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战神王翦,要钱要地要房子比谁都贪,为何能善终?:自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功成名就之后,赐死文种,逼走范蠡之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种评
自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功成名就之后,赐死文种,逼走范蠡之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种评价君主过河拆桥的千古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通俗的说就是:飞鸟已死,再好的弓也得藏起来了,狡猾的兔子已死,抓兔子的猎狗就可以烹制了。
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君王善于权术,却缺乏自信,在自已功成名就,天下太平后,就大开杀戒,将同自已一起同患难的大臣杀的杀,贬的贬,流放的流放,君王的这种做法,是一种缺乏自信的做法,是为了保证自已后代政权稳定的一种政治手段。
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乏权臣纂位的例子,比如春秋与战国交界线的三家分晋,就是晋国的大夫分掉了晋国国君的权力,还有田齐代替姜齐,也同样属于权臣纂位,自从有了国家,权力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君王为了防止权臣纂位,对于权力过大的权臣,都会采取一些政治手段进行打击。
但并不是所有的君主都和勾践一样是长颈鸟喙,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至少秦始皇不是,我们从后世开上帝视角知道秦始皇并不是一个缺乏自信和滥杀功臣的首位皇帝,但秦始皇手下的领兵大将王翦并不知道功成之后的秦始皇会如何对待功臣?
皇帝与功臣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很复杂的,秦始皇时期,以法家治国,即使是皇帝,也不会随便杀功臣,即使是秦昭襄王逼死白起,那也是因为白起不听命令,王翦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无数的功劳,他的劳功并不比白起少。
王翦的功劳有多大?
可以说在秦始皇时期,王翦的功劳是所有秦军将领中最大的,参与平定秦始皇弟弟成蟜的叛乱,平定嫪毐的叛乱,王翦与他的儿子王贲一起一定了东方六国,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战争,王翦父子基本上都参加了,换句话说,秦始皇的天下,就是王翦父子打下来的。
王翦在帮秦始皇灭楚前,曾提出要60万军队才能灭亡楚国,另一名秦将李信却说只要20万就能灭亡楚国,换作谁也会选择李信去灭亡楚国,因为代价最小,结果李信被楚国上将项燕击败,秦始皇也没有处罚李信,反而让李信继续领兵作战。
因为李信的失败,秦始皇继续起用王翦灭楚,并答应提供60万军队给王翦,王翦是个聪明人,明白60万军队对秦王来说,意昧着什么?
60万军队可是秦国的倾国之兵了,将如此之多的军队交给一个王翦来统领,整个秦国已经空虚了,这个情况无论是秦始皇还是王翦都是非常清楚的,要说秦始皇不担心,是不可能的,这毕竟是整个秦国的所有兵力,如果领兵大将反叛怎么办?历史上并不缺少这样的事例。
秦始皇有担心,王翦同样有担心,这么多的军队交到我王翦手中,君王会不会猜忌我?会不会在我功成名就之后来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王翦同样没有把握,为了消除秦始皇的猜忌之心,王翦选择了自污其名。
王翦既是聪明人,又是一个非常懂人性的人,任何人都会有欲望,有的人贪钱财,有的人贪权力,这世界上的所有欲望都能归结为这两类,贪图钱财的人,是不可能再去贪图权力的。
王翦向秦始皇要地要钱的行为,不过就是为了消除秦始皇的顾忌,让秦始皇认为他王翦贪图的不过是钱财而已,只要贪图钱财,就不会贪图权力,同时王翦也向秦始皇表明,功成名就之后,他的归宿就是辞官隐退,不会再迷恋权力。
对于钱财,秦始皇并不计较,秦始皇计较的是权力,只要王翦表明了不贪恋权力的意图,秦始皇应该会消除猜忌之心,同时王翦也达到了自已的目的,所以王翦能够善终。
王翦能够善终的根本原因,就是抓住了秦始皇的心思,解除了秦始皇的猜忌之心,秦始皇虽然没有屠杀功臣之心,但是将举国之兵交到一位将领手中,要说心中一点也不顾忌,谁也不相信,而王翦恰恰能够通过自已不断要钱要地的行为,让秦始皇明白了自已的苦心,同时表明了归隐的态度,自然就能够善终了。
王翦为求自保,向秦王要田要地要房屋的事情,在后世广为流传。
这事讲的是,秦王在灭赵国、残燕国、亡魏国之后,准备攻打强大的楚国。于是他问王翦怎么打?王翦说,得给60万兵力。秦王觉得兵力太多了,于是问王翦的副手李信。李信说,只需要20万兵力就够了。因此秦王给了李信20万兵力,让他去攻打。结果李信被楚国打得大败,逃了回来。
秦王没办法,只好亲自去求王翦。王翦说,要我去打仗也行,还是得给我60万兵力。秦王只得给了王翦60万兵力。王翦又说,我年纪这么大了,出去打仗,有个三长两短都说不定。因此,他让秦王给他的子孙后代一些田地房产。秦王也答应了。
(王翦剧照 )
王翦带着60万大军前往攻打楚国。但是在前去的路上,他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去给秦王说,让秦王再给他一些田地房产。秦王每次都恩准了。不过这件事,让王翦的部下都看不下去了。他们提醒王翦,不要做得太过分。
于是王翦说了那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的意思是说,这60万大军,差不多相当于秦国的全部军队。秦王这个人很多疑,他把这么多军队给了我,他肯定不放心。害怕我打下楚国后,就在楚国称王不回来了。为了打消他的疑虑,所以我要让他给我很多田地房产。这样的话,秦王就会觉得,我顾念家里的这些田地房产,不会在楚国称王不回来了。
王翦的这个话,虽然已经成为定论。不过其实这话还是有讨论空间的。为什么说有讨论的空间呢?因为王翦说的话似乎是并不成立的。也就是说,王翦不可能在楚国称王不回来了。
一者,王翦的妻儿老小都在秦国,他不可能不顾及妻儿老小的生命。二者,王翦就算在楚国称王,楚国人也不会拥戴他,毕竟他是侵略者。三者,王翦手下虽然有60万兵力,但是这些兵力都是秦国人。他们都思念自己的故乡,绝不会愿意待在异地不回去,因而绝不会支持王翦。四者,当时秦国非常强大的,虽说王翦带走了60万人马,但秦国要再召集60万人马,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就算王翦在楚国称王,他也不一定打得赢秦国。
(秦王剧照)
这样的情况,三国时期的钟会就曾试验过。那一次,他败得很惨。
总之,从各方面来考虑,王翦在楚国称王的可能性都不大。这个道理,王翦明白,聪明的秦王当然也明白。
因此,王翦向秦王要田要地要房产,很有可能是出于私心。
为了讲清楚这个道理,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
汉朝初年,当时刘邦带着军队在外面平定诸侯之乱,萧何则在国内处理政务。每次萧何派使者去见刘邦,刘邦就问使者,丞相在做什么呢?
当使者回来把这话告诉萧何以后,萧何明白,刘邦这是猜疑他了。萧何本来是一个非常廉洁的人,但是这件事后,萧何开始收受贿赂。刘邦知道后,把萧何抓了起来,小小地惩罚了一下,然后还是让他当宰相。
(网络配图)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何自污”的举动。
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不管是王翦的“贪婪之语”,还是萧何的“自污之举”,都是他们自己说出来的,然而司马迁把它记载在《史记》里面。他们究竟是真的为求“自保”,还是真的贪污受贿,谁也说不清。
比如萧何,当时因为刘邦在大肆屠杀那些有功的大臣。这件事,会不会在萧何心中引起震动,觉得自己革命了一生,一直比较自律。但是刘邦猜忌心很重,说不定什么时候都就打到自己头上。与其如此,还不如趁活着的时候,多捞一点好处。没想到最后被刘邦发现了。于是萧何就说他这样做,是为了“自污”,其实是他自己的辩解。或者他没有说过,司马迁分析出来的。
再看王翦。王翦带兵去打仗,他知道秦王只可能用他,他说的什么要求,秦王都会答应。因此,他借机向秦王狮子大开口。毕竟他这样做,理由还非常充足。也就是说,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情,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由此可见,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两个人的事情,只是提供了一种答案。他们两人的这种举动,可能还有另外一种答案。
(参考资料:《史记》)
导语:
中国三千年封建制统治,皇帝为了巩固皇权,让子孙万代掌握国家政权。对以威胁到自家天下的文武功勋大臣,大多采取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手段彻底根除这样的危险。
历史上因功高震主而破家灭门的名臣,名将枚不胜举。有名的如韩信,岳飞等。但是中国历史上也有智者,建功立业而不死能善终者,其中辅佐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王翦,就是其中之一。王翦能善终原因: 一,韬光养晦。二,故意贪财污名。三,不贪恋权力,激流涌退。
一,天下一统之战,韬光养晦而不出头。
公元前224年,秦国巳经灭亡东方五国。只剩下南方的楚国还硕果仅存。秦始皇决定派一名统帅彻底消灭楚国。当时王翦父子战功显赫,本来秦始皇可一言决之,命王翦作统帅。偏偏秦始皇要召集文武大臣问计。王翦的政治情商不是盖的,明白了秦始皇对他的忌惮。以是干脆夸口说没有六十万兵马,灭不了楚国。秦始皇果然不喜,以是派了李信领二十万兵马攻打楚国。王翦韬光养晦而知道明哲保身。
二,手握六十万雄兵,偏偏贪财要地,君臣演戏释主疑忌。
李信领二十兵马灭楚,没有想大败而回。秦始皇无奈只得请老将王翦出山。把六十万兵马托付于王翦。此时秦始皇心中的猜忌和不安可想而知。王翦的智慧当然不愿意让秦始皇忌惮自己。以是在出兵路上故意几次上书向秦始皇讨要财物和田地。以此向秦始皇表明心迹,绝不背叛意图。以是秦始皇高兴王翦识相,王翦得意自己智商。君臣相欢表演了一场戏法。结果是王翦灭亡楚国后,马上交了兵权告老还乡隐退。以是王翦善终矣。
最后总结:
王翦是一名优秀的军事统帅,但是他能在千古一帝秦始皇手下,建功立业善始善终,只因为他有做人的智慧,知道功高震主的危险。所以,他才以贪财之事污名,从而向自己的君主表明了政治态度和忠心耿耿,从而让秦始皇放心信任而不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