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古代日本人为何要把中间的头发剃掉?

古代日本人为何要把中间的头发剃掉?

2020-07-20 10:08阅读(87)

古代日本人为何要把中间的头发剃掉?:其实,考验男性颜值的,除了大清国的阴阳头或者金钱鼠尾发型,更大的挑战是日本的“月代头”(サカヤキ)。想当年,十九世

1

其实,考验男性颜值的,除了大清国的阴阳头或者金钱鼠尾发型,更大的挑战是日本的“月代头”(サカヤキ)。

想当年,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军队刚登陆日本时,大和民族的各色东方“情调”,可是把他们给吓坏了。女的都是一脸死白,脸上恨不得一边走一边掉粉,笑起来更恐怖,惨白的大脸配着小红嘴,露出一口黑牙;男人呢,凡是有点身份的,竟然不论老少,一律都很骄傲的剃成“地中海”,这就是所谓的“月代头”。

标准的月代头要将顶部的头发去掉,仅仅保留侧面、后面的头发,拢到后脑勺,再挽个小揪揪。开始属于武士“专享款”,之后,逐渐普及到了广大日本男性中间。

其实,早在飞鸟,奈良,平安时代(基本等同于咱们的唐宋时期)日本男人的发型还是很正常的,基本中国类似,男女服饰也是大同小异,没有特别鲜明的识别特色。大家可以看看有关遣唐使的古代画作,基本都是大唐衣冠,成年男子留着中式发髻,戴乌帽,跟咱们古代汉族的装束很相似。

(上海世博会日本馆,日本青年复原的“遣唐使”队伍)

下图左二为遣唐使同时代,为古代的中日友好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著名女天皇——阿倍内亲王。可以看出,当时日本人的衣冠服饰,无论男女,跟现在大家印象中的差的还远,更具中华风采。

到了大概咱们中国元朝的时候,连绵的战事让武士阶层迅速崛起,再加上蒙古人的影响,日本人民的发型就开始逐渐走歪路了。

进入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等同于中国明朝),月代头成了日本武士的标准仪容,甚至是一种值得自豪的身份的象征。

因为,冷兵器时代搞近身战,武士们互相搏杀的时候,经常有发髻没捆结实,挡在了眼前,影响了视线而导致战败甚至身亡的惨剧。加之,打斗起来一激动,运动量大,头顶容易出汗。所以,前面和头顶剃干净,既可以避免意外,还能散热,算是挺实用的选择。

那么为什后脑勺和周围还得留长发再扎起来呢?都剃干净,岂不更方便。其实,这个也是实用的考虑。

因为武士搏杀时,很多情况下是要佩戴金属头盔的,如果是个光头,脑袋直接接触金属,一方面冬冷夏热,另一方面还很硌得慌,可能不好受,所以,周边和后脑勺的头发能起到隔离和缓冲的作用。

实际上,满清的“金钱鼠尾”的用意,跟日本的月代头,也算是异曲同工的考量,前面剃的光秃秃,省的骑射时头发影响视线,带头盔的时候,余下的头发还能缓冲一下。

然而,要命的是,这发型刚开始在日本流行的时候,由于冶金术不够发达,没有合适的剃刀,这个发式竟然是用木头镊子一根根拔掉的。

记录江户初期人情风俗的《庆长见闻集》载道:“黑血流地,骇人之至。”那个年代,讲究的武士们常常忍耐着剧痛,一身血污地拔除头顶的毛发......不愧是发明了“切腹文化”的民族,做个发型都用让人背脊发凉的残忍形式。

不过,到了大概咱们明朝晚期,武士们拔头发的工作改为用剃刀,日本的男人们也总算是摆脱了鲜血淋漓的状态。

这个发型算是个“战斗的发型”,意味“时刻准备为主公而战”。要是哪个武士不愿意整,就说明他是胆怯之人,同僚们会不屑与之为伍,职业生涯和生计基本就断送了。

所以,大家都这么搞,人人都追捧,最后整成了大众潮款,时间长了,大家不但没觉得磕碜,反而被看成是勇猛无畏的象征,都以之为美,甚至一些非武士阶层的男子,也纷纷效仿。

脑袋顶着月代头,腰间插着两把刀——这就是当时的公认的日本男人最“炫酷”的形象。

尽管之后的500多年中,月代头属于男性的主流的发型,但是日本有几个阶层是不采用月代头的,它们是分别是天皇和公卿、医者、僧侣、学者以及贱民。

最终,月代头跟日本女人的大黑牙一样,随着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改革迅速退出了日本历史舞台。虽然政令初始之时,在政府强制手腕下还有不少武士极力反抗,但到后来,民间也对这个传统发式逐渐没了好感,主动摒弃掉了。毕竟,开眼看世界后的日本人自己也觉得,这个奇葩发型,实在是丑拒。

总之,要看男人帅不帅,来,先剃个月代头。

2

这个发型,实际上并非是由于当时日本的主流审美观所造成的,而是出于使用性的考虑。其原理与满清那恶心的“金钱鼠尾”造型,是差不多的。

日本这种自带“地中海秃头”效果的发型,有个相当优雅的名称,叫做“月代头”。而且,据说这个发型还是“身份的象征”,因为通常只有武士阶级才会剃这个发型。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现代军队里头的“陆军头”发型。

其实,“月代头”本身就是为了便于作战而发明的。因为,古代日本武士在战斗搏杀中,头发时常会因各种原因而散落,部分散落的头顶中前部头发往往就会遮住脸面,挡住视线。如此一来,就会阻碍到武士的战斗。

于是,不知道从何时起,便开始有武士将自己头顶中前部的头发剃除。如此一来,即便头发在战斗中散落,也只是披散到头部两侧和后背,不会对视野造成影响。

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就逐渐形成固定样式的“月代头”,并且在武士阶级中流传开来,成了一项不成文的传统造型......


本文作者:小贱贱

3

日本人剪这样的发型,在现代人看起来有些“沙雕”,不过这种头型却代表了日本人的聪明。

这种发型在日本有一个名字叫“月代头”,有一个问题很难费解,为什么日本男人好端端要剃成地中海?


传说中这头型是从日本武士中间传出来的,打仗时日本人的发髻会散落,披头撒发会妨碍日本武士的战斗,久而久之,武士们便想出了这么个奇怪的做法,就算披头散发也不会挡住脸。

后来也就一传十十传百,这种发型也就在日本男子间成了流行。

后来,年轻人中间流行着一种发式,叫 茶筅髷,因为发梢就像茶道中搅拌抹茶的茶筅。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偏爱浮华的年轻公子哥们,甚至有将头发卷几折,束一个特别粗的髷在头上 。

一般的武家、庶民家庭,男子到了元服之礼就要开始剃月代头。只有蛰居、闭门在家反思的处分期间,或者生病卧床时才可以不剃。

因为身份的不同,月代的形状也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与月代搭配着,髷也是多种多样。

发型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月代头也是后来才有的,更久之前日本男人也崇尚蓄长发,而且还不能轻易剪断。

曾经看过一些资料,古时候日本男子的发型真的很搞笑。

有一种叫“美豆良”的发型(名字都这么好听),不过这款发型好像似曾相识。

美豆良是将头发一分为二,分别在两侧耳朵边束起来。日本的贵族和平民的美豆良还不一样,平民的要更短一点,原因就是方便老百姓劳作。

古时候的日本,小朋友留这样的发型还会觉得超级可爱,然而成年后的男子束这样的发型只会更加的奇怪,有点装嫩的感觉,也不知道古时候的日本人作何感想,大概互相见面已经习以为常了吧,不然一定会笑场。

不过在古代日本,更多的男子到12~16岁左右,就会开始束发戴冠或乌帽子,这就我们常听说的初冠或元服礼,以此为标志迈向成年。

4






答:《隋唐演义》里相貌丑陋的程咬金取笑相貌丑陋的尉迟恭,称对方是“黑炭团”,还经常用一句话来揶揄对方——“丑人多古怪”。

不好意思,我没有贬低古代日本人的意思,真的。但我真觉得这句话应用在古代日本人的身上,恰如其分。

古代日本人争着要把中间的头发剃掉,目的就是要做全村最靓的仔。

这种发型,是有名字的,叫“月代头”。

您一定会问,这个“月代头”有什么靓?难看死了。

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对啊,有什么靓?难看死了!

但是,每个民族的审美观不同,咱们认为难看,并不妨碍他们认为靓。

我注意到,有人替古代日本人这个“月代头”辩解,说这不是追求靓,而是为了作战方便,因为,作战一旦激烈,头发就会散落,就会遮住脸面,挡住视线,造成致命隐患。

这个解释完全是自说自话,是毫无根据的臆想。

要推倒它非常容易。

古代中国人就不剃这样的“月代头”,难道,古代中国人就不用作战了?古代中国战争还不够激烈?还真没听说过哪个名将因为头发散落,遮住了视线,结果枉送了性命的。

或者,真怕遮住视线,那就干脆点,把整个脑袋的毛发都剃个干干净净,岂不是更清爽、更利落?

所以,这个解释说不通。

又有人说,是因为古代日本某个身居高位的人是个“地中海秃头”,手下人溜须胡马,纷纷效仿,于是成了这个样子。

这也说不过去。

如果真是这样,那当这个“地中海秃头”挂了,这种发型就应该随之消失了。

但人家这个“月代头”流行时间可不短。

其唯一的解释就是:审美观使然。

您认为丑陋,日本人就偏认为美,如之奈何?

不信?

不信的话,那我就再掰几个“日本人奇特的审美观”,看谁能解释得清楚。

1、 日本男人的仁丹胡,只在嘴唇上面两鼻孔下面留一小撮胡子,我们觉得非常滑稽,他们却是非常严肃。

2、 日本女子的黑牙齿,她们以黑牙齿为美,为了染黑牙齿,用铁屑、酒、茶、醋等混杂在一起,忍着恶臭,反复地抹上牙齿,想想看,如果有一个面目姣好的女子,突然对你粲然一笑,露出那口黑出天际的牙齿,那画面,实在惊悚,但日本男人就好这口。

3、 日本女子的秃眉,她们刻意将眉毛剃掉,或点上两个大黑点,或画上两道粗粗的眉毛,认为这是美轮美奂的作派,却给我们营造出一副不吓死人不甘罢休的架势。

4、 日本女子的“鬼脸”,一副面孔涂白粉如刷石灰,白惨惨的,我们觉得象吊死鬼,但她们却认为美如白雪。

……

所以,古代日本人把中间头发剃掉的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酷、美、有型。

5

清朝的祖上留传下来的发型是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如下图)



为何要留这样的发型呢?我先卖个关子,待我回答日本人为何把头顶部分的头发剃掉这个问题你就明白了。

日本人自古向来喜欢搞怪,大约在日本平安时代(平安时代是古代日本年号),日本武士流行一种发型,这种发型就是把头顶上的头发剃掉,两边留着,美其名曰——月代头。(如下图)

夷!和清朝的发型很相似。

日本武士为何要剃掉头顶中间头发呢?

原来日本武士是为了决斗时防止中间的头发散乱遮住眼睛才这样做的。

在决斗时,瞬间能置人于死地,假如在关键那一刻,头发恰好垂下来遮住眼睛就死定了,这是经验教训。

在没有流行“月代头”发型时,有个武士就因为发髻被对方剑尖扫了一下,束头发的辫绳断了,头发立马披散开来遮住了视线,结果被对手乘机一剑刺死了。

这在武士中间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有鉴于此,大约从日本平安时代的后期,有的武士开始用手把头顶上的头发拔下来。注意最初是拔不是剃,这样显得武士很勇敢。

由于拔头发会弄的血淋淋,还经常出现毛囊感染的问题,到后来才实行用剃刀剃掉中间部分头发。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还有人认为是日本武士为了散发身上的阳气才剃掉头顶头发的,武士聚敛真气时,会用一种内功逼出身上的阳气,这种情景在武侠剧中可以看到。

比如欧阳锋练“九阴真功”时,头顶会散发真气,即头顶热气腾腾。日本人为了保证真气畅通,于是剃掉了中间的头发。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日本武士为了戴头盔方便和凉爽才剃掉了中间头发的。



不过我认为,日本武士为了防止中间头发散乱遮住视线才这样做的说法最靠谱。

日本武士的“月代头”为何与清朝的发型如此相似呢?

原来日本人是借鉴了清朝的前身,同样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的发型,清朝最初的国号命名为“后金”,有承继金朝的意思。

日本的平安时代对应我国的朝代是晚唐、五代十国以及北宋中期。

北宋不是一个完全统一的国家,同时并立着金朝、西夏、大理、辽国。



清朝认为金朝是他们的祖上,都属于游牧民族,他们剃掉头颅前半部分头发也是为了方便作战,还有他们的服侍,都是为了方便射箭和骑马而设计的,总之一切都为战斗为前提。

也许是日本人借鉴了同时代的我国金朝发型,为何这样说呢?

在唐、宋时期,日本始终把我国当老师,在唐朝时期派出了声势浩大的遣唐使,虚心当小学生向我国学习。我国的服侍和发饰影响着日本人,这就是为什么清朝发型和日本人的“月代头”十分相似的原因。

文/秉烛读春秋

6

并不雅观的“月代”

将中间的头发剃掉,似秃头而非秃头,似光头而非光头,实在不太雅观。然而,在古代的日本,尤其是在江户时代,这却是一种潮流。

这种发型有个专门的名字叫月代头。这种发型起源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月代”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平安末期。当时,平氏右大臣九条兼实在日记《玉叶》中写道:

其鬢不正,月代太见苦,面色殊损。

和鬢联系起来,这里的“月代”就是指发型,见苦就是不雅观的意思。九条兼实描写的是平时信之子平时忠的模样。

透过这条记载,我们知道“月代”在平安时代就已经出现,但当时的人们并未完全认可。如织田信长的仆人森兰丸成年后要剃“月代头”,被织田信长组制止,目的就是要保持森兰俊美的形象。

一些东西虽然当时不被看好,可时过境迁,一旦背景发生变化,就会有不同的境遇。“月代头”就是如此。

随着武家阶级的崛起,进入江户时代,月代头突然流行起来,而且进一步细分,成为一个体系(如上图),其对象也不限于武士阶层,广大町众(主要是城市居民,包含多个阶层)也开始有所尝试。当时,人们忍着“黑血流出”(《庆长见闻集》)的疼痛,冒着头顶发炎的风险,也要搞一个月代。这一潮流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时期,当时政府颁发《散发脱刀令》,彻底和这一发型再见。

“月代”的形成

为什么人们尤其是武士阶层会热衷于“月代”呢?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 一是通常认为这是战斗的需要。武士搏杀时,身体扭转腾挪,头发晃动厉害,很容易盖住眼睛,挡住视线,进而影响战斗。为此,人们将头顶中前部的那些头发剃除。但不会全部剔除,不然就沦落成僧侣了。

  • 二是减少闷热。古代日本武士在参与合战时是佩戴头盔的。佩戴头盔难免就会造成头部闷热瘙痒,剃掉头顶一部分头发,可以疏通空气,保证了人体的舒适性。

  • 三是“月代”实为“逆息”。江户时代礼学家伊势贞丈认为,剪成月代头就是要剔除身体内的不正之气,使之气贯人体,更好地发挥武艺。

“月代”背后的武士文化

如前所述,“月代”的流行和日本武士阶层的崛起密不可分。镰仓幕府后,武士集团成为社会的实际掌权者。武士一方面重视其身份、义务和特权;另一方面要为了战争而生存。两者结合便催生了形形色色的武士文化。“月代”便是其中之一。由于武士有一定身份地位,并通过“月代”一再强调这种标识,很容易被社会大众所认同。这也是后期“月代”成为时代潮流的重要原因之一。“月代”说是一种发型,更像是一种符号,给我打开了窥探日本动乱时代的一扇窗户。

7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日本人,是日本武士才会这样。

这样完全是为了军事作战。

古代日本武士很多时候,是要骑马作战的。

而那个年代的日本人,开始同中国人一样,非常重视头发。

他们认为头发是武士的尊严,不能随便碰,所以多梳成中国人那种发髻。

但步兵作战还算好,骑兵就有很多问题。

日本多山地,骑马非常颠簸。而骑马高速奔跑时,头上的发髻很容易散掉。

因为头发很重,颠来颠去,散掉也是正常。

一旦头发散掉,很容易挡在眼前,阻挡视线。

于是,不谈敌人趁机砍杀你,你自己有可能看不清道路导致坠马。

在高速骑马期间坠马,不死也残疾了。

至于步兵作战,其实也存在这种危险。

激烈肉搏期间,如果发髻散了,你也就必死无疑了。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危险,剪掉头发也就是必须了。

其实游牧民族大多数是这样,比如契丹、西夏、女真、蒙古发型也都是这样。

日本人类似的发型叫做月代,就是将前额的头发剪掉。有的武士,干脆将头顶的头发也剪掉。

然而,如果变成大光头太难看,不成样子,所以日本武士的侧面和脑后都是有头发的,不是葛优头。

8

主要是方便戴头盔。。。这个从日本的头盔演变上也可以得到佐证。

月代在文字上的记载最早见于平安时代末期的文献,一直到战国时代才开始在武士阶层中间普及,然后又慢慢影响到了农民、商人等阶层。到了江户时期,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了,除皇室、公卿以外所有男子都在留这种发型。这种发型最初是配合发髻折叠贴在头皮上,尽量减小头发的体积,以方便头盔的佩戴。

银杏头,即便浪人不留月代,发髻也是折叠的

与女真,契丹,蒙古辫发,等民族不同,日本的月代(さかやき)并非是一种传统发式,而是一种武士阶层专属的发式,最初的目的带有强烈的功用性,为了能够佩戴上头盔。汉文化圈的各民族有一个普遍习俗,就是男子要留发髻,而且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影响,头发很少剪,所以发髻会变得很大。然而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戴头盔时,发髻会隔在头盔和头皮中间,让头盔的佩戴悬空,不仅不舒服,而且也不牢固。而且头发被压的实实地贴在头盔上,你琢磨这也热啊,仗还没打先中暑了。所以在平安时代以前,日本的大铠会在头盔顶开一个洞,让发髻能够伸出来:

大铠的兜

这种做法并不稀奇,其实中国历史上也有这么干过。比如出土的东汉初年的鲜卑墓,这个铁盔在顶部是有开口的,虽然通过一个额外的穹窿形状的构件把开口盖住了,但是着明显是为了能容纳发髻而设计的:

不过这样设计头盔也不能非常好的解决发髻摆放的问题,因为即便是同一个人,头发也是在长的,总有不舒服的时候,而且头上开个洞,对防护也不是啥好事。莫不如让发型变了。剃了月代头以后,虽然还有发髻,但是因为头发少了,所以发髻也小了。在头部和盔之间的空间就留出来了,这样佩戴更稳定,而且闷热问题也解决了不少,实在热脱下头盔,就这发型一会就凉快了。

有了月代这种发型,战国时代之后的头盔,要么盔顶完全不留开口,要么是在开口处加一个金属饰件,总之不需要发髻再伸出来了

9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其实俺一直怀疑日本人的审美观。就这把脑瓜顶上天灵盖这块剃的寸草不生,按照人家日本人的规矩,这叫月代头。

搁过去那会,日本人要想搁他们那村子里做最靓的崽,这月代头就是必选装备,没有第二选择。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会反对:“你快拉倒吧,啥最靓的崽?中年油腻大叔第一个表示不服?”

其实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您架不住日本人他不这么看,没法子咱也只能用审美观不同来解释这种现象。

日本人的审美观

你比方说二战日本,那丑的有那么一比划的卫生胡,就那鼻梁骨下边整一小方块,咱瞅着别扭死了,但就这胡子日本人堆里,您这不到一定的阶层,敢这么剃,大耳瓜子糊死你。

理解不了吧!

还有日本妹子那诡异的黑牙齿。咱就说了人好好的,那牙齿白一点多好,一白遮万丑不是。可日本人不这么看,她们觉的黑色的牙齿特别的迷人。

您都不知道,当年俺第一次瞅见那涂着黑牙齿的日本妹子,好悬没吓哭了,不知道是那个混蛋,把这照片搁到恐怖图片里边去了。

再有不管是日本妹子,还是日本小伙,还特别的喜欢把眉毛给剃了,把整个脑袋的正面剃成一秃瓢,然后在眉毛的位置上整俩大黑点上去,日本人自己瞅着感觉挺美的,但要俺瞅这不是美,这是诡异好不啦!

他们认为特别的美,却给大洋彼岸的咱们营造了一种异常的恐怖气氛,吓不死你他就不是日本人。

还有他们那特有的不论男女,特别喜欢把整张脸涂成白色的,就那脸整个就像牙膏糊脸上了。冷不丁一瞅,还以为这吊树上有段时间。

就这造型配上那大黑点的眉毛,以及那黑色的牙齿,大晚上的,不笑都渗人,上赶着冲你一乐,能把你吓哭了。

所以古代日本人的审美观,咱真不能恭维,就俩字——惊悚。

那么题主说的这月代头也就见怪不怪了,估计在他们那里怪就是酷的意思。

好了,这月代头能够在日本那里流行,这和他们那民族的审美观有莫大的联系,这当中肯定还有其他的原因,接下来咱就聊一聊其他的原因。

其他原因

日本人说了,这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战斗力。这事咋解释呢?咱还是从头来吧!

话说日本在过去那就是蛮荒的代名词,自己个文明啥的,这基本没有,三番五次的想要从他们破岛上往咱陆地上挤,有点实力就去欺负大宇宙帝国韩国的老祖宗。

但架不住人家总是能呼叫外援,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咱大华夏打出生就明白,所以韩国人一召唤咱,咱立马就到,噼里啪啦海揍一顿,日本人提着他们那兜裆布,又回到他们的小舢板上,喊着号子又回去了。

三番五次下来,日本就老实了,把那身段低下来,就向咱学习。

说真的开头的时候,还学的像模像样的,一整套全搬过去了。

所以您瞅他唐朝时候的衣着服装和咱也差不多,有变化也不大,就连文字都照搬过去,就他们过去,说话咱听不懂,但写字,咱多少都懂他要表达的是啥意思。

那么这事在咱大华夏到了元代的时候,就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候日本已经进化到了幕府时代,就那指甲盖大的地方,挨挨挤挤也不知道挤了多少大名,其实说到底也就是村长。

这帮人别的不干,带着一帮子武士和那扔了耙犁的农民(轻足),相互斗殴。今天你撩我,明天我撩你的,见天的就打,谁也不服谁。

这打来打去的,他们发现了一个要命的问题——头发。

这头发要是搁平时,是个增加美观的装饰品,但一打仗这东西要命喽。

为嘛呢?

因为他们打仗的时候,那武士都戴那头盔。

说道这里,估计小伙伴们都乐了:“那会冷兵器时代谁家打仗不戴头盔?你这逗乐呢?”

不是,您是没见过日本那头盔,很夸张的,脑袋上整俩犄角,还有那特别的,特别喜欢整一面罩把脸给遮挡起来,这还不算他们还在里边戴一层乌帽,捂的那叫个严实。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等他们挥着刀子冲上去,没多大功夫,整个脑袋就像搁到了电烤炉里边,那叫个热,这要是赶上夏天,完蛋了,这温度搁上边烫个鸡蛋都不成问题。

俩武士正pk呢?咚!的一声,全躺地上了,身上连个窟窿都没有,一查这是热扑街了,咱都知道这是中暑了,但日本人知识匮乏不懂这个。

所以头发多了,太热。

再有一点,这头发一长,这就有了刘海,这要是碰到不整洁的家伙,随时随地给你保证一小撮头发在眼珠子跟前飘。

这造型搁电视剧里边瞅,感觉挺威风的有格调,但实际操作这不行。

这家伙好他这刚准备战斗,这头发就来捣乱了,“吧唧”搁你脸上一趴死活不走,你就是嘴往上翘,玩命的吹他也不走。

得咧,战机稍纵即逝,就你这造型,对方呼呼啦啦就是一刀造着肚脐眼就是一刀,结果你没看到,完蛋了这,后悔药都没地买去。

所以有些武士发狠了,他们把前边的头发给你揪了下去。

是的,您没有看错,他们是真揪,一点面子都没留。

说通俗一点,是一根根的拔,那拔的那叫个酸爽。如果有同学想要知道有多酸爽,自己可以试一试,把整个天灵盖的头发一根不剩的拔掉是啥感觉。

最开始是徒手拔,那么后来日本所有的武士感觉这挺好,不仅解决了他们的麻烦,还挺酷的。

所以争相尝试,接着就有了专用的工具。

剃刀吗?你快拉到吧,这种工具这的点开科技树进行升级才能出现,他们还没有到这程度,于是他们用镊子。

哈哈!对是镊子!您没看错,没有想到吧!他们还是拔。

不过他们这样残忍的对待自己的头皮,结果受到了惩罚,很多武士因为处理不当,这头皮居然发炎了,发炎了!是的你没看错,发炎了。

发炎的结果就是头皮痒痒,需要时不时的挠一挠。

旧的问题解决了,这个时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日本人感觉很愤怒。

后来到了明朝的时候,咱这的剃刀被日本人学了过去,他们就抛弃了这种原始的操作方法,开始剃头。

那么这种发型开始的时候只是在武士的阶层里流行,咱不说了,日本人的审美观他就不一样,他们就感觉这挺酷的。

所以后来很多大名也开始仿效,剃着月代头,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剃刀,那么这帮子大名也不用在乎啥发炎不发炎的了。

这月代头就开始在日本上流贵族圈里流行开来,那么这事到了明治维新的时候,就被抛弃掉了。

因为明治维新先要打掉的就是武士阶层,他们要整那工业化,当然纵观那个事情的日本,充其量也就是半个工业化而已。

因为那个时候脑袋剃成这样的就是武士,留着这头发的都抓起来了,所以这发型就开始从日本消失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10

古代日本战乱不休,所以日本虽然身材矮小,却非常的好战,而在那些热衷于战斗的民族,其男性往往是将其头部正中的头发剪掉,因为这样化,在战斗的过程中,头部正上方的头发才不至于垂落下来,披头散发的影响视线,这是游牧民族、渔猎民族的共性,而完全不同于农耕文明的汉民族。

在历史北方野蛮民族的头型,都是很多都是缺少头部中间的位置。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契丹人发型

历史上的党项人发型

历史上女真人发型

历史上的蒙古人发型

再看看日本人的发型


而对比这些民族的发型特点都是为了减少头发遮挡视线,以影响战斗,而从这样角度上看日本的头型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