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共和国开国将领中有两个人,不仅名字写法相近,在读音上如果口齿不利落,有时候都容易让人听错。这两个人就是大将陈赓和中将陈康,巧的是两人还是上下级关系,很长时间都在同一部队中并肩战斗,有时让不熟悉的人分的不太清楚,容易搞混。

陈赓大将

陈赓将军大家都比较熟悉,这位赫赫有名的“黄埔三杰”之一,是一位颇具传奇的开国元勋。他生性诙谐幽默,下到士兵上至领袖,没有他不能开玩笑的,而且深受高层喜爱、重用。

出身黄埔的他,曾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英勇的救了准备自杀的蒋校长的命,从这一点上,说他是改变历史的人物也不为过。

可是后来却因为信仰不同,又被蒋校长抓进大牢,凭他在黄埔的好人缘,对方阵营的黄埔同学曾联名上书往出捞他。最不可思议的是最后他竟然能从戒备森严的监狱中逃出来,令人难以相信。

可笑的是在逃亡的火车上,有作为高官的黄埔同学面对作为逃犯的他熟视无睹,假装没看见,任他出逃。

当然,陈赓也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在对方阵营的战犯同学被特赦后,也是受到他颇多关照。

陈赓将军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他早年曾随周总理在特科工作,勇敢机智,果断凶狠,令对手闻风丧胆。 土地革命时期,作为高级指挥员的他,随红军一起经历了艰难险阻的生死考验,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旅长率领386旅打击日冦,其灵活多变的战术,让日军吃尽苦头,损失惨重。为此日军曾打出“专打386旅”的标语,寻找陈赓决战。而386旅也曾被美国人称为“中国最好的一个旅”。

解放战争时期,陈赓将军更是大显身手,立功无数。一段时期内,做为高层直接领导、由他率领的“陈谢兵团”,作为一方诸侯,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为新中国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建国后,陈赓将军身居高位,全心尽力为国为民,可惜英年早逝,年仅58岁就病故身亡。

陈康中将

陈康是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高级指挥员的杰出将领,与陈赓很有缘分,长期与他在一起共同作战。土地革命时期,陈康作为营长,带领全营在剑南关战斗中奋勇争先,英勇杀敌,率先攻下关口,为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立下大功。

抗日战争时期,作力386旅陈赓手下大将、772团团长,在著名的七亘村两次设伏、神头岭伏击日军等诸多战斗中,陈康带领本部人马打得日军损兵折将,狼狈不堪。他所率的部队是386旅的拳头队伍,每次打仗,陈康都义无反顾的冲在最前面。

解放战争中,陈康随着职务的提升,率领的部队也越来越多,建立的功劳也越来越大。

他打仗灵活多变,勇猛顽强,曾先后五次负伤,身上伤痕累累,光体内取不出的弹片就有好几块。

解放后,陈康长期在云南军队任职,为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赓与陈康这二位名字相近,读音易错,甚至人生轨迹都差不多的将军,不管名字是否容易被人们弄混,他们的丰功伟绩是后人必须记住的。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上很多人因为名字相同常常被人搞混,古代的就不说了,只是在近代,在我党我军就有很多被搞混的例子,比如李达。

在我党历史上有两个李达,很多人通过影视作品都知道在刘邓大军中有一位李达,担任第二野战军参谋长,开国上将,但是还有一位同名同姓的李达,他是我党创始人之一,参与并筹备了党的一大,著名的理论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上将李达抗战时与邓小平、刘伯承、蔡树藩合影



1948年,毛泽东在西柏坡给正在湖南大学法学院任教的李达去信说:“吾兄乃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盼兄速来参与经营。”李达接信,自然明白毛泽东的意思,兴奋不已。

其实,在十年前李达还有一次机会去延安。

1939年,李达受冯玉祥将军的邀请赴重庆为冯玉祥及有关人员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其间,毛泽东与周恩来委托李达的一个学生去征询李达是否愿意去延安,李达当即表示:“只要有一碗饭吃,我都愿意去。”

此时负责中共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出国治病。而留在南方局的负责人博古却误会了,以为李达是在“拿一把”,于是生气地说:“去延安干革命,还讲什么条件?”就这样,李达错失了去延安的机会,后于1939年9月离开重庆。周恩来回重庆后知道这个消息,对博古这种书呆子做法很不解,说:“干革命难道就不吃饭吗?李达这个话的意向是无条件地愿意去延安嘛!”毛泽东对此也感到十分惋惜。

党的创建者、理论家哲学家教育家李达



作为党的创始人怎么就成了党外人士了,这要从开头说起。

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在上海创建了共产主义小组,推举陈独秀为总书记,之后积极联络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11月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12月,陈独秀赴广州担任广东教育委员会主任,总书记一职由李汉俊代理。后二人因对建党的一些重大问题发生了争执,李汉俊愤而辞去代理总书记,将所有党员名单和文件交给李达,要李达代理总书记。因而,从1927年2月至一大召开,李达一直担任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代理总书记。

1921年中共准备召开一大,会议正是由李达、李汉俊通知的。他们分别写信给北京、武汉、广州、济南、长沙等地党的早期组织,通知他们各派两人于7月20日来上海开会。因是秘密召开,所以通知只说是开会,至于开什么会,并没有说明。李达给长沙党的早期组织的信就是寄给长沙文化书社毛泽东的。



“一大”会址的选定和外地代表的住宿等具体事务都是李达负责的,从7月23日开始连续开了几次会议,然而在7月30日正在开第六次会议时,突然闯进来一个中年男子,警惕性很高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立即宣布停止开会,现场只留下李汉俊与陈公博,其他人迅速分散。不多时,十几个法国巡捕就进来搜查了。会议已经无法在上海开了,这时候,是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提议在距离上海不远的浙江嘉兴的南湖继续开会,当场得到大家一致通过。

于是,王会悟先去嘉兴打前站租了条游船,订了桌酒席,然后一大代表们在船内开会,她在船头望风。

因此,可以说李达为党的创建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在一大会上,选举陈独秀、李达、张国焘组成的中央局。陈独秀被推举为党的总书记,张国焘任组织主任,李达任宣传主任。

然而,到了第二年在党的二大上,李达与张国焘发生了激烈争论,在选举中央执行委员时,李达落选。会后张国焘说:“打倒你,我起来。”面对张国焘的野心和刁难,李达决定“还是专心去研究理论为好”,于是离开了中央。

之后,1922年,李达应毛泽东之邀,到长沙担任何叔衡、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校长职务。1923年秋,由于和陈独秀赌气,李达脱离了中国共产党。之后李达任湖南大学教授,后相继在武昌、上海、北京、湖南、广西等地的大学里任教,在各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北伐时,曾出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代理政治总教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

主席给李达的信



虽然李达已经脱党,但是他仍然被看着是"著名共首",被国民党列到黑名单上,无论到哪里,都受到国民党的监视,多次遭特务毒打。

同时他埋头著述,写出了《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经济学大纲》、《社会学大纲》三本书。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李达托人将新出版的哲学书送给老友毛泽东。毛泽东如获至宝仔细阅读。这一阶段,毛泽东受李达思想影响很大。毛泽东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写信称赞李达是“真正的人”。毛泽东在延安讲“山沟里出马克思主义”,也讲“零陵出马克思主义”。据毛泽东自己讲,《社会学大纲》他就读了10遍,还做了许多眉批,《经济学大纲》已读了3遍半,也准备读10遍。李达的著作成为毛泽东和其他许多革命者学习研究哲学的重要书籍。



49年5月18日,李达到北京后第三天就接到中央办公厅安排,主席要与他长谈。那一晚谈到深夜,主席看到李达有困倦之意,就让他在自己的床上休息,自己则开始了深夜工作。几个月后毛泽东在中南海约见李达,李达提出了重新入党请求,非常后悔当年赌气脱党,表示:“润之,我很遗憾,没有和你们一同上井冈山,没有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在坐的有刘少奇、林伯渠、李维汉。毛泽东对他早期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筹备党的一大,传播马克思主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他在作出了离开共产党的决定后,还是一直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这块阵地,也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李达与湖南地下党组织一道,推进了湖南的和平解放,“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也对他赌气脱党给予了批评。毛主席表示同意李达重新入党,并愿意做他的历史见证人。



不久,李达正式履行了手续,由刘少奇介绍,毛泽东、李维汉、张庆孚等三人为历史见证人,党中央特别批准李达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担任过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虽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希望李达留在北京工作,但李达却多次请求回湖南继续从事高等教育。1949年12月2日毛泽东亲自任命李达为湖南大学校长,他也是由中央政府最早任命的大学校长之一。1952年11月李达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从1953年2月24日李达正式在武汉大学工作,李达在武大主政长达13年时间。1956年起李达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筹委会主任委员、临时党组书记、武汉分院院长,兼任湖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及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他还是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中共八大代表、第一至三届人大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第一、二届政协委员。



毛泽东称李达是“理论界的鲁迅”,曾经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后我来武汉时,有一个人,白天除了我上厕所外,随时可以来见。”这个人就是李达。

“文革”前夕,由于李达指出林彪的“顶峰论”违反辩证法,被诬陷为“毛泽东思想最凶恶的敌人”。1966年6月3日武汉大学挖出了由校长李达、党委书记朱劭天、副校长何定华组成的“三家村黑帮”,又称“李达三家村”,76岁的老人遭到了多次大会的“声讨”、“批斗”、“示众”、“审讯”、“辱骂”、“罚跪”,身心倍受摧残的李达决定向毛泽东求救。他用写交待材料的稿纸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短信:

主席:我有难,请救我一命。李达顿首七月十九日

然而,等到二十多天后信辗转送到北京时,为时已晚。8月13日,李达突然摔倒在地,口吐鲜血,不省人事,血压降到90/50毫米,高烧持续不退,大小便失禁。临终前的李达说:“等运动结束后,我们到北京去,向毛主席告状!”8月24日,李达含冤去世。

1980年1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中共湖北省委的决定,为李达平反昭雪,恢复党籍。1996年9月12日,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李达的骨灰由武汉九峰山迁至北京八宝山安葬。

3

在我的历史书里,可以看见刘邦有两个人,一个是韩信,还有一个也是韩信。

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可以看到两篇列传,一篇列传写的是韩信,还有一篇写的也是韩信。

在《淮阴侯列传》里写的是忍受胯下之辱钻裤裆的韩信;在《韩信卢绾列传》里写的是自称大韩韩襄王之庶孙的韩信。什么是大韩韩襄王之庶孙?请参考三国刘备自称大汉孝景皇帝玄孙,具体情形请自行脑补。

这两个韩信在各自的列传里,还能够清楚地区分开来。在其它的列传里记载的韩信,倒底是哪个韩信?这就有点不大好区别。为了解决这个在语法上被称作“指代不明”的问题,有些史书中就分别写成了韩信和韩王信。

谁是韩信,谁又是韩王信?当然是那个自称大韩韩襄王之庶孙的韩信叫韩王信啦!毕竟以前也当过韩王,祖上也曾经阔过。不然难道还能叫那个钻裤裆的叫韩王信。

两个韩信经史书这么一改,改成了韩信和韩王信。韩信就是钻裤裆的韩信,韩王信就是大韩韩襄王之庶孙的韩信。这么一来谁是谁就清楚了!

可是还有些史书就是不改,还是都写作韩信。那在这些地方的史料记载,倒底是写的哪个韩信?碰到这样的史料,很多史学家也很头疼,需要再花精力去进行考证。作为一般的历史爱好者,看到这些史料,就更分不清倒底是哪个韩信了,很容易就被搞混了!

反正记住刘邦手下有两个人,一个叫韩信,另一个也叫韩信。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萨沙经常会将两个民国人物搞混,一个叫做徐世昌,一个叫做徐永昌。

这两个人挺出名,但又不是非常出名。

徐世昌是袁世凯的朋友,是当时很有地位的政治家。

他曾经在清末担任过满清重臣,也曾在袁世凯手下担任过国务卿。

袁世凯死前,曾经委托徐世昌照看他几个不成器的儿子。

在1918年,徐世昌还曾做过空有其名的大总统,随后就隐退养老20年,直到1939年病逝。

总之,徐世昌是老派政客,和袁世凯是同时代的人。

徐永昌比徐世昌小30年,是新一代的军阀。

他少年从军,到辛亥革命爆发时,不过是个排长而已。

他是科班出身军人,直到直皖战后,才担任第十五混成旅第二团团长,算不了什么。

当时徐世昌已经是大总统了。

直到北伐期间,徐世昌因军事才能突出,又是山西人,被阎锡山重用,成为他的左右手。

1928年10月他被阎锡山任命为绥远省政府主席,成为民国著名军阀,但却被借机夺取了兵权。

徐永昌认为跟着阎锡山难有作为,中原大战后逐步投靠蒋介石,成为一个高级军官。

由于徐永昌颇有能力,被老蒋重用,七七事变后,被任命为军令部部长,与军政部长何应钦、军训部长白崇禧、政治部长陈诚并称为军委会四大巨头。1945年9月2日代表中国,到东京湾上与美、英、苏等9国代表签字接受日本投降书。

然而,徐永昌始终没有兵权,最终1959年在台湾去世。

5

近代有哪些人物总是被人搞混?

重名的太容易被搞混了。近代以来,竟然有5个陈毅,我都惊呆了。

陈毅元帅。

第一个陈毅,就是我们的开国元帅,新四军军长、华野司令。陈毅一生中留下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吃墨水、当市长、搞外交等等。最有趣的还是他和胡兰畦的爱情故事。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胡兰畦和陈毅两情相悦却没能走到一起。十年后,胡兰畦和陈毅再次见面,准备结婚,但是胡兰畦当时是国军少将,地下党员,组织上不同意两人的婚姻,害怕暴露胡兰畦身份。又是十年后,陈毅已经当了上海市市长,儿女成群,两人见面都不合适了。

抗战时期,朱克靖写过一首诗,诗中讲“将军为何多憔悴?半为兰畦半为茜。”这里茜,就是陈毅在苏南茅山根据地结识的张茜。后来张茜陪伴了陈毅的后半生。

陈沂少将

陈沂,贵州人,出生于遵义,1929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毅元帅率军进入山东,在沂蒙老区见到了陈沂。陈沂说,为了避免误会,他准备改名。陈毅则说,“改不改有啥关系! 世界上同名同姓的人多着哩。俄国有大托尔斯泰,小托尔斯泰,法国有大仲马,小仲马。我们中国有个大陈毅,小陈毅,也可以”。

于是,解放军中的大陈毅和小陈毅,形成了一段佳话。

陈仪上将

陈仪,浙江人,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后来成了孙传芳部下。陈仪一生最重要的便是慧眼识珠提拔了汤恩伯。渡江战役后,陈仪担任浙江省省长,准备起义加入新中国。这件事被汤恩伯得知,汤恩伯直接高密,陈仪被囚禁后杀死。

外交家陈毅。

外交家陈毅,湖北人,在北洋政府曾任总统府秘书、蒙藏事务局参事、蒙藏院参事。陈毅在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出场,便是妥善解决外蒙独立问题。

陈毅在外蒙,通过和平谈判怀柔蒙古各部的方式,顺利瓦解了外蒙古的独立势力。可是就在陈毅取得巨大外交成果时,迷信武力的徐树铮带兵进入外蒙古,囚禁蒙古王公,单方面宣布取消独立。于是乎,陈毅的外交努力全部付之东流,蒙古王公离心趋势一发不可收拾。

陈毅和徐树铮的关系,很像郦食其和韩信。郦食其说服齐国归顺汉王刘邦,可是韩信却乘机灭了齐国。不同的是,陈毅没有像郦食其那样死掉。

军阀陈宧

陈宧(yi),很多人会写错成“陈宦(huan)”,他是民国四川军阀,也是要了袁世凯性命的“起病六君子,要命二陈汤”中十个人中的一个。

袁世凯是被十个人害死的,起病六君子,说的是筹安会六君子,他们是杨度、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严复。要命二陈汤,说的是陕南镇守使(后任督军)陈树藩、四川督军陈宧、湖南督军汤芗铭。二陈汤,原本是袁世凯心腹,袁世凯派他们出去整合地方势力,结果他们一看形势不对,直接宣布反袁。袁世凯被他们气个半死。

陈宦是护国运动的大功臣,护国运动后他淡出政坛,远离是非之地,20多年后才死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你还知道哪些重名的名人?快来说说吧!

6

在国军体系内,有一些高级将领或因为姓名接近,或因为经历相似,经常会被人搞混,以致“傻傻分不清楚”。下面我就着重说说易被混淆的三组将领。

张自忠将军与张治中将军

这两位将军不但同姓,就连名字发音也比较接近,被人弄混淆也的确有情可原。并且,两位张将军还都是过命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虽然张自忠生前的正式军衔为中将加上将衔,但在枣宜会战中殉国后被军委追授为二级上将。

同时,这两位将军都以“爱国”闻名于世:张自忠将军从长城抗战起,历经徐州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随枣会战、枣宜会战等对日抗战,是不折不扣的勇猛战将。到了枣宜会战,尤以集团军总司令之职亲自冲锋陷阵,最终在南瓜店以身殉国。

张治中将军早期参加了北伐、1931年淞沪抗战、1937年淞沪会战等,军职也做到了集团军总司令,但随后基本离开军界,更多是出任湖南省府主席、军委会政治部部长、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等行政职务。在不同任上,张将军都主张和平、国共合作,被称为“和平将军”。

但是,二者最大的不同的显著区别有二。

首先,张自忠将军出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系统,也就是所谓的“杂牌”;而张治中将军则是黄埔系的骨干,为蒋介石的中央军“嫡系”。

另外,张自忠将军牺牲在了抗战胜利之前,张自忠将军则在抗战后成为了我党的忠实朋友,为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孙殿英与石友三

这两名军阀的最大相似之处就是毫无节操,反复无常,谁有奶便认谁为娘,甚至还恬不知耻地都认过日军这贼为“父”。

孙殿英先后投过张宗昌、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等人,到了1943年还投降日军当了汉奸。抗战胜利后,孙殿英又转投蒋介石,再次上岸了。

石友三出身于冯玉祥西北军,先后追随过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张学良、日本人等,跟随反谁,被蔑称为“倒戈将军”。

与孙殿英盗掘了清东陵相比,石友三则在1928年军阀混战中焚毁了少林寺这一千年名刹,都对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堪称民族的罪人。

与孙殿英在1947年汤阴战役中被活捉并于当年病死在了改造所不同,石友三则在1940年就结束了罪恶的一生:两度投日的他,被部下高树勋以邀请开会为名控制住,然后活埋在了黄河岸边。

余程万与施中诚

余程万与施中诚之所以被有些人混淆,在于他们都当过74军的57师师长。尤值得一提的是,余程万还是施中程的下一任。

余程万师长率部血战常德17天一战成名、为57师赢得“虎贲”威名时,当时的74军军长正是施中诚。

而施中诚真正的成名战则来的更晚一些,在常德保卫战一年多后的湘西会战中,施中诚军长率部以扎实的战绩为74军赢得了第二面“青天白日飞虎旗”。

还有其他容易混淆的国军将领吗?欢迎补充

7

??#原创首发# #头条首发#

??张自忠与张治中:

△张自忠——囯民政府陆军上将,抗日名将,第33集团军司令官。在枣宜战役中为国捐驱(图片①)

△张治中——陆军上将,抗日名将,国共和谈首席代表。和谈后没有回南京。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图片②)

??两个李达:

△图片③李达:刘邓大军参谋长,开国上将(前十位序列第2)。

△图片④李达——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武汉大学校长。

??李贞与李坚真:

△李贞:开国唯一女将军(少将),中央军委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

△李坚真:红军女战士,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广东省)。

??陈赓与陈嘉庚:

△陈赓:志愿军副司令员,开国大将,哈军工创办人,首任院长。(见图片⑤)

△陈嘉庚:有“华侨领袖,民族光辉”之誉。全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图片⑥)







8

总被人搞混的人物名字有两个特点,要么就是字形很相近,要么就是读音相同。

字形相近的两位将军陈赓和陈康。

陈赓190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他是将门之后,其祖父为湘军将领。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一期。

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1952年,毛主席点将陈赓筹建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中央特科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终年58岁。

陈康,湖北省武穴市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排长、连指导员、营长、团长,新四军补充营营长,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团长,太岳军区第4分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3旅旅长,第2野战军13军副军长。1935年参加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十三军军长。1956年起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军区司令员,中共云南省委书记。1977年起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2年5月23日在北京逝世。

读音相同的元帅陈毅和将军陈沂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

1972年1月6日陈毅在北京逝世。逝世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陈沂本姓佘,名万能,字孟秋。曾用名余立平,笔名陈毅。中共党内一度有“大小陈毅”之称。后为避与陈毅元帅重名,改名陈沂。

原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长级待遇)。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八大列席代表、十二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这些名字放到一块,有时候真的是傻傻分不清。

9

历史上一些名人因名字相同、相近,发生的趣闻很多。

一,著名的明朝于谦,当年进京赶考,因与主考官虞谦读音相同,当主考官点名时,于谦不敢应答,以示避讳。由此给后人留下了一幅绝配的佳联:



虞谦出的上联是: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于谦对的下联是:

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前者表达了长者不忌的风度,后者则是出于对长者尊重的自谦。

(当然也有人说此联出自明文学家李梦阳之手,这里不做争论。)

二,唐德宗时,一次命传旨官召韩翃进宫,却使传旨官犯了难。当时有名气的韩翃就有两位:一位是刚因《寒食》诗作名声大燥的诗人,一位是戍边的老将军。德宗脱口而出:就是那个:春城无处不开花的作者!


三,李达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一个是党的一大十三个代表之一,一个是开国上将。

1958年,中央筹备《红旗》创刋会议。本欲邀己是武汉大学的校长的李达。由于通知者的原因,结果来了两个李达,连会议主持者都有点懵。



四,以上仅举个例,而现在的重名率更高。姓名两字成为了时髦,据统计,几十万人一个名字的就很多。这给身份、户籍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这个问题二三十年前就有人提出建议:父姓十母姓十名字,重名率会降至几亿分之一。

著名演员赵燕国彰至今没有听说有人和他重名的。

10

问题:历史中哪些人物总被世人搞混?


前言

历史上重名的人不少,因为古人有字,所以重字的人也不少。老街说几个诗词中重名或者重字的故事。

宋人《同名诗》的重名趣事

宋费衮《梁溪漫志》记载了一件趣事:

王安中在京师见何人家亭上题字,笔势涩落,不著姓而其名则安中也。王惊问何人所书,守者答以何安中,亦河朔人也。王以与己名同,恐人莫之辨,戏书一诗于其后云云。终篇皆用同事云。

北宋的王安中在京城时,偶见一个亭子上有题字,落款写道”安中“二字,却没有写姓氏。别人介绍说,这是河朔何安中的字。王安中担心别人分不清楚,于是写了一首戏作《同名诗》题在后面:

蜀客更名缘好尚,汉臣书姓为同官。孟公自合名惊座,子夏尤宜便小冠。
益号文章缘两李,翊书制诰有诸韩。二玄各自分南北,付与时人子细看。

1、两个杜子夏:小冠子夏与大冠杜子夏

《汉书·杜钦传》:

钦字子夏 ,少好经书,家富而目偏盲,故不好为吏。 茂陵 杜邺 与 钦 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 钦 为'盲 杜子夏 '以相别。 钦 恶以疾见诋,乃为小冠,高广财二寸,由是京师更谓 钦 为'小冠 杜子夏 ',而 邺 为'大冠 杜子夏 '云。"

汉代名臣杜钦很有学问, 他与茂陵人杜邺都字号子夏,二人才学不相上下,因为他一只眼瞎,人称"盲杜子夏"。杜钦最讨厌人说他眼睛不好,就自己戴小帽子来与杜邺区别,从此人们开始称他"小冠子夏",杜邺被称为“大冠杜子夏”。

2,两个陈孟公

汉朝陈遵字孟公,当时有人与陈尊同姓同字不同名。《汉书》记载:

时列侯有与遵同姓字者,每至人门,曰陈孟公,坐中莫不震动,既至而非,因号其人曰陈惊坐云。"

陈尊每次光临之处,满座惊动,因此被人称”陈惊坐“,用以区分两个人。

3、两个李益:益号文章缘两李

唐朝有两个李益,其中一个是写出”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著名诗人: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

另一个是同朝为官(太子庶子)的李益,为了区分他们两个人,大诗人李益被称为”文章李益“。 《新唐书·文艺》:

李益,故宰相揆族子,於詩尤所長.........時又有太子庶子李益同在朝,故世言「文章李益」以辨云。

4、两个韩翃 翊书制诰有诸韩

唐朝有两个韩翃,皇帝选拔官员时,特地御批要那个写出”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唐孟棨

《本事诗》:

德宗批曰:‘与韩翃’。时有与翃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进,御笔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批曰:‘与此韩栩’”

5、二玄各自分南北

晋代谢玄与张玄之名字中都有一个”玄“字。《晋书·谢玄传》:

吴兴太守晋寧侯张玄之亦以才学显,自吏部尚书与玄同年之郡,而玄之名亚於玄 ,时人称为‘南北二玄’。

结束语

喜欢诗词朋友可能知道,北宋有两个张先,同时字子野,可谓同名同姓同字。而且也是同时代的人。

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张先张先(990-1078)是著名的词人。他的作品可谓脍炙人口。《古今诗话》中说:"

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曰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

后来,人们就称呼这个张先为"张三影"。

另外还有一个张先(?-1039),也字子野,与词人张先差不多是同龄人。不过他是开封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 宝元二年(1039)卒于任上,欧阳修还曾经为其作墓志铭。

老街那个时代有很多同名的人:王军、刘涛、李明、张伟

....估计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70后,一定有个朋友叫上面的名字。

@老街味道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