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随着年羹尧的垮台,处在深宫的雍正年妃秋月病入膏肓,临死之际,年秋月对着雍正说: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
雍正的脸色显然是很难看的,但随即留下了一滴眼泪。
一段政治婚姻,从此天地相隔,邬思道与年秋月的感情雍正是知道的,难道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吗?作为始终处于弱势的一方年秋月,难不成真的为此耿耿于怀,临死才表达出对雍正的控诉,对这段政治婚姻的控诉吗?
年秋月,年羹尧的妹妹,都是雍正在潜邸的奴才。年羹尧从一个微末小吏成长为大将军王,为西北平叛立下不世之功。为了牵制年羹尧,雍正做王爷的时候,为年家抬旗脱贱,并纳年秋月为侧妃。
问题在于,作为下人丫头的年秋月千不该万不该和雍正的谋臣邬思道产生了感情。雍正用抬旗脱贱将他们的感情斩断(因为秋月入旗后,就意味着不能和汉族人通婚,邬思道是汉人,自然没戏了)。
这是一段典型的政治婚姻,从此后的年秋月,因为年羹尧的起落而起落,阴冷的后宫,再无雍正潜邸时候的温情。
年秋月虽然是个奴才出身,但是生活在像邬思道、胤禛等这样的人身边,耳濡目染也比普通女子更加聪慧明理。自雍王爷为他们抬旗脱贱之日起,不用明说,自己就知道命运已经不在自手,以后的一切,都将是雍正的,而与邬思道无关了。
她想过,所以问邬思道:难道我们就这样完了?
邬思道说:你迟早是他的女人。
年秋月绝对不是那种傻傻的女人,她很聪明,只是,命运如此,她无法抗争。如果她是一个普通女人,她一定还会向十三爷求助,但是她没有,就说明她不是一个普通女人。
可以说,年秋月是做好了准备的,因为她还必须报恩,报效雍正的大恩大德。史载:雍正王妃年氏,为雍正生有五人,其中男孩四人,女孩一人,唯留下一人,其余皆夭折。所以,年秋月和雍正是做好了婚姻准备的,这点,毋庸置疑。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是规范社会秩序的黄金定律,无人可以违抗违背,年秋月不是祝英台,邬思道也不是梁山伯,所以寄希望于封建社会 “珍品”的爱情,无非就是理想主义的自我想象罢了。
对于雍正,无非就是政治利益至上的原则,所以才纳年秋月为侧妃,他也无从选择。若不是这样,年羹尧或许就跟了老八,拿不住年羹尧,大清的江山就可能从此与己无缘。要怪,就只能怪年羹尧生有这样一个妹妹,要是没有这个妹妹,不知道雍正会采用什么办法套牢年羹尧。
再说邬思道,邬思道可谓绝顶聪明,尽管他心仪年秋月,但是此人十分理智,如果你认为他会为了争取年秋月和雍正谈条件,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不会做。因为他是读书人,都说忠孝不能两全,一个忠字是刻入他心底了的。所以当十三爷送给他如月的时候,他也欣然接受了。若是心中没写下那个忠字,又怎会留下如月。
有人说,如月是雍正派来监视邬思道的,这话有理,要是邬思道不收下如月,只怕连秋月也要被连累。(此话另说)
年羹尧的交横跋扈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和姓名,同时也搭上了妹妹年秋月的幸福。
你一定还记得,雍正回宫后在秋月面前歇斯底里的喊:“卸甲,卸甲……”
你也一定会记得:雍正母妃病重之时,指名道姓让年妃走开时那份忧愁和无奈。
总之,年妃在雍正的后宫,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直到死去。常人之家,且有三纲五常,何况皇室,所以,年秋月的苦楚,只有往自己肚子里吞。有人说,雍正夺了老十四的乔引娣,尚且温婉对之,一个给自己生育了几个子女的妻子,为何没有半点温情。是雍正的冷酷还是社会时代的残酷?
一切的一切最终归结于他们之间都沾惹上了政治,封建社会的政治。于是,婚姻和爱情都必须为政治服务,男人和女人都必须为政治斗争,生命和自由都必须为政治牺牲。
这个道理,年秋月知道,邬思道知道,雍正也知道。
“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简单的9个字,不是对雍正的控诉,不过是还念叨雍王府潜邸时候那点还没有被政治污染的时间罢了。正因为如此,雍正留下了泪水。因为自那以后,所有的一切,都被封建王朝的政治污染了。污染也就污染了吧,过眼云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