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宫口的确定,是皇陵发掘过程中的第一道坎。1955年,在三位历史学家和作家的不懈努力下,明十三陵的发掘工作得到批准。明成祖的长陵被定为发掘对象,但当时的考古队勘探了一年多硬是没找到地宫入口。

于是,发掘委员会只好无奈的放弃长陵的发掘,决定找一个容易下手的明皇陵先试挖掘一下。本来考古队已将目标转向明仁宗的献陵,但当时有队员偶尔发现万历定陵的围墙有塌陷,可能是地宫入口,于是定陵发掘被确定。

我们都知道,找到地宫入口只是皇陵发掘的第一步,而成功的找到地宫大门,才算是发掘有了突破性进展。看似定陵规模较小且已露出地宫入口,然而对它的发掘却是耗费了极大功夫的,从地宫口到地宫门耗时一年有余。

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定陵找到地宫大门为何会耗时一年多?

1956年5月17日,定陵的发掘工作开始。定陵的地貌大致呈圆型,一圈建有围墙,也就是陵墓宝城,围墙的穹顶称为宝顶。定陵当时围墙塌陷处正好是地宫的入口,考古队在探沟中用绳子作出标志,开始仔细的用框出土。

下探工作持续两小时后,围墙内侧砌的石条露了出来,有民工发现其中一块石条上面有字便喊了一声,大家都围拢过来,看见石条上露出雕刻的字迹:“隧道门”。当时吴晗和夏鼐认为这里就是定陵的地宫入口。

下挖工作进行了十多天后,在探沟挖到离地面四米左右时,发现了探沟两侧有城砖砌成的砖墙。两墙的间距为八米,就像一个弧形的胡同由南向北呈弯曲状。这个砖墙构成的通道就是史料上记载的皇陵的第一条砖隧道。

通常皇帝下葬时的棺椁由此进入地宫,当时的“隧道门”三字正对着砖隧道的中心。随后在刻字石条的下面,出现了用城砖起券的大门。而大门之外正好处在野外,为了保障陵墓的安全,考古人员没有将此门打通。

当时的考古队谁也不会想到,在城墙的券门之内藏着一块意义非凡的小石碑。与小石碑的擦肩而过,使得发掘工作难上加难。这块石碑上刻着:“座城土衬往里一丈就是隧道棕绳绳长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墙前皮。”

这块石碑上的文字它告诉人们,宝城向里掘进一丈的就是通入地宫的第二条石隧道,还有隧道至地宫金刚墙前皮的距离。然而由于当时的考古经验不足,导致这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刻字小石碑没有被及时发现。

就这样,发掘工作持续了一年多还没有找到地宫大门。考古队于是决定加深探沟,随着民工栾世海一镐挖下去,突然出现钝器的撞击声。他便刨开积土,露出了一块长一尺宽半尺的石头,上面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此石的发现,意味着地宫大门坐标的确定。考古队顿时欢腾雀跃,一年来积压在人们胸中的闷气终于散开。考古队当即决定给老民工每人发一条毛巾,新民工每人发一块肥皂的奖励,这在当时算是不错的待遇了。

那么问题来了,皇陵中为何会出现泄漏秘密的指路石呢?这并非有人故意泄漏机密,万历即位后就开始修建陵墓,定陵建成后闲置了三十多年,地宫用土封闭起来。为了将来万历驾崩时能快点找到地宫,所以才留个此标记。

金刚墙是地宫的防护墙,墙后便是地宫宫殿。如果记载无误,再往前挖十六丈,往下深三丈五尺的地方就是金刚墙。为了加快挖掘进度,考古队找来一台卷扬机,外加几个小矿车,使得土方工程进度快多了。

考古队顺着转隧道向前挖掘,但转隧道突然中断了。于是考古队决定按小石碑指的方位重新挖一条探沟,挖掘不久便发现两条东西走向的石墙,两墙南北宽八米,是用花斑石条砌成的。共十七层,向西斜下,全长四十米。

这条隧道就是最好一条石隧道,在石隧道的尽头,出现了一道横贯南北由明砖砌起的大墙,墙高八米八米,厚一米六,墙基由四层石条铺成,石条上方是五十六层城砖和灰浆砌成的墙,顶端有琉璃瓦檐,这就是地宫金刚墙。

金刚墙后就是定陵的地宫,金刚墙的中央是一个圭形的砖砌门券,上窄下宽,由于地表压力作用,门券向里凹进约两厘米多。圭形门券是干垒起的,地宫就在后面。从发掘动土到金刚墙的出现,考古队共耗时一年零两天。

金刚墙拆开后,从洞口“哧哧”的窜出难闻的气味,发掘暂停一天,排放有害气体。为慎重起见,考古队买来一条狗和一只公鸡,准备试着放进去。结果狗和鸡都没能成功的放进去,最终决定派两人进入。

选中的两人戴着防毒面具,提着马灯,腰上系着一根长绳进入金刚墙内。在确定没有暗器和毒气之类的东西后,其他人纷纷进入。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墓道券,往前走便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地宫门,是两扇洁白如玉石门。

打开石门成了又一难题,最终考古队根据观察和史料记载,成功的制作了一把打开石门的拐钉钥匙,石门被开启。首先进入的是地宫前殿,殿内没有陈设品。前殿的尽头又是一道石门,石门之后便是地宫中殿。

中殿有三套汉白玉石宝座,宝座前有黄色琉璃五供。五供前各有一口大瓷缸,缸里装有香油、铜瓢、灯芯,这就是“长明灯”,但因缺氧早已熄灭。中殿左右是配殿,配殿中只有棺床,中殿的石门后部便是后殿。

万历与两位皇后的棺椁就安置在后殿之中,还包括大量的陪葬品。之后的事情就是随葬品的发掘与损毁,及九年后万历与皇后尸骨被毁的浩劫。至此,定陵的发掘工作算是告一段落,大量的时间耗在寻找地宫的大门上。

由此可见,当时对发掘帝王陵寝是毫无经验可言,大都是抱着做试验的心态去考古。造成了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后来还是有人提议要继续发掘长陵和唐乾陵,以满足个人的好奇心,所幸的是都被国家及时制止。

最佳贡献者
2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朝史专家吴晗向上级提出了“解开十三陵所有秘密”的计划;而这项计划的内容,就是要打开十三陵里最大的那座皇陵—长陵。

长陵作为明十三陵里最大、最完整的帝陵,自然是吴晗等人的首选目标。因此,他们的计划一经上级批准,便带领自己的考古队直奔长陵而来。

考古,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寻找古墓,则是今人与古人智慧的博弈。

历史上有很多古墓,都是因为找不到入口,而最终被盗墓贼放弃。比如说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元代帝陵、秦始皇陵等等。

墓道口,对于皇帝而言,就是他王之宝库的最后一把锁。一旦失守,后果无法想象。

长陵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之墓,它兴建于明代最鼎盛时期,故而从用料、做工、规划、建设工期来看,它都是十三陵里最费心思的。

考古队想要打开长陵,就必须找到地宫入口;否则,就只能从宝顶(封土)上直接下铲儿,那样势必会破坏墓室内的文物,对考古造成负面影响。

经过一个多月的寻找,考古队对长陵的考古调查,一无所获。无奈之下,考古队只好把目光对准规模较小一些的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的陵墓。

定陵的规模虽然没有长陵那么大,可是墓道口的藏匿,也是非常的巧妙。

考古队经过十几天的实地探查,终于在定陵宝城内的城墙上,发现了一处断痕。这个断痕,引起了考古专家的警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裂痕的呢?

于是,考古队便在此次沿着宝城城墙开挖探沟。

这第一条探沟刚刚挖了一米多深,就发现了重要信息:城墙上刻有“隧道门”三字。

隧道门的发现,大大提升了士气,考古队越干越有劲儿。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了新的问题:这一条近30米深的沟,挖到什么时候才能到地宫门口呢?宝顶离宝城远着呢!

更让考古队头疼的是,雇来的好些个民工全都回家种庄稼了;若是还不出成绩,就只能他们自己抄铁锹下去挖了!

为了减轻挖掘量,考古队当机立断,决定在第一条沟的延长线上,重新开挖。

第二条沟并没有像第一条沟那么顺利,不仅发现了隧道门,还找到了砖隧道。考古队连续挖了一个月,除了土,什么都没发现。然而,沟已经挖了这么深了,决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

直到9月,考古队才有了新的转机。因为他们发现了一块儿石碑,上面写着:

“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换言之,这块儿石碑的发现,直接告诉了考古队金刚墙(地宫)的具体位置!如此重要的线索,终于让半年的“挖土”工作,有了重大突破。

如此,考古队再也不用闷着头乱挖了,他们在这块儿石碑的指示下,有了明确的方向。

有了确切的距离,有了确切的深度,第三条沟,也就自然而然地开掘了。

即便如此,考古队寻找金刚墙的工作,也并非易事。

1957年5月,考古队才最终找到金刚门,打开进入地宫的大门。

不得不说,在定陵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队自有诸多“贵人”相助。若不是“隧道门”三个字,若不是二道沟的那块儿碑,考古队要挖到几儿去?一鼓作气没有成功,再而竭、三而衰就是必然。

当然了,定陵最终还是大白于天下了,可是教训也是惨痛的。不过,对于当时的考古队来说,自然可以拿此邀功的:

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定陵之后,国家百年内再也不允许主动发掘帝王陵。

3

对十三陵的考古发掘,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最早提出这个计划的,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清华大学的吴晗雕塑吴晗是研究明朝历史的专家,他联合其他几位历史学家(其中就包括郭沫若)共同拟定了一个请求政府同意挖掘十三陵的计划。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尽管很多人提出质疑和反对,但是吴晗和郭沫若的计划最终得到了政府的批准。1956年春天,考古队进入十三陵进行秘密调查。考古队的挖掘目标就是十三陵中最大的、朱棣的长陵。但是长陵的地宫入口一直没有被找到,考古队决定先找一个稍小的坟墓进行试掘,等有了经验后再挖掘长陵。安葬在定陵的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考古队把定陵当作试掘目标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发现,定陵宝城上的城砖有部分塌陷,出现了明显的裂缝,考古人员认为这里就连接着定陵地宫的入口。于是考古队决定根据这一线索进行试探性的挖掘。1956年5月,定陵的试掘工作开始。考古队顺着裂缝挖掘了仅仅一米深,就发现了刻有“隧道门”的石砖。经过几周的挖掘,伸向宝城深处的隧道被发现了。但由于经验不足以及雨季来临,时断时续的挖掘工作进入僵局,因为很久没有新的线索,考古队情绪低落。但就在这时,一块刻字的小石碑被发现了,疑似大约是指示了距离金刚墙还有十六丈深。一直等到第二年,考古队才挖到了金刚墙所在处,发现了那个著名的梯形开口,即四百多年前万历皇帝入葬时的入口。考古队出于对陵墓中可能存在的暗箭机关或毒气的恐惧,都不愿成为拆第一块砖的人。最后只能抓阄决定人选。偏巧拆砖的时节总是电闪雷鸣,雨水却不大,搞得人心惶惶。经过谨慎的拆砖,缺口最上面的几层砖被卸了下来。考古人员几经试探后钻了进去,并找到了地宫的大门。这是用整块汉白玉雕凿而成的。考古队继续向前就发现了白石雕刻的帝后座椅以及祭祀器皿万年灯(早就灭了)等物。万历皇帝的妃子墓室是空的,未被使用过。再之后,就是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棺椁。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

4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历史学家吴晗向上级打报告要解开十三陵所有的秘密,报告主要内容就是要打开明十三陵长陵。

在所有的皇帝陵中十三陵最大、最完整的,他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的陵墓。吴晗的报告获得了上级批准,他马上带着自己的考古队来到长陵。



长陵兴建的时候是明朝最鼎盛的时期,所以在用料、做工和整个建设周期来看,是十三陵里边最复杂、最费心思的。可是考古队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挖了20多米深连地宫口都没有找到,一无所获。

考古队在挖掘的时候偶然发现定陵城砖有塌陷,并且有明显的裂缝,推测这可能就是定陵地宫的入口,于是考古队瞄准了规模较小的定陵,即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三人合葬的陵墓。



定陵是在公元1584年到1590年修建的,历时6年的时间,总面积约182000平方米,前后耗资800万两白银,足足能顶上明朝两年的田赋。

1956年5月,考古队正式对定陵开始挖掘,顺着那条裂缝,往前挖了一米深,就发现了刻有“隧道门”的石砖,继续挖了几周发现了一条通往深处的隧道。



几周后又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面刻有一些字:“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金刚墙顾名思义就是地宫里边最坚硬的防护墙。按照碑文的指使考古人员最终发现了地下宫殿入口:金刚墙,后人把这个被称之为指路碑。

找到金刚墙时就发现了一个著名的梯形开口,也就是万历皇帝入葬时的入口。考古队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进行了谨慎的拆砖工作,只打开一个缺口拆下了几层砖。



然后考古人员顺着打开的这个缺口钻了进去,就找到了地宫的大门,这个大门非常壮观,是用整块的汉白玉雕凿而成。

这道石门是无法打开的,考古人员研制了一把特制的开启工具叫拐钉钥匙,用了这把开启工具才把定陵地宫的大门打开。

进入大门后就发现了白石雕刻的座椅和万年灯等祭祀器皿,还有万历皇帝的妃子墓,以及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木。至此定陵的秘密全部公布于众。



考古人员当时是这样描述定陵后殿的:“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但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批的罗沙织锦。”



定陵从开始挖掘到找到入口经过了大半年的时间,整个的挖掘过程非常的耗时耗力,尽管开挖初期都是很小心的,但是找到了墓室入口后没有采取足够的保护措施,也没有足够经验,对定陵的盲目挖掘不仅使大量文物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还有万历皇帝及其皇后的尸体也付之一炬。



对万历皇帝定陵的挖掘代价是非常大的,被称之为中国考古史的灾难,从此以后确定了考古挖掘的宗旨:对于大型帝王陵墓不进行主动挖掘。

5

1956年5月,在文化名人郭沫若、吴晗等人的主导下,对明皇陵进行发掘,结果造成了我国考古界的一场重大悲剧。

考古队到达十三陵后,先在周边村子招募了一些力工。然后大家经过讨论,决定先发掘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据说是郭老对失传已久的《永乐大典》非常上心。

不过由于考古队经验、技术不足,发掘了几个月都没找到长陵地宫的入口。不得已考古队就去发掘其他的陵墓。

不过转到其他皇陵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于是考古队就想了一个办法,挑选几个胆大、识几个字的村民,去各个陵墓拓字,看看从文字记载中能不能找到突破口。

还别说还真有发现,几天后有个叫孙宪宝的小伙子定陵找到了“隧道门”三个字。接着考古队决定发掘万历皇帝的定陵。

当力工们在定陵宝顶挖掘时,又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金刚墙就是指地宫大门。

考古队欣喜若狂,让力工们抓紧干,不久就发掘到一个梯形的金刚墙。金刚墙是由砖石堆砌而成,不过并不结实,砖石很松动。

当力工拿下几块砖时,突然从地宫里冒出一阵阵的黑烟,还不时传出一股异味。

这是什么情况?考古队也没有这方面经验,大家都担心会不会有传说中机关或毒气,于是都不敢进去。

但到手的机会肯定不能放弃,此时有人提议用狗去测试一下,狗是抓来了,不过还没进地宫门就跑了,接着力工又去村里抓了一只鸡。

鸡在地宫里呆了一周,还是活蹦乱跳的。确认没事后,考古队穿过金刚墙,再经过7道石门,终于到达了定陵的地宫。

经过近两年的清理,考古队一共从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3000多件绝世珍品。随后政府也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重大发现。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经验、技术的不足,大部分珍贵文物由于氧化全部毁坏。

1965年,郭老等人又提议发掘武则天陵墓,不过这次遭到了周总理的拒绝,并明令以后不准再发掘皇陵。

1966年时局动荡,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尸骨、画像等,被“革命小将”全部焚毁,连宝贵的金丝楠木棺,也被扔到宝城外的山沟里。

总之,定陵的发掘是我国的一个重大损失,它仅有的价值就是弄清楚了万历皇帝不上朝有足疾的原因,另外就是北京多了一个旅游景点。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6

说说我听过的万历皇帝棺椁杀人的事儿吧!

以郭沫若为首的***,其实本来是想挖长陵的,结果朱棣因为陵墓规模宏大,这帮没经验的人根本无从下手,因此躲过了劫难!

他们只能把目光投向了倒霉的万历皇帝,打算拿他的定陵下手!

具体时间是1956年,这帮人雇佣了民工,在号称是专业考古人员的带领下,开始在定陵周围勘探。一帮乌合之众乱挖乱撅之下,偶然发现了一块带文字的石条,上面指明了地宫金刚墙所在的位置,由此开启了万历皇帝的陵墓。

地宫开启,文物因为过了数百年后突然接触到空气,有些丝织品瞬间腐败,还有的因为氧化而受到损毁。珍贵的文物被如此糟蹋,败家啊!

后来的动乱中,万历皇帝的棺椁被抬出来扔到了附近的山沟里,结果被当地人抬回家,打成了放东西的木箱子。

据说,这户人家有几个孩子,躲在箱子里玩耍,结果箱子盖突然关上,把箱子关的死死的,结果孩子在里面缺氧,都不幸丧命了!

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十几年前的一本老书《风雪定陵》,写的比较全面!

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我们也不必做过度发散,但定陵的挖掘给文物带来的损坏,的确令人惋惜!

欢迎关注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7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朱翊钧就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万历皇帝,定陵建设耗资白银八百万两,从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历时六年完工。


相对于清代皇陵几乎被盗掘一空的情况相比,明皇陵除了万历的定陵被考古挖掘之外其他皇陵保存的都比较完好,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明皇陵地宫的防盗水平较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明皇陵地宫非常深,比如已经挖掘的定陵地宫就处于地下27米处,而且墓道蜿蜒曲折入口隐秘难寻。

定陵地宫的入口也是在偶然情况下发现的。

1956年,在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和历史研究所所长郭沫若的建议下展开了对明朝皇陵的考古挖掘工作,一开始锁定的目标并不是万历皇帝的定陵,而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可是受制于当时技术条件,长岭挖掘最终搁浅转而开始对定陵进行挖掘。

前面已经说了,明皇陵地宫位置深,入口难以寻找,这些问题在定陵挖掘时都遇到了,考古队在定陵周围挖了多条深达二十多米的深沟,都无法找到地宫入口,考古队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都没有实质性进展,就在挖掘工作陷入困境的时候,在一条深沟的角落中出现了一块引路石,上面写道“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金刚墙一般是地宫最坚固的防护,也是地下宫殿真正的入口,这块引路石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再往前挖16尺、往深挖3丈5尺,就可以挖到金刚墙。而神秘的地宫就在金刚墙的后面。

随着地宫被打开下葬已经三百多年的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以及大量随葬品重见天日,但是由于当时文物保存技术落后再加上政治环境影响,这些珍贵的文物很多被损毁,包括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体也被付之一炬。

定陵的挖掘以及文物保护堪称中国考古史的灾难,正因为定陵的惨痛教训也就此确定了我国考古挖掘的宗旨:对于大型帝王陵墓不进行主动挖掘。

8

要知考古,先知盗墓,学点历史,方知考古。

9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提出了一项考古计划,试图解开明十

三陵的所有秘密。这是中国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对考古

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挖掘的后果就暂不表述了。但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被考古学家

打开的皇陵。

历经一年左右的时间,考古人员终于找到了墓葬的入口。然而考古人员走到入口却迟疑

了,为什么呢?因为怕各种机关、毒气啊。像我们所看的《盗墓笔记》、《鬼吹灯》等

盗墓题材的系列影视剧中,人一进去,不小心踩到各种机关,因此丢了性命的不在少

数。现实中,可能没那么玄幻。

但在比较重要的墓中设置机关,以防止被盗,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定陵可是古代的皇

陵,谁又敢保证其中不会设置一些机关,来防止后人盗墓呢?

该怎么办呢?就在这时,考古队里聘请的一位村民提出了一个想法,将活着的大公鸡放

进去,让它进里面给探探路。如果几天以后,这只大公鸡还能打鸣,说明里面没有危

险,则考古人员可以放心进入。

果不其然,几天以后,考古人员还能听到大公鸡打鸣。考古队长赵其昌第一个进入,为

了保险起见,在腰上拴着一根粗绳子。据后来的赵其昌回忆说:地宫里面黑乎乎的,太

寂静了,静的让人发慌。

定陵地宫虽然被打开了,却由于当时的人们缺乏专业的知识,致使定陵遭到了大量的人

为破坏,损坏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堪称考古界的一大悲剧!

10

迄今为止,明万历皇帝的定陵是我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由国家主动进行考古发掘的皇帝陵墓,在我国考古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定陵出土文物众多,包括金丝翼善冠、凤冠、冕旒冠、黄金酒壶、龙纹金漱盂、玉带、龙袍等等,但由于当时文物保护技术和思想意识的局限,不少出土文物遭到了毁灭性损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堪称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通常而言,帝陵的地宫入口都设置的非常隐蔽,那么这次考古发掘是如何找到的呢?

第一,原由

1956年,以郭沫若、吴晗等人为代表的历史学者主张对明十三陵进行考古发掘,起初遭到学界的一致反对,但二人态度坚决,屡屡上书并最终获批。随后,以赵其昌为队长的明十三陵考古队正式成立,并对明成祖朱棣的长陵进行试探性考古探测。但由于长陵规模巨大、难度太高,考古队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却一无所获,别说地宫的入口,连墓道的大致位置都没找到。

随后,考古队会同有关专家对发掘目标进行了讨论,打算换一座规模较小、结构与长陵类似的帝陵进行挖掘,以积累经验。他们首先将目标定在朱高炽的献陵,但由于朱高炽在位时间短,规模太小,与会专家担心此次考古收获不大,予以了否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他们最后将目光落在了万历皇帝的定陵上,原因是定陵宝城外出现了坍塌,并发现了“隧道门”字样的石碑,专家们认为发掘难度较小。

第二,过程

将发掘目标从长陵转变为定陵后,考古队马不停蹄便开始了发掘工作。1956年5月,定陵考古工作正式开始。考古队员从坍塌位置开始着手进行试探性发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考古队员又发现了一块具有指向性的小石碑,上面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金刚墙即地宫的承重墙。这块石碑的发现,为考古队指明了方向。

按照小石碑的指示,考古队员很快就找到了金刚墙的位置,并发现墙体已出现松动的痕迹,队员们很轻易地就可以把墙砖拆下来。随着墙体的打开,一股黑烟和呛人的朽木味扑面而来。队员们不敢轻举妄动,将一只活鸡放入地宫中以检验里面是否安全,经过7天的等待,活鸡安然无恙,考古队这才打开全部墙体,进入了地宫。

第三,结果

随着一道道石门的打开,定陵的神秘面纱终于呈现在考古队员的面前,里面除了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的棺椁之外,还随葬有大量的稀世珍宝。但由于保护技术不到位,大量丝织品、字画等遇到空气后迅速碳化,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不少珍贵文物在很短时间内就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了,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定陵发掘之后不久,紧接着又遇上了特定历史时期,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尸骨、棺椁、画像等遭到了毁灭性的焚烧,定陵地宫也长期荒废无人管理,给定陵文物保护蒙上了更深的一层阴影。但某些人依然没有吸取教训,打算扩大“战果”,继续上书请求挖掘长陵,被国家断然驳回,并出台政策绝不主动挖掘帝陵。

距离定陵发掘已经过去64年,但这件事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和反思依然历历在目。对于历史、对于先辈,我们应该怀有起码的敬畏之心,切不可轻率、鲁莽行事,既是为了文化传承,也是为了子孙后代。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