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跟围观群众证明对方是人贩子,自己是孩子父母一样,有现实意义,也需要智慧才能化解。
假设某一天醒来,发现我们身处精神病院,相信我们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反抗。无论是影视,还是现实当中,越反抗,医生反而认为病情越重。就像一个满嘴酒气的人说自己没有醉,我们也不相信。
曾经有一项有趣的心理研究,心理学家罗森汉做了一个实验,召集几个人假扮成精神病混进了精神病院,进入之后他们就开始恢复正常,和医生解释说自己是正常人,希望能早点出院
但是医生们压根儿就不相信他们说的话,这些假病人在医院平均住了19天,才被放了出去,最长的一个竟然在医院住了52天。
事实上,即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也很难分得清谁是精神病人,谁是正常人。因为精神病院这个环境,会影响到医生们的判断
进入到精神病院的病人,都已经被假定患有精神病,所有病人都已经被贴上了“精神病”的标签。就像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那这个人不管干什么,在医生眼里,都像是精神病。
总之,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硬指标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精神病。正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用智慧来化解。
没有一个硬指标来区分正常和精神病,但是医生一定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也是医生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正常和精神病,来决定是否让病人出院。
电影《飞跃疯人院》,男主角墨菲不断为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而反抗,最终被治疗成了精神病,而一直装聋作哑默默无闻的酋长则最终砸窗逃出了疯人院。
无他,同样是精神病院的环境,在医生的标准里面,不断反抗的墨菲符合精神病的特征,而酋长符合慢慢好转的特征。
NLP里面有个前提假设,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反应。两个人沟通,取得什么样的共识,不在于说话的人,而在于听话的人。
病人想告诉医生自己并非精神病,只要医生反馈回来的是不相信,沟通都是无效的。
我们想要的是医生相信,那么就用医生相信的方式去沟通。譬如,你习惯左手写字,而医生认为右手写字的人才是正常人。那么只要你用右手写字,就会符合医生对正常人的判断,而医生也会相信自己(一个正常人)的判断。
医生的判断里面有很多的标准,符合多少条标准了,会认为病人已经恢复正常。
NLP的底层代码是“模仿”,模仿那些被医生认为是恢复正常的人,他们都具体做了什么,怎么样表现的,怎样说话的。
模仿这样的行为举止,表情说话等,也同样会符合医生判断正常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