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既然谈到杨家将我们就有必要理清历史和小说,以便于我们拨云见日,看到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

这篇文章我先谈一下杨家将开创者杨业的史实;然后再谈一下大家关心的杨家将后人问题。

在陈家谷之战中被俘的西路军副帅杨业,成为后来民间杨家将故事的主角。元明戏曲小说中的内容,虽也有历史的影子,但颇多附会成分。历史是不能戏说的,但杨家将倒是值得在这里细说的,目的也是把历史和附会区分开来。

一、杨业其人其事

1.北汉时期的杨业及其先世

杨业是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后来迁居太原,《宋史》本传说他是并州太原人,是指他的今籍而言的。新秦地近边塞以战射为习俗,杨氏也以武力称雄一方。杨业的父亲叫杨宏信,这是根据欧阳修为杨琪作的墓志铭,而《东都事略》《宋史》和《资治通鉴》都说他叫杨信。有人以为是名信,字宏信,实际上可能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的讳,史家才改称杨信的。



后晋末年,契丹骑兵经常剽掠汉地居民,杨信大约在这一期间组织地方武装,在火山起事,自称麟州刺史。后汉代晋以后,他听命于汉,麟州刺史一职也得到了承认。后周建立,杨信表示归服,不久去世,职位由杨业之弟杨崇训继承。

杨崇训一度投降北汉,避北汉国主刘崇的讳,改名重训;后来重新依附后周,避恭帝的讳,改为重勋。北宋建立以后,重勋继续担任麟州防御使,多次击退北汉军队的侵犯,宋朝在麟州设建宁军,太祖让他做节度留后。其子杨光扆仍监麟州兵马,欧阳修为作墓志的杨琪就是光扆之子。

重勋子孙世居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还有杨家村,都是这一系。杨业原名杨重贵,大约在北汉建立前后不久投效刘旻,赐姓名为刘继业。晚唐五代之际,军阀为拉拢亲信,收为义儿,赐以同姓,原本就是风气,刘旻让杨业做自己儿子刘承钩的养子,故而将其名与孙辈继元等同一排行。

杨业效忠北汉,而其父却归顺后周,这种父子兄弟各效其主的现象在五代并不少见。开宝元年(968年),北宋派李继勋进攻北汉,杨业奉命扼守团柏谷,但当地守将降宋,他自度寡不敌众,领兵返回太原。不久,宋军兵临汾河,杨业封锁通往汾河桥的要道,被射中坐骑,只得退回城中。

次年,宋太祖亲征北汉时,杨业曾率数百精骑突袭党进所部,被宋军追击,缒城才得脱险。太原被围日久,杨业奉命与司空郭无为以精兵千人夜袭宋营,却因风雨晦冥,马足受伤,被迫收兵回城。看来杨业擅长突击和夜袭,善于进退自如,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虽然北汉与契丹结盟,但杨业对契丹却始终持抗击的态度。开宝二年,宋太祖久围太原撤兵之际,杨业向刘继元建议袭击屯驻于太原城下的契丹援军,他说:“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今救兵骄而无备,愿袭取之,获马数万,因藉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杨业这一建议,还是出于传统的夷夏之防与正统观念,没有必要把它现代化为爱国统一思想。他在北汉官至建雄军节度使。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一战,杨业殊死守城,十分骁勇。刘继元已经投降了,他还举城苦战。宋太宗素知其威名,让刘继元派人去招降。杨业北面再拜,恸哭解甲,来见太宗。

2.归附宋朝的杨业

太宗一再抚慰,让他恢复原姓,名业,但宋人乃至辽人还有叫他杨继业的。杨业归宋以后,太宗因他习知边事,洞晓敌情,让他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成为三交都部署潘美的部属。潘美在后周时就与宋太祖交谊颇厚,攻荆湖、讨南汉、灭南唐、征北汉,他都是统帅级的大将,他的女儿嫁给太宗之子赵恒(也就是后来的真宗),与太宗的关系非同寻常。

杨业上任以来,深知代州的重要性在于雁门关,因而他加紧修筑了雁门、大石等十余座关寨,大大加强了防御力量。太平兴国五年,辽西京节度使萧多啰与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率军十万侵犯雁门关,杨业率数百精骑,由小径绕至雁门北口,南向与潘美的大部队合击,大败辽军,杀萧多啰,俘李重海。

七年,他与潘美再次在雁门关击破来犯的辽军,斩首三千,追击入辽境,破垒三十六,俘获老幼万人、牛马五万。

雁门之捷以后,辽军一见杨业的旗帜,就胆战心惊,率兵退去,杨无敌的威名远播辽朝。《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到这一情况后有一段话:“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上皆不问,封其书付(杨)业。”主将当然就是潘美,史家在为其讳饰。



而太宗不但不戒饬他,反而把原信转给杨业,其用意一方面表示对杨业的亲近和信任,另一方面也暗示杨业你的动静自有人汇报上来,这是统治者一贯使用的互相牵制的手段。

雍熙北伐中,潘杨分任西路军的正副统帅,攻克了寰、朔、应、云四州,宋方记载都把这一战绩归功于潘美名下。倒是《辽史》相关战将的传记都说“宋将杨继业陷山西城邑”,只有《辽史圣宗纪》说“宋潘美陷云州”,可见西路军战功主要是杨业的贡献。

七月,当东路军溃败、中路军撤退以后,西路军担负起掩护四州居民迁入内地的重任。形势对宋军相当不利,辽将耶律斜轸率领十余万大军正在寻机聚歼宋军主力。杨业认为,辽军势盛,不可正面接战,可以出大石路(今山西应县西南),事先派人密告云、朔守将配合,将民众迁徙到石碣谷,我们再派强弩手千人扼守谷口,用骑兵在中路声援,就能完成预定的任务。

但监军王侁却指斥杨业怯懦,要他出雁门关正面迎敌。杨业告诉他这是必败之势,王侁讥刺他说:“君侯素号无敌,如今领精兵数万,却逗挠不前,不要是别有企图吧!”这时,主帅潘美在旁不置可否,对王侁的主张表示默许。

杨业只得出战,悲愤地说:“此去必定不利。我杨业是太原降将,理应当死,天子不杀而授以兵柄。我这不是纵敌不击,而是希望立尺寸之功,报效国恩。现在诸位责怪我杨业避敌,我就应先战死在敌阵之前!”但他还打算败中求胜,临行请求潘美在陈家谷口两侧埋伏强弩步兵接应,以夹击敌军。

杨业出战以后,王侁派人登高瞭望,不见契丹队伍,误以为敌人败走,欲争战功,便领兵离开谷口,沿马邑川行进二十里,后听说杨业战败,干脆引兵撤退了。作为久经征战的主帅,潘美完全知道擅离防地的严重后果,却听之任之,不加阻拦,他确实有妒功忌能、坐视其死的责任。

杨业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耶律斜轸见杨业前来,佯败退兵至狼牙村,辽将萧挞凛率伏兵从四处杀出,宋军大溃。这时杨业麾下还有百余人,他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与我一起死不值得,可以突围还报天子。”众人感动得流泪,却没有一人肯离去。



杨业且战且退,从日中战至日暮,转战到陈家谷口,见空无人,抚胸大哭。他身上已受伤数十处,仍率帐下勇士力战,手刃敌兵数百人,转人深林,被射中坐骑,堕马被俘。

耶律斜轸责问:“你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有何面目相见!”杨业叹息说:“主上期望我抗敌捍边,不料反为奸臣所迫,致使王师败绩,有何面目求活!”于是三日不食而死,首级被送往辽朝。他的儿子延玉也死于陈家谷之战中,将士无一生还。

杨业所说的“为奸臣所迫”,所指为谁是不言而喻的。他与部下全部壮烈战死的消息传来,北宋朝野无不为之愤叹。迫于舆论,太宗将王侁除名配金州,而潘美“降三官”,所降的只是检校太师等虚衔。实际上,潘美、王侁之所以有恃无恐地诬陷乃至迫害杨业,正是太宗“行不测之威福以固天位”的统治政策的必然产物。

然而,人民自有他们的好恶标准,杨业的威名和节操贏得了宋辽两国人民的崇敬。至迟在宋仁宗中期,辽朝在古北口为杨业建立了杨无敌庙。而关于杨家将的传说,仁宗时期也已经在民间流传开了。皇祐三年(1051年),欧阳修就说其“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二、杨家将的后人

1.杨业后人详考

杨业的儿子见诸史籍记载的有七人,戏曲小说中倒与此相符。七人之中,除延玉战死,其他六人依次为延朗、延浦、延训、延壤、延贵和延彬。《宋史·杨延昭传》说得明明白白,“延昭本名延朗”,这是真宗时为避所谓圣祖赵玄朗的讳。但后来的戏曲小说却误作两人,还以为延昭排行第四,延朗排行第六。尽管《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和《东都事略》都说契丹忌惮延朗,“目为杨六郎”,但据学者考证,他却不是杨业的第六子。因为在这些史书记载朝廷为杨业诸子加官时,都是延朗领头。



按照当时赠官长幼有序的原则,又由于战死的延玉排行不清楚,不能排除延玉是长子的可能,则延朗不是杨业的长子就是次子。但为什么史书又称延朗为六郎呢?比较合情合理的说法认为,六郎是延朗在同一先祖的兄弟中的大排行,宋人以长称幼或平辈相称时,这一习俗颇为盛行,而契丹因屡为其败,便也以宋军盛传之称相呼,后人不察,遂以为他是杨业的第六子。

杨业诸子,就数延朗的事迹最为详细,《宋史》有他的传。杨业生前认为“此儿类我”,每次大仗都带在身边。雍熙北伐时,他担任先锋攻打朔州和应州,流矢中臂仍奋战不止。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他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驻兵遂城(今河北徐水西)。辽承天太后率大军南下猛攻,遂城危在旦夕。时当十月,北方已天寒地冻,他命令士兵汲水浇灌外侧城墙,一夜之间凝为冰城。契丹兵见滑溜溜地无法攻城,只得退兵。延朗乘机出击,截获许多武器。

澶渊之盟时,他向真宗建议,趁契丹去国千里、人马俱乏之际,部署驻军,扼其要路,不仅屯驻在澶渊的敌军可以歼灭,幽易数州也可袭取。被契丹骑兵吓破胆的真宗不同意这一建议,延朗就自己率兵“抵辽境,破古城”,斩获颇多。真宗听说,立即派人前往监视他的行动,不许他闯下乱子。他终于英雄无用武之地,死在高阳关副都部署的任上,享年五十七岁。

延朗的儿子杨文广,《宋史》也有传。小说戏曲里说文广是宗保之子,在延朗与文广之间加了一代,于史无据,史书里也没有宗保其人。文广曾任秦风路副都总管,筑筚篥城,长期抗击过西夏。熙宁七年(1074年),辽朝遣使与宋争代州地界,文广献上了攻取幽燕的计划,但不久就去世了。在抗击契丹的问题上,他是继承祖、父遗志的。



2.佘太君与穆桂英详考

至于戏曲小说中所说杨业之妻是佘太君,文广之母是穆桂英,都于史无证。余太君最早见于元代杂剧,到清代方志和笔记里,才出现杨业娶折德扆之女,而佘太君是折太君音讹的说法。

宋初武将中确有折德扆其人,但这些方志和笔记颇有倒果为因的作派,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宋代史籍和碑刻还不能验证这说法。

三、杨家将故事流传甚广的原因

杨业父子的事迹虽然在仁宗以后已流传在里儿野竖之口,但通过文艺方式广为传播似在宋室南渡以后。对杨家将故事进行全面考证的余嘉锡推断:“今流俗之所传说,必起于南渡之后。时经丧败,民不聊生,恨金人之侵扰,痛国耻之不复,追惟靖康之祸,始于徽宗之约金攻辽,开门揖盗。因念当太宗之时,国家强盛,倘能重用杨无敌以取燕云,则女真蕞尔小夷,远隔塞外,何敢侵凌上国。由是讴歌思慕,播在人口,而令公六郎父子之名,遂盛传于民间。”

宋代市民文艺的兴起,也为杨家将传说的不胫而走提供了载体,在已知宋代话本中就有《杨令公》和《五郎为僧》等名目。



宋元易代,又是中原国家输给了北方游牧国家,几乎是宋辽、宋金关系的翻版,于是杂剧扮演杨家将题材,也成为当时民族感情的一种寄托。不说已经亡佚的,现存元杂剧中,《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昊天塔孟良盗骨殖》和《八大王开诏救忠》都是演述杨家将故事的。

《谢金吾》有一段唱词道:

他他他也则为俺赵社稷

甘心儿撞倒在李陵碑,

便死也不将他名节毁。

他也曾斩将搴旗,耀武扬威,

普天下哪一个不识的他是杨无敌!

谁听了都会热血沸腾、胆气贲张的,不过撞倒李陵碑只是艺术夸张,于史也是无证的。

最佳贡献者
2

杨家将有后人。

当年北宋灭亡,杨家被抄,杨延郎的大儿子杨宗到安徽隐姓埋名,娶了一位姓越的姑娘,因担心杨家血脉被金兵报复,此后杨家人都改姓为越。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祖、不忘根,越氏一族在村里修建了祠堂,一直供奉着折太君(后多被误知读为佘太君)和杨延郎的画像。

拓展资料

“杨家将”是宋元以来在我国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历史传奇故事。老令公杨业、佘太君、七郎八虎(特别是杨六郎杨延昭)、杨宗保、穆桂道英、杨文广、八姐、九妹,包括烧火丫头杨排风,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英回雄人物。特别是在戏曲舞台上,这传奇的一家人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崇高的英雄气概。

“金沙滩”一战,杨氏兄弟死伤殆尽,接着又是令公碰碑、七郎被害,五郎出家,四郎、八郎失踪。仅剩的六郎依然在为国征战。六郎死后,他的子孙——杨宗保和杨文广,仍然是保卫国家的中流砥柱。杨家不仅男性上战场,女性答也是不遑多让。穆桂英挂帅,百岁高龄的佘太君挂帅,让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沸腾。

3

杨家将当然有后代了,2019年四月来自海内外的3000名播州杨氏后裔齐聚一堂,在遵义县虾子镇杨氏香树堡祠堂追思先人,共同商讨传承和弘扬播州杨氏文化,其中以播州为中心,辐射云贵川各地杨家将后裔多有散居。

播州杨氏明以前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土司世家,自杨氏先祖杨端获播州管制权后,世袭29代,绵延725年。至29代孙杨应龙时,发生播州之役,杨氏土司特权被摧毁,此后杨家将后裔散居分布于云贵川各地生活。

杨端一脉传至第六代时无后,由杨家将一脉杨充广之子杨贵迁过继给播州杨昭。宋濂编修的《杨氏家传》记载:“先祖杨信,曾祖杨业,祖父杨延昭,父亲杨充广。杨充广南征与播州杨昭通谱,因杨昭无子,遂将其子杨贵迁过继于杨昭,由此,守播境者皆杨业之后裔”。

杨充广南征,与播州土司杨昭叙谱,得知为同一先祖,皆为“越公房杨氏”杨均之后。杨昭当时尚无子嗣,杨充广便将其长子过继给杨昭为子,这才有宋濂“守播境者皆杨业之子孙”一说。

对照杨氏家谱比对,杨昭998年卒,杨贵迁接掌播州事务,1044年传于其子杨光震,1073年再至杨文广。自此,杨家将一脉在播州繁衍开来。

1700年,播州杨氏第29代孙杨应龙与明廷之间发生战争,史称播州之役。杨应龙战败自缢,弟杨兆龙,子杨朝栋被车裂于市。但历代旁门支系均有保全,散居云贵川各地繁衍生息。

4

你好,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就是杨家将的故居,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杨家将起源于陕北麟州(今神木市)。五代时期,天下分崩离析,“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於周”,杨信乃杨业之父,长期活动在麟州、河曲一带的黄河两岸地区,后杨业到晋阳(今太原)事刘崇。投宋以后,因杨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先后担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在雁门关一线先后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寨、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楼板寨、土墱寨、石趺寨、雁门寨、瓶形寨、梅回寨、麻谷寨、义兴寨。这十几个寨堵住了通往契丹蔚、应、寰、朔等州的大小通道45 处,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严密军事防御体系。《续资治通鉴》载:宋仁宗皇佑年间“韩琦经略河东,按行堡寨,多为北汉名将杨业所度者”。现在依稀还能找到这些堡寨的历史遗迹。

杨家将满门忠烈,坚持正义,前仆后继,忠勇爱国,保境安民的伟大精神,赢得了千秋万代的景仰。特别是杨业老令公的殉难,直接影响到了宋辽势力的力量对比和形势的变化,改变了双方对阵的整个战局。其影响之大,发展为后人褒贬忠奸善恶的永久性题材,盛传千年而不衰。

明代神木人张锐,行伍出身,官至宣府参将。明正统年间,英宗亲征瓦刺,张锐护卫从征。红门儿兵败,张锐舍命救驾,战斗至死。英宗复位后,追封其为光禄大夫。其子张坚,为北防中坚干将,历事英宗,宪宗,孝宗三朝,官至都督同知、大同镇总兵,授镇西将军印。张坚长子张泗、四子张溟,世职参将,作战而亡。五子张刚,由榆林卫指挥升神木参将,英武多谋,曾追金兵于河口堡,大挫其锋。后筑边墙8华里,驻军守卫,保境安民。张刚官至固原总兵,死后追赠都督。张刚之子张斌,高家堡营参将,屡建奇功,调防沈阳后阵亡。张斌儿子张拱薇,三屯营副总兵。臂力过人,善骑射,体恤部下,战必当先。时辽左有变,拱薇奉调往援,中敌埋伏阵亡。

  张锐祖孙五代三总兵,且都是守边将领,其中不少人捐躯沙场,是神木继杨家将之后又一英雄家族。

  清代康熙年间,神木人郝伟,家境贫寒,离乡当兵,因作战英勇,冲锋陷阵,官至云南鹤丽镇总兵。郝伟在滇为官二十余年,简军政、明纪律,士卒爱戴,蛮夷詟服。康熙皇帝多次召见,赏戴花翎,并赐诗扇及袍帽鞍鞯等物。65岁时去世,康熙帝诏赠左都督并亲撰祭文,曰:“鞠躬尽瘁,臣子之精忠;谕恤报勤,国家之盛典。尔郝伟性行持廉,才能称职,方冀遐龄,遽闻长逝,朕用悼焉!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永昭不朽之荣。尔克有知,尚其歆享!”御赐葬银四百,祭品银二十两。

  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神木人武凤来、秦仲英连夺丁丑、己卯两科武状元,赢得 “弓马甲天下”的美誉。

  神府革命根据创建时期,神木南乡温治恭全家参加革命。温治恭有胆有识,是神府红军中一员骁将,每战必冲锋在前,深受指战员称赞。其先后任神府红军游击队第三支队中队长,红三团连长、代理团长等职,战斗中牺牲,年仅25岁。其妻白兰英、胞弟温治景、温三旺亦先后为革命献身,可谓满门忠烈。

革命战争年代,神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陕甘宁边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早在1927年就创建了党组织,1933年建立了神府工农红军,开辟了神府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时期,神木儿女奋勇保卫红色政权,无数志士仁人投身革命,数以千计的人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终于使神府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一直保留下来的少数革命根据地之一。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张闻天、刘志丹、关向应、贺龙、李井泉、宋任穷、乌兰夫、林枫、马文瑞以及著名的民主人士李公朴、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等,都曾在神木生活、战斗和工作过。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神府根据地成为延安党中央与晋北、晋绥、华北等革命根据地联络的枢纽,政治、军事地位极为重要,曾设为特区,直属党中央领导。神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里成长了王瀛、汪铭、张友清、王兆卿、贾拓夫等一批民族精英。

  被人民群众称为“黑狸虎”的王兆相,1909年出生于神木南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神府佳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创建神府革命根据地时,由于王兆相具有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和他领导的工农红军勇猛无畏,能征善战,犹如神兵天降。在王兆相的领导指挥下,战胜了敌人多次大规模“围剿”,钳制了敌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进攻。在8年时间里,神府红军由7个人壮大到2000余人,神府佳榆地区发展为拥有4.2万平方公里面积,14万人口的巩固根据地。此后,神府红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南征北战,屡建奇功,至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铁甲劲旅。

  杨家将保境安邦,精忠报国,子继父,孙承子,上下同心,齐心合力,共赴疆场的壮举,以及张锐祖孙五代忠贞救主、报国成仁的精神令人敬佩。近代,神府佳革命根据地的创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是现代版“杨家将”的具体体现。神府红军战士冲锋陷阵,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是神木尚武习俗与杨家将精神的传承。

  杨家将的英雄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已升华为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研究杨家将历史文化,就是要弘扬杨家将精神,挖掘杨家将这个英雄群体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传承千秋万代。

这些都是我所了解的,身为神木人的我,也感之非常骄傲!杨家将满门忠烈,坚持正义,前仆后继,忠勇爱国,保境安民的伟大精神,赢得了千秋万代的景仰。

5

杨家将杨业三代驻守边关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尤其是影视剧的热播,更是让杨家将的故事深入人心,但是故事总归是故事,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被杨家将故事感动的同时,也要知道,这仅仅是一个故事,比如《穆桂英挂帅》在影视剧中,在戏曲中都是非常感人的,但是历史上其实根本就没有穆桂英本人。

那么这个故事取材于哪里呢?其实在历史上确实有杨业这个人,杨业祖孙三代镇守边关的事历史上也却有记载,但是杨门女将却全都是瞎编的,因为要突出杨家将的忠诚,男人为国捐躯,女人披挂上阵,这故事才悲壮,令人感叹。这其实也是当时对百姓宣传爱国的手段。

言归正传,杨家将里不仅杨业确有其人,而且其中的佘太君。也能找到原型,历史上的杨家将并没有那么勇武,而三代镇守边关,主要还是因为找了两个好亲家,为什么这么说,我下面分析一下。


北宋是继后五代十国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而建立的朝代,北宋的实力是建立在唐朝后期的大分裂局面上的,所以北宋在北方并没有绝对的统治力,在北宋疆域的北方有两个虎视眈眈的国家,一个是辽国一个是西夏,占据着黄河东西两岸。由于古代的势力范围没有那么明确,所以在这三国之间,有一个三不管地带,这个地方有著名的三个州环州、府州、麟州,由于是三国交界,这地方各个民族混杂,有许多以部落为群体的少数民族,而这支力量自然是三个国家都想争取的。

而杨家将杨业的妻子佘太君其实在历史山叫折赛花,她的娘家折家可是非常有背景的,折氏一族是这三大州之一府州有名的部落家族,折家和辽国是宿敌,因为他们同出一脉,都是来自于青海的鲜卑族,后来内迁后,在唐朝分为折氏和拓跋氏两个部落,后来人家拓跋一脉发展壮大,建立了西夏,两族自分开便成死敌,后来在后晋时期,契丹人曾要将折氏一族强迁出府州,折氏也和契丹最后的辽也成了死对头。

一个小小的折氏对付这两个大势力肯定力量薄弱,为此他们积极寻找支援,而此时,最好的选择是归顺唯一可以与两大恶霸抗衡的宋朝,折家有宋朝的撑腰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次次击败了西夏和辽的进攻。就连著名的《水浒传》中写的宋江征讨方腊,其实折家军也是主力。

折家为了扩张家族势力,必须积极地与汉人联姻,于是折家就和杨业杨家组成了联盟,杨家其实出名的战将也只有杨业、杨六郎和杨文广三代人。而且打仗远远不如折家,但是北宋要吹牛呀,要让这个故事作为政治宣传,必须先鼓吹杨家将,再鼓吹杨门女将,把人家折家倒贬低了。反正就是我大汉人厉害,折家就是绿叶衬托的。

杨家虽然没有穆桂英,但是在后代中有慕容一族,也就是金庸《天龙八部》里常描写的慕容公子这一支。杨家将肯定是有后人的杨业的侄孙娶得慕容氏就是为了将慕容家族也拉进来,这样杨家、折家、慕容家可以形成一个铁三角,大大提升了各自的势力。

与杨业后人联姻的这一支慕容氏来自于环州,曾经也归顺过北宋,而且战功赫赫。他们有古代鲜卑族的血统,都是横刀立马的汉子,所以杨家联姻都算是高攀了。杨家将折家和慕容家通过联姻,成功将两个部族拉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建立了铁三角。这也就是为什么杨家军能够成功镇守边关十年,而屡屡击败西夏、辽国的原因。

从杨业到杨六郎再到杨文广,杨家并没有为战争耗尽人丁,而是代代相传,只是最有名的就此三人,再加上当时文人墨客宣传爱国的需要更是你一笔我一笔的添油加醋,杨家将人丁确实加了很多,却把人后代给写没了,说白了都成了政治的牺牲品,被征召的士兵,战死的姓李的,姓杨的,姓张的等等,也不知道多少个,反正没记在历史里,也就早被人忘得一干二净了。

6

据我所知,山西代县马峪河附近有一个名叫鹿蹄涧的山村,村里有一千多村民自称为杨家将后代。

忻州市代县在北宋为代州,是杨令公戌边的地方,即杨家将后代在代县,有点靠谱。

而鹿蹄涧村民自称有传家宝,可证明是杨家将传人。

他们说,杨令公在陈家谷被俘就义后,他的子孙在代州成家立业,生活了下来。

在元朝时期,杨继业的十四世孙杨友外出狩猎,射中了一头梅花鹿。梅花鹿虽中箭,却突然消失。杨友只在梅花鹿消失的地挖掘出了一块印有梅花鹿印记的怪石头。杨友把石头带回家,当成传家宝代代往下传。

故事很精彩,怪石头也的确传承了下来。

但用这块怪石头来证明杨家将后人的身份,似乎有些牵强。

鹿蹄涧村民不服,说鹿蹄涧的村名也是由“鹿蹄箭”讹传而来的。

但还是看不出杨友射鹿和杨家将有什么直接关系。

不过,吉林省吉林市有一个名叫杨永玖的人,他家有《杨氏谱书》,曾得吉林市文物管理部门的确认。

杨永玖家的《杨氏谱书》编写于“康德元年岁次甲戌夏四月”,上面附有杨家建功立业的英雄,称其祖籍为山西代县鹿蹄涧村,后迁贵州,再迁吉林。

以杨永玖家的《杨氏谱书》作为旁证,似乎可以断定鹿蹄涧村民为北宋爱国名将杨业之后。

另外,南京高淳淳溪镇有两个比邻而居的村子,分别叫杨家村和新杨村。两个村里的大部分人姓杨,并且都自称是杨家将后人。

杨家村老人杨学松说,村里人人会讲杨家将的故事,但从来不听不唱《金沙滩》、《双龙会》,没办法,后人不想听先人惨死的故事。这两出戏,如果是附近有村子上演,杨家人也必会出面干涉,绝不会让他们上演。

杨学松家还保存有《芦溪杨氏宗谱》,查该宗谱可知,当地的杨姓始祖杨时荣,属杨家第78世传人,是宋靖康年间迁居溧阳崇教乡(今高淳长芦杨家村)的,但没有任何关杨家将的记载。

杨学松很坦然地解释说,主要是元清两代的统治者为少数民族,杨家将抵御外族入侵的事迹属于敏感话题,祖上为了保护杨氏家族不得不在宗谱里把这一段家族史隐去。

好吧,高淳杨村应该也是杨家将后代。

湖南凤凰县阿拉营镇的古老土家村寨书家堂也有杨家将后人。

这个村寨有二百多户人姓杨,其中的杨秀河家里珍藏有一本扫描版的《杨氏族谱》,上面记载:北宋皇佑四年,南方苗民龙志高谋反,杨六郎第三子杨再思奉命平南,后来在此地屯兵繁衍。

对于书家堂杨姓是否真为杨家将后裔,专家尚不敢轻下结论,但一致认书家堂古城保留着浓厚民俗文化气息的明代雕花门窗和木质建筑,向上申报,国务院后将之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管如何,代县鹿蹄涧村、高淳杨家村和新杨村、凤凰县书家堂都有自己的一套《杨氏族谱》,虽然这些族谱互相间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但都脉络分明,多少有些说服力。

家住四川省梓潼杨开华老人家没有《杨氏族谱》,但他家代代相传有一套枪法,自称是杨令公首创的杨家枪,有这套枪法,足以证明自己就是货真价实的杨家将后人。





7

杨家将当然有后代了,那是必须滴!然后,关于杨家将的后人的问题,主要又可以分为正史和演义这两种情况。

第一,正史记载的杨家将(杨家世代单传,前后共三代人)

第一代传人是杨业,也叫杨继业;第二代传人是杨延昭(即演义小说当中的杨六郎);第三代传人是杨文广。

第二,演义小说当中描述的。此类的情况比较多了,主要又可以分为下列的三种情形:

(1)《杨家将演义》当中的:流传得最广的说法就是“杨家将七郎八虎”的故事了。其中据说是七郎杨延嗣武功最厉害。而据说杨家之所以和潘家(潘仁美)结怨,主要就是因为杨七郎打死了潘仁美的儿子潘豹了。

(2)《水浒传》原作小说当中的:《水浒传》原作小说当中的青面兽杨志,就处处标榜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人了。杨志后来成为《水浒传》梁山马军八骠骑之一。杨志总体上来说是属于武功不错但是运气欠佳的人。

(3)《说岳全传》原作小说当中的杨再兴。据说在正史上也有杨再兴其人其事的,而且正史上的杨再兴还是岳家军的第一猛将。只是正史上的杨再兴到底是不是杨家将的嫡系传人,还尚待考证。然后,《说岳全传》中的杨再兴,武功只是中等偏上的水平而已。后来,才刚刚归降岳飞不久的杨再兴,在小商河遇难了……

8

说实话,真不知道。中国人挺讲究族谱,但很多没延续,所以连自家后代都不很清楚。有时候真切的沉浸在历史的长河,(比如孔子家族)可又有多少后人还住在他祖宗建造的屋里,很多已经成为游览的景点。所以祖上的荣耀不会给后代带来多少荫庇,反而徒增烦扰。别去刨根寻源的好,假如追寻到你祖上曾是哪朝王公贵族又能咋样,徒伤悲。过平凡人的日子吧。

9

杨家将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忠君报国的赤胆忠心令人景仰,他们抗击外侮的英勇事迹万古流芳。拜宋元的民间艺人所赐,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

但是历史与演义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杨家将的故事源头肯定要说杨业,杨业,即演义中的杨令公,他是宋初名将,因抗击契丹英勇善战,得名“杨无敌”,最后被契丹俘获,绝食三日而死,壮烈殉国。

在各种演义里,有七郎八虎,杨门22位女将等,多为杜撰。不过杨业确实有7个儿子,只有杨延玉战死,其他孩子都长大成人,所以杨业虽然为国捐躯,却没有绝后。

杨延昭,就是故事里的杨六郎,其实是杨业长子,继承了父亲杨业志向,长期担任雁门关守将,契丹人十分畏惧杨延昭,给他取名“杨六郎”,因为契丹人有崇拜“六郎星君”的传统。

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多年,跟他的父亲一样为国尽忠。后来《澶渊之盟》签订,宋和辽达成和议,杨延昭便不再有用武之地了,杨家将的故事便也落幕了。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曾跟随狄青四处作战,是杨家将第三代中官最大的,当时前方战事比较缓和,北宋已经与辽国签订停战协议。杨文广是因为祖父辈的庇护出名,实际上的战功并不多。

从杨文广之后,杨家基本上就算是没落了。杨家也就前三代较出名,后代名气就渐渐小了。后来杨家将故事多为杜撰。

关于杨家后代分布很广,全国各地都有,比较出名有以下几个地方。

1、雁门关下鹿蹄涧村

当年杨家父子长期驻守雁门,其后人便在此生息繁衍。在如今的雁门关一带,还有着大量的杨家后人聚集,那里还有一个杨家的祠堂,名为杨忠武祠,亦称杨令公祠。杨令公祠建于元代,是杨业的第十六世孙杨怀玉所建。也有说是十三世孙杨山所建。

鹿蹄涧村杨家祠堂是目前国内现存最为完整的杨家祠堂,杨令公祠里面有碑文记载了杨令公的后人分布,除了雁门关附近,还“流布英种于川、广、淮、扬间”。

整个村子不过1000多口人,但是一半以上都是杨姓,而且都自称是杨家将后人。

这其实是杨家祠堂保留的史料证实的,祠堂里还存有“杨族史卷”和两部杨氏族谱,这些都是杨家后代精心保存下来的。

村子每年都会举行祭祀,而且全村人聚集在一起,高唱杨家将的戏曲。而鹿蹄涧村,也被很多流散在祖国各地的杨家将后人,共同认为是最大的祖地之一。

2、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

当年为了躲避元朝大军,杨开华老人的祖辈带着家人来到了四川。由于四川本来就是一座天险,所以当时杨开华的祖辈就决定定居在这里,也就一直到了现在。杨开华是杨继业的第37代传人。这支到达四川梓潼县的杨家血脉,他这一门还世代练习杨家枪法。

不过老人的儿子杨鹏拒绝传承杨家枪法,选择离乡打工。后代对杨家枪法已经不感兴趣,也让老人烦恼不已。

3、江城杨家将后人

吉林市的市民杨永玖从家中翻出了来了一本《杨氏族谱》,虽然只有简单的300多页,但是根据上面记载的内容看:

溯查杨姓始祖原籍系贵州人,自康德年间携眷属移居永吉州……康德元年岁次甲戌夏四月”、“追远堂记”等字样。

这支是杨家后人迁移过来,而且里面还记载了很多杨家后人立功的故事。比如在清朝的时候,就有5位杨家后人被清政府封为将军,超过30多人都在军中担任过职位。

后来经过查找发现,他们这一脉来自于杨继业的28世孙,名字叫做杨荣。家中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哥哥。当时父亲已经在山西的鹿蹄涧居住,杨荣在后来迁到了贵州。

后来又由于战乱,杨荣带着全家老小从贵州来到了吉林。再后来他的孙子和侄孙生了8个孩子,然后形成了8个分支。他的八世孙是黑龙江副都督杨凤翔,曾经是非常出名的抗沙俄大将。

后来根据吉林省文物管理部门考证,此地的杨家将后人确实是杨家将一脉。

4、高淳淳溪镇杨家村

在高淳淳溪镇往西10多公里的地方,有两个紧挨着的村子——杨家村与新杨村,两个村子当中的人基本上都是杨姓,共同供奉着同一个宗祠,乃是杨家将的后人。

两个村子当中辈分最高的是102世的杨广木,如今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辈分最小的是还在上二年级的杨麟间,中间整整差了8倍,正好是九世同堂。

虽然他们自称是杨继业的直系后人,但是并没有把杨继业当成第一祖辈,而是一直尊称第七十八世的杨千一为世祖。因为他们本来也并不居住在高淳淳溪县,而是在杨千一的时候搬迁过来。

整个村子还恪守着很多的传统,比如说不听不唱《双龙会》。孩子入学之前,每个人都必须先到祠堂前面跪着,聆听家族当中的长辈讲述杨家将的故事。

是否是杨业后人,这里需要打问号,北宋距今有一千多年,照着20岁一代人算得话,古代人都早婚早育,到现代也不能100多世。

5、湖南凤凰阿拉阳寨

一处位于湖南凤凰县的偏远小山寨,居住着200多户杨姓人家,他们自称是杨家将的后人。现年36岁的杨秀河,自称是杨家将的第37代传人,甚至还拿出了了一本扫描版的《杨氏族谱》。

族谱当中记载他们这一脉的来历,是由于当年苗民叛乱。杨六郎的第三子杨再思,奉命南下平乱。由于此地地势险要,杨再思就决定留在这里。后来朝代更替不断,他们也没从这里走出过。

虽然是杨家将的后人,但是都是靠种地为生。整个村子几千口人,但是只出来了几个大学生。

他们这一脉到底是否是杨家后人?仍然要留有疑问。

10

有啊,比如评书演义里就有杨家将的后人。

《水浒传》里的青面兽杨志,《岳飞传》里的杨再兴,那都是高手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