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过,“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列宁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著《国史大纲》,其于序言中说道,“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清朝的爱国学者龚自珍也曾说过“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历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往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
历史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
历史学家安托万·普罗斯特在《历史学十二讲》中提到过“历史学不是要培养关于过去的充满了彼此永远隔阂的怨恨和认同的回忆,二是要努力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何发生。它是在寻找解释;它试图确定原因和后果。”《旧唐书·魏徵传》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历史学不仅仅只是一门让人们能够了解古代史实故事的学问,还要发现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历史真相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且极具难度的是寻找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从原因中了解到历史的真谛。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司马迁写《史记》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被宋神宗认为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历史在一座宝藏,每个人从中可以得到不同的需要。有人从历史中学会了礼仪涵养、有人从历史中学会了如何艰苦创业、有人从历史中学到了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精神、有人从历史中学到了修身养性之道、有人则从历史中学到了隐忍低调、明哲保身的生存之道……只要你愿意学习,总会有收获的。
中国更是一个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古国,历史的深厚足以叹为观止。所以有人说中国人的信仰是历史,无论你身处何地都摆脱不掉你身上那五千年历史的底蕴。孔子自己也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历史的评判圣人也要敬畏三分的。
钱穆主张“对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这种“温情与敬意”是对自己所处历史文化由内而发的深深认同与归属,是国民将自己与民族国家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更是国民恢复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基础。
这种“温情与敬意”就是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担当和责任。
秦始皇喜欢研究法经、法家历史书籍,最终横扫六国。汉武帝精通历史、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四海臣服。李世民以古为镜知兴替,成就贞观之治开启大唐盛世。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历史更是情有独钟。
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之所以失败时,就提出“均系不读历史之故”,因之“劝大家读历史”。
毛泽东一生到底读了多少史书已无从统计,《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一部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读得最多的、批注最多,直至逝世。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读史,成就了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