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史上一桩有着“莫欺少年穷”意义的“鸡汤典故”,正是“王彦超给了赵匡胤十贯钱”

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是未来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人生无比灰暗的一年。这位时年二十岁的“开封官二代”,正赶上“后晋”变了“后汉”,亲历了开封的战火浩劫,身为高官的老爹赵弘殷也失了势。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眼看要揭不开锅。刚结婚没几年的赵匡胤,也就毅然结束了“啃老”生活,一跺脚外出闯荡,誓言要凭自己一身武艺,打拼出一番天地来。

可理想很丰满,乱世太骨感。离家后的赵匡胤,闯了好些个地方,无一例外都闯得头破血流。身上的盘缠曾被强盗抢了个精光,流落到长安时,身上就剩了两块冷干粮。后来连干粮都没有了,甚至还跑到寺庙的菜地里偷莴苣吃。比起野史里那“千里送京娘”的英雄风采来,真是怎一个灰头土脸了得。

也正是在尝尽了太多世事辛酸后,没脾气的赵匡胤也想着走捷径——靠父亲从前的“老关系”谋个前程。怀着这坚定信念,他又从北方一路跋涉,来到复州(湖北仙桃)投奔父亲的“老同事”,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满以为能在这位“邻家大叔”麾下有个一官半职。没想到这位“王叔叔”却十分冷淡,只是塞过来十贯铜钱,就把这“赵大侄子”打发走人。

如此一幕,也正如学者顾宏义的评价:“大概王彦超不会料到,当时自己像打发叫花子一样对待的落魄汉(赵匡胤),在十数年后会成为能主宰自己生死的天下第一人。”

而放在一些“鸡汤文”里,这位王彦超“大叔”也遭到过不少嘲笑,俨然成了有眼无珠的势利眼。但事实上,这人,没那么简单。

虽然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老同事”,但王彦超的战场生涯,显然传奇的多。十二岁的时候,他就作为后唐将领征战沙场。后晋年间石敬瑭给契丹做“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时,他就是后晋“外交官”桑维翰的随从,等于亲身参与了“交接”。后汉至后周年间,特别是“打发走”赵匡胤后,他又踏上了抗击辽国的战场,多次跟随柴荣痛击契丹精锐,闹哄哄的五代十国时代里,公认的一代良将。

而比起战场上的大杀四方来,这位良将更有个出名的品质:厚道。

比如早年跟随后唐名将李继岌作战时,正赶上后唐朝廷政变,昔日位高权重的李继岌,分分钟成了不如鸡的落毛凤凰。李继岌身边的心腹们纷纷叛变跑路,却唯独王彦超不离不弃,一直忠心耿耿跟在李继岌身边,直到李继岌身亡。放在叛变反水甚至“黄袍加身”成习惯的五代十国年间,这厚道,着实异类。

带兵风格也是异类,别的“名将”多喜欢纵兵奸淫掳掠,他却治军严格,“所至民安之”。别人打仗不择手段,宁可尸山血海也要打赢。他却常在战事激烈时叫停,只要能减少伤亡,能劝降敌军就去劝降。这样一个厚道且有原则好军人,怎么偏偏对“大侄子”赵匡胤势利眼?

首先一个原因,就得看看赵匡胤当时的境况。别看这是王彦超的“故人之子”,可就算是赵匡胤的老爹赵弘殷,也只是王彦超多年未见的老同事,此时隔着千山万水,突然冒出个“大侄子”跑来求工作,而且这“大侄子”一路颠沛流离,浑身衣衫褴褛,满眼一幅穷困潦倒的模样,还拍胸脯说自己是一代英才,这人,能信?

更何况,此时正是中国古代史上乱到糟心的“五代十国”乱世。北方的五个王朝,总计国祚就才53年,平均每十年就要改朝换代。“五代”里的十五位“九五之尊”,七个是靠篡位政变上台,其中五人的“篡位”,更是以骨肉相残为方式。那个年月里,“部下反大将”甚至“大将反皇帝”,全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放在王彦超这样的“防御使”身上,日常收个部下,真要瞪圆眼睛。突然冒出来的赵匡胤,怎么能信?

换句话说,放在那个时代,除了像后来赵匡胤的“老上级”郭威(后周太祖)那样,有着犀利眼光的英雄外,当时那个落魄模样的赵匡胤,走哪都很难有人收。王彦超看不上赵匡胤?真是很正常。

而另一个原因是,“王彦超给赵匡胤十贯钱”这事儿,看上去很势利眼,但放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

五代十国战乱,一个出名的后果,就是严重的“钱荒”。铜钱早已是“久绝铸造”,大量的贵金属被有钱人“藏储私事”。民间老百姓用的,多是铅钱之类的“恶钱”。一枚铜钱在后汉年间,往往能抵百枚铅钱。如此兵荒马乱的年月,遇上一个多年不见的“落魄故人之子”,王彦超“出手”就给了赵匡胤十贯钱,那真是一笔不小的钱。

比比赵匡胤接下来的遭遇,就知道王彦超做得怎样。被王彦超“打发”走后,赵匡胤又投奔了父亲的好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论关系,董宗本比王彦超亲的多,也就收留了赵匡胤,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却对赵匡胤无比忌恨,逮着由头就各种挤兑,终于气的赵匡胤拂袖而去。相比之下,关系没那么“亲”的王彦超,做得已是很不错了。

在青年赵匡胤这一段尝尽世态炎凉的悲催人生里,王彦超做的,已是非常厚道。

所以,对于赵匡胤来说,这一段磨难,他真没当事儿。别说是“塞钱”的王彦超,就算是羞辱过他的董遵诲,后来在皇宫里与他再见,吓得当场就在他面前“伏地请死”。赵匡胤却是哈哈一笑,摆摆手这事儿就过去了。

对董遵诲都如此,对王彦超更如此。一次与王彦超喝酒,喝高了的赵匡胤,也问王彦超那时“何不纳我”。王彦超忙回答说“勺水岂能止神龙耶!”赵匡胤又是哈哈一笑,第二天又“遣中使慰谕”。经历过那个苦难年代的他明白,王彦超能做到那样,真是不容易了。

所以相比之下,赵匡胤对那个乱世印象最深的,与其说是自己受的窝囊气,不如说是他在那一番颠沛流离里,亲眼见证的民间苦难。正是这深刻的苦难记忆,支撑了他在位十七年的坚定信念:力排众议废除了五代时期的大量苛捐杂税,十多年如一日鼓励垦荒,“优待文官”的他,更以酷烈手段,严惩五代时期流毒般的贪暴害民现象。甚至软硬兼施,铲除了唐代以来“藩镇作乱”的土壤。每一个举措,都来自当年的刻骨铭心。

而在这样的变革时代里,当年“厚道”的良将王彦超,也是“厚道”依旧。从“杯酒释兵权”起,他就主动“配合”宋太祖,交出了手中兵权,也因此继续安享高官厚禄。宋太宗年间时,他更主动“知止”,辞掉一切闲职。致仕回家后,晚年更是低调善终。如此作为,也正如北宋学者曾巩的评价:“时以为彦超居富贵能知止足。”

比起好些人津津乐道的,乱世里“识人”的眼光来,“势利眼”王彦超的一辈子更证明:眼光可以有差距,但真正的格局,是做一个有原则有良心,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参考资料:《宋史》《隆平集》、顾宏义《细说宋太祖》、吴保华《论五代十国制钱和币制紊乱成因》、黄如一《铁血强宋》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最佳贡献者
2

导语:说起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我们都会想起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等故事,我们或许不知道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时,这些手握军权的将领中有一位曾经轻视过落魄的赵匡胤,这个人就是王彦超。

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是怎么回事?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在军人世家,自高祖赵朓时便在唐朝为官,其后历经五代,赵匡胤的先辈们都世代为将官。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是一个中等武将,在哪个改朝换代如家常便饭的年代,赵家也面临着家道中落的困局。

赵匡胤少年困顿,公元947年,赵匡胤21岁。这一年他刚刚成婚不久便不得不为了生计独自踏上征程,前往陌生的世界闯荡一番。

在赵匡胤离家前,父亲赵宏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儿子做了安排。在父亲的叮嘱下,赵匡胤去了随州,投奔父亲的好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赵匡胤顺利得到人生第一份工作,但他干的并不开心,工作中受人排挤,最后他选择了离开。

此后,赵匡胤前往复州(今湖北天门市),这里有父亲赵宏殷的老部下、现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赵匡胤本想在此有安身之所,但不曾想,王彦超根本没打算收留他这位老首长的儿子,一顿好酒好菜,然后给了几吊钱便打发赵匡胤出门了。

这位王彦超官运亨通,此后升任同平章事、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等职,在后周对北汉、南唐的战斗中屡屡战功,是后周时期极为显赫的人物。

为何王彦超如此不识人才,用了区区十贯钱打发了赵匡胤?

其实这件事不能怪王彦超。

王彦超跟赵匡胤的父亲算是旧识可以说是朋友,当年赵匡胤投靠王彦超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可王彦超知道赵匡胤少年之时的品行,说实话赵匡胤少年之时就是十足的啃老之人,整日里做得都是一些斗鸡走狗、喝酒赌钱的事情,王彦超做出这样的举动也属正常之事。

后来,赵匡胤向南,改投到后汉枢密使郭威的麾下。在这里,赵逐渐展露了自己的军事才华,并成功帮助郭威夺取后汉政权,建立后周。后又为周世宗柴荣赏识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待到周世宗柴荣死后,赵匡胤见时机成熟,发动陈桥兵变,迫使后周小皇帝禅让,自己当了皇帝,即宋太祖。

赵匡胤当了皇帝,对王彦超当年轻视自己的过往依然耿耿于怀。

后来赵匡胤如何处置他的?

一日,赵匡胤和众大臣狩猎,见王彦超也在,随意问道:

“朕当年曾前往复州投靠与你,为何你不接纳朕啦。”

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稍有差池,便可能有杀身之祸,不过王彦超到底是名臣悍将,虽然也十分紧张,仍俯首回答道:

“昔日,陛下曾前往复州,奈何浅水藏不住神龙,陛下没有留在复州,实乃天意啊!”

赵匡胤听了哈哈大笑,也不再追究昔日之事。

这位王彦超虽是武将也是机智过人,以巧妙的方式回答了赵匡胤,称当时自己统领之地乃是浅滩,浅水又怎可困于真龙乎。这样的回答让赵匡胤有点尴尬,本来想羞辱王彦超一番找回当初的面子,谁知道这王彦超如此机智,让人难以找到借口,说出的话还让人如此受用。

王彦超后来结局如何?

太祖赵匡胤论功行赏,功臣王彦超任永兴军节度使。又一次和几位大臣一起陪太祖宴饮,早就打算削减武将兵权的赵匡胤故作感慨:

“卿等皆国家旧臣,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

聪明的王彦超瞬间就明白了宋太祖的心意,立刻表态:“臣没有什么功劳,长期以来受皇上您的荣宠,现在已经老了,希望讨得骸骨告老还乡,这是臣的心愿。”在座的其他武将怕刚刚到手的荣华富贵就这么没了,一再陈说自己的累累战功。赵匡胤闻言不悦:“这都是过去的事了,你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

第二天皇帝就下旨,免去了一部门武将的职务。

公元981年,68岁的王彦超授封邠国公,两年,退休。当时在位的皇帝宋太宗授以他太子太师虚衔,兼领右金吾卫上将军的俸禄。

公元986年,王彦超去世,享年73岁,朝廷追封其为“尚书令”。

总结:俗话说“风水轮流转”,确实是有道理的。你现在瞧不起的那些人,指不定哪天就能踩在你头上了,所以说积德要趁早啊。

3

换做一般人,当初寄人篱下,被人羞辱,当了皇帝以后,肯定要找回面子,甚至把当初羞辱自己的人好好修理一顿,报一箭之仇,但赵匡胤的处理方式却很艺术。

王彦超,五代宋初将领,后汉乾祐年间,任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北)防御使,也是主政一方的军政要员,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曾是同僚好友。赵匡胤年轻时离家外出,闯荡江湖,但四处碰壁,找不到工作,便来到复州投靠王彦超,希望在王彦超这里谋得一份好差事。

王彦超热情招待了赵匡胤,留他住了几天,却没有给他安排工作,反而给了赵匡胤点钱,把他打发走了,这件事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耿耿于怀。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当了皇帝以后,还没忘记这件事。有一次,赵匡胤设宴款待大臣,在座的就有王彦超,王彦超这个时候已经是老牌节度使,但在赵匡胤这个皇帝面前,也只有俯首称臣的份,他特别担心赵匡胤会拿当初自己怠慢那件事找自己麻烦,可怕什么来什么,酒酣之际,赵匡胤突然问王彦超:“朕昔日到复州投靠,你为什么不肯接纳我?”

王彦超听到这句话,吓得半条命都没了,还好他反应挺快,立刻降阶顿首,拍起了皇帝的马屁:“浅水怎能藏住神龙?当日陛下没有留滞在复州这个小地方,这实在是天意啊!”赵匡胤一听,好你个王彦超,照你这么一说,朕能当上皇帝,还得感谢你当初没有接纳我呢?他原本就没打算惩治王彦超,听了这句话后哈哈大笑,也就没再说什么。

赵匡胤确实是一个很懂得驾驭臣下的皇帝,以他的地位,完全可以随便找个借口就把王彦超治罪,但赵匡胤没有。他知道王彦超颇有治绩,口碑不错,再说人都没有前后眼,怎能预测未来呢?自己当初也不敢想象后来能当皇帝啊!所以他放过了王彦超,没有再追究。

不过,王彦超还是被吓得不轻,他回到地方以后更加小心翼翼,唯恐被抓住把柄。后来,赵匡胤听取宰相赵普的意见,削弱地方藩镇势力,解除他们的兵权,赵匡胤召集了一大帮老牌节度使吃饭。席间,赵匡胤表扬了老牌节度使们的敬业精神,暗示出他们老了,该把兵权交出来退休了,别的节度使装傻不说话,王彦超却领会了赵匡胤的意图,第一个离席跪奏说:

“臣年事已高,希望陛下能恩准臣告老还乡。”

赵匡胤听了很高兴,这个王彦超不愧是“老油田”,他亲自把王彦超扶起来,表扬王彦超是“谦谦君子”。第二天,赵匡胤下诏罢免了以王彦超为代表的的老牌节度使兵权,王彦超的表现得到赵匡胤的赞许,退休后生活过得不错,最后善终而亡。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4

早年,赵匡胤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之志,开始闯荡江湖,四处游历,想要找到自己的明主。他的第一站就是复州的王彦超,此时的王彦超已经功成名就,身为复州防御使,自然不把初来乍到的赵匡胤看在眼里,不知道这是未来的天子,自己的顶头上司,于是给他一些钱,打发走人。

后来,赵匡胤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王彦超也直接从后周的节度使转为大宋的节度使,成为赵匡胤的部下。一次,赵匡胤与王彦超等人饮酒,酒过三巡,赵匡胤问王彦超“当初你在复州的时候,我去投奔你。你为什么不接纳我”。王彦超于是下来台阶,叩头说“当时我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刺史,而复州不过好比一勺子水,怎么能容得下陛下这条真龙呢?如果我当初收留了陛下,您还会有今天的成就吗”。一番话把赵匡胤说得哈哈大笑,不再追究过去之事。二十二年后,赵匡胤旧事重提,可见这件事对赵匡胤留下极其深刻印象,而王彦超的回答可见他本人机敏乖巧。

当然,闭门羹这件事可以揭过,但有一件事一直困扰着这位大宋开国皇帝。那就是五代时期武将的飞扬跋扈,动不动就要造反,对皇权造成极大威胁。有一天,赵匡胤宴请包括王彦超在内的几名地方节度使,还是酒过三巡,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不慌不忙地:“你们都是国家的功臣宿将,长久地在第一线为国家服务,事务繁忙,这实在不是朕优贤待士的本意,这让朕心里怎么过意得去呢?”王彦超还是和上次一样机敏,敏锐察觉到皇帝的真实意图,于是,他上奏赵匡胤说,”我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劳,却一直深受皇帝宠爱,心里很惭愧,现在仍然在节度使位置上,心里是在过意不去,希望你能让我归老田园吧”。这样的话,自然大合赵匡胤的心意,史称他马上离席,执手嘉慰。可同来的几位同僚却不这么想,而是大谈功劳,却换来一句“此异代事也,何足论也”。让他们碰了个软钉子。第二天,赵匡胤就下诏免去他们军权,而封以高官厚禄,让王彦超等人养老去了。从此,唐朝以来的藩镇之祸被赵匡胤彻底消除了。

5

赵匡胤于960年陈桥驿发生兵变,皇黄袍加身开创了大宋王朝,但是早年的赵匡胤求职,也是四处碰壁并没有谋得一个好的差事,在外游历的他突然想到了,曾是父亲同僚的王彦超,因为此时的王彦超已经是一方大员,官居节度使一职,于是想着靠父亲哦薄面,在王彦超哪里某个差事,不成想王彦超不仅没给他谋差事,反而给他十贯钱把他打走了,那登基为皇帝后的赵匡胤是如何对待王彦超的呢?

咱们先来说说赵匡胤为和去投靠别人,既然赵匡胤的父亲和王彦超是同僚,那为何王彦超是节度使,赵匡胤父亲的官职应该也不算低才对,怎么没给自己某个差事,反而让自己去外面求别人呢?这还得从哪位割让“燕云十六州”儿皇帝石敬瑭说起,石敬瑭为了当上皇帝之位,便以每年30 万匹布帛和“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的帮助,使自己登上皇帝的位置,石敬瑭建立晋后便称自己是“儿国”,把小自己十几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喊“父皇”。

可当石敬瑭当了几年儿皇帝死后,他的养子石重贵登基为帝,不愿意继续当契丹人的儿国皇帝,想摆脱对契丹人的依附关系,这契丹人哪能同意,耶律德光二话不说,率兵南下直捣黄龙,攻破了晋国的都城汴梁,顺带在汴京过起了汉人皇帝的生活,把自己的“契丹”国号改为”辽“,可此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晋国禁军的军官,皇帝死了都城汴梁都给别人契丹占了,他也就失业了,工资也没有着落,一大家人的生活还得维持,加上弟弟赵廷美也才刚出生不久,时年21岁的决定为家里减轻负担,出去闯荡江湖谋生。

离家出来的赵匡胤想去投奔的第一人,便是与父亲关系不错的王彦超,此时他是复州节度使(今湖北仙桃),赵匡胤到凤翔后向王彦超表明,自己的身边以及希望能军中谋个差事,王彦超便命人好吃好喝的招待他,就是不提安排差事的事,因王彦超治军严谨,不习惯任人唯亲给人留下话柄。住了几天后赵匡胤便找王彦超问及此事,王彦超便命人取来十贯钱赠与赵匡胤,并且好言相劝让他去别的地方,赵匡胤就这么拿着十贯钱北上离开了复州。 后来投奔了郭威帐下的李守贞,从此开始屡屡战功直到建立大宋。

对于王彦超没有收留赵匡胤,赵匡胤一直暗暗的记在心里,直到登基当了皇帝以后,有次赵匡胤与王彦超一起喝酒,喝的正高兴的时候赵匡胤问王彦超说:卿原来在复州的时候,我去投奔你,你为何不接纳我啊?王彦超赶紧跪下说:我那小小的地方岂是真龙天子可以待得,当时陛下没有留在复州,是老天爷安排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第二天王彦超酒醒后,赶紧上书向皇帝请罪,赵匡胤召见他并没有治他的罪。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酒酣,谓彦超曰:“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曰:“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帝大笑。彦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谕,令赴朝谒。《宋史·王彦超传》

没过多久,王彦超被任命为用兴军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年)又回到凤翔任节度使,到宋太宗赵匡义的雍熙三年(986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被朝廷追赠尚书令衔,可见王彦超当年没有收留赵匡胤,赵匡胤并没有记恨于他,还是对他委以重任,活到七十多岁去世。

6

作为皇帝,要心胸豁达,不计前嫌,放弃曾经的恩怨情仇,专注于眼前的权力斗争。而作为臣子,则应该识时务、通机变,懂得以退为进、以屈求伸,在认清形势后,努力做到通达权变。

在宋朝时,赵匡胤和王彦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赵匡胤出生在五代时期,此时,国家常年处于战乱之中,政权更替频繁,因此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普通百姓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就连一些普通的官员也是如此。

当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禁军中担任中级官员,领着一份不多也不少的工资,然而,由于家庭成员较多,因此,全家人的生活也非常拮据。

赵匡胤被迫外出游历

公元942年,这一年,靠着给契丹人当儿子做了后晋皇帝的石敬瑭死了。紧接着,他的儿子石重贵继位,不过,这位仁兄却不愿意再给契丹人当“孙子”。

这件事可把契丹人给惹毛了,他们立刻集结军队南下。结果,石重贵这哥们仅仅是勇气可嘉,能力却差到了极点。



最终,契丹人攻破汴梁城,石重贵也被契丹人俘虏。公元947年,契丹灭亡后晋,其国主耶律德光还在汴梁城即位称帝,过了一把中原皇帝瘾。

在汴梁城呆了几个月之后,耶律德光带着扫荡来的东西欣然北归。

此时,汴梁城一片狼藉,而且还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赵匡胤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缓解压力,赵匡胤决定离开汴梁,找个工作,混口饭吃。

数次求职,但屡次碰壁

从汴梁城出来,赵匡胤开始游历四方。在游历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带有神话性质的传说,比如和尚给他看面相,说他面相不凡,是伟丈夫。还有的和尚直接说他有帝王之相,赠送了很多财物。

不过,今天的我们都明白,这些神话性质的传说基本上是后人编纂的,目的就是增加赵匡胤的神秘感,愚弄百姓,从而增加帝王的权威。

而赵匡胤真实的经历却比较悲催。



从汴梁城出来,赵匡胤首先投奔了随州刺史董宗本,这个董宗本和赵匡胤的父亲是好友。因此,赵匡胤刚刚来的时候,董宗本倒是挺客气,给赵匡胤安排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职位。

不过,过了一段时间,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和赵匡胤结了梁子,两个人产生了很深的矛盾,为此,董遵诲经常给赵匡胤找麻烦、下绊子。没办法,不愿受气的赵匡胤选择了辞职。

离开随州后,赵匡胤又想到了父亲的好友王彦超。当时,王彦超的官职是复州防御使,按说,给穷困潦倒的赵匡胤安排一个职位轻而易举。然而,当赵匡胤表明来意之后,王彦超竟然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举动,好吃好喝宴请了赵匡胤一顿,然后给了十贯铜钱,直接就把赵匡胤给打发走了。

关于王彦超为什么这么做,史书中并没有提及,越关猜想,当时赵匡胤年轻气盛,而且身为京官后裔,在地方上难免有些桀骜不驯的表现。另外,赵匡胤在随州时已经和董宗本的儿子起了冲突,所以,一向治军严格的王彦超在一番权衡之下,最终把赵匡胤拒之门外了。

或许,从这个时候开始,赵匡胤才感觉到了什么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



奋勇争先、黄袍加身

被王彦超打发走以后,赵匡胤再也没有投奔父亲的好友,而是投身到了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

投奔郭威之后,赵匡胤在战场上奋勇争先,不断地立下战功,渐渐地成为了郭威的心腹臣子。也因此,赵匡胤也见证了郭威黄袍加身的全过程,这也为后来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埋下了伏笔。

公元960年,时机成熟,手握重兵的赵匡胤复制了郭威当年的套路,也来了一次黄袍加身,顺利的登基称帝。

时来运转,赵匡胤再也不是当初落魄的少年,当初备受排挤的场景,也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当上皇帝后,赵匡胤征召各地节度使入朝觐见,其中就有王彦超。

此时,赵匡胤依然对当年王彦超拒不收留的事耿耿于怀。为此,赵匡胤在宴会上特地问了一下王彦超:“朕当年到复州去投奔你,卿为何不肯收留我?”

王彦超诚惶诚恐,赶紧走下台阶,跪在地上说:“浅水难养神龙,当年陛下没有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是上天为陛下安排了今日之大事。”

短短两句话,不仅把拒收的事情摘的一干二净,而且还从侧面吹嘘了赵匡胤是君权神授。不得不说,王彦超果然是个老的不能再老的老油条。

赵匡胤听到这顺心的马屁,哈哈大笑,放了王彦超一马,让王彦超继续做了做了节度使。另外,赵匡胤也没有处罚与自己有过节的董遵诲,反而是都保留了他们原来的官职。

实际上,赵匡胤之所以没有处罚他们,其根本原因是他做了皇帝,一切都必须以大局利益为重。



当时,王彦超也是镇守一方的将领,如果贸然处罚他,一定会导致后周旧臣离心离德,政局不稳。所以,赵匡胤并没有处罚他们二人。不过,很快赵匡胤就玩了一手杯酒释兵权,其中就有王彦超。

此时的王彦超已经年迈,为了安安稳稳的颐养天年,在宴会上首先跪下,向赵匡胤表明忠心,决定退休。赵匡胤见此情况,赶紧将王彦超扶了起来,称赞其为谦谦君子。当然,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匡胤还是收缴了他的兵权,让他致仕了。

7

其实人都是逼出来的,赵匡胤也是如此。一个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得有雄心壮志,再者要赶上好的机会。记得有句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天下英雄很多,但终成大业的毕竟是少数。

赵匡胤从戎之初,也只是想找个地方呆着,看看有没有机会实现一下自己的抱负。要说赵匡胤一开始就是奔着当皇帝位子去的,我觉得也是不太可能的。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是父传子,皇位世袭。赵匡胤的父亲又不是皇帝,他不大可能把自己定位为皇帝。



一开始赵匡胤就去投靠王彦超,王彦超是个地方节度使,当时功成名就,一看敦厚的赵匡胤,没有什么感觉,从心里看不起赵匡胤,觉得此人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不愿意收留,于是王彦超命人送上十贯钱,让赵匡胤另投别处。赵匡胤当然知道怎么回事,但也没有办法。只好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转投别处。

后来赵匡胤跟随了柴荣,立了不少战功,说实话赵匡胤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在一次战斗中,他奋不顾身,救了柴荣的性命,成为了柴荣的救命恩人。赵匡胤的忠厚老实得到了柴荣的信任,在柴荣去世前,竟然把赵匡胤突击提拔为殿前都点检,并成了托孤大臣。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有消息传契丹联合北汉来犯,糊涂宰相范质不辨消息真伪,就派赵匡胤带兵前去迎敌。当赵匡胤到达陈桥驿时,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有发现。此时赵匡胤在赵普等人的唆使下,来了个黄袍加身。此戏一演,赵匡胤立即带领部队回京,逼柴宗训让位,兵不血刃的接手后周,建立大宋王朝。

赵匡胤当了皇帝,石守信、王彦超等节度使都成了他的臣子。当年没有收留赵匡胤的王彦超深感不安。他不知道赵匡胤什么时候会报复自己。因此他惶惶不可终日。但他又不能主动的跟赵匡胤解释,否则真是越抹越黑。



有一天赵匡胤叫王彦超一起吃饭,王彦超心里打鼓,心想这一切还是来了。他硬着头皮赴宴,在吃饭的时候,气氛还是很轻松的。赵匡胤笑嘻嘻的问道:当年我去投靠你,你为什么不收留我呢?难道你觉得我不行吗?

王彦超一听此言,噗通跪倒道:陛下有所不知!我当初就看出陛下非池中之物,我一个小小的节度使,怎么能容下陛下这条真龙呢?要是你在我那小池子里呆下了,那不是龙搁浅滩了吗?那有陛下的今天。赵匡胤听完此话,哈哈大笑。一切就此过去啦。



后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王彦超第一个交出了兵权,回家养老去了。从这件事上看,赵匡胤是个大度的皇帝,他虽有不痛快,但还是可以包容。王彦超不但是个出名的军事将领,政治素养也非常高,所以能够善终。

8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还能咋样?耿耿于怀呗!当然作为大宋王朝的开拓者,也没那么小家子气,轻重还是明白的,只是后来俩人喝酒的时候,专门提了那么一下,王彦超口头上服了个软,这事就那么过去了。

俺感觉大家伙应该很好奇,赵匡胤投奔王彦超被打发这事的过程,那么咱把这事唠唠,然后来分析一下赵匡胤的心理。

事情的经过。

话说赵匡胤出生的时间点不好,五代十国,就这个时间点上大华夏正乱着呢?小一点的草头王,这就划地盘,圈领地,大一点的自立为王,同一时间点的皇帝没有三个也有五个。

赵匡胤自己算了算,光中原这地的政权前前后后就有八个姓氏做过皇帝,不少了,所以也乱。

但赵匡胤的家境还算可以,军人世家吗?在乱世当中军人世家还是比较吃香的。

所以赵匡胤打小,这接受的教育还成,还有一个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想法。

咋说呢?身处乱世之中,谁也保证不了明天是个啥情况。那么在赵匡胤二十一岁结婚之后,他们家也不行了,毕竟虽然是个军人世家,但到他父亲这辈也就是个中等武将而已,耗不起不是。

所以赵匡胤这大婚一结束,这就面临一个生计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赵匡胤就想出去闯荡一下,看看能不能弄出一番事业来。

那么作为父亲的赵宏殷,瞅着自己的儿子有这想法,当然是有多大能力使多大劲的帮忙。

于是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老朋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让帮衬一下。

朋友的儿子吗?能帮就帮一下,多大点事,所以董宗本就收留了赵匡胤。

咋说呢?赵匡胤这是能当皇帝的材料,是金子搁那都发光,得咧,就这光芒把个董宗本的儿子董尊海给惹急眼了,没事就排挤,诋毁赵匡胤。

赵匡胤那受这个气啊!所以在董宗本的手底下也就干了半年,卷铺盖走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董尊海后来咋样了?”

您记住了,小心眼的人是当不了的皇帝,就算当了皇帝,他也维持不了多少时间的。

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这董尊海能力有限,在赵匡胤的军队中也就是个中级军官,他一听赵匡胤当了皇帝,蹲家里边这就等死去了。

赵匡胤知道这事之后到是乐了,没收拾他,反而花了一点心思把他失散的母亲给找到交给了他。

“行了!该干嘛干嘛去吧!”董尊海能力平平,你让赵匡胤也恨不起来。这就和大象不在乎蚂蚁的蔑视一个道理。

但让赵匡胤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个能力平平的人,那真是下了死力,成为当时有名的一个边将,当然有名是相对的。

你看,这个世界总是公平的,失去了一些东西,你还会得到另一些东西。反过来说你如果固执的想要得到一些东西,那么在不经意之间你又会失去一些东西。

好了,这顿闲聊,聊歪了。咱接着说。

王彦超

那么下一站,赵匡胤这就去了王彦超哪里。

咋说呢?王彦超这人是个人物,人家是官宦世家,比赵匡胤的军人世家还高一点。

当年人家跟着后唐魏王西征,胜利回师结果半道上,碰到大将李嗣源造反,最后这货还成功了。

这家伙王彦超和自己的顶头上司魏王成了没家的孩子,但就算是这样王彦超依然不离不弃,直到魏王遇害身死。

所以王彦超这人道德底线没有一点问题,这也就是赵匡胤为嘛耿耿于怀的原因,当年你为嘛看不上俺呢?

咱接着说王彦超,不把他这人说清楚,题主这问题咱也摆不明白。

王彦超这就有点心灰意冷,出家当了道士,就他这师傅,和王彦超呆的时间稍微一长就说:“孩子你不是道门中的人,就不应该屈居于此,你可是富贵人啊!”

所以他这师傅晖道人,赠送了银两盘缠啥的,让他出山还俗了。

那么从这里咱不难发现,王彦超的人格魅力是有的,不然他这师傅也不会这么安排,您说对吧?

但就是这么个人,在自己同僚兼好友的儿子赵匡胤来投奔他的时候,就用一顿好酒好肉招待了一下,临了给了十贯钱就给打法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会好奇:“这王彦超为嘛就看不上赵匡胤呢?”

其实这事要俺看,问题不是出在赵匡胤的能力上,而是出在赵匡胤在董宗本的手底下就干了半年走了的事上。

王彦超这人咱也难看出来,是一个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人。俺打算在你这棵梧桐树上落脚,这辈子就不打算换人了,你是孬也好,歹也罢,就这么得了。

所以俩人的理念不一样,结果就是王彦超十贯钱就把赵匡胤给打法了,那么这里边显然有着看不起的意思在里边。

后来的事

赵匡胤啥人?人中龙云中凤啊!他哪能感觉不出来啊!所以多年以后他依然记得这事,毕竟被一人杰给瞧不上,心里总不舒服,他这事和董尊海不一样。

那么后来兜兜转转的,王彦超就成了赵匡胤的部下。

所以在一次聚会当中,赵匡胤就问王彦超:

“联昔日来复州投卿,卿因何不纳?”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当年俺去复州这嘎达投奔于你,你为嘛不收留俺呢?

这赵匡胤显然为这事耿耿于怀,不然也不会当面去问王彦超让俩人都尴尬的事。

结果王彦超回答:

“浅水岂能藏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也!”

这翻译过来就是浅水是藏不住神龙的,陛下没有呆在俺那小小的郡县里边,那是天意。

好吧,这事不怪俺!那是天意。

赵匡胤一听哈哈大笑。

那么王彦超这人确实有本事,而且道德上也没啥问题,所以人家在赵匡胤的手底下那也是风生水起的人物。

只不过因为他手握兵权,在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当中,王彦超明白赵匡胤的意思,带头将手里边的兵权上缴,过起了富家翁的生活,七十三岁才去世。

注:第一次杯酒释兵权是在961年,赵匡胤将禁军的军权收到了手里。第二次是在969年,将地方上的一帮子节度使召集到了皇宫里边喝酒办的,毕竟有第一次在前,这一次更加的顺利。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9

答:这个王彦超是个老军阀,为人很会耍滑头。他本来是河北大名临清(今河北临西)人,投军在后唐魏王李继岌麾下,在凤翔工作,先后历仕后晋、后汉、后周,最后进入北宋,加中书令,历任永兴军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等职,封邠国公,很牛叉。

在后唐魏王李继岌麾下效力时,王彦超和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同事,两人关系不错。

赵弘殷领兵驰援后唐庄宗李存勖于河上时,还曾搭救过王彦超一条小命。

后唐李从珂时代,石敬塘勾结契丹入侵,后唐灭亡。

在后来中原局势混乱的岁月里,赵匡胤曾南下往随州(今湖北随县)投奔父亲的旧交刺史董宗本,因为路上救下了弱女子赵京娘,在送赵京娘回蒲州后,到复州(今湖北省沔阳县西北)改投时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

王彦超在石敬瑭的后晋政权里,非常得石敬塘喜欢,曾和石敬塘的掌书记桑维翰出使契丹,交割幽云十六州以及进贡大批财物,因此担任了复州防御使。

赵匡胤投奔王彦超的时候,王彦超狗眼看人低,没有接纳,只是给了十贯钱,就把赵匡胤打发走了。

赵匡胤最终还是到了随州(今湖北随县)投靠了随州刺史董京本。

后汉乾佑元年(948年),郭威讨平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叛乱时,赵匡胤当时在郭威帐下效力,而王彦超也随师出征,两人是见过面的。

后来郭威建立后周,赵匡胤和王彦超都在后周为臣,并且,在攻打北汉、攻打南唐,北伐契丹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都有过愉快的合同作战经历。

王彦超的能力也的确是杠杠的。

在攻打北汉时,他曾一举收复石州(今山西离石),擒获北汉刺史安彦进。

在攻打南唐时,他曾孤军王大破南唐援军于寿州(今安徽寿县)城下。

的北伐契丹时,他曾在李晏口斩杀契丹骑兵一万多人。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王彦超为检校太师、西面缘边副部署,任凤翔(今陕西风翔县)节度使,镇守凤翔。

按说,王彦超当时割据一方,也可以像潞州节度使李筠等人一样,不遵赵匡胤号令,向赵匡胤叫板的。

但他为人滑头,也有大局观,迅速对赵匡胤表示了顺服,非常乖巧地离任凤翔,入朝称臣。

赵匡胤因此加其中书令,为了表示信任,调为其永兴军节度使,又让其父光禄卿(已致仕)王重霸加授太子少傅致仕。

并且在乾德二年(964年),再次起任他为凤翔节度使。

不过,赵匡胤心里始终迈不过当年被拒的那道坎。

在一次君臣宴饮时,赵匡胤仗着几分酒意,向王彦超旧事重提。

王彦超不慌不忙,信口答道:“浅水岂能藏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也!”

看,这马屁拍得也是没谁了。

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赵匡胤哈哈大笑,这一页就轻轻地揭过去了。

王彦超高寿,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他获封邠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七月,以太子太师之职致仕,仍兼领右金吾卫上将军的俸禄。一直到雍熙三年(986年),才寿终正寝,获朝廷追赠尚书令。

10

说起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我们都会想起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等故事,我们或许不知道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时,这些手握军权的将领中有一位曾经轻视过落魄的赵匡胤,这个人就是王彦超。

宋朝我们的印象基本上是重文轻武的时代,殊不知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及其下属都是能征善战的武将,其中王彦超更是骁勇。王彦超和赵匡胤一样出生在武艺世家,王彦超年仅12岁就跟着后唐魏王李继岌南征北战,经历后晋、后汉、后周三朝,官至武宁节度使。

王彦超成为节度使的时候,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此时还是一事无成,在家里做啃老族,后来赵匡胤认识到大男儿应该志在四方,决定出闯荡一番,于是乎赵匡胤就投靠于王彦超。可是王彦超见到赵匡胤之后变现极为冷淡,并让下人给了赵匡胤十贯钱让其另谋出路,可是气坏了赵匡胤,后来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了,赵匡胤经过自己的努力,最后黄袍加身成为一代帝王。

或许大家好奇,为何王彦超如此不识人才,用了区区十贯钱打发了赵匡胤,其实这件事不能怪王彦超。王彦超跟赵匡胤的父亲算是旧识可以说是朋友,当年赵匡胤投靠王彦超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可王彦超知道赵匡胤少年之时的品行,说实话赵匡胤少年之时就是十足的啃老之人,整日里做得都是一些斗鸡走狗、喝酒赌钱的事情,王彦超做出这样的举动也属正常之事。按照人们一贯的认知,赵匡胤当年被王彦超如此轻视,成为帝王之后的赵匡胤想必应该会极度为难王彦超吧,其实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并没有为难这个当年让自己难堪的王叔叔。

赵匡胤成为帝王之后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虽然此时的王彦超已是自己的臣子,可是当年的事情让赵匡胤如鲠在喉。一日赵匡胤与群臣饮酒,在酒过三巡之后,赵匡胤说起此事,问向王彦超当初为何不接纳自己。这位王彦超虽是武将也是机智过人,以巧妙的方式回答了赵匡胤,称当时自己统领之地乃是浅滩,浅水又怎可困于真龙乎。这样的回答让赵匡胤有点尴尬,本来想羞辱王彦超一番找回当初的面子,谁知道这王彦超如此机智,让人难以找到借口,说出的话还让人如此受用。

通过王彦超用巧言回答赵匡胤我们不难看出王彦超的机智,王彦超的机智还不止如此,后来的杯酒释兵权中,赵匡胤只说短短两句话,王彦超就敏锐的察觉到赵匡胤的用意,第一个谢恩称愿意告老还乡。赵匡胤听到王彦超的话语十分开心,连忙扶起王彦超,称还想王彦超在辅佐几年,坚持让王彦超继续为官,王彦超如此机智怎么会听不出赵匡胤的意思呢?最后王彦超被授为右金吾卫上将军、判街仗事回老家享受荣华的生活而去,一直到七十三岁才离世,宋朝朝廷追赠他为尚书令。

通过王彦超和赵匡胤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赵匡胤一直想找回当年被轻视的面子,小小惩戒一下王彦超,可王彦超的机智让赵匡胤无从下手。也可以说王彦超这位老江湖,让赵匡胤这样的真龙天子也无可奈何,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