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最常见的历史错误,就是认为鬼子很容易打。

实际上,恰恰相反。

日军是非常难对付的部队。

就抗战期间来说,日军的装备比国军优秀十倍甚至百倍,训练也更为严格和科学,后勤补给好过十倍,战斗意志也非常顽强。

不要说国军,其实就是美军这么强大,打垮日军也花费了长达4年的时间。哪怕德军已经垮台,日军还有坚持了4个多月,最后吃了原子弹才投降的。


从电影《平原游击队》看日军强出一截的战斗力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作为一个写了12年抗战历史的人,萨沙深知日军战斗力。今天也不想多说,就拿电影《平原游击队》电影为例,听萨沙说一说吧。

对于日军战斗力如何,大家看看老电影就一目了然。

著名的《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地雷战》之内,多拍于五六十年代,里面的日军均不是笨蛋。我们今天就拿电影《平原游击队》为例。


百来个鬼子控制一个县

李向阳带着自己的游击队,还有县大队区中队这类武装配合,才能和驻扎在县城的松井部队周旋。

我们看看鬼子头头松井。

明眼的观众都看得出,松井是什么人。

他只是一个中队长而已。

什么是中队长?就是八路军的连长,一个中队不过一百多人。

根据电影中,日军几次集结行动来看,日军这个中队似乎还不满一百人。松井直接指挥的部队,始终只有2个小队七八十人,另外的部队可能需要驻扎在县城其他据点,不能移动。

而李向阳的游击队加上区中队县大队,少说也有五六百人,对抗的不过是日军百把人而已。

当年冀中一个县城有多少老百姓?至少有上万人,大县城都有几万人。区区一百多日军,就能够控制这么大的县城。

数字似乎不太好看,真的就是那时候的历史。

有人问,为什么电影不夸大一些?这是因为《平原游击队》电影拍摄在1955年。当时观众绝大部分都是过来人,知道真实历史,知道日军的厉害,甚至很多人经历过五一大扫荡。

电影乱夸张,老百姓一眼就会嗤之以鼻。

有意思的是,《平原游击队》曾经翻拍过,时间是文革时期的1974年。

那个时候的松井就升官了,成为了大队长(团长)。

第一个站起来的松井


《平原游击队》和其他的电影也不同,他塑造了松井中队长的形象。

松井可以说,是鬼子的缩影。此人狠毒、凶恶,但颇有头脑、作战勇敢顽强、武士道精神十足。

大家注意几个片段。

在一次战斗中,面对游击队的射击时,日军官兵全部卧倒。然而,指挥官松井是第一个站起来的,还挥舞军刀高喊:前进!

谁都知道,这时候子弹横飞,谁先站起来就极有可能中弹送命。

松井却敢笔直的站起来指挥(注意笔直两个字)。

这不是电影夸大,真实的日军基层军官就是如此。

日军基层军官,如小队长之流的伤亡率,是普通士兵的好几倍。

为什么?作为日军的军官,必须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无论怎么危险,小队长也要比士兵勇敢,不然就没有资格带队。

老兵藤原彰多年后回忆:作为见习小队长进入冀中时,他的中队长就派了一个士兵特别盯着他。为什么?就怕他没有经验,一打仗就当先冲锋过去被打死打伤。

日军很需要基层军官,不愿意让他刚刚来就伤亡了。

虽有一个士兵盯着他,第一次作战还是没拦得住,挥舞军刀的藤原彰仍然冲锋在最前面。他的对手,就是八路军。

日军誓死不降


整部电影中,俘虏了一些伪军,日军官兵从没有投降的。

被优势八路军团团包围的时候,松井也没有考虑投降,反而一刀劈死了准备逃跑或者投降的中国翻译官(劈的好,劈死丫的)。

李向阳破门杀进来的时候,松井是拿着刀准备切腹自杀的。

明明自己手上只有刀,那边是八路军几十人,松井也不愿意投降。松井做自杀性攻击,被李向阳打死。

这个场景并不是电影的夸大。

在整个抗战甚至二战中,被俘日军是非常少的,绝对是列强中最少。

驻印军在缅北歼灭日军精锐18师团2万多人,俘虏的日军才几百人,基本都是伤员。至于军官更是几乎没有,俘虏最高军衔的仅仅是一个通讯兵大尉。

日军死守每一个阵地,守不住了就撤退,撤不了就拼死战斗或者自杀。

百团大战中,日军也是如此,甚至让八路军很钦佩。

日军战史记载,八路军曾经在墙上写下:这里日军守备队作战很顽强!的留言。

松井很狡猾

《平原游击队》几乎是在斗智,而不是斗力。电影中,松井却很不好对付。

李向阳刚刚开到县城附近,松井就准确判断他的落脚点是存有军粮的李庄。松井当晚就迅速发动进攻,没有被李向阳的虚张声势迷惑。

松井包围李庄后,李向阳围魏救赵,打掉了附近一个伪军炮楼。

正常来说,松井应该会去救援。他却非常狡猾,根本不理会。

无奈之下,李向阳又去将县城的军火列车炸掉,这才调走了松井。

没想到,松井迅速杀了个回马枪,再次突袭李庄屠杀老百姓。

如果不是李向阳不顾一切,出动数百主力攻打县城,李庄老百姓差点被屠杀殆尽,更别说保不住公粮。

就是这样,包括孩子小宝子和老人老秦爷在内的很多群众,仍然被松井残杀。

可见,松井是非常狡猾的,还颇有军事素养,不容易对付。

事实也是如此。很多八路军老战士都认为,鬼子的凶残是其次的,主要是狡诈。这也就是:鬼子不鬼,还叫鬼子吗?

新四军的将军们认为,鬼子学习能力非常强。初期鬼子对于新四军的游击战打法很不适应,连连吃亏。不过,日军很快就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改变作战模式,新四军如夜战和小部队长距离奔袭一些法宝就逐步失效了。在抗战后期,鬼子大体适应了游击战。

最后


同等数量下,八路军战士究竟能不能打过鬼子。

即便抛去武器装备不谈,萨沙认为是不能。

在抗战前期中期,只要能来中国的日军,全部受过严格军事训练。

别的不谈,日军条例规定,新兵入伍后,步兵每月步枪射击子弹不得低于150发,每年每人射击不得低于1800发。

这样一来,日军结束1年的军训时,三分之一人可以成为优等射手,其中颇有些夜间100米外打香烟头的特级高手。

而八路军实战射击训练,是多少发子弹?

萨沙告诉你,不到20发。

就算是后羿转世,也绝对不可能实弹射击20发,就成为厉害的射手。

即便你曾经是奥运会金牌射手,想要保持射击技术也必须经常不间断射击练习。如果一段时间不练,水平立即下降。

单单就射击一点,八路军就和日军存在差距,这也是客观的差距。

八路军最强调的射击尚且如此,其他的也就可想而知。

就算是平型关战斗中,我们和日军辎重兵拼刺,也是几个围着拼一个。

此战,我军以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日军800多人,自己伤亡也绝对不亚于敌人。要知道,参战的日军大部分是辎重兵、汽车兵、文职等非战斗人员(很多压根没有枪)。我军则是精锐部队,骨干全部是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个个可以当班长排长的。这才勉强打个平手,如果遇到的是日军野战部队,又会如何?

既然说历史,就要尊重历史,要写出客观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前几日追了抗日谍战剧《密查》,是以1938年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中将高参宣侠父被害案为历史背景的。剧中无论是西安行营主任、军方(第17军团)、军统和中统特务们,都称呼蒋介石为“总裁”,这是非常离谱的叫法。纵观这些年的抗战剧和谍战剧中,对蒋介石的称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历史错误的一塌糊涂,也没个军事顾问给把把关,今天就给这些导演和编剧们普及一下。



蒋介石在国民党政权里的职务是不断变化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正式的称谓,也有内部约定俗成的叫法。从1926年起蒋介石担任北伐军总司令,仍兼黄埔军校校长,1927年8月第一次下野,复出后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并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国民政府主席,直至1931年底第二次辞职下野。在这五年时间里,他的官方称谓应为“蒋总司令”或“蒋主席”。

他下野期间林森代理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1932年初第二次复出后,考虑多方面因素并未拿掉林森,而是出任改组后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并掌握实际权力,因此国民政府主席始终由林森担任,一直到林森于1943年辞世,蒋介石才重任国民政府主席。抗战胜利后他把“行营”改成“行辕”就是此意,前者是代表军委会的委员长行营,后者是“国民政府主席行辕”。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常会”曾经推举蒋介石为海陆空大元帅,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统帅部,并授权蒋介石组织战时大本营行使统帅权。但蒋介石经过考虑认为,中日之间并未宣战,不应设置大本营,因此这个“大元帅”只当了20天就无疾而终了。其后将军事委员会扩建为抗战最高统帅部,委员长行使全国军队最高统帅之权。

而所谓“总裁”的名头始自1938年4月,国民党四中会议选举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但这个职务在当时并未广泛使用,原因有二:其一这是国民党的党内职务,不宜应用于政府和军队的官方称呼中;其二时间已严重滞后,在此之前委员长的称呼已经叫开。



因此从1932年到1943的十二年间,尤其是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蒋介石的正式职务和称谓都是“蒋委员长”,或许也有部下简称为“委座”,但此事缺乏考证。像《密查》里的中统叫叫总裁还说得过去,西安行营、野战部队军事主官和军统特务们,称呼“总裁”是不合规矩的,因为这些都是“军事委员会”的下属单位。

《密查》的历史背景发生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和1938年的“宣案”时段,之所以说西安方面的军政人员称蒋介石为“总裁”非常牵强,是因为这个党内职务虽然听起来很牛,但在当时其实没什么了不起,国民党的“党权”也不在蒋的手中,他也不甚稀罕,正确的称谓就是“蒋委员长”,名称虽不拉风,却是战时最高统帅的专称。



蒋介石真正并且必须称为“总裁”则实在是源于无奈,即1949年元旦第三次下野时,他辞去了“总统”一职,由李宗仁代之,而军事委员会也在抗战胜利后取消(改组为“国防部”)。蒋介石等于是没有了任何官方职务的一介平民,但是他又要出来活动和搞事情,怎么办呢?只好摆出了党内职务“总裁”,但这个职务并非国家元首的含义。

1949年10月在广州的一次谈话中,对蒋幕后操盘早已怒火中烧的李宗仁上来就说:“今天我是以国家元首的身份与你谈话的”,蒋介石也得正襟危坐。因此,非到万不得已蒋介石是不会启用“总裁”这个字号的,它对于领导政府和军队终究是名不正而言不顺,也因此从1949年年底开始,蒋介石不断派人过话、甚至让白崇禧相劝,希望李宗仁主动辞去代总统之职把位子还给他。



李宗仁既不辞职也不赴台,蒋介石无奈于1950年操纵选举给自己恢复了“总统”职务,并且一口气连任四届。而所谓的“总统”是1948年国民政府搞什么“行宪”的产物,它既是政府首脑也是武装部队总司令。但在大陆期间,蒋介石的这一官方称呼仅用不了不到一年,不过《北平无战事》考察的很仔细,发生在1948年的事情,称呼“总统”是准确的。

所以说,抗日剧中对蒋介石和军事最高当局的称谓,只能是委员长和军委会,居然还看过有称为“国防部”的抗日连续剧(比如特种兵深入敌后等等),这完全是闭着眼睛乱喊。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若干非正式称呼,比如黄埔嫡系将领惯称“校长”,身边幕僚私下里以“老头子”代称,而美国人史迪威的称谓最为刻薄:“花生米”。

3

??无知出笑话,装懂让人哭!历史可能有不同认识,但史料必须真实!前些年抗日电视“滥剧”中,违背历史、糟蹋时代、褒渎英烈之事,时有出现,占据屏幕。可惜的是:有些“史混”子大放蹶词,叫好不绝。实乃中华民族的悲哀!

??“毛主席领导的红军在东北坚持了八年抗战。”笑话①:毛主席领导的红军,陕北会师后,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且一直在华北地区抗战,根本沒有到东北。答话②:东北抗联的活动,从1931年就开始了。这时的毛主席还在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领导军民反“围剿”。笑话③:东北抗联坚持了14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早己更正为14年。

??八路军将领ⅩⅩⅩ指挥了“黄桥战役”。“黄桥”位于长江下游北岸,是新四军作战地区(八路军从未到过此处),那是当年新四军将领陈毅指挥的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战役。

??毛主席和共产党派出“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史实是:蒋介石和国民党派出“国民远征军”赴缅参加对日作战。

??刘胡兰被日本鬼子“刀劈了”。刘胡兰牺牲于抗战后2年的解放战争时期,是阎锡山部下用铡刀铡死的。

??为了抗日,毛主席率领红军进行了二年的“长征战役”,到达“圣地延安”,开始全国抗战。笑话①:红军长征是大撤退、大转移,开始时没有目标;笑话②:长征根本不是“战役”;笑话③:毛泽东的红军(中央红军)长征只一年就率先到达陕北;笑话④:当时的延安→只是陕北红军所在地之一。全面抗战开始后,延安是党中央及中央军委所在地,后来人们才称延安是“革命圣地”。

??抗战片中,八路军战士用“卡宾自动步枪”击落日本飞机。“卡宾枪”是抗战胜利后,由美国人发明并制造的,1947年初才卖给国民党。这纯属“狗戴笼头→胡扯”!

??糟蹋历史→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歪曲史实→一定会被史实所抛弃!

4

这些错误估计能写一尺厚的书了。大量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受到了许多观众朋友们的喜爱,然而许多这些抗日战争电视剧,由于为了追求观赏性,在许多军事常识以及历史问题上存在错误。今天我们就从武器装备,战场现实以及战斗战术等方面来剖析抗战剧常见的一些历史错误。

首先在武器装备方面最明显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武器装备的大规模穿越,这一点在步兵轻武器方面尤其严重。抗战剧中,日本军队使用着战后才装备的我军各型通用机枪,新四军居然使用米尼冈134多管速射机枪,而一些八路军战士居然能够使用著名的AK47进行作战。而一些神剧中,AWP狙击枪和美军现役狙击枪也进入二战时期装备特种部队。诸如此类的武器穿越问题是抗战剧的一个重要缺陷。而除去武器穿越的问题之外,一些二战武器的使用,在抗战剧中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刻画。

日军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也就是著名的歪把子轻机枪在影视作品中被描绘为作战的火力支柱,可以进行连续的射击。但是这种刻画忽视了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这种机枪为了能够以步兵的各种弹药通用,其装弹非常麻烦。这种机枪主要为翻盖式装弹,作战时需要将子弹一发一发的填入,就像装填步枪一样。但是在抗战题材作品中普遍现象都是这款机枪可以持续的射击,而从来不考虑其装弹的困难问题。事实上其20发的子弹带几个点射就没有了,更别提电视剧里那种无限子弹抱着乱打的可能性。

此外为了追求观赏性的效果,影视作品对于一些炮兵武器的刻画也非常不真实。炮弹是使用弹片及冲击波来达成杀伤的目的,一发普通的60毫米迫击炮至少在落点5米内有绝对的杀伤范围,一发105毫米的榴弹炮杀伤范围则可以扩大到15米以上。而大量的抗战作品中,普遍出现的情况是炮弹落在人身边两三米的距离内,士兵仍然没有受到一点损伤,这样的拍摄严重违背了历史事实。而且抗日剧导演普遍喜欢的是把一两门迫击炮射击的效果描绘成铺天盖地的爆炸场面,炮弹几乎每秒钟两发的往下落,但这是一个炮兵连都达不到的效果,完全违背了真实的历史。只能说这些导演是太过于追求观赏度而牺牲了真实性。

(日军步兵进攻战术准则)

最后具体到战术层面来说,抗战类电视剧普遍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习惯性的把步兵进攻作战描绘成一种人海战术。日军往往会傻乎乎的排着密集的进攻队形冲向阵地,然后被大片的撂倒。而防御者也仅仅是沿着战壕排成一线,全部露着身子探出头来,高喊着口号射击。而在实际作战中,日军是非常懂得利用散兵作战的军队。其步兵在进攻过程中不但会得到轻型火炮制弹筒以及机枪的支援,进攻的散兵线会拉得非常的开,会利用各种隐蔽物寻求掩护,并利用精确的火力攻击对方。

绝对不会出现一堵人墙密集地向前蜂拥而去,却没有任何支援火力的情况。此外,那种几个士兵消灭一个日本联队的故事,也纯属杜撰。事实上直到1945年,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的正面战场都是占据优势地位的。如果按照电视剧里那种打法,日本军队撑不到1937年就完了,他们连东三省都过不了。

5

“抗战剧”和“抗战神剧”,有着很大的区别。“抗战剧”大致尊重历史,拍出来的东西起码还算是“能看”。但“抗战神剧”就不好说了,因为那里面的东西,简直是太让人匪夷所思了。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至于你看了信不信,我反正不信。

我对它们的评价,只有两句话:胡说八道地歪曲历史,简直就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

譬如某个抗战神剧里面,把一堆年轻的小尼姑,塑造成为了抗日的先锋军。这些小尼姑在战场的前线,跟凶残的日寇一刀一枪地拼杀,最后打败了凶残狡猾的敌人,从而成为了抗日战场上的英雄。

可现实中的真实情况,真的是如此吗?无论你怎么翻找史料,恐怕都找不到“尼姑抗日”的历史依据。但同样是出家人,少林寺和尚对日本人的态度,我们还是能翻到的。

皮定均将军在回忆录《铁流千里》中曾经提到过,抗日战争期间,他和警卫员曾经拜访了少林寺,希望拉拢有人有枪的少林寺一起抗日。结果这里面的贼秃不怀好意,还想把他们绑给日本鬼子邀功,三个人见势不妙,马上就溜之大吉了。

最后的结果当然很爽了。在抗战胜利后,皮定均把少林寺的和尚抓了一批,以汉奸名义直接杀了。解放以后,又把少林寺和尚当地主、恶霸镇压了一批。后来破除封建迷信,大部分和尚们都还俗,老老实实当了俗世的农民。最后只剩下几个无家可归的和尚,他们没地方可去,只能继续住在庙里。这些和尚被单独编成一个队伍,叫做“少林寺生产大队”,成分是地主。每次批斗时一喊:地富反坏右都站出来!这些和尚们特别自觉,老老实实就都站出来了!

所以抗日剧里的“出家人奋勇抗日”,这实在是太不靠谱了。要是依着我看,既然都编得这么没谱了,其实还可以再添把柴。既然这么多小尼姑都来打鬼子了,干脆就把魏和尚派给他们当连长吧!

至于燕双鹰化身金刚狼,这样的抗战神剧就更加匪夷所思了。在战场上面真正拼杀的时候,要么是远程靠枪炮打,要么就是近距离拼刺刀。如果像金刚狼一样,带着两个铁爪子挠人,估计挠不了三两个人,就得让人家打趴下了。毕竟是“神仙难躲一溜烟”。除非燕双鹰有金刚狼的再生能力,那还勉强可以一战。

这样的抗日神剧我也会编:既然金刚狼都来了,干脆把钢铁侠,绿巨人,蝙蝠侠这些人通通召唤来,直接一起抗日得了,那根本就用不着苦打十四年,估计有个一两个月,日本鬼子就屁颠屁颠地投降了。

事实上,抗战真的赢得那么轻松么?绝不!一点也不轻松!

正面战场的国军,拥有很多美式的装备。除了来自美国的支援之外,连纳粹德国和日本结盟之前,希特勒也曾经授意手下,给国军支援了一些德式装备,还派了德国教官来给他们做训练。哪怕是这样的优越条件,战争都打得非常艰难。怎么可能会像这些神剧一样,把鬼子当成白痴一样砍瓜切菜呢?

抗日战争,本来是一场非常艰险的战争,这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胜利。但是很可惜,它却被抗日神剧彻底扭曲了,完全让人无法直视。人们还会误以为,抗日战争居然如此简单。这明显就是在侮辱牺牲的先烈,也是在湮没他们的荣光。我们只有远离这些“抗战神剧”,才能真正接纳那段残酷的历史。

6

大家好,我是一个水平不高的军迷,我来跟大家聊一聊抗日剧中的错误。

第一种错误,反物理学定律型。

手榴弹炸飞机?只要鬼子飞行员不傻,就不会离地20米左右超低空飞行!石头打飞机?用炸弹,炸石头,石头飞出去打飞机,牛顿的棺材板,已经快按不住了!抗日英雄,经常满屏幕飞,房顶上飞,骑自行车飞,开汽车飞,旱地拔葱飞。拐弯子弹,在开枪瞬间手腕剧烈抖动,让子弹会拐弯,看了电影刺客联盟就跑来拍电视剧了!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实在列不完,欢迎大家一起来盘点,一起乐。

第二种错误,穿越型。

八路军用AK47,真有那玩意,估计八年能把鬼子本土推了!燕双鹰大哥,手中两把美国M9,背上一支AWM,胯下全地形车NCV,身穿漆皮大风衣,帅吗?没有一样是抗战年代的!还有日军开59式坦克的!鬼子有五对轮这玩意,估计陆军横扫全世界都不是问题!

第三种错误,知识不全型。

一条战壕,二十几挺马克沁,那还打啥呀,中国那么牛,准备冲锋的鬼子还不如直接切腹来的痛快!但是,鬼子一炮过来,就全没了,重机枪阵地不是那种布置法。我军战士一激动端起ZB26捷克式,站起来扫射,机枪射击之后,枪管是很热的,以至于射击200发左右就需要换枪管,不然枪管会受热变形,用手直接端起来,打不准不说,是想请鬼子吃烤肉吗?两秒钟手就熟了!就连亮剑里,都有类似情节,李云龙端着机枪救张大彪。还有山本特工队,用美国M3冲锋枪,日本从来没有进口过M3,也没有仿制,所以抗战剧经常出现本来不该出现在战场的武器。抗战时,中国没有出现过带瞄准镜的狙击手,因为当时,一支瞄准镜的价格,能换七支步枪!各个国家自己都很少,更不会大量出现在中国。鬼子的冲锋,就是一帮人,朝着阵地乱跑,有空还打几枪,实际上冲锋时,每个人间隔15米左右,冲锋路上基本不会停下来开枪,压制对方阵地火力,主要是后方机枪手和迫击炮的事。诸如此类,太多太多。

第四种错误,鬼子智障型。

拼刺刀,我军基本从来没赢过!但是剧中,我军战士个个天神下凡,一个人戳死五六个鬼子都算落后。特高课的情报人员被忽悠的团团转,鬼子的将军都是草包,被随便的小战术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第五种错误,主角光环附体型。

不管多么危险,主角都微微一笑,然后一个人包围了一个中队的鬼子,并全歼鬼子。鬼子的子弹,从来都是躲着主角走,不管主角走位多么浪,鬼子就是打不着!就算主角负伤,也是神勇无比,带伤借着干!其实被枪打中,别说借着干了,不及时止血,肯定活不成。胳膊中枪还能端枪,腿中枪还能跑的飞快,真不可能。还有女主用弓箭干掉一群鬼子,各种360度空中转体,一次射三五支箭,每一支箭消灭一个鬼子!只要做主角,武器都是无限子弹的,五发弹仓的步枪,只管拉栓,拉的来栓就一定有子弹!机枪冲锋枪?主角那么帅,哪有空换弹匣!

第六种错误,无脑台词型。

我爸爸还没出生,奶奶就被鬼子害死了!他爸爸是之后鬼子给做的剖腹产?八百里外,一枪干掉了鬼子的机枪手!对,从北京一枪把内蒙古包头的鬼子打死了!中程导弹都没他准?谢尔曼M1是德国造的?还出现在一战?每分钟200发,穿甲,爆破瞬间完成,是战车中的豪杰!我看编剧才是豪杰!有那个射速,坦克炮能当机枪用了!

神剧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不要说导演,毕竟剧本不是导演写的,没有编剧的神设定和神台词,我们的导演还真没这么丰富的想象力!只是多一点对历史和先烈的尊重,请个历史顾问和军事顾问,花不了多少钱,相比请流量明星,九牛一毛都不如!

7

《亮剑》本身也算一部神剧,出现了很多与当年抗战严峻形势不符的情节。现在有些神剧中出现的日军大佐中佐级军官每天跟游击队的神男神女斗争,导演对日军的编制了解太缺乏,那时日占区的县城一般只驻十几个日本兵,大一点的县城也只驻一个小队三十人左右,军衔通常是曹长或少尉一级,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大城市驻军最高指挥官的军街才能出现大佐少将或中将,但常驻日军不会超过一个大队。日军因兵源问题控扰不能把更多的力量用于守备,只能是几个十几个日军带领百十号伪军驻守一个县城,神剧中游击队员每天跟日军的高级军官大佐一级的斗争的可能性一点都没有,日军大佐级军官通常是联队长以上职务,带相当一个加强团三干人左右的部队,再往上是旅团,近一万兵力,旅团长通常是少将,再往上是师团长,中将军衔,部队一般编制三万人左右。抗战时期,日军的高级指挥官大都集中在正面战场,神剧中甚至出现日军少将每天和几个游击队战士打打闹闹,还有女日本军官出现,真是看的人灵魂出窍。导演们好好学习一下五十年代拍的电影,出的书,反映的比较真实。担负守备的日军人数与了伪军的比例一般在1:3左右,一但有个别县城出现大股抗日部队,守备队无法应对时,通常会报告上级,上级会从正面战场或进行清剿的正规军中抽少量部队增援解围,也就一个大队几百人加几百伪军,就这几百人的日军战斗力也是我军一、二个团所不能战胜的,所以说有好评的《亮剑》也算是半神剧了。

8

太多了,大家也基本都说了。

我想说的只是,以后拍战争片,无论是导演,道具和演员,一定要严谨一点,拍摄和参加演绎之前,可以先看看《平原流击队》李向阳的双枪一支是锉了准星的,为的是拔枪方便,一支是用铁钩挂在皮带上的,为的是取枪方便,当时的游击队员的确是那样装备的。

看看《高山下的花环》,看看里面的道具化妆师是怎么工作的,不是服装整洁脸用锅灰抹黑就代表了一场大战,就说明了指战员经历了战火的硝烟,衣服整洁脸赤黑那不过是代表了进化了的黑猩猩。

看看《我的团长我的团》,该剧其他就不说了,只看看导演选演员是怎么选的,选演员要与剧中角色对路,看看里面的两位女演员,小醉是失去了军人哥哥的一个土娼,但她就是小醉,根本不失纯洁,上官戒慈泼辣而端庄,一看就知书达理。。。

不要老是弄点日本女军官国军女特务,浓妆艳抹,好象一部剧没有骚首弄姿的女人就拍不下去一样。

9

我是白袷临风,我来回答。

曾几何时,鬼子女军官几乎成了抗日剧里的标配,一个个又有颜值,又有心机,又有武力值,常常会将我方主角逼入险境。而事实上,当时的日本女性地位很低,在军队里基本上都是从事医护后勤方面的工作,既不会冲到第一线去干打打杀杀的事情,更不会成为特工机构的首脑,把一帮大男人指挥得团团转。

可能有人要拿那个广为人知的川岛芳子来说事儿了,可是其生父是清朝亲王、养父是日本大特务的复杂出身背景绝非一般日本女性可比,不具有普遍性。而我们知道的事实是,日军中的女性更多的是那些愿意为天皇献身的慰安妇(不包括被强迫的他国女性)。

在日本的影视剧中,也有反映那段历史时期的女军人的题材,其形象与我们影视剧中的截然不同。可以说,日本女军官是被中国的编剧创造出来的,属于中国抗日剧中独有的一道风景。

下面图片中,你会分别看到中国影视剧的鬼子女军官和日本电影中的军队女医护人员的形象。最后一张是真实的历史照片。







10

抗战剧中的历史错误如下:

一、道具的穿帮。抗战剧中经常穿帮的枪是英国的斯登式冲锋枪、美国的M3冲锋枪。这两种冲锋枪虽然诞生于抗战期间,但是二战期间并没有援助给中国,抗战时期的中国军民是不可能使用的。

另外一个就是和捷克式轻机枪的孪生兄弟—英国的“布伦”轻机枪。布伦是bren的英译,又称为“勃然”,口径为7.7毫米,采用弧形弹匣,弹容量30发,其结构和捷克式轻机枪一样。该机枪1935年作为英国的制式装备,但是1938年才批量生产。现在影视剧中的“捷克式轻机枪”它的弹匣插的是56式冲锋枪的,真正的捷克式轻机枪它的弹匣是直的,弹容量20发。1941年美国援助了1.8万挺勃然轻机枪给蒋介石的中央军,由于其口径是7.7的,不利于中国的后勤保障,美国就委托加拿大改造。因此,只有解放战争时期,国内才能使用该机枪。

二、累人的台词和剧情。抗日神剧倍受诟病,累人的台词,夸张的剧情。如“你是神雕侠侣的后代”,“每人携带150公斤炸药”,等等。还出现了裤裆塞雷、手撕鬼子、玉米炸弹、手榴弹炸飞机、包子雷等严重现实的神剧。

三、严重低估日军的战斗力。抗战剧中日军都非常傻,战斗力非常之低。事实上,日军的战斗素养很高。士兵几乎人人都是小学文化水平,训练非常充足,其军官更是经过了十几年军校培养出来的职业军官,很难打死日军中佐以上的军官,少将以上的军官就更难了。日军的智商和战斗力要是如此之低下,中国人民也不着进行14年的浴血抗战了。

四、日本人说普通话。日军中只有很少的人会说中国话,这类人被称为“中国通”。大多数的军官和士兵是不会说中国话的,现在的影视剧中只要是鬼子说一水的普通话。

五、日军中出现了女鬼子。现在的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就是浓妆艳抹的女鬼子,实际上二战时期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妇女的地位较低,日军中根本没有女军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