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鹰】答疑:八十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是一个吃香的工作,有谁知道当时吃香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勾起人们对过去岁月美好记忆的问题,必当引起我们这些六O年代人的兴趣。
在七八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的表现形式有:听书、听广播、看样板戏,以及七十年代末才在农村推广的放电影等四种动态传播方式。在四种文化传播形式中,电影以声、色、形、影集于一体而倍受人们追捧。当时的电影拷贝都是黑白的,艺术效果和录音效果,以及道具和场景表现能力都比较差,但在当时文化娱乐活动极少的农村,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人们追捧电影的热度可以用"狂热"一词来形容。在当时,只要一听到某某大队放电影的消息,生产队长也会在这一天提前收工,赶紧吃完晚饭成群结队、湾前湾后吆喝乡邻结伴前往观看,哪怕是相隔十里,二十里路程都乐此不疲。放电影的场地小,于是,在放电场地的围墙上,大树上都扒满了看电影的人,小孩子则骑在大人的肩膀上看得哈哈笑。当时放电影因电压不足,放出来的声音叽叽喳喳变了腔,于是人们便用象踩自行车一样的脚踏发电机不顾疲劳地踩,虽然踩得满头大汗,但由于在电影放映机旁,看电影视线好,便成了人们抢着干的义务活。
放电影如此被人们热爱,放映人自然也是被人尊敬讨好的人,为了给村民多放几场电影,大队干部会在吃喝招待上讨好公社下来的电影放影员,除承担放映器材的搬运任务外,在接到放电影的通知后,便派人四处收集好菜招待放映员。曾记得当时全劳力做一天的农活才5分钱的工分值,猪肉是5毛钱一斤,牛肉是7毛5一斤,而招待放影员的却是1.5元一瓶的竹叶青酒,吃的是鸡肉、猪肉、牛肉和鱼肉,饭食是鸡蛋面,这在当时是超高档的饮食规格,可以想象得到放映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以上是@大别山鹰的个人观点,关注@大别山鹰,关注#头条三农#,每天为你分享不一样的三农观点。
那年代,公社放映员那是个高级职业。有那个大队或村庄要放电影了,那就是个节日,这天大队所在地的村民早早收工,下午三丶四点钟拉好银幕村民就把椅子凳子占好位置,我们小朋友打打闹闹,家家户户杀鱼宰鸡招待亲朋好友,放映员在大队食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队干部全部作陪,会喝酒的左敬一杯右来一碗,把放映员喝得面红耳赤。入夜,汽油机响声响彻山村,两盏灯泡亮了,观众一起兴奋地欢呼(那时乡下没电’),放映前大队干部先说几句话,下个通知什么的,然后大家就看电影,那年代战斗片最受欢迎,要是放戏曲电影片,那放映员或者到电影公司拿片的人就要骂惨了,他就会解释电影公司就这个片子,没有别的了,别的都是以前看过的,要是拿了也要挨骂,众口难调啊,要是拿了新片那就不一样了,小朋友第二天在学校都会绘声绘色地讲解,模仿。还会拿来和别的大队比较,有面子。当然这是顺利的。要是碰上发电机故障,那也是一片喝彩,各种冷嘲热讽,什么草包,饭桶,吃鱼吃多下卡死了等等,要多难听有多难听,这时发电机旁里三层外三层围着看热闹的,就是寒冷的冬天你看放映员额头上汗珠也是滴滴嗒嗒,心慌啊,修不好怎么对得起几千观众,有的人可是走了十多里路来看电影的。总的来讲要有好片,机器不要发生故障,那放映员可就轻松地抽别人递的烟,反之吃完的都想吐出来。
1980年,我的姨夫从部队退伍回乡,由于他在部队是放电影的,被乡里招为电影放映员。
我小姨当时是名民办教师,人才溜溜的好,姨夫就是当时去学校给孩子们放电影,两个人认识了,就谈上了恋爱,后来小姨就嫁给了他。
每次临到我们村放电影,姨夫都由村里管饭招待,放映器材不用自己搬,村里安排专人搬,银幕早早就挂好了,姨夫光等着加上机器,按上片子开放就行了。
记得电影《红楼梦》片子刚下来的时候,姨夫一晚上要放两个村的电影,在我们村放完了还要到邻村去放,不去不行,邻村人在这里等着,那阵势比乡长都吃香。
记得第一次放电影《卖花姑娘》时,那场面人山人海,墙上的,树上的都有人在,看电影简直比命都重要呀!
董青岛供稿。
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
那个年代的电影放映员可太吃香了,吃饭有人供着,放电影有人帮忙搬器材,到哪里都有人候着。可以说,当年你要是做了放映员,不仅解决了吃饭的问题,连找对象都完全不用愁。
要知道,八十年代的时候不像现在,那会几乎没人家里有电视机的,大家看电影的唯一来源就是通过电影反映员。所以当时在大家的眼里,放映员简直就是一份非常神圣的工作,每天不知道有少人盼着他们的到来。而为了讨好放映员,大家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就希望在放映的时候能看到一场精彩的电影。
所以每次放映员来到村里的时候,接受的完全是领导级别的待遇。那个时候大家的饮食还是比较朴素,但是放映员来的时候一定要用非常好的伙食招待,不是在村干部就是在餐馆里为他们接风洗尘。所以放映员在吃饭这一块是非常吃香的,谁饿着他们都不会饿着,而且吃得超好超讲究。
在那个年代,女生选择对象的原则就两点,一个是能吃饱饭一个是在地方上”有头有脸“,放映员可以说完全符合了这两个条件。所以在当时放映员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对象,哪家姑娘跟着他们那都是属于嫁了好人家了。嫁给放映员不仅吃得好,而且在镇上附近到哪里都受人尊敬,这得多好的待遇啊。
那个时候虽然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但是大家都格外珍惜每一次电影放映的机会,所以每次看电影都特别过瘾特别满足。现在虽然可选择的电影多了,但是那种大家聚在一起看电影的感觉却没有了,少了很多期待和满足感。所以在当下信息爆炸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我反正更加喜欢当年那种看电影的氛围,真的很纯粹很享受。
多读书多看报,就关注“查娱日爆”。
八十年代也刚刚是我十几岁的时候,那时候的电影是农村最受大家欢迎的一个活动,所以电影放映员也成了高人一等的香饽饽。估计那会的电影放映员比当干部的都有面子,谁在路上遇到了都笑得脸像花儿一样。
记得那时候提前几天,队长就下通知什么时候放电影了,然后安排两个人去挑放映机,接放映员,这边家里又安排谁家里准备酒菜。有时候一个晚上得放几个村,所以就得先吃了晚饭才能放电影。
在我们村放电影的时候,都是在我隔壁家里请吃饭,记得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有其他村来接人的在催,都説家里早就做好饭菜了,还是放完了去那边吃吧,看那个急啊,比盼星星盼月亮的小孩子都还急。
我最早看电影的时候,队里还得安排两个人踩发电机,因为那时候没有电,还得两个人像踩自行车一样的不停的踩着发电。有时候踩的慢了屏幕马上就暗了下来,然后放映员就开始骂人,说再这样下次不给你们村放,吓得踩发电机的赶紧赔礼道歉。
可以说那时候的电影放映员地位相当的不得了,能够跟你好好说一句话都是给了天大的面子,开心的不得了,赶紧去外面买个一分钱两分钱的瓜子送上去,而且自己一颗都舍不得吃。
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电影就是片头有金光闪闪的“八一”标志的,只要有那个标志,那肯定不用说,十有八九都是打仗的。这可是小孩子们的最爱,有时候一场打仗打的厉害的电影,得追着看几场才过瘾。
到了现在,虽然农村还是有露天电影,但是电影不再是以前的电影,放映员也不是以前的放映员了。不但电影没人去看,而且放映员恐怕也只有村长去招待一下了,时代变迁,简直就是一代风云人物的放映员再也风光不再。
我看的第一场电影好像是《天仙配》,大家看的是啥电影呢?留言分享吧。(图片来自网络)
最受大姑娘想和小媳妇的欢迎,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这是真的。在80年代,电视机还很少还没有普及,在儿时的记忆中,一年就只能看上一两场电影,物以稀为贵,正因为电影场数放得少,就感觉十分的珍贵。从以下两个事例说明,农村电影放映员是非常吃香,非常受欢迎的人。
八十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是一个非常吃香的工作,有谁知道当时吃香到什么程度?
1、电影放映员最受大姑娘和小媳妇的欢迎。
那时也没有什么通信工具,电影放映的是由各村的广播进行通知的,一接到广播里通知放露天电影的消息,各家各户的在人和小孩,就会早早的带上小板凳,去放电影的露天场所号一个好位置,村里的大姑娘和小媳妇,就会赶紧洗澡洗头,换上漂亮的衣服,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去看电影了,有的胆大一些的就会挤到电影放映员放电影的位置,那个位置是最好的位置,边看电影边和电影放映员说说话,打一上情骂一俏,当然,也仅仅只是这样而已。
2、我跑两公里去看电影《木棉袈裟》。
相信大家都有这个记忆,《木棉袈裟》是放得一部比较早的电影,是比较受欢迎的电影,那时还很小,在农村看一场电影不容易,找父母要到两块钱,兴冲冲的跑到2公里外的地方,准备去看电影《木棉袈裟》,那是连自行车都没有一辆,等跑到的时候,电影刚开始放映,准备去买票时,被电影放映员告知没有票了,正准备走的时候,看到电影放映员把他一个可能是亲戚的人放进了电影场里去,但是就是没有给我进去,我只好带着失望的心情返回了家。
总结
电影放映员在当时,在人们的心里有高高在上的位置,大家都非常喜欢他和尊敬他,如果一看到电影放映员一进入村子里,大家都会围着他,问他放什么电影,从这些地方,你就可以看出,电影放影员吃香到什么程度。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点击关注:以文温暖三家。如果有不妥的地方欢迎交流、讨论!
己是久远的记忆了:
当时,公社都有放映队,放映员都是公社统一召的“亦工亦农”人员,要求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当然不排除“关系”优先。
一般每个放映队2个人,身份是“亦工亦农”,大体意思是户口是农村户口,公社给十几块钱补助,忙时巡回放影,闲时回家农忙。每次下乡放影,都拉上装满放影机、音箱、影布的地排车到村庄去。
当时,农村没有任何娱乐项目,每天听到的只有家家都安装的广播声,演戏的只有过年时才有。平日里,劳累了的农民满眼摸黑喝汤、睡觉。
来了公社放影队,村里自然要热情接待,管吃、管住。那时候农村条件有限,就安排在大队书记家里,炒只鸡,炒盘鸡旦,再调两个素莱,用地熬子烙饼吃,当时接待不时兴喝酒,这样的饭,在农村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吃饭欠的帐,提留时预算出来,秋后算账。因此,当时农村的放映员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工作。
改革开放前,我们大队有十二个生产队,两山夹一沟的村子,从进村看见人家起,走到没有人家算,有十几里路,人家稀稀拉拉的,几乎每个生产队基本集中在一起。全大队七个放影点,每十天可以看场电影,有特别好看的电影可以去就近放影点多看几场。
从我记事起,到改革开放后,始终一个人放电影,电影员与我家是远亲,他儿子是我小学同学。那时候,班级同学就特别羨慕他,因为在那个年代,小孩平时很少有零食吃,而他却经常吃些糖果、饼干什么的。别看他长的又矮又丑的,他爸很帅气,他妈非常漂亮,是全大队数一数二的大美人。
那时候电影员从开始挑担循环各个放影点,到骑自行车就更轻松了。每到哪个放影点,生产队都给放影员派饭,一天三顿饭轮着吃,虽说那时候都吃粗粮,但基本都是顺口的。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什么的,雇放影员网开一面,不仅需拿电影费,还要打点放影员一番,不是给只鸡,就是给十几个鸡蛋或土特产什么的。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八十年代初时,每逢阳历年家家都杀年猪,我们供销社卖货员家的年猪五百八十斤,就觉的非常大了,后来听说放影员家的年猪喂了三年了,据说吃食都站不起来了。杀年猪那天,走了十多里路去他家看杀猪。那天早上,放影员家的院子里聚了上百人来看他家的猪,七八个社员帮着抬猪过秤,他家的猪八百七十五斤。一些老人们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猪,猪肉肥膘一za多厚。
多年以后回老家,听说他已退休开工资了,给人家看蛤蟆塘呢。
八十年代农村电影放映员特别吃香,因为我的老爸就是电影放映员,在当时那个年代识字的都受尊敬,农村电影放映员也不例外,听我的老爸说,镇上会时不时要求放映员下乡放电影,那个时候看电影是一件大事,临近中午村委便会派人帮助电影放映员放置机器,几乎不需要本人动手,不说别的镇上工资月月到账,下乡放电影村民都会送烟送酒送好东西以表感谢,所以在那个年代电影放映员生活条件是很不错的!
只不过后来九几年的时候,镇上安排的下乡任务少了,父亲就将镇上电影播放机承包了下来,就在自家的院子里面放电影,可能这是我们那边第一个露天电影院,每天凌晨三四点去骑车去镇上租用电影磁带,实在是太累了,最要命的是,父亲这个人大大咧咧特别大方,朋友也是特别多,无论是朋友来了还是朋友的朋友来了,不光好吃好喝的招待,看电影也不会收钱,渐渐的收入急剧减少,坚持到九六年中旬,电影院就关掉了!后来电视开始在普及,电影的地位逐渐衰落,更可怕的是电影资源太少,一个片子甚至会播放成百上千遍!总之在八十年代电影放映员待遇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