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柬之在历史上的名气不是特别大,如果不是特别熟悉历史的人或许并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是他在历史上终结了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人物的政治生涯,这个人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这个名字估计中国人不知道的就非常少了,武则天的政治生涯中罕遇敌手,即便如长孙无忌这样的唐朝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又是皇亲国戚,也一样败在武则天的手中。而张柬之又如何能够终结武则天对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控制和统治呢?之后他的命运如何呢?

神龙政变的背景

从公元660年和丈夫唐高宗一起临朝处理政务开始,到公元690年正式称帝,改唐为周,再到神龙政变前夕,武则天已经控制或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随着她的年老,皇位继承问题也已经或明或暗的成为了当时政坛的最大焦点。

  • 从公元698年开始,武则天着手解决继承人问题,当时武则天在立儿子(李显、李旦)还是立侄子(当时是姑侄的叫法,即武承嗣、武三思)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但是以狄仁杰为代表的朝臣、以张易之、张昌宗为首的男宠都纷纷劝说武则天立子不立侄,再加上这一年突厥寇边,武则天下令募兵抗敌,结果一个月也没有募满千人,后来听说是太子挂帅,很快就有超过五万人前来应征,这件事也让武则天深刻的认识到民心思唐,于是武则天断绝了让武氏子弟接班的念头,基本明确立儿子李显为继承人。

  • 此后武则天开始着手弥补李、武两家关系的裂痕,尽管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她自己造成的。公元699年武则天安排李、武两家子弟盟誓。她希望自己死后李、武两家能和睦相处,共享富贵。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夫妇和武三思等李、武两家的代表都配合了武则天的这一安排。但是效果估计武则天自己都不见得相信。

  • 安排好继承人的问题后,武则天开始对朝政变得懈怠起来,可能也是身体日益衰老,她开始躲在深宫中修养,平日里只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厮混。这也导致了武则天统治晚期的最大政治危机的来临。

神龙政变的经过

公元699年,李武两家盟誓之后,武周朝廷的继承人问题看似已经明确,李、武两家也暂时平静了下来。失去皇位继承权的武家在当时虽然不敢公开挑战武则天的安排,但是对于促成李显复位的一些政敌是显然要打击报复的。比如劝说张易之兄弟拥护李显复位的宰相吉顼就在公元700年被陷害遭到贬谪。

而李、武两家的平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武周朝廷突然冒出的新势力——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张氏兄弟因为年轻英俊成为武则天的男宠,从697年开始成为武则天最喜爱的男人,也使张氏兄弟成为武则天统治晚期最有权势的人,甚至连自己的子女和武氏家族都不能相比。

  •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张氏兄弟在朝廷内更加权势滔天;

  • 公元701年,太子李显的儿子、女儿、女婿议论了张氏兄弟,被武则天怒斥,迫使李显下令儿子、女儿、女婿自缢谢罪;

  • 公元702年,李显携弟弟李旦和太平公主共同上书请求为张氏兄弟封王;

  • 公元703年,张氏兄弟诬陷朝臣代表魏元忠,使其被贬。

短短几年时间,张氏兄弟从名不见经传到权倾天下,连太子李显的儿子、女儿(同样也是武则天的孙子、孙女)都要被迫自杀谢罪,而且李显和李唐皇室的成员还要上书请求为他们封王。可想而知李唐皇室的成员对张氏兄弟有多恨。同样的李显的女婿还是武承嗣的儿子,也一样被要求自杀,而且武三思等人也不得不阿谀奉承讨好年纪轻轻的张氏兄弟。这样看武氏家族也对张氏兄弟没有什么好感。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李、武两家开始联合,朝廷大臣也展开了针对张氏兄弟的攻击。武周朝堂上除张氏兄弟之外最有势力的团体或者家族就这样默契的联合了起来,张氏兄弟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公元704年,李武两家的策划下,朝臣们开始攻击张氏兄弟的贪腐问题,企图迫使武则天疏远和打击张氏兄弟,结果虽然证据确凿,但是武则天为了心爱的“小鲜肉”直接包庇赦免了张氏兄弟,并为他们安排了替罪羊。同年年底,朝臣们再次抓到了张氏兄弟的把柄,又一次证据确凿的定罪,结果武则天依旧包庇张氏兄弟。这几次朝堂上的政治攻击都被女皇武则天蛮横的化解了,看来护起短来的女人是让这些大臣们毫无办法的。但是这时年逾八旬的张柬之登场了,他在这一年九月被拜为宰相。

历史的车轮终于来到了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龙元年,当时老迈的武则天已经生病长期静养,朝廷里的大臣很难见到她,身边的事务和国家的朝政都由张氏兄弟把持。眼见可能发生变故的李、武两家和朝廷大臣们开始酝酿逼宫。而这个逼宫的主谋在历史上记载就是刚刚出任宰相不久的张柬之。但是我们从历史记载的分析,李、武两家显然是支持了这一逼宫行为的,至少是默许的。否则仅凭刚刚拜相不久而且年逾八旬的张柬之和区区五百名士兵就搞定了叱咤风云半个世纪的一代女皇武则天?个人认为不可能!

事变的实际经过其实非常简单,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人率领五百士兵从玄武门入宫,直接杀掉张氏兄弟然后报告女皇武则天(其实就是逼宫)。武则天当面质问了参与政变的张柬之等人然后呵斥躲在他们身后的太子李显。但是年迈的武则天显然也已经不愿和他们争斗什么了,很快她接受了政变的结果,两天后,她下诏传位李显。和玄武门事变一样,三天时间整个政变就结束了。

神龙政变之后张柬之等人的地位和唐朝的政治格局

705年正月的神龙革命,不仅仅使李显重新登上皇位,而且使武周政权又变回了李唐政权。张柬之等人也因此加官进爵。其中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因为是主要的策划和实施者都被封为公爵,同时也在中宗李显的朝廷担任要职,成为当时朝堂官员中的领袖人物。

但是很快新的政治博弈开始了。中宗登基后,权力很快被韦后把持,本来中宗李显就性格懦弱,韦后性格强势,在他们夫妻流放受罪之时,李显又对妻子心怀愧疚,所以复位后任由韦后把持朝政。而权力欲望很强的韦后和野心很大的女儿安乐公主也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势力集团。她们都想效仿武则天控制朝政甚至登基称帝。

而韦后母女的行为很快被武氏家族的领袖武三思发觉,他开始积极联合韦后母女,甚至有传闻他本人也是韦后的情人,他还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安乐公主,从而使的韦武两家迅速结成了政治联盟。与有野心但是政治经验和能力有欠缺的韦后母女相比,武三思的政治斗争能力显然高出不少。他成为这个集团在朝堂上的重要官员,同时还吸纳了上官婉儿这样的优秀女官成为韦后母女在后宫干预政治的重要帮手。

韦武集团登场后,第一个目标就是当时中宗的太子李重茂,因为太子的存在就是韦后登上女皇宝座的最大障碍,是安乐公主成为皇太女的最大障碍,当然也是武三思借由韦后母女重新掌控朝政并伺机实现自己政治野心的最大障碍。

但是打击太子李重茂首先必须打压控制朝廷中的文官集团,毕竟这些人肯定会从礼法制度的角度维护太子李重茂的地位,如果没有打压控制住文官集团,韦武集团的政治企图就无法实现,而当时文官集团的领袖正是以张柬之为首的神龙革命的五位功臣。

于是武三思开始着手谋划打击张柬之等人,老谋深算的武三思很清楚当时朝堂上的势力分布,一是以韦后和他为首的韦武集团,二是以李旦和太平公主为首的李唐皇室的其他成员,三是张柬之为首的文官集团。

武三思首先通过韦后和中宗将张柬之等五人进封为王爵,从而剥夺他们的实际政府权力,典型的“明升暗降”的手段。而正因为此次加封王爵,张柬之等五人也被称为“神龙五王”。随后不久,武三思等人又罗织罪名诬陷张柬之等“五王”,使得唐中宗李显将张柬之等“神龙五王”都贬谪边疆,张柬之到了贬谪之地后忧愤而死,其他“五王”成员也都死于非命。

在针对“神龙五王”和太子李重茂的打击过程中,武三思通过中宗不断增加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封地和权益,换取这两位当时在政坛非常有影响力的皇室成员的默认和中立。但是他们的逼迫使得太子铤而走险,武力抗争,虽然兵败身死,但是武三思一家却被李重茂杀掉,直接导致武氏家族开始衰落,也使得韦武集团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领导人物,也为后来韦武集团的彻底覆灭埋下了伏笔。

终上所述:张柬之在神龙革命前一年出任宰相,在武则天专宠包庇张氏兄弟的恶劣政治形势下,果断采取措施,联合联络争取李、武两家的支持,在这些政治势力的支持下,领兵发动政变,逼迫一代女皇武则天退位,又迎立李显复位,恢复大唐国号。

李显复位后,张柬之也因功被封为天官尚书,汉阳郡公;随后被政敌武三思算计,先是被进封为汉阳郡王,爵位虽然高了,但是却失去政府权力。再后来被诬陷诽谤非议韦后,被中宗李显贬回老家襄阳养老,不久又流放泷州,随即忧愤而死,可谓下场凄惨。

公元710年,韦后势力倒台,李旦登基张柬之随即和其他五王一起被平反,被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文贞。唐玄宗开元六年,配享中宗庙庭。唐德宗建中年间又追赠他为司徒。

最佳贡献者
2

张柬之的人生曲线,画出来让人瞠目结舌。他年轻的时候入太学,就以出众的才华,被认为是宰执之才。后来以进士之身,出任清源县丞。

县丞是县令的助理,八九品,起点虽然低了点,但毕竟是刚入仕,也不算意外。真正意外的是,进士出身的张柬之,竟然在基层“钉住了”,一直混到年近六十四岁,依然是个芝麻官,划了一道人生的平行线。如果不是因为长寿基因,这条平行线直接把他带进棺材了。

永昌元年,满头白发的张柬之,混在一千多名年轻人中,参加了贤良对策。贤良对策是汉朝遗留下来的人才招聘方式,即皇帝对各地推荐上来的人才,当廷问策(内容是时事政治),应聘者当场书面答题,叫“对策”,类似于后来的殿试。

结果,这次对策张柬之一炮走红,他以第一名的身份,被授予监察御史。按殿试规则,张柬之就是状元郎。监察御史品级虽然不高(八品或从七品),但好歹除掉了地方芝麻官“钉子户”的“恶名”。不久,他被提拔为凤阁(中书省)舍人,进入决策枢要机构。

后来由于两次进言得罪武则天,张柬之又被调任地方,任刺史、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这一晃又是十余年,人生的曲线稍稍仰了个头,又归于平行线。武周长安年中,张柬之拳拳腰板,再有两年,他就八十周岁了,这个年龄还在四处漂泊为官,翻翻史书,几千年有几个?看起来,所谓宰执之才,只能留着辅佐阎罗王了。

姜太公八十拜相是神话传说,西汉公孙弘七十出仕,七十六岁出任丞相是真事。张柬之复制了公孙弘的奇迹,他的人生曲线,就从这一刻开始,直接坐上了“神舟六号”。两个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他们就是张柬之的推进器。

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狄仁杰,他比张柬之小五岁。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说:“陛下如果想要治世之才,非张柬之莫属。”于是武则天任命张柬之为洛州司马。

过几天武则天又让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说,我向你推荐了张柬之,你不用。武则天说,我已经提拔他了。狄仁杰说,我推荐的是宰相,你却任命他为司马。武则天说,那好吧,到中央来试试吧,任秋官侍郎(刑部侍郎,刑部尚书的副职,三品)。

第二位贵人现身,他就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姚崇,比张柬之整整小二十六岁,时为宰相。姚崇对武则天说:“张柬之这个人沉稳有谋,能决大事。如果陛下要用他就赶快,他已经太老了。”

武则天在狄仁杰和姚崇不断地劝谏下,终于授予张柬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鸾台即门下省,凤阁即中书省,同平章事就是与两省一把手等同,位列宰相,兼任中书侍郎。

终于没把一身才华留给阎王爷!画了一辈子平行线,收官阶段直接向天开炮。张柬之的“非典型”职场生涯,还没有画上句号,神龙元年,八十岁的张柬之,发动了震惊历史的“神龙政变”,把不可一世的女皇武则天拉下马,李唐光复。

神龙政变后,中宗李显复位,张柬之因功被任命为天官(吏部)尚书,同鸾台凤阁三品,封汉阳郡王。骨干分子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同时被封王,所以神龙政变亦称“五王政变”。

可是不到半年,张柬之就被授“特进”,罢知政事。特进,地位等同于三公,不过只是荣誉称号,手上的实权被罢夺了,像泥菩萨一样被高高供起。

罢职就罢职吧,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也该退养了,于是张柬之请求回老家襄州养病。李显下旨任命张柬之为襄州刺史,为他祭路神,百官出定鼎门相送。

别以为这是一次正常的退休程序,如果你看到其他四王的经历,就会不寒而栗。与张柬之同时,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都被罢职,改任地方刺史。也就是说,这是一次对政变功臣的一次集体清洗!

原来,李显登基后,朝局迅速进入新一轮的政治斗争,在这一次斗争中,以张柬之为首的功臣们,遭受了新势力的打击。这场斗争由三个矛盾引起,并因张柬之的决策,导致功臣派失利。

  • 第一个矛盾:功臣势力与后族势力的矛盾
  • 随着李显的登基,有一派势力迅速崛起,他们的核心骨干份子,包括韦皇后、武三思和安乐公主,我们姑且称之为后族势力。

    韦皇后跟着李显提心吊胆生活了一辈子,不过这个女人不一般,野心勃勃,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学习婆婆好榜样”。

    安乐公主是李显的女儿,武三思的儿媳。这个妮子也不知道哪来的胆气,居然跟老爹理直气壮地提出要求:废掉太子,我要当皇太女!太子李重俊不是嫡出,因此安乐公主与韦后一个鼻孔出气,都想干掉李重俊。

    武三思本来跟李家不对付,由于武则天确定还政于李唐后,一心撮合李武两家和平相处,所以令两家相互结亲。就是在这个机缘下,武三思与韦后成了亲家。

    武三思眼见失去了成为皇储的机会,见风使舵,一头扎进了后族势力。《新唐书》还给武三思与韦后的亲密合作,备足了理由:这二人发展成了情人关系,甚至说李显睁一眼闭一眼。

    李显熬了半辈子,终于解放了,后族势力当然不甘心,将朝政大权“旁落”于张柬之他们手中。由此爆发了双方一系列矛盾。

    为了搞倒功臣派,武三思炮制了两起冤案,加在“五王”头上:

    第一起,王同皎谋反案。王同皎是李显的女婿,也是神龙政变的功臣,由于不满韦后、武三思的夺权,计划发动政变干掉武三思。结果被大诗人宋之问兄弟告密,失败了。崔玄暐等人被武三思以参与谋划的罪名,被流放外地,后惨遭杀戮。

    第二起,韦后与武三思奸情案。武三思四处散布自己与韦后的奸情,并将这个罪名强加到“五王”头上。张柬之后来就是因为这个罪名,被流放泷州。

    • 第二个矛盾:功臣势力与皇权的矛盾

    史书中的李显很不堪,其实那是刻意丑化了他。张柬之等人与后族势力的矛盾,本质上是功臣与皇权的矛盾,是李显故意扶植后族势力,对付功臣派。

    神龙政变居然瞒过玩了一辈子鹰的武则天,请问哪位皇帝不害怕?上台之前李显是获利者,上台之后,他就是跟老妈一样,受到张柬之等人威胁。

    政变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张柬之通过敬晖、袁恕己、李多祚、李湛等人,掌控了禁军。禁军本来是保卫皇帝的,反过来威胁皇权,李显怎么可能纵容?

    所以,李显必须将他们连根拔起,换做自己的心腹。韦后他们本来就没有势力,可以说,他们是在李显的支持下,新培养起来专门对付功臣势力的。

    禁军是北衙军,南衙军也不在李显手上,而是在李旦手上,这就导致第三个矛盾的产生。

    • 第三个矛盾:皇族势力内部的矛盾

    从史书表面看,张柬之是神龙政变的老大,其实那都是假象,只能说张柬之是台前总指挥,幕后老大另有其人——相王李旦。

    限于篇幅,不能详细列举证据,只说几个简单的结论。当初狄仁杰和姚崇,之所以竭力推荐张柬之出任宰执,其实那时候就已经在为政变做准备,这些人大多都曾经在相王府任职。张柬之就是李旦、太平公主的幕后老大,姚崇是中间串联人,张柬之是行动总指挥。

    张柬之利用宰相身份,及太平公主的暗中支持,将敬晖等人安插进禁军。同时另一支武装,南衙军就在李旦手中,袁恕己就是奉李旦之命,率南衙军配合张柬之行动。

    所以,张柬之与皇权及后族的矛盾,本质上是皇族内部的政治斗争,远比我们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由此,我们就明白了,李显之所以迫不及待地干掉“五王”,不能单纯从道德层面,批判李显忘恩负义,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砍断李旦和太平公主的爪牙,保证皇权的安全,所以下手格外地狠。

    在李显发展后族势力的时候,曾有人向张柬之建议,除掉武三思。但是张柬之拒绝了,说想让李显自己看出危害,自己动手,而不是由臣子胁迫君主。

    其实这话言不由衷。首先武三思本来就是李显用来对付李旦、张柬之的,其次除掉武三思,就代表李旦、张柬之与皇帝撕破了脸,风险太大。

    作为一名靠政变走向顶峰的臣子,张柬之恐怕早就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好,他本来就是皇族内部斗争的棋子,哪有他自主行动的空间?“五王”李旦能保则保,保不住只能让他们当牺牲品。

    由此,包括张柬之在内,“五王”的下场已经注定。

    神龙二年,被流放到泷州(《旧唐书》作新州)后,在忧愤交加中病故,享年八十一周岁。相对于张柬之,其他“四王”等人就惨了,崔玄暐病逝于流放途中;桓彦范受尽酷刑后惨死;敬晖被凌迟处死;袁恕己被灌毒,十指磨光后被击杀。

    当然除了他们,还有一批神龙政变功臣先后遇难!

    两年后,由太子李重俊联合李多祚等人,发动了景隆政变,干掉了武三思,逃过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又三年后,由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导演的唐隆政变爆发,这一次韦后与安乐公主余党,被全部剿灭,相王李旦登基,总算替张柬之等人报了仇。


    3

    唐朝是一个名相辈出的朝代。由于唐朝采用的是群相制,终唐一朝(包括武周时期)共有300余位宰相。在这长长的宰相名单中,名相不胜枚举。“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的敢于直谏的魏征、举贤荐才、匡正则天的狄仁杰等宰相们都星光熠熠,被人们称为千古名相。

    在武周朝,还有一位名相,他就神龙政变的主导者张柬之。他主导的神龙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登基。他在八十之际的这次壮举,被杜枚称为“手提社禝、上还中宗”。那么对大唐有中兴之功的功臣张柬之会迎来怎样的命运呢?

    张柬之同狄仁杰一样,都是大器晚成之人。张柬之高中进士后,任清源县丞。直到永昌元年(689年)才被招考录用为监察御史,当时张柬之已64岁了,按现在的政策早到了退休年龄了。后又经过多年的升迁才升至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

    张柬之不畏龙颜,敢于直谏。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突厥默啜可汗趁契丹等反唐之际,便请求以其女与武则天之子和亲、悉归突厥降户为条件,表示为唐效力。武则天正值外忧内患,意欲以侄孙武延秀(武承嗣次子)迎娶可汗之女为妃。张柬之认为从未有天子迎娶过异族女子,这是对王朝的侮辱,从而表示强烈反对。

    触怒了武则天的张柬之被赶出了朝廷,被外放到地方任合、蜀二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在狄仁杰和姚崇的推荐下,张柬之再度入朝,历任司刑少卿、秋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成为宰相。

    张柬之为相时,当时朝廷的政治格局是这样的。武则天已届晚年,精力倦怠,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日趋减弱。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却倚仗武则天的恩宠,干预朝政,飞扬跋扈,连武则天的子侄们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由于张易之的挑拨离间,太子李显还失去了一子一女和一婿。李显的嫡长子邵王李重润与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婿武延基(武承嗣长子)暗地议论张氏兄弟干政,被张易之在武则天面前煽风点火,搞得太子李显被武则天痛骂。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均被武则天赐死,在二张的蛊惑下,武则天对自己的子孙都痛下杀手,可见二张的存在对李氏宗室构成了多大的威胁,连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兄妹都服软,上书武则天请求封张昌宗为王。

    张氏兄弟不但离间太子李显与母亲武则天之间的母子关系,还大肆陷害不依附于自己的朝廷重臣,造成武则天与朝臣之间的君臣关系紧张。

    当时二张兄弟有意提拔自己的弟弟张昌期任雍州长史,但宰相魏元忠以张昌期能力不济加以反对,这可是把张氏兄弟得罪透了。于是张氏兄弟就构陷魏元忠和司礼丞高戬两人暗地称皇帝垂老,应站队太子。张氏兄弟还拉来张说作证。

    张氏兄弟的这招可是一石两鸟啊。要知道宰相魏元忠还是太子左庶子,是辅佐太子的官员,而司礼丞高戬还是太平公主的相好。张氏兄弟对魏元忠和高戬的诬陷一旦做实,不但去除了眼中钉,还间接打击了太子李显和太平公主。

    哪知,证人张说立场不够坚定,临场变卦。于是气急败坏的张氏兄弟指认魏元忠、高戬、张说三人共同谋反。武则天为了维护张氏兄弟的颜面,就把魏元忠三人赶出朝廷,魏元忠被贬为高要县尉,而张说和高戬被流放岭南。

    张氏兄弟倚仗武则天的宠爱作福作威,打击皇族,构陷重臣,造成武则天与李氏宗室、朝臣关系紧张,也使武则天还政于李唐的决定充满变数。因此铲除张氏兄弟势在必行。虽然倒张派也抓到了张氏兄弟贪污巨款的把柄,但由于有武则天这个强硬的靠山,张氏兄弟毫毛未伤,反而倒张派折了两位大将。宰相韦安石被下放到扬州,宰相唐休璟被贬到东北。看来通过正常的途径扳倒张氏兄弟是行不通的。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卧病中的武则天几乎跟外界断绝了联系,只有二张兄弟服侍,别人一概谢绝探视。当时鸾台侍郎崔玄暐认为这样不妥,上书武则天称让太子李显与相王李旦服侍武则天,武则天却不以为然。

    武则天病重,又与外界断绝联系,这让忠于李唐的朝臣和李唐宗室都惶恐不安。虽说此前武则天已立李显为太子,但此时的武则天被二张兄弟控制,说不定二张兄弟又会鼓捣出什么幺蛾子。再说二张兄弟如果再与武氏兄弟联手,那局势更不堪设想。于是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右羽林将军敬晖、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五大臣决定联合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发动兵变,诛杀二张,逼武退位。

    张柬之对这场政变进行了精心的部署。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兵变开始。张柬之兵分三路,他自己亲带一路指向玄武门;另一路则护送太子李显前往玄武门;第三路由李旦、袁恕己等领兵控制外围局势。

    政变将士冲进皇宫后,首先杀死了张氏兄弟。张柬之告知武则天,张氏兄弟谋反已被诛。随后,桓彦范请求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武则天眼看大势已去,只得答应。

    在这场政变中,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服诛,他们的三个弟弟也被杀死。其亲信也被李旦、袁恕己等抓捕,张氏兄弟的势力被彻底铲除。但此次政变也留有遗憾,那就是张柬之等人没有乘胜追击,除恶务尽,铲除武三思等武家势力。

    在诛杀张氏兄弟后,洛阳长史薛季昶曾提醒敬晖借机铲除武三思,以除后患。敬晖也曾向张柬之提及此事,但张柬之认为铲除武三思一事留给皇上李显做比较好,这样李显借锄奸一事可以确立皇威。薛季昶听后感叹,日后不知会身死何地。薛季昶一语成谶,正是因为没有借机诛杀武三思,为日后政变五大功臣的惨死埋下了隐患。

    政变的第三日,李显在时隔二十二年之后再度登上皇位。参与政变的朝臣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敬晖、桓彦范都升官进爵,位列郡公。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分别被加封为“安国相王”和“镇国太平公主”。这些朝臣和宗室都是政变的功臣,此时都权势煊赫。这时中宗李显为了加强皇权,壮大自己的力量,制衡这些功臣,就开始重用武三思等人。

    李显为笼络武三思,还曾亲自到访武府,对韦后和武三思的好事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并且还把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宗李显睁眼说瞎话硬说武三思也是神龙政变的功臣,并赐给他丹书铁券,也就是免死券。

    武三思成了李显的红人,他在朝中的势力迅速崛起。 武三思的再度崛起引起张柬之等五大臣的高度警觉。张柬之等五大臣与武三思数度交锋,武三思在李显面前数进谗言,指责张柬之等为权臣。在武三思的建议下,张柬之等五大臣由郡公升格为王,但被革除了宰相职务。五大臣没有了实职,成为手无寸权的人。

    张柬之等被削除实权,明升暗降后,武三思为防五大臣东山再起,仍不罢手。张柬之等人先后被赶出京城,下放地方担任刺史,其中张柬之来到襄州担任刺史。

    神龙二年(706年),中宗李显的女婿王同皎愤恨武三思专权,意图除掉武三思。但由于宋之问、宋之逊兄弟俩的出卖,王同皎事泄被害。这桩案又被武三思利用,称张柬之等五大臣也参与其中,于是张柬之等人被前去王爵,流放偏远的岭南。

    张柬之此时已届八十二岁高龄,他和六十七岁的崔玄暐经不起路途艰辛,在流放途中忧愤而死。这也正好逃过了随后武三思派来的御史大夫的毒手。而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三人死状甚惨。敬晖被凌迟处死;桓彦范被在竹槎上反复拖行,骨肉分离而不死,又被乱棒打死。而袁恕己被逼喝下野葛汁,毒发疼痛难忍,指甲抓地时全被磨尽,受尽折磨仍不能死,后又被打死。

    在神龙政变中,张柬之等没有借机铲除武三思等武家势力,导致失势的武三思与韦后勾结再度崛起,打击张柬之等五大功臣,最终导致了五大功臣的惨死。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终不会缺席。乱政的武三思在神龙三年的景龙政变中,被太子李重俊杀死。睿宗李旦即位后,武三思又被掘墓暴尸。而张柬之等五大臣在李旦即位后,被平反昭雪,追复官爵。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他们又被配享中宗庙庭。

    4

    张柬之老而弥坚,在八十岁高龄干了一件大事,发动了神龙政变,将81岁的武则天赶下台,使李唐得以恢复统治,然而懦弱的唐中宗李显不仅喜欢戴绿帽子,还是个糊涂蛋,使得几位功臣都遭人陷害,落得个凄惨结局

    自从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几乎将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们全部斩尽杀绝,李治共有8个儿子,其中四个是武则天所生,四个是李治和别的妃嫔所生,对于不是自己所出的皇子,长子李忠、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均遭到武则天迫害至死,而悼王李孝因为早亡的原因,才没有成为武则天迫害的对象。

    武则天为了权力,为了夺取帝位,下令毒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逼二儿子李贤自杀。而另外两个儿子,一个李显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被武则天贬斥到房州,一个李旦在当了六年傀儡皇帝后,被武则天拉下来软禁起来,而武则天终于是不再遮遮掩掩,坐上皇位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虽然拼命的打压李唐,然而忠于李唐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只不过面对强势的武则天,这些人都只能等待着机会,武则天当了几年皇帝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武则天身体状况自然也越来越差,面对选择武氏还是李氏做接班人,武则天思考了很久,问到大臣的时候,大臣们都纷纷劝告武则天将皇位传给儿子,问到狄仁杰的时候,狄仁杰劝道:“姑侄和母子的关系,哪个更亲?如果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常享宗庙,立武三思为太子,宗庙中就没有陛下这位姑母了。”

    圣历三年(698年),武则天派人将庐陵王李显接到京城,藏到宫中帘幕后,再次召狄仁杰等人前来,武则天带点恫吓的口气让他们再选择立谁为太子,狄仁杰并没有被吓住,依然坚持请立李显为皇嗣,说到激动处是涕泪俱下,武则天也被感动的流下眼泪,然后将李显推到狄仁杰面前,说道:“还卿储君。”

    这皇储是定下了,不过武则天并不愿意让出权力,继续维持着模糊的局面,这是因为武则天担心身后武家子弟的归宿,希望在她死后武氏势力能够牢牢的控制政局。

    而另一方面,武则天欲望却没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退化,在她晚年依然对男色纵情享受,年轻且容貌俊美的张昌宗被太平公主进献给她,随后张昌宗的哥哥张易之也成了武则天的裙下之臣,这两人服侍的武则天极为舒服,而武则天给他们的回报是官职迅速蹿升,张氏兄弟得到武则天宠信,开始干涉朝政,逐渐势倾朝野!

    不仅朝廷百官争相巴结,连武三思等武氏家人都抢着为张易之兄弟牵马执鞭,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和妹妹永泰郡主只不过是在私底下抱怨了张氏兄弟两句,被张易之兄弟知道后,向武则天打小报告,武则天竟然下令杀死自己的亲孙子和亲孙女,连带永泰郡主的老公武延基也被下狱逼死。

    张氏兄弟嚣张跋扈的行为引起了许多人不满,只不过有武则天在谁也奈何不了他们,不过也因为武则天对他们的宠信,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居住在洛阳宫中长生殿,武则天的两位男宠张氏兄弟陪侍左右,而太子李显和宰相张柬之却难以近身,这使得朝臣们很是担忧,害怕张氏兄弟会趁机发起篡夺帝国最高权力的阴谋。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已是80高龄的张柬之毅然联合崔玄暐、敬晖、恒彦范、袁恕己等人,推举太子李显发动政变,众人带着羽林军冲入宫中,正好遇上张易之兄弟,二话没说就将他们斩杀,随后带兵包围了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武则天猛然惊起,问道:“是谁作乱?”

    当听说张氏兄弟已经被杀,武则天盯着李显说:“这两人都已被杀了,你可以回东宫去了。”恒彦范怕李显发怵,赶紧接话说:“太子哪能再回东宫了,群臣不敢忘怀太宗、天皇(李治)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诛杀逆贼,愿陛下传位给太子,以顺上天和下民的心愿。”

    听到这席话,知道大势已去的武则天不再说话,在政变后第三天,武则天下诏传位给太子李显,次日李显即位,第二次坐上了皇位。

    张柬之等人在政变后,四处搜捕张易之兄弟的党羽,张易之的另外三个弟弟全部处斩,其余同党都被逮捕下狱,当时有人提议将武三思等武氏家族也一并铲除,以免留有后患,然而张柬之却认为留着给李显处置,这样可以给唐中宗李显一个立威的机会,这却让几位功臣陷入了悲惨的结局。

    唐中宗李显被贬房州的时候,整天提心吊胆,和妃子韦氏相依为命,每当武则天派使臣前来,李显怕的就想自杀,这时候都是韦氏开解劝慰,李显因此和韦氏感情非常深厚,李显重新坐上皇位后,马上封韦氏为皇后,还让韦后参预朝政。

    韦后也是个淫乱的主,和武三思通过上官婉儿牵线搞在了一起,而李显为了制衡功臣,居然重用武氏族人,还将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对于武三思和韦后的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政治上毫无作为,在生活上窝窝囊囊。

    神龙政变后,张柬之五人都被封王,武三思得势后,勾结韦后对张柬之等人进行打压,先采用明升暗降手段,削了他们的权,将他们外放,张柬之被任命为襄州刺史,不久又遭贬,流放到陇州,愤懑忧愁而死,时年八十二岁。而崔玄暐流放到岭南病死,敬晖、恒彦范、袁恕己都遭到杀害

    5

    张柬之能够成为历史名相,就是因为他在八十岁高龄时,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发动了“神龙政变”,推翻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女皇武则天,重新光复了李唐江山。

    张柬之虽然在年轻时,就已经涉猎经史,才华横溢,还考中了进士。但是,张柬之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仕途,真的可以用波澜不惊来形容,他在太学生、清源县丞岗位上竟然一直做到了65岁的高龄。

    如果放到现在,65岁,早该退休,回家领着退休工资,过清净日子了。但张柬之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真正的是大器晚成之人。

    张柬之65岁时,在武周朝廷的贤良科召试中以策问第一的成绩,从上千人中脱颖而出。张柬之因此受到提拔,被授予了监察御史之职,成了京官。很快,又被授予凤阁舍人。凤阁是武周时期的机构名称,即中书省。

    原本张柬之安安稳稳做官,成为宰相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再升升官,混个中书省的副职,然后告老还乡,颐养千年,或者老死于工作岗位之上,都是可能的。但是,张柬之却偏偏有个特点,就是坚持原则,敢于直谏。

    张柬之曾上书武则天,直言反对皇室宗亲娶突厥首领的女儿和亲,得罪了武则天,被赶出了京城,就任合州、蜀州刺史。

    而当时的朝廷,每年还会派五百士卒去姚州戍边。因为地险和瘴气,派去的士兵基本上都死在了当地。姚州,大概就在当年诸葛亮南征孟获的地方。所以,张柬之又上书,用诸葛亮七擒孟获后,不留官、兵等为例,劝谏不要再派兵去了,纯粹是耗费财力,人力,却徒劳无功。结果,再次触了霉头,被武则天从刺史的位置给贬到了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板凳上去了。刺史怎么说还是地方首长,这下直接成幕僚了。

    这张柬之是越混越差了,那为什么快到了八十岁时,竟然还做了宰相,最后还能发动“神龙政变”,成就如此辉煌的大业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了,他就是千古名相狄仁杰。

    张柬之和狄仁杰有相似之处,两人年龄相仿,张柬之大狄仁杰5岁;而且两人都敢于直谏,都是从内心深处忠于李唐的。

    狄仁杰在武则天选继承人时,就曾说服武则天立了李显为皇太子。张柬之的执着,也让狄仁杰觉得,张柬之是他实现复兴李唐大业的最好人选。所以,在武则天让狄仁杰推荐贤能时,狄仁杰两次极力推荐了张柬之,最终把张柬之送上了宰相的位置。狄仁杰之后又推荐了姚崇、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等十余人。

    因为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五人是发动“神龙政变”的五大核心,而且均是由狄仁杰推荐的。所以,就有些史料说,“神龙政变”就是狄仁杰早已经谋划好,用来推翻武则天的。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狄仁杰实际上的想法可能略有不同。毕竟“神龙政变”发生在狄公去世五年之后,狄仁杰是无法预料这么长远,这么详细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划没有变化快,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狄仁杰所推荐之人,皆是忠于李唐的。狄仁杰推荐他们,就是想在自己死后,由这些人来保证在武则天去世后,中宗李显可以顺利登基。只要中宗复位,那么光复李唐江山,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狄公的谋划,还是很深远靠谱的,至于怎么做,就要靠张柬之等人的临场发挥了。

    张柬之等人虽然位居朝廷大员之位,但在武则天病重之后,能够天天见到武则天的则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等人。而且,二张两人弄权,为了把持朝政,竟然害死了太子李显的长子李重润等人。这让张柬之等人觉得必须除掉张易之、张昌宗两人。但是除掉两人,必然会得罪武则天。所以,商议之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逼宫武则天,迫使武则天退位,扶持时为太子的李显复辟,则可万事大吉。

    “神龙政变”成功了,武则天退位做了太上皇,被软禁宫中,李显成功复辟了。张柬之等五位主要谋划大臣,也因功先被授予郡公,后又晋封为郡王,可以说是达到了唐朝异姓大臣的巅峰地位。

    可是,“神龙政变”并不彻底,留了一个漏洞,因此,张柬之等五王最后都没有落下好的结局。我们都知道“斩草除根”、“除恶勿尽”,武则天虽然因病,被软禁,失去了权势,但是,武氏家族还在。而且,李显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武氏家族的人相对而言,还是要比张柬之等人跟中宗李显更亲近。再加上李显的皇后韦氏,因为跟随李显不离不弃,深得李显信任。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勾结韦后,深得李显信任,“五王”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很快张柬之等人就遭到了武三思的构陷。武三思跟中宗打小报告,说“五王”诬陷韦后,用以中伤五人。中宗李显并不是一个什么英明神武的君主,听信了武三思、韦后的谗言,下诏将“五王”分别流放。而张柬之先被贬到了老家襄州(现在的襄阳);后又被流放泷州(广东罗定),“忧愤卒,年八十二(虚岁)”。

    张柬之辅佐中宗,重登大宝,最后却被中宗所猜疑,这让耿直的张柬之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所以,张柬之最后是在忧愁愤懑中去世的。好在他发动神龙政变的时候,已经80岁了,第二年去世,也算高寿了。最主要的是,通过神龙政变,张柬之走上了人生巅峰,让历史永远记住了他,这绝对值了!

    6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大臣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为帝,唐朝成功复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神龙政变。

    1.神龙政变的背景

    神龙政变时,尽管李显已经被立为太子,但是他的位置其实并不稳固。

    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后,对于继承人的选择一直摇摆不定。

    武周建国之初,武则天让儿子李旦(武则天第四子)改姓武氏,并立为皇嗣,表明看起来好像是确定了李旦为继承人,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自古都是太子继承皇位,武则天没有立李旦为太子,证明皇位继承人还存在变数。

    天授二年(691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操纵了以洛阳百姓王庆之为首的请愿团,请求立武承嗣为太子。

    武则天接见了王庆之,尽管对王庆之要求立武承嗣为太子的建议不置可否,武则天还是给王庆之一张通行证让他随时可以入宫。

    之后王庆之频频入宫劝说武则天,武则天不胜其烦,命令凤阁侍郎李昭德对王庆之实施杖刑。

    李昭德是李唐的忠实拥护者,他把王庆之活活打死后又提醒武则天:“自古以来哪有侄子做皇帝后会给姑姑立庙祭祀的?”

    李昭德的话触动了武则天,于是她暂时打消了立武承嗣为太子的念头。

    武则天晚年宠幸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两人担心武则天死后自己的荣华富贵不保,他们在另一位李唐拥护者吉顼的劝说下,决定说服武则天,迎回庐陵王李显(武则天第三子),以此立下不世之功以确保荣华富贵。

    圣历元年(698年)九月十五日,武则天正式册立李显为太子。“武李争嗣”暂时落下帷幕。

    长安元年(701)年,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郡主、女婿武延基私下议论张氏兄弟专权,结果三人被武则天赐死。这下张氏兄弟把太子彻底得罪。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她将朝政托付给张氏兄弟处理,她很少接见大臣。

    2.神龙政变

    由于张氏兄弟和太子不合,此时两人把持朝政,让时局充满了变数,因此,以张柬之为首的忠于李唐的大臣们决定发动政变。

    张柬之可谓是大器晚成,他在七十五岁高龄时,被狄仁杰推荐给武则天,武则天将张柬之任命为洛州司马,过了些日子,武则天又要狄仁杰推荐人才。

    狄仁杰说臣前些时候已经推荐张柬之,陛下还没重用呢。武则天说朕已经封张柬之为洛州司马了啊。狄仁杰说臣推荐他做宰相不是做司马啊。

    武则天见狄仁杰如此器重张柬之,于是将张柬之正式提拔为秋官侍郎,不久又提拔为宰相。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和四位助手商量政变大事,这四人分别是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

    政变最重要的是军队,敬晖和桓彦范是左右羽林将军,但是两人到任时间不长,根基不稳,于是张柬之决定出面说服他们的上级左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

    李多祚是李治提拔上来的,对李唐有很深的感情,他同意加入张柬之的政变。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人带领五百多名左右羽林军将士簇拥着太子李显杀向武则天所在的长生殿。

    途中遇到了张氏兄弟,张柬之命令士兵将两人杀死。

    之后张柬之等人带着五百多士兵杀气腾腾的出现在长生殿。张柬之向武则天禀告张氏兄弟谋反,因此带兵进宫平叛。

    武则天知道自己的两个小鲜肉被杀,看着眼前杀气腾腾的士兵,她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过去了。

    正月二十四日,武则天传位给太子李显,自己宣布退位。

    3.神龙政变的功臣们下场凄惨

    李显和发动神龙政变的功臣们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李显对张柬之等人加官进爵。

    但是,在三股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五位神龙政变的功臣下场十分悲惨。

    3.1武则天发起的攻击

    李显重掌朝政后,并没有报复武则天,他坚持前往上阳宫给武则天问安。

    有一天,武则天哀怨地对李显说:“当年我把你从房陵接回来,本来就是要传位给你。那五个贼人贪图富贵,把我吓成这样。”

    李显听了母亲的话,对张柬之等人十分不满,渐渐疏远了他们。

    3.2韦皇后嫉恨张柬之等人

    李显的妻子韦皇后,在李显落魄的日子里给了他不断的安慰和鼓励,让李显走过了那段艰难岁月。

    神龙政变后李显马上封韦氏为皇后。韦皇后有个偶像——就是婆婆武则天。韦皇后希望自己能成为武则天第二。

    张柬之等人对韦皇后的野心洞若观火,桓彦范上书李显,提出妇人不适合参政,矛头直指韦皇后。

    韦皇后对张柬之等人恨之入骨,于是她找来帮手对付张柬之等人。

    韦皇后找的帮手主要有武三思、上官婉儿、安乐公主。

    3.3武三思发起致命一击

    由于韦皇后的帮手主要是女性,她决定将情夫武三思推上前台,由武三思负责冲锋陷阵。

    在韦皇后等人的操作下,武三思被任命为司空兼同中书门下三品。

    在武三思和韦皇后等人的轮番劝说下,李显对张柬之等人越来越不满,他决定采用武三思的计策,对张柬之等人采用明升暗降的清除手段。

    神龙元年五月十六日,李显加封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五人为王,同时免除他们原先的职务。

    接着武三思诬陷五王谋反,将他们排挤到地方上做司马。

    之后武三思发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诬陷五王想废皇后,实际上是想造反。

    李显大怒,将五王流放。武三思决定斩草除根派人去杀害五王。

    当武三思派出的杀手周利用到达岭外时,张柬之和崔玄喡已经去世,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三人则被周利用处死。

    7

    神龙政变是一场长期酝酿,一朝发动的政变,虽然这场政变的操纵者是以张柬之为首的五王集团。

    但在神龙政变之前,还有一个隐藏的高手,悄无声息的在武则天身旁,种下了政变的种子。而这么一个爱玩阴谋诡计的老狐狸,居然成为武则天晚年最器重的大臣。

    狄仁杰的精妙布局

    狄仁杰在历史上屡遭贬谪,却在晚年成了肱股之臣。

    狄仁杰在从政期间,的确做到了不负李唐,不负武氏。面对着武氏集团气势汹汹,狄仁杰软硬兼施,一面对战武氏集团,一面进谏武则天,终于保住了太子的地位,这是狄仁杰埋下的,最关键的一颗棋子。

    但狄仁杰也在考虑,武则天死后,这一颗独苗,必须有足够的根基,这些人必须忠诚于李唐,有足够宦海沉浮的经验,而且懂得韬光养晦。

    于是,他经过观察,决定埋下第二颗种子,这个人就是张柬之。

    他几乎符合狄仁杰所有标准。而且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很难让人产生警惕心。

    武则天很信任狄仁杰,但不信任张柬之,虽然调到了中央,却只是一个小官。这引起了狄仁杰的不满,于是,他继续进谏,直到张柬之进入丞相的行列。

    这是狄仁杰重要布局之一,却不是所有,在狄仁杰先后两次拜相期间,先后推荐了姚崇,敬辉,袁恕己,崔玄玮等多个大才。

    这些人,除了为武周王朝服务,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个方面就是为李唐宗室,积蓄力量。

    这场布局非常精巧,而且很隐蔽。虽然狄仁杰在公元700年死去,但他推荐的班底,依然存在。这是神龙政变最大的优势。

    张柬之的致命漏洞

    狄仁杰看人用人的眼光,非常独到,因此,他推荐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兴名臣,随便拿出来一个,就可以独当一面。

    而张柬之等人,在五年后,趁着武则天重病,发动神龙政变,一举推翻武周王朝,李唐王朝重获生机。

    但张柬之以及其他的四个人,都有着相当强的能力,却比狄仁杰差了一点圆滑。这种圆滑,让狄仁杰可以在酷吏胁迫下,故意招供,也可以在疑心很重的武则天面前,也可以让她非常信任。

    而狄仁杰的领导,是武则天,这个人要比绝大多数皇帝优秀得多,她很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很明白国家需要什么,也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他可以为了控制朝局,对唐朝名臣名将进行血腥清洗,也可以为了稳定局势,提拔大量栋梁之才。

    于是,无论是狄仁杰一类的能臣,还是来俊臣一类的酷吏,无论是儿子,侄子,还是情人。始终都受到武则天的控制,没有一方可超出限制。

    一个深谋远虑的老狐狸,一个拿的起放的下的女强人。这对组合非常靠谱。可张柬之却没有这般运气。而这个小小的纰漏,成了张柬之等人致命的漏洞。

    一个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

    张柬之的致命疏忽,还得倒退许多年,那一年,太子李显被贬谪到房陵,和他在一起的,只有他的妻子韦氏,那一年,在被贬谪的路上,大女儿出世,取名李裹儿。那一年,他们一家人生活在房陵,那些年,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房陵。

    在李显眼中,王权富贵远不如妻子和女儿在他的心中地位。而当了皇帝之后的李显,把几乎所有的信任和爱,都给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而这种信任和爱,是毫无保留,毫无原则的。

    一个刚正不阿,却少了几分圆滑的张柬之,碰上了一个对妻子和女儿的爱胜过权力的皇帝,悲剧就发生了。

    至于源头的李显,他并没有觉得不妥。他很爱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所以,他就要给她们最好的。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李显的确是好样的,但作为一个君王,李显完全不够格。

    而李显的爱,并没有得到一个正当合理的回应。韦氏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妻子,但她却不像李显那样,淡泊名利,只喜欢享受天伦之乐。

    她和女儿,在武则天的影响下,想到了像武则天一样当皇帝。很显然,从李显当上皇帝的那一时开始。这个爱情故事,变了味道。

    一次结盟,让五王集团土崩瓦解

    五王集团显然没有意识到,现在的情况和武则天时代的情况有着很大的区别。而正直的张柬之,也没有棒打落水狗的觉悟,他虽然推翻了武周,却并没有对武氏集团斩草除根。

    而失去权力的武氏集团,并没有因为张柬之的仁慈,而心存感激,而是想要推翻五王集团。

    另一个瞧着五王不顺眼的集团,就是韦后。因为武则天的缘故,韦后想要享受武则天一样的权力地位。也因为武则天的缘故,五王极力反对韦后当权,于是,两个集团的梁子结下了。

    两大集团,悄然联手,后派新锐和已经蛰伏起来的武氏集团,突然爆发出强大的破坏力,这是五王集团没有想到的,五王集团被打的措手不及。在神龙政变只过了一年,五王全部倒台,并且下场极为凄惨。

    作为神龙政变的执行者,张柬之被贬谪,最终忧愤而死。而整个朝局,又变成了韦氏集团的天下。大唐的政局再次变得纷繁复杂。狄仁杰的布局,五王的执行,一切都相当顺利,只是出了一个拎不清的李显。于是,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8

    中国有句古话叫:“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自古以来,功臣就很难善终。而靠发动“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的宰相张柬之,同样没能落得好下场。张柬之在发动神龙政变时,已经80岁的高龄,为何非要推翻武则天不可呢?之后他又是如何被夺走权力,沦为“炮灰”的?别急,听爆史君给大家慢慢道来。

    张柬之可以说是一个大器晚成之人,他在年轻时便广泛涉猎经书史籍,补缺成为太学生。国子祭酒令狐德棻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迟早是辅佐帝王的将佐之才,后来张柬之中进士,被调任为起初调任清源县丞。没想到,他在这低级岗位上一待就是半辈子。永昌元年,朝廷以贤良方正科征集人才,64岁的张柬之应试。当时参加策问的有1000多人,张柬之以渊博的学识名列第一,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

    后来突厥首领默啜想以女儿和亲,武则天本打算让侄孙武延秀娶突厥公主,但张柬之却强烈反对,并强调:“自古从无天子娶异民族女子的事。”张柬之的态度惹怒了武则天,被贬到和、蜀二州去当刺史。大唐长安年间,武则天让狄仁杰给她举荐几个有用的人才,狄仁杰便举荐张柬之当宰相。武则天是重新启用了张柬之,但却不是狄仁杰所推荐的宰相,而是洛州司马。

    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又去找狄仁杰要人才。狄仁杰说:“我不是给你举荐张柬之了么?但你没用他呀!”武则天说:“我提拔他了呀!”狄仁杰回复道:“我举荐他当的是宰相,而你却让他干的司马的活,这不能算任用人才。”武则天对狄仁杰还是非常信任的,于是回去后就提拔秋官侍郎。

    当宰相姚崇出任灵武军使,准备启程时,武则天问他:“你觉得谁能接你的班?”姚崇说:“张柬之深谋远虑,可担大任。但他年纪大了,你要用他的话就赶紧启用。”武则天看两位朝廷大佬都推荐张柬之,觉得他肯定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便听他们的,授张柬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他为凤阁侍郎。张柬之也终于是当上了宰相。

    神龙元年,武则天病重。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她将权力交给了男宠张易之兄弟。张易之兄弟早就仗着武则天的权力在朝野为非作歹,此次有了武则天的授权,更是彻底把持朝政,将朝堂弄得乌烟瘴气。张柬之虽然是武则天手上提拔的,但他心中更忠于唐朝,忠于李氏一脉。所以他便与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崔玄暐等人密谋除掉张易之兄弟,逼宫武则天。后来他还策反了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在李多祚的配合下,张柬之等人成功杀掉张易之兄弟,并前往武则天所住的长生殿进行逼宫。

    武则天看着眼前一群狼心狗肺的“乱臣贼子”,怒斥了他们半天,可惜众人却无动于衷,坚持要武则天禅位给太子李显。武则天看大势已去,便颁布了退位诏书,次日传位给李显。唐中宗李显继位后,张柬之最开始还凭借拥立之功被提拔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食邑五百户,但不久之后便受到武则天侄子武三思的排挤。

    再加上唐中宗李显为人懦弱,没什么主意,听信韦后的谗言,所以张柬之被贬,并被流放到泷州。不久之后他忧愤而死,享年82岁。而他之所以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落败,除了唐中宗的问题外,还在于他们没有对武氏集团斩草除根,导致反受其害。而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就聪明多了,一上位就急忙清除了韦氏和太平公主余党,稳固了自己的政权。

    9

    张柬之活了八十二岁,八十岁之前一直默默无闻。但八十岁后,却突然发力,干了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这件事改变了历史轨迹,让他名垂青史。什么事呢?那就是神龙政变。

    张柬之年轻时中了进士,然后一直干副县长,一干就干了大半辈子,朝中无人难做官啊。他心有不甘,他空有一腔报国热情,但始终没有机会施展。

    然而机会终于来了,来的确实有些晚。



    公元689年,唐朝举行了全国公务员招聘考试,凡是有副处级以上工作经验的都可参加,不限年龄。张柬之七十岁了,也想报名考试,他和媳妇一说。媳妇噗嗤一笑,你都几了啊!在家老老实实带孙子吧,不怕别人笑话啊!

    张柬之说了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然后不顾家人的劝阻,就去参加考试了。等考试结果一出来,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张柬之在一千名考生中排名第一。

    张柬之被破格提拔为中书舍人,由九品官升了五级,变成了正四品官,当上了皇帝秘书,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啥的,是个肥差啊!



    可没干几年,张柬之就被贬了。起因是突厥想把女儿嫁过来和亲,武则天准备让侄孙武延秀娶她,张柬之劝谏说,上国娶异族女子不合规矩。

    武则天生气了,你一个搞文字工作的秘书,管的也太宽啊!一气之下,把张柬之贬到了荆州干长史去了。

    老张思想传统守旧,也很正直,凡是他看不顺眼的,一定要说两句,否则他能憋死。其实,他看武则天也不顺眼。



    一晃又是十年,老张八十岁了!那个年代,能活过八十的凤毛麟角。老张虽然身子骨大不如前,但精神劲头依然很足。

    张柬之心底有个愿望未能了却,这也是天下士子的愿望,什么愿望呢?恢复李唐王朝。

    机会又来了!

    武则天眼见狄仁杰身体大不如前,让他推荐宰相人选。狄仁杰前后两次力荐张柬之,后来姚崇也推荐张柬之。

    在两大顶级红人的力荐下,老张三连跳,最后干上了凤阁侍郎,成为首席宰相,事业达到了顶峰。



    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到了风烛残年,眼看就不行了!这时候,政治局势变得十分复杂,皇宫内弥漫着诡异气氛,一场政变正在酝酿中。

    武则天虽然立了李显为太子,并亲口承诺把江山还给李氏,但李显势力很单薄。这时候的武三思心有不甘,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也蠢蠢欲动。

    张柬之坐不住了,他要趁着武则天能喘气,让武则天亲自传位给李显太子,他要发动政变。首先要清除绊脚石张昌宗和张易之。



    张柬之联合旧臣崔玄暐、桓彦范等商量一致后,决定于正月二十二日发动政变,一切准备停当后,让李多祚和王同皎去请李显一同参加,哪知道李显被吓破了胆,不敢出来。

    王同皎急了,直接把李显抱在了马上,李显没法,只得战战兢兢跟着来到了宣武门。

    张柬之命人斩断皇宫门栓,冲进了宫中,在走廊里恰好碰到了张昌宗和张易之,当场干掉了他们。武则天弥留中见大势已去,只得令人颁布诏书,传位于李显。



    政权回归李氏,张柬之成了李唐的大救星。然而,张柬之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就出事了!

    原来武三思担心张柬之等大臣对他下手,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联合地下情人韦皇后,诬告中伤张柬之。李显也担心张柬之专权,于是将其流放泷州。

    张柬之流放途中,忧愤而死。这是卸磨杀驴啊!

    不过李显的下场更惨,不仅被韦皇后戴了绿帽子,还被韦后和亲生女儿合伙毒死。

    10

    唐代369位宰相,如果进行一次综合排名,不管是影响力还是胆识、魄力,张柬之完全可以稳居前十。这些宰相中90%是北方籍,张柬之是其中的10%。他在八十岁还能出任宰相,并让不可一世的武则天退位,不得不承认他就是传奇。

    张柬之年轻时才华横溢,周围人对他期待甚高,都觉得他是未来的栋梁之才。然而,幸运女神并没有眷顾这位天之骄子,虽考中进士,却迟迟不得志。张柬之想大展拳脚,无奈平台太小。可能天将降大任于张柬之也,才会让他一直待在基层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

    好不容易熬到七十多岁,黄泉路近,张柬之也看到这辈子的尽头了。此时朝廷以贤良科目召试,张柬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想这辈子就这么碌碌无为,于是参加考试,还名列第一,被朝廷授予监察御史。张柬之大器晚成的经历,放今天都能让丧失斗志的小年轻汗颜。

    在基层待久了,不知高堂运作规律的张柬之,居然在一次讨论事情时顶撞了武则天,因而被贬到地方。

    好在狄仁杰慧眼识人,觉得张柬之是个人物,于是,在武则天面前极力推荐张柬之。武则天这才召张柬之回朝,担任秋官侍郎。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张柬之的平步青云同样离不开贵人相助。张柬之年老后,伯乐一个接一个。前有狄仁杰,后有姚崇。

    姚崇在外出任职前,武则天问他谁能担当宰相,姚崇不假思索地举荐了张柬之。武则天当天就召见张柬之,并让他出任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成为宰相。705年,武则天病重,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把持朝政,张柬之联合桓彦范、崔玄暐等人,趁机发动“神龙政变”,铲除了张氏兄弟,胁迫武则天传位李显,光复大唐江山。复位后的李显论功行赏,张柬之被加官进爵,一时风光无限。

    树大了容易招风,功高了容易盖主,张柬之也遇到这个问题,功成之后被武三思挤兑。武三思联合韦后,经常在李显面前给张柬之穿“小鞋”。

    李显又比较俱内,听了几次“小报告”就信以为真,于是免去张柬之的宰相之位,将其贬为襄州刺史。此事要怪只能怪张柬之不够心狠手辣,没有在“神龙政变”时将武氏集团斩草除根,给了他们春风吹又生的机会。

    人的命运往往祸不单行,张柬之到了襄州,同样是坏事一个接一个。先是汉江洪水,差点淹了江汉平原,张柬之守土有责,每日殚精竭虑;后来准备辞职,回家养老,朝廷又不批准;接着又被流放,这次是更为偏远的泷州,当时还是未开化之地。

    此时,张柬之已是八十高龄,身体条件也不行了,加上接三连三的打击,没多久就郁郁而终了。后来,经过几代帝王的追封,张柬之又成了中书令、司徒,还得以配享中宗庙庭,可惜人已不再。

    从基层到顶峰这条路,张柬之走了八十年;从神坛跌落人间,张柬之却只用了一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