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上长刺的泥鳅,就是刀鳅鱼(中华刺鳅)。是江河中或者小溪流中的高档货,可以吃。但是我们当地人以前不吃它们的,说是“畸形”泥鳅,没人会去抓它们,说抓到它不吉利。其实主要是怕被它们的长刺扎伤手,会引起破伤风等严重后果,得不偿失。现在好多人知道它是淡水鱼中,无鳞鱼中的高档货,开始抓捕它们,烹饪享用。

欢迎点击关注按钮,关注我的头条号【三农的高度】,一起探讨更多关于乡村的事儿!


我们当地,两座大山之间,筑坝成水库。大坝的水闸下面就是常年流水的小河。小河的水力资源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助力……当然,是我们少年时捕获鱼类的天堂。

这条小河属于古河道,在很早以前是东边山区的出洪口,山洪爆发期,带来大量的黄泥和沙土,还有山石……在旧社会,给当地老百姓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洪灾困扰!新中国建立以后,当地相关部门开始组织人手,治理山洪而建的水库,拦山大坝,控制洪灾,造福于一方百姓。

这条小河中,生长有各种鱼类,小鱼小虾成群,鲤鱼,草鱼,黑鱼,鲶鱼,嘎丫,还有螃蟹,鳝鱼,泥鳅,等等淡水鱼类,也包括有鳖。

我们少年时代的暑假,除了放牛,就是抓鱼摸虾,一个盛夏,都晒的黢黑。但是这一切也阻挡不了我们抓鱼的乐趣。

这种超大型大的刀鳅,在上游的水库中生长了好多年,偶尔会随着泄洪的时候冲下来。我们抓鱼摸虾的时候,偶尔也能碰到它们,目测如同胳膊那么粗,黑不溜秋的,看不清楚,有时候会以为是黑鱼,只是它们的鱼头不一样,鱼皮的花纹有些差别等。当时没有人抓捕它们,放它们自由的来去,主要怕它们的背上的刺伤到人,引起感染就麻烦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它的长模样有点恐怖,当地人没人愿意吃它们。

现在很久没有去小河里摸鱼抓虾了,听抓鱼的人说,小刀鳅还可以抓到,半斤以上的大型刀鳅,没有人见过了。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小黄鸭,我来答题。

泥鳅在农村我们并不陌生,只要是栽水稻的时候,在水田里经常可以看到泥鳅的身影,很不好抓,喜欢钻泥巴,泥鳅身上有一层润滑剂,很滑很滑,一只手可能抓不到泥鳅,要用两只手相互配合才行。

题主说在农村水库抓到两斤重的泥鳅,身上还长刺,这是什么啊?难道是泥鳅穿上刺衣不成?带刺的泥鳅好拉风。

但是泥鳅没有两斤重的吧,你是不是搞错了,泥鳅长到1斤的就要成精了,就别说两斤的泥鳅了。难道是农村原来常见的刺鳅,刺鳅最大特点是背脊上有一排锋利的尖刺,身长比泥鳅要大多了。

原来喜欢在村里的水塘钓鱼,经常钓起来刺鳅,但是都不大,刺鳅在水里非常有劲,奔奔跳跳的,身上有刺不敢取钩。直到它累了,身体放直了,刺也收起来时,才可以抓到桶里面去,拿回家有面粉搅拌,油炸吃起来脆脆的,香香的,味道很好。

在农村水库抓到两斤刺鳅是有可能的,因为刺鳅身体很长,泥鳅不能比,在野生水库的环境,水库一般是几年或者多年不放干,刺鳅可以长时间的自由生长,没有人类的打扰,长2斤应该没问题。这样的刺鳅是可以吃的,肉质肥美,今晚题主有口福了,2斤的刺鳅够你喝两杯。

3

泥鳅是非常常见的鱼类,一般体长也就15厘米,体重50克,绝对不可能长大两斤重。

如果你抓到了背上长刺的超大泥鳅,你抓到的其实是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由于其身体扁如刀,所以也叫刀鳅。

别看大刺鳅和泥鳅长得很像,但是两者并没有亲戚关系,我们熟悉的泥鳅在分类上属于鲤形目——鳅科——鳅属,而大刺鳅属于鲈形目——刺鳅科——刺鳅科,两者只是碰巧长得很像罢啦。

与泥鳅相比,大刺鳅就要大得多,其体长在30至50公分之间,体重300至500克,也有超过1000克的,所以抓到两斤重的大刺鳅是完全可能的。

大刺鳅尽管乍一看很像是泥鳅,但是仔细看差别还是有的,比如其脑袋尖长,眼睛大而明显,嘴巴周围没有长须。在大刺鳅的背上有大约16根刺,这也是其得名的原因。

大刺鳅分布在长江及以南的淡水河流湖泊之中,在海南和台湾也有分布。与喜欢浑水池塘的泥鳅不同,大刺鳅对于水质的要求很高,栖息于有砾石的河流底部,以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为食。目前我们还没有对大刺鳅进行养殖,所以能够见到的都是野生个体。

问题来了,大刺鳅能吃吗?

当然能吃,而且味道还不错。其肉质细而坚实,营养丰富,鱼肉中含有高蛋白和各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物元素等等。

南方有道名菜角干煸刀鳅,就是以大刺鳅为食材烹饪的,制作方法如下:

先杀大刺鳅然后用刀拍扁,加盐腌制4小时,放竹簸箕内,在阳光下暴晒成鱼干。再把大刺鳅干油炸骨肉酥香,孜然风味浓郁。

再准备蒜末、干辣椒粉、醋、孜然油、料酒和色拉油。

最后是将大刺鳅干用凉水泡至回软,控水备用。锅内烧油至六成热,下大刺鳅干炸熟,捞出,放调料在锅里炒匀,出锅装盘即可,想想味道一定不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4

祝贺你钓到了好东西,这背上竟然长刺的泥鳅,他不是真正的泥鳅,他的名字叫刺鳅,或者刀鳅,是一种很生态的鱼类,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他到底是什么呢?

在农村水库抓到一条2斤重的泥鳅,背上居然长刺了,这是怎么回事,能吃吗?

1、他的真实名字叫刺鳅。

刺鳅和泥鳅是有区别的,他最大的区别就是刺鳅的脊背上长有一排刺,在小时候,水塘里钓鱼的时候,那时也没有什么好的钓鱼装备,就是一棵鱼杆拴上鱼线和鱼钩,去钓鱼时用蚯蚓钓,就偶尔能钓上刺鳅,刚钓上来的刺鳅,非常的蹦跳,不敢用手去拿,怕它的刺刺伤了手,只能等他蹦跳一会儿,没有力气了,刺也收起来了才敢拿,拿回家里嫌麻烦,就拿去喂鸡喂鸭子了。

2、水库里能抓到2斤重刺鳅吗。

其实是可能的,因为水库里,基本上水都不放干,长期有水,适合刺鳅的生长生活条件,虽然刺鳅也生长得很慢,但是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后,也有可能长得这么大,两斤重被你抓到了,应该很幸运。

3 、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

这两斤重的刺鳅,如果卖的话,应该也能卖到五至六百元钱左右,如果自己食用的话,也是可以吃的,他非常的生态环保,吃起来味道很好,那你有了很好的下酒菜。

总结

你钓到两斤重的刺鳅,非常的难得,你可以卖了它,也可以食用,当然,按照老人们的说法,特别巨大的东西,如黄鳝,刺鳅等这些超过常理的东西,你可以拍拍照,发发朋友圈,把它放生最好。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点击关注:以文温暖三农。如果有不妥的地方欢迎交流、讨论,每天会有精彩为您呈现!

5

有刺,那肯定不是泥鳅了,应该是刺鳅~

叫刺鳅可能很多人反应不过来,因为在各地它有各地的叫法,比如我的家乡就叫倒鳅,也有叫刀鳅或钢鳅的。听名字就凶凶的,皆是其背部生有30余枚硬刺的原因。应该还有其它诨名,或许有温柔的,欢迎评论区补充。

刺鳅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大水系都有,是底栖性鱼类,一般在多水草的浅水区生活;喜欢群居,翻开一块石头可能同时发现许多条;长得凶一些自然要吃肉,它们以其它小鱼或者昆虫为食,也兼食一些藻类。

小时候对它恶意满满,现在感觉有点抱歉~

因为一身刺能伤人的样子,看起来又瘦巴巴的,所以我们那的人不吃它,抓到或者钓到直接扔岸上任它挣扎而死。你可能很疑惑,为什么不放生呢?因为它还有另一个人类不喜欢的地方,就是鱼窝里一旦进了它,你就休想再钓到其它鱼。

现在据说野外不容易发现它们了,该是化肥农药用得太狠伤到了它们的根本。好在现在有养殖的了,据说还很好吃,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食材。

营养价值方面,氨基酸种类非常齐全,脂肪酸中又多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比如被誉为“血管清道夫”的epa和“脑黄金”dha所占比重都比较高,同时还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可以说是营养与口感俱佳了。

可惜我没吃过,以后碰到有养殖的,一定点一份尝一尝,就当向小时候在我手里无辜枉死的那几条道歉吧!什么鬼逻辑,哈哈!

ps:刺鳅属下有好多种,2斤重的应该是大刺鳅~

6

一条背上长有刺的2公斤重的泥鳅在一个农村水库被捕获。这条鱼绝对不是泥鳅。

  首先,我从未发现重达2公斤的泥鳅。小时候,我和叔叔一起在山里抓了条泥鳅。因为我们这一带的水营养丰富,水温相对稳定,我偶然抓到了一条重9.2的泥鳅。这是我亲眼见过的最大的泥鳅。通常只有筷子像泥鳅一样细,而且很小。村里的老人看到了我们当时抓到的泥鳅,说这么大的泥鳅已经活了十年了。但事实上,野生泥鳅活6年是好的,泥鳅10年后长这么大,真的很少见。

  后来,看完新闻,我报道在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泥鳅被鲁西的一个男人抓住了,它有半米长,重八磅。看,可能有重2公斤的泥鳅,但还没人见过。

  看看在主水库里抓到的鱼。它重2公斤,背上有刺。十有八九,它是一个叫梓的物种。我记得在2013年,我在江苏的一个战友送了一把小刀,在他们当地的一个朋友圈子里被抓到了,那就是一条背上长满了硬刺的鱼,如果不小心,人们会被卡在手中。

  当时我饶有兴趣地问他,这是什么样的怪物。我的战友告诉我,这种东西很少见,就是对环境要求高,平时很难抓到,而且比泥鳅还大。但是,当时被战友抓住的那把刀只有3.5公斤左右,远不是2公斤。

  我检查了数据,发现楸树实际上生长得很慢,常见的有几倍。生活中很容易看到比较大的楸树,大约只有半斤左右。像这样重2斤的楸树至少已经生长了10年,这是非常罕见的。

  此前,广东一名男子在水库中抓到一把重达2公斤的刀,这把刀有他的手臂那么长。当时,村里的老人说,这么大的刀,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为了赢得一份好工作,最好把它放出来。

  可以看出,这把刀真的可以长到2公斤,但它是稀有的,属于那种可以遇到但找不到的。

  至于这种楸树是否可以食用,当然可以食用。由于它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现在在野外很少见到,所以它的营养成分往往比泥鳅好,肉质也比较好。

  只是有些人认为刀背上的刺有毒,这种鱼是土的,不好吃。甚至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有人抓住刀子,直接把它喂给鸭子。现在想一想,真是浪费。

  然而,抓住一把2公斤重的刀是很棒的,上帝有活着的美德,所以我认为释放它是个好价钱。此外,长得这么大、寿命这么长的刀体内有更多的细菌,所以吃的时候最好小心点。

7

泥鳅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在农村的人最喜欢吃的一道野味之一,以前农村田里面到处都是泥鳅,但是现在泥鳅的影子都不见了。不过虽然田里面没有泥鳅了,但是在一些鱼塘或者水库里确实还是有泥鳅的,这些地方的泥鳅一般长的比较大,所以抓起来非常得劲。但是水库和鱼塘的泥鳅是很难抓到的,除非干塘或者用网抓才行。

说实话我还从来没有抓到过重量有两斤重的泥鳅,以前在农村水库里抓到最大的一条泥鳅有半斤重,在现在记忆犹新,那条泥鳅真的老粗了,开始还以为是黄鳝呢?靠近一点才发现原来是只大泥鳅。不过这么大泥鳅也只有那一次碰到过了,后来就没有见过。泥鳅普遍都是最大拇指大小,最多几十克吧,除非是现在的台湾泥鳅,能够有一斤重,但是作为最大的泥鳅品种,台湾泥鳅应该也长不到两斤重。

再回到题主的问题,如果在水库抓到一条重2斤的泥鳅,背上还长刺,我感觉应该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泥鳅吧,应该是刀鳅,只有刀鳅才有可能长到这么大,而且刀鳅的背上确实长有刺,整个背部都是长着刺的。刀鳅其实从外形看确实像普通的泥鳅,只不过个头要比普通泥鳅大很多,背上有刺。


我以前在水库放笼子的时候,经常可以抓到刀鳅的,有时候还可以钓到,其中最大的一只刀鳅重4斤,当时差点没有拉起来。在水库,像刀鳅这种鱼是非常常见的,而且水库往往不会干塘,所以有很多非常大的鱼。一般我抓到的刀鳅在半斤到一斤重较常见,2斤重的也有,但是比较少。

说实话,刀鳅的肉质真不怎么好,而且有一股非常浓的土腥味,并不好吃。但是这玩意不知道为什么市场上价格还那么高,很多人喜欢吃,可能是这种刀鳅是野生环境长大,营养价值比较高吧。现在的人都喜欢吃野味,觉得野生的就是好的,贵也无所谓。吃刀鳅一定要掌握烹煮的方式,不然就不好吃。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吃过呢?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8

泥鳅通体光滑,没有鳞片,背上不会长刺,题主所说背上长刺的泥鳅应该是刀鳅,也叫刺泥鳅。平时生活在池塘或是水库中的浅水区,因为长得像泥鳅,大家都会认为是泥鳅的一个品种。

和泥鳅最大的区别是背上长刺

以前夏天池塘干塘的时候,有抓到过刺泥鳅,当时还以为就是泥鳅,用手去捉被刺到了才知道不是泥鳅。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出它的头要比泥鳅的头要小,嘴比较尖,胡须也要小,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背上长了一排硬刺,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泥鳅很难长到2斤重这么大,这条2斤重的刺泥鳅应该是在水库里至少生长了十年以上的时间才会长这么大。

刺鳅很少能长到2斤

有很多的鱼类,背上都会长刺,刺泥鳅也和黄颡鱼一样,都是不断通过进化后,背上长刺出来,也是为了生存的一种保护手段。它比较贪吃,通常是在池塘里捕捉一些浮游生物和昆虫作为食物。在野生的环境里也不会长很大,最大不超过1斤,能长到2斤实属罕见,证明它的生长寿命还很长,能够在水库抓到2斤重的刺鳅很少见,我看到过最大的也就3~5两。

刺鳅的营养价值比泥鳅高,价格也要贵

刺鳅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都要比泥鳅更好,它的味道非常鲜美。在农村很少捉到刺鳅,即使捕捉到也不会食用,直接丢给喂养的家离吃掉。据说现在已有人在专门养殖这种刺鳅,价格达到70元/斤左右,比起泥鳅的价格翻了很多倍。在餐饮市场很受欢迎,最有名的要数干煸刺鳅这道菜。

刺鳅也是属于鳅科的一个种类,但不是泥鳅,只是以前在农村见到过野生的,随着环境的变化,野生的也越来越少了,以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发展养殖刺鳅应该是不错的一个项目。

9

在我们那里这种鱼叫沙鳅,可以吃,只不过那个时候河里好多这种鱼基本上没人喜欢吃,处理起来容扎到手[捂脸],不过长这么大的还是第一次听说呢。

小时候到了雨水季节每一次河里涨水就会跟着大人后面,拿着竹子做的鱼竿、破拖鞋剪成的鱼漂、从家里的旧草帽上拆下来的透明线再加上一根鱼钩这样的钓鱼装备去河里钓鱼,基本上每次都会钓到这种沙鳅,我们也学着大人只要钓到这种鱼都给扔回水里,不过不知道这种鱼是比较笨还是咋滴,每次都感觉扔水里它有回来咬钩,经常被它背上的刺扎到手。

还有一次也是河里涨水,那个时候我跟小伙伴两个人就拿一根只有绳子系着的鱼钩在河边的石头缝里钓了好几斤沙鳅,如今都记得处理它们的时候手被扎的滋味[捂脸][捂脸][捂脸]

10

在农村水库抓到一条2斤重的泥鳅,背上还长着刺,这种鱼肯定不是泥鳅。

首先,从来没有发现过长到2斤重的泥鳅,小时候我跟舅舅他们一起在山里抓泥鳅,由于在我们那带水里的营养特别丰富,水温也比较恒定,所以当时非常意外的抓到了一条重9两的泥鳅,那是我亲眼见过最大的泥鳅,平时能见到的普遍只有筷子那么细,特别小的泥鳅。村里老人当时见了我们抓到的泥鳅,说这么大的泥鳅少说也活了十年了。但事实上野生的泥鳅能活到6年已经不错,活到10年还能长这么大的泥鳅确实少见。

后来看新闻,报道了一则这样的消息,我国发现的最大的泥鳅,是一名芦溪的男子捕捉到的,足足有半米长,一斤八两重。你看2斤重的泥鳅或许有,但还没人见过。

再看题主水库抓到的这条鱼,有2斤重,背上长着刺,这十有八九是一种叫做刀楸品种。记得2013年的时候,我一个江苏的战友在朋友圈发过一条在他们当地捕捉的刀楸,就是那种背部布满硬刺,人一不小心就会被扎到手的鱼类。

我当时饶有兴趣的问了一下他,这是什么怪物呀。战友告诉我,这东西太少见了,就是刀楸,对环境要求比较高,平时都很难抓到它,而且它也比泥鳅长得要大一些。不过当时战友抓到的那条刀楸只有3两半左右,距离2斤重还差得远呢。

我查了一下资料,刀楸其实长得也非常慢,并且常见的也就是几两重,生活中比较容易见到比较大的刀楸也只有半斤左右,像这种2斤重的刀楸,至少也得生长了十多年了,实在难得。

之前在广东有个人在水库抓到过一条重2斤多的刀楸,有手臂那么长,当时村里老人说长这么大的刀楸,生命得多顽强啊,为了讨个好彩头,放生了比较好。

可见刀楸确实可以长到2斤多重,不过也很少见,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那种。

至于这种刀楸能不能吃,当然可以吃了,由于刀楸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高,现在在野外基本很难见到,所以它的营养成分往往也比泥鳅要好一些,肉质也比较不错。

只不过一些人觉得刀楸背上的刺有毒,这种鱼肉带泥土味,不好吃。甚至在我小时候,还有人抓到刀楸后直接喂鸭子的。现在想想,真是浪费。

不过抓到2斤重的刀楸,确实活着已经很伟大了,上天有好生之德,我觉得放生也比价好。况且长这么大,活这么久的刀楸,身体内难免细菌比较多,吃起来也要小心为好。

(文/阿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