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军事家和战略家的区别在哪里,能具体说明下吗?

军事家和战略家的区别在哪里,能具体说明下吗?

2020-07-20 17:28阅读(86)

军事家和战略家的区别在哪里,能具体说明下吗?:从1948年11月23日起,东北野战军十个主力纵队和全部特种兵部队大举入关,70多万名指战员头戴狗皮帽子身穿嶄新棉

1

从1948年11月23日起,东北野战军十个主力纵队和全部特种兵部队大举入关,70多万名指战员头戴狗皮帽子身穿嶄新棉军装手持缴获的美式武器,簇拥着3000辆汽车、8000辆大车和14万匹骡马,后面跟着15万名支前民工,浩浩荡荡向长城沿线进发。然而这样的大军开拔却是极其隐蔽的,报纸上甚至还有林彪在沈阳出席活动的新闻。



东野纵队数量不对吧?没错,由第4和第11纵队(塔山阻击战的参战主力)组成的“先遣兵团”,早已经在河北遵化地区完成集结,在司令员程子华的率领下先期从热河方向的冷口、喜峰口越过长城,西柏坡给他们的任务是:以最快速度直扑京西的怀来和南口地区,切断北平与怀来之间的联系,配合华北军区部队消灭“平张线”上的所有守军或者援军。

东北野战军发起的辽沈战役整整打了52天,至1948年11月2日才全部结束,东野各部伤亡较大(全军伤亡69000余人)、解放战士成分增加、百万大军的粮秣函需补充,甚至还有干部战士离开家乡南下的思想问题等等,因此进行一定时期的休整非常必要。尽管华北战场军情如火,林彪还是电请休整至12月中旬,而傅作义根据军事常识判断:东北野战军至少需要休整四到五个月才能再战。



这只是军事家们对战争的通常或者说正常理解,西柏坡的毛泽东则站在战略高度强调抑留傅部的紧迫性,强调东野提前入关的重要性,致电林罗刘指出:“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以华北我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于是1948年11月18日,嘱东野提前入关的命令不容置疑地下达了,次日上午林罗刘回电:“我们决遵来电于22日出发”。

先遣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将军虽然55年没有授衔,却是当之无愧的军事家,早年就是强悍的红25军军长(徐海东转任副军长),也是东北野战军最早建立的两个兵团部(原番号为第一、第二前方指挥所)司令员之一,另外一名是开国大将肖劲光,军界资历显而易见。他率领先遣兵团入关后,12月4日逼近密云县城,即现在的北京市密云区。



密云县城座落在潮河与白河的汇流处,虽然我军步兵可以徒涉,但如果不能控制城郊的渡口,东野先遣兵团的辎重车队就难以过河,并且根据情报显示,密云城内只有敌人一个保安团和少量警察,至多不超过2000人。兵团前指经过研究决定,顺手牵羊解放密云,为了不影响大部队前进速度,只派出11纵第31师独立完成作战任务。

从纯军事角度出发,程子华司令员的决定没有错误,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编成内重武器数量较多,携带的装备和弹药为数不少,如果辎重车队不能跟上队伍,则必然影响兵团战斗力。然而从战略高度来看,擅自攻击敌人重兵把守的京郊重镇,极有可能暴露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的企图,事实也果然如此。



战斗打响后就出现了意外情况,由于敌正规军第13军的464、465、890共三个团,之前一天刚刚从古北口收缩进密云,使守敌数量骤然大增,东野第31师登时陷入激战和苦战。接到报告后的程子华,只好命令已经渡河的第32师折返回去,配合第31师共同攻击密云之敌,两个师的解放军官兵经过12月5日整整一天的战斗,才终于解放密云。

密云战役,东野先遣兵团以1500人的伤亡代价,全歼守敌四个团67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辎重物资,也算是个成功的攻坚作战,参战部队理应得到嘉奖。然而程子华接到的,却是西柏坡雷霆大怒的电文,电报同时命令先遣兵团不得停留全速前进,增援华北军区的杨得志第二兵团。



西柏坡关于平津战役第一阶段的战略构想,是假意围攻张家口,诱使傅作义派出机动部队第35军前往增援,然后在野战中包围之,从而使傅作义舍不得起家部队暂不南逃。然而这一切的战略布局,是建立在傅作义判断东北野战军必须休整相当时间的基础上,如果他发现林彪百万大军有入关的迹象,会不顾一切西撤、或向东从海上逃跑。

果然,密云漏网的敌人迅速逃回北平报告:“发现戴狗皮帽子的解放军”,傅作义马上判明东野主力正在入关,因为我华北军区部队的兵力已用到极限,而没有其它什么部队可以在24小时内吃掉他6000余人。于是傅作义12月6日紧急下达命令,着第35军火速返回北平,一刻也不能耽误,电影《平津战役》中特别呈现了这个镜头,就是华北“剿总”早晨升旗那一桥段。



于是郭景云的第35军乘坐400多辆美式卡车,从张家口沿平张公路全速向北平撤退,途中遭到华北军区部队的节节阻击,而与此同时,傅作义又派出了第16军、第104军前往接应,杨得志兵团腹背受敌,差一点被郭景云冲过新保安,那问题可就大了。所幸东野先遣兵团强行军抵达战场,迅速击溃了从怀来出援的第16军和第104军,杨得志兵团才得以集中兵力完成了对第35军的合围,战场形势当真是千均一发。

林彪与程子华都是优秀的军事家,但他们在平津战役第一阶段对全局的战略认识都有所欠缺,没有深刻理解西柏坡的战略筹谋和部署,不过都能在西柏坡的巨大权威下修正自己的不足,反之,华北之敌和南京方面的战略思想却始终不能达成一致,失败在所难免。所以说,军事家擅长的领域多为战役和战术层面,能够做到判断准确和指挥得力,但是战略家更着眼于战争全局,对战役战术的细节,反倒可以放手让手下的军事家自由发挥,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2

在笔者看来,军事家是一位将才,而战略家则是一位帅才。

简单来说,军事家不一定是战略家,战略家一定是军事家。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军事家,他们在各自的时代,立下了汗马功劳,创立了不朽功勋。

而战略家往往非常稀少,特别是立足于全局的战略家,更是少之又少。

笔者认为,我们的毛主席是集军事家和战略家的代表人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毛主席用几个大战略眼光,为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第一个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第二个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三个是一切反动派都是都是纸老虎

第四个是三个世界的划分。

这几个都是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实用的理论观点。

毛主席正是因为具有长远的眼光,全局的把握才能够在强大敌人的包围圈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而军事家则比较简单一些,像孙武,白起,蒙恬,徐达等等,都属于军事家的范畴。

因为他们虽然骁勇善战,长于谋略,但是却没有一个全局的眼光,这是他们不具备战略家的因素之一。

能够称的上战略家的,有诸葛亮,刘伯温,曾国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

他们不仅能看一域,也能谋全局,这是战略家非常突出的特点。



—End—


原创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本文首发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3

伟大领袖毛主席既是战略家也是军事家、无人能比无人超越、上下五千年只有毛泽东主席一人

4

谢谢??邀请。

战略家与军事家的不同之处在于格局。

战略家的视野是宏观的,全面的,江山一统的,而军事家则是学术有专攻,骁勇善战,能打胜仗。

战略家可也是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但军事家不一定成为战略家。

战略家一般处于统治阶层,军事家多为其服务,因而处于从属地位。

战略家属于帅级别的,军事家也可以成为帅,但多数属于将级别。

历史上军事家枚不胜举,战略家凤毛麟角。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就是战略家。同时又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5

战略家和军事家,他们还是有一些不同的。一般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他既是战略家,同时也是战术家。

但是,战略家不一定是军事家。

也就是说军事家是包含战略家的,当然了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军事家,同时他们都是伟大的战略家。

我们都知道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他既是伟大的军事家,又是伟大的战略家。可以说正是他的军事和战略才能,带领我们打败了一切国内外反动派们。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的一生,打了很多经典的战役,其中最具战略性的一个,就是他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当时毛泽东提出走这个道路,取得革命胜利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不理解的。这就说明有太多的人,他们是不懂战略的。

毕竟按照当时的具体情况,是国民党军队都是在大城市,我们为何要深入到广大农村去呢?

只要在大城市我们才能和敌人交火呀。

毛泽东之所以要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这一伟大的战略,最为主要的就是,在城市里敌人的炮火太过于密集了。

这样不利于我们和他们对抗,反过来我们深入到农村,和群众达成一片,为人民群众所服务。

这样我们最终也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只要我们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就没有我们打不败的敌人。

到时候我们的队伍壮大了,我们就可以和任何一个对手作战了。

所以正是在这个战略下,我们的队伍逐渐的扩大了起来。最终,毛泽东带领我们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我们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让每一个中国人民都享受到了自由与民主,独立与自强,每一个中国人民都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这就是毛泽东这样的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给我们带来的光明与和平,独立与自主。

6

毛泽东毛主席是中国近代唯一战略家、军事家!

7

能称为战略家的只有毛主席,如果还有人也能算战略家的话,那毛主席就是最优秀最伟大的战略家

8

军事家和战略家,他们都是最为杰出的一类人,但是,他们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他们的这些不同,主要是表现在战略格局上。

有的军事家,他们的格局很大,看得很远。这样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战略家。也就是说,有的军事家并不是战略家,但是,战略家一定是军事家。

当然了这个世界上也存在即是军事家,又是战略家这样的人。尽管说这样的人不是太多,但是,每一个历史时期,还都是有一些的。

战略家最为厉害的地方,就是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并且能够从长远布局,逐步实现自己的计划,最终达到胜利的结果。

说到即是军事家,又是战略家的人,我们肯定就想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主席。

可以说他的战略方面的才能,就是无人能比的。我们单说抗日战争时期,他发表的《论持久战》,其实这就是从战略方面考虑的。

在《论持久战》里他讲到,中国人民对日的战争,属于是正义的战争,正义的战争从来都不会输的。

但是,我们也不可能很快取得胜利,我们必须要做好长久战争的准备。只要我们坚持和日军斗争下去,最终的胜利肯定是属于我们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还提到了我们和日军作战,是要经过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进攻这三个阶段。

正是因为他发表的这个《论持久战》给当时迷茫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我们在和日军作战的时候,才按照计划和方针具体的实施下去了。

最终我们都知道,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经过了八年的艰苦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这个正好和毛泽东《论持久战》里讲到的相吻合,所以,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他们能够看到的。

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毛泽东具备这种战略眼光,所以,最终他才能够带领我们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打败日本侵略者,给我们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让每一个中国人民都成为了国家的主人的。

9

辽沈战役之前,国军在东北的五十万人军队,基本上龟缩在三个要点,非常集中,也就是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地方。东北解放军当时总兵力实际已超过五十万人,数量上占有优势,而且主力集中在北满,因此,东总的想法是,围困长春,吸引沈阳敌军来援,搞围点打援,守株待兔。

但当时解放军的这个战术国军已经比较了解了,所以很难成功。在是否救援长春的问题上,国军统帅部与各级将领之间分歧很大。新到东北代替陈诚指挥的卫立煌认为国军只要出城,没有工事掩护,就容易被解放军在运动中包围消灭,所以应该凭借城防工事固守。统帅部则希望能将东北主力撤入关内,确保华北。但总的来说,救援长春不是主要可供选择的方案。

解放军围困长春达半年之久,国军仍然没有动静,丝毫没有大举救援长春的意思,但东总认为这样守株待兔在军事上是最安全的办法,占据主动。中央则逐步形成了将东北国军就地消灭,不让东北国军入关,或者从海上逃走的战略意图,这样就可以加快战略决战的步伐,进而可以加快全国解放的速度。

因此,中央主张先打锦州范汉杰集团。锦州是国军在东北的三大重点之一,是东北与华北两个战区联系的必经之路,只要打下锦州,切断东北与华北的铁路联系,就可以让东北国军成为孤军,并且失去物资补给通道。但锦州是国军重点经营多年的据点,设有永备工事,防守兵力约十万人。而且,打锦州就意味着解放军必须从北满侧敌南下,越过沈阳,有遭到沈阳与华北两个国军重兵集团的夹击的可能性,存在一定的危险。

这样,中央的主张和东总的主张之间就有了矛盾。不能说谁对谁就一定不对,而是因为双方考虑问题的视角不同。东总考虑的是如何安全的完成东北解放的任务,只要东北没有国军了,东北战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东北国军撤退到其它战场,对其它战场的形势有什么影响,那是中央和其它战场需要考虑的问题,东北不需要考虑。

中央考虑的是全国战略问题,东北战场的作战不仅只着眼于东北的解放和胜利,而是要能够对全国战场的整体有所贡献。如果东北国军席卷入关,彻底放弃东北,东北解放军也算是完成任务,但这必然会加大关内战场作战的难度。所以,从全国战略需要的角度看,将各个战场的国军分割在不同战场加以消灭,当然是最为有利的。

这就是局部战场和整体战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在中央做出这样的战略要求的时候,其实本质上对东北解放军的实力是比较有信心的,认为东北解放军有能力把东北的国军完全就地消灭在东北,不放入关内,反而是东总自身对东北解放军的实力不那么有信心,顾虑比较多。但最后的事实证明,这种顾虑虽然有必要,但还是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的。

相比之下,中央要求华野粟裕率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同样是为了全国战场的胜利的需要,但背后透露出来的是对华野在长江以北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并没有太大信心,所以要求仍然是华野分兵作战,扯散敌人,减轻中原战场的压力。但粟裕则用事实证明,华野是有能力在长江以北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不需要渡江南进就可以达成这个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辽沈战役是在中央战略计划之内的,是应该而且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淮海战役则是在中央战略计划之外的,属于华野送给中央的一个意外惊喜。尤其是在淮海全歼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这都是战前中央与粟裕电报往来讨论的时候没有考虑过的,甚至粟裕也不认为华野有这个能力,反而一直试图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下一步应该全力围歼李延年、刘汝明两个敌人在华东战场上相对较弱的兵团。

10

在中国近代史,只有毛泽东,

没有第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