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秦始皇陵,一直以来都是许多人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一来是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太过于吸引人。另一个则是其隐藏的巨大价值。历史研究价值自然不必说,千古一帝的名号摆在那里。商业价值也是及其明显的。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算过账,如果安排得当,秦始皇陵每年门票收入可以达到25亿元,而且是逐年递增。所以,许多人都很关心,秦始皇陵什么时候能发掘?
其实关于秦始皇陵何时发掘的问题,可以参考一下国家文物部门对于大型帝王陵墓考古发掘的一个规章制度。1997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其内容对于大型帝王陵墓考古发掘工作做了一个明确规定:
“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
细看这句话,结论就是“不主动”三个字。什么叫不主动?
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没事儿别去打人家的主意,即使你知道在那里。
当然,这是有前提的,不是说一定不能挖。如果遇到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被动的发掘是有必要的。
比如发现墓葬遭到盗墓贼的盗发,那么就意味这个墓葬已经遭到了破坏,此时需要文物部门,尽快的开展发掘工作,以期亡羊补牢,尽可能的减少墓葬破坏和文物流失。
再比如,墓葬受到地震、洪水等自然因素影响,有着被毁的危险,那么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需要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
当然,还有遇到诸如在工程建设时意外发现了墓葬这样的情况,同样是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可以开展发掘工作。
总而言之,如果这个墓葬没有风险,那就不能动。这是铁律,不可触碰。
当然,不是说一直不能主动发掘,因为之所以出这样的规定,还是由于技术条件不达标,担心对文物造成破坏。这样的教训太多了。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定陵事件,由郭沫若等人牵头发掘了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即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技术水平不够,导致了大量的文物因为接触空气氧化等原因,惨遭损毁。尤其是书籍、丝绸等易氧化物品,连修复的可能性都没有。
还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竹简,本该是研究当时历史重要资料,结果因为竹简的氧化而丢失。
还有秦始皇兵马俑。出土时原本是彩色的陶俑,由于时间的侵蚀,五六分钟即翘卷脱落。
这些都是教训,不得不谨慎。
所以,尽管这些年秦始皇陵已经被进行了大量的探测,甚至连地宫的3D动画都已描绘出来,但是发掘工作的事宜还是迟迟提不上日程。
没办法,谁也不敢保证,以现有的技术条件,不会再发掘过程中对文物造成破坏。
当然,即使是技术条件成熟,秦始皇陵的发掘工作依然是个大难题。
因为这个成本太高了。
别的不说,仅仅是秦始皇陵头上那个封土堆的迁移工作,那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啊。
秦始皇陵的封土堆高76米,长和宽各约350米,估算下来体积超过300万立方米,十方的土方车得拉30万车,如果算上人工车费,这就是一个上亿的大工程。
当然,这个钱花费还不是最大的,秦始皇陵巨大的封土堆其实代表了其巨大的陵墓规模,据考证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
这么大的面积,需要一个多大的考古团队,这里面的开支用度,以及设备的使用租金等等,都是要钱的。所以这绝对是一个规模巨大,且耗时很长的大工程。
最厉害的一点是,秦始皇陵地宫有着大量的水银。这是《史记》里面记载的,说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而根据目前的物理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量还不小。这意味着,发掘工作开始后,需要解决这些水银的排放问题,特别是面对水银蒸汽这么一个有毒气体的排放和防护。可以预见的是,周边的人群住户是需要疏散,甚至于拆迁的,这又是一笔花费。
这些成本谁来承担,国家文物考古部门的经费就那么多。
有人说,商业赞助啊,集资民间资本。前面不是说过,秦始皇陵发掘后如果作为景点开放,光每年的门票,都得是几十亿了,商业价值巨大。
但就目前而言,考古商业化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一位内考古本身看重的还是历史价值,把文明成果转化为商品这样的利益交换,谁也不敢,更没有资格去做。
前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栖霞区狮子冲南朝墓考古发掘,政府牵头,规模宏大,结果还是引发了巨大的舆论效应,最终被紧急叫停。这其实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这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
特别是秦始皇,一个中华民族的先驱人物,对于我们民族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家对其是有着祖先般的尊敬。
让别人去挖你家的祖坟,你愿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