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的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祸后,醒悟过来的刘彻十分懊悔,对诬陷或威逼过刘据的人恨之入骨,随后展开了大肆报复。
第一个陷害刘据的奸臣江充,早在兵变爆发时就被刘据斩杀了,刘彻还不放过他的家人,夷三族。参与构陷刘据的太监苏文被烧死在横桥上,其他有牵连的人也没有好下场。
只处死当事人还算仁慈的,常规操作是满门抄斩,诛其全族。这场报复行动前后牵连了数十万人,其中也有无辜者。
单报仇还不够,刘彻为了表达对刘据的哀思,专门修建了一座思子宫,并在湖县建归来望思之台,祈望刘据的魂魄能够归来。
这又是报仇又是思念的,深厚的父子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按理来说对于刘据的后人,刘彻应该珍而视之,把对刘据的亏欠全部弥补在他们身上才对,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刘据的妻妾儿女都在巫蛊之祸中遇害了,只有襁褓中的孙子刘病已逃过一劫,被关押到长安的官狱里。刘彻似乎对他并不关注,任这小曾孙长于官狱。
这可太不合常理了,一边为儿子之死悲痛万分,一边又对儿子仅存的后代不管不问,怎么说得通?
有人说是因为刘彻并不知道还有刘病已这个人,这不太可能,刘彻只是老了,还没傻。该知道的事儿他都知道,甚至还会比寻常人考虑得更多。
而且天下皆知皇帝对太子感情很深,底下那些人敢不汇报太子之孙的下落吗?若没有刘彻的授意或默许,他们又怎敢一直把流着皇室血脉的刘病已关在狱中?
那么,口口声声念着刘据的刘彻,为何不能厚待刘病已呢?
其实已经厚待了。
长安官狱的负责人丙吉极为关爱刘病已,专门挑选了温柔厚道的女囚徒,将刘病已交给她们照顾,出钱出力,以私人财物供养刘病已。因而刘病已虽被关在官狱里,也没吃太多的苦。
丙吉为何如此呢?
史书上的解释是他同情刘据和刘病已的遭遇,才发了善心。但更大的可能,是他本来就是刘彻派到狱中照料刘病已的人。就算没有明说,让一个同情刘据的官员到刘病已所在的官狱,态度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
刘病已快满5岁时,刘彻病重,有个望气士说长安官狱有天子之气,刘彻便派使者去核查长安26官狱中的犯人人数,不分罪行轻重一律杀掉。使者到了丙吉这里,丙吉紧闭大门,坚决不让使者进去。
要知道,使者前来是奉了皇帝的旨意,丙吉哪来这么大的胆子,敢和皇帝的使者叫板?这只能说明,他早知道刘彻不会伤害刘病已。
使者回去后加油添醋的告了一通状,越老猜疑心越重的刘彻却没发火,还说这是天意,下诏大赦天下,刘病已得以出狱,由祖母史良娣的家族抚养。
就在同一个月,刘彻驾崩了,临终前留下两道遗诏,一是为霍光、上官桀、金日磾这三位顾命大臣封侯;二是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并令宗正将其录入皇家宗谱,正式承认他的身份。
也就是说,刘彻临死前还挂心着刘病已,这是极为难得的恩宠。这里还有一个巧妙的安排,掖庭令张贺曾是刘据的家吏,对刘据忠心耿耿,刘病已在掖庭得到他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还帮着操持人生大事,十分尽心。
纵观刘病已人生前期,咱们会发现,虽然他看似处境艰难,实际上走到哪里都有人保驾护航。在官狱里有丙吉,出狱后有史家,入掖庭后有张贺。要说刘彻没在其中发挥作用,谁都不会信。
那为什么表面上看起来刘彻对刘病已很冷淡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刘据起兵是事实。无论他的理由有多充分,起兵就是谋反。不管刘彻有多思念刘据,刘据起兵的罪名都没有被洗刷干净。作为刘据之孙,刘病已身上也是有原罪的。
其二,刘彻不想让朝臣会错意,避免引起新一轮的储位之争。虽然刘彻对刘据之死感到十分痛心,可他从没想过将大位传给刘病已,他还有好几个儿子呢。但如果他抚养刘病已,很可能引起大臣们的误会,万一他们帮刘病已争位怎么办?
其三,刘彻想让刘病已平平安安地长大成人。刘病已的身世,注定了会引来很多野心家、投机者的关注,刘彻不亲近他,反而可以减少他的风险。
况且刘彻已是风烛残年,对刘病已最大的期望大概就是活下去,传承刘据的血脉,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期待。
可人算不如天算,刘彻不会料到,皇位由儿子刘弗陵,到孙子昌邑王刘贺,兜兜转转绕了一大圈,最终还是回到了刘据一脉。刘病已在霍光的扶持下,成为了中兴西汉的孝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