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旅行者说文史,这个总是我来回答!关注我,更多文史知识与你分享!

清雍正时"吕留良案″冤吗?我们在分析吕氏家族到底冤不冤之前,先来看一下,吕留良案是如何案发的。

吕氏一族灭于雍正,倒不如说灭于曾静这个无耻文人之手

公元1728年,即雍正六年的一天,川陕总督岳钟琪在打道回府的路上,收到一封信。岳钟琪拿过来一看,只见这封信的封面写着“南海无主游民夏靓遣徒张倬上书”,他马上就感觉到气味有些不对头。所谓“无主游民”,就是不臣服于当局,不承认清政府的统治,那么,这封信的内容可想而知。果然,岳钟琪把信拆开仔细看完以后,吓得不禁大惊失色,浑身直冒冷汗。他立即下令,将奉曾静之命前来送书的张熙关押了起来。

原来,信中列举了雍正皇帝的十大罪状: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任控。

这十条罪状,囊括了雍正皇帝继位以后所有的重大政治事件,也可以说是社会上流传的对雍正皇帝进行攻击的总归纳,把雍正皇帝描绘成了一个谋皇篡位的伪皇帝、不讲人论的败类,如果属实,那雍正当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了。

信中还说,自雍正皇帝继位以来,湖南、湖北多地连续几年发生了大水灾;江苏、四川、广东多地更是不时传来旱灾。普天之下,山体崩塌、河水枯竭、天昏地暗,堆起来的尸体把道路都截断了,这是上天对雍正皇帝的不满。只要岳将军举旗一呼,天下百姓定会响应,到时候驱逐满人,恢复中华就是分分钟钟的事。

那么,民间的反清力量又为什么要请岳钟琪出面当天下兵马的领头人呢?这是因为,这些反清力量认为,首先,岳钟琪贵为川陕总督,手握重兵,由岳钟琪领头起事,定然一呼百应;其次,据说南宋名将岳飞死后,他的子孙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就有一支逃到甘肃定居了下来,这就是岳钟琪的先祖。岳飞为了抗金,不惜身死,而满清又跟金国同宗同源,作为岳飞的后人,岳钟琪一定会反对清朝皇帝的残酷统治。

通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只会纸上谈兵的迂腐文人,夸夸其谈还可以,真遇到有损自己利益的时候,只要把错误一股脑都推给他人。岳钟琪虽然是一名武将,但他也不会被曾静的几句胡言乱语糊弄了。于是,他给雍正皇帝上了一道密折,请求将张熙押往北京,请皇帝亲自来审这个案子。

也许是要考验岳钟琪是否对清廷忠心不二,也许是要通过岳钟琪公开处理这件案子摆出自己的立场,雍正皇帝作出了批示,要求岳钟琪全权审查此案,并且不要重刑逼供。

岳钟琪接到皇帝的批示以后,就将张熙偷偷放了出去,把他当做上宾一样招待,并夸奖他是一条硬汉子。岳钟琪说,自从雍正皇帝的近臣年羹尧死后,自己就有了反意,只不过皇帝暗中派了不少人来监视自己,处境十分的危险,之所以先前扣押张熙,就是想验证一下,张熙是不是皇帝派来试探自己的。岳钟琪说,现在终于知道张熙是真心反对满清的,希望张熙能当自己的老师,共举义旗,推翻满清,光复汉人的江山。

张熙听了岳钟琪的话,完全解除了对他的戒备,激动地说出了如何奉老师曾静之命前来投书的经过给岳钟琪听。岳钟琪取得了张熙的重要口供,立刻露出了真实面目,大笑一声,把张熙重新投入了监牢,把案情上报给了雍正皇帝。

原来,张熙的老师曾静是湖南永兴(今湖南永兴县大布江乡较头村蒲箕塘)人,生于康熙十八年,是一个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的落魄书生,平时靠在乡野开设私塾勉强糊口。张熙25岁的时候就跟着曾静读书。

康熙年间,浙江有一个理学大儒叫吕留良,一生拒不入仕,隐居乡里编书著作,大讲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反对满清的统治。由于吕留良的这些观点大都写于他的日记、诗词、文集之中,并没有公开发行,所以,一直到吕留良去世也没有被清朝统治者所发现。

曾静认为,吕留良隐居乡野跟自己在乡野授教一样,都是反对清朝统治者的。只不过,他不愿意承认,吕留良是真的大儒,康熙年间,清政府数次请他出来做官而不去,为此还剃度当了和尚;而曾静就是一个学渣,考了一辈子科举,到五十来岁连个秀才都没中。曾静派人到了浙江,找到吕留良的后人,表示他们对吕留良是多么崇拜,吕留良就是照亮他们人生一盏的明灯。一番忽悠之后,吕留良的后人就将吕留良饱含民族情绪的遗作全部交给了曾静,却不料,就是曾静这个无耻文人,在吕留良死了四十多年后,给吕氏家庭带来了滔天大祸。

曾静到案以后,就把一切罪行都推到了吕留良身上,反正吕留良死了快五十年了,也跑不出来跟他对质。曾静说,他就是乡下一个教学先生,一辈子也没有看过几本书。自己的这些反动思想全部来源于吕留良。现在,他知道错了,只要能留下自己一条命,愿望写一篇《大义觉迷录》向天下的读书人宣讲,来讴歌雍正皇帝的丰功伟绩。

于是,雍正皇帝对曾静师徒展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仁慈,当场就释放了曾静师徒,并任命曾静为全国道德模范宣讲团团长,巡视全国,向读书人宣讲。曾静所到之处,受到了地方官员的高度重视和礼遇。曾静把一个无耻文人的嘴脸演绎得淋漓尽致。

雍正皇帝对吕留良的家人和师生却采取了极其残酷的处理方法。吕留良及其子吕葆中已去世多年,仍然被劈棺戳尸,枭首未众;吕留良的众孙辈及学生全部被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隶;吕留良的全部家产没收充官,作为浙江工程费用。

雍正皇帝难道真的死于吕留良后人吕四娘之手吗?

吕家的悲惨遭遇,受到了很多的人同情。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因为在安徽乳母家中而逃过一劫。吕四娘听说吕氏一族惨遭灭门,便写下“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为报家仇,吕四娘下江南拜大侠甘凤池为师,苦学本领。学成之后,吕四娘只身入京,混入皇宫,杀死了雍正皇帝,并割下了雍正皇帝的首级,用来祭奠自己的先人。

这个传说虽然说流传甚广,但真实性不高。雍正皇帝当时查办吕留良之案时,属于高度机密,吕氏一族不可能有漏网之鱼。另外,甘凤池倒是历史上一个知名人物,但是自雍正七年,被李卫擒后,就归服了李卫,并没有授徒吕四娘之说。

吕留良案的罪魁祸首曾静,虽然在雍正朝侥幸躲过了杀身之祸,但是到了乾隆皇帝继位以后,他就不顾雍正皇帝生前保全曾静、张熙的叮嘱,下令湖广巡抚将曾静、张熙押解到了北京城,凌迟处死,并将与此案有关的《大义觉迷录》及吕氏著作全部收回销毁,严禁流传。

吕留良案至于才告一段落!

吕留良被灭族,冤吗?

我认为,吕留良被灭族,既冤也不冤。

说他冤,是因为曾静、张熙这两个无耻文人为了保命,将罪责全推到了已死去四十五年的吕留良身上,换来了一时的苟且偷生;说他不冤,这是因为,自顺治皇帝从龙入关,特别是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三征葛尔丹以后,清朝统治者已经基本上有效地控制了全国,饱受战火之苦的天下老百姓们越发渴望和平。康雍两代皇帝顺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此时,吕留良的不能与时俱进,仍然大讲“华夷之余发大于君臣之义”,已经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上。

其实,早在西汉的时候,儒家就指出,华夏和夷狄二者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谁是真正的华夏,谁是真正的夷狄,不能以地域和血缘来区别,而是要看人民实际达到的道德文化进步的水平。显然,清朝取代明朝是大势所趋,不能因为清朝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而忽视清朝统治者对社会、文化的进步,这明显是有失公允的。

最佳贡献者
2

吕留良其人,乃是官宦世家出身,祖上世代在明朝为官。而且从小就极为聪明。成年之后的吕留良更是博学多艺。

明朝灭亡之后,吕留良一家效忠南明抵抗清军,然而在清朝统一天下后,吕留良应试考取了清朝公务员,之后虽隐居不出,但却在文人中颇有名气,而且其所宣扬的“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对士人学子影响极大。1678年,也就是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企图笼络当时的一批名士,吕留良也在其中,在其多次拒绝后无奈之下削发为僧。


到这本来就没多少事了,结果雍正七年,湖南靖州有个叫曾静的学生,因为学业不精,想考公务员却没戏,随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于是他写了一封策反信,派他的学生张熙投给当时的川陕总督岳钟琪(岳飞的后代),劝岳造反。


然而岳钟琪不仅没有被策反,其弟子张熙还被扣押,逼问之下得知事情原委,逐将此事上奏朝廷。曾静在刑部交代,说是受了吕留良学说的影响,才犯下这等弥天大罪,并表示情愿认罪伏法。


雍正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诏令浙江巡抚查抄嘉兴吕家。吕留良对清朝本就不满,从其家中查抄出的书籍中不乏逆上乱言,雍正于是下令将吕家一门老小以及门生故旧一百多人全部抓获,或处死或充军,就连已经去世多年的吕留良也被掘墓开棺,鞭笞其尸骨以示严惩。


雍正之死和吕四娘有关系吗?

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但之后依旧照常办公召见大臣,但在二十三日子时就突然驾崩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雍正的死亡,史料没有记载。在张廷玉的私人记录中写到,当时雍正七窍流血,令他“惊骇欲绝”。

雍正暴卒,史书不记载其原因,这自然就引起人们的疑惑,于是很多民间和野史中,出现了多种关于雍正死因的猜测。


其中最为广泛的就是被奇女子吕四娘杀死,吕四娘又是何人,据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因为她的父亲和爷爷都被雍正杀害。所以为了报仇,吕四娘潜入宫中砍去雍正的头。但这些都是民间的谣传。


吕四娘杀雍正,仔细想想都不大可能,想想皇宫戒备森严,想混进去很难,即使以一个女子身份入宫,或者说侍寝的时候,清朝嫔妃或宫女侍寝有着一套严密的流程,而且都已经扒光了,哪来的凶器。


所以根据史料判断,雍正极可能死于药物中毒,乃是由于其长期服用丹药所致。毕竟每个皇帝到了一定时间都是想着长命百岁吧。



结语:吕留良案到底冤不冤,在我看来是不冤的,毕竟一开始就是反清复明的一份子,后来还留有各种逆上乱言,本来按照清廷文字狱的要求,吕留良早在康熙年间就应该被杀,活那么久无非就是当时想笼络他们那一批文人。

3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首先声明一点就是雍正时期,吕留良已经死去,吕留良案受牵连的是其家人和门生故旧。吕留良生前写的一些“反清”的文字,冤屈的是其后人和门生故吏,并不是吕本人。至于雍正是否是吕留良后人吕四娘害死的,这没有史料证据是不足为信的,况且清朝宫禁非常严格,基本上没有害死雍正的条件。

一、吕留良案的原委

吕留良(1629-1683年),号晚村,浙江石门人。顺治十年(1653年)中秀才后,多次周旋科场,屡试不第,苦闷至极。顺治十七年结识浙东余姚著名学者黄宗羲,又与宁波隐士高斗魁等相识,使他悔恨求取清朝功名。

黄、高等人的永不仕清的气节,使他思想大变,从此隐逸山林,恋昔非今,蔑视现政,著述授徒,被人们尊称为¨“东海夫子”。吕留良在其著述中特别强调华夷之别,说:“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实际上是强调要保持民族气节,不要做满族贵族的臣民,这成为清军入关后蓬勃发展起来的抗清斗争的思想基础。

他视清朝入统中原为亘古未有之绝大灾难;怀恋故明,不承认清朝政府,谓之“彼中”、“燕北”、“清”,而不称“大清”、“圣朝”;并拒绝入仕清廷,誓死不就。为了免被纠缠,他削发为僧。这种民族立场,影响很大,“穷乡晚进有志之士,风闻而兴起者甚众”。如僻处湘南山区的曾静慕其名而趋之,由此可见其名扬海内而不虚。



雍正为了掩盖满族贵族对其他民族实行的压迫政策,消弭汉族反对异族统治的斗争,清除汉人的反清复明情绪,为清朝统治以及本人继嗣的合理性服务,他用一个“海内士子尊崇其著述非一日矣”的吕留良作为对象来进行声讨,从而达到异常之效。

雍正对日留良的“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的批驳,有其独到见解,他反复解说“中外一家”“天下一统,华夷一家”,这是他从时代前进中已意识到中华民族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性进步,这更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

应该说,雍正的政治主张和实践是正确的。但在高度专制的封建社会里,那些持有与统治者相反主张的异端思想者,自然会成为高压政策之下的牺牲品。雍正还列举清朝统治的若干好处和伟大业绩,来说明华夷无别,用以维护满族为统治民族的清王朝政权。



雍正主张以德为王,不分地域,这对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积极意义。但他又以此来掩盖清朝的民族压迫和歧视问题,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由本身所处地位决定的。

二、雍正利用吕留良案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

雍正还从吕留良著述中摘引排斥清朝合法正统地位且无清朝“大一统”之尊的文字,对它们公开进行逐一批驳。另外,罗织吕氏与吴三桂叛乱有关之罪名,说吕“与逆藩吴三桂连书”,对吴桂“称兵犯顺则欣然有喜,惟恐其不成。于本朝疆宇之恢复则怅然若失,转形于嗟叹”。雍正痛骂吕留良“助虐迎寇”,犯下“勾结叛乱”的弥天大罪。

其实,从吕留良晚年过着隐居生活的处境和“平生心事消磨尽”的心境,早已与世隔绝,超脱世事,根本看不出他有与吴三桂勾结倡乱的嫌疑和可能。至于吕留良日记内对当时各地自然灾异及传闻的记述,甚至其弟子严鸿逵与之相类的日记记载,雍正都没有轻易放过,对吕、严所记一一予以披露,逐条加以驳斥,责骂严鸿逵“种种丧心病狂,皆拾吕留良之唾余而尤加幻妄,岂非凶虐性成,万死有余之逆贼乎?”而吕留良在日记中所记圣祖事,更使雍正愤怒,斥责这是吕留良“诬诋圣德”,并借此机会宣扬其父皇盛德之举、洪天之业。



雍正处心积虑,把曾静投书案与吕留良文字案顺理成章地牵扯到一起,以曾案为导火线,以谋反书为突破口,从而很自然地把论战转移到“华夷之辨

4

要说冤,其实也不冤,一人做事一人当,吕留良确实是对大清朝恨之入骨,雍正皇帝杀了他也很正常,本来按照文字狱的要求,吕留良在康熙年间就应该被杀掉,可是人家康熙皇帝为了笼络文人,只好任由其对大清朝指指点点,什么“夷夏之防”,什么“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论”的一堆一堆的乱说,康熙皇帝也不敢拿他怎么样;

顺治二年,吕留良没事竟然考了什么诸生,你说你一个参加过抗清复明的斗士,考什么大清朝的诸生?搞得雍正皇帝骂他是悖逆反复的小人。

考上了,却不去念,到后来竟然公开说自己特别后悔,为此还写了一首诗,“谁教失脚下渔矶,心迹年年处处违。雅集图中衣帽改,党人碑里姓名非。苟全始信谈何易,饿死今知事最微。醒便行吟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康熙皇帝屡屡想招他进博学鸿词科,好笼络这些文人,免得他们招惹是非,可吕留良先生呢,还就是不去,为了这个,他竟然剃了个光头,做和尚去了。你说这样的一个人,在大清朝当政的局面下,这样诋毁大清,不杀他,还竟然让他善終,实在是件幸运的事情,主要是他太有名了。

要说不冤吧,实际又确实有些冤,一个都死去几十年的人了,到最后竟然被康熙皇帝的儿子雍正给挖了出来,挫骨扬灰,连累子孙后代全部被雍正杀掉。

都是著书惹的祸啊(可见世人还是少留下文字为好),本来人家康熙皇帝都放过他了,谁知他的什么狗屁学生叫曾静的,傻不拉几的搞什么策反岳钟琪,还拿什么岳钟琪的祖先岳飞如何如何抗金这类的话去蛊惑,也不看看都什么年代了,于是被岳钟琪告发,结果这个没良心的家伙,一下子就软骨头了,还说自己是受了吕留良的余毒,你说气人不?你要软骨头也没人说你,你要书生意气的也没人说你,人家都死几十年了,关他毛事?还扯犊子扯到吕留良的身上。

于是乎,雍正皇帝恼羞成怒,正好被兄弟整天的折磨憋着一股气,全一下子就发到了吕留良的头上,搞了个死后还要株连九族,而后还在《大义觉迷录》中破口大骂,“于顺治年间应试,得为诸生,嗣经岁科屡试,以其浮薄之才,每居高等,盗窃虚名,夸荣乡里……按其岁月,吕留良身为本朝诸生十余年之久矣,乃始幡然易虑,忽号为明之遗民。千古悖逆反复之人……"可见雍正皇帝气成啥样了。

冤不冤?

据说吕留良家里跑了一个女儿,叫吕四娘,能飞檐走壁,跑到乾清宫杀了雍正,只是这个后来人家发现叫女儿不对,吕留良死了都四十多年了,他女儿应该多大,还能学出武艺,太不可思议了,听起来就假,于是有人就说是孙女,其实到底是女儿还是孙女,其实无关紧要了,但凡按照写小说的要求,故事总是要有一个完整的结局,不然那些读者就不会满意,这个吕四娘复仇记就是他爹还是他爷爷故事的结局,满足了看客的需要而已。

5

雍正十三年八月,一代勤政帝王雍正皇帝驾崩于圆明园。人之生老病死,原属自然规律,没什么值得深究和质疑的成分,但雍正皇帝八月二十一日“不豫,仍照常办事”;二十三日之时就猝然离世的驾崩速度就不免令人心生怀疑。更何况,雍正皇帝本就是一个从不缺少疑案、谜团的复杂帝王形象。

于是,围绕着雍正皇帝的离奇去世,时人乃至后世开始流传出诸多说法:中风而亡、宫女刺杀、丹药中毒,其中流传最广、最令人信服的说法大抵就是雍正皇帝实为侠女吕四娘刺杀!

  • 清雍正皇帝像

吕四娘,相传为清朝最大文字狱——“吕留良案”主角吕留良的孙女。《满清外史》大致记载了吕四娘和雍正皇帝之间的不共戴天之仇:吕女之祖,为吕留良。自曾静劝岳钟琪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胤禛严治之,戮留良并其徒严鸿逵尸,留良子葆中亦论斩。当时留良孙女某,剑术之精,尤冠侪辈。为祖父复仇,遂入宫刺杀胤禛。

清朝历史上,雍正皇帝确实将吕留良和其长子吕葆中“俱著戮尸枭示”;将其次子吕毅中“著改斩立诀”;将其孙辈“发遣宁古塔给于披甲人为奴”。也就是说,吕氏一门确实和雍正皇帝之间有着血海深仇,如果吕四娘真能侥幸逃脱,苦练剑术并潜入宫中,刺杀雍正皇帝的动机还是成立的!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应该在发遣宁古塔之列的吕四娘,究竟有没有可能逃脱?即使吕四娘侥幸逃脱了,她有没有可能潜入皇宫,刺杀雍正皇帝呢?

1、“逆反”罪犯的人身控制

根据《大清律例》的规定,吕留良所犯“谋反大逆”乃属“十恶”中的第一恶,将其孙辈发配宁古塔为奴已属雍正皇帝“心有不忍,从宽免死”的皇恩浩荡,但对这些一等人犯的人身控制,绝对远比一般奴仆更为严苛。

一旦被下令发配宁古塔为奴,其后代子孙将会永远保留为奴为仆的“贱籍”身份,永远不得“出户为民”。即使年龄幼小的吕四娘能够逃离披甲人的严密人身控制,在清朝极为严苛的“户籍制度”和“保甲制度”约束下,她也绝对找不到容身之所。清朝时期,即使苗疆山区依然能被“户籍”和“保甲”制度层层约束、严密控制;吕四娘这等“官府重点防控对象”寻得高人,潜于深山修炼的桥段也只可能出现于传说和影视作品中。

2、吕四娘潜入宫中的可能性

即使吕四娘能够侥幸逃过种种约束,修炼剑术并终有所成,她能进入戒备森严的皇宫或者圆明园只有两种形式:成为雍正皇帝的后宫妃嫔;成为宫女。可能有人会说,吕四娘完全可以施展轻功,避开宫中警卫力量,直逼雍正寝宫,一剑毙命。甚至还有人提及,吕四娘原本和熹贵妃情同姐妹,两人相互策应也可以将雍正皇帝刺杀。

对于这种天方夜谭之论,我们不做讨论。但清朝皇宫的宫禁之严、警卫之密,绝对称得上铁桶一般。清朝皇帝身边的那些御前侍卫,乃系选自上三旗的精锐人员;乾清门侍卫、一等至三等侍卫、蓝翎侍卫乃至拱卫紫禁城的八旗禁军,完全可以斩断一切宫外人员进入紫禁城的可能性。

紫禁城(部分)

除此之外,清代皇帝妃嫔通过“八旗选秀”实现;宫女通过“内务府选秀”实现。吕四娘一个汉族女子,如何取得八旗身份或者内务府包衣身份?要知道,清代妃嫔或者宫女入宫之前需经层层审查、次次筛选,户籍、家世、父兄任职乃至入旗原因、时间、变迁都要有详细记录档案才可。进不了皇宫或者圆明园,吕四娘又该如何刺杀雍正皇帝呢?

3、雍正皇帝临终情形

即使吕四娘托关系、找门户弄到一个后宫妃嫔或者宫女身份;又或者,吕四娘经过数年苦练,终练得飞檐走壁的神功;总之,我们假设吕四娘可以顺便出入宫闱,她能够刺杀雍正皇帝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根据《清实录·世宗实录》的记载,居于圆明园的雍正皇帝八月二十一日发病,弘历和弘昼两位皇子便开始于御前“朝夕侍侧”。皇帝大限将至,皇权更迭即将发生的关键时刻,为保证皇权传承的平稳进行,防止朝局动荡,警备力量的戍卫等级势必会提高至最高级别;朝中重臣也势必会随侍一旁,等待关键时刻的到来。

二十二日,雍正皇帝病情转危,胤禄、胤礼、张廷玉、鄂尔泰和领侍卫内大大臣、内大臣等均出现于雍正皇帝榻前,承接遗诏。诸事安排妥当以后,雍正皇帝才撒手人寰。也就是说,从雍正皇帝发病到驾崩的这段时间内,其身边始终保持着高等级的守卫力量、始终有两位皇子、王公大臣在身边服侍、等待。如此情形,吕四娘能够靠近雍正皇帝吗?更何况,要将其首级取下,再逃离紫禁城了!

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雍正皇帝很可能并非自然死亡抑或因病驾崩,而是和其长期迷恋永生、服食丹药有着直接关系。但不管如何,吕四娘刺杀雍正皇帝的传言都因漏洞百出、诸事不成而太过荒唐、绝无可能。

6

吕留良是明末清初的人,其年轻时确实忠于明朝,还曾参军抗清,死于康熙22年。其著作思想影响颇为深远。至于吕四娘,完全是清朝小说的故事,不存在的

7

自雍正时期,地方豪强和士族阶级对雍正的诋毁和谩骂就滔滔不止,一方面是前明余孽,这些人像吕留良等,主要是以抨击诽谤为主。第二方面就是那些被雍正实施的改革计划破坏了蛋糕的一类人,如果说那些前明余孽们,好歹还有点墨水,至少还能舞墨出一些类似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别这种文邹邹的文字,而第二类人可就不管这些了,他们只会极尽疯狂的去谩骂造谣和诋毁,譬如什么雍正求仙服用丹药啊,吕四娘砍了雍正的脑袋等等吧,基本上就是什么玄乎说什么,地方上的老百姓懂什么啊,别说清代了,就是今天,抗日神剧还是受大爷大妈爱看,就是年轻人,一句满清误我华夏三百年都能被拿来当真理吹传,所以说,永远不要高估了老百姓和网民的智商,因为真的是永无下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