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穷人和富人都很重视教育,只不过在具体重视的表现形式上、思维方式上是不同的。
表现形式不一样
穷了全家,也不能穷了孩子,是现在穷人养育孩子的信念。
出现这个现象最大的原因,是穷人的补偿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觉得不能亏了孩子。
补偿心理,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安慰。
10多年前,穷人承认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能够保持清醒:我们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责任,自强自立;
如今,阶层固化,穷人看不到希望,只能倾尽所有对孩子进行补偿:我是不行了,一切靠你了,我可以给你全部。
家境越不好,越想通过对孩子的投入来改变现状,这本身是值得鼓励的好事,但是,把正常的生活、正常的教育也当成吃苦,并以此来教育孩子,让孩子以吃苦为耻去努力学习,就会培养出孩子的各种毛病。
这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限于自己的眼界,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的一个错误:只要学习好就行。
现在的富人,以及中产以上的家庭,对孩子的培养方面,已经开始脱离了最原始的盲目,转变了教育方向,开始培养能够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了。
他们开始思考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什么对孩子一生是有益的,逐步走上了通识教育。
思维方式的差异
教育问题会存在一个“穷人思维”模式,我们说过穷人也会重视教育,但是,穷人对教育的重视好像在买彩票,幼儿园阶段感觉自己孩子是天才,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们的期望也在不断降低;
而一旦孩子在上学阶段表现不佳,即使小学都还没有毕业,就开始放弃孩子的教育,认为孩子不会有前途的大有人在!
他们拥有的是一个固定思维模式,所谓“三岁看老”的观点,而不是采取发展的思维方式。
假设现在给他们两个按钮:如果按下第一个按钮,直接给一百万美元;如果按下第二个按钮,有一半的机会拿到一亿美元,当然还有一半的机会什么都没有。
这两个按钮只能选一个,选哪个? 我相信大部分人选择直接拿一百万美元走人。因为这本来就是飞来横财,拿了入袋为安。而另一个选项一亿美元,万一按下去,什么都拿不到呢?
但是在作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其实他们就已经放弃了一大部分的概率权,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的选择。
第一种方式,把按按钮的权利,以2000万的价格卖给别人,让更愿意承担风险的人帮你接盘。对他来说,用2000万换得了5000万的期望值,他也是划算的。而你获得了确定的2000万,你的期望值就从100万提升到了2000万。 如果这个理想的接盘侠找不到,也有办法。
第二种方式,找到一个比你有钱的人,把选择权用100万的价格卖给他。但同时约定,如果中了一个亿,你要求再给你分一半。那你的收益,保底也有100万,要是中奖了你还能再分5000万,你的期望值又提高了。 还能不能进一步扩大呢?还有办法。
第三种方式,把这个选择权切碎了变成彩票,2块钱一张,印2亿张,你就能进账4个亿。就算头奖分走1个亿,你还能赚3个亿。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开始的时候,我们面对的选择,明明一个是确定的,一个是不确定的。可是这不确定的最后怎么就变得确定了呢?而且收益要高得多呢?
这就是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最大区别。 穷人思维,就倾向于拿到确定的东西,他不要概率权。而富人思维正好相反,每次选择的时候,都愿意根据成功的概率,和自己的本金多少来下注,这就是在计算期望值,真正算出自己的概率权。
上学就是这样,在穷人看来,孩子是否学习好是确定的,好则坚持,不好则放弃,相对虚无缥缈的上高中读大学,不如直接打工来得实在。
富人则不然,即使孩子短期表现不好,身边老爸、老妈、叔叔、伯伯也会不断告诉孩子要往前看,你行的,你是很牛的,你的出息绝不仅仅是现在这些。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短期学习不好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内心的理想、激情也有更大的机会被点燃。
当然,这里的穷人和富人都是相对的,也没有如何歧视之意,仅仅是就事论事。
概括一下,穷人对教育的重视是被迫的,一旦预期降低,可能会很快放弃;富人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