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从哪位皇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1、努尔哈赤;2、皇太极;3、福临(顺治);4、玄烨(康熙);5、胤禛(雍正);6、弘历(乾隆);7、永琰,后改顒琰(嘉庆)
满清十二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并没有入关,真正入关当皇帝的,只有十位。
顺治皇帝,就是大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六岁登基,在位十八年,二十四岁便一命呜呼。关于顺治皇帝的死,也可谓是扑朔迷离,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暂且不说顺治皇帝怎么死的。
来说说顺治皇帝在位这十八年大都做了些什么。
清朝作为异族刚刚入关,和汉族子民的矛盾十分尖锐,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文字狱等一系列矛盾比较尖锐,同时又启用洪承畴范文程等汉臣,鼓励乡绅招民垦荒,使得国家逐渐安定,到了顺治十六年,全国基本统一。
顺治死后,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二年,计擒鳌拜,平三藩,灭台网的明郑政权,而后三征噶尔丹,笼络汉族士子,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可以说是康熙奠定了大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康熙晚年倦政,放任儿子们夺嫡,九子夺嫡之事,对当时的朝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康熙去世后,第四子雍正登基,因为清承明制,此时的清朝吏治已经弊政初显,雍正在位十三年,勤勤恳恳一代劳模,改土归流摊丁入亩整顿吏治,为了防止再发生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事件,实行秘密立储,没有他的一系列改革,就没有康乾盛世。雍正刚刚继位时,大清朝国库不过几百万两白银(应该是800万两),而到雍正十三年,大清朝国库高达几千万两(应该是6000w两,记不太清楚了)。
可以说,雍正在位期间,大清国力达到顶峰。
正所谓盛极而衰,乾隆实在是太过好命,一接手就是一个富裕强大的大清国,可惜大清国在他的手里,没有继续强盛,而是在他的手里走了下坡路。乾隆去世时,国库仅剩1900w两白银。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乾隆二十四年,在西方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时,而乾隆却在三年前即公元1757年,一道圣旨将厦门宁波等港口关闭,只有广州一地继续和西洋贸易,这就是“一口通商”政策。不仅如此,还对出口的货物种类多加限制。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了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方面与外界的交流,在西方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时,大清帝国却自诩天朝上国,沾沾自喜妄自尊大,使得帝国的科技水平以及整体国力均落后于西方国家。
乾隆中后期,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六下江南更是奢靡之极,吏治败坏,贪污腐化盛行,再加上此时的闭关锁国政策达到了最高级别。
此消彼长。
20世纪晚清和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便是在这里埋下的种子。
乾隆去世后,嘉庆平庸,道光也不堪大用,咸丰优柔寡断,并没有出现一位可以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和鬼子六奕訢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大清国的至高权力竟然就这样落于一妇人之手,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爱新觉罗氏皇帝,形同傀儡。
自从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将这个东方最古老的国度大门给打开之后,一个屈辱的时代便由此拉开帷幕,内有太平天国同治回乱,外有强敌环伺,虽有晚清四大名臣,洋务运动,同治中兴,可这也只不是回光返照而已。甲午战争的失败,大清国的外强中干彻底的暴露在列强的眼里,大清国最后的一块遮羞布就这样被一个蕞尔小国狠狠的扯掉,所以才有了那张西方掀起瓜分中国浪潮的时局图。也正是因为甲午战争,令国人彻底认清了和列强的差距,革命的气息已经暗流涌动,大清国的统治,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清朝走下坡路,毫无疑问就是从乾隆开始。清朝从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到亡国君溥仪,共历十二帝。如果从清朝入关开始算起,那么其对中华的统治共经历十位皇帝。而清朝真正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应该就是在乾隆时期。
顺治在位十八年,虽然期间清朝一直处于与南明势力的战争中,而且由于清初推行的削发易服、圈地等六大弊政,使得满汉矛盾尖锐,满清对于中华的统治并不牢固。但顺治时期,经过多年的征战,清朝已基本完成了对中国大陆的统一,消灭了与之抗衡的南明势力。这也算是为日后的康熙打下了一定的统治基础。
1661年,顺治皇帝突然病逝,年仅八岁的康熙继位。六年后,十四岁的康熙开始亲政。少年天子的康熙雄才伟略,先是铲除了权臣鳌拜。之后,康熙又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大败葛尔丹,击退沙俄,取得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武功。
在文治方面,康熙大兴儒教,重用汉臣治理天下,并对清初弊政进行修整,有效的缓和了满汉矛盾,使清朝迈入强盛。
尽管康熙晚年为政过宽,导致朝政昏暗;加上在立储问题上一错再错,最终引发九子夺嫡,至使朝中斗争不断,百姓贫苦,天下疲惫。但不可否认的是,康熙在位六十余年的文治武功,确实将清朝推向了鼎盛,并为日后的雍正改革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雍正时期,上承康熙,下启乾隆,对长达百余年的康乾盛世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素以“勤为天下先”著称的雍正,在位虽只有短短的十三年,但却扭转了康熙末年以来所积累的各种弊病,极大的推动了清朝的发展。
雍正顶住各种政治压力,以铁一般的意志推动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和开豁贱籍等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清朝的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释放清朝的生产力。
经过雍正改革,清朝国力如日中天,百姓生活富足,国库充盈。一个被人们淡化的事实是,康熙末年清朝国库仅剩下区区几百万两,而到雍正末年,国库却积攒下多达6600多万两。
乾隆这位皇帝不得不说是史上最幸运的,拥有一个好爷爷和好爸爸,为他积攒下丰厚的财富和国力。而且他的霸道总裁爸爸还为他建立起军机处,让乾隆的统治无比牢固。
于是,乾隆成为最典型的太平天子,过了六十多年奢华的皇帝生活。他在位之初尚有明君之风,可越往后便越发骄奢淫逸,好大喜功。乾隆不断大修离宫别苑,七下江南游玩,极大的耗费了清朝的国库。晚年的乾隆,甚至将自己的武功夸大,自号“十全老人”。
正是在乾隆的昏庸统治下,清朝国力不断衰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乾隆末年,英国使臣马格尔尼到访中国时,所看到的早已是沿途百姓食不果腹,清朝官僚腐败不堪的破败局面。
到嘉庆接手时,清朝的矛盾就开始集中爆发,动乱起义不断。而清朝也正是在快速衰退中迎来了列强的入侵,被迫打开了国门。而清朝衰落的源头,正是这位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满清十二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并没有入关,真正入关当皇帝的,只有十位。
顺治皇帝,就是大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六岁登基,在位十八年,二十四岁便一命呜呼。关于顺治皇帝的死,也可谓是扑朔迷离,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暂且不说顺治皇帝怎么死的。
来说说顺治皇帝在位这十八年大都做了些什么。
清朝作为异族刚刚入关,和汉族子民的矛盾十分尖锐,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文字狱等一系列矛盾比较尖锐,同时又启用洪承畴范文程等汉臣,鼓励乡绅招民垦荒,使得国家逐渐安定,到了顺治十六年,全国基本统一。
顺治死后,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计擒鳌拜,平三藩,灭台网的明郑政权,而后三征噶尔丹,笼络汉族士子,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可以说是康熙奠定了大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康熙晚年倦政,放任儿子们夺嫡,九子夺嫡之事,对当时的朝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康熙去世后,第四子雍正登基,因为清承明制,此时的清朝吏治已经弊政初显,雍正在位十三年,勤勤恳恳一代劳模,改土归流摊丁入亩整顿吏治,为了防止再发生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事件,实行秘密立储,没有他的一系列改革,就没有康乾盛世。雍正刚刚继位时,大清朝国库不过几百万两白银(应该是800万两),而到雍正十三年,大清朝国库高达几千万两(应该是6000w两,记不太清楚了)。
可以说,雍正在位期间,大清国力达到顶峰。
正所谓盛极而衰,乾隆实在是太过好命,一接手就是一个富裕强大的大清国,可惜大清国在他的手里,没有继续强盛,而是在他的手里走了下坡路。乾隆去世时,国库仅剩1900w两白银。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乾隆二十四年,在西方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时,而乾隆却在三年前即公元1757年,一道圣旨将厦门宁波等港口关闭,只有广州一地继续和西洋贸易,这就是“一口通商”政策。不仅如此,还对出口的货物种类多加限制。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了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方面与外界的交流,在西方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时,大清帝国却自诩天朝上国,沾沾自喜妄自尊大,使得帝国的科技水平以及整体国力均落后于西方国家。
乾隆中后期,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六下江南更是奢靡之极,吏治败坏,贪污腐化盛行,再加上此时的闭关锁国政策达到了最高级别。
此消彼长。
20世纪晚清和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便是在这里埋下的种子。
乾隆去世后,嘉庆平庸,道光也不堪大用,咸丰优柔寡断,并没有出现一位可以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和鬼子六奕訢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大清国的至高权力竟然就这样落于一妇人之手,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爱新觉罗氏皇帝,形同傀儡。
自从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将这个东方最古老的国度大门给打开之后,一个屈辱的时代便由此拉开帷幕,内有太平天国同治回乱,外有强敌环伺,虽有晚清四大名臣,洋务运动,同治中兴,可这也只不是回光返照而已。甲午战争的失败,大清国的外强中干彻底的暴露在列强的眼里,大清国最后的一块遮羞布就这样被一个蕞尔小国狠狠的扯掉,所以才有了那张西方掀起瓜分中国浪潮的时局图。也正是因为甲午战争,令国人彻底认清了和列强的差距,革命的气息已经暗流涌动,大清国的统治,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1、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2、皇太极1626年—1643年;3、福临(顺治1644年~1661年);4、玄烨(康熙1661年~1722年);5、胤禛(雍正1722年~1735年);6、弘历(乾隆1736年~1796年);7、永琰,后改顒琰(嘉庆1796年~1820年);8、绵宁,后改旻宁(道光1820年~1850年);9、奕詝(咸丰1850年~1861年);10、载淳(同治1861年~1875年);11、载湉(光绪1875年~1908年);12、溥仪(宣统1909年~1912年)
清朝是中国最后的帝国王朝。它成立于1636年,从1644年到1912年统治中国。它在明朝之前,后来由中华民国继承。清朝多元文化帝国持续了近三个世纪,形成了现代中国的领土基础,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五大帝国。
关于《大清从哪位皇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伪命题。传统的答案都会认为从鸦片战争开始,或更早从乾隆后期会见英国使者开始。
实际情况是怎么样,我们先看一下清朝的鸦片战争以来的GDP和财政收入。
1840年-1890年,清朝的年财政收入从白银4500万两增加到9000万两。
1899年突破一亿两大关,接着1908年突破二亿两。
1912年1月初,清廷度支部公布了1911年财政收入:30191万两银子。
这是个史无前例的数字,清朝财政收入喜破三亿大关。
一个多月后,即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逊位,至此,清朝结束了对中国268年的统治。
我们再来分析清朝统治时期的特征来分析:
清朝的统治时间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的封建制度阶段(1644年—1796年),第二阶段是逐步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型阶段(1797年—1912年)。
第一阶段在乾隆皇帝统治时期(1735年—1796年),王朝达到了封建制度条件发展的顶峰,这是普遍共识。
第二阶段清朝呈现出波浪型的发展现象,并不是一直在走下坡。
我们重点分析第二阶段的特征:
1、保守守成阶段(乾隆后期到道光二十年)。随着人口增加到4亿左右,由于帝国的控制力下降,税收和政府的收入固定在低水平,出现了一定的财政危机。政府腐败开始了,叛乱分子(白莲教)试验了政府的合法性。而统治精英在面对世界体系的变化时未能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特别是清朝自乾隆中后期到嘉庆三十余年不断保守中,进一步拉开了与当时西方国家的距离,而这个重大的负担道光时期竟然全面爆发,就此让道光承担了历史进程的重大责任。
实际道光皇帝绝非一个庸君昏主。在整顿吏治方面,敢于从皇族亲贵中入手,处置了一批肆意妄为的皇族。道光破格使用陶澍,可见他用人尚有眼光。经过陶澍的大力整顿,原来两淮盐政亏损七百万多两,道光十一年到十七年,两淮完纳盐课两千六百四十余万两,存银三百多万两。道光在任内提拔重用林则徐、陶澍等名臣,培养了曾国藩、其功不小。某种程度来讲,如果不是道光选人用人非常具有魄力,那么后期自然没有拯救清朝命运的曾国藩。
2、洋务复兴阶段(道光1840年到光绪1894年)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欧洲列强实施了“ 不平等条约 ”,自由贸易,治外法权和受外国控制的条约口岸。1850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和1862年至1877年捻军起义期间,导致大约2000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由于战争造成的饥荒。
尽管发生了这些灾难,但在19世纪60年代的同治复兴运动中,汉族精英团结起来捍卫了儒家统治和清朝统治者。开展了洋务运动。
不能不说洋务运动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现代文明在这个古老的帝国显出璀璨之光,电灯,电报,电话,火车,汽车,枪炮,船舰,采矿,纺织,机器……这些西方的物质文明成果纷纷落地中华大地,中国人像看万花筒一样看到这些神异之器在翻江倒海,发挥着他们从未想过的奇异功能。
3、宪政转型阶段(光绪1895年到溥仪1912年)。在1894年的第一次中日战争中,洋务运动的最初成果被摧毁,其中清朝失去了对朝鲜和台湾占有。保守的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中扭转了雄心勃勃的1898年的百日维新。此时反对对外国势力让步呼声日益增长,引发了暴力反对外国的“ 义和团 ”运动,外国势力入侵中国,慈禧向他们宣战,导致朝廷的失败和逃亡。
在同意签署“义和团协议”(辛丑条约)后,慈禧坚决命令政府启动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和行政改革,包括选举,新的法律法规和取消审查制度,将清帝国转变为宪政国家。
1908年慈禧和光绪皇帝去世后,满清政府的顽固派再次强硬阻碍社会改革,疏远了改革者和地方精英。1911年10月11日的武昌起义,引发了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通过谈判迫使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
清十二帝,是从后金的开国大汗努尔哈赤算起,至清朝的亡国之君结束,经历了十二任帝王,分别是:
1、天命汗努尔哈赤;2、天聪汗皇太极(崇德帝);3、顺治帝福临;4、康熙帝玄烨;5、雍正帝胤禛;6、乾隆帝弘历;7、嘉庆帝永琰; 8、道光帝旻宁;9、咸丰帝奕詝;10、同治帝载淳; 11、光绪帝载湉;12、宣统帝溥仪。
这其中,最后三个皇帝同治、光绪、宣统基本属于傀儡皇帝,自己几乎没有掌握过实权,清朝的兴亡基本和他们没啥关系,可以不必讨论。
努尔哈赤,后金的开国之主,清朝的奠基人。此时的清朝都还没有正式建立,自然也就和衰落没啥关系。
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业,改后金为清,是清朝真正意义上第一位皇帝。此时的清朝,尚且还没有进入关内,正处在一个上升的趋势。
顺治,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入关时,清朝才刚刚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根基还不稳定,顺治经过大量的努力,才勉强稳定局面,此时的清朝还处于发展期。
康熙,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康熙年间,在顺治的基础上,大量任用汉人官员,发展了经济,然后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击败了噶尔丹的进攻。虽然说康熙晚年间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整体上来说,清朝还没有出现下滑的局面,因为康熙有一个好儿子帮他收拾了局面。
雍正,康乾盛世的续命者。康熙晚年,大清朝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雍正继位之后,任用了李卫、田文镜等一批汉人官僚,整饬吏治,发展经济,将国库扭亏为盈,让清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乾隆,应该来说乾隆的前中期还是一代明君,彻底击败准噶尔、平定大小和桌之乱,将新疆纳入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然而,在乾隆的后期,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乾隆的六次南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不过,这个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在于乾隆在位期间,依旧奉行着天朝上国的态度,闭关锁国,拒绝同世界交流。而此时的欧洲大陆正在进行着工业革命,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社会财富已经极速的积累,对于资源无比渴求,从而走上了全球扩的道路。
平心而论,即便是乾隆晚清,清朝仍旧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经济体。但是,此时的欧洲列强已经在大步前进,而清朝仍旧在原地踏步。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时的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乾隆之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位皇帝,虽不是昏庸之辈,但也不过是碌碌无为之徒,再也扭转不了局面。
因此,清朝开始走下坡路,应当是在乾隆时期!
大清朝是从乾隆开始走下坡路的,其标志是三件大事件:
第一件事,皇子的培养发生重大变化。
乾隆以前的皇子教育是素质教育,乾隆改变了这种教育方式。
清朝前期皇帝对皇子培养非常重视,特别是在能力提升上做得很到位。培养效果最好的是康熙。康熙不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检查皇子们的学习情况,督促皇子们学好文化。带成年皇子参加战争,参与政事活动,交给他们具体任务让他们完成,锻炼他们的实际能力。皇子成年后单独开府。这种方式下培养的皇子大都非常优秀,从中选出的皇帝能力也非常强。
到了乾隆时期,乾隆把皇子们集中起来培养,不再让他们参与政事儿,不给他们锻炼机会,成年后也不单独开府,也不许担任任何行政职务。皇子们既没有学习目标,也没实践锻炼,当然也就失去了政治能力。
乾隆的圈养方式,有效的避免了类似康熙朝“九子夺嫡”的出现,但是导致了乾隆以后皇帝素质的一路下滑。
第二件事,皇位继承制发生重大变化。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皇位传承采取的是贵族公推制,顺治采取遗诏制,康熙先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失败后采取了遗诏制。
雍正继位后,吸取康熙的经验教训,制定了秘密立储制。雍正是第一位采用秘密立储制的皇帝。他立了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
雍正立乾隆实际有康熙的意见在里边。康熙到雍亲王府散心,发现了聪明伶俐的弘历,非常喜欢,要了弘历的生辰八字,看了弘历的生母,并将其带入宫中养育,着实有培养接班人的意图。
秘密立储,为了保密,老皇帝几乎不能与任何人商量,只能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人考虑问题都是有局限性的,皇帝也不例外。相对于民主产生的结果,秘密立储的结果明显有劣势。比如道光皇帝,如果让贵族公推,很有可能是恭亲王奕訢上位。奕訢当皇帝,清朝的历史有可能改写。结果道光选了咸丰。
第三件事,议罪银制度的创立与实施。
乾隆皇帝花钱大手大脚,他一生六下江南,把国库的钱花得溜干净。乾隆爱好收藏,收藏是个很烧钱的事儿,缺钱是自然的。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十分宠信会抓钱的和珅。
大家都知道和珅是个贪官,是大清朝最大的贪官。他的贪污对大清朝有很大影响,不过那还不是最坏的影响,也不是最大的影响,最大的影响是他提出了议罪银制度,更要命的是乾隆对和珅提出的议罪银制度非常看好,当议罪银制度在全国落实后,白花花的银子进入了乾隆的腰包,乾隆简直乐开了花。
议罪银制度,花钱可以买罪,可以事后买,也可以事前买。有钱人犯了罪,花钱就没事了,没钱人就得服罪,这加重了社会的不公平。有钱人先交钱买罪,买了罪免除了后顾之忧,开始肆无忌惮的犯罪。官场腐败从此蔓延全国,到了乾隆后期,腐败已成为普遍现象。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足见当时官场腐败的严重。官场腐败,是导致社会衰落的前提。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农民起义开始出现。
皇帝的素质越来越差,没有拨乱反正的能力,社会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这个朝代只能一路衰落下去。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我们先来看一下清朝各位皇帝的在位时间表。
清朝自1616年开始,到1912年结束,一共历经近300年,产生了包括溥仪在内的12位皇帝。自从1644年吴三桂打开山海关之后,清朝自此开始入主中原,建立了自己的封建统治。
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在位一共十年的时间。
努尔哈赤算是真正彻底的统一了女真所有部落,并且巩固了后金的统治。注意,是后金不是清朝。那个时候还不叫清朝,叫后金。努尔哈赤的清太祖是后来追封的。
清太宗皇太极:1626年~1636年,在位十年。
清太宗皇太极:1636年~1643年,在位七年。之所以中间有阻断是因为,在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将后金改成了大清。所以皇太极一共在位十七年的时间,皇太极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清王朝的开拓者。但是可惜去世比较早,把江山留给了年幼的福临。真是苦了他了。
清成宗多尔衮:没有在位。
大家可能很奇怪,多尔衮既不是皇太极的儿子,又不是他弟弟怎么成了清成宗呢?因为军功。他是正白旗旗主,可谓是军功显赫。1643年皇太极去世,临死之际并没有确定继承人,多尔衮一开始是想自己登基称帝的,只是其他势力并不答应。
清世祖福临:1643年~1661年。
福临六岁登基,他是被多尔衮选中的,是典型的两方势力谈判的结果。由多尔衮摄政。直到七年后,多尔衮死去,他才正式掌权,一共在位十八年。
清圣祖玄烨:1661年~1722年。
玄烨就是大家熟悉的康熙帝。康熙在登基的时候只有八岁,在位一共62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是清朝的一个巅峰时期,笔者认为清朝正式的统治整个中国是从康熙开始的,之前的都是一种随时准备回老家的状态。
清世宗雍正:1722年~1735年。
雍正在位时间虽然短,但是他却是清朝改革最多的一个皇帝,而且是自己主动寻求的改革。笔者认为民间对雍正的评价有失偏颇。甚至有乾隆选雍正是看上了乾隆这种说法,这有点不太合适。雍正在位13年的时间,进行了多达9项不同方向的改革。延续了康熙的努力,并优化了一部分。
清高宗弘历:1736年-1796年。
弘历是电视剧中最热门的皇帝之一,有关他的传说多是游玩江南,文治武功厉害。笔者认为乾隆有点被高估了,在学术界大家也是认为乾隆的个人能力和功绩要比他的爷爷康熙差上不少的。乾隆虽然在1796年退位,但是并没有失去对清朝的控制。笔者认为乾隆没有很好的优化康熙和雍正为他留下的大好局面是致使清朝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
清仁宗永琰,后改顒琰:1796年-1820年。嘉庆帝在位期间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但是由于从乾隆时期留下的恶习实在是太多了。官员普遍贪污成性,仅凭嘉庆帝是很难改正的。嘉庆对于清朝的封建统治几乎没有帮助。后期贪污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
清宣宗绵宁,后改旻宁:1820年-1850年。
道光帝虽然一生勤俭,但是面对日薄西山,缓缓倒下的大清帝国由于自己实在是才略有限,没有丝毫办法。只能看着它灭亡。
此后所有的皇帝对清朝的掌控时有时无,权力都在慈禧手中。
笔者认为清朝是从乾隆时期开始走下坡路的,等到了道光年间基本已无法挽回。具体的原因是:闭关锁国,国内贪污严重,朝内结党营私消耗了国力。在康熙帝时期虽然也曾实行过海禁,但是后期开了海。在台湾回归之后就实行了全面的海上贸易。但是乾隆却是将所有的海上贸易转到了澳门,几乎是实行了全面的海禁。这也是埋下了祸根。
贪污是一直都存在的,在康熙后期贪污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是由于国力强盛,正处在上升期,所以对国家的合理运行和民生影响不大,社会矛盾也不是很大,况且康熙帝治理过贪污问题。
乾隆时期贪污成风,乾隆却没有有效的治理。虽说康熙帝时期也有贪污问题,但是整体对待贪污的态度是正确的。在乾隆时期,贪污几乎成为了一种明面上的事情,假如说康熙时期的官员贪污是因为自己的俸禄养不活一大家子,只是单纯的要养活自己,过的还算可以;乾隆时期的贪污就是为了过奢侈浪费的生活了。
所以性质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找活路,一个是想要荣华富贵。乾隆时期的贪污问题已经为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严重恶化了社会生态,社会矛盾由此逐渐增大。
之所以认为在乾隆时期开始走下坡路的原因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简单来讲就是“盛极必衰”。康乾盛世达到了巅峰,从此以后就是衰落了。而所有衰落的因素都是在盛世就埋下了伏笔的,一个王朝几乎都是在中间时期达到巅峰,从此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衰落。
只是由于乾隆时期的一些政策和乾隆帝的一些做法使得衰落提前开始了,而且确定了衰落的基调:急速,不可逆转。之前王朝的衰落都是慢慢进行的,有的甚至可以逆转。比如唐朝由武则天开始走向衰落,在杨贵妃时期又重新回到一次巅峰。但是乾隆遗留的问题实在是太多,而且根深蒂固,几乎无法逆转。
感谢邀请。
其实我是相信宿命论的,一个王朝或者政权如果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这个时候也是其走向谢幕的开始,迷信点说,这就是天意。
就大清来说,大清的衰落的时间就是其达到全盛的时候,大清的全盛很辉煌,因为大清把古典中国农业文明的经济生产力发挥到了极致。但是正因为大清已经把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推向了顶点,再加上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导致古典中国愈发封闭内敛,所以达到顶点之后不可能再有新的发展,只能走向衰落。
因为农业文明的经济体系是封闭的,只在固定地域内创造价值,而且不依赖于商品经济,所以没有财富增值的过程。所以农业文明的经济生产方式,也就是小农经济只需要满足自给自足即可,也只能满足这一条。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只要不是傻子都会鼓励小农经济,并保护小农的利益,因为他们的认知只有这些,因为小农经济只要不懒惰就可以温饱,如果风调雨顺再加上统治者政策合理,连小康都不是问题。
蒲松龄笔下的清朝山东地区就是这样,一幅家给人足的景象,丰年老百姓不仅能吃到肉,余粮也能酿酒,甚至还有浪费粮食的现象。这仅仅是山东一省的写照,清朝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已经重新定义了奢侈的标准。
但是,小农经济只是个封闭的经济体系,财富不能增值,而财富只能在商品交换这个过程中增值,所以这个经济体系的生产力达到顶点之后也不会有增长。而之前的上升阶段则是生产力的发展能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而已,而这个生产力达到顶点之后,由于生产力不再增长以及人口增加导致经济增长无法满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要导致下降。
经济的增长其实就是国力的增加,说大清全盛时期是在乾隆年间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疆域,毕竟这是乾隆打下来并奠定的
典型的例子,乾隆朝出现了人口爆炸,因为清朝一系列政策比较合理,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因此才能换来人口增长,但是人口过度膨胀之后,生产力没有增加。乾隆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不断地鼓励老百姓开垦荒地,并允许破产的农民不断地向边疆区移民垦荒。
如果这在西欧也不叫事,比如英国之所以会有羊吃人运动是因为英国的小农生产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羊吃人运动第一个目的就是把小块农业用地合并成大型农场,第二个目的就是把人赶进城市成为工商业从业者。因为通过商品交换可以同别的国家互通有无,进而满足本国生产生活需要。大航海时代开启后欧洲人全球殖民,殖民地一来可以用来安置本国破产人员,二来可以用来供应生产原料,三来可以用作商品倾销地。即便是那些未被征服的国家或者是独立的殖民地,在经济上也要受到列强或者是宗主国掌控,比如19世纪列强在华都拥有经济特权地区,少则一省,多则数省。
所以,工商业文明即便是存在一个生产力无法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时期,也会通过一系列手段来刺激生产力发展,使其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也就是上图的曲线。这都是因为工商业文明的经济体系是开放的,也只有工商业文明才会带来财富增值,进而带动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然,这些都和古典中国无关。因为古典中国每个王朝,都是经济生产力达到最大之后就开始衰落,更何况大清已经是最大值了。而且乾隆之后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嘉庆和道光,这父子俩都是按照古之明君圣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都没什么建树,因为巧妙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帝王都太能干了,把经济生产力发现到头了。所以这两个皇帝放在别的王朝确实是不世出的明君,但是放在清朝就有些尴尬,嘉庆是一事无成的千古明君,道光倒霉透顶赶上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而后面的咸丰以及清朝后期实际统治者慈禧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表现,但是在那个大环境下,以他们掌握的知识论根本无法让整个国家妥善应对近代化冲击,只能推出洋务运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玩法。
直到进入20世纪,清政府才意识到应该进行全方位的近代化改革,推出了旨在实现国家的近代化清末新政。也是大清朝气数尽了,没有一个能够主持改革的权威领袖,所以大清只能谢幕。这也许就是大清的宿命,她只能把传统农业文明推向顶点,而无法完成整个中国的近代化转型。
所以在改朝换代这方面,我更相信宿命论,或者说是历史使命,或者说是天意。天意决定了大清只能成为古典时代的上限,也决定了大清无法完成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宿命。
全文完
虽然很多人都说大清王朝腐朽无比,因此最终才落得一个没落的结局,但不可否认的事,大清或者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哪个明显昏庸的皇帝,最终却也灭了国的代表王朝。
王朝兴盛与否本就是一件极其正常的事,大清繁荣也好,没落也罢,都是极其正常的。
其实中国在国力上落后于世界强国,从明朝的时候就就已经初见端倪的,在这之前大多数的王朝,中国都是要比西方国家强上很多的。
清朝的没落,并不仅仅是因为清朝内部逐渐腐朽,更重要的因素是西方列强在这一段时间内接连崛起,而大清王朝却始终故步自封,以天朝上国自诩,看不起周边小国家,看不起世界上的所谓大国。
自康乾盛世以来,大清的巅峰也就到头了,康乾盛世期间,虽然不能说百姓安居乐业,但大清也的确可保一方安稳,并砥砺前行,能够扫平四方蛮夷,此外,康熙也曾经直接与俄国兵戈相向,双方签订了一系列的平等条约,保了大清的安稳。
康乾盛世以后,大清的繁荣也便成了泡影,嘉庆皇帝,也算得上是个政启道光咸丰,继承康乾盛世的皇帝了。
自乾隆帝去世以来,嘉庆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先是杀了一大贪污腐败的巨头,比如和珅,后又整顿吏治,希求改变官场腐败成风的现状。
只不过嘉庆皇帝实在是有心救国,无力回天,是个有大决心的人,但不是个当皇帝的材料,虽然嘉庆一心开创繁荣的大清盛世,但实际上大清王朝却是在不断的衰落。
道光以后,咸丰帝更是如此,不只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太平天国运动更是一时间形成了燎原之势。
而在咸丰帝以后的清穆宗,光绪皇帝,都是慈禧的傀儡,大清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自救行动,但取得的成效却甚是感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但却没有改变大清腐朽的本质,百日维新,说白了也是一些贪恋权势者为了谋取高官厚禄掀起的改革。
大清的颓势是注定的,就算大清在列强侵华之际依旧处于康乾盛世,也是于事无补。
乾隆继续延续自明朝就开始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这对于期望能“万邦来朝”,树立起强大帝国形象的乾隆来说,显然是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国政举措。闭关锁国,就意味着“闭门造车”,对外面的世界无从知晓,乾隆统治时期,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开始爆发的时候。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下,清朝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使得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清朝盛世之下埋藏着深刻的危机。
乾隆死后,他的儿子嘉庆、道光继续奉行他的闭关锁国政策,终于在两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坚强利炮的轰击下,清朝国门洞开,开始了其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所谓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盛世之下的大清帝国 ,却掩盖不了其隐藏的巨大危机。乾隆统治中后期,逐渐变得好大喜功,不仅大兴土木,还兴师动众六下江南。吏治败坏、贪腐成风,乾隆本人生活奢靡无度,导致臣下纷纷效仿。乾隆晚年宠信大贪官和珅,和珅前后专权达二十四年之久,不仅大肆敛财,还卖官鬻爵,所搜刮之财富达到了骇人听闻的数字。
乾隆统治后期腐败案件频发,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六月,甘肃出现捐监冒赈奇贪案,甘肃巡抚王覃望被处死。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山东巡抚国泰、于易简亏空库帑案发,两人革职下狱,全部处死。乾隆虽以严法治贪,但贪污之风并没有因此收敛。上行下效之下,使得各级官僚为政无方,争相贪腐。吏治败坏,使得乾隆后期统治走向下坡路。
乾隆统治中后期,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残酷的封建剥削,将广大农民逼向了绝境。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疯狂压榨,使得人思反抗,乾隆统治中后期,全国各地爆发了大小规模不一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的烈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爆发了甘肃人苏四十三的回民起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林爽文率领的农民义军攻占诸罗、凤山,进逼台湾府。五月,湖南爆发苗民起义。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爆发湘黔苗民起义。乾隆退位太上皇后,嘉庆元年(1796年)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白莲教起义,只数月间便遍及川、陕、楚、豫、甘五省。这些起义虽然最后全部都被镇压了,但也沉重的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动摇了清朝的根基。清朝由盛转衰已是大势所趋。
嘉庆三年(1798年)八月,乾隆得知农民起义领袖王三槐被擒,妄称“十全武功”之外“又得此巨功”,这样的好消息,对于一直以来都以完美帝王形象展现在天下臣民面前的乾隆来说,足可谓平生。嘉庆四年(1799年),八十九岁的乾隆逝世于养心殿。
乾隆一生所追求的是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疵的帝王。但是他的统治前后期,清朝反而出现了走下坡路的迹象,这说明乾隆的统治已经出现了问题,闭关锁国、官僚贪腐、阶级矛盾空前激烈,每一条都能对清朝的统治产生致命的打击。乾隆所谓的“十全老人”,显然是名不副实的。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