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合肥中科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1人因为特殊情况离职很正常,甚至5人因为特殊情况离职很正常,但是对于一个只有200人的研究所来讲,一年之内有90个人离职,这事绝对不正常,应该说对研究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90个人集体“出逃”,放着铁饭碗不要?
表面看是落在“两个没有上”,没有项目,没有钱。但这如果你认为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就错了。有关报道称所里有人匿名反应新上任所领导克扣项目经费,出台匪夷所思的规定,并把这称为“改革”。
实际上,我们不能对最终原因妄加定论,每一种说法都会带有某种个人利益色彩,因此需要客观分析一下学者们出走的原因。
研究所需对导致半数人不满的“大刀阔斧改革”反思
合肥核安全所拥有在IAEA及ITER国际合作计划、国家“973”/“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计划,是我国核研究非常重要的学术带头技术研究所。这些年来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等奖项。
当然,打破旧传统,引进新的管理理念,无可厚非,但是一项改革策略已经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并用果断辞职的形式来对抗,这确实需要改革的领导者反思。
想想思想工作哪里做的不足,再想想为啥这么多人反对,大刀阔斧的改革可以,前提是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局面要可控,否则硬来,只能伤害了大家的感情,让这些人起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想法。
通过相关报道我们知道,辞职的人当中,大多数是年龄都是30多岁,是有一定研究经验的博士人员。实际上这些人基本都已经成家,从内心来讲还是希望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但是即便是这种情况,他们还走的决绝,说明确实伤透了心。
改革是好事情,每次改革也必将动到一部分人的奶酪,不会那么顺利,也是情有可原。这时候就要考验领导的能力,首先是方案是否可行,科学家也要吃饭,养家,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并获得尊重,这是无论怎么改革,都应该在这些方面需要加强而不能削弱的一点。
而我们看到事实是:项目没见到,经费也没有,这势必会让这些人感觉自己的价值无法体现。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娱乐明星和娱乐界偶像,而是科学界的偶像,只有让科学学家成为下一代崇拜的偶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强国梦想才有可能实现。
所以,我们研究院的领导们是否反思一下,研究员们无论是从待遇上,尊重上以及价值体现上都做好了吗?
离职的90个人都去了哪里了?
在讨论他们去处的同时,我们先看看这些人的背景和之前的待遇:
核所很多职工学历是中科大本硕博,平均年龄为31岁。读了22年书,事业编制,1个月工资1万多元,有可能会分到科学家园的福利房。
科学家园是公寓房,2011年竣工,均价17000元/平方米。
我们看到是有可能分房,不是来了就有的。凭良心讲,核研究所的博士一个月工资1万多是少了点。
我觉得剩下没走的提高待遇是关键。
至于已经辞职的,报道说是“被挖走的”,既然是被挖走的肯定待遇和机会都会比这里好,才能让他们忍痛割房。
他们的流向主要有3种方向,一个是更大的对口研究所,还有就是一些背后有企业支持的研究所,另一方面就是出国受聘。
合肥研究所集体辞职事件引起关注,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一来提醒体制内的各研究所需要重新重新审视有关制度;二来人才的流动也会给研究机构带来竞争的压力,提高他们的危机感,进而推动成果转化。
凡事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则有弊。迂回不怕, 只要向前就好。
结尾
“研究所改革”需要阵痛,但痛定思痛,合肥核研究所还是要从这件事情上做好总结,提高研究研究人员的凝聚力,努力出成果才是正道。
我是春城花草香,听风赏雨,采菊南山,希望送你一段轻松有趣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