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

秦始皇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赢政(259—前210年)的陵寝,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

未发掘原因很无奈:

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现在保护文物的,手段和技术还不成熟。

其二、有人提出可建造,一个棚子把整个,秦皇陵覆盖在里面。

其三、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秦皇陵里面,是有水银的。

其四、秦皇陵在地下数十米,甚至上百米地方,如果挖掘会不会对地表的,景观造成破坏了,估计这个肯定会的。

其五、如果挖掘秦始皇陵,需要多少资金?国家是否能承担的起?是否会劳民伤财?这个都需要考虑的。

种种的条件限制着,秦皇陵的开掘,只有经过,不断的努力,当技术和财力都成熟了,才可以进行。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提问者和答主,都很难看到秦始皇陵发掘的那一天。至于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发掘,看完了为何不能发掘,大家也就自然明白了。

为何秦陵很难,或者说不能够发掘呢?原因有很多。

  • 首先《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了: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为了科学研究进行考古发掘,应当提出发掘计划,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这里所说的文物行政部门,指的是国家文物局,一切考古发掘,都需要国家文物局审批。而当前的文物政策是不支持主动发掘的,这个对象不仅包括秦陵这样的帝王陵墓,也包括普通的墓葬和遗址,所以在当前政策下,即便有人提出了发掘秦始皇陵,也不会获得批准。

△王建墓地宫

在帝王陵方面,目前经过考古发掘的非常少,其中有些是解放前后主动发掘的,比如位于四川成都的五代时期前蜀国国主王建墓、明定陵;还有些是在后来的生产建设中意外遇到的,比如中山靖王陵(满城汉墓)、隋炀帝墓。过去的主动发掘,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由于保护水平不够,文物出土后损坏严重。因此,非主动发掘的基本政策得以确立。


  • 其次,秦始皇陵确实不好发掘。

关于秦始皇陵的规模,可能很多没有去过的朋友不太了解。陵园我们就不说了,只说墓葬和封土(即坟丘)。秦始皇陵封土底部的尺寸为345×350米。在汉代帝陵中,最大的是汉武帝茂陵,茂陵封土底部尺寸为238×243米。也就是说,西汉最豪奢的汉武帝,其陵墓封土的规模也没有秦始皇陵大。事实上,秦始皇陵的规模是所有古代帝王陵墓里最庞大的。

为什么要说封土呢?因为封土是绕不开的一个结构。封土压在地宫上面,如果不挖掉封土,就没法进入地宫。有不少朋友曾经设想,能否从地面打个洞,从旁边进入地宫?这个方案其实也很难落实。地宫尽管并没有发掘,但是考古工作者通过勘探,已经能够知道地宫的大概尺寸。地宫深度为30~50米,边长约150米,想要从地面打这样一个斜向的通道进入地宫,其实是很难的,更何况还要保证文物和发掘者的安全。

△秦陵结构示意图

所以,最安全,也最符合考古规则的办法,还是从上往下依次挖开。但是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得把封土整个挖掉才行。而秦陵的封土本身也是文物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景观。试想,如果封土没有了,秦始皇陵还是秦始皇陵吗?它的文物价值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除了发掘的难度,文物出土后的保护也是一个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实在太多,大家也都看过一些,所以不再详述。

总之,如果想要发掘秦始皇陵,就得把这些技术上的、法律上的问题都解决了。当然,法律的制定,也是紧随着技术的发展,可惜眼下并没有突破性的可能。

实际上,除了秦始皇陵,还有很多其他的墓葬和遗址值得我们去关注,它们的安全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威胁,需要所有爱护文物古迹的人一起努力。

3

挖秦始皇陵,一直以来都是许多人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一来是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太过于吸引人。另一个则是其隐藏的巨大价值。历史研究价值自然不必说,千古一帝的名号摆在那里。商业价值也是及其明显的。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算过账,如果安排得当,秦始皇陵每年门票收入可以达到25亿元,而且是逐年递增。所以,许多人都很关心,秦始皇陵什么时候能发掘?

其实关于秦始皇陵何时发掘的问题,可以参考一下国家文物部门对于大型帝王陵墓考古发掘的一个规章制度。1997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其内容对于大型帝王陵墓考古发掘工作做了一个明确规定:

“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

细看这句话,结论就是“不主动”三个字。什么叫不主动?

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没事儿别去打人家的主意,即使你知道在那里。

当然,这是有前提的,不是说一定不能挖。如果遇到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被动的发掘是有必要的。

比如发现墓葬遭到盗墓贼的盗发,那么就意味这个墓葬已经遭到了破坏,此时需要文物部门,尽快的开展发掘工作,以期亡羊补牢,尽可能的减少墓葬破坏和文物流失。

再比如,墓葬受到地震、洪水等自然因素影响,有着被毁的危险,那么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需要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

当然,还有遇到诸如在工程建设时意外发现了墓葬这样的情况,同样是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可以开展发掘工作。

总而言之,如果这个墓葬没有风险,那就不能动。这是铁律,不可触碰。

当然,不是说一直不能主动发掘,因为之所以出这样的规定,还是由于技术条件不达标,担心对文物造成破坏。这样的教训太多了。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定陵事件,由郭沫若等人牵头发掘了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即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技术水平不够,导致了大量的文物因为接触空气氧化等原因,惨遭损毁。尤其是书籍、丝绸等易氧化物品,连修复的可能性都没有。

还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竹简,本该是研究当时历史重要资料,结果因为竹简的氧化而丢失。

还有秦始皇兵马俑。出土时原本是彩色的陶俑,由于时间的侵蚀,五六分钟即翘卷脱落。

这些都是教训,不得不谨慎。

所以,尽管这些年秦始皇陵已经被进行了大量的探测,甚至连地宫的3D动画都已描绘出来,但是发掘工作的事宜还是迟迟提不上日程。

没办法,谁也不敢保证,以现有的技术条件,不会再发掘过程中对文物造成破坏。

当然,即使是技术条件成熟,秦始皇陵的发掘工作依然是个大难题。

因为这个成本太高了。

别的不说,仅仅是秦始皇陵头上那个封土堆的迁移工作,那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啊。

秦始皇陵的封土堆高76米,长和宽各约350米,估算下来体积超过300万立方米,十方的土方车得拉30万车,如果算上人工车费,这就是一个上亿的大工程。

当然,这个钱花费还不是最大的,秦始皇陵巨大的封土堆其实代表了其巨大的陵墓规模,据考证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

这么大的面积,需要一个多大的考古团队,这里面的开支用度,以及设备的使用租金等等,都是要钱的。所以这绝对是一个规模巨大,且耗时很长的大工程。

最厉害的一点是,秦始皇陵地宫有着大量的水银。这是《史记》里面记载的,说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而根据目前的物理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量还不小。这意味着,发掘工作开始后,需要解决这些水银的排放问题,特别是面对水银蒸汽这么一个有毒气体的排放和防护。可以预见的是,周边的人群住户是需要疏散,甚至于拆迁的,这又是一笔花费。

这些成本谁来承担,国家文物考古部门的经费就那么多。

有人说,商业赞助啊,集资民间资本。前面不是说过,秦始皇陵发掘后如果作为景点开放,光每年的门票,都得是几十亿了,商业价值巨大。

但就目前而言,考古商业化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一位内考古本身看重的还是历史价值,把文明成果转化为商品这样的利益交换,谁也不敢,更没有资格去做。

前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栖霞区狮子冲南朝墓考古发掘,政府牵头,规模宏大,结果还是引发了巨大的舆论效应,最终被紧急叫停。这其实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这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

特别是秦始皇,一个中华民族的先驱人物,对于我们民族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家对其是有着祖先般的尊敬。

让别人去挖你家的祖坟,你愿意吗?

4

发掘秦始皇陵,必须要具备充分的发掘条件,一,安全指数,准确无误着落着手处,确保无陨完整陵中宝藏的出土,二,充分做好管理宝藏的工作,有条不紊的妥善处理保管好每件出土文物,三,必须顾全时局,不能以小失大,对现有建筑,运输及民用物要有充分的保值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才进行发掘,否则决不动土。

5

放心,什么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一般也不会主动发掘秦皇陵的,根据国家下达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大型陵寝不得主动发掘。国家保护性发掘前提是为了保护而不是发掘,因而达不到保护的标准,国家是根本不可能主动对秦皇陵进行发掘工作的。

秦始皇陵作为我国帝王陵中的典范,早在1961年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随着兵马俑的出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在1987年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以在发掘秦始皇陵的态度上,国家的态度一概是坚持不发掘的,当然除了保护、抢救性发掘。

要发掘秦皇陵,难度要比建造时更甚!

一、技术性问题。目前文物的出土保护工作是世界性难题,如兵马俑刚出土时有颜色的,但一间空气阳光,分分钟褪成了原色,现在的出土的兵马俑,只有寥寥几个还留有残存的颜色,其他的都已经褪化成了原本的土色。对于保护这些带有颜料和字体的文物,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在其出土时便让其存在于一个真空的状态下,才可以保存其原有的状态。

可是秦皇陵墓地面积多达五十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目前出土的兵马俑只是冰山一角尚且做不到真空保护,更别说对整个秦始皇陵的保护了,集全国之力恐怕也建不了这么大的真空实验室吧。

再者而言,秦始皇建皇陵,前后动用70多万人花去39年时间才勉强完成,如果说要发掘,那么必然是更为细致的工作,整个骊山恐怕要一点点挖空,一个不慎,造成的坍塌是谁也预料不到的,而且要动用多少人,花费多少时间,耗费多少钱,这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二、地宫内天量的汞怎么处理是大问题。即便秦皇陵被顺利发掘,工作人员除了要冒着塌方的危险以外,地宫内的天量汞将会对他们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地宫内形成真空,汞容易挥发,当遇到空气时,这些贡会对周边数十里甚至上百里的人造成严重威胁,这也正是秦始皇陵为何历经几千年而没被盗的主要原因。

三、秦始皇陵是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学之大成的古建筑,一旦发掘便遭受不可逆转的损毁,而且更是受着国际公约的保护。秦始皇陵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珍贵文物遗产,这是座集秦朝之大成的陵墓,发掘这样规模的陵墓,先不国际教科文组织同不同意,就算国家发掘后,秦始皇陵将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损毁,这对于保护、抢救文物的初衷是相悖的。

四、以史为鉴,发掘秦皇陵不光是科学问题,更是一种信仰问题。自秦之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奉秦始皇为“祖龙”,就算刘邦从秦朝手中取得天下,也妥为保护秦始皇陵,派专人予以看护,传说中破坏秦皇陵即破坏中华龙脉。虽然中国风水学属于玄学,是唯心的东西,但就传统文化习俗来看,风水学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历史,也就形成了掘秦皇陵就是断中华龙脉之称的风水说,龙脉也就成了中华的立国之本,这样一来,不管从风水玄学,或者是民族信仰来看,发掘秦皇陵都是一件不被大众认可的事。

当然,不能发掘秦始皇陵有着更多的原因,但目前的状态下,即便所有条件都具备,也不可能主动发掘,这既是出于保护文物的原因,更是出于一种民族信仰,因而在我们有生之年,国家恐怕是不会发掘秦始皇陵的。

结语:大量的事实表明,文物在地下比在地上受到的损害更少,而历史又赋予了秦始皇陵多元化的文化历史价值,在这种特殊的价值下,任何个体文物都难及其价值之万一,毛主席一句“祖龙魂死秦尤在”则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点。

6

秦始皇陵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我们这代人是看不到的,毕竟现在的文物保护技术还非常有限,秦始皇陵地宫的复杂程度也超越了以往发掘的各类帝陵,应该说在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秦始皇陵是不会启动发掘工作的。

首先考古发掘并不是为了得到那些珍贵文物,而是通过对遗址、墓葬等古代遗存进行科学发掘,使现代的我们了解祖先的文化、科技水平以及社会发展脉络。我们常说以史为镜,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里有太多的东西被遗落在历史的角落里,所以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祖先、了解民族的发展进程。

我们目前对考古发掘的原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而且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各类情形下的考古发掘都做了相关规定,毕竟都是不可再生的遗存要十分慎重。《文物保护法》里也对文物保护提出了明确的原则,那就是不能改变文物现状。对于出土的文物保护其实一直是个难题,明十三陵定陵的考古发掘就是一个教训,这也是现在文物管理部门对帝王陵不主动发掘的原因,当不能确定被挖出的文物能够完好的保存下去时,那就不如让文物安全的在地下埋藏着。

秦始皇陵作为规模庞大的陵寝遗存是不会轻易发掘的,虽然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地宫的大概结构等等信息,但考古发掘的过程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原因都会导致文物受损,例如兵马俑,刚出土的兵马俑是有彩绘的,但出土后的几秒钟里就会被空气氧化导致彩绘层脱落,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没有色彩的兵马俑。由此可见文物保护技术是多么重要,正因如此,我们现在的考古发掘基本上都是以抢救性发掘为主,主动发掘很少很少。所以在不能保证发掘文物安全这个情况下,是不会主动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发掘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只有在文物发掘以及文物保护技术完全可以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对秦始皇陵进行主动的考古发掘工作,注意,只是可能而已,毕竟一旦发掘就不能再恢复了,我觉得这么重要的历史遗存应该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在我们这一代或者某一代就全部发掘了,有些未知还是留给后人探索为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7

对于秦始皇陵在条件达到什么样的成熟情况之下才会被打开?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疑问的,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历史记载发现,很多的陵墓之所以会被考古学家发掘,是因为它受到了自然灾害的损坏,或者是人为的破坏,才会有了各种考古学者的探究以及对来源的考证。

一、秦始皇陵内部的构造还未了解

都知道我们现在对秦始皇陵内部只是猜测有大量的水银制成的江河,而且对于里面是否有其它的陷阱还未有相关历史记载,所以想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直接去打开皇陵是不可能的,因为谁也不能够确保在进入皇陵时会不遭到暗器的伤害。

二、历史悲剧不能重演

都知道在上世纪由于一些专家的错误领导结果导致很多文物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就比如上世纪对出土文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尸体现在已经不能够恢复原有的栩栩如生模样,而且秦始皇陵兵马俑原本的五颜六色,现如今只能呈现黄土一般的单一颜色。

这些历史事实都告诫着我们,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是不能够直接去打开别人留下的历史瑰宝,而且这些历史文物都是有着非凡的意义的,如果只凭着自己心中的想法就去破坏它们,简直就是对历史文物的践踏。

三、历史文物保护法

从秦朝建立到清朝破灭,这期间经历了很多的帝王,他们也留下了一座座皇陵,它们给我们带来的是其状丽的景象,但是我们如果直接去打开别人的陵墓,这简直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它们里面可能陪葬着很多的文物,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考究某些历史朝代而就去破坏这些价值非凡的文物,就是对他们的一种损害,所以文物保护法也是每个人要遵守的。当然它的出现也证明国家对于文物保护的态度。

所以针对于在什么样的成熟条件下才会打开秦始皇陵是不用考虑的,无论是现实条件或者是对文物的保护,在未来很长时间之内都不会考虑发掘秦始皇陵的。你觉得呢?

8

最重要是科技。

秦陵中的兵马俑,我们现在看到图片,就觉得叹为观止了。但你知道吗?在兵马俑出土之初,比现在还要好看得多!它是彩色的!

一接触空气,风化,颜色脱落,变成了土色。这是无回挽回的损失,再也补不上颜色了。

而这,仅仅是文物的众多损失中的一项。也正是因为发掘后,没有足够的科技力量进行保持,国家才决定暂不发掘的。

可以想象,当我们的科技力量足够保护文物,发掘不再是对文物的破坏的时候,才有可能重启秦陵的发掘工作。

9

提起古代的皇帝,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千古一帝”秦始皇,他阴冷乖戾的性格,他扑朔迷离的生活,和他那最符合人的欲望但又常常发展到极致的行为。这一切都使人们对他产生极度的好奇。当然人们也都为他的雄才伟略所折服,都承认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正是这种种的一切,使这位帝王具有了无比迷人的魅力,成为人们口中一个又一个谈不完的文化符号,历史故事,神秘传说,人们不仅在物质上得到他的恩赐,在精神上也得到他的福音。这种影响力,是汉武帝,唐太宗等其他帝王所不具有的。

我一直想不明白的是,在一个一直诸侯并立的时代中,秦始皇为什么就会有把各国征服而统一在自己名下的想法,毕竟这太另类!大家想的都是做一个国王,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就行了,为什么会有人产生把天下所的诸侯都打败,把他们的土地都据为己有,这种想法也太大胆,太奇葩了吧!就算有人想,有几个会具体实施的,那么庞大的地域,那么众多的人口,简直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在当时那种条件下。而这一切,就在秦始皇手上完成了,而且只用了十年时间!

还有一件事情让我觉得奇怪甚至是好笑的就是,有方士告诉秦始皇,你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你在哪,这样小鬼就找不到你了,你才能靠近仙人。于是秦始皇下令把咸阳的宫殿都用复道连接起来,自己在复道里面穿梭,谁也不知道他在哪里,手下人要敢泄露自己的行踪,立马就会被弄死。我不知道他整天这样神神叨叨的生活,他不觉得烦吗?

秦始皇令现代人最着迷、最惊讶的还是他那庞大的陵墓群,尤其是还没有打开的地宫。那里面究竟藏着什么稀世珍宝,那些令盗墓者丧命的机关是不是真的,它们都是怎样设置的。那里面的星辰大海真如史书上写的那样壮观吗?无数的好奇与疑问令人浮想联翩,仿佛想一想都能兴奋起来。那样一个完整的地宫二千年来从来没有被盗过,完整无损地保持了它的原貌,这怎么不让人着迷。可是考古学家们却说不能挖,技术有限,这又让民众焦急万分,胃口被掉得足足的。

作为一个伟大的帝王,生前身后都能赢得万千荣耀,秦始皇不能不说是成功了!




10

秦始皇陵不挖掘比挖掘价值大,不挖掘有利于后世,挖掘有利于现代,我觉得技术限制倒是其次,秦始皇陵神秘性倒是最重要的,一旦挖开,不过就是考证一些史料,获取一些价值不菲的文物,然后就是不遗余力的开发旅游。中国就这么大,赫赫有名的铃木就那么多,今人挖完了,后人怎么考古,怎么能吸引海外人士对探究秦始皇陵墓的兴趣。再者随着科技发展,秦始皇陵内部结构也会慢慢清晰,没有必要通过挖掘,这种破坏的方式来探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