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曹操为什么要杀荀彧?

曹操为什么要杀荀彧?

2020-07-20 00:48阅读(75)

曹操为什么要杀荀彧?:东汉末期,三国初始,战火涂炭,军阀割据。时任典军校尉的曹操因为年轻气盛看不惯大将军何进阴谋嘴脸,更不愿意与并州牧董卓同流:-荀彧,

1

东汉末期,三国初始,战火涂炭,军阀割据。时任典军校尉的曹操因为年轻气盛看不惯大将军何进阴谋嘴脸,更不愿意与并州牧董卓同流合污,带着团队跑到了陈留选择了自主创业。

曹操在初期创业的过程中选择了和袁绍、袁术兄弟抱团发展。

然而,河北的张角筹划了震惊朝野的黄巾军之乱。

让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凭借此契机登上了这个时刻的历史舞台。

他\"破兖州,斩刘岱\";他\"出奇计、设伏击,昼夜战\";他收降卒三十万,创建青州兵。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了南征北战之旅,他已\"匡扶汉室\"之名图霸了汉室基业。

此时此刻的曹操显然已经是\"屈一人下,伸万人上了\"。

但是曹操依旧没有满足,因为人性的自私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本性战胜了他所谓忠诚的誓言。

本来,因为曹操所依托的职业规划是打着汉室的旗号。曹操最初在骨子里是忠于汉室王朝的,因为他也是汉臣出身,所以对于那些愿意誓死追随于曹操的能臣贤士。

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效忠于汉朝王朝的。因为拯救大厦将倾可以说既是这些汉室子民的主导思维,更是他们愿意与曹操达成某种合作的前提条件更是愿意臣服于曹操的唯一目的。

但是,随着权利的最大化以及曹操的一举一动,还有曹操的地盘和势力的逐渐的壮大,渐渐地暴露出其逆行倒施、本末倒置的真实嘴脸。

因而,从这一刻开始,本是效忠于汉室王朝的群体和曹操之间各种敏锐的问题也就趋于清晰地展露了出来。

凭借曹操的性格和对霸业沉迷的程度而言,他一旦感觉哪里不对路,或是发现哪个环节出现了偏移,可以很肯定地说,他是绝对不会妥协和迁就的,对待这种现象他既不会容忍更不会心慈手软。

毕竟在这个触及其根本神经和权益的敏感地带,他一直坚持着其固有的原则底线,那就是\"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同时对外发出了浓烈的信号,\"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为了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态度,为了他开辟的北方霸业能长期安定、巩固长久,曹操果断地用行动来加以证明。

不是英雄,读不懂曹操,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

因而,自建安初年初始,曹操就开始筹划并展开了集中清理拥汉势力的行动计划。曹操自迎接汉献帝移驾许县的这个阶段开始,他假借汉献帝的旗号加快了排除异己的步伐。

他先是诛杀了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拥汉派代表人物。后因对太尉杨彪产生不满,冠以袁氏同党的帽子将杨彪打入大狱,欲除而后快。

但将作大匠孔融带头反对,曹操害怕事情闹大随即停止迫害杨彪。以至于后来杨彪为了保护全族人,选择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闭关生活。

虽说孔融解救了杨彪,但是却把自己的仕途之路和小命给搭进去了。

而即使杨彪得以侥幸躲过了曹操的阴谋陷害,可是他的儿子杨修却在不久在曹操的屠刀下丢掉了性命。

还有汉室外戚、汉献帝刘协爱妃董贵人的父亲董承、丞相掾耿纪等拥汉派势力因反叛一同被清理、铲除的事件。

以上所述这些还不足以证明曹操的阴险毒辣的一面,因为曹操残酷无情的一面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了针对荀彧的身上。

三国时期,依照荀彧为人的口碑及身份地位、声望、还有和曹操之间的关系来看,他可以向萧何一样善始善终。

毕竟荀彧为曹操的事业贡献了别人难以替代的价值,曹操倘若有一丝的仁和之念、宽厚之心,都不会轻易萌动对荀彧过河拆桥的念头。

曹操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杀错这个人

众所周知,荀彧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谋士。他对曹操最终能够青云直上、图霸四方霸业而言,可谓是呕心沥血。

在世人皆知的官渡之战中,荀彧建议曹操在敌我不利的条件下坚持捕捉胜利的契机,为一举击垮袁绍,为曹操争取到了剿灭袁绍的绝佳时机。

况且在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外在因素的方方面面言明了如何铲除袁绍的残余势力起到了别人不能及的作用。

而且在曹操南征北伐之时,荀彧往往具有出谋划策、克敌制胜的计谋,而后又心甘情愿地做了曹操的临时替身,为其镇守大本营,巩固根据地立下了非凡的功劳。

换个角度来说,荀彧当时居于汉室朝堂,时任尚书令,若是按照职能划分来说,曹操即无权对其指手画脚也无法对其加以制衡。

所以说,单凭这一点荀彧与很多人是有着莫大的界限。以至于他的忠于汉室的心频频展露,令曹操逐渐地产生了阴暗龌龊的想法。

曹操,行动上的巨人,德行的矮矬子

公元212年,曹操准备加封自己为魏国公时,就曾在私下派人去试探过荀彧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荀彧很严肃地说道:\"曹公起兵的目的,是为了安定国家,匡扶汉室,对圣上有的是一片赤诚。君子爱人以德,我们不能这样做。\"

曹操派出去的说客将荀彧的言词一五一十地描述给了曹操听,曹操火冒三丈。

至此,荀彧在曹操身边来说就是一个绊脚石,势必有一天会除之而后快。

睚眦必报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性。所以通过这件事情让曹操回想起早年间(公元204年)荀彧就曾当众反对曹操创置九州的计划。

因那时候汉室江山为十四州,曹操占据了冀州之后,准备将十四州缩减为九州的一种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一旦要实施起来的话,在冀兖青三州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之中,冀州便是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地盘外扩的城镇群之一。

身为曹操五大谋士之一的荀彧,为何选择自杀

荀彧言道,天下尚未安定,人心所向不稳,切不可因为局部的变动而引发整体局势的动乱。此言在表面上乍一看,像是为了曹操的大业而说,可究其根本而言是为了压制曹操势力日益膨胀的一层含义。

曹操从这一刻开始就或多或少地明白了自己若想取代汉室而自立的话,荀彧是不会站在自己阵营中来的,因为荀彧只会做忠于汉室王朝的事情。

曹操自然对荀彧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接憧而来的是对荀彧的不满、反感、厌恶。

以至于日后,曹操南上讨伐东吴孙权时,就曾力排众议让荀彧代表汉室王朝前往南方犒劳三军。待荀彧来到了曹操的地盘后,曹操就找了个借口将荀彧软禁了起来。

不久,曹操欲率军出征。在大军开拔之前,曹操让人给荀彧送去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后发现盒子内空无一物。荀彧也就自然了解到曹操的用意,随后自己做了了断。

荀彧死于自杀还是死于谋杀

根据《史记》中言道,我们可以判断荀彧与汉献帝皇后伏寿秘除曹操的事件也有一定的关联。也就是说,荀彧和曹操既是合作,但合作的目的又截然不同。

荀彧和荀攸、陈群、贾诩、程昱、郭嘉等这些人想法不同,荀彧真心希望曹操能够匡扶汉室基业。

而曹操最初也是打着这个旗号来网络天下英雄豪杰的,谁知在后来却是走上了本末倒置的一条路,而当曹操感觉到荀彧的心是一直忠于汉室方向的,便对其果断下手以除后患。

汉献帝刘协对于荀彧的身亡伤心欲绝,那种断腕之痛简直是不能用言语加以表述。荀彧的死在上至汉室朝堂、下至文人知识分子中也引发了巨大的触动。毕竟荀彧名扬天下,是很多知识分子为之努力的榜样。

三国曹魏时期的楷书鼻祖钟繇评价荀彧是王道的化身。而司马懿评价荀彧\"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魏晋琅邪王导评价\"荀文若,功臣之最也\"。由此可见荀彧的影响有多大了。

2

曹操为什么要杀荀彧,回答的人很多,但是没有说到关键的点上来。

如果去看《三国志·魏书》中荀彧的传记就非常清楚,荀彧的家族在汉末也出过三公,属于大族,他放弃袁绍投奔曹操,本身是一种利益上的结合。曹操起初用荀彧当军司马,相当于曹操自行征辟的僚佐。这个阶段两人关系就如同正常的府主与僚佐的关系一样。

两人关系发生改变的一个关键时间点就在迎回献帝之后。



前往洛阳迎献帝是出自荀彧的建议,成为了改变曹操人生轨迹的重要事件。但在为曹操立下如此大功之,献帝来到许昌之后,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而把荀彧任命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居中持重”。这样荀彧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就从原本的僚佐与府主的关系,转变为朝堂之上的同列,而荀彧服务的对象直接变成了献帝。侍中、守尚书令属于内朝官员,变成了献帝身边的人。

我们可以注意到,就在此时,曹操开始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而在破袁绍之后,曹操希望恢复古九州之制,荀彧不同意,想要封魏公,荀彧也表示反对。作为组织体系中座二望一的人物,出现了这样的变化,不杀他怎么办呢?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一下荀彧的侄子荀攸。荀攸在定都许昌之后,也是“入为尚书”,但马上曹操就把他带在身边,取代了原来荀彧的位置。到封建魏国之后,也是让荀攸作魏国的尚书令,而非汉的尚书令。

这两者之间作一个对比,就可以知道,荀氏家族已经抛弃了荀彧,而通过荀攸和曹操联结在一起。曹操也通过自己的僚佐构建了一套行政班子,替代了东汉的文官行政系统。

所以,荀彧之死看似没有掀起什么波澜,但其实背后应当存在一场家族内部的势力升降,以及政治上的明争暗斗。

3

荀彧不是曹操杀的,我也不相信曹操会杀荀彧。荀彧是因为自己的志向和梦想都无法实现了,所以抑郁而终,当然这一切跟曹操是有关系的。

荀彧和曹操是二十几年的知己好友,两个人的志向是一致的,都想要一统天下。

当然了很多人认为,荀彧是希望帮助汉献帝一统天下,其实这是荒谬的。荀彧一直以来都是为了帮助曹操,所以他在内政方面才会不遗余力。

如果荀彧是汉献帝的人,曹操多次出去打仗的时候,荀彧完全可以在许都为了汉献帝宣布清君侧,发布诏书让天下共同讨伐曹操。可是荀彧压根就没打算这么做,因为他是跟曹操站在一起的。

汉献帝多年以来,完全就是傀儡皇帝的模样,这一点荀彧不会看不到,而且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正是因为荀彧在许昌的所作所为,汉献帝才会一点权力都没有。

曹操虽然是个聪明人,但是他忙不过来,一辈子征战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内政方面只能交给荀彧。而荀彧作为内政的一把手,是怎么对待汉献帝的呢?

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荀彧对汉献帝的命令坚决支持的,反倒是整个许都都是荀彧在把控。汉献帝还是一点权力都没有,又谈什么荀彧是忠于大汉呢?

而且是荀彧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要是忠于天子的话,难道会让曹操做这种事情吗?所以说荀彧自始至终都是站在曹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

曹操常常把荀彧夸赞成自己的张良,你不是刘邦的命,要张良干什么?荀彧在得知这件事以后,为什么不做出反驳呢?其实可以看得出他们的心都挺大的。

荀彧反对曹操称王,是担心曹操忘记理想,想要及时行乐。

荀彧有理由相信,以曹操的聪明才智,早晚是能够一统天下的,但是他没想到曹操居然会遇上孙权和刘备这两个难啃的骨头。

所以曹操一直都没能做到他们最初期望做到的事情。这也算是一种遗憾吧,在这种情况之下,曹操居然就要称王了,这是荀彧所想不通的地方。

荀彧一直以为曹操是有大智慧的人,而且两个人同甘苦了这么多年,其实早就应该了解对方的脾性,为什么曹操突然要称王呢?

自古以来都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人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曹操本身也是这么想的。这是荀彧为他规划的一条谋取霸业的通道。

可是曹操这个时候却等不及了,他似乎觉得自己要死了,如果再不称王,可能他儿子就没办法接班了。

荀彧和曹操的想法终于出现了分歧,最终分道扬镳。

荀彧表示坚决反对,难道你忘了我们当初的约定了?难道曹操你真的要违背坚持了二十多年的计划?难道你曹操不想一统天下了?

没错,曹操的确不想一统天下了,准确的说,是曹操知道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一统天下了。所以曹操选择了让儿子接班,继而让儿子来完成自己的志向。

可是荀彧却还是有这方面的想法的,而且他希望能够帮助曹操完成这件大事。所以他不能理解让儿子接班这种蠢事。儿子的是儿子的,跟你有半毛钱关系吗?

两个人的思想观念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结果得不到理解的曹操,只好忍痛将荀彧罢黜。想要以此继续自己的计划,从这个时候开始,两个人便分道扬镳了。

荀彧最终以死明志,可见他对曹操的期望值多高。

对于荀彧的死,其实是有两种是说法的。

  1. 一种是因为遭到了曹操贬谪所以抑郁而死,这种可能性是最大的,因为荀彧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破碎了。对普通人来说梦想破碎好像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那是因为你没有为梦想付出多少努力,荀彧可是为了这个梦努力了几乎一辈子。所以梦想破碎的一刹那,荀彧的心也死了。
  2. 第二种是说曹操送了一个空盒子给荀彧,荀彧看了以后就自杀了。我觉得这个就比较扯淡了,但是可以看看曹操为什么要送空盒子给荀彧。

当然前提是盒子里的东西不是被下人给偷了,那就是曹操的意思。曹操这么做是为了告诉荀彧,你一辈子的梦想都是虚无,现在他所拥有的才是实实在在的。他希望老伙计不要再拘泥于虚无的梦想,一统天下的大业完成不了,那是天意,我们应该及时行乐。

这就是曹操晚年的想法,荀彧看到以后,以死表明自己不会及时行乐的决心。荀彧死后,曹操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什么叫做居安思危,想要及时行乐完全不现实,没多久关羽的大军就北伐了,所以曹操回想起荀彧自杀的事情,终于发现,荀彧是对的。

4

荀彧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他为保证国家统一,百姓安宁而辅助枭雄曹操。荀彧相信以曹操的本事,辅以他的智谋,再统江山,虽难但犹可为也。事实上曹操统一了中国的北方,维护了北方的繁华与安宁,有大功于天下万民。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辅助曹操十余年,居功至伟,是汉朝的大功臣。荀彧虽辅助曹操,但是他内心是向汉朝的,他可以容忍曹操当权臣,但不能曹操篡汉。

曹操功劳大,因此他要求汉献帝赐他公格重爵,成为事实上的诸侯国。汉朝建立后,人臣功勋的最高爵位是侯爵,公爵一度被废止,王爵只有皇族子弟可以获得。曹操称公,建国自立,事实上是在为取代汉朝做准备,因此荀彧强烈反对,被曹阿瞒赐死。荀彧辅助曹操,是因为他认为曹操可以当汉朝的权臣,以他的能力保一方百姓平安;但是荀彧不能容忍曹操取代汉朝,做篡汉自立的奸臣。

当年天子流亡天下时,曹操势力并不算强大,但是荀彧力劝曹操迎天子洛阳,并迁都许昌。曹操被汉献帝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荀彧相当于曹操的萧何,曹操领兵在外作战,他则在朝中主管后勤。荀彧还举荐了戏志才、郭嘉、陈群、杜畿、司马懿等人才来效忠朝廷。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反对曹操称公建国的态度惹怒了曹操,曹操对荀彧动了杀心。不久,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荀彧之死,内在原因还是在于他忠于汉朝。

公元212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公元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

5

简单明了也不想举什么样的例子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人的目标不一致,方向不同,政治目的不一样,一个是为自己家打天下的,一个是为拯救汉室复兴的。一个想利用其为自己出谋划策而用之,一个想借助其力量和能力和势力兴复汉室的!说白了就是一个公心,一个私心!这就是曹操要荀彧死的真正原因。

6

在曹操逐鹿天下的过程中,荀彧是出力不少的,由于他跟随曹操的时间更长,所以他甚至比郭嘉对曹操的帮助更大,比如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荀彧不但坐镇大后方,帮身在前线的曹操搞好了后勤,还帮助曹操坚定了对抗袁绍的信心和决心,他当时就做出了曹操坚持下去必然胜利的判断,所以曹操才在官渡这个地方和袁绍打持久战,最终等到了袁绍军队的内部变化赢得了胜利。

有人说在郭嘉死后,荀彧可以说是曹操的第一谋士,其实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荀彧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当做曹操的谋士,它是以汉朝献帝的臣子,曹操的朋友自居的,他之所以会帮助曹操,是因为他自认为是在依靠曹操对抗各路诸侯,稳定朝廷的安危,但是曹操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就是认为荀彧是自己的谋士,所以在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之后,两人的关系就产生了些许矛盾,后来曹操位加九锡,有称帝野心,荀彧就明确表示了反对,但是曹操认为荀彧是靠着自己吃饭的,荀彧的举动让曹操很生气,于是就派人给他送了一个空饭盒子,目的是提醒荀彧:你吃的是我的饭。但是荀彧也是个有气节的人,他表示我宁肯不吃你的饭,我也不改变我的信仰。但是荀彧又拿曹操没办法,阻止不了曹操的野心,而且他知道曹操已经容不下他了,所以后来就自杀了。

7

文:鱼包历史课(原创不易 请留下赞和关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关于荀彧的死,《三国志》的记载是,曹操大军出征濡须时,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而裴松之注解时引用《魏氏春秋》的说法,“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当然即便如此,也不能说荀彧的死亡结果跟曹操无关,不论是认为他死于“忧”抑彧是认为他死于“药”,均是将荀彧之死看作他反对曹操晋爵魏公、加九锡的必然后果。

曹操和荀彧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荀彧用死来化解,可以看作是曹、荀两个人的政治理想发生偏差,为了维持内部稳定,巩固士人集团支持,曹操选择了逼死荀彧。(或是荀彧选择自杀)

而对于曹操来说,荀彧对于自己侵占朝纲的不支持,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事情,那还代表着士族地主阶层的不配合,不理解。再加上荀彧在朝廷中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在自己加封魏公,进一步走向皇帝宝座的过程中,荀彧表示抵制曹操,一呼百应的话,造成的负面影响是足以吞噬曹操苦心维护的汉相的形象的。

说完了我的结论,我从两个人性格和关系的角度多说几句,便于大家理解。

荀彧和曹操的关系一直像是张良和刘邦,这一点曹操自己多次当着群臣提到。两个人的配合也天衣无缝,尤其是在统一北方的创业过程中,两位黄金搭档为我们奉献出各种奇谋妙计成为当时君臣的典范。

荀彧带给曹操的不仅仅是他的思想谋略,还有荀彧代表了当时颍川士人集团,他们的支持对于曹操来说至关生死,三国时期的竞争是人和钱的竞争,没人就要抢,没钱曹操甚至想到了盗墓,可是颍川士人集团跟随荀彧归附了曹操,直接带来了人和钱,对于曹操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但是荀彧不是一个普通的参谋而已,他有自己的理想,他希望辅佐曹操将汉末乱世重新平定下来,继续延续大汉王朝,这一点相信荀彧多次热血沸腾的跟曹操和曹操集团的其他文人们多次提到过。

可是随着曹操集团越来越壮大,曹操的权利越大,野心就越大,到了曹操晋爵魏公、加九锡时,政治上极其敏锐的荀彧已经十分清楚,现在的事情的发展已经不可控了。自己誓死捍卫的大汉王朝就要被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曹丞相取代了。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荀彧的心情一定很复杂,第一很懊悔,为什么自己没早点看穿曹操的野心;第二很苦恼,我要怎么办?公司发展战略不认可?就换公司?选择蜀汉集团刘董事长?孙吴集团孙总裁?不可能的!

荀彧一定多次试图和曹操对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沟通,可是曹操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立场不同的沟通肯定没有结果,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荀彧就开始了非暴力不合作,甚至鼓动士族集团不合作。

而荀彧的过度反映,曹操给与的回应就是明里安抚,暗中分化。荀彧死后,曹操任同为颍川集团的钟繇为相,其目的就在于防止颍川士人集团因为荀彧之死反抗曹魏。这个局,曹操看在前面。

曹操送上一个空盒子,很可能是暗喻荀彧,如果你闭嘴,这盒子可能装进丞相印或是珍宝,如果你不闭嘴,这盒子就像是你的棺材。

于是荀彧选择死亡,这是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态度,复兴汉室是他至死不渝的伟大理想,无论什么都不能妥协。荀彧死后,曹操的心理状况史书中只字未提,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相信曹操一定非常受震撼,终曹操一生都没有称帝,可能就是因为他耳边始终回荡着荀彧“悠悠汉室”的呐喊声吧。

8

因为荀彧是汉臣,我看了电视剧军师联盟里面有一句台词就是荀彧说的,出仕30年荀彧今日终无汉禄可食,但是曹操又挺欣赏他的,欣赏他的才能以及他们之间关系也挺好的,只是他只忠于汉室,假如他要是懂的变通或许曹操也就不会杀他了,但是他一心只忠于汉室,曹操也不能留着他啊,留着他他又是个有才之人将来跟自己对着干怎么办,所以只能忍痛割爱杀掉自己心爱好友兼汉室重臣来立威从而达到自己的目地,军师联盟后面曹操他自己也说了,今日之酒宴,与十二年前孤官渡前之大宴何等相似?二十年来,孤平黄巾、定河北、征乌桓、收荆州,天下九州得其六,方有今日中原之一统! 四海之内英雄,可有谁,能胜孤一筹? 孤今日,当不当受众卿这一杯贺酒? 这一杯酒,孤不当饮, 只因天下未定,战乱未平,苍生离乱,田园荒芜。 你们这一路行来,所见的洛阳城,是何等的残破! 这杯酒,当祭典韦,祭郭奉孝,祭荀令君,祭庞德,祭夏侯渊,祭孤的子侄,曹昂,曹安民,也祭关云长! 祭二十年来,为定乱安民,将热血洒入地下的将士英灵! 说明荀彧在他心目中还是有位置的,只是他们两个效忠的不是一个人,没办法曹操不得不杀之!


感谢大家支持…我是演员任涛我为问答代言…

9

看过三国的都知道荀彧是忠于汉室的,当初他跟随曹操,是因为看中曹操的才能,可兴复汉室。正因他跟随曹操多年,十分了解曹操。但两人相处多年,是感情很深厚的朋友,荀彧不愿相信曹操要称帝。但当董昭等人劝曹操称帝时,曹操对荀彧的反对感到不满,不再信任荀彧。荀彧忠的汉室其实只是汉献帝。但是凭他当时的权利他没办法救出汉献帝,当发现曹操有称帝的野心时,荀彧对曹操非常失望,但作为朋友,还是希望通过劝说曹操使其放弃帝位。

  曹操不听荀彧劝告,曹操想要逼迫荀彧做出抉择,是继续跟随自己还是选择背叛。荀彧无法背叛汉室忠于曹操,因友情,又不愿背叛曹操。两难之间,唯有一死。

10

曹操杀荀彧 历史上荀彧并非曹操直接杀死或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一样,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逼迫荀彧自杀。据《三国志》记载,在对东吴作战前线的曹操拒绝见荀彧“揖而遣之”,使得荀彧不能向曹操进言封赏的事情。随后“彧卒於寿春”,陈寿并未明确记载荀彧究竟是自杀还是病死。但是在随后的记载中提及,从寿春逃亡的人禀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将荀彧的死因归咎为曹操欲谋害伏皇后。并且孙权将这一消息像西蜀散步,刘备听闻后说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忌操而饮药以殉“。综合以上线索可见荀彧之死应是自杀所致。

所谓封赏一事,源自建安十七年(212 年),司空军祭酒董昭上书曹操,建议恢复古代的五等爵制,并联合列侯诸将,向献帝建议封赏曹操。董昭的做法完全是迎合曹操心意的。董昭还致书荀彧说道:“今曹公遭海内倾覆,宗庙焚灭,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栉风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刘氏奉祀。方之曩者数公,若太山之与丘垤,岂同日而论乎﹖今徒与列将功臣,并侯一县,此岂天下所望哉﹗”董昭认为,正因为曹操四处的征伐,才得以扫除绝大多数割据的军阀,从而保证了汉皇室的存在。鉴于曹操的功绩不应该和普通的臣子一样,应该扩大封赏的土地。董昭期望争取荀彧的支持。

但是,荀彧对董昭的建议断然予以否定,说:“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着,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知道后,“心不能平”。荀彧因此惹怒了曹操,与曹操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荀彧加盟曹操集团,与曹操合作,为曹操集团的发展尽心尽力,追求“拥汉”、“复汉”的政治理想,维护汉室的正统地位,而不求自己“为佐命之功”的荣华富贵。清代赵翼对此曾说:“(荀)彧亦明知操之心已怀僭妄,而终不肯附和,姑以名义折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荀彧作为东汉后期的士族代表,并没有认识到,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完全是由东汉王朝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上优待士族豪强的结果,而东汉王朝的崩溃则是其内部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荀彧因受当时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东汉王朝政治、经济体制的受益者,而成为东汉王朝的忠实拥护者和卫士。对于荀彧之死,如果仅从其个人品行及才华而言,或是值得同情的,但他绝不是一位政治家。

曹操最初起兵讨伐董卓时曾对袁绍说:“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这段话完全可以证明,曹操在军阀四起的动乱之时,是为了恢复东汉王朝原有的统治秩序,他自己还曾说:“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可见曹操当时并无代汉的政治志向。
但曹操随着势力的增强和时局的变化,逐步走上了代汉自立的道路。曹操排挤、打压荀彧和一些大族名士,完全是出于专权、排斥异己势力的需要。尽管曹操也是在东汉政治、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但曹操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审时度势,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总之,荀彧与曹操的关系,从最初以共同维护汉王室的政治理想而合作、到荀彧被重用,再到两者在“拥汉”与“代汉”问题上产生分歧,以致分道扬镳。其根本原因是两者的政治理想与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