秘密选为太子两年后,就因身体原因离开人世,到了乾隆11年,皇后又为乾隆生下了第二个儿子永琮,正在乾隆高兴之余,上天又给他开了个玩笑,永琮两岁的时候就因病身亡了,连续两个被立为皇储的儿子都相继离去,对乾隆的打击是极大的,也就无心再立太子。

自从雍正经历九子夺嫡事件后,在他当政期间就改革了立太子的规矩,规定太子人选由皇上秘密册立,不能公开,直到皇帝驾崩之后,由大臣宣读遗诏确定皇位继承人,这也就避免了皇子为争夺皇位而大大出手,因为谁也不知道谁是太子,也避免无所谓的斗争。乾隆立了两个太子都是秘密进行的,也就没有争夺的事件发生。

在乾隆的众多儿子中,大多都中途夭折了,这十七个皇子,最后能顺利长大成人的只有六个人。一个个的英年早逝,乾隆一朝皇储继承人极为稀缺,再加上有的皇子无心皇位,更是人才凋零,十七子永璘只喜欢到处玩的对皇位无欲无求,十一子十一子永瑆颇有才干,但无心政事,整日钻研书法,只想成为书法大师。

我们都知道乾隆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由于乾隆在位时间太长,导致有的皇子都去世了,他都还在皇位上,皇六子永瑢本可以继承皇位,但终究熬不过自己的父皇,最后离开人世之时,乾隆还很健朗,落得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下场。最后只剩下十五子颙琰作为皇位继承人了,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康熙朝人才济济,才会出现皇储之争,而乾隆朝人才凋敝,各位皇子无所求,导致继承人选严重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争夺皇位斗争了,能有一个皇子继承皇位都已经是万幸了。再加上乾隆活的太久,有他坐镇没有人敢放肆。所以乾隆一朝的皇位接管过程就是风平浪静的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