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帝确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并不代表权力长在了皇帝身上,在某一特殊情况下,皇帝的权力也会处于真空状态。这种特殊情况通常就是受到一种武力胁迫,历史上这样的例了并不少见。比如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是何等的雄才伟略,当时他把一个积贫积弱的赵国变为一个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大国家,甚至一度都有消灭秦国的实力和雄心壮志。但是晚年陷入子嗣之争,被困于沙丘宫,最后吃光了老鼠、掏光了鸟窝而活活饿死。惨不忍睹,让人唏嘘。
(唐太宗李世民)

同样,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皇帝仓慌出逃,当走到马嵬驿时,部将陈玄礼发动了兵变,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并且逼杀了玄宗皇帝的爱妃杨玉环。当时玄宗皇帝老泪纵横,心如刀绞,但是如果他不同意,士兵很可能出现过激行为,为了自己的安危,玄宗皇帝只能妥协退步。所以,并不权力大小的问题,在特定的条件下,平时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也会受制于人,反而变得与常人没什么两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一个极端,从入另一个极端。
(李渊剧照)

李世民逼李渊下台,完全是有预谋的、一步一步实施了自己的计划。

唐朝统一之后,浴血奋战7年、立下赫赫战功的李世民不甘心屈尊人后,处处坦露出想当太子的心思,所以引起了大哥的李建成的警觉。早在唐朝建立之初,李渊就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如果不出意外,未来的皇帝继承人只能是李建成。此时的李建成已经为继皇帝位也“彩排”多年,完全进入了坐皇帝位的状态,如果让位于兄弟,实在是心有不甘。因此,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双方明争暗斗、互不让步,最终兄弟俩矛盾还越来越深。

后来,李建成还拉拢了四弟李元吉加入自己阵营,一起对抗李世民。李世民针锋相对,暗中积蓄武力。

武德九年,突厥人入侵,原本带兵出征的是李世民,李建成却奏请李渊让四弟李元吉出征,并且要求把李世民手下的悍将全将带上战场。其实,李建成就是想借出征之名,将李世民及同党一网打尽。就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太子还让太史令奕傅向李渊凑请“太白经天,秦王当有天下”,用意就是说秦王李世民要造反,为自己将来诛杀李世民做铺垫、找说辞。
(李世民与李建成剧照)

李世民通过眼线,获知了李建成的这一险恶用心,于是开始制定自己的计划。

一、李世民借父亲质问其“太白经天”一事的时候,反告李建成和李元吉行为放纵,淫乱后宫。做为父亲的李渊怎么能允许自己的儿子如此的大逆不道,于是传命两儿子第二天朝堂对质。李世民不动声色,实施了引蛇出洞之计,因为他早就想好了玄武门设埋,诛杀大哥和四弟。

二、李世民连夜策划,第二天一早,就等候在上朝的必经之路玄武门。当李建成出现的一刹那,李世民出奇不竟,一箭射死李建成。李元吉见势不妙,连发三箭做掩护,拨马便跑。尉迟敬德拍马上前,结过了李元吉的性命,然后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登上城楼,向闻风而来的东宫兵马出示人头,并大声喊话。东宫兵马见太子已死,吓得如鸟兽散。
(李世民剧照)

三、李世民为了防止局势有变,派尉迟敬德武力挟持李渊。当时李渊正和大臣等候三个儿子前来对质,手持长矛、浑身是血的尉迟敬德突然闯入。李渊忙问:“外面何人作乱?”尉迟敬德回答:“作乱谋反者太子与齐王,已被秦王诛杀,并派臣前来护驾”。李渊马上就什么都明白了,于是问左右大臣如何是好。于是有人建议让李世民当太子,李渊只能顺梯子往下爬,说:“这也是我长久的心愿啊!”

四、尉迟敬德还不罢休,要求李渊交出军权,让东宫兵马听命于李世民指挥,李渊一一应允。于是李世民很快控制了局势,将太子党骨干一一抓获,并派兵将太府及齐王府围困,然后将10个侄子控制。第二天,李世民下令处死10个侄子,李渊无可奈何,眼见无辜的亲孙子落难,因为他已经缴械投降,没有了权力。

五,两个月之后,玄武门之变善后工作结束,李渊也没有心思在这个有名无实的皇位上呆下去了。有可能他也担心夜长梦多,说不准李世民对他也会下狠手,于是李渊很识相的做了一个顺水人情,将皇位让了出来。从此李渊成了太上皇,去安享晚年,大唐皇帝成为了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

总结:李渊身为皇帝,权力是比李世民大,但是被李世民控制后,他就成了任由摆布的无用之人。所以,李世民之所以能将父亲赶下台,就是他出奇制胜,杀了大哥和四弟,然后将李渊控制,逼迫父亲交出权力。既然大权在握,李渊下台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只有早,没有晚。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最佳贡献者
2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权力自然是比李世民大,只不过敢于发动政变的人,要么成功要么就是死,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就想好了要逼李渊下台,对于李世民来说,如果父亲李渊不合作,他肯定会叫手下“不小心”的弄死李渊,在李世民掌控皇宫的时候,李渊也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交权要么被杀。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大唐帝国在他的管理下,成了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对内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对外能够开疆拓土,并且实行恩威并施的策略,使周边各国臣服于大唐,唐太宗李世民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可以说李世民的光芒把开国皇帝李渊掩盖住了,很多人会觉得李世民才是大唐的开国皇帝。

李世民对中国的贡献自然不用多说,只不过他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却也是绕不开的话题,在那场政变中,他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都杀死后,还下令将李建成的5个儿子和李元吉的5个儿子全部杀死,杀红了眼的李世民下令大规模搜捕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属,在将大哥和四弟进行灭门屠杀后,李世民还想接着对太子东宫和齐王府臣僚们进行屠杀,这时候亲手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头颅的尉迟敬德却站出来拼命阻止,李世民这才停止了大规模杀戮。

李渊一生中共有22个儿子,而他和窦皇后就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三子李玄霸早逝,李渊对自己嫡传的这三个儿子都非常爱护,而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都是不世出的英才,这既是唐高祖李渊的骄傲,也是李渊头疼的地方。

唐高祖李渊是大唐开国皇帝,在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第二年五月就建立了大唐坐上了皇帝宝座,在起兵造反的过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唐建立后,嫡长子李建成就被立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建立唐朝后,当时中国还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军阀鼎立,唐王朝处于强敌环伺当中,然而出身贵族世家的李渊挺贪玩,经常到陕西华阴、终南山去狩猎,李建成身为太子就担起“监国”的重任,李世民则四处征伐各地军阀,因此变成了大唐江山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局面,这也使得李世民军功不断,威望日隆。

特别是在虎牢之战后受到了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李渊对于这位立下诸多战功的儿子在封赏方面也颇为头疼,最后将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还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署,这也使得李世民明目张胆的培养自己的势力,俨然一个小政府机构,李世民认为自己奠下了唐朝开国基业,并认为李建成是坐享其成,所以一直蓄谋夺权。

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

对于李世民的锋芒,李渊也心知肚明,不过仁慈的李渊面对几个儿子势成水火的局面却是痛苦犹豫,不知如何是好,对于他来说,李建成是嫡长子,而且也立下了很多功劳,所以没想过换太子,而李世民想要夺得皇位,只有通过政变一途,李渊对李世民的野心也有所察觉,只不过他和李建成仍然从亲情的角度出发,没有预料到事情最后会发展为严重的后果。

所以李世民在诬陷李建成和李元吉秽乱后宫的时候,李渊也没想到是李世民要发动政变了,“愕然”的李渊从震撼中回过魂来,让他们三个兄弟明天早上到宫里当面对质,全然没想到是李世民为了血腥政变埋下的一着恶毒狠招。

可以说李世民是有心算李渊和李建成的无心,第二天一早,李渊召集了裴寂、萧瑀、陈叔达等重臣在太极宫里泛舟湖上,悠哉悠哉的等着几个儿子来当面对质,等到尉迟敬德浑身是血、穿着盔甲手握长矛来到李渊面前时,一切都已经掌握在李世民手里了,皇宫已经被李世民手下包围,李渊就算是想下命令也送不出去,何况面前还站着一个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

随后李渊在尉迟敬德的胁迫下写了一道手谕,要求所有军队全部接受秦王李世民的指挥,李渊在当时的内心绝对是震撼和恐惧的,自己的儿子杀了另外两个儿子,还将自己的十个孙子都杀了,李渊没有理由不怀疑李世民会趁机杀了自己。

在政治面前,亲情显的多么苍白,当李世民出现在李渊面前时,已经掌握了长安城内外的绝对军权和政权,随后李世民扑到李渊怀里“吮乳而哭”,李渊此时心里才算稍微安定下来,面对无可挽回的局势,李渊也只能顺势而为,跟李世民说几次都有想“投抒”的感觉,算是认命了,随后下诏斥责李建成和李元吉罪行累累,死有余辜,另外又下了一道立秦王为皇太子的诏书。

李世民敢于逼李渊下台,是经过了周密的布署,再加上他是大唐帝国军功卓越的皇子,是唐王朝第三号人物,威望很高,他的部下跟着他也是死心塌地,只有李世民登上帝位,这些跟着李世民出生入死的人才可以更进一步加官进爵。

在这些文臣武将的支持下,李世民发动政变,封锁消息,李渊完全不知情,自然不可能下什么命令,等到李世民政变成功,李渊已经被软禁,更没有办法下命令了,再说李建成都已经死了,李渊毕竟心善,为自己也为了大唐江山,只能交权给李世民,将大小国事交由新太子管理,被架空的李渊两个月后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去当太上皇了!

3

虽然说李世民是李渊的二儿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李渊打江山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也可以这么说,李家的江山过半数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可谓是无人能及,即便是李渊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那些能够在战场上打硬仗、打胜仗的将领有几个不是李世民一系的人?

实际上,玄武门之变的惨剧早在621年,也即武德四年,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的时候便已经注定了。

当时,李世民率军在虎牢打败并俘虏了窦建德,王世充也在走投无路之下向李世民请降,于是李世民押着窦、王二人回到长安,献俘于太庙。

李世民可谓是意气风发,他身披金甲,一万铁骑和三万甲胄之士为他列队开道,浩浩荡荡地开入长安,他很得意,也很高调。

可是,这事落到了李渊的眼中,心中却不由得咯噔一下,老二的功劳也太大了,他在军中又素有威望,我所不能及也,可是又不能让他当太子,这下难办了,应该怎么封赏他呢?

对于李渊而言,如何封赏李世民和他手底下的一众将领,确实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难题,此时的李世民可以说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境地。

最终,李渊想出了一个不算坏也不算好的办法——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允许他在洛阳开府!

李世民能够独立开府意味着什么?他能够名正言顺地组建自己的势力集团了!

所以,李建成一直将李世民视为自己的威胁,没办法呀,老二这么能耐,手底下能人这么多,功劳这么卓著,将来即便是老二对皇位没有想法,他手底下的人能允许他没有想法吗?

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将来必有一争!

那么,李世民仅仅是一个秦王,手上的私兵也不过800余人,为什么却敢发动玄武门之变呢?

实际上,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已经打算对李世民下手,如果真等到他们下手的话,李世民可以说几乎没有胜算可言,所以他只能率先出手,打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个措手不及,如此才能多得一分胜算。

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步步紧逼之外,李世民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争夺皇位,原因还在于他自己也有这个野心,李家江山过半数是他打下来的,凭什么却让一个躲在后方的李建成坐享其成?

当然,也少不了他的部将的推动,他的部将辛辛苦苦陪他打江山为的是什么?不正是封侯拜相?可如果李世民当不了皇帝,甚至是被李建成和李元吉杀了的话,他们的结局能好到哪儿去?所以,他们必须要让李世民当皇帝,即便强行“黄袍加身”也得让他当皇帝。

对于此时的李世民,不外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不出手,要么出手。

不出手,李世民和他的部将都没有活路可言。

出手,或许能用他们在战场上的经验和狠劲打出一线生机。

所以,他们只能抢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出手之前率先出手,并且只能胜,不能败。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敢迫使李渊禅位下台呢?

当时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只有三个,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宣武门被尉迟恭给杀了,李渊还能选择谁?

李建成活着的时候,因为他已经当了很多年的太子,李渊有时也会有意地让他挂个职到军中捡一捡便宜战功,所以也积攒了不少的威望,是李渊的儿子当中唯一一个能够和李世民较量的人。

这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已成定局,李渊难道还能和李世民干一架?见到了兄弟相残的惨剧,他可不想亲手上演父子相残的惨剧。

更何况,即便李渊想抛开李世民,再立一个小一点的儿子为皇太子,李世民能放过他?弄不好又是一场玄武门之变。

所以,李渊只能禅位给李世民。

此外,玄武门之变发生得太过突然,李渊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

李渊虽然也知道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明争暗斗,但是他从来没想过让李世民继承皇位,所以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帮助李建成打压李世民,可他也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会铤而走险地发动兵变。

李建成想对李世民下手,不会告诉李渊。

李世民像抢先对李建成下手,当然更不会告诉李渊。

所以,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李渊在李建成、李世民双方的“默契配合”之下几乎没有受到一点风声,还悠哉悠哉地泛舟湖上。

等到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持马槊出现在李渊的面前时,李渊才惊觉,糟糕,老二搞事了!

尉迟恭能够身披铠甲、手持马槊地出现在李渊的面前,说明皇宫此时已经落到了李世民的手里,李渊虽然是皇帝,可是毕竟已经成了瓮中之鳖,除了乖乖听话禅位,他还能怎样?

李世民虽然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到了皇位,可是他一生始终对玄武门之变讳莫如深,不许史书细写此事,所以史书对此也不过添了寥寥一笔。

4

公元626年,发生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政变的结果以秦王李世民诛杀了兄长李建成、三弟李元吉取得胜利而告终。


事情发生后,按理来说唐高祖身为建成、元吉的父亲,他该对二人之死痛心疾首,并好好惩治次子世民一番。

但是事情的结果却截然相反,他不仅对此事不闻不问,反而三天后就改立秦王为太子,把国家军政大权都交到了他的手上,自己则“偷闲”去了。

史书对这一段的记载也是极为简略: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太子,继统万机,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诏传位于皇太子。尊帝为太上皇,徙居弘义宫,改名太安宫。—《旧唐书》

以上足可见《旧唐书》对玄武门之变以及太宗李世民“逼宫”之事诸多隐晦,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为何一国之君的唐高祖会被儿子赶下台呢?

秦王早有谋划

李世民按照史书记载,是太子和齐王率先动手,自己被迫动的手。而事实上,李世民早有布置,一方面在外屡立战功,建立了崇高的威望,在朝中的地位也凌驾于诸王之上,仅次于皇帝和太子,另一方面收服一众人心,文官谋士:房玄龄,杜如诲,武将李靖、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都甘效死命,这些人都在事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正是秦王的老谋深算,让父皇也不得不考虑,到底是让位还是不让,假如不让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兵变,加之李世民威望极高,振臂一呼,大唐江山就很有可能坐不稳了,到时候丢掉的就不只是两个儿子这么简单了。

于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唐高祖也很有可能一咬牙一跺脚就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

不忍心

即使唐高祖权力大,并且也有这个能力制服秦王,怕也很难下处理他的这个决心。毕竟刚刚死了两个儿子,再失去一个很有可能承受不来,而且秦王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老话说得好,虎毒不食子啊。

秦王确实是个合适人选

李世民的能力父皇都看在眼里,反隋平叛的时候,他败段达、破薛举、还消灭了刘武周、王世充等军阀势力,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所展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不是建成、元吉这两个草包可比,把江山交给他,唐高祖也能稍感欣慰。

5

玄武门之变一直是史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原因就是李世民登基后,篡改了大量历史事实,导致后人解读困难。但无论他怎么篡改,还是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史学家们就是通过这些零星的证据,试图复原历史原貌。

玄武门之变两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宣布禅位,李世民正式登基即位。很明显,李渊是在某种压力之下,做出的不得已选择。那么一个皇帝,为什么竟然被儿子逼下台呢?玄武之变后,李渊为什么没有惩治李世民,反而受制于李世民呢?答案只有一个,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就已经控制了部分禁军,政变中,他以武力挟持了李渊,逼李渊交出了实权。政变后的两个月,只是父子间故意演给后人看的一出温馨戏!

玄武门之变的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无疑是玄武门截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事先收买了,玄武门当天值班的中郎将常何。毫不知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圈套后发现上当了,想逃也来不及了,结果双双被杀。虽然太子府和齐王府兵士两千多人救援,但为时已晚,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瞬间瓦解。

这段故事,在史书中有记载,细节描写虽然被倾向性地“美化”了一些,但原貌不难复原。不过,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完成了政变的一少部分,假如李渊介入,李世民还得束手就擒,其结果无非是两败俱伤,这显然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所以,挟持李渊才是关键一步!只要挟持了李渊,即使在玄武门不能得手,李世民还有翻盘的机会,政变的双保险。那么李世民挟持了李渊吗?《资治通鉴》记载: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李渊此时正在泛舟,尉迟敬德威风凛凛地走过来,说太子和齐王作乱,我奉命来保护你!这段故事很诡异,其一,外面杀得昏天黑地,李渊毫不知情,直到尉迟敬德出现;其二,李渊身边有禁军护卫,你一个秦王天策府的将军,随便跑到皇家禁地,算怎么回事?

很显然,这是一段经过精心“修饰”的故事!尉迟敬德的使命很清晰,就是负责武力挟持李渊的!李渊也不可能到现在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实上,政变是两个战场同时进行的,李世民的手下,一路在玄武门截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另一路直接攻入海池,劫持了李渊!

受到劫持的李渊,无奈之下,向身边的大臣求策,早已投靠了李世民的萧瑀和陈叔达立刻表示:太子和齐王于国无功,还嫉妒陷害秦王,早就该死,秦王功大,天下归心,陛下应该册立秦王为太子!李渊只好答应了。接着尉迟敬德胁迫李渊写下一道诏书,令所有的军队听从李世民调遣。李世民这才出现,扑倒在李渊的怀里,假惺惺地痛哭起来。

至此,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的胜利告终!

李世民为什么能顺利控制住李渊

玄门之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幕后主要策划人应该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将李渊和李建成、李元吉引入圈套的事件编排,就非常巧妙。李世民向李渊控告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惊愕之下的李渊表示第二天一早让兄弟三人当场对质。

很明显,所谓淫乱之事肯定是无中生有,李世民需要一个,能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诱骗入宫的理由。这个理由的妙就妙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会紧张,没做过这事啊,去就去,一点防备没有二人就踏上了死亡之途。

第二个妙处就是,李渊对这种事不好声张,毕竟是皇家见不得人的事,必须悄悄处理,不宜大肆宣传。所以,李渊身边只有几位信得过的大臣,海池泛舟也不需要多少护卫。这就给李世民突袭劫持李渊创造了条件。

其实,李世民还早就收买了部分禁军将领,玄武门当值中郎将常何就是其一,负责海池护卫的禁军就没有李世民的人?不可能的!以李世民集团的谋划能力,肯定算无遗策!有史学家分析,李世民甚至已经做好了政变失败的打算,他事先已经派张亮、温大雅、屈突通去了洛阳,一旦长安有失,李世民会立刻逃往洛阳,并以洛阳为基地,武装攻伐长安!

这就是李世民集团的高明之处,政变没开始,早早地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相对于李世民的精明,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完全被牵着鼻子走,连自己身边有多少人被策反了都不知道,焉能不败?

6

李渊是皇帝,权力无边。李世民不过是个皇子。就算他发动玄武门政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照理说,李渊毕竟是皇帝,他要对抗李世民,也是很容易的。可是,李渊却一直认怂,当时他就交出军政大权给李世民。接着,三天后,他又把李世民立为太子。再接着两个月后,又把李世民扶上皇位。李渊怎么会是这样的表现呢?

(李渊剧照)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回到当时的现场,具体来分析一下。

一、李渊不想吃眼前亏。

本来,玄武门政变那天,李渊是召集李世民三兄弟到临湖殿来,想当着一帮大臣的面,化解他们三兄弟矛盾的。没想到只一会儿,外面就杀声震天。接着尉迟恭就身穿铠甲,手持长矛,满身血污地冲了进来,说来保护李渊。

要知道,古代大臣见皇帝,手拿武器也可能有,但身穿铠甲,则是坚决不允许的。因为这就意味着,你这个大臣会对皇帝进行防范。当年汉文帝的使者去见周勃,周勃因为害怕,穿上铠甲见使者,就被汉文帝严肃处理了。现在尉迟恭居然“擐甲持矛”,可见,已经完全不把李渊当成皇帝了。

也就是说,尉迟恭当时的作为,就是逼迫。既然是逼迫,那么李渊如果不答应,他肯定就会有生命危险。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李渊显然是不想冒这个险的。

(尉迟恭剧照)

二、李渊已经交出权力。

尉迟恭进去找李渊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李渊给控制起来了。李渊没有了人身自由,他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在李世民的人的监督之下。而且,当时尉迟恭还对李渊说,为了保护他的安全,防止李建成、李元吉的“余党”对李渊不利,请求把兵权交给李世民。(《资治通鉴》记载:“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

也就是在当天,李渊宣布把军政大权交给李世民,三天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并说,所有事情,都先向太子汇报后,再向他汇报。

当李渊已经被控制起来,手中没有了权力的时候,他又还能做什么呢?

三、李渊害怕杀戮扩大。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政变后,他的兵将随即冲进太子府和齐王府,想对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人斩尽杀绝。是因为尉迟恭说,最好只杀首犯,不要滥杀无辜,因此,李世民才觉得只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杀掉。

正因为没有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人斩尽杀绝,这便意味着,如果自己继续在皇位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党”,一定会希望他为这两个儿子平反,一定会利用他,继续生发事端。这样一来,杀戮将变得无休无止,没有结束。在这种情况下,李渊还会面临着无尽的烦恼。

而且,只要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想报仇,李世民绝对不会善罢甘休。这样,冲突还会延续,战争会因此持续不断,亲人的血还会流。李渊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

(李世民剧照)

四、李渊无法善后处理。

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和弟弟。如果李渊继续在位上,他该怎么来处理这件事呢?总不能说,这件事杀得好吧?

如果他站出来说,李世民杀得好。毕竟那是他的亲儿子啊,这样的话,他怎么说得出口呢?而且,就算他说得出口,别人又该如何评价他呢?历史又该怎么评价他呢?

但他也不敢说李世民杀得不对啊。说李世民不对,李世民对待兄弟尚且心狠手辣,对待他这个当爹的,能饶过他吗?还有,李渊已经死掉两个儿子了,他可不愿意再死一个啊。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权力让出去,把皇位让出去。让出去了,李世民当皇帝了,就该由他来对这段历史做评价。不管他怎么评价,别人也不会说他李渊的不是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7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唐高祖李渊是一个出类拔萃、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并不是民间传说的那样,是一个非常平庸之辈。隋朝末期,天下战乱不断,地方军阀拥兵自重,各种起义势力也顺应历史潮流,高举反暴大旗而蠢蠢欲动。在众多势力中,唯有李渊起步较晚,但是李渊其人低调沉稳,含蓄而不张扬。以至于李渊在短时间内锋芒毕露,力克长安城,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在古代历史上,众所周知的汉高祖刘邦开辟汉朝,足足用了七年的时间。而三国时期的刘备扎根西蜀之地,确整整用了三十三年的时间。在看后赵政权石勒立足中原,花费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得以复兴故国,用了十一年的时间。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图霸草原,用了十年的时间。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开辟西北大业,用了六年的时间。元太祖铁木真北方崛起,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而明太祖朱元璋,横扫天下,开辟明朝,前后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在看唐高祖李渊自晋阳起兵,到开辟大唐帝国,登基称帝,仅仅也就用了一年的时间。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变,当上了皇帝,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可以说,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未来是个未知数。后世人在说到玄武门之变,都会对李世民篡位杀兄弟这段历史真相一窥究竟。也有人会质疑,作为当时唐朝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李渊为什么不阻止这场手足相残的历史悲剧呢?而是最终选择了默认的方式,让位于李世民。因为,李渊年迈还患有老年忧郁症,无法掌控事态的发生。

众所周知,李渊其人十是一位颇有能力的帝国君王。李渊既有政治手腕,又有军事谋略。为什么面对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兵变,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呢?一句话来说,李渊已年老体迈,已经无法驾驭文臣武将,已经无法掌控政局的发展了。

李世民公然发动玄武门兵变,堂而皇之逼迫李渊下台。因为李世民知道,李渊的权利基本已经被架空了。我们都知道唐朝的这段历史,大唐开辟之后,由于局势不稳,各地还有大小军阀拥兵自重,伺机叛乱。怎么办呢?

于是,李渊就将兵权下派了。以至于,李世民等人的权利越来越大。所以,唐朝出现了两个山头,一个是秦王李世民为首的实力派,一派是李建成、李元吉为首的太子党。所以说这个期间,李渊年老体迈,长期贪欲享乐,不理政务。导致唐朝的文臣武将都分分自主站队,而不在听从李渊的支配。

还有一点,就是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的时候,李渊即使事先知道了,调动不了军队的话,他也就无能为了。

再有,玄武门兵变的计划,事先仅有秦王派几个核心重要人物知道,李渊并不知情。再有,由于李渊优柔寡断的性格【加上经常犯糊涂,用当下医学名词来说,李渊可能是“患有老年痴呆或者老年忧郁症”,】以至于在太子人选问题是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人之间飘忽不定。在玄武门兵变发生之后,经历丧子之痛的李渊不想在失去李世民,所以也就不想再追究了,于是自然而然地就让位于李世民了。

8

“玄武门事变”爆发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李世民、尉迟敬德射杀。消息很快传到东宫(太子府)和齐王府,建成、元吉麾下猛将薛万彻、冯立 、谢叔方等人立即率军前来援救。

见东宫人马大举袭来,秦王部下登上城头,准备迎战。幸亏秦王府将领张公瑾膂力惊人,奋力将玄武宫门关上。东宫、齐王府兵将攻打玄武门,却久攻不克,薛万彻便率领他们转攻秦王府。此时秦王府的兵将大都在玄武门,府里只有几位文职官员留守,情况万分紧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献计,将建成、元吉的脑袋割下,火速送到秦王府外悬梁示众。薛万彻等人见太子、齐王血淋淋的首级,登时没了斗志,谢叔方、冯立率众归降了李世民。东宫悍将薛万彻却单骑冲出城门,奔泰山方向而去(后来也依附了李世民)。

李世民派尉迟敬德闯入宫中面见唐高祖李渊 。《旧唐书》记载,尉迟敬德全身披挂,手持钢矛直入宫内,李渊见他全副武装,杀气腾腾,身上血迹斑斑,不由得大吃一惊,疾问:“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为何”?尉迟敬德答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李渊按捺住恐慌对左右大臣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等大臣早就暗中投靠了李世民,是铁杆“拥秦派”,于是劝说道:“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 嫉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这已是在赤裸裸地逼宫了。事已至此,李渊亦束手无策,只得说:“善!此吾之夙心也”。于是违心地依言颁下一道圣旨。

尉迟敬德宣读圣旨后,太子、齐王二府的部兵更是人心涣散,已无法收拾,最后逃散的逃散,归降的归降。

史载,李世民屠兄弒弟,事后仍不善罢干休,待高祖李渊下旨“赦免”其罪后 ,他又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李承道、李承德、承训、承明、承义和李元吉的五子承业、承鸾、承将、承裕、承度全部处死。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亲侄儿。

唐高祖李渊亲眼看见十个爱孙全被诛杀,吓得是魂飞魄丧,哪里敢出面劝阻,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声。他自知处境危险,儿子李世民不仅雄才大略,而且心狠手辣,指不定哪天就会将锋利的屠刀架到自己的脖子上,于是急忙在“玄武门之变” 发生后的第三天(武德九年六月七日)匆匆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没过几天又宣布要退位作“太上皇”;两个月后,高祖李渊正式退位,李世民继位为帝。是为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唐高祖李渊虽然仍端坐在龙椅上,名义上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心里明白,李世民麾下武将若云,谋臣似雨,人才济济,且大唐最能征善战的精锐基本被他掌控,全国的局势也被他所控制,加上两个儿子、十个孙子被杀,那血淋淋的一幕对他刺激很大, “光杆皇帝”李渊无奈,只得主动表示愿意早些退位。李世民即位后,李渊徙居泰安宫,过着养尊处优的太上皇生活。

李渊禅位后,自知大权旁落,心灰意冷,也就彻底不干预政事了,李世民表面上也对老爹执礼甚恭,他大兴土木修筑大明宫,以做老爹的养老与享乐之所。李渊深谙其意,也就知趣的当起了太上皇。李渊的这种做法,虽为自保,但也有利于减少宫廷矛盾,为李世民心无旁骛地施展其雄才大略创造了良好环境。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李渊病殁,享年71岁。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庙号“高祖” 。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祖 李渊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

9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皇帝的权力在封建社会是至高无上的大,那么一个普通人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机会把皇帝拉下马呢?李世民又是怎么把他的老爹皇帝逼下皇位的呢?

李渊坐上皇位后,册封大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因为他是长子。按古制立长不立幼。但他同时册封二儿子李世民为秦王,并且允许他开府天策,合法合理的掌握军权。这麻烦就大了。

李渊:

李建成身为太子,文官又尊崇古制,是为文官集团首领。李世民带领一帮能征善战的猛将打天下,在军中拥有绝对的权威,是为武将集团首领。

李建成:

两派人马互相明争暗斗,而皇帝老爹李渊却坐视不理。致使李元吉多次向李建成提议,诛杀李世民。一次夜间,李建成宴请李世民,却在酒中下毒,李世民中毒后侥幸不死,在天策府众人的劝说下,李世民决定策划发动流血政变。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带领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待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来时,伏兵众出,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迟恭射死。史称玄武门流血政变。

李世民:

战事结束后,李世民按照原先定下的计划,派尉迟恭担任皇宫警卫,控制皇宫。

当时李渊正在宫内的湖上划船,看到浑身浴血的尉迟恭,手执长矛,身披铠甲,直冲过来。李渊吓得大惊失色,问:“今天在宫内作乱的是谁?你到这里来干嘛?”尉迟恭回答:“作乱的是太子和李元吉,现在他们已经被秦王诛杀了。臣是秦王派来担任皇宫警卫的。

玄武门之变:

李渊看到眼神犀利,紧握长矛的盯着自己的尉迟恭,生怕反应迟钝些都会被这个猛将,在身上戳上几个窟窿。忙问左右陪侍的裴寂等人,怎么办?

裴寂那几个人也是识时务者,连忙说:“秦王南征北战,劳苦功高,却屡屡被太子一党陷害,现在好了,太子伏诛,理应让秦王继承太子之位才对。”李渊赶忙说:好,本来就想让他当太子的。

六月初七日,在清理了太子一党及众多兄弟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世民把他的老爹赶下台,自己登上皇位,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继位:

那么问题来了,他李世民只是一个秦王,如何能逼得在皇位上的李渊下台呢?众所周知,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一言九鼎。怎么会被自己儿子赶下皇位?

一,事发突然,毫无准备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及其手下精心策划过的,李渊又没有收到密信知道此事。当玄武门流血事件发生后,李渊根本就是一头雾水,连是谁在作乱都还要问尉迟恭,根本无从准备,就被尉迟恭控制了

尉迟恭:

二,身被劫持,无从施展

当整个皇宫被尉迟恭控制了后,李渊就被架空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人能出皇宫去给忠于他的军队送信,甚至他都不知道哪支军队忠诚于他。而身陷皇宫,没有军队的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小兵都能将他干掉。

三,本无威望,又无军权

玄武门流血事件发生之前,皇帝李渊,太子东宫府,天策府,三个权力机构发出的政令,手下的部门,竟然是按政令的先来后到顺序办事的,可谓荒唐之极。皇帝的威信全无。无法做到一言九鼎。而且李渊他允许李世民开天策府,拥有军权。他自己却指挥不动那些骄兵猛将。

唐军:

四,兄弟尽死,秦王继位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仅清理太子和李元吉一党,还把太子家眷和亲戚,李元吉家眷和亲戚,通通处死。而且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他其他幼小的兄弟们尽数杀害。如此一来,李渊的皇位,就剩下李世民一人来继承了。李家的江山始终还是在李家的手里,李世民身上还是留着他李渊的血,心灰意懒的李渊遂顺了李世民的意,把皇位禅让给了他。自己做个太上皇。

唐太宗:

所以说,皇帝虽然拥有莫大的权力,可是被控制住了以后,依然是砧板上的鱼肉,任由宰割了。敢把皇帝拉下马,是在这种条件下才行。李世民就是这样把皇帝李渊给赶下皇位的。顺便提一下,曹丕篡汉之前,也是把汉献帝控得死死的。

你的观点跟我同不同?请在下方留言。

10

与其说是李世民逼李渊下台,不如说是李渊主动下台,当然其中有一定的被迫性和无奈性。李渊之所以被迫让位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为未来的皇帝已成定局;第二,李渊无法掌控朝局,玄武门之变他有很大的责任;第三,李世民威信和势力太大,李渊担心步李建成后尘;

一、“玄武门之变”让李世民成为唯一的皇位继承者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政变的结果李世民杀了当朝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一)政变后李渊嫡子中只剩李世民

李渊的儿子很多有共22个,但嫡子只有四个,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但李玄霸在年幼时便夭折了,因此有参与党争资格的只有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在这三子当中其实有资格争一争的也只有李世民和李建成,因为李元吉性格好勇斗狠,不善内政。

《新唐书》记载:“元吉生,太穆皇后恶其貌,不举,侍媪陈善意私乳之。及长,猜鸷好兵,居边久,益骄侈。常令奴客、诸妾数百人被甲习战,相击刺,死伤甚众。”

所以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将李建成和李元吉杀害,三个嫡子就只剩下李世民了。

(二)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属于“正当防守”,不足论罪

李世民在发动政变之前,给李渊上了一条秘奏主要表达了两点:

第一, 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第二,李建成和李元吉要谋害自己。

《资治通鉴》上以其状授世民。于是世民密奏建成、元吉与尹德妃、张婕妤淫乱后宫,且曰:“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

当然李世民说这两点也是有依据的,李渊晚年的时候宠幸了很多妃子,因此也有好多庶出的皇子,宾妃们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得到皇上李渊的宠幸,经常结交年长的皇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时候李元吉和李建成就成了他们的首选。因此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交往非常频繁。也有人传言说 李元吉和李建成与张婕妤、尹德妃有私通乱伦。

《资治通鉴》“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其母竞交结诸长子以自固。建成与元吉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或言蒸于张婕妤、尹德妃,宫禁深秘,莫能明也。”

李元吉和李建成曾多次谋害李世民,有一次 李建成以消除外面对兄弟二人不和的传言为由设下鸿门宴,让李世民晚上来府上饮酒。因为当时双方斗争还没撕破,为了不给李建成留下把柄,李世民就过去了,喝完酒后没什么,但李世民回到府中便深感不适,口吐鲜血,险些丧命。

《资治通鉴》记载“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

而李世民之所以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秘奏,是为政变之后做准备。两个理由:

第一,说明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的恶性。

第二,说明了自己的是了自保,属于无奈之举。这样一来发动政变的理由就属于被迫,是正当防守,如此一来李渊没有理由因此降罪于李世民。

二、“玄武门之变”李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不分主次,政出多门

李家之所以能夺取天下,李渊的两个儿子功不可没尤其是李世民功劳最大,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又觉得李世民功劳最大于是被封为“天策上将”并赐府为“天策府”,而且两人都可以都开设府衙,这就等于承认了李世民也是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只有权力中枢才能开府建牙。这个决断看似制衡之策但恰恰因为如此成了促使两个集团斗争的催化剂

这一政策有三个错误:

第一,皇子培养党羽在各个朝代以来都是大忌,会威胁到皇权。

第二,它让李建成开始惶恐自己的地位不保,因为李建成也知道战功不及自己的二弟李世民。如果放任李世民做大,自己未来的皇位必然会收到威胁,因此经常联合李元吉处处针对李世民。

魏徵也曾说李世民功劳太大建议李建成去立战功

《旧唐书·李建成传》:“及刘黑闼重反,王珪、魏徵谓建成曰:"殿下但以地居嫡长,爰践元良,功绩既无可称,仁声又未遐布。而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

第三,让李世民的势力更加强大,有了争夺皇位的资本

李世民本来就是战功赫赫,手下更是人才济济,如今权利在手,如果李渊下台后,跟李建成争夺皇位绝对是有资本和能力的。生在帝王之家李世民心里一定也明白 皇位之争必定是成王败寇,而如今形式 即便自己不争 到时候也不一定能逃得过被杀的命运,所以两人之争是早晚是事。

(二)李渊优柔寡断,控制力不足,制衡能力差

李渊在改立太子方面态度非常暧昧,多次说要改立李世民为太子但又不承诺。如此以来即让李世民有了更多的想法,又让李建成多了忌惮之心,更想将李世民除之而后快了。

《资治通鉴》曰:“不然。文干事连建成,恐应之者众。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诛其子,当封建成为蜀王。蜀兵脆弱,它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

李渊允许李世民和李建成同时做大,估计是想使用制衡政策,但他对朝局的掌控太差。明显不精通帝王之术,如果是想考察两个儿子的能力,应该不立太子。大家凭本事争取。比如清朝康熙皇帝。但既然立下太子就应该为太子树立威信。削弱其他各方势力。他这样做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事情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了。最终导致不仅引发了玄武门之变,还让自己帝位不保

三、“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势力太大,李渊担心步李建成后尘

(一)李世民势力太大,李渊皇位名存实亡

唐王朝的建立李世民功劳基本上算是最大的,唐朝成立的主要三大战役都是他打下来的。

  • 浅水原之战——一举击败了薛仁杲,夺取了陇西,消灭西秦割据势利。此战役中李世民不顾舅舅的反对,找准时机,利用骑兵追击使西秦的军队流散不能组织起来进城守卫。

  • 柏壁之战——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击溃宋金刚、刘武周。此战中不仅大获全胜而且收复大将尉迟敬德。

  • 虎牢关之战——击破郑军首领王世充、夏军首领窦建德军。

在这些大小的战役中李世民不仅积累了很多人才和大将,而且更在军中树立了威信,很多人都愿意跟随他,文臣武将如:尉迟恭、李靖、长孙无忌,秦琼秦叔宝,程咬金,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李世民身边可谓是人才济济。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又被为立为太子,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了皇帝继承者的不二人选。

成为太子之后,很多政事业也都交给了李世民处理。如此以来李世民可以说已经权倾朝野了。而李渊的皇帝位子已是名存实亡。

(二)玄武门之变让李渊心存忌惮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兄弟取得了胜利,然而在两个集团斗争当中李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表面上安抚李世民,暗地里经常帮助李建成从而激化了两者的矛盾。由于自己对局势的掌控不足造成自己的儿子相互残杀,两个儿子在事变中身亡。这并不是李渊意料之中的,更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经历此时之后的李渊想必内心一定是感慨万分。一来,感叹李世民的手段狠辣 心存忌惮 担心自己的未来,二来,感叹两个儿子因为自己没保护好而身亡,心中落寞吧。

成王败寇,不管李世民是被逼无奈还是蓄谋已久,最终在他的带领下创建了太平盛世。也许是正是天意如此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