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韩国首尔汉江南岸的松坡区蚕室洞乐天世界的楼背后,矗立着一块时间接近四百年之久的石碑,让现在的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方石碑无论是碑阳(正面)或者碑阴(背面)均找不到一个韩文。

在碑的正面,篆刻着满文和蒙文,背面篆刻着古体汉字;通篇碑文刻有九百余字,但其中最为醒目的还是碑额上的七个篆体大字:大清皇帝功德碑。

1636年5月,后金大汗皇太极统帅八旗十万大军入关攻打大明,两月之后便攻至京城一带。12月初,皇太极为解后顾之忧,遂亲自率十万大军渡江攻打半岛李氏王朝,仅短短十二天,后金将士已抵汉城。

李氏王朝之君李倧遂兵败溃逃至南汉山城避难,而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丙子胡乱”;迫于压力,李倧于次年春向清军投降,他宣布断绝与大明之间的藩属国关系,同时承认大清为李氏王朝新的宗主国。

至此以后的李氏王朝彻底倒戈大清,并为皇太极攻打大明提供了许多协助。而关于立碑之事,此前早就被攻打李氏王朝的清军将领马福塔提出过,但皇太极一直没有定夺;反倒是由李氏王朝备边司(正一品衙门)主动提出。

为了向新的宗主国示好,清军撤离后李倧便命人在汉城郊外的三田渡立碑篆文,以此来彰显和纪念皇太极的丰功伟德。值得注意的是,李倧的两个儿子李溰和李淏在战后随皇太极赴京任职,实质上属于清朝的“人质”。

近代的清朝势力逐渐孱弱,这方功德碑也在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被推倒埋入地下,二十世纪初又被挖掘后重新竖立;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韩国文教部以“民族耻辱”为由再次将石碑埋掉,但谁知七年后又被洪水冲出......

在三番五次的推到、竖立中韩国政府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看法,不仅将其列入本国的文化遗产,而且还将此碑视作让韩国民众铭记历史耻辱的最好象征。2010年,韩国政府经过一系列考证后将该石碑移到了现在的位置。虽然韩国政府最终决定正面历史,但一些民众仍对此碑的存在持反对态度。

我是军武最前哨!

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带来精彩内容!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韩国?人家的全称是大韩民国,首都还整俩。所以这国家干点啥事和别的国家都不一样,啥事都能给你整的上纲上线的,瞅着这帮人你就能感觉到啥叫无力。

咋说呢?就这块石碑,这是搁了他韩国的地头上了,那叫犯难。要俺看,您这韩国应该把这碑拿那大玻璃罩子给整起来,弄个真空状态,再整个恒温恒湿啥的,搁了那个博物馆都是镇馆之宝啊!

扯到这里,估计小伙伴们都要问了:“这是啥宝贝啊!咋没听过呢?”

这石碑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就在韩国那汉城现在叫首尔的地,就杵在一栋大楼的后边。按照一般人的认识,一个国家的石碑,那是这国家的文明和历史的传承,那上面咋也有本国的文字。可这碑不一样,他用了三种文字书写的,愣是没有一种是韩文,你说奇怪不!

那么这三种文字分别是那三种呢?第一种汉字,这一家伙就是九百多个字,另外两种分别是满文和蒙文。

而且这石碑的脑门上刻了七个篆体大字《大清皇帝功德碑》。

说道这里,有些小伙伴安奈不住好奇就要问了:“咋这满清皇帝的功德碑跑这了?这不会是满清的皇帝逼着人家整的吧!”

哎!这就是这碑为嘛让韩国人老是惦记着要毁掉的原因所在。至于您问逼着他刻的?俺很肯定的回答,这不能够啊!是他们老祖宗自己个高高兴兴的刻上去的,这过程还有点邀功的意思,跟咱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么这事是咱弄的呢?听俺给大家伙细细分解。

这事得追溯到1636年,当年皇太极带着自己的八旗大兵,光点兵就点了十万。拉到大华夏的地头上准备和大明的老朱家死磕。

这一打就是半年,打着打着就感觉这朝鲜半岛上那李氏王朝,瞪着俩大眼珠子瞅着自己的屁股。皇太极这一琢磨不对劲啊,这冷不丁让这李氏王朝给抄了后路,这十来万人就得崩了。

于是皇太极转过脸来,就去搞这李氏王朝。咋说呢?这李氏王朝真真的不经揍,短短十二天,那八旗兵就已经将枪杆子捅到了汉城(现在加首尔)的城门洞上了。

那朝鲜的李氏王朝一瞅这不行啊,把这城就给扔了,转过头来,这就落荒而逃,进了南汉山城,在这地躲了四十七天,实在憋不住撑不下去了,这就摇着小白旗投降了。

这一仗下来,这朝鲜的李氏王朝就和大明的老朱家断了关系,正式的成为了满清的藩属国。开头用的大明朝的年号,这也就变成了使用满清的年号。这还不算,朝鲜那当家人把自己俩小小子送到了满清的地头上,当起了人质。

这事搁韩国的历史上叫做“丙子胡乱”

打这里开始,满清的后顾之忧没了,一举将大明的东江防线给撕碎了,而那朝鲜不仅不支持大明,反而开始参加对大明的作战。

事就是这么个事,而这功德碑说的就是这事。

立碑

当时立碑这事,是满清的将领马福塔提出来的,皇太极没当回事,所以满清这头就把这事给撂下了。

但朝鲜那李氏王朝却不这么看,由他们那备边司又提了这么一鼻子。

说道这里有人要问了:“这备边司干嘛的?不会是啥不管事的清水衙门吧?”

这您可想错了,这是负责国防的一个衙门口,搁朝鲜的地界这是正一品的衙门。啥机构按上正一品,这机构可是掌握实权的衙门口。

这为了向宗主国示好,那朝鲜的大领导点头同意了,表示这事可以有

所以当满清的大兵撤了以后,他们就在汉城的郊外整了这么一块石碑,整好以后,这就一直搁当地杵那了。

这一杵就是二百多年,风吹日晒的好好的没啥问题。

坎坷命运的石碑

此后只要是满清的出使官员来朝鲜,都会到这石碑跟前溜达溜达,而朝鲜这边也算是尽职尽责,一直都有军队保护这石碑,这事一直延续到了1895年。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为嘛是1895年?以后呢?”

以后?这碑的命运可就坎坷多了。那为嘛是1895年呢?很简单因为1894年满清和大海上那破岛子上的小鬼子整了一把甲午海战,这一家伙下去就输的稀里哗啦。

那被小鬼子扶持的所谓的开化党,就认为这功德碑碍眼,是羞辱他们,于是就将这石碑推倒,同一时间,还把那迎恩门给拆了,总之当时在朝鲜地头上只要是和满清有关联的东西,全部被推倒。

那么推倒之后的功德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就被埋到了土里。这时间到了1931年的时候,这碑又被挖了出来,清洗清洗好好的给杵在了那里。咋说呢?这时间点上,小鬼子已经完全的控制了朝鲜,这碑也没当回事,立就立呗!

可这时间到了1956年,那李承晚当政,他这是走亲美路线,瞅着这石碑感觉不得劲,这就让那文教部提了一提,说这石碑是对大韩帝国的羞辱,有这块石碑在,大韩民国怎么能叫大韩帝国呢?

齐活,这石碑又被埋到了土里。

可这事,老天爷看不下去了,这就不惯他这毛病,到了1963年的时候,一场大洪水,又把这碑给冲了出来。

这时间点上,当政的是朴槿惠的老爸朴正熙,这人感觉这石碑是个耻辱,但咋说他也是他们国家的历史,所以感觉应该保护起来,所以又立了起来。

这时间卡到1983年的时候,韩国那总统全斗焕这就派人将这石碑移了一个地,并且围绕这石碑修了一公园。

大家伙以为这事到这就完了,您真心想多了,到了2007年的时候,韩国人整了一大口罩,拿一喷红漆的罐子,就在这石碑上搞破坏。

同年修复了,到了2010年的时候,韩国这文化财政厅,感觉这位置不好有点扎眼,这就给这碑移了个位置,这就呆在了一栋大楼的后边,就是现在所在的位置。

开头这石碑的下边还有一块铜板,刻着当时朝鲜李氏王朝大领导跪在地上给皇太极三跪九叩的图案,那文化财政部感觉这没啥文物价值,这就给撤了。

真的没有文物价值?俺感觉这有点掩耳盗铃的意思,但不管咋说,还是立起来了不是。

当然以韩国人那自嗨的鸟性,这很难保证以后这功德碑会不会被再次埋起来,真真的没法保证。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3

追索历史,探寻过去。

今儿咱们来聊聊这“世界是你们的,世界是我们的,世界早晚是我们韩国人的”大韩民国首尔市汉江南岸的松坡区蚕室洞乐天世界楼背后的,矗立了接近四百年之久的一块石碑----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又称:大清皇帝功德碑)。

韩国人历来将此碑当作“耻辱碑”看待。为什么韩国人如此的讨厌它呢?

这要从大清帝国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说起,因为这方石碑上记述与歌颂了皇太极平定朝鲜并加以怀柔的“恩德”。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记载了当年皇太极攻占朝鲜首尔的事。

碑高5.7米,长3.95米,宽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龟趺,看起来朴实无华并无异处。

而且让现在的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方石碑无论是碑阳(正面)或者碑阴(背面)均找不到一个韩文,碑文由汉、满、蒙三种文字构成,通篇碑文刻有九百余字,但其中最为醒目的还是碑额上的七个篆体大字:大清皇帝功德碑

这块碑在韩国民众心里一直是根刺,不少人都叫嚣着,要求政府将其撤走,有激进者还曾公然喷涂想要破坏它。

为什么韩国人会对这块石碑,有着“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并屡屡推埋之?可惜石碑,却又偏偏被洪水屡屡冲泻而出、破土面世。

1636,皇太极改“金”为“大清”,正式建朝称帝。同年5月继续与明朝相抗,意图统一中原。 两月之后便攻至京城一带。

12月初,皇太极为解后顾之忧,遂亲自率十万大军渡江攻打朝鲜半岛李氏王朝,仅短短十二天,后金将士已攻占 朝鲜首都 汉城(今 韩国 首尔), 朝鲜仁祖前往 南汉山城避难,史称“ 丙子胡乱”

1637年春,朝鲜仁祖被迫向清朝投降( 丁丑下城),自愿为清朝的藩属国。

皇太极为了收买人心,就在汉城东南面的汉江三田渡设坛受降。但提出了要求:立碑刻字来彰显自己的功业,还要告诉百姓大清是他们的宗主国,随后才率军撤离了朝鲜。

当年六月二十六日, 朝鲜仁祖命人改筑三田渡坛所,铺砖造阁,以树立碑石的方式来撰述 皇太极功德。

《清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朝鲜王颂上功德,树碑于三田渡地方,传示万世,以其事奏闻。”

可见当年这块碑就立在了三田渡这个地方,因为清朝非常重视这件事情,所以朝廷经常派人去朝鲜看看它打造得怎么样了。朝鲜后来还专门定军守直三田渡碑阁。

然而随着时代的流逝,清朝走向了衰亡,晚年的清政府根本自顾不暇,朝鲜立马加入了日本阵营,宣布自己不再向清朝朝贡。

随着清朝的节节败退,朝鲜颁布了《洪范十四条》(1895年),里面明文规定:废止与清王朝的宗藩关系;拆除迎恩门、推倒大清皇帝功德碑等。

自此,朝鲜傍上了日本,同时,其国内的民族主义也抬头了。1895年2月,他们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拆毁“迎恩门”,推倒“大清皇帝功德碑”,并将它埋进了深深的土里。

1913年,功德碑被挖出重竖起。1956年,他们又觉得此碑是民族耻辱的象征,又把它埋了起来。。

1963年,一场大洪水降临韩国,这块“大清皇帝功德碑”又被冲了出来,可想而知韩方特别生气,他们纷纷叫嚷着要彻底把它毁掉,但另一部分人觉得它再次出现是天意,不应该破坏它。

最后韩国政府决定把此碑作为文化遗产和民族耻辱的象征,指定为史迹第101号并保护起来,后来韩国时任总统全斗焕安排把它转移到了松坡区石村洞289-3号,并在该碑周围建立公园。

这次竖立功德碑,主要是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的,但民众对此并不买账,很多人都认为,这就是民族耻辱的标志,不改留存于世。

2007年,一个激进分子带着红油漆,在石碑上写下韩文“撤去”,给石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毁坏。后来当事人被抓,油漆被洗去,当时韩国人的意识形态已经改变,这种行为是纯粹的泄愤行为。

韩国的专家们,也刻意曲解了碑文的意思。迫于民众舆论压力,相关部门只好将其挪了位置,放到不太起眼的地方。

他韩国民众这么极力否定自己的过去,通过各种方法来淡化这段历史,拼命的抹除自己与我们的关系,是一种鸵鸟精神的洗白,是一种不敢正视历史的表现,是脆弱的、病态的民族自尊心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三番五次的推到、竖立的过程里,韩国政府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看法,不仅将其列入本国的文化遗产,而且还将此碑视作让韩国民众铭记历史耻辱的最好象征。

2008年,原碑座下修建的描绘朝鲜仁祖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的铜板,韩国文化财委员会认为没有文物价值,将其撤去。2010年,韩国政府经过一系列考证后将该石碑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韩国政府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是尊重历史,尊重文物,不忘国耻,奋发自强,相对来说政府的态度比所谓的专家们要负责任的多了。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4

这个问题让韩国相当尴尬。

其实不仅是韩国,所有中华文化圈内的国家,都面临着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

如果不说自己历史悠久,作为一个没有历史底蕴的东方国家,感觉自己要被他人笑话;

但是自己挖掘的历史,全都是给天朝当牛做马的历史,更让人笑话,还不如没有。

所以,韩国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这种矛盾发展到后来,就成了韩国人完全架空历史,自己创造历史的畸形走位。

但韩国又面临一个问题,既然是自己的历史,必然要有相关的“文物”来佐证,否则就是信口开河(实际上确实是),而这一找,又是给天朝当牛做马的历史......

比如韩国首都首尔的这块石碑,按说有石碑,首先是个文物,表明韩国不是美国这样的没有历史的国家,但仔细一看,全是汉字,而且还是表明主仆关系的汉字,这就不是一般的尴尬了,你说我是扔了呢?还是扔了?

事实上,韩国也确实纠结了很长时间。因为这块名为“大清皇帝功德碑”的石碑,虽然有300多年历史,但却写了韩国人当牛做马的历史。

这块石碑,立于1639年,而之所以立此碑,和清朝崛起过程中征服朝鲜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后金崛起后,分别于1627年和1636年先后两次大规模进攻朝鲜,迫使朝鲜屈服,断绝与宗主国明朝的关系。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朝鲜彻底失去了反抗清朝的能力,不得不唯清朝马首是瞻。在这样的情况下,1637年,皇太极要求朝鲜为其立功德碑,1639年,该碑被竖立在今大韩民国首尔特别市松坡区的三田渡,故通称为“三田渡碑”或“松坡碑”。

“大清皇帝功德碑”碑高5.7米,长3.95米,宽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龟趺,碑文由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记载了皇太极平定朝鲜、给予朝鲜恩德的辉煌事迹,对于始终愿意追随明朝的朝鲜而言,此碑是真正的奇耻大辱。

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朝被日本赶出朝鲜,日本扶持主张反清独立的开化党人上台,全面清算中朝宗藩关系的遗存,如颁布《洪范十四条》、拆除迎恩门、推倒“大清皇帝功德碑”,石碑被埋没地下。

日殖时期的1913年,“大清皇帝功德碑”重新被挖了出来并竖立好,由于此时的朝鲜已经完全被日本殖民,石碑的意义并不大,因此石碑被保存下来。

但1948年朝鲜建国后,情况又不一样了。1956年,韩国李承晚政府全面亲美,认为此碑是韩国民族耻辱的象征,于是再度将其埋入地下。

怎料1963年因洪水肆虐,“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洪水冲出,再度现世。而此时的朴正熙政府石碑虽然是耻辱的象征,但也是韩国的文化遗产,所以将石碑保护了起来。

1983年,韩国总统全斗焕将“大清皇帝功德碑”移至松坡区石村洞289-3号,并建立石碑公园,形成今日面貌。

所以尽管是韩国人民的“国耻”,但石碑更是韩国历史文化遗存,所以石碑就在这样的矛盾中一直存在了下来。

不过,从韩国民众死性不改的历史自嗨情况来看,“大清皇帝功德碑”未来的命运,难说不会再度遭受劫难。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5

韩国曾经和我们保持了一段时间很漫长的宗藩关系,在那些时间中,他们一直追随在我们的中原王朝身后,很忠诚地扮演着他们的小弟角色。

而在他们扮演小弟角色的时候,因为和我们联系颇深,所以他们那个时候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我们的影响。

比如他们古代使用的文字,就是我们的汉字,他们所穿着的衣服,就是我们中原地区的衣服样式,他们的宫殿或者房子,也基本和我们历史中的宫殿、房子差不多。

那个时候的韩国和我们就亲如兄弟一般,只不过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关系被断裂了开来。

韩国与我们的关系断裂发生在清朝末期,在1894年的时候,日本和清朝爆发了甲午战争,在那场战争中,清朝败得很惨,不仅被迫和日本签订了很多屈辱的条约,还不得不终止了和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彻底失去了对这位小弟的掌控权。

在日本人控制韩国期间,因为日本人同样对中华文化崇尚不已,所以他们没有改变韩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追求,在很多和我们有关的事物上,他们都允许韩国人保有了原有的样子。

只是在对待一些特殊的事物上,他们却做出了不一样的态度。

比如有一块石碑,当时就遭受到了日本人的拆除。

大清皇帝功德碑

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讲一下这块石碑。

这块石碑的名字叫做大清皇帝功德碑,是韩国在皇太极时期立的。

在明朝末年的时候,东北的女真人发展了起来,在他们发展起来后,原本作为明朝小弟存在的韩国遭受到了巨大威胁。

以韩国当时的实力,他们根本无法抵挡女真人的入侵,所以没多久,他们就被皇太极率领着的女真人给占领了下来。

在占领下朝鲜后,皇太极为了达到对韩国羞辱的目的,他特意给韩国人下达了一个命令,让韩国人为自己征服韩国的事情立下一块功德碑,以此来纪念自己征服他们的功德。

按照韩国人原本的想法,他们是不想立这块碑的,毕竟无论怎么说,这都是对他们的一次侮辱。

但是由于他们处在女真人的兵锋威胁下,因此为了小命着想,他们只能饱含着屈辱立下了那块石碑。

在最开始的时候,韩国人确实无法忍受这块石碑,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却慢慢改变了对这块石碑的看法,对其产生了认同。

比如在甲午战争后日本人打算拆除这块石碑时,就有不少韩国文人产生了愤懑,不太认同日本人拆除这块石碑的想法。

只不过因为他们的力量有限并未能阻挡住日本人,只能任由日本人把这块石碑拆掉、埋到了地下。

韩国人对功德碑的态度

这块石碑在被日本人拆掉后,接下来又历经了许多波折。

在1913年时,由于日本已经稳定了对韩国的统治,所以在当年他们又把这块石碑从泥土中挖出、重新树立了起来。

在韩国立国后,受到韩国国内民族情绪的影响,这块石碑又再度被韩国人埋到了土里。

一直到1963年,随着洪水的冲刷,这块石碑才重见天日。

在这块石碑重新出现后,韩国政府并没有继续把这块石碑埋到泥土中。

那时候,他们把这块石碑认定为了他们的历史耻辱象征,认为重新把这块石碑树立起来能刺激民众对我们的仇恨感,所以在当时,他们又重新把这块石碑树立了起来。

在这块石碑树立起来的过程中,很多韩国人都表示了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块石碑是他们历史中被侵略的重要烙印,应该把这块石碑给毁掉,而不应该重新树立起来。

在2007年的时候,就有个韩国人拿着油漆来到了这块石碑的树立之处,用油漆在石碑上书写下了他的反对意见。

只不过在他刷上油漆后不久,韩国政府就派人清理掉了那些油漆、重新加强了对这块石碑的保护。

而韩国政府保护这块石碑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重视对文物的保护,无论这个文物蕴含的是耻辱还是光荣的历史,它都是一件文物、都有着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将其保护起来是很合情合理的。

6

这块石碑叫“大清皇帝功德碑”,是丙子虏乱之后,清帝国强迫朝鲜王国树立的石碑,上面刻有大清皇帝的功绩,但此碑却一直被朝鲜王国和大韩民国政府视为国耻

(大清皇帝功德碑)

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后金的崛起,1619年,后金在萨尔浒一举击败了11万明朝大军,明帝国在辽东地区的统治开始崩溃。此战朝鲜方面也出兵1.5万人助战,由晋宁君姜弘立为都元帅,跟随刘綎部进击努尔哈赤。

不过由于刘綎的贪功冒进,其所率诸部全军覆没,而姜弘立望着漫山遍野天兵的尸体,吓得魂不守舍,最后领着仅剩的5000多朝鲜军向努尔哈赤投降。

努尔哈赤此时刚刚举兵反明,对朝鲜一直采取拉拢政策,对于这5000朝鲜降卒,努尔哈赤并没有难为他们,而是将他们放回。

其实当时朝鲜国主光海君并不想与后金开战,在臣子讨论出兵问题时,海光君认为:

“我国三边防备自守不暇,举单弱不教之卒,入援天朝,有何所益?”。

海光君这个人很有自知之明,他甚知朝鲜国弱,不宜四处树敌,并且海光君与大明也有一些私怨,不愿出兵助明。

当年海光君在担任世子期间,曾多次向明廷请封,但都被明廷驳回。因为海光君并非长子,他的兄长临海君一直还活着,明廷认为海光君继位是废长立幼的危险之举,因此五次拒绝了朝鲜方面的请封,导致海光君继位后对明廷长期抱有抵触情绪。不过在萨尔浒之战时,鉴于明神宗万历皇帝的旨意,海光君最后还是只得派军参与了萨尔浒之战。

战后对于努尔哈赤放回朝鲜军的举动,海光君专门派人前往后金处答谢,并声明将在后金与大明之间保持中立,此时是后金和朝鲜关系最融洽的时刻。

然而对于海光君的中立政策,朝鲜国内有许多人都表示不满,认为这是对蛮夷的屈服。再加之为了巩固王位,海光君幽禁嫡母仁穆大妃,处死兄弟临海君、永昌大君等多名王族,导致海光君的侄子李倧在众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废除了海光君,成为新的朝鲜国王。

李倧在上台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获得明朝政府的承认,为此李倧上书北京,历数海光君的一系列暴行,请求明廷册封他为朝鲜王。

李倧的上书通过驻守在皮岛上的毛文龙转交北京,可是明政府在接到诏书后却十分愤怒,明廷认为即便是海光君有罪,也应该交由明政府处理,李倧岂能擅自废立国王。

若是在平时,明政府肯定会追究李倧的责任,但当时辽东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后金攻陷,明政府急需稳住朝鲜,于是最终还是承认了李倧的王位。

而为了换取明政府的册封,李倧也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抗金之心。因为李倧身后的庙号为仁祖,因此李倧的上台也被称之为“仁祖反正”。

不过仁祖李倧抗金行动基本只是停留在喊喊口号这个层面,他在位前期还是延续了海光君的“谁也不得罪政策”,与后金也是相安无事。

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突然暴毙,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

皇太极继位之后就着手继续攻明,但是这时盘踞在朝鲜西北皮岛上的毛文龙对后金牵制极大,皇太极要求朝鲜切断对毛文龙的物资援助。虽然朝鲜也不太喜欢毛文龙,对于毛文龙的索饷大有怨言,但仁祖还是果断拒绝了清廷的要求。

朝向方面的强硬态度让皇太极非常不爽,1627年2月23日,皇太极命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岳讬、硕讬诸贝勒统兵出征朝鲜。

面对清军的突然入侵,朝鲜方面毫无准备,而清军则在韩润、姜弘立等朝鲜降人的引导下一路势如破竹,毛文龙在陆上的根据地铁山也被清军攻破,毛文龙则入海逃往皮岛。

在清军的强势打击之下,朝鲜方面被迫与清军请和,双方签订和约,规定朝鲜与后金成为兄弟之国,双方此后互相遣返逃人,朝鲜向后金开市并缴纳岁币。此战对朝鲜伤害巨大,史称“丁卯胡乱”。

战后仁祖威信暴跌,李倧也深以此战为耻,在此后的十年中,朝鲜方面并没有严格遵守与后金的和约,继续接纳后金逃人,并多次拒绝配合后金围剿皮岛上的毛文龙部,使两国之间龃龉不断。

1635年皇太极攻打察哈尔部大汗林丹汗,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玉玺投降。皇太极在得到传国玉玺之后准备称帝,他遣使通报朝鲜,希望朝鲜能够劝进。但朝鲜朝野在得知此事后却大为光火,朝鲜认为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就是大明皇帝。于是朝鲜不仅拒绝了皇太极的要求,还扣押了后金使臣。而在同年皇太极的称帝大典上,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更是拒不下拜,让皇太极非常难看,由此引发了清军第二次入侵朝鲜。

此战皇太极亲自统领大军南下攻朝,意图彻底征服朝鲜。朝鲜不敌清军攻势,仁祖逃至南汉山城躲避,清军旋即围攻南汉山城。之后清军又攻破江华岛,俘虏在岛上避难的朝鲜后宫和王族,仁祖眼见大势已去,只好向清军投降。(朝鲜火枪手显然敌不过八旗铁骑的冲锋)

1637年春,仁祖被迫向清朝投降,表示愿为清朝的藩属国,清军在汉城东南面的汉江三田渡设坛受降,仁祖着青衣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大礼,朝鲜彻底沦为清朝藩属,朝鲜历史史称“丙子胡乱”。(2017年的韩国电影《南汉山城》就是讲述的丙子胡乱的事情)

迫于清军的武力威胁,在清军撤离后,仁祖命人改筑三田渡坛所,铺砖造阁,将立碑石,以纪念皇太极功德,这个石碑就是“大清皇帝功德碑”。

大清皇帝功德碑高5.7米,长3.95米,宽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龟趺,碑阳为满文和蒙古文,满文在右,蒙古文在左,碑阴为汉文,共有900多字,叙述了朝鲜与清朝入关前的历史,最后附诗一首,歌颂了皇太极平定朝鲜并加以怀柔的“恩德”。石碑正面的满文和蒙文的碑文则是汉文版的翻译。

此石碑在朝鲜王国树立了200多年,直到甲午战争后,朝鲜彻底摆脱清廷控制,大清皇帝功德碑才被扑倒埋于地下。

后来日本占据朝鲜半岛时期,该碑被重新掘出,并再度竖立。

韩国独立之后,韩国政府对这块石碑的态度阴晴不定,1956年,韩国政府认为此碑是民族耻辱的象征,再度将其埋入地下。然而在1963年,洪水又将这块石碑冲了出来。之后韩国政府逐渐转变了对此碑的态度,认为此碑作为文化遗产和民族耻辱的象征应该被全体国民所铭记,所以将这块石碑指定为“史迹第101号”,正式将其树立起来。

1983年,时任韩国总统全斗焕下令叫大清皇帝功德碑被移至松坡区石村洞289-3号,并在该碑周围建立公园。

总的来说,韩国人对于臣服于清朝的这段历史感到非常耻辱,这块石碑在韩国人心中则是耻辱的象征,韩国政府希望以此碑为戒,让韩国民众牢记历史,勿忘历史。

7

因为韩国政府认为此碑作为文化遗产和民族耻辱的象征理应被铭记,所以在1963年韩国政府将其指定为史迹第101号并保护起来,因为在此之前,此碑曾几次被韩国百姓所遗弃掩埋,他们认为这是韩国人的“耻辱”,那么此碑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碑,它因有何历史渊源而会被韩国百姓如此痛恨呢?

明朝末年,女真人崛起于东北,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他们建立了后金政权,并反叛明朝,而朝鲜作为明朝的附属国,亦成为了后金政权的打击对象,而且朝鲜位于后金的后方,时常与明朝军队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有时后金出兵明朝,朝鲜便派军队袭扰后金后方,所以为了解除朝鲜这个后顾之忧,后金决定择日出征朝鲜。公元1636年4月,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12月亲自统帅十二万大军进攻朝鲜,大军进入朝鲜后避开坚城一路南下,仅用了十几天便打到平壤城下,朝鲜军队不敌,仁祖李倧逃亡南汉山城,之后清军包围南汉山城,并断绝城内一切粮草供应,将朝鲜君臣围困城内。1637年正月,李倧率领朝鲜文武大臣开门投降,他脱去王服,改穿青衣,徒步前往汉江东岸的三田浦清营拜见皇太极,伏地请罪,行三跪九叩之礼。后双方订立和约,朝鲜从此断绝与明朝的一切关系并向清朝称臣,由此朝鲜正式成为清朝的附属国,这就是著名的“丙子胡乱”。

丙子胡乱后,清朝向朝鲜提出了很多要求,比如每年的进贡,派军队战舰支援清军攻打明军等等,其中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责令朝鲜人在朝鲜境内为皇太极立一块功德碑,以彰显皇太极平定朝鲜的丰功伟绩和对朝鲜百姓施行的恩德,于是在1639年一块歌颂皇太极的碑就被立在了今韩国首尔三田渡,所以这块“大清皇帝功德碑”也被称为“三田渡碑”。

此碑高5.7米,长3.95米,宽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龟趺,碑阳为满文和蒙古文,碑阴为汉语文言文,碑额上刻有“大清皇帝功德碑”7个篆体汉字。后来清朝使臣去朝鲜时也会时常去观看这块碑,所以就算是朝鲜人再不愿意也不敢将此碑毁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入侵朝鲜,清军则退出朝鲜,朝鲜脱离清朝转投日本,所以此碑在第二年被推倒,并渐渐的埋入土中,到了1913年该碑再度被掘出并重新竖立起来,然而到了1956年,韩国政府再次将其掩埋,可到了1963年韩国政府又一次将它竖立起来,这次过后,三田渡碑就再未被推倒过,不过从三田渡碑被韩国人反复推倒重立来看,韩国人对清军当年入侵朝鲜那段历史的态度是极其矛盾的,既想否认又找不到任何否认的办法,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容不得你有半点的不承认。

韩国政府的出发点是希望韩国民众能引以为戒,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但是韩国老百姓却认为奋发图强不应该建立在这块充满耻辱的三田渡碑上,所以后来就发生了三田碑遭到人为破红漆的事件。

看来这块碑真的严重冲击了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不知道它距离下一次被推倒还有多久……

8

一块石碑,挖了埋,埋了挖,一会儿说是耻辱的象征,必须埋了,一会儿说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整个韩国人就在这种自卑与自大的心里矛盾中,反复的折腾着这块石碑。

石碑:“我容易吗?我到底招谁惹谁了?还能不能好好玩耍了?”



这块石碑名叫“三田渡碑”,当然,它曾经官方的正式名称为“大清皇帝功德碑”,它的诞生就是当年朝鲜为了歌颂皇太极的恩德而设立的。

众所周知,从西汉开始,朝鲜半岛上的很多政权都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后来,明朝建立之后,李成桂自立为王,主动向朱元璋申请国号。当时,朱元璋亲自为李成桂选取了“朝鲜”为国号。

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

明朝末年,满清崛起。由于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所以皇太极继大清帝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儿便是出兵南下。



朝鲜小国寡民,根本抵挡不住满清的八旗铁骑。很快,皇太极兵围汉城,出言要用火炮轰城。到了这一步,朝鲜国王无奈之下选择投降,脱下王服,身着青衣,徒步走到了三田浦清军大营拜见皇太极,并且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此事之后,朝鲜废明朝年号,改用清朝年号,并且将王太子送到清朝为质,正式成为了清朝的附属国。

皇太极撤退之后,朝鲜上下一片哀嚎,声称宁愿灭亡也不愿背离华夏(明朝),并希望父母之邦(明朝)来救。看到这儿,皇太极知道除了武力征服之外,还需要精神上的压迫。于是,皇太极下令让朝鲜修建了三田渡碑。

整个碑文都是歌颂皇太极的英勇事迹,以及对朝鲜王朝的“恩德”。而且,皇太极还下令所有朝鲜人见到此碑必须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这也让整个朝鲜王朝认为此碑是奇耻大辱。



终于,时间来到甲午中日战争,清朝败于日本之后,朝鲜也落于日本之手,之后,此碑也被推到掩埋。但到了1913年,由于日本吞并了朝鲜,一些人又把这块碑重新树立了起来。

二战结束后,日本失败。之后发生了朝鲜战争,美国利用这次机会成功驻军到了半岛南部,韩国的国防事务从此又成为了美国人主导,一直到今天。

1956年,韩国文教部认为此碑是耻辱的象征,于是再次将其推到,埋入地下。不过后来发生了一次洪水,这块碑又重新出现在了人们面前。



此时,韩国人认为这块碑是文物,而且是民族耻辱的象征,也因此这块碑再一次被树立了起来,周围还修建了公园。

2007年,曾经有人去破坏此碑,并且喷涂了油漆。后经修复,此碑从公园有挪到了乐天世界大楼的后面。

9

这块石碑,中国称之为“大清皇帝功德碑”,韩国则称为“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以地名简称,则称为“三田渡碑”。

至于“国耻”,这就好比某甲暴揍了某乙,某乙不单要认某甲做大哥,还要自费立块牌子,歌颂某甲的功德,牌子上记录了自己被暴揍的全过程,而且还要挂在自家的墙上。

两国对石碑的称呼不同,做工也不同,国内的碑体雕刻大多比较精致,而这块碑则非常粗糙,这其中有工期的原因,也有对于这个被视为耻辱的石碑,朝鲜大概也不会认真打造的原因,实际上碑体安置没几天,其中一个就被破坏了。

这块石碑可谓命运多舛,安置不久就被人为的破坏了一个,一八九五年还被丢入汉江,但十八年后又被打捞上岸,到了一九五六年,石碑再次遭难,被人埋入土中,但八年后被洪水冲出······

一六一九年,萨尔浒大战爆发,杨镐兵分四路向努尔哈赤老巢赫图阿拉推进,最终的结果就是大败亏输,只有李如柏的军队见机较快得以保全,但主帅不堪舆论压力,不久自杀谢罪。

朝鲜国王为了报答大明帝国曾经的抗倭援朝,同时也是藩属国的义务,派出朝鲜军队参战,可惜战力如渣,实际上,清兵一个冲锋,几千人明军残余势力就或死或降失去战斗能力,朝鲜军看到后尚未投入战斗便已缴械投降。

注:历史上的这段场景的描述是被俘虏的朝鲜军官叙述,未必真实,因为只有夸大清兵的战力,才能给自己不战而降找到合适的借口。

虽然朝鲜军队并没有如期发挥任何作用,但当时尚未被推举继位的皇太极却看在眼中,毛文龙的皮岛势力尚且让人不胜其烦,何况领土面积不小的朝鲜呢,自己逐渐逼近关内,而后背可是全部暴露给了朝鲜,一旦自己的主力在明边战事中陷于胶着状态,而大明的部队由天津或者山东直达朝鲜,联合朝鲜部队可能会让老窝片瓦无存呐。

十几年后的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完全平定蒙古后,为了让朝鲜承认大清宗主国的地位,同时也是要对朝鲜小惩大诫,集结十万大军,针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说是暴揍也成,因为朝鲜根本不具备抵抗能力,没办法,要不是为了保住脑袋,谁也不想投降大清,因为入关前的满洲,文化水平很低,对此,朝鲜人是非常看不起的,但动刀也的确打不过,只能被迫接受这个现实。

朝鲜国王李倧最终在南汉山城投降,为此清军特地举行了受降仪式,地点就在三田渡渡口,为此朝鲜国王还制作了“大清皇帝功德碑”为皇太极歌功颂德,这也是三田渡碑名称的由来,就是投降的地点。

石碑总体高5.23米,碑体高3.24米,宽1.47米,厚度39公分,正面以满蒙两种文字雕刻,而石碑的背面的有着900多个汉字,先是叙述了当年的战争情况,中间部分表明了大清攻打朝鲜有理有据,后面则是歌功颂德等等,因为其中详细记述了朝鲜挨揍的全过程,所以这对朝鲜来说确是一种屈辱,这也是绝大多数人不想看到石碑的原因。

与其说是“皇帝功德碑”,不如说是一份控诉状,直接记录:

过程

大清崇德元年冬十二月,宽温仁圣皇帝(皇太极尊号),以败和自我始,赫然大怒,以武临之直捣而东······

当时,我朝鲜国王在南汉山城躲避了五旬(实际上是45天),整日担惊受怕如履薄冰,当时山城被围,四方勤王部队欲救不能,全部被清兵击溃,清兵迫近山城,他们的威势好像霜风卷起的秋箨,好似炉火烤鸿毛般轻松,皇帝(皇太极)表示要以德服人,投降,我放过你,抗拒只会换来屠城。

朝鲜国王召来诸位大臣做了深刻反省和自我检讨,由于我的昏聩,遭受天罚,致使百姓任人鱼肉,罪过全在我一人。皇太极说他不想屠城,他这么说,我怎么敢拒绝,为了宗室社稷,也为朝鲜子民不受涂炭,我决定投降。

大臣们都同意,几十人骑马陪着皇帝到皇太极军前乞降。皇太极以礼待之,言谈间推心置腹,所有人都得到了赏赐。投降后,朝鲜国王回到了都城,集结军队,一路向西,安抚民众恢复生产,有因战争逃难的民众也劝回老家,安居乐业,不幸中的大幸吧。

论罪

萨尔浒大战,朝鲜军元帅姜弘立助阵大明,兵败被擒,努尔哈赤只留下姜弘立等数人,其余近万人全部释放,对你们朝鲜的恩情很大。(但皇太极对此表示理解,因为抗倭援朝的时候毕竟明朝帮过你朝鲜,你朝鲜想报恩这没有错,当时出兵也是你藩属国的义务,你无法拒绝。)大清俘获朝鲜后宫妃嫔王子和大臣们的眷属,特地交待好生看护,并无骚扰,也算对你们仁至义尽。

但朝鲜在大清与大明两大势力间反复,对大清来说这种降而复叛的行为毫无信义可言,虽然你们不大听话,我们却屡次放过你们,所以做为报恩,你们要在三田渡立碑纪念,彰显皇太极的功劳和德行。

后面就是歌功颂德之类,但相对来说大清对朝鲜确实比较仁慈,不似对大明的杀伐果断。

归根结底,大清与朝鲜关系恶化,最终导致大清出兵讨伐的原因是朝鲜对大明的忠诚度过高,始终不愿意上皇太极这条船,皇太极认为朝鲜的行为是纯粹的挑衅,是把大明的灾祸转移到朝鲜自己身上,所以怒而发兵。

第一个发现“大清皇帝功德碑”的西方人是一名海军中尉,1884年向美国汇报了此事,并将碑文拓片提供给美国的汉学家。

美国的汉学家们以文献、报告、论文的形式发布他们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的赞扬,也对“太宗实录”进行相应的勘误,在汉语言的环境下能取得如此成就,身处美国的汉学家们备受追捧。

这件事的意义在于,当时的美国人获取了碑文的拓片,致使后续韩国专家曲解碑文惨遭打脸。

对石碑的损坏从未停止,厌弃程度更是与日俱增,石碑树立不久就被朝鲜人破坏,他们不愿接受这个屈辱的标志,当时的朝鲜一直是中国忠实的藩属国,他们崇尚历史悠久的中原文明,事无巨细无一不在模仿着中国,即使大明国灭,他们也还沿袭着崇祯的年号纪年。

到了2007年,三田渡碑被人喷上红色油漆,“?”(韩文“撤”)、“370”,背面“?”(韩文“去”)、“??”(韩文“丙子”),当事人被抓,油漆被洗去,当时韩国人的意识形态已经改变,这种行为不再与大明有关,而是纯粹的泄愤行为。韩国的专家们,也刻意曲解了碑文的意思。

其实,韩国政府的意思很明确,虽然没有干预专家不负责任的言论和充斥着鸵鸟精神的洗白,但他们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是尊重历史,尊重文物,不忘国耻,奋发自强,相对来说政府的态度比所谓的专家们要负责任的多。

.

10

明末时期,日趋强大的后金,对明朝政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他们肆无忌惮地侵犯边境,屡次挑起边关冲突。忍无可忍的明神宗朱翊钧,决定予以痛击。他调集明朝10万精锐部队,分四路大军直扑后金,意图一举歼之。但精明的努尔哈赤抱定“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原则,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在短短一周之内,就让明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朱翊钧剧照)

当时的明军并非孤军作战,还拉上了一个盟友,那就是藩属国朝鲜。朝鲜也够仗义,非常爽快地从政治和军事上予以了大力协助。毕竟在1592年,日本人丰臣秀吉悍然入侵朝鲜时,明军可是提着脑袋,在名将辽东总兵李如松的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力挽狂澜,夺回了李氏朝鲜政权,打得丰臣秀吉落荒而逃。

但是,战争不仅仅看义气。尽管朝鲜方面竭尽全力,但还是没能止住气数已尽的大明王朝的颓势,一场惨败下来,朝鲜军队全军覆没。

不过,这场战役恰恰给后金政权提了一个醒,让满人明白,朝鲜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于是,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二年,皇太极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派遣阿敏率3万铁骑,发兵朝鲜。

经过3个月的战争,彻底打趴了仁祖李倧,迫使其签订了《江都和约》。朝鲜历史上称这场战争为“丁卯胡乱”。

但李倧对表面强大的明朝仍抱有幻想。阿敏前脚刚走,他后脚就又投入了明朝的怀抱。

(皇太极剧照)

1636年,后金政权改国号为“清”。皇太极以朝鲜“屡败盟誓,助明害我”为由,率领10万清军再次入侵朝鲜。皇太极这次是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准备彻底解决朝鲜问题,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明朝。因此,战争进行得十分激烈和迅猛,在短短的12天后,清军就兵抵朝鲜王都汉阳城。

此时的汉阳城内“上下惶惶,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惊骇之余,李倧也只好将王室成员藏匿避难,自己率文武大臣及前来勤王的军队,撤退至南汉山城的一个坚固堡垒中,同时火速派出使臣向皇太极请求谈判。

清军没有理会李倧的请求,继续挥师追击,将李倧等人围困在汉城山长达45天之久。无可奈何的李倧,只得答应皇太极的要求,出城投降。

受降仪式设在皇太极驻跸的三田渡。李倧率百官脱去官府,徒步前往,向皇太极三跪九叩,奉清朝为正朔,甘愿成为清朝藩属。并送质子两人入清朝,皇太极由此赦免了李倧。

这场战役,朝鲜史称“丙子虏乱”,书写了朝鲜历史上极为尴尬的一页。

其后,在清朝的授意下,李氏朝鲜为表忠心,决定在三田渡建碑造阁,以歌颂皇太极的功绩。但这一想法,遭到了朝鲜上下的一致反对,工程修建一直处于半停工的状态,“守直无人,材瓦铁物及其它所用诸具,积在旷野无人之地”。

朝鲜所有的大臣都将此事视作“国耻”,甚至找不到人撰写碑文。在李倧的威逼利诱下,李景奭勉强应承下来。但清朝对碑文极为不满,作了大幅修改后才定稿。

(大清皇帝功德碑)

在清廷的监督和催促下,整个工程一直拖到1936年9月才完工,碑身上分别用满、蒙、汉记述了皇太极征讨朝鲜的过程和原因,并确认了朝鲜和大清的宗藩关系。在碑文的最后,还赋诗一首,歌颂了皇太极的英明神武。

石碑原本为两块,但在树立不久,即遭到人为破坏。其中一块不知所踪,只剩下驮碑的龟趺。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1895年2月,石碑遭人推倒并被深埋土中。1913年又被重新竖起。1956年,韩国人认为这是“国耻”,再次将它埋葬地下。8年后,一场大雨又奇迹般地将石碑冲出,使得它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里,韩国政府决定将它重新树立,以便让全体国民铭记这个民族耻辱的象征,并将它保护起来。

2007年2月3日,“丙子虏乱”过去了370周年之后,石碑再次遭到蓄意破坏,有人用红漆在上面喷上了“撤、370、去丙子”等字样。25天后,肇事者朴某被抓获,至于他作案的动机,则是认为这样的“耻辱碑”不该被树立,更不该在大庭广众之下供人瞻仰。

其后,韩国政府对石碑进行了修复。

2010年,“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最终迁至松坡区蚕室洞47号石村一片绿地上。

(参考资料:《清史稿》《明史》《朝鲜王朝实录》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