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没有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归根到底来说,就是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皇权进一步加强的结果。
这话怎么理解呢?咱们先看一下康熙晚年为什么会发生九子夺嫡。
在康熙继位之前,铁帽子王可以说是没有篡位野心的皇子的终极目标。因为无论是待遇还是权力,在当时当个王爷也挺好的。但经过皇太极、顺治和康熙爷孙三代的不断的打击后,铁帽子王的风光不再,可谓是一年不如一年,堂堂王爷居然还不如皇帝身边的心腹混得好。
面对此情此景,如果你是皇子,你会怎么为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行一番规划呢?
我觉得,最起码你要提前投资吧?尽早的选边站队,也就是尽早抱大腿。如不然,新皇帝登基后,到时候他不待见你,你觉得你能有好日子过?
好,如果你站了队,就如历史上老三胤祉和老四雍正以及一票朝中大臣抱太子大腿,老九胤禟和老十胤?以及一票朝中大臣抱八阿哥胤禩的大腿后,这个时候就有一个新的问题来了——皇帝会怎么看待你们这种公然抱大腿的行为?
在你看来,你抱大腿,可能只是想给自己找个好归宿而已。可是你皇阿玛就不见得也是这样认为了哦。
他会怎么认为呢?他肯定会认为,你们是在结党营私,怀疑你们会不会造反篡位?
可能你会说我没这想法,但他会信吗?并且你真能保证自己一点非分之想都没有?
所以这个时候,打压结党的皇子、大臣,就变成了你皇阿玛为了保住皇位的刚需!
所谓大阿哥胤褆和太子的内斗,八阿哥和太子的内斗,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的内斗。两次废太子,永久禁锢大阿哥,打压老八和老十三,警告老三要专心治学问,这些事件看似都是康熙的儿子们在瞎搞,康熙对此好像无可奈何。可实际上,这都是康熙于幕后一手策划的内斗事件。如果他不废太子,他不召集群臣众议新太子人选,哪会有后面那么多内斗事件发生?
因此,不要总觉得康熙晚年闹九子夺嫡,是因为他儿子多。实际上在当时,不管康熙是二十四个儿子,还是两个儿子,只要他儿子结党抱团,康熙都会操控儿子内斗,最终都会搞出皇子争储这种事情。
这里你可能会说,康熙有这么腹黑吗?他如果这么做,哪还有一点父亲该有的慈爱。
如果你是这么看康熙的,那你就真是小看了这位爷了。他八岁登基,十四岁擒鳌拜,二十岁逼反三藩,他爹留给他的老臣,除了索尼,无一人能善终。如果把索额图的结局也算上,四大辅臣就是全灭结局。
给这位爷当心腹,当儿子,那真得先找算命先生看看自己的生命线。命不够硬的人,怕是伺候不起他。
扯远了,说回正题。康熙在幕后策划儿子们内斗后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儿子们全老实了,朝内的党派基本被打成蛋花,康熙终于稳固了皇权,再也不用担心晚年被人暗杀或者被儿子逼宫了。
并且最关键的是,被康熙这一折腾,清朝的皇子算是彻底蔫了。再想结党,再想跟朝臣或兄弟抱团,已没有任何可能性。而皇位到底由谁来继承,全由皇帝一人做主,谁都别哔哔,谁也别瞎想。
康熙死后,雍正继位,他在吸取康熙后期皇子内斗的教训后,宣布不再明立太子,而是将心中默定的太子书写两份,一份藏于内廷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的后边,另一份自己收藏。老皇帝活着时,都不准议论。等老皇帝死后,去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的后边取出诏书即可,这也就是所谓的“秘密立储”制度。
最后,再来看乾隆。
乾隆继位后,全盘继承雍正的传位制度,皇位到底留给谁,他自己一个人说了算。谁都没资格说话。敢擅议储君的,轻则罢官,重责砍头掉脑袋。朝臣们不是钢筋铁骨,在这种高压状态下,自然是不敢乱抱大腿,有什么结党之念了。
另一方面,作为乾隆的儿子,如果还想有个好的归宿,就不能结党,老老实实的给他当儿子就行了。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争也没用。
当然,作为皇子,乾隆的儿子们也不可能不对继位没有任何想法。事实上乾隆的十多个儿子也在明争暗斗的想要争夺皇位。但问题是,乾隆身体很好,而且他又霸道,耗死了自己秘密册立的三个太子不说,还骂死了一个儿子,过继出了两个儿子,以至于最后剩下有资格继位的儿子只剩下四人。
而就剩下的四个儿子(皇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也都被他压制的死死的,各个都只能做事,得不到他们叔爷爷那般历练,无法掌控实权,无法与人结成利益集团。
乾隆的长孙(永璜的长子)绵德不信邪,私自跟礼部的一个郎中见一面,交换礼物。结果乾隆直接把他革爵,发配伊犁,永不准赎罪。并且乾隆还把康熙朝诸子争位的事情翻出来跟儿子们叨叨,语气很重的训诫他们不要有非分之想。
也就是说,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持续高压,从乾隆朝开始,皇子普遍都被当饭桶一样圈养了,产生不了精明、强干,有野心,对皇帝权威有威胁的人。乾隆曾感叹儿子素质过低,选择嘉庆继位只是因为他没有短板。可实际上,儿子们会那样,都是他自己导致的。
既如此,乾隆朝也就不可能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前提,乾隆的儿子也就无法闹出九子夺嫡那种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