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郑和本姓马,叫马三宝,因在靖难之役立功,被朱棣赐姓“郑”为何

郑和本姓马,叫马三宝,因在靖难之役立功,被朱棣赐姓“郑”为何

2020-07-20 16:35阅读(85)

郑和本姓马,叫马三宝,因在靖难之役立功,被朱棣赐姓“郑”为何朱棣不赐他姓“朱”?:赐姓为什么一定要赐国姓呢?古代赐姓作为一种制度,是存在很多不同的情况

1

赐姓为什么一定要赐国姓呢?古代赐姓作为一种制度,是存在很多不同的情况的。

一、赐姓的原始含义是一种人身支配

早在中国的大地上刚刚有姓氏之分的时候,赐姓就作为一种制度出现了。《续文献通考》里传说:

黄帝姓姬, 炎帝所赐也。尧赐伯夷姓曰姜,赐禹姓曰姒;赐契姓曰子……

这些早期赐姓的记载,虽然不能得到考古学上的证明,但却侧面反映了在当时的政治社会条件下,赐姓是部落首领或是当时的王,将姓氏作为一种资源进行赏赐分配的现象。换言之,这跟赏赐一些财务、地盘,没有区别。”姓非天子不能赐“,同时也说明了赐姓是一种权力的物质表现,赐姓的行为也是一种权力结构。而在这种权力结构中,本质的意义就是天子对臣民人身的支配。

有趣的是,这些早期的赐姓,几乎没有赐”国姓“这种现象,这些姓氏虽然是由天子所赐,但却没有”国姓“,这是因为,在帝制出现之前,天子虽然是天下的共主,但并不能与天下等同。

二、”国姓“与帝制时代

到了秦汉时代,中国进入帝制时代,君主、皇帝成了拥有至高权力的人,”家天下“真正变成了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姓氏不仅代表了皇室,而且代表了朝廷、国家,那么,赏赐姓氏的最高表现就是赐予国姓了。早期如汉朝,《史记》记载:

高祖封项伯等四人为列侯, 赐姓刘氏。
委敬劝高祖都关中… … 赐姓刘氏。

晚期如明朝,”太祖义子数人如李曹国、文忠沐、西平英, 都督何文辉、徐司马及元帅文刚、文逊等,皆踢国姓“。

总之,赐国姓是与帝制相关的一种荣誉制度。

三、赐姓并不总是赐国姓

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赐坏的姓氏。

如三国时,“吴孙皓以孙秀奔魏, 改为厉氏”;
梁朝武陵王萧纪谋逆,赐姓饕餮氏
隋朝, 杨玄感起兵反隋被枭首, 隋炀帝赐为枭氏
最多的是唐朝,包括武则天,如武则天将唐高宗的
王皇后和萧良娣杀了还不算, 改后姓蟒,,良娣姓为枭;
清代,雍正皇帝改的著名的阿其那、塞斯黑,都是凶姓。

另一种,则是赐非国姓的好的姓氏,也就是题主所说的情况,马三保被改为郑和。其他的例子还有:

汉朝被俘虏的匈奴休屠王子,被赐姓金,也就是金日磾;
唐朝的员半千, 其先彭城刘氏,以忠烈自比伍员,因赐姓员
唐朝的桓彦范,赐姓韦。因为韦在唐朝时,是极为尊贵的大姓。等等。

这一类赐姓,其尊贵性要低于国姓。郑和就属于这一类。

四、郑和为什么被赐姓郑?

根据现有的资料,可能确实与郑村坝有关系。郑村坝,就是今天北京大家熟悉的”东坝“。

《潞城考古录》载:“通州西北二十里有安德乡,地名坝上,通人称曰北坝,都人称曰东坝,即郑村坝也”。

靖难之役时,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围攻北京,大军驻扎在郑村坝,北京被围的非常紧急。朱棣前来攻打时,时为燕王府宦官的马三保,献计献策,朱棣击溃李景隆,占领郑村坝,解除了北京的包围。马三保立下大功,因此以郑村坝的”郑“赐名。

这一说法是目前较为通行的说法,但严格的说还有一些疑点,比如正史里没有记录为什么赐姓,郑村坝之说,也缺乏其他证明。但姑存此说吧。

2

关于明成祖朱棣赐郑和姓“郑”而不是国姓“朱”这个问题,比较官方的解释是因为郑和“靖难”期间在郑村坝立下了大功,明成祖为褒奖这位忠奴,特地将“郑”赐给了郑和为姓。那么,为什么没有像郑成功那样被赐国姓“朱”呢?原因很简单,在明成祖眼中,虽然郑和立了功,可他终究是自己的家奴,是下人!赐一个下人和自己这位主子同姓,对于明成祖而言,太跌份了!而且,这位家奴还是个宦官。明太祖朱元璋早就立下了规矩:宦官干政,杀无赦!如果给郑和赐国姓,很容易被人误读,对于明成祖树立自身“太祖正统继承人”的形象非常不利。



既然郑和是因为立功被赐姓的,那么为什么明成祖要给他赐姓而不是赐真金白银呢?赐国姓是一种荣耀,可这“郑”又不是国姓,意义何在呢?史籍没有为我们提供答案!个人认为,这或许与明成祖“靖难”之后干的一件事有关。据现有史料来看,明成祖很可能是庶出,但是明朝官方史料却一直标榜其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嫡出。为什么?很简单,自抬身价,制造正统依据。彼时懿文太子朱标、秦愍王朱樉、晋恭王朱棡这三位明太祖的嫡子都已经作古,明成祖是庶长子,按“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由他来即位,本也无可厚非。但是,毕竟是庶出,不是那么光彩。明成祖为了比其他庶出的弟弟们显得更加尊贵,也为了将自己的地位置于明惠帝朱允炆之上,给自已制造了“嫡子”身份。



既然明成祖标榜自己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嫡子,那也自己的妈就是马氏!郑和原本姓什么?马!一个宦官,和皇帝标榜的亲妈同姓,似乎有些说不过去。而且,这个时候明成祖还打算继续重用郑和,这个马姓同样可能会引起外人的误读!于是明成祖一合计,你还是别姓马了,改个姓吧。因而便有了赐“郑”姓的那一幕。当然,这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看法,未必就是事实真相。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以郑和彼时的宦官身份,无论如何也是没有资格配姓国姓“朱”的!



除此之外,郑和的马姓很可能也不是他的真姓氏。郑和家族是元王朝的色目人,很可能来自中亚、甚至西亚地区,原本的姓氏估计类似于现在中东土豪们的那些姓氏。因为久居汉地汉化了,便取了马姓。因此,姓氏对于郑和而言,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姓马是个代号,姓郑也一样。但是,马这个姓氏在郑和家族还是流传下来了的。郑和去世后,他的侄子兼过继嗣子马恩来继承了郑和获赏赐的锦衣卫世职,既然是过继,马恩来自然也就成了郑恩来,但是马家其他支属却没有改姓,而且郑和家族的宅邸也没有改为郑府,依然被称为马府,现在南京的马府街就源于此。

3

咳咳!不正经的庄周开课啦!

赐姓这事一直都有,有赐国姓的,有赐他姓的...

好了!学识渊博的头条战友已经回答的很清楚了。但我这里有更加野史的传说。

当时,郑和提出下海,朱棣很开心:“朕和你去!”但这事传到了各位大臣耳中,就有大臣上书劝皇上。永乐一听,感觉颇有道理,但君无戏言,故赐马三宝郑姓,是为“郑和”所以啊,这就是“郑和你去!”(朕和你去)

好了好了,开个玩笑,博君一乐,切勿当真。

4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一定不知道郑和的出身,如果知道了就不会产生这个疑问了。

郑和什么出身呢?说出来你不会相信,郑和是一名太监。大家可别小看太监,太监也是人,历史上混出名堂的太监也不胜枚举。

秦朝的时候秦始皇身边有个群臣能把秦始皇指定的接班人给换了,还把一头小鹿牵到朝堂上说那是一匹马,满朝文武竟然异口同声、斩钉截铁地说那就是一匹好马,那个能叫大家指鹿为马的人叫赵高,人家就是一名太监。

东汉时候有个太监张让也非常了得,当过中央的办公厅长,文武百官都把他当成无冕的皇帝,汉灵帝非常喜欢他,喜欢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逢人就说\"张让是我爹地。\"

明朝的太监魏忠贤更是一个太监中的战斗机,他领导的东厂跟军统和克格勃比都毫不逊色。

而我们今天说的这个马三宝,也叫马和,也是个太监出身。

说到太监大家都知道,他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多数是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养活不起,才万般无奈到宫中接受阉割当太监,也有个别胸怀远大理想,自己阉割到宫里应聘的。清朝的太监李莲英最有能耐,但李莲英的接班人小德张也不含糊,这个小德张就是想出人头地自己阉割的。

我们今天说的马三宝当太监的过程,既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被父母送到宫里的,也不属于自愿阉割到宫中首先实现自己抱负的,而是另一种不能言说的伤。

人家马三宝是少数民族,出身非常高贵,祖上是元朝时候的云南王统治时的贵族,因为大明消灭了云南王,宫里的贵族都成了亡国奴,也成了明朝的战利品。

那些长得好看的女人被送到宫里当下人,长得体面的男人\"有幸\"被挑选出来到宫里当太监,马三宝因为身材伟岸,皮肤白皙,长相英武,被一眼看中,不由分说就被阉割当了一名太监,被分配到了朱棣的燕王府。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次\"悲惨遭遇\"成全了马三宝,诞生了名垂青史、享誉全球的航海家郑和。

马三宝不但长相英俊,而且聪明伶俐,燕王朱棣对这个小太监\"一见钟情\",立马就安排到了自己身边,跟他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由于跟朱棣的特殊关系,马三宝可以随意进出朱棣的办公室和寝宫,可以随便阅读朱棣的藏书和文档,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朱棣知道后也非常高兴,鼓励他多读书,读好书。

朱棣还跟他交流探讨历史,在宫里遇到为难的事也爱跟马三宝交流。有一次一个外国使臣前来明朝朝贺,提出了一个难题,皇帝和满朝文武都面面相觑不能解答,朱棣回到王府漫不经心对马三宝说了事情的经过,马三宝竟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令朱棣暗暗称奇,更加欣赏他的才学。

还有一次朱棣外出狩猎,半道上突然冲出十几名武艺高强的蒙面人直奔朱棣,那架势不是劫财,也不是劫色,明摆着是要朱棣性命。由于事发突然,武功盖世的朱棣也手忙脚乱,形势万分危急,正在这时马三宝一声大喝,地动山摇,一个蒙面人竟然被吓得肝胆俱裂,猝然倒地,其他几个蒙面人见状抱头鼠窜,几个顽抗的被马三宝手起刀落砍倒在地。

时间长了,马三宝渐渐从朱棣的侍男变成了朱棣的亲密战友和智囊,后来朱棣侄子即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搞掉了侄子的皇位,自己取而代之。在朱棣的革命事业中,马三宝不仅出谋划策,还冲锋陷阵、为朱棣上位出生入死,立下了不朽功勋。

朱棣在战争结束自己登基后,对大臣们论功行赏,提拔马三宝为宫里的总管,四品官级别,并赐马三宝姓郑,还专门为马三宝设宴感谢。对此,满朝文武都非常妒忌,宫里的太监更是羡慕不已。

可是大家心里纳闷,既然这个马和功高盖世,皇上对人家感激不尽,皇上为什么赐马和姓郑,不赐人家姓朱?

不赐马和姓朱很好理解,因为马和虽然长相英俊,才华出众、文武双全是国家栋梁,但他是个太监,没有生育能力,不会娶妻生子,没有后代。如果赐姓朱的话,就有点不大吉利。

大臣们会说,皇上是不是想让自己绝后啊?所以,即使朱棣对马和感恩戴德,赐姓朱也万万使不得。如果不是马和的太监出身,赐姓朱对朱棣来说那是小事一桩,易如反掌;可见功劳再大,职业也是个短板,朱棣也不能不搞职业歧视。

可是百家姓那么多,朱棣为什么不赐别的姓,偏偏赐姓郑呢?

因为在靖难之役中,马和在河北的郑州(今天的河北任丘北,可不是中原的南郑州)一带击败了朱允炆即建文帝的大军,立下了不朽功勋,朱棣为了表彰马和,就亲自写下一个大大的\"郑\"字赐给了马和,从此马和就变成了郑和。

马和变郑和的故事说明两个道理:

一、付出真心,敌人也能变朋友为自己所用。一个亡国贵族后代在身边,可以说非常危险,但朱棣以诚相待、肝胆相照,终能让马和为自己肝脑涂地。

二、一味报仇,不如化仇为友。马和是亡国贵族后代,跟朱棣是不共戴天之仇,但马和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反而让自己利益最大化,让自己名垂青史。如果报仇的话,失败了丢了性命且默默无闻,成功了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

5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有很多传说,也富有传奇色彩。郑和原名叫马三宝,此人十分聪明,自幼进宫当了太监。一开始,马三宝是跟随朱元璋的,很受朱元璋喜爱。后来,又跟着燕王朱棣,由于天生聪慧,和朱棣脾气相投,所以很受赏识。

马三宝是色目人,但后来祖上搬迁到了中原。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人被赐姓。比如朱有谦曾被朱温赐姓朱,又被晋王赐姓李,这都是国姓。而郑和被赐姓郑,是因为当时的郑是明朝一个很大的家族。

那么既然朱棣和郑和关系这么好,为何不干脆姓李呢?因为,明朝不允许太监被赐国姓,所以郑和就被赐予一个大氏族的姓。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失踪的朱允炆,这都不得而知。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时朱棣一听郑和要下西洋,所以一高兴就说:“朕和你去!”但是又一想。自己公务繁忙,哪有机会出国旅游。于是,忙又说,朕赐你姓郑,名和,你去吧,原来是这么个“郑和你去!”

6

这个问题有意思。大明朝的国姓自然是姓“朱”,但是最有名的三个赐姓,其中有两个都不是国姓。

这多少可以看出朱元璋和朱棣的一个特殊心态——“朱家天下,外人岂能姓朱?”。

第一个有名的赐姓,那就是“黔宁王”(死后追封,不世袭)沐英的赐姓。


按说沐英8岁的时候就做了朱元璋的义子;14岁就拿刀上阵砍人头;18岁就做了指挥使;23岁那年更是替朱元璋打败冯谷保,把朱元璋的势力扩张到福建;更别提此后世代为大明镇守南陲,一生可谓为老朱家出生入死。

此前由于太小就失去了父母,所以根本没有名姓。因此做了朱元璋的义子,叫“朱英”,合理合法。但是也就是朱英23岁这年,朱元璋赐姓“朱英”为“沐英”。

“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


朱元璋的确也非常信任沐英,但是硬是生造了一个姓氏,也不让居功至伟的养子姓朱,目的很简单,因为朱元璋要做皇帝了,自己已经有儿子了。如果沐英继续姓朱,那就得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生前封王,死后世袭罔替。亲王爵世袭,老朱算过账,表示不舍得。

第二个有名的自然就是“三宝太监”郑和的赐姓了。


郑和原名马三保,原来是个在云南一带的外来色目人汉化的后裔。早年出身不详,在洪武17年(1384年),傅友德、蓝玉平定云南时,割了带回来的。当时战争很残酷,战争结束,小男孩和小女孩都会被当做战利品带回来,男的割了做太监,女的做宫女,然后分配给皇室使用。

这个马三保就被分给了燕王朱棣,被带到了北平。马三保非常受到朱棣重用,因为《明史·郑和传》明确记录了两条:一条是他曾经在“靖难之役”中立过功勋(至于什么样的功勋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另一条是他曾经负责替朱棣祭奠自己的乳母冯氏。


虽然赐姓是否和建文元年(1399年)的郑村坝之战有关,站在史学界尚无定论。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即便马三保的功劳再大,他也为有资格被赐姓国姓。想当年沐英的功劳对于老朱家,必然是要大于马三保的,也没有资格姓国姓。所以朱棣必然也不会赐一个太监姓“朱”。

但是现在南京市秦淮区太平南路东侧的马府街和“郑和公园”,见证了郑和曾经的倍受恩宠与辉煌。因为这一大片原来都是郑和的府邸。

第三个有名的赐姓,就是南明隆武帝赐郑森明朝国姓“朱”,并赐名成功,封忠孝伯。


这一回,是正儿八经地赐姓国姓。因为大明的半壁江山已经沦陷,南明小朝廷也已经苟延残喘了。作为大海盗出身的郑成功,被赐予国姓的时候,并不以为荣,反而从来没有自称自己为“朱成功”。

明朝的国姓在南明的时候,已经不值钱了。郑成功也不会以“朱成功”这个名字为荣。

郑成功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允许别人称呼自己为“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这样保持了一个面子上彼此都过得去。但是郑成功更在乎的是别人叫他“延平王”。

这就像西夏的李元昊,一直在被赐国姓,却引以为耻,最终却自己给自己改姓。


在唐朝的时候,他们祖上因为有功,被唐朝皇帝赐姓国姓“李”。但是唐朝败亡后,他的爷爷立马恢复了此前的姓氏拓跋,但实际上是不是拓跋谁也不知道,但拓跋原本是北魏鲜卑贵族的姓氏。但是到了宋朝,宋朝皇帝同样赐他国姓“赵”,他却从来不用,上书仍然自称“李元昊”。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但是宋朝的君臣权作傻子,自欺欺人。

等到李元昊势力强大了,准备建国称即位了,自己有了底气,硬是把名字改成了“嵬名曩霄”。

所以赐国姓并非那么简单的事情,马三保功劳再大,在朱棣面前,不过一介奴仆。所以赐姓已是恩宠,国姓那就算了吧。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7

郑和是回族人,从小就入宫当了太监,因为他在朱棣争夺帝位的靖难之役表现勇敢,在一个叫郑村坝的地方立有战功,所以明成祖就赐他一个汉族姓氏为郑,称郑和。至于朱姓那是国姓,就算功劳再大,肯定也不能赐予宦官的。

8

若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必须先从郑和的身世谈起。

郑和是回族人,祖居西域,后来由于战乱的原因,内迁云南昆明。郑和本姓马,原名马三宝,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即1371年。郑家在云南属于上层社会,其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哈只”,所谓哈只,大体上相当于今天香港太平绅士之类的东西,属于上流绅士的封号。

民国时期沪上名医陈存仁在其《被误读的远行》一书中说:“(郑和)相貌长得很奇怪,身长七尺,腰大十围,鼻子很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他小时候喜欢用纸做小船,放在水上玩,这证明了他对水和船有浓厚的兴趣。”洪武十四年,明军平定云南,10岁的幼童郑和被俘,据说明军有阉割幼俘的习惯,郑和可能就是在此间被阉割的。后来明军还朝,郑和也跟着进京,辗转进入皇宫当了太监。

郑和初入宫时服侍太祖朱元璋,他聪明伶俐,很有眼色,很讨太祖儿子朱棣的喜欢。后来朱棣被封为燕王,住在北平,郑和于是跟着燕王离开了金陵。

朱元璋去世后,孙子建文帝即位,朱棣不服,在北平举旗造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变”。朱棣一路胜利,最后攻入南京,即为永乐皇帝,其侄建文帝破城后不知所终。

朱棣造反的时候,郑和也跟在军中,出了很大的力。朱棣当了皇帝后,赏赐郑和,在永乐二年元旦时,亲手写了一个“郑”字,赏给郑和作为姓氏,从此,马三宝便正式更名为郑和了。

郑和后来做了内官监太监,成为永乐皇帝的亲信,以后他七次出使西洋,用的都是郑和这个名字,时间长了,人们只知有郑和,而不知道马三宝是谁了。

至于永乐皇帝为什么为什么不赐给郑和“朱”姓,当时确实有赐给臣子皇帝自己姓氏以示恩宠的,比如后来的国姓爷郑成功,这是比较高级的一种恩典,可能郑和还达不到这个级别,也可能他是太监,有什么忌讳。相比较而言,赏赐国姓比赏赐一般姓氏更重要,但像郑和这样由皇帝赐姓,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说郑和是在一个地名中有“郑”的地方立了大功,所以朱棣便赐他姓郑——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在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

9

郑和本来姓“马”,因为他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劳,因此而赐姓“郑”。不过,郑和为什么被赐姓“郑”,史料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一直是一个让后世猜测不断的谜。

(郑和剧照)

事实上,由于史料的缺乏,郑和身上的谜还有很多。

其一,名字之谜。比如《明史》上说他被称为“三保太监”,他究竟为什么叫“三保”?后世也有不少猜测。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这是因为郑和旧名“三保”。但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中却又说:“三保之称,不知系是郑和旧名,抑岂西洋私尊郑和、王景弘、侯显等为三太保故耶。” 王世贞在《弈山堂别集》中说:“和自是凡三下西洋皆有功,人谓之‘三宝太监’。”另外还有很多相关的记载。这些记载归纳起来,也就是两个意思:一是郑和旧名(或者说小名、乳名)叫“三保”(或者说“三宝”),二是郑和的“三保”之名与他航海所建立的功勋有关。

其二,身世之谜。《明史》上只说了“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他是怎么成为太监,怎么入宫的,却并没有提及。按照明朝太监的由来,很多人猜测是郑和作为俘虏之子或者罪臣之子,在小时候被阉割入宫的。

不过,郑和家庭情况却并不清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昆明晋宁县出土了一座明代墓,墓的主人叫马哈只。根据马哈只的《墓志铭》介绍,他应该就是郑和的父亲。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不过,这个《墓志铭》也并没有对马哈只做了什么事作介绍,只是“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这样一些赞誉性的文字。

(朱棣剧照)

因此,对郑和的身世,我们依然是一团谜。

除了以上两个谜之外,就是郑和被赐姓“郑”的谜。

其实《明史》上并没有说它被赐姓一事。《明史》只是说:“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马哈只墓志铭》上说“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才说明他是被赐姓。

为什么郑和被赐姓“郑”呢?

由于后来他在七次下西洋,立下大功后,并没有被赐姓的事迹记载。因此,可以判断,郑和被赐姓,应该与他跟随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功劳有关。但是究竟有什么关系,却又说不清。

后世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郑和在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郑和在“郑”这个地方出过计策,帮助朱棣的军队打败朱允炆的军队。

有人甚至说,郑和出计策的地方叫做“郑村坝”,因此被赐姓为“郑”。

(李景隆剧照)

这个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郑村坝之战”是靖难之役发生后,朱棣在对战朱允炆的时候,第一次取得大规模的作战胜利。当时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已经打到北平城。由于对北平城久攻不下,因此退守郑村坝驻守。当时朱棣由于兵力不强,刚去了一趟黑龙江,把宁王朱权的“甲兵八万,战车六千”骗到手。这使得他在和李景隆打仗的时候,显得非常有底气。

听说李景隆攻不下北平城,退驻在郑村坝的时候,朱棣带着军队,在外围列队摆开阵势。利用北运河结冰之际,偷渡过河,又用了一个诱敌深入之计,把李景隆的队伍调动起来,然后三面夹攻。同时,郑村坝城中的燕军也杀出,围攻李景隆。这场大战,朱棣先是击败李景隆万余人,接着又接连挑破李景隆7营。再接着乘胜追击,最后,斩获李景隆军队数万人,获得马匹2万匹。

这场大战,郑和是不是为朱棣出过计策,因为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我们不清楚。不过,由于郑和先是在南京,后来才到北平。因此,他对李景隆应该是比较熟悉的。郑和根据他掌握的情况,给朱棣出点计策,也是可能的。再加上打了胜仗以后,朱棣心情高兴,因此,给郑和赐姓,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这也只是一种分析,目前还没有更多的史料或者出土文物支撑。

(参考资料:《明史》《马哈只墓志铭》等)

10

郑和原姓马又名马三保,后来被赐姓郑名和,即三宝太监。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七下西洋了,带领着明朝两百多艘船下西洋直至东非部。

据史册记载,郑和原是云南昆明人。云南当时有很多元朝时的官吏,后元朝被灭,这些官吏自立为王,不受朱元璋管束。朱元璋可是个暴脾气,哪里能让他们这般快活。

即刻派兵攻打,战争时期,郑和被大将军傅友德当作俘虏抓走。郑和从小就聪明伶俐,保全了性命,只被阉割送进宫里,被派作当时的四皇子燕王朱棣身边做太监。

郑和赐姓“郑”,可为何不赐姓“朱”呢?

“朱”乃当时的国姓,姓朱的人不是皇亲国戚,就是被赐姓且地位及其之高的大官。被赐国姓,那可是莫大的荣耀。

而郑和是个太监、宦官,在朱棣等人眼中只是个下人而已。既不是皇亲国戚,地位也远不及一些大臣,所以当时朱棣自然不会赐其国姓了。地位低下,这是其一。

其二郑和本是云南昆明人,再加上早年云南动荡不安,反明者甚多。郑和的身世也是个迷,只能取证于一些墓志铭之类的记载。

根据当时的民间传闻则称郑和是色目人,而色目人则是许多种族的总称,种族血缘不纯,有可能是敌人的后代。

在当时一个人的血缘对一个人的地位起着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也就是我们平时开玩笑所说的,奋斗一辈子,不如投个好胎。

所以或许朱棣听闻过这个流言,认为郑和的身世不好,才不能赐其国姓了。以防被后人所耻笑,赐了个敌人的后代国姓。

其三宦官也就是朝廷中的内臣。朱元璋曾是对宦官进行过种种限制的,甚至曾说过“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这句话。

可在宦官问题上,打破限制的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自己。朱元璋晚年自己已经重用宦官,导致宦官权力日益增大。

或许朱棣也是记起了朱元璋的话,为了遵循父训,才不给郑和赐国姓,用来防止郑和权力过大,自己制约不住,得不偿失。索性赐其旁姓,反正皇帝赐姓是他莫大的荣耀。

可谁又能想到,由于朱元璋废除宰相制,独揽权政,朱元璋有精力管理事物,但是朱棣不适应这种管理模式。

于是又创立东厂等机构,最终还是靠宦官维持朝廷事物平衡。既想揽权,又得找人做事,矛盾重重,令人啼笑皆非。

为何单单姓郑,怎么不姓张姓李呢?

原是郑和在靖难之役中屡立奇功,尤其是在北京郑村坝一战,扭转乾坤,打败当时来围剿朱棣的李景隆,大败朱允炆南军。朱棣称帝后,自然是要论功行赏的。

唯有郑和,朱棣难以下决定,或许原先是想赐之国姓,又想到上述几点,所以不方便赐国姓。

最后朱棣把郑和叫到身边,先是给予表扬,后又说由于你立功地点在郑村坝,就赐你“郑”姓吧,“郑者正也,堂堂正正”以后你就叫郑和了。

郑和表面也是欣喜,接连叩谢,同时又说在殿下身边已是万福了之类的话,心理的想法也是难以猜想。

笔者认为,郑和是姓“郑”或“朱”,在其贡献的面前已经不重要了。在如今年代只要为人正直,姓名只是个代号罢了,管他姓甚名谁,有作为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