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回流转观点】经历太少,太年轻了。再加上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让父母保护的太好了。以至年龄大了,心智其实很小。
一部分人指责孩子承受能力弱(应该是家长居多);一部分人表示同情共鸣(应该是原生家庭不太幸福的年轻人)。
其实造成悲剧的原因往往家庭、个人、学校……教育都有短板,教育不是在学校就是教育,家庭也很重要,就像念佛未必在佛堂就是念佛,心不静,想不开,在佛祖跟前念佛也是虚伪的。
正常人,是不可能无缘无故突然自杀的。从他母亲所述“与儿子因在校同学矛盾发生口角”可以推测,学校生活等矛盾怕是已经给男孩心理积下一个火药桶,家庭口角则直接点燃导火索,来自至亲的责备往往最伤人,他跳桥的背影才会那么决绝。单方面的指责评价没有意义,我做过孩子,没做过家长,我只是在想,是现在学生的心理真的脆弱到不堪一击?还是学校、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不正确的家庭育儿方式,为孩子的未来埋下了无数隐患。
有一种育儿模式叫“丧偶式育儿”,这种育儿模式,多出现在中产家庭。在996工作制的背景下,父亲忙于工作,孩子长期由母亲带,不仅教育单一、父爱缺失,还动不动就引发家庭矛盾。没人想要这样,以多数家庭的条件却难以改变现状。
不过,中产家庭若对留守家庭有一定认识,了解一下父母务工、老人带娃是怎样的辛酸,或许会发现自己家已算幸运。
除此之外还有焦虑式育儿。寒门想晋升中产,中产想晋升土豪,于是都特别舍得在教育上投入。从超前教育到补习班,从歌颂老师到吼娃作业,一切都为了投入有所产出。当孩子的表现成绩不符预期时,多半又是一场对撕......
然而,家长工作是为了孩子,吼娃也是为了孩子,却总感觉孩子辜负家人苦心。似乎谁都没错,那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学校始终是教育的主战场,毕竟言传身教很多时,学校的团体生活,往往只需要一天就回到解放前。
学生产生矛盾,学校一般怎么处理?众所周知,学校要形象,要生源,若校园内发生事故,息事宁人是他们的第一目标,处理恰当自然好,处理不当就成了和稀泥。
去年中秋前,温州有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案件“四年级女生被男同学欺负,其父亲竟捅死对方”。经过如大致是:女生被男生欺负,家长要求欺负人的男生当着全班面道歉,双方家长也同意了,但班主任不同意,说为小摩擦公开道歉会伤害男生自尊,并说班上没有欺负的情况。结果怎么样?结果就是男生没有按先前的约定道歉,而女生的家长认为对方挑衅,第二天带刀刺死了男生!
不得不承认,就算是那些具责任心的班主任,看到学生吵架多半也会认为是“小事”,更别说现在有的班主任连师德都没有。这又能怪谁呢?
不管再怎么吐槽小孩承受力弱,他们也不会因此变坚强。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未成年人承受力为什么会变弱。是压力太大,还是负面情绪太多?是家庭教育缺失,还是学校教育不当?家长与学校,谁最该反思?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方面家庭教育不可或缺,那是孩子的最初的接触环境,另一方面学校也不能一推二里五,学校的环境需要整体提升。再者大的环境说,社会的风清气正,也是孩子成长的最有力的保障。
孩子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所谓学好不容易,坏的习惯一次就记住了,因为好的习惯一般都很枯燥,不容易坚持,而坏的习惯,是让你懒惰,让你一时爽的东西。
要保护好我们的孩子,需要全方位,立体式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