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西汉时期的所有丞相都被封侯?

为什么西汉时期的所有丞相都被封侯?

2020-07-20 18:27阅读(102)

为什么西汉时期的所有丞相都被封侯?:这个《汉书》里写的很清楚,汉朝初期,汉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长,想要处理庞大的国家事务,丞相一个人也是

1

这个《汉书》里写的很清楚,

汉朝初期,汉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长,想要处理庞大的国家事务,丞相一个人也是不行的,所以丞相要召集百官商量,就需要议政的场所,于是就在丞相府议事。

这样一来,丞相府就不仅仅是丞相的住所,更是丞相办公的场所,但是汉朝制度里没有丞相开府的规定,而侯爵可以开府,于是汉初的那些丞相都是在列侯里面挑选的。

所以,汉初都是功臣或者功臣的后裔做丞相,他们基本自身就是侯爵,且是世袭的,

也就是说,在汉朝初期,是侯爵做丞相,并不是丞相封侯爵。

《汉书》记载:“元朔中,(弘)代薛泽为丞相。先是,汉常以列侯为丞相,唯弘无爵,上于是下诏曰:‘故武功以显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乡户六百五十封丞相弘为平津侯’。其后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

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历经百年,开国功臣集团基本上已经衰落了,汉武帝开始启用儒家大师、外戚做丞相,但这些人大多没有侯爵,比如公孙弘,他是儒家大师,博士,汉武帝让他做丞相,

因为臣子中很多都是侯爵,你一个没有侯爵的丞相,如何管理这些侯爵呢?

所以,必须提高丞相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于是给他们封侯成了惯例。

比如霍光,虽然是大将军、大司马、录尚书事,地位比丞相还高,但是因为没有侯爵,很多人根本不鸟他,所以他趁着金日殫的死,以皇帝的名义封几位辅政大臣为侯爵,自己也就封侯了。

汉朝除了王爵就是侯爵了,没有公爵,王莽封公爵,瞎子都看得出来他要篡位了。

一般来说,王爵、公爵是帝国的股东,汉朝没有公爵,侯爵就相当于帝国的股东了。

2

刘邦活着的时候是有个白马盟誓,

但是,人走茶凉。

刘邦一死,大汉江山的实权落在了吕后手里。

吕后是谁呀?

在刘邦活着的时候,他就杀死了,为建立大汉立下汉马功劳的韩信和彭越。

可以说,当时所有的人,对他的印象就是杀人狂魔。

这样的人谁敢去惹。

刘邦死后,吕后想封自己的侄子吕禄、吕产为侯。

吕后先是找了当时的丞相王陵、陈平和太尉周勃来商议的。

王陵不答应说和刘邦有个白马盟誓,非刘不亡。

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吕后,没多久,吕后就让王陵滚回家了。

朝臣一看这种情况,谁还敢不从他。

那时候,吕后是一边打压皇子皇孙,

一边提拔吕氏宗族。

刘邦的八个儿子,差不多五个是吕后给干死的。

从这里开始,汉朝外戚的权威就达到了无法无边的地步。

吕后一死,吕氏宗族被灭。

紧接着就是汉文帝刘恒上任当皇帝。

汉文帝封了自己的舅舅薄昭为侯,

由于之前臣子被吕后打压的连个屁都不敢放。

因为得罪皇帝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所以,没有人敢反对汉文帝。

到了汉景帝时候,汉景帝的妻子窦皇后时,他又封了自己的兄弟为侯。

汉武帝时期,他的舅舅田蚡不但封了侯,还当了宰相。

所以,这国舅封侯都成了汉朝的惯例了。

谁还去管老掉牙的白马盟誓

3

西汉有“非有功不得候,非列侯不得拜相”的潜规则和传统。

1.丞相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上佐君王,下安万民,群臣避道,礼绝百僚的存在,执政天下的真正大臣,非列侯爵位不可能被拜为丞相,这是硬性要求。

2.若是皇帝有意让哪位不是列侯的臣子当丞相,势必会会想方设法找功绩安上其身上,从而有理由封其为列侯,之后再任命为宰相。

3.霍光辅政的时候,虽然是托孤重臣,但不是侯爵,好多勋贵都不鸟他,直到后来霍光把上官父子桑弘羊干掉,才找个理由给自己加封侯爵。

4.自从高祖刘邦杀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封王。侯爵就成了二十等爵位中唯一的一个贵族爵位了,也就成了西汉人一生之中最高的追求了。

5.列侯爵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以吴楚七国之乱为分水岭,不仅是刘氏诸侯王权力被削弱,列侯在封国内的治民权、置吏权、赋敛权、统兵权等诸多权力被剥夺,最后只剩下个税收。即便如此,列侯爵位还是个香饽饽,视其为毕生最大的追求。

6.侯爵有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后两种得有好出身或者好亲戚,第一种是普通人有希望能达到的,功臣侯分军功和事功,如果一个丞相不是侯爵,那就说明他可能没有过硬的后台,也可能没有拿的出手的功劳,这样子还有什么威信可言。

4

丞相或者说宰相,是相权的化身,而皇帝,则是皇权的代表,在明清以前,两种权力相互争斗制衡,直到明清时期皇权被极端强化,相权才被完全压制,就连化身的名号也没了,但是相权依旧存在,在某些时候还要蹦出来的,不过这个跟此问题没什么关系。

汉承秦制,汉初官职基本照搬秦朝,而秦朝的丞相权力是极大的,辅助皇帝处理政事,乃是百官之首。这个时期,国家大事并不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许多事要百官商议,其中丞相的看法举足轻重,并且就算通过,大多数时候事务办理还是由丞相负责。

想要处理庞杂的国家政事,皇帝一个人是不行的,同样丞相一个人也是不行的,所以丞相要召集官员议事,议事要有地方吧,丞相叫人总不能进宫吧,那时皇帝的地盘,所以只能在丞相府上议事。

这样一来,丞相府就不仅仅是丞相的住所,更是丞相办公的场所,但是汉朝制度里没有丞相开府的规定,而侯爵可以开府,于是汉初的那些丞相都是在列侯里面挑选的。

汉初的列侯,大多都是有能之士,能被封侯也说明他们对汉朝较为忠诚(不忠诚的基本被刘邦清洗掉了),所以即便相权极大,他们也很好地治理着国家,而没有犯上作乱。儒萧何、曹参等名相,对西汉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到了汉武帝时期,列侯的质量就比较差了,有不少纯粹是因为裙带关系混到的侯爵,也就是外戚,这时候再继续坚持只从列侯中选相比较难选。更加重要的是,相权已经极度膨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丞相几乎与皇帝平起平坐,这是汉武帝所不能忍受的。

汉武帝于是开始了一番动作,先是进行思想教育,大力推崇儒家的忠君思想,告诉这些手握重权的丞相,你要忠心哦,要爱我哦。洗脑的同时,汉武帝还创立了中外朝制度,开始分丞相的权,后来还设立三公,三公均属丞相一级,丞相的权力被削弱,皇帝的权威大大加强。

权力被夺,丞相自然不会一声不吭,那些列侯出身的地位本就不低,成了丞相不会深感皇恩,被免职反而会有怨言,汉武帝于是从列侯以外选相,但出于惯例,在拜相之前,一般会先封其为侯,公孙弘幸运地成为了第一人,而他更幸运地成为了汉武帝手下少数几个善终的丞相,奉行铁血规则的汉武帝,对那些有怨言的丞相(或者没有),只有一个字:杀!

通过一系列手段,皇权压制住了相权,不过西汉给丞相封侯的惯例也一直延续下去,反正封一个侯对国家又没什么危害。

6

西汉时期,承袭秦制,丞相制度作为皇权最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亦得以沿袭并不断完善。丞相总领百官助天子理万机的职能定位,使其政治地位自然而然的处于百官之首的尊位;而列侯则是西汉时期异姓官僚政治地位最高荣誉的象征。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关系背后所反映的西汉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的痕迹,对于我们了解西汉政治生活的原生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