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最大的事是生死,王朝最大的事是皇帝继位和驾崩。历朝历代的陵墓都是皇帝继位中期甚至早期都开始为自己兴建。历朝历代丧葬礼仪(下葬过程)不尽相同,较为详尽的是清代。故而福垊先谈谈清代建陵的最后一名工匠如何出来,然后再谈谈清代皇帝的下葬过程。



建陵工匠累死累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最终陵成人死。建造皇陵时间最长花费最大不是秦始皇陵而是西汉的茂陵。刘彻在位54年,光修建皇陵都用了53年。当然福垊这里说的是清代,清代建设皇陵用时都没汉武帝那么久。修完陵墓杀死工匠的目的有二:第一保密原因,防止盗墓。第二、下葬后,需要工匠封锁墓门。那么工匠甘心就这样死掉吗?他们怎么逃出?




当然不甘心!他们有一个方法,那就是采用上面的抵墓门的方法固定墓门。首先,他们事前在两扇墓门上打孔。其次,将拐钉钥匙套在抵门石条上方。再次,困在里面的他们挪动抵门石条。然后打开墓门,偷偷逃离,关闭墓门后,用拐钉钥匙将抵门石条向前拉,最终抵住墓门。这样墓门就成了形同虚设,后来被皇室得知,工匠全部处死,并堵死了他们出来的一切可能。想出来,不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的。

不过总有例外。当年孙殿英盗东陵,就是找到当年的石匠才找到墓门的。那么这个石匠是如何逃生的呢?他知道自己完成慈禧的陵墓会死,于是提前“死”了。他被扔到了郊外。其实孙殿英盗慈禧、乾隆的陵墓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原因。

那就是当年乾隆在修建自陵墓时,曾以对明陵进行修葺的名义而“偷梁换柱”和破坏式的修葺。他这种做法主要是为更好地建设自己的陵墓。福垊认为,乾隆皇帝的陵墓被孙殿英盗窃,也算是报应吧。那我们就以乾隆为例看看皇帝的下葬过程吧。

乾隆皇帝的下葬过程

乾隆皇帝的裕陵耗时9年,用银203万两银子。其实清朝前期实行火葬,丧仪简单。雍正皇帝时命令皇帝以后实现土葬,基本采用明朝丧葬仪式。



乾隆去世之后,称大行皇帝还是大行太上皇呢?福垊认为应该还是大行皇帝。去世三日后,沐浴入殓于梓宫,盖棺定论尊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尊庙号高宗。然后在乾清宫停灵,清朝皇帝停灵时间不一样。停灵最长的是顺治皇帝,有25天;停灵最短的是光绪皇帝,仅11天;乾隆皇帝停灵为20天。

20天后,将乾隆的梓宫(棺椁)由乾清宫移动到寿皇殿,有的皇帝的梓宫则移到观德殿。寿皇殿、观德殿统称为殡宫,在殡宫的时间也不统一。最长的是福临——两年两个月;最短的是胤禛——一个月;乾隆的是半年。

一个月后,乾隆皇帝的灵柩入葬于裕陵。在裕陵也要停放一段时间才封墓门,这个时间也不统一。最长的是同治皇帝——停放五年,最短的嘉庆——停放一周,乾隆皇帝则是10天。

谢谢大家,敬请评论指教。如果喜欢还请点关注和赞哦。

最佳贡献者
2

古人有视死如生的观念,所以皇帝即位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为自己修建陵墓,以秦始皇为例,当他13岁刚登上皇帝的宝座时,陵园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到秦始皇去世还没有完全峻工,于是秦二世继位之后又补修了一年。皇帝生前哀荣无限,生后的排场并不比生前逊色,所以下葬过程往往都极其隆重,除非遇到战乱年代,自然也就顾不上那么多讲究了。

历朝历代,帝王下葬的过程及方式都大同小异,除非一些少数名族政权,会按照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而选择比较特殊的丧葬方式。比如成吉思汗的陵墓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传说他的下葬过程是采用一种“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的习俗。

传说成吉思汗生前就选好了自己的墓地,他死后消息也不能外传,亲信们在运送其灵柩到陵地的过程中“遇人尽杀之”。到了地点后把灵柩深埋,并将墓穴填平,把草仍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然后让群马在上面踩踏。等到第二年青草长出,与茫茫草原没有区别,才将军队撤走。为了能找到祭祀的坟地,人们牵一只幼驼过来,然后当着驼母的面杀掉并将血洒在墓地,每逢祭祀时,人们再把驼母牵来,它徘徊哀鸣的地方就是陵墓的所在地。

而清朝皇帝下葬的过程最为繁琐,也有比较细致的记载,我们可以借鉴一下网上的资料:

皇帝咽气之后(称晏驾或驾崩),要择吉时良辰入殓。入殓之后,还要不断地举行法事和吊唁活动。在德胜门还要演杠十天,杠夫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大约有万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练到走时水洒不出来为止。在演杠时,还要日夜施工,抢修去陵墓的御道。 出灵那天,先用72人将棺木抬出东华门。此时,皇室官府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有1628人之多,他们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浩浩荡荡,十分威风。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轮流抬送。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然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宗室觉罗的队伍,车轿连绵不断。在送葬行列中,还夹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身着法衣,手执法器,不断地吹奏、诵经。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几里,从北京到陵地,沿途几百里,第段距离还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这种芦殿也是玉阶金瓦,朱碧交映,十分华丽。

那么,最后一名工匠是怎么出来的呢?


通常工匠都能出来,墓道的大门后都有一块巨大的封门石,当把皇帝棺椁安顿好后,里面的工匠全部退出,然后在关闭墓门的同时拉动机关,封门巨石自动落下,将墓门从里面顶死。但是埋葬完皇帝之后,工匠的命运就不好说了,为了防止墓葬被盗,工匠做为熟悉墓葬结构的人,都成了陪葬品。这就是封建阶级的的残忍之处,当然工匠的家人会受到相当丰厚的优待。以汉景帝的阳陵为例,考古人员在其陵南边发掘出数里长的殉葬坑!坑中尸骨不计其数,很多骸骨的手脚上还带有镣铐,据推测都是修陵墓的工匠。

感谢朋友们点选、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3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人这一辈子,打出生起,吃够了,喝够了,玩也玩够了,临到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死后埋葬这事。而皇帝崩了这事,那更是了不得的大事,大部分皇帝打登基开始就为自己个死后的事开始谋划。

找地头,玩规划,还专门成立一个部门,别的不干就忙乎给在世的皇帝修陵墓的事。那么大家伙都知道,当皇帝崩了之后,把那棺椁往地宫的棺床上一塞,一大帮人撤出来,最后要留一关门的,要求这门关了之后是不能从外边打开的。

就这要求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门里边就得蹲一个大活人,从里边把门锁死了,外边自然就打不开了。

可这事没人干呀!

哦!皇帝崩了埋进去,为了锁门,就得留一个关门人,说好听点您这是为了工作把自己个奉献给皇上了,说不好听点这就是活活的把自己个给葬了啊!这没几个人会情愿干这事,就算是您强迫人家去干了,免不了这位瞅着外边没动静,蹲里边给你整个破坏,把躺下这位拉出来,自己躺里边去,那叫得不偿失啊,所以皇帝也真不会在关门的时候,留这么一位蹲里边关门是吧。

当然这门关好了,他不介意在门外边把这干活的工匠弄死,守住他这地宫里的消息。当然这事就不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了。

那这事咋整呢?要不说这智慧就出自民间呢?这事最后还是被咱玩石头的工匠给解决了。

好了,咱就拿满清地头上的皇帝下葬过程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举例

乾隆知道吧?有名的败家子,活着的时候败家,把个雍正留给他满满的一国库的雪花银糟蹋了个干干净净,临到了眼瞅着国家都快撑不下去了,蹲紫禁城里开始卖官挣钱,勉勉强强的把自己这波算是撑下去了。

那么他修自己那裕陵用了九年时间,白花花的雪花银就整出去二百多万两,整到最后,经费有点不足,加上需要的金丝楠木也不好找,他这本着好面子的原则,他这就把眼珠子瞪向了明十三陵的木头疙瘩。

这明十三陵长陵、永陵和定陵这三家的金丝楠木是最棒的。有一天这乾隆打着要祭拜朱棣的幌子,跑到长陵去实地勘察。

“好啊!这木头又粗又壮又大!”乾隆拍着金丝楠木这顿夸奖,可要把这木头撬下来用在自己的陵墓上,这好说不好听啊,咋整?

结果有那脑壳起泡的大臣想了一主意,打着修缮的名义,把这金丝楠木偷梁换柱了。

您这修咋也得讨钱不是,他就这么修,开始是大建筑,他就改成小建筑,人家开始有小建筑,到他修的时候直接就修没了,开头十几个建筑,到修完了变成一个巴掌都能数的过来的建筑。

好吧,这也是一种盗取吧,乾隆妥妥的把修自己陵墓的木头疙瘩算是找齐了,可他没有想到,多年后有个叫孙殿英的主,把他这辛辛苦苦搞了的东西全弄没了,啊,这也叫天意难违吧!

哎!这话头扯的有点远,咱拉回来继续聊。

当年乾隆蹲在龙椅是崩了,虽然说当了太上皇,但手里的权利只要是活着,就没有一丁点给出去的意思。他这一崩,最开心的当然是嘉庆了。

所以这乾隆崩了三天之后,太监给这尸体洗了最后一个热水澡,装到棺材板里这才结束了他掌权的生涯。

下葬的过程

按照满清的规矩,乾隆这棺木蹲乾清宫停灵,这一停就是二十天。

当然这停灵的时候,下边人还在忙乎着,一波人挑吉日,一波人开始整着仪式。

在德胜门这地头上,就要杠演十天。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啥叫杠演?”

简单的说一帮子杠夫蹲在这里做个出殡的预演,他们先找一块重达万斤的木头,就这分量要和乾隆那棺材一样的重。上面再整满满的一碗水,要求很简单,您这往起一抬这水碗里的水不能有一滴掉出来。

他们这里杠演,别人也不能停着,日夜抢修这陵墓的御道,方便乾隆大大方方的进去,舒舒服服的躺下去。

这事都整妥了,这就开始出灵。先找七十二个棒小伙子,把乾隆抬到东华门,跟着这拉藩的,扯旗的,举伞的,吹喇叭的,玩唢呐的,全塞到队伍里,光这些人就有一千六百二十八人。

你就别说那些个举着纸糊的洋枪,洋炮,洋人,那就更多了,这些东西到了地头上全得烧了。

这一出了东华门这杠夫就整到了一百二十八个人(每班),路太长了不然累吐血了都抗不动,还得三班捯饬。

接着这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灵的八旗大兵跟着,那些个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怼在队伍中间,扯着嗓门在哭上几嗓子。

一路上叮叮当当的道士,和尚,尼姑一排排的往前走,这就十几里的送葬队伍就出来了。

到了地头上把乾隆塞进去,所有人一前一后的全出来。

接着就是最后的工匠玩手艺的时候了。

这大门里边有一块立起来的长条形的封门石,这物件是卡在地面上的一个凹槽里。这工匠先把这大门关一边,这边先弄死了,人再出来,接着把这石门的另半边关虚掩着,从这门的一个空洞中伸进一把钥匙。

当然这钥匙不是咱锁家门的钥匙,他前头是一个凹字形的一个扣,正好能套在那立起来的石条上,好吧,套上去以后,就这么一拉,立起来的石条就倒了,一下就把剩下的半扇石门就给顶死了。齐活,这活也就干完了,这人也不用蹲里边锁门了。

当然这事处理完了,就该皇帝处理这帮子干活的工匠,毕竟是他们修的这地宫,里边的情况比皇帝都清楚,所以被弄死是在所难免的。

据说当年慈禧挂了之前,就专门给她干活的八十一个工匠下了旨,就等着这墓一封,就处死这波人。

这事还被整漏了一个,一个叫姜石的人,干活过程中被石头砸晕了,大家伙以为这货死了,就扔到了乱葬岗,结果这货命不该绝又爬着回了家,没敢声张。这事到了孙殿英盗墓的时候,又把他找出来这才找到了慈禧的金刚墙,才顺顺利利的把慈禧的墓给盗掘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4

古人迷信,在封建时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无一不是迷信的,他们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人死后也要同生前一样吃穿用度,他们“视死如生”,死去的人比活着的人更要讲究体面排场,这就造成了其后的盗墓文化,而皇室的葬礼尤为隆重繁琐,陪葬的宝物更加丰富值钱,这就让盗墓贼有机可趁,即使堵上性命也要挖到财宝。

帝王究竟对葬礼“讲究”到什么程度?

我们知道人死后不能马上下葬,需要停灵几日,才能下葬,普通百姓尚且如此,皇帝更是如此,皇帝死后首先要在乾清宫停灵,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十多天,长则几个月。皇帝为何要停灵呢?一是因为祖宗的规定,大家都是这么办的,二是,陵墓还在不断修葺,以求达到最完美。有的皇帝去世的太快,陵墓还没修完,只能让他的尸体在酷暑中等待下葬。

皇帝的丧事是“国丧”,“国丧”的意思是,不会让任何一个人好过,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在皇帝死后三年,只能忍受清苦的生活了。

按例,皇帝死后,在上谥号入葬之前称为“大行皇帝”。死当日要进行“小殓”。小殓后,当日或过几日进行“大殓”丧仪,亲王以下,顶戴官员以上;和硕福晋,佐领三等侍卫妻以上等,要到乾清宫内瞻仰皇帝的遗容,近支王公、公主、福晋等要到乾清门内的丹陛上,随嗣皇帝行“大殓礼”。

大殓后,灵堂设在乾清宫内,正中宝床上停放梓宫。乾清宫是皇帝睡觉的地方,在此处停灵,含有“寿终正寝”的意思。

头三日,朝、晡、日中三个时辰,嗣皇帝要到灵前举茶、上食,奠酒行礼。在京的文武候补官员、进士、举贡、吏典、僧道等官穿素服,齐集顺天府三日,早、晚行礼举哀。
由此可见皇帝葬礼的繁琐。

古代帝王下葬有三种形势,有的依山傍水,利用山丘作为墓地,有的在地宫上砌宏伟的砖城,不过大多是木椁地宫。


出殡那天的阵容也很豪华,就那慈禧来说吧,出灵那天有72个人抬棺出东华门,64个引幡人,高举旗伞,然后是浩浩荡荡的,体现皇家威仪的仪仗队,有一千六百多人,他们举着兵器,旗帜和“烧活”,也就是烧给死人用的纸品。

最累的是扛夫,在此之前扛夫就经过很久的训练——他们要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进行练习,用和棺木同等重的木头,上面放一碗水,练到走路时水不会洒出来才算合格。

出灵那天扛夫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轮流,避免力气用光发生棺木落地的事情,那可就不吉利了。

皇室宗亲按照顺序加入送葬行列,大小官员倾巢出动,和尚道士手持法器或者经文,不断念诵经文超度,还有乐器班奏哀乐,他们一直走到下葬的地宫台阶才停下,由扛夫或者修葺陵墓的工匠抬入下葬,最后封墓。

那么我们就有疑问了,皇帝的陵墓封上后,最后一名工匠是如何出来的?

秦朝时期,我们有殉葬制度,别说修建陵墓的工匠出不来,就算活着的宫女、士兵也得殉葬。可随着封建文明的发展,殉葬这种制度太残忍,慢慢被一些帝王摒弃,修建陵墓的工匠还是可以逃出生天的,那么他们究竟如何出来呢?

首先,“自来石”是能够自动封墓墓门的,这是运用了杠杆原理,撤掉另一头的物品时,墓门就会关闭。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这一点我们古人早就会弄了。

其次,工匠们设计出一个条石,在里面将石头门顶住,外面是无法打开的。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工匠留下来顶门,那他就不能活着出来了?

后来工匠发明了一个办法,人站在外面先关掉一扇门,从锁孔大的眼里将条石慢慢倾斜移动,条石靠冲击力就能自动堵上门,工匠也就不用牺牲一个了。

第三,封门石的运用。墓门在外面关闭,封门石自动将门堵住。宋元时期的皇陵采用石球滚动的方法将门顶住,先做出一个斜坡的世面,然后挖出沟槽,把石球放在沟槽顶部,人一关门,石球受力,从沟槽顶部滚落,在设计的终点死死卡住门,封门石就形成了。

明清时期开始使用“拐打钥匙”,这是一种特制的工具,工匠先关一扇门,然后站在外面拨弄条石,当另一扇门关上后,条石像钥匙一样卡在门与门之间,墓门也就堵上了。

不过也有很多狠心的统治者,想要杀人灭口,想把工匠都杀死,比如慈禧,她去世前让81名工匠封墓,这些人都知道自己必死,不过只有一个工匠,因为封墓的时候被石头砸晕了,负责看守的士兵以为这家伙挂了,就扔乱葬岗了,后来他又“活”了,在孙殿英盗墓的时候,还起了作用,发光发热,这也是挺搞笑的一件事情。

5

古代皇帝的葬礼,每个朝代都不尽相同,但下葬过程却都大同小异。古人崇信“事死如事生”,皇帝的葬礼自然要表现出庄严与豪华。皇陵修建完后,最后一位工匠都是掌握地宫入口机密的,通常是不会活着出来。

皇帝的下葬过程是怎样的?

我们就以清代为例,清代时皇帝的葬礼与登基、婚礼等大典一样重要,通常是由礼部和銮仪卫共同牵头办理。从顺治皇帝的葬礼开始,清代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帝王丧葬制度,之后的皇帝都是按照此制度举办葬礼。

首先就是陵寝的选址与修建,清代帝王陵寝都是在东、西两陵范围内按昭穆制度进行选址。陵寝的修建通常都是在皇帝生前就要完成,但也有驾崩才修建的特例。像顺治的孝陵和光绪的崇陵都是在驾崩后才动工的。

清代皇帝驾崩后,丧葬仪式很是隆重。驾崩后尚未安葬的皇帝被称为大行皇帝,大行有一去不复返之意。葬礼的第一道程序就是小殓,小殓通常是在当日就要完成,而且需要根据钦天监选择出的吉时良辰入殓。

首先要为皇帝穿戴好衣服鞋帽,嗣皇帝及皇子、皇孙,都要穿上孝服,摘掉帽子上的红缨,剪去自己一缕头发。之后宫内自皇后以下的嫔妃、宫女,都要摘掉首饰与头饰。最后在尸体上覆盖由活佛进贡的陀罗经被。

在小殓完成后的次日要进行大殓,其实在小殓之还有个对尸身防腐处理的过程。大殓通俗的讲就是将皇帝移入棺柩,皇帝的棺柩又称梓宫,是由金丝楠木打造而成。大殓完成后,皇帝梓宫要被移到乾清宫正殿。

殿内设大行皇帝的灵堂,宫门外置织金九龙绮丹旌。皇帝丧礼要颁诏天下,梓宫在乾清宫停放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7天。在此期间,诸王公大臣都要入乾清门,瞻仰大行皇帝遗容。嗣皇帝及皇子们都要行大殓礼。

服丧期间,嗣皇帝对朝臣的奏折,一律改用蓝笔批示,各部院衙门也要用蓝印。之后颁发大行皇帝遗诏,宣布全国致哀,27天内不许有娱乐活动。清代不论皇帝驾崩在什么地方,大殓后都要将梓宫运到乾清宫停放。

在梓宫从宫外运回乾清宫过程中,嗣皇帝必须要跪迎。如咸丰的梓宫运抵紫禁城时,嗣皇帝同治则跪迎于东华门外道旁的。乾清宫的仪式举行完毕后,梓宫就要被移送到殡宫等待下葬,殡宫是景山的寿皇殿或观德殿。

梓宫在殡宫停留的时间根据陵墓竣工的情况而定,有几个月的,也有数年的。梓宫移送殡宫时,先用小轝(yú)抬梓宫出景运门,再更换大升轝运送梓宫。该过程通常在黎明进行,文武百官从东华门到景山跪道哭送。

出殡之前,都先要对下葬过程进行模拟演练。杠夫要按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在德胜门演杠十天。在演练期间,民工要对通往陵墓的道路进行御道改造。送葬是最后的一个隆重仪式,首先当天要烧掉造价昂贵的大法船。

之后是72人的小杠将梓宫抬出东华门,送葬队伍最前面是64人的执幡队,接着是1628人的仪仗队,之后是盖着圆顶棺罩,四周围有绣龙帷帐的吉祥轿,里面放有梓宫。抬棺的杠夫有60班,每班128人,总替补240人。

梓宫之后为武装护卫,最后面是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的送葬车队。在和尚、道士的诵经声中,梓宫被送入几百里外的地宫,最后封闭墓门。在写完皇帝牌位并将牌位放在紫禁城东侧的太庙中后,皇帝葬礼宣告结束。

最后一名工匠会有什么结局?

封闭地宫石门的最后一名工匠通常是掌握核心机密的人员之一,众所周知,皇帝陵墓最核心的机密就是地宫的入口,这个机密一旦暴露,皇帝的陵墓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盗掘和破坏。因此,对这个机密的守护很重要。

最后的这名工匠一般是不会活着走出地宫,在前代之前,为了保障皇陵免遭盗掘,都会对修陵的部分工匠有一个统一的处理方法,那便是杀死知道地宫入口的工匠,其他不知情的一些工匠则会被放掉。

而清代除此方法外,还创造性的发明了一个比较人道的方法,那就是将核心工匠治成哑巴或者使用皇家培养的哑巴工匠,这些哑巴工匠都不识字,再加上古代没有聋哑人专用的手语,即使知道秘密也无法泄露出去。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孙殿英在盗掘慈禧定东陵时,找到的那位姜石匠,就是知道地宫入口的机密核心人员。据说这位姜石匠当时是冒充哑巴工匠,在施工过程中意外受伤晕死过去,结果被监工以为是死人给扔了出去。

正是因为他的泄密,才让孙殿英轻易的找到地宫入口,让定东陵遭此大难。清代以前都有杀死工匠的先例和记载,但并不是将所有参与修建陵墓的工匠都杀掉。他们会选择一些知道核心机密的人,将他们杀死陪葬。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因为秦始皇墓中的一些机关是工匠设计制造的,而且他们对随葬品了如指掌,出去容易泄密,因为当他们封闭地宫和中间墓道,到达墓道时,突然关闭墓门,把这些工匠和放置随葬品的人全部封杀在其中。

据考古发现,秦始皇陵西南方发现的一处墓葬,白骨杂乱的铺了一层,有人认为这就是被坑埋杀害的修陵工匠和夫役。还有吴王阖闾的虎丘坟冢,剑池附近有“千人石”,这就是杀害筑墓工匠和夫役的地方。

总之,皇帝的下葬过程是非常庄重与豪华的,下葬仪式比较繁杂。修建陵墓的工匠和夫役也有一套处理方法,最后一名出来的工匠,在清代通常都是哑巴。

6

一般来说,修陵墓的工匠是没有机会活着出来的。但是人挪死树挪活,工匠们脑洞大开之后,为自己寻得了一条活路。


我国殉葬历史悠久,那些被用来殉葬的人当中,有一个很特殊的群体,那就是修陵墓的工匠。之所以将工匠也用来殉葬,无非就是统治者为了保证陵墓的隐秘,防止被盗。这些工匠生前努力修陵墓,陵墓修好了竟然也成了自己的坟墓,实在可悲!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规模最大的杀工匠殉葬的事件发生在秦朝。

据记载,秦始皇死后,秦二世除了让秦始皇未生孩子的妃子全部殉葬之外,还将所有参与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全部关在陵墓之内,让他们给秦始皇陪葬。秦二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秦始皇陵的宝藏太多,他担心工匠们将陵墓的内部结构和机关泄露出去,所以杀了全部工匠,防止被盗。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陵前后动用了七十万人,花费了三十八年的时间来修建,到秦始皇去世的时候都还没修好。修陵墓的人数如此庞大,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那些参与陵墓内部建造的工匠数量自然也不少。那么这么多人就不反抗被秦二世殉葬吗?

其实当时秦二世耍了一个小心眼,在秦始皇的灵柩安放完毕之后,秦二世下令工匠们到陵墓中领取赏赐,等到工匠们都进入陵墓之后,秦二世便命人将陵墓的门全部关闭封死,然后在门外用封土封住。那些工匠在里面鬼哭狼嚎数日之后,活活被渴死饿死,无一幸免。

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杀工匠防止盗墓的陵墓是成吉思汗的陵墓。

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西征西夏的途中暴病身亡。按照蒙古人密藏的习俗,成吉思汗的子孙将他的灵柩用骆驼来送灵,一路上遇到任何人都会被杀死,然后带到陵墓殉葬。等骆驼到达陵墓之后,士兵会将修陵墓的工匠和全部送灵的人全部杀死殉葬。而那些骆驼一样会被杀死殉葬,只是因为骆驼善于记路。

最后,士兵们掩埋完陵墓之后,会骑着马将地面踏平,不封不树,等到上面长满野草之后方才离开。当然,这些士兵回去后也是会被杀死的。就这样,连成吉思汗的子孙都不知道他葬在哪里,更不用说盗墓贼了。时至今日,成吉思汗的陵墓依然是未解之谜,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寻找成吉思汗的陵墓,但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说,古代皇帝为了防止陵墓被盗而将工匠殉葬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工匠们学会了“陵墓逃生术”,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修完陵墓出不来啦。

我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陵墓逃生事件”发生在明朝,具体来说就是万历皇帝的定陵。

当时我国在发掘定陵的时候,考古工作人员怎么也推不开地宫的大门,突然有个工作人员突然发现门缝里面有东西,凑过去往里面一看,原来是一块长约1.6米的石块抵住了门。

这块石块就叫做“自来石”,它就是我国古代工匠的发明。

简单来说,就是工匠们在修好陵墓之后,会被要求将陵墓大门反锁。但是要想反锁大门,人就只能待在里面才能做到,这不是死路一条吗。工匠们自然不甘心死在里面,变成殉葬品,于是发明了自来石。具体做法就是,地宫大门关闭后,工匠在里面将自来石竖起一定得角度再打开门,人就可以出去了。等到人出去后,关上门,自来石就会因为自重而倾斜,门完全合上之后,自来石就刚好卡在大门内侧的突起物下面了,这样门就完美密封了,也没人知道工匠逃脱了。

那么能不能在外面打开大门呢?当然古代人不知道里面的机关,自然是不知道如何打开的,但是现在我们通过考古发掘知道了自来石的原理,我们通过使用一个叫做拐钉的工具就可以打开大门了。具体做法是,将拐钉从门缝塞进去,套住自来石,慢慢将它抬起,然后使劲推大门,等到自来石完全竖起的时候,大门就完全打开了。

当然这个方法也不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孙殿英当年盗掘清东陵的时候,也是遇到自来石挡住了大门,他们开始是用炸弹炸开了乾隆皇帝的陵墓,最后将许多宝物给炸坏了。等到盗掘慈禧太后陵墓的时候,他学乖了,让几十人拿着工具将大门撞开,里面的自来石都给撞断了。自始至终他就没动脑筋想想怎么轻松地打开大门,没文化真可怕!

7

古人对墓葬一事一向极为看重,认为有冥界可以接纳去世之人。因此越是身份显赫的高官权贵,其墓穴就越是极尽奢华。他们以为凭借这些可以死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皇帝更是如此。帝王的陵墓自他活着就已开始修建,一般要耗费数十年之久。有时直到帝王去世,陵墓还没有完工。当帝王灵柩归入陵墓时,最后一道工序乃是封墓,到这里才算悉数完成。但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封墓是从墓内完成,那工匠又该如何出来呢?

实际上帝王本就没考虑过让工匠出来。墓中有成千上万的珍宝,而工匠又多是贫苦之人,难免会对宝藏有非分之想。他们掌握墓中的机关及路径,无论是自己下手还是引贼入室,都不是帝王所喜闻乐见的。修建陵墓的工匠如此之多,自然不能全部陪葬,否则难堵悠悠众口,帝王一般会将核心工匠以及善后的工匠杀掉。比如说秦始皇修建秦始皇陵时所征集的工匠多达六十万,据统计陪葬的约有十万人。

人对生皆有渴望之心,帝王虽然要其陪葬,但工匠们也不是没有对策的。有很多工匠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死里逃生,这些逃生的方法也在工匠中秘密流传下来。其中最巧夺天工的方法便是自来石。所谓的自来石,其实只是在墓室内用以顶住门的石柱。由于杠杆原理,室外的人在不凭借外力的条件下,对打开此门几乎毫无办法。这样看自来石其实并无玄机,但事实却截然相反。自来石的巧妙之处,在于与它相配的墓门的设立,门轴的顶端与底部被设计成球形,而两篇墓门中间又分别制作一个突起。与此同时在室内门的中轴线所对的地面,挖凿出近门浅而远门深的槽,此槽的宽度恰好与自来石宽度吻合。自来石在封墓之前一直存放在石槽中,让它一头靠着墓室门。在封墓时工匠离开墓室,自来石就会由于重力和门轴石球重力而落下,然后顶在墓室门口让墓门关闭。

大名鼎鼎的定陵的墓门便是采用自来石所关闭的,当年考古人员为开此门煞费苦心。最后想到了古籍记载的拐钉钥匙,将其伸入门缝中,抬起自来石,并同时推门,这才打开。可见自来石的设计十分巧夺天工。而当年孙殿英盗慈禧墓时,就不得其法,动用了四十多人,生生将墓门用炸药炸开的。

关于工匠的出墓,还有一种说法是工匠会隐秘地挖掘地道,此地道可通向墓外。这样一来即使封墓,工匠也可全身而退。当然在监工的监督下,工程量如此之大的工作,还是很难完成的。因此这种说法也有待考证。

不论工匠有多少种出墓方法,仅自来石一计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工匠智慧的一种体现。到现在为止,自来石已经守卫了诸多墓穴,也保住了很多的墓中珍宝。

8

古代皇帝下葬的过程是怎样的?

其实也有很多人好奇这个,因为在清朝末期时,很多读者曾看见光绪以及慈禧太后的葬礼流程,非常好奇,古代帝王在登基后不久就会给自己的陵墓选址,开始建造,皇帝驾崩后就开始装入棺椁,抬入地宫,最后开始封闭。

其实古代帝王下葬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木椁地宫,这种陵墓的规格是十分宏大的;二是以山为陵,就是利用山丘为墓地;三是宝城宝顶,就是在地宫上砌筑宏伟的砖城。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皇帝的棺木必须是云南的金丝楠木,棺木做成之后还要刷四十九道漆,在皇帝驾崩后就开始选择吉日吉时入殓,随后开始举行法事以及吊唁活动,尤其是皇子皇孙跪拜。

而在这之前最累的恐怕是杠夫,他们要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进行练习,用和棺木同等重的木头,上面放一碗水,练到走路时水不会洒出来才算合格。

在出殡的那天,由杠夫抬出,皇室宗亲以及大小官员倾巢出动,百姓在两旁表示哀悼(观看),后面会跟随一些车辆,里面装的全是一些纸人或者是陪葬品,还有许多人收执法器,奏哀乐、诵经,直到抵达下葬位置,这才开始下葬,最后封墓。

说到封墓,很多人又有疑问,在皇帝下葬后,最后一名工匠又是如何出来的?

当然自古以来帝王就有殉葬、陪葬制度,倘若是陪葬,那么工匠或者宫女自然是出不来的,但是很多工匠并不会这样做,作为修建皇陵的工匠,他们对整个陵墓的走向以及其他信息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据说工匠发明了“自来石”,就是一整块大石头,皇帝下葬后,这块巨石会自动封闭墓门,运用的就是杠杆原理,先用另一头顶起来,在撤掉杠杆另一头的物品时就会自动挡住石门。

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可靠,因为往往有时候杠杆会被压坏,导致里面的石头过早掉下来,所以后来工匠又发明了一个“拐钉钥匙”,就是设计出一个条石,在里面将石门顶住,外面是无法打开的。等到皇帝下葬后,工匠自己站在门外,先关掉一扇门,将条石慢慢倾斜挪移,然后将另一扇门小心翼翼的关上,这样自己就不用在里面了。

所以说一般皇帝不要求工匠陪葬,这些工匠是不可能会在里面出不来的,然而古代帝王大多不愿意自己的陵墓被发现被盗掘,就会下令处死这些建筑的工匠。

还有传言说,负责建筑的工匠都会在地宫挖一条通道,可以通往外界,即使封墓之后,这些工匠也可以通过这条密道出去,这样便可以保证自己被活埋,一般来说工匠也大多没有好下场。

据记载慈禧去世前就下令用81名工匠为自己留下来做最后的封墓工作,工匠都知道命不久矣,当时有个工匠叫姜石,他因为自己喜得贵子,在封墓的时候不小心被石头砸中,众人以为他死了,就将他扔在了乱葬岗,之后姜石却醒过来,连夜跑回家,因祸得福,后来他还带领孙殿英挖掘清东陵。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9

古代帝王陵墓的修建,规模都很大,动则几十年,耗费金银无数,拿秦始皇陵来说,动用了70多万人修建才成。

古代陵墓是皇帝死后的归宿,他们很在意,所以他们不希望后人来打扰,于是设置了无数的防护机关,例如秦始皇陵的墓里就有无数水银,形成山河湖泊,让人望而生畏,不敢盗掘。

一般皇帝陵墓的最后封存办法,都是采取的内封,也就是在坟墓内进行关闭最后的出口,这样比门外封锁的好处是门外很难打开。

但是内封的话,最后封门的人就无法出来,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心甘情愿的死士。

皇帝身边总少不了有几个心腹之人,他们随时愿意为皇家主子效死。

秦始皇找到这样一个人自然不是难事,就算是困难,找一个绝症的人,作为最后封门人,给他家人照顾好,留下一杯毒酒即可。

这样以死士内封门,是最合理的情况,这样做既可以做到内封坚固,又能避免活人冤死墓中。

也就是说,工匠直接放出,只牺牲一人。

第二,机关内封。

最广为人知的机关内封法莫过于“自来石内封法”。

这种内封的方式类似于咱们农村在房门内用棍子顶住的形式,在墓葬门口,做一个凹槽,里面立一根石头柱,同时在墓葬门上做一个横档,在人出去后,石头柱向门外方向倾倒,最终将门在内关死,同时抵住门横档,使门在外无法打开,同时可以不用人在内封门。

但是这种情况,尽管工匠门不用在内死亡了,但是出来的工匠们也没什么好下场,他们会被集体杀掉,因为他们制作的机关他们很了解,万一他们带人进入墓葬,那就坏了,所以皇室会残忍的杀害他们,以保墓葬万全。

不过他们杀工匠的做法显然没啥用,例如慈禧的墓葬,孙殿英直接用大炮开轰,根本不管什么机关。

有一种说法,是让工匠们陪葬,就是说直接采取外封门的模式,将所有工匠封死在墓室中,活活饿死他们。

其实这种说法漏洞很明显,如果工匠真的被封在墓室里,那么他们知道自己必死,死之前你觉得他们会干嘛?难道就不会把皇帝的尸体碎尸万段吗?

所以工匠在墓内陪葬不现实,放出来杀掉还是比较可信,活人陪葬,那就是给皇帝的遗体找虐。

所以,工匠们是从正门出去的,只是留好了机关,锁死墓葬门。

第三,暗洞离开

有些工匠很聪明,在施工的时候留下一条暗洞,他们很清楚做工匠的下场是什么,于是他们想自己保命,在工匠都离开的时候,他们藏起来不出去,等大家都出去了,他们在单独走自己预留的通道,顺手还能带走点宝贝。

当然了,这种操作难度极大,但是还是有人能够做到,毕竟很多事情想要做绝并不容易。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

那就是少数民族风俗了,这里说成吉思汗密藏,这种密藏,是由工匠、官兵组成队伍,工匠修建,不留墓葬包和碑,只踩成平地,官兵杀掉工匠,再驻守一年,等坟墓环境和周围一致再撤离,撤离之前,他们需要杀掉骆驼,否则骆驼记路。

等官兵回到营地,再被集体杀掉,从此墓葬成迷。这种情况下,工匠也是被杀,或者干脆活埋了。

古代帝王陵墓工匠出来,主要还是依靠机关,不过就算出来,生存的概率也不高了。毕竟他们知道的太多了。

10

皇帝死后有一套繁琐的丧葬程序。皇帝死了不能说是死了,要说 “驾崩”。

驾崩的皇帝首先要处理尸体,将尸体淋浴后,涂抹各种香料,然后穿寿衣,嘴内放上玉或者珠子,名叫“口含”。

太子和其他子孙都要身穿孝服守孝,普天之下百日内不准奏乐,四十九天内不得屠宰牲畜,一个月内禁止婚嫁。

服丧期内天下寺庙、道观每日整点鸣钟一百零八下。 先皇遗诏颁布后,僧侣们开始进入灵堂诵经。

此时抬棺人员开始在德胜门演练,要求在一根万斤的独龙木上放一碗水,抬这个木头时要做到没有一滴水洒出来。

同时民夫们日夜抢修通往陵墓的御道。 接下来将皇帝入殓“梓宫”,移到乾清宫,停放27天,进行祭奠。

守灵大臣在此期间不得离开灵堂。二十七日后,梓宫移到景山寿皇殿,等待择日入葬。

到了吉日,六十四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在前面引路,接着是一千六百人的卤薄仪仗队,再下来是七十二名杠夫抬着皇帝的“梓宫”,出东华门往陵寝而去。

“梓宫”后面是全副武装的侍卫,然后是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的送葬队伍,连绵数里。

至于皇帝安葬入陵后,最后一名工匠是如何出来的,就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智慧了。

我们以万历的定陵举例。

定陵地下玄宫外部是由23层城砖叠垒的“圭”字形封墙,后面是六十多米的长方形隧道,前面连接着金刚墙,两壁用九层石条叠砌,顶部用灰砖起券,地面同两券一样,也由光滑的石条铺成。

由地面至券顶通高7.3米,隧道后部与地宫大门相连。位于金刚墙内的地宫隧道,实际上是石隧道的最后部分,也是地宫的引导建筑,这部分建筑称为“隧道券”。券门之下,就是两扇辉煌威武的石门。

石门内有石条把两扇大门死死顶住,使外来的冲击力无法破门而入,防止有人打扰皇帝的灵魂。

这块封门石是怎么进去的呢?放石头的人又怎样出来的呢? 首先可以排除是殉葬的放置的封石。

殉葬者都是杀死之后和皇帝的棺椁一起入葬的。地宫也不可能有别的秘密通道,让人用石头把门堵死后再从秘密通道爬出来。

只能是安葬完毕后,墓门在外面关闭,里面的封门石自动将门堵住。

宋元时期有些皇陵墓道的石门,是采用石球滚动的方法将门顶住的。

先在石门内侧做成一个斜坡石面,门槛处凿出沟槽,槽的顶部放好石球,用敞开的门挡住。

入葬完毕,人走出门外,两门逐渐关闭,石球便沿着地面斜坡滚动,直到石门完全关闭,石球在两门交合处的一个更深的石槽内停住,门也就被堵死了。

明清皇陵墓门是用封门石条封住的,这就必须使用一种特制的工具——“拐钉钥匙”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由一根长条形铁制成有拐弯的钥匙,头部折成一个“∩”形,墓门关上后,将这把钥匙竖起来顺着石门中间的缝隙的最高处塞进去,套住封石的上部往下一拉,立着的石条就斜倒下来,靠在门后,在外面无论使多大的力气,再也推不开了。

这样就不需要人工在里面关门,也不存在怎么出来的问题了。 怎么样,看到这个办法,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