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奶是个生理现象,小宝宝都会吐。它还有个看着有点唬人的学名——胃食管反流,拽英文是reflux。其实就是小婴儿在出生之后最初的几个月,吃完奶之后,动一动或者打个嗝就会吐出来一些。
小宝宝的胃部和成年人胃部的位置、角度都不太一样,胃部和食道连接处的贲门(防止食物逃跑用的)也还比较松,整个胃部和贲门的配置简直就是为了吃进去的奶水能方便的被吐出来一样。也许这对于还没多少行为能力的小婴儿来说有保护作用?新手父母一不小心喂多了也是有可能的。还有的宝宝超级喜欢吃奶安抚自己,开心了不开心了都吃一通,太容易吃多了。干脆吐吐更健康。
不用担心宝宝吐奶之后就会饿,因为其实吐出来的并不多。尤其是吃完奶已经有一小会儿了,吐出来的奶看着有点像酸奶,有奶块的时候。看着吐了一大滩,其实主要是胃液。
如果刚刚吃完奶就吐出来好多,妈妈也不用着急补喂。先观察观察看看宝宝有没有想吃的意思。新生儿的胃部生理容积并不大,但睡眠、烦躁、吸吮需求这些原因都会让宝宝因为“非营养性的吸吮”而把自己吃撑。也许宝宝只是通过吐奶调节一下食量。
吃奶的时候,吃进了空气,确实是吐奶的原因之一。一打嗝,奶水就被带了出来。但即便拍嗝顺利,也不能改变新生儿的胃部角度、位置,和贲门暂时的松弛。所以,不必因为吐奶和拍嗝较劲。
首先是小月龄宝宝容易吐奶——发育阶段决定的
其次是妈妈奶冲的宝宝容易吐奶——因为奶阵一来,宝宝被灌了满嘴,吞咽急促,就容易吃进去空气,容易有大大的嗝。
接下来是贪吃的宝宝容易吐奶——有的小宝宝就是喜欢吃,开心不开心都通过吃奶来表达,也不大在乎吐奶这件事,反正换衣服擦身子累的都不是他自己。
最后是奶瓶喂养和定时喂养的宝宝容易吐奶——因为宝宝吃奶瓶的时候对奶量的控制比较小,相对于从乳房吃奶而言。瓶喂和定时喂养都容易让宝宝一次性吃下去较多的奶,于是动动就容易吐出来。母乳亲喂的宝宝在小月龄里,吃奶模式更贴近“少吃多餐”,和他们胃部和贲门的发育情况比较协调,都有利于防止吃多,有利吸收。
关于吐奶的次数,个体差异还是挺大的。有的宝宝个把星期吐一两回,有的宝宝每天要吐一两回。这都是正常的
决定这个个体差异的,除了宝宝生理特点(也就是家长管也没法管,干脆就别操心的吐奶原因)之外,就是喂养方式了。如前面所说,吐奶多少和喂奶频率,亲喂还是瓶喂,按需还是按时,脱不开关系。
妈妈如果担心吐奶太多对宝宝不好,那么与其关注吐奶次数,不如关注吐奶后宝宝的状态。如果宝宝吐完奶就跟没事儿人一样,该干嘛干嘛,那妈妈也就不用操心啦。这种吐奶,唯一的后果就是需要换衣服。
有很少数的宝宝可能有较为严重的吐奶,反复吐奶喉咙食道被胃酸灼伤,所以吃奶不舒服。严重胃食管反流的表现主要是过于频繁的吐奶,哭闹,不适,和摄入不足导致体重降低。
换言之,如果你的宝宝虽然吐奶,但没有这样的症状,那就不用担心“我的宝宝是不是有严重胃食管反流”了。
少量多次喂奶,是缓解反流不适的第一原则——这也是西尔斯医生的建议。因为少量吃奶,更容易被快速消化,更不容易被吐出来。即便有的胃食管反流宝宝在迷糊时更容易吃奶,但每天专等迷糊时喂奶也并非好的选择。因为这样会让宝宝吃奶次数少,每次因为饥饿而吃奶量多,更容易增加吐奶的可能性,加重食道不适。
大人千万不要好惊恐,好夸张的冲上去查看宝宝状况。很多妈妈有过这样的体验:宝宝吐完奶本来挺淡定,一看家长的反应,当时就吓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