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街亭那么重要,诸葛亮为啥不用赵云、姜维、魏延等将,却派没有任何带兵经验的马谡去呢?



提问说了三员可替换大将,咱逐一分析。先看赵云,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一直随诸葛亮打到西凉,并在天水城外与姜维交锋,直到街亭守卫安排完毕,诸葛亮才派赵云、邓芝带兵出箕谷。但实际上,这时候根本不用再出箕谷,因为赵云带一小部分人马,出箕谷是为声东击西、迷惑曹真张郃,以掩护诸葛亮绕道突袭天水、南安、安定诸郡不被发现。



注意:安排街亭守卫时,诸葛亮不是在汉中,而是在西凉前线,曹军早已知道了三郡失守、张郃率领的大军,日夜兼程、正在赶来,这时再去迷惑曹真,岂不是多此一举?而且,从西凉退回汉中,再从汉中出箕谷,既距离太远,又劳师动众,关键是没有任何意义。但赵云邓芝出箕谷,史料中有记载,只是北伐大军出发时,偏师早已经去吸引敌军,而不是战略意图暴露无遗时,才安排进行。从历史真实看,赵云在汉中就已经与邓芝出箕谷了,并没有在诸葛亮身边,当然也不可能被派去守街亭了。



选马谡,还是赵云?为不让诸葛亮为难,罗先生在三国演义第95回,诸葛亮派马谡、王平出发去街亭后,【乃唤赵云、邓芝吩咐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领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这样,就把赵云排除了,因为赵云另有任务。当然,按演义赵云年龄,已经七十多岁,可能也是被弃用的原因。由于这个地理,读者多数并不熟悉,绕来绕去,竟然蒙过去了。



再看魏延,守街亭魏延实际是用了的,只不过不是主角,魏延被安排在街亭后面,随时观察、支援,至于为啥没担任主将,后面再说。至于姜维,当时刚刚归降,这个身份很尴尬?尽管诸葛亮很看好,这如果用,恐怕当时就下不了台。



最后看马谡上台表演,三国演义95回: 【孔明曰:“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张郃,乃魏名将……”,马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历史上,街亭之战司马懿并没有到场,但就演义看,马谡狂妄自大,根本不把司马懿、张郃放在眼里,说曹睿亲来也不怕,当时魏明帝曹睿,确实亲自挂帅,驾幸长安。可马谡说“若有差失,乞斩全家”,为了争抢功劳,这都把话说绝了。在马谡看来,只有他明白这次守街亭的意义功绩,事情也很容易,不抢白不抢, 更不能叫别人抢走,只有狠话、绝话,把退路堵死,别人就没法再争了。



在此情况下,不说马谡以前的好建议,比如,离间曹睿与司马懿、“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等,也不说诸葛亮对马谡的好印象,换谁作主帅,守街亭能启用魏延、或者其他将领替换马谡?(653)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

这也是看过三国的人都存在的疑点,别说用赵云,因为赵云在蜀国特别是守城及地位,都比魏延低,不用赵云到没什么,为什么不用有着守城经验的魏延呢?

这一点从三国时期的资料看诸葛亮在用人上还是有缺点的,他和魏延的关系有点微妙,刘备在时重用,而诸葛就不一样了,他和马谡关系比较好,常常谈到深夜,也常采纳马谡之意见,认人为亲,而不是认人为贤,马谡是熟读兵书,但实战经验太差,结果输了咽喉要道街亭,当然诸葛亮也自责,马谡当然也只能对战争的失败负责任,而诸葛亮也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失一马谡无关紧要,街亭是夺不回来了!再见!


3

是因为马谡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要守衔亭。

诸葛亮还是犹豫不决,马谡当急立下军令状,说如果守不住街亭愿受军法处罚。

马谡说,我一直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熟读兵书,做任何事都兢兢业业不敢怠慢,请老师诸葛亮给一次立功报国的机会。

诸葛亮拗不过马谡一再叮嘱他要随机应变,慎重行事,还叮嘱先锋王平有情况随时报告与诸葛亮。当时魏延,赵云,关羽等大将都有重任。

马谡不懂地理屯兵于山下,曹军围而不功,道至无水可饮,将士饥渴难耐,自乱军心而大败。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和纸上谈兵不合实际千古名句。

诸葛亮有用人不当和失职之过。

4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关于街亭之战,历史上是很有名气的,因为这一战的失利,直接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之前诸葛亮一直都是打的顺风顺水,唯独这一次的失败,使得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了。

实际上,当时蜀国有很多的大将,如赵云、魏延、姜维等,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为什么诸葛亮没要他们去守街亭,而派了一个没有带兵经验的马谡去呢?实际情况是,当时赵云和魏延不在诸葛亮军中,而姜维刚投降过来,也不可能去要他守如此重要的地方。

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且听我分析道来。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形势

实际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计划并不是夺取长安!而是夺取陇右,当然,如果打的非常顺利,魏国连续出大昏招,蜀国运气好的爆棚拿下长安是最好的,但这个前提是基本不可能的。

首先说一下汉中进攻长安的路线。

汉中通往长安的道路一共有五条,从西往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道。

我们先说一下第一条,祁山道,这是诸葛亮的最爱,地势平坦,方便运输、排兵布阵,缺点就是绕远路。

第二条陈仓道,也是大路,易于用兵,但两侧都是树林,容易遭埋伏。刘邦当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这条道。

第三条是褒斜道,道路崎岖,这一点李白已经证明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第四条骆谷道,是所有路线当中通往长安最近的路线,但也是险峻的路线。曹爽曾经从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败。

第五条子午谷道,是最为险峻,也是最冷门的路线,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就是从这里送到长安的。

诸葛亮第一北伐计划

为什么诸葛亮当时的计划是夺取陇右而不是夺取长安呢?其实想一下都知道呀,蜀国在灭亡的时候人口也就94万,诸葛亮那会人口恐怕还没有94万人,而魏国不但地盘比蜀国大了很多,人口也至少是蜀国的五倍以上,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一口气就能拿下长安呢?在地盘小兵力少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爆一波兵去抢占对方的地盘然后发展生产,爆出更多的兵再去抢更多的地盘,这是最为稳妥的做法,诸葛亮就是这样做的。

陇右,实际上就是武都、阴平、天水三郡,哪里粮食多,麦子多,通往长安比汉中也更为方便,如果能占了陇右,那么以后去攻打长安就方便多了,不但后勤补给有保障,路也好走,更重要的是地盘也大了,人口也多了,爆出来的兵也就更多了。

街亭之战之前的形势

好了,确定了战略目标,就是拿下陇右,接下来诸葛亮就声东击西了,先是派出了赵云、邓芝领一路人马伪装成蜀军主力进攻陈仓,魏国中计,派出大将曹真领着主力来到了陈仓,这个时候诸葛亮就带着蜀军主力走了祁山大道,朝着陇右猛扑了过去。

经过长年的训练,这会的蜀军可不是盖的,而陇右地区基本没啥防守,所以基本很快就被诸葛亮给打下来了,最后只剩下了一座陇西城,因为城市高大坚固,一时间拿不下来。

诸葛亮即将占领陇右的消息惊动了魏国的最高领导人——曹睿,他赶忙亲自坐镇长安,从荆州调来了大将张郃,领五万骑兵支援陇右。

此时的情况是,从长安通往陇右的路有两条,一条是陈仓渭水道,此时诸葛亮正在这里和郭淮对峙;另一条就是陇山道,张郃如果想快速支援陇右,就只能走陇山道,而街亭则是陇山道的必经之路,要挡住张郃就必须守住街亭。

此时,蜀军中的另外两名老司机,魏延和吴懿正在率军攻打陇右城,所以诸葛亮身边能派出的将领,除了马谡,还有姜维和王平。

为什么派出的是马谡

实际上,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当时派出姜维或者王平都是可以的,但是在诸葛亮看来,他们是不能作为主将派出的。王平和姜维都是从魏军哪里投降过来,之前王平没什么战绩,从忠诚度和能力上来说还有待考察。姜维是刚刚投降过来,也是更不能派去当主将,守如此重要的地方。

实际上,当时诸葛亮能派出的确实也只有马谡了,毕竟是他的爱将,忠诚度是没问题的,能力上,诸葛亮也是认可的,毕竟给他提出过很多很好的建议,两个人经常聊到很晚,南征的时候也是马谡的建议让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所以,综合来看也就只有马谡了。于是就派出了马谡。

总结,所以,根据以上的分析来说,当时的赵云、魏延、吴懿这样的老司机都不在诸葛亮营中,姜维、王平都是魏军那边投降过来的,忠诚度有疑问,也只有马谡,忠诚度没问题,至少能力上,当时诸葛亮还是认可的。所以就只有派出马谡了,至于战役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5

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势如破竹,短短几个月,就占领了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大有一举夺取长安,进占中原的态势。然而,魏明帝曹叡重新启用“冢虎”司马懿和大将张郃,他们两位率领十五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军事要地街亭,粉碎了诸葛亮的第一次伐魏。诸葛亮失去街亭后,只能使用空城计,仓皇撤退。那么,街亭关乎整个战局,如此重要,诸葛亮为什么不派遣赵云、魏延、姜维这三位大将守卫,而是重用没有独自带兵经验的马谡?依据演义,分析如下。



赵云

司马懿和张郃率兵夺取街亭时,赵云被诸葛亮派遣出师箕谷,作为偏师,佯攻曹魏。赵云虽然办事认真,干事利落,可是他远在箕谷,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诸葛亮没有考虑派老成持重的赵云守卫街亭。在街亭失手后,诸葛亮其余各路军队撤退时,损失惨重,而赵云和邓芝的军队撤退回成都时,没有折损一人一骑,粮草辎重也没丢失,诸葛亮高兴得出去相迎。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二人正欲起身,忽报赵云、邓芝到来,并不曾折一人一骑;辎重等器亦无遗失。孔明大喜,亲引诸将出迎。

魏延


魏延是守卫街亭的最佳人选,如果他守卫街亭,万无一失。然而,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在他刚刚投奔刘备时,就差点被诸葛亮给处决了。可是这件事给魏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时刻记着自己被诸葛亮针对过,不被诸葛亮所信任。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时,重用马谡守卫街亭,重用高翔守卫列柳城,仅仅让魏延在街亭后边驻扎。魏延不服气,认为自己是先锋大将,怎么被闲置了,被诸葛亮巧言蒙骗过去,高高兴兴地去街亭后边驻扎去了。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


以上诸葛亮安排,摆明了就是不信任魏延,将其放在不重要的地方,还美其名曰重用你。试想,如果街亭已经丢失,魏延陷入被动,能夺回街亭吗?有用吗?这种情况在单位经常遇到,有啥重任,好活,领导都优先给自己的嫡系亲信,而其余人只能干干又苦又累打杂的事,还美其名曰你做事踏实认真,不怕不苦不怕累。

姜维


姜维在天水之战中,他走投无路,无奈投降诸葛亮,他是不是真心投降,还未可知。此时的姜维,虽然表面上投降蜀汉了,谁知道是真是假,万一他来个“身在蜀营心在魏”,关键时刻,把街亭拱手让给司马懿和张郃,诸葛亮找谁说理去。如果说魏延不是诸葛亮的亲信,只是一般手下,那么姜维连一般手下也没度过,还在试用期,没有通过考核。因此,诸葛亮不可能派遣刚刚投降的姜维守卫街亭。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唤姜维曰:“伯约,此时何尚不降?”维寻思良久,前有孔明,后有关兴,又无去路,只得下马投降。

马谡


马谡很早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为诸葛亮出谋划策,很多计策与诸葛亮不谋而合,深得诸葛亮欢心,他与长史杨仪是诸葛亮的真正心腹。诸葛亮在刘备病逝白帝城后,他发动了七擒孟获之战,马谡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与诸葛亮所想不谋而合,令诸葛亮青睐有加。

此次,马谡主动请战,诸葛亮认为马谡能自由熟读兵书,还跟随自己指挥过不少大战,能够胜任。他也知道马谡实战太少,此次动了重点培养马谡的想法,因此在马谡立下军令状后,让其和王平一同守卫军事重地街亭。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


当年刘备临终前,曾断言马谡言过其实,名不副实,不能重用,而诸葛亮偏偏不信,重用马谡,结果丢失街亭,第一次伐魏功亏一篑。这是诸葛亮咎由自取,自食恶果,只能挥泪斩马谡。

总结:由于赵云被诸葛亮派往箕谷作为疑兵吸引曹魏军队注意力、魏延脑后有反骨不被信任、姜维刚刚归附还在考核期,他别无选择,只能选择自己信任的马谡守卫军事重地街亭。即使是跟随马谡的副将王平,也是可能守得住街亭的。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6

能提出这个问题的大兄弟,显然是对三国不是太了解啊!先不说别人,就是这个姜维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还是魏国的将领呢!

街亭之战发生在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任用马谡担任前锋驻守街亭,而姜维当时还是曹魏天水郡参军。

诸葛亮北出祁山,曹魏一方的人认为姜维等人有异心,因此直接把姜维关到城外,姜维不得不投降诸葛亮,几乎与此同时,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撤军,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诸葛亮格外看好姜维,不断提拔,不久之后就封侯拜将,随诸葛亮多次北伐,最终在诸葛亮第六次北伐去世后,掌管蜀汉军政,继续推行诸葛亮的北伐大业。

应该说,诸葛亮北伐时任用先锋大将,赵云和魏延更好一点,但是诸葛亮却力排众议任用没有作战经验的马谡,我就给大家一点点分析。

首先来说赵云,在民间演义中,赵云是最完美的将军,但是在史书中却是中规中矩,表现不是特别出彩,当然,有人说赵云是刘备的保镖则有点过分了,赵云应该是禁卫军一类的人物,尤其是在救阿斗时候的表现,更像是禁卫军该干的事情。

总体来说,赵云属于稳扎稳打的那种,而且为将的时间多一点,为帅的时候少,独当一面在前线的时候也不多。

这一点跟关羽那样的将领是比不了的,关羽在荆州的时候,通过襄樊战役,威震华夏,差点翻了天,如果不是东吴从后方偷袭,关羽取得的战绩会很大。

而且赵云为人处世也很低调,在《三国演义》中总写诸葛亮爱用赵云,有点言过其实,当然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还是用了赵云,只不过不是是疑军,而不是主力。

当时诸葛亮采取两路军队北伐,赵云和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令曹真前去防守郿县;而诸葛亮亲率诸军进攻祁山。

也就是说,赵云是虚,诸葛亮大军才是实力,而在诸葛亮大军中,任命马谡为前锋驻守街亭,防御曹魏的援军张郃。

实际上,在选拔先锋的时候,魏延、吴懿、王平都非常适合,当然,以资历来说,吴懿和王平都不如魏延资格老,按照道理来说,魏延最适合担任先锋,并且在军中威望也很高,因为在诸葛亮北伐之前,魏延一直担任汉中太守,主政一方军政大权,而北伐也是以汉中为基础向关中进发。

关中和汉中由于关隘众多,很难同行,诸葛亮北伐其实就跟当初刘邦夺汉中一个形势,十分难得,还是韩信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策,夺取了关中。

在北伐的时候,魏延也希望效仿韩信,请愿自领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后世将魏延的这个计策称为子午谷奇谋,可行性与否争议上千年。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诸葛亮认为这条计策不行,因此诸葛亮最终采取上面所说的计策,由赵云和邓芝一路,以掩护诸葛亮主力出祁山,属于稳扎稳打型的。

魏延因此与诸葛亮并不对付,两个人之间矛盾很深,诸葛亮对魏延成见很深,一直到第五次北伐时才任其为先锋。

实际上,如果细品的话,诸葛亮用人其实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用文官而不喜武将,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尽管大动干戈,但是蜀汉武将集体受到打压,到最后竟然出现“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无将局面。

诸葛亮最欣赏的人,一个是马谡,另一个就是姜维,两个人的出身有着极为惊人的相似,都是参军,姜维在曹魏阵营的时候是天水郡参军,而马谡也是在诸葛亮掌权后破格提拔为参军。

汉朝时期的参军跟现代的参谋有点像,也就是军队中的文官,属于智囊一类的人物,这一类人还是靠嘴上功夫建功立业的,估计马谡和姜维侃大山的水平都是一流的。

马谡“好议论军事谋略”因此为诸葛亮所器重,十分喜欢,尽管刘备在临终前已经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是诸葛亮不听,在街亭之战中,不派遣武举出身的魏延,却让马谡担任先锋,以王平担任马谡的副将。

这种以文驭武的格局,符合诸葛亮一直以来的顶层设计,唯一的缺点就是文官有的时候想一出是一出,纸上谈兵厉害,实际打仗不行,马谡在街亭的时候,将军队驻扎在山上,王平多次劝阻马谡,马谡不听,结果被张郃断了水源后,不攻自破。

马谡的失误对蜀汉的北伐是有致命性的打击的,因为诸葛亮北伐只有第一次出其不意,曹魏没有准备,最容易成功,第一次失败后,再想北伐,曹魏就已经有准备了,很难再成功了,所以说,马谡是蜀汉集团整个对曹魏战事失利的罪魁祸首,诸葛亮也不得不挥泪把马谡斩了。

但是显然诸葛亮并没有吸取用人重文的弊病,在此后重用姜维就可以凸显出来,在很多影视剧中姜维的形象是穿盔甲的,实际上也可能跟诸葛亮一样,羽扇纶巾式样的。

可以说,蜀汉北伐失败的症结,还是在诸葛亮用人不当的原因。

7

首先,马谡是主动请缨,别人都没有表示,诸葛亮也就势准许。主动的人一定是有准备有勇气的人,诸葛亮有一定的侥幸心理。第二蜀魏对垒祁山,从战局来看,赵云等人应该还有更重要的作用,所以马谡才没被拒绝。但诸葛亮是知道马谡的缺点的,所以不仅立下军令状,还又派王平作为副手帮助。

但细思,明明知道先帝白帝城托孤时就言过“马谡言过其实,终无大用”,为什么仍然把镇守街亭这样的大事交给马谡?纵然立下军令状,但以诸葛亮对马谡的了解,一纸军令状哪里是胜败的核心问题?可是诸葛亮还是在犹豫中给了马谡机会。但机会是个双刃剑,就在马谡和王平探讨“如果大战成功,你不要和我抢头功”的马前炮时,致命的错误已经犯下。

马谡之死最大的责任固然因为没有靠山近水扎下大营,是他个人没有自知之明, 也有王平劝说无效的因果,但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与马谡签下军令状的诸葛亮,对社稷的某种损失以及对马谡之死也难逃其咎 ,是他晚年政治生涯的一个败笔。

从先帝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来说,诸葛亮不可能故意让马谡阵守街亭并失守,累及祁山失利,有《出师表》为证一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所以,诸葛亮是失误,不是故意,因为没有故意的理由,于先帝于蜀于马谡,都是这样。因为故意,就是事故,代价很大。






8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姜维刚刚投诚

姜维投诚的时间,与街亭之战大致是同时。姜维本是魏将,时任天水参军。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时,姜维起兵响应,前来投诚。大家都知道,姜维是诸葛亮很器重的一个将领,诸葛亮称他为“凉州上士”,“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但是,诸葛亮的欣赏是一回事。姜维毕竟是从敌方投诚过来的将领,要让蜀国的将领及士兵接受,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不仅是第一次北伐,包括后面几次北伐,姜维也没有担任特别重要的任务。至于街亭之战,姜维刚投诚,怎么可能派他去呢?

第二,赵云担任佯攻任务

有人说,为什么不派赵云去守街亭呢?

这时赵云其实已经不适合指挥大战了,因为他已经老了。事实上,到第二次北伐时,赵云就去世了。可想料想到,赵云在第一北伐时,身体状况已经不怎么好了。当时蜀国五虎上将中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不在人世,赵云是硕果仅存的老将。

因此,诸葛亮是让赵云担任佯攻的任务,安排在次要战场。时为镇东将军的赵云,与扬武将军邓芝,进驻褒城县北约八里的箕谷,放出风声,扬言要穿过斜谷道攻取郿县。这是虚张声势而已。

赵云、邓芝在箕谷摆下迷魂阵后,诸葛亮亲率主力部队悄悄绕道西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祁山。因此,街亭之战时,赵云实际上并不在祁山前线,谈不上去指挥此役。

后来,街亭之战后,魏军在东线转入反攻,进攻屯兵于箕谷的赵云、邓芝部。赵云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且战且退,部队建制基本完好,没有遭遇重大损失。

诸葛亮曾询问邓芝:“箕谷失利,部队撤退时,军队编制仍相当完好,没有出现街亭将不顾兵、兵不顾将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邓芝把功劳全归于赵云,他说:“赵云亲自断后,各种军需物资都没有损失,士兵与将校犯不着慌乱。”由是可见,赵云久经沙场,经验比较老到,这种经验是马谡所欠缺的。

第三,魏延因“子午谷方案”,受到诸葛亮的压制

实际上,当时蜀军将领都认为,应该派魏延去指挥街亭之战。但是诸葛亮却力排众议,选择马谡。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对魏延很不爽。

魏延战前提出子午谷军事方案,他向诸葛亮建议说:“夏侯楙是魏国皇帝的女婿,这个人既没有胆略,也没有智谋。请拨给我精兵五千,携带相应的口粮,我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挺进,抵达子午谷后折向北方,不用十天的功夫,便可抵达长安城。夏侯楙听到我师杀到,肯定吓得落荒而逃。到时长安城内只剩下督军御史与京兆太守,不足为虑。至于军粮问题,一部分可取自敌人的粮仓,一部分取自百姓逃离后剩下的余粮,这些应该足够补给。魏国要集结一支军队救援关中,至少要二十几天的时间。在这期间,丞相亲自率兵出斜谷道接应,如此一来,咸阳以西可一举平定。”

但是诸葛亮以过于冒险为由,拒绝此方案。实际上,他不爽的是魏延敢胆挑战自己的权威。为此,诸葛亮置众人的意见于不顾,派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去指挥守街亭。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马谡大败,并丢了性命。

9


街亭乃诸葛亮的北伐之根本,是遏制曹魏中原大军支援陇右地区的关键节点。一旦失守,即意味着北伐全盘崩溃,混战下的各条战线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连带影响。所以街亭的守卫工作,街亭隘口控制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可以说!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数次北伐中,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毕竟此次北伐,是蜀汉沉淀了五年之后,突然对曹魏发起的一次大型入侵战役。陇右地区全都处在疏于防范的状态之下。

所以诸葛亮本人,对这次北伐也是很上心的,他带出去的将领还真不少,比如魏延、赵云、吴懿、王平、高翔等等等等……总之,蜀汉将领中,打仗比较勇猛的将才,除了李严之外,能带出来的,他基本上都带出来了。

但是!在讨论街亭先锋大将的时候,诸葛亮却一反常态,没有任用魏延、赵云、吴懿等身经百战的老将,他选择的是一位毫无作战经验的儒子马谡。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马谡呢?是因为徇私情破格提拔?还是另有隐情呢?

我的答案是另有隐情……毕竟此次北伐战役是关乎到蜀国国运的一次大型战役,诸葛亮岂能置蜀国的国运而不顾?选在这个时候去徇私情破格提拔心腹?这也做是自讨没趣,自掘魂墓的表现。这次战役的重要性,刚才也说了,一旦失败,诸葛亮以及他的数万大军,乃至于整个蜀汉,都有可能陷入到无法自拔的绝境当中。诸葛亮怎么可能糊涂到这种地步呢?

所以是另有隐情……


首先说姜维,根据《三国志·姜维传》的记载,诸葛亮任命马谡为先锋大将的时候,姜维大概才刚刚投靠蜀汉不久。姜维降蜀,正是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战役中。

姜维本来是曹魏方面的将领,驻守在天水郡内,诸葛亮收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时候,姜维遭到了天水太守马遵的猜忌,被迫投降了诸葛亮。

且看原文:

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于街亭,亮拔将西县千余家及维等还。

街亭这么重要的战略位置,如果我是北伐的总指挥官,让我来选将,我同样不会把它托付给一位初降将领啊!所以姜维第一个是要排除的。

再看赵云,赵云作为绝对的老将,从邺城就加入刘备集团,但凡大战,总能看到赵云的影子。虽然身平没有指挥过比较大型的战役,但总算是身经百战。街亭隘口的防护工作,对于赵云来说,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赵云呢?

因为赵云作为绝对的老将,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就是领一支偏师去吸引主力大军曹真的火力,给街亭方面分减压力。

试想?如果让马谡去入驻箕谷,佯装攻打郿县吸引曹真的火力,以马谡的战斗经验,会不会在第一天就被曹真看出了端倪?这个工作是一个技术活,其他战斗经验不足的将领,是不足以完成任务的。

所以!相对于街亭的防护工作来说,箕谷的疑军,更需要赵云这样一位身经百战,能够随机应变的老将去统领。

接下来,就是今天的重点了。既然姜维是初降将领,赵云有更重要的作战任务,这边就不多说了。那么?魏延呢?好像遍观史书,都没有诸葛亮给魏延分配作战任务的记录。不光魏延没有作战任务,而且还有一位老将,也没有分配作战任务,他就是蜀汉的国舅爷吴懿大将军。

这两个人才是诸葛亮带出去的将领中,最为善战的两员大将啊!为什么王平、高翔、赵云,甚至于儒子马谡都分配了作战任务,诸葛亮偏偏忽略了魏延、吴懿这两员超级明星战将呢?

难道诸葛亮不想打赢这一场战争?

非也!诸葛亮肯定想赢啊!耗费了那么多的心血,那么多的人力、财力,当然为的是打胜仗啊!

既然想打胜仗,这什么不用魏延、吴懿呢?把两员超级明星战将放在一边观望,这也不是想打胜仗的节奏啊?

实际上,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北伐将领中,论军事能力,魏延、吴懿最强;论资历,除了赵云,属魏延、吴懿最高;论战斗经验,马谡、王平、高翔等人,与魏延、吴懿相比,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连儒子马谡都分配了任务,牙将王平,不知名将领高翔统统都分配了任务,唯独把魏延、吴懿放在一边看戏,这恐怕难以服众吧。

所以!魏延、吴懿两人,肯定是有更重要的任务。大家可能都忽略了一个点,北伐战场的核心战略点,不是马谡的街亭,也不是赵云的箕谷,而是拿下陇西全郡。陇西的攻坚任务才是此次混战的主线任务,街亭顶多算一支阻敌增援的偏师,仅此而已。

而诸葛亮本人,在天水郡的后方统观大局,没有参与到作战任务之中。那么?除了诸葛亮,够资格接管这个主线任务,够资格统领大军攻坚作战的,除了魏延、吴懿两人,请问还能再找出别的将领吗?恐怕很难再找到比魏延、吴懿更适合攻坚陇西全郡的吧!

魏延、吴懿两人,很有可能是陇西郡的攻坚统军大将……

那么?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谁可以驻守街亭呢?

只有马谡了,马谡虽然是文官,但诸葛亮深知其才。至少在战略、战术的出谋划策方面,他是得到诸葛亮的肯定的,所以马谡是最佳人选。

而当时的王平、高翔,只是两个地位比较低微的小将领。虽然王平的军事能力不错,但他的资历不够,而且诸葛亮还不知其才。他当时只是一个牙门将,而且投降蜀国之后,基本上没有参加过真正意义的大战。诸葛亮拨王平做副先锋,就已经是很提拔他了。高翔的官职不详,但绝不是什么大人物,从诸葛亮的分配来看,他比王平离先锋大将的位置更远。

而诸葛亮自己,必须在后方统观全局。毕竟北伐战场非常混乱,光史书明确记载的战线,都有四五条之多。所以诸葛亮必须把持大局,任何一条战线出了差错,他都会第一时间的知道,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出应对策略。

总的来说:街亭大战,除了委任马谡为先锋大将之外,诸葛亮真就找不出第二位了。

10

街亭,是汉中咽喉之地,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由于马谡失守了街亭,导致北伐计划全盘落空。因为街亭一失,北伐大军的粮食得不到补充,诸葛亮只能让大军撤回汉中,并“挥泪斩马谡”,自降三级。

那么,诸葛亮明知街亭那么重要,为何不用赵云、魏延和姜维,而是用没有带兵打仗的马谡呢?下面我将依据演义及正史的记载,分析如下。

先说为何不用赵云

①赵云只是一员猛将,并不懂用兵之道

无论是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正史中,都看不出赵云懂用兵之道。不可否认,赵云骁勇善战,是一个会打仗的将军,有万夫不当之勇。比如,他曾在长坂坡之役中七进七出,救下了甘夫人和阿斗,深受刘备赏识。然而街亭的位置,实在太重要。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这段话是诸葛亮对马谡说的,可以看出诸葛亮很怕街亭有失。况且此地无险可守,屯兵街亭理应选一个有谋略之人,选赵云驻扎此地,并不合适。

②赵云并没有深得诸葛亮信任

赵云,并不是“五虎上将”之一,他终其一生只是个杂牌将军。刘备在世时,他在长坂坡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也只被封为牙门将军。刘备打下汉中后,也只封赵云为翊军将军。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当政,也只封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

因此,以赵云的身份和地位,诸葛亮显然不会将街亭交给他。

③赵云有自己的任务

诸葛亮让赵云引一支军队,前往箕谷,作为疑兵,用来迷惑司马懿。在诸葛亮看来,司马懿一直是一个劲敌。因此,赵云的任务也很重要,倘若他能迷惑司马懿大军,街亭也就无虞了。

再说为何不用魏延

①魏延有“反骨”,诸葛亮不可能用他

诸葛亮很清楚,魏延是有“反骨”的,他迟早会背叛蜀汉,投降曹魏。只不过,他若在世一天,魏延就不敢放肆。所以我们会发现,诸葛亮临死前,给马岱留下了锦囊妙计,告诉他如何诛杀魏延。并跟杨怡说,他死后,魏延必反。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

②魏延也有自己的任务

诸葛亮让魏延屯兵于阳平关。魏延一开始还不高兴,说自己身为大将,怎么能做些断后的闲差呢?诸葛亮给他解释了一番,说阳平关乃汉中咽喉之地,是一个重要的地方。魏延这才开心了起来。

接着说诸葛亮为何不用姜维

①姜维刚刚投降不久,没有得到诸葛亮的信任

毋庸置疑,姜维是一个人才,赵云对他的评价是:

“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

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是:

“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

即便如此,姜维刚刚投降不久,街亭这样的重任,诸葛亮不可能交给他。退一步说,就算诸葛亮相信姜维,让他去守街亭,也难以服众。

②姜维有更重要的任务

姜维的任务,是充当攻取郿城的先锋。如果蜀汉攻下了郿城,长安唾手可得!

最后说为何用马谡

①马谡是个人才

马谡,的确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但是他自幼饱读诗书,有经天纬地之才。据《三国志·马良传》,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对他很是赏识,经常跟他一谈就是一整夜(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由此可见,马谡定然是个人才,不然诸葛亮哪有时间跟他“闲谈”呢?

再据《三国志·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计》,诸葛亮南征前,马谡还给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方针,即“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②马谡是诸葛亮的亲信

马谡的哥哥马良,跟诸葛亮的关系极好。裴松之甚至说,马良可能跟诸葛亮结拜过兄弟,或者有亲戚关系。因诸葛亮年长,马良遂呼“以兄事之”。

可惜马良在夷陵之战中阵亡,诸葛亮于是特别关照他的弟弟马谡。

那么,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呢?

仍据《襄阳记》,马谡临终前,说过这样一句话,“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

马谡和诸葛亮交情之深,可见一斑。

③马谡有胆识,他最先提出要镇守街亭

诸葛亮很清楚,司马懿一定会派兵去强占街亭。因此,他曾问谁敢去镇守街亭。马谡是第一个说的。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

既然如此,诸葛亮只好顺水推舟,让马谡前去街亭了。

以上就是,诸葛亮不用赵云、魏延和姜维,而用马谡的原因。

那么,大家怎么认为呢?

专注三国史,喜欢三国的朋友,欢迎关注、转发和评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