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张海静,头条号 心理健康专家海静。

人这一生,从生到死,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大暗示,无论是信奉宗教,还是信奉科学,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主观世界的原则,而这原则,既是长期暗示的结果,也是日后行事的基础,和更坚实的暗示循环发展。

暗示无时无处不在,那你说,心理暗示的作用有多大呢?生命有多重要,暗示就有多重要。因为,接受了怎样的暗示,基本上,就注定了生命的走向。

出门要看个黄道吉日,干什么也都要图个吉利,风俗习惯再落后,也尽量去遵守,怕触犯了什么,晦气。

一个人的感受,一个人的内在状态,就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世界。如果表里不一,知行无法合一,伪装终究不会长久,露馅是小事,终究还是会出现各种安全、信任危机。这种时候,人总要想办法,让自己心安下来,让自己理解自己的行为,让一切表现都合理化,而这个过程,也是一场完整的暗示。

暗示分两种,自我暗示,自我接纳;暗示他人,左右和影响他人,令其尽量顺从自己,达到目的。

一、自我暗示的重要性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信或者自卑?就是长期暗示的结果,认为自己怎样,自己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所以,从小到大,家长,老师,包括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位乐观、自信、勇敢、主动的人,似乎这样才能更接近成功的状态。

二、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对他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暗示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任,喜欢。能满足这两点的关系,一定是正性的,有力量,和建设性的关系。而关系的建立,也是基于日常互动中的点点滴滴,而这也是日积月累的暗示。

心理暗示,通常让我们以为,是略偏向负面的,这其实是不公平的。心理暗示,不是唯心,它是认知形成、完善、发展的必经阶段,良好的心理暗示,既有助于自我的成长,也有助于心身健康,更能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佳贡献者
2

心理暗示,指的是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心理暗示是人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从心理机制上讲,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而这“肯定的内容”不一定有根据,因为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所以在自己的心理上也会更容易趋向于暗示的内容。

而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人经常会受到心理暗示,比如随处可见的广告宣传,实际上对我们的购物起到暗示作用,尽管我们并不觉得广告带给我们的影响有多大,但事实就是无形当中,你就是被暗示了,被影响了。


心理暗示的效能有强弱之分,作用也同样有好坏之分。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发掘我们人的记忆潜力:曾经有人做过一项实验,在一个背诵比赛中,两组选手,一组被告知背诵内容的作者是一名非常有名气的人,另外一组则什么都没有被告知。最终比赛结果胜利的概率是前者偏高。理由是因为积极的暗示告诉了他们内容作者的权威,致使他们对其的认可,而人对于自己认可的事物一般记得更为牢固一些。

其次还可以促使我们作出更为积极的行动:当你在一项重要考试中,考砸了。这个时候,你非常敬爱的老师告诉你:“这一次考砸了,没关系,你在下一次考试中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我很看好你”。这是你非常敬爱的老师给你的暗示,这就很可能激发你的潜能,在下一次考试中更加努力。


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这会使得我们容易受人操控;另外它还会使得我们做事没有动力。

比如,当一个小孩被同龄人欺负,并且对方的父母还恐吓这个小孩的时候,小孩的父母站出来了,把孩子挡在自己身后,并指着对方骂:你等下吓着我孩子,我跟你没完,你也不看看你家孩子粗胳膊大腿的,就知道欺负我们家孩子…这个时候你接收到的信息是:你胆小,会被吓着,你瘦弱,会被欺负。可能就会因此给到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之后在遇到挫折,这样的暗示可能就会跑到你脑袋里转圈。

所以我们要发挥心理暗示的正面作用。我们可以用心理学研究中的“内省法”,让自己冷静地观察自己的内心深处,然后将观察的结果如实讲出来。这样可以使我们紧张的心情得到释放,感到轻松一些。

如果遇到挫折失败,我们就告诉自己:“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如此了,不会再有比这更糟糕的事了”,既然如何,这都已经到谷底了,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否极泰来呢?以此来增强自己心中的安全感,也给自己更多的信心。

认识心理暗示,增强自我意识,我们才能利用它,发挥它的最大正能量。祝好!

以上内容为每日谈心(瀚思专栏·心理笔记侠·郑燕云)原创,转载请联系。每日谈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学媒体,欢迎关注。

3

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最佳的心理学教育方法,研究如何能让大家在学习心理学的道路上不会误入歧途,真正学懂心理学,帮助大家顺利的,正确理解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双刃剑,学好了可以助人助己,学坏了就成了伤人利器。心理学本身也与玄学,迷信,甚至邪教天然接近。

心理学最重要的入门课:暗示

后来小明发现许多心理学从业者和爱好者们忽视了心理学最重要的入门课——“暗示”。别小看这门入门课,这门课可以说是心理学最本质的内容。

这件事要从二十年前说起了。那时小明还在上大学,第一学期第一堂心理课。

话说那天班里来了一位男老师,有点秃顶。他从我们教室的后门进来,进来后二话不说,直接走上了讲台,拿起粉笔对着黑板上大大的写下了一行字。写完后我们才刚刚看完,就立即拿起黑板刷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将那行字全部擦掉了。

这行字是这样写的:

每当我走到七楼的时候,都有一种想往下跳的冲动。

接下来,这位老师也不给我们解释这句话的意义,也不做自我介绍,就直接给我们上课了。当时我们觉得,学心理学的人是不是都有点神经病啊?这事就这样过去了。

结果没想到的是,一周后我们去学校的文科楼上课,当我和我的同学们爬到七楼的时候,一件神奇的事情突然发生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位老师说的话。

这时我对楼梯旁的窗户产生了巨大的恐惧感,但是又深深的好奇,我既想走近去看一看,窗户外面是怎样一种景象,但又恐惧,不敢靠近窗户。其他同学也有类似恐惧体验。

好奇害死猫

我们都很困惑:到底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我们突然就想起老师当时写的那句话呢?

后来随着我们学心理学,渐渐的知道了——原来这就是“暗示”!好奇害死猫!

讲真,放到今天,我估计现在大学课堂上没有哪个老师敢这么讲课了,因为这种做法有点太“二”了。现在很多大学本来就有自杀率、自杀指标,就是为了防范大学生自杀。

这个老师还给我们玩暗示,万一哪个同学被他暗示而跳下去了,到时候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不得不说,这个老师简直是“二”到家了呀!

不过也正因为他的“二”,让我们那么直观深刻的体验到人性的脆弱,人类的易感性,并且也让我们亲自体验到了“暗示”的神奇。从此之后,我就对“暗示”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明一直在研究,“暗示”到底是种什么东西。

印度放血而杀死的犯人

上研的时候,我的导师曾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实验:据称该实验发生在1936年的印度,当时当地并没有什么保护人权的实验政策,所以该实验至少是可能发生的。

该实验的对象是一名死囚,他获得了在失血过多而死和吊死之间做选择的机会,而这个死囚选择了前者,从而有了这个实验。实验过程中,死囚被捆在床上,并蒙住眼睛。

实验科学家告知死囚开始放血了,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假象而已,他的血并没有被放出来。科学家只是在他旁边滴下水滴,并让他听到滴滴答答滴落的声音,以为自己真的被放血了。死囚看不见自然也无法求证。但是居然这个死刑犯就被这种声音神奇地暗示了,实验结果就是死囚真的开始出现了失血的症状,不久便真的死掉了。

类似的实验还有:告知实验对象将要用滚烫的烙铁来烙他的皮肤,当真的去烙的时候,事实上,科学家已经将滚烫的烙铁换成了一个凉的烙铁了,但实验对象居然还是出现了一些烫伤的反应。这些都是暗示的效果。

在本科的时候,老师告诉了我们暗示的重要性;上研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又再次给我们强调,暗示对心理学而言的重要地位。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4

谢邀

上学时,我们有门功课叫“教育心理学”。老师说,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心理暗示的研究工作,力图不断取得突破,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记得老师曾讲了许多心理暗示对人们思想行为影响和作用的例子。

比如,我国古人就知道利用心理暗示克服困难。三国时魏国丞相曹操带兵行军,在骄阳似火中长途跋涉的士兵口渴难耐,士气低落,前进速度受到严重影响。这时,曹操心生一计,告诉大家前面:“前面有一片梅林”。一句话立即刺激了士兵们的大脑神经,想着那酸溜溜的梅子,个个嘴里生津流涎,精神重振,很快到达目的地。这就是著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

比如,国外利用心理暗示加强教育培训。据说,国外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新入学的孩子随机分成AB两组。之后对A组的孩子说,你们这个组选的都是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肯定会更好;对B组的孩子说,你们这个组相对脑子慢一些,学习成绩会差一些。一学期过后,果然A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B。由此总结出,教育必须加强正向激励和引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明白这个道理的家长和老师,决不说孩子“你不行”、“你真笨”之类的负面语言。

比如,在医学界利用心理暗示治病救人。据说,国外曾有过这样的病例,一个患者总感到自己身体里有着一种虫子在蠕动,奇痒难耐,多方治疗无效。最后心理学家出场,拿着一个针剂,告诉病人自己是治疗这种疾病的专家,手上的针剂是治疗这种病的特效药,至今已治愈多少多少人,无一失手。注射后病人果然感到病好了。其实那针剂就是很普通的蒸馏水。此外,在肿瘤患者身上利用心理暗示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比如,利用心理暗示以人道方式处决死刑犯。国外曾做过实验,将束缚在椅子上的死刑犯眼睛蒙上,告诉他采取切割动脉的方式执行死刑。之后在他手腕上做了个动作,然后打开旁边的滴水装置。犯人听着“滴答滴答”的声音,很快进入昏迷,直至心脏停止跳动。这个实验或许对安乐死也有启发作用。

总之,心理暗示的作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心理学家正在向更多的领域进发,加强研究与应用,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力争取得更大的作用。

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探讨。

谢阅,欢迎关注。

5

心理暗示有多大作用?大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说到心理暗示,不得不提的就是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事实上,这里的魔法棒就是罗森塔尔的谎言暗示并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能力的评价,这一心理活动又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递给了学生,让他们强烈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期望,而变得自尊、自信、自强。

还有就是经典的安慰剂效应。科学家在实验对象身上制造疼痛,然后使用吗啡控制这种疼痛。一天这样做几次,连续进行几天,直到实验的最后一天,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溶液。最后,像吗啡一样,生理盐水也有效地抑制了实验对象的疼痛。尽管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安慰剂究竟是如何发生了作用,可以明确的是,安慰剂可以反过来作用于我们的生理结构。这与表观遗传学的假设是一致的,也就是非基因水平的改变如外界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除了上面提到的经典效应,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刻会受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尤其是积极或消极的语言对人类的影响。比如常常对自己说“我能行”,会让你真的行,常常对自己说“我不行”,会让你真的不行。

6

题主您好,心理暗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当人处于一个环境中时,会无时无刻不被这个环境所"同化",因为环境给他的心理暗示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比如,我们都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很悠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紧张迫切,时常昼夜颠倒,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频发。

暗示可以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他人暗示是指被暗示者从别人那里接受了某种观念,使这种观念在其意识和无意识里发生作用,并使它实现在动作或行为之中。比如,传销组织就通过大量的集会,通过强大的暗示力量,让别人服从,心甘情愿的为付出。自我暗示则是指自己把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并使它实现为动作或行为。如果你想美好的事情,美好的心态就跟着来;如果你想邪恶的事,邪恶的心态就会跟着来,你整天想什么,你就是什么样。对于自我暗示的人来说,心理暗示分积极的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那些社会上的成功人士,通常受到积极的暗示的会很多,他们会通过积极暗示做出很多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面对再大的困难的,他们对自己会有强大暗示,我能面对和解决这个困难。而另外一些人,消极的暗示的力量会主导他,我不行,这个太难了,我做不到,我就是一个失败者。整理生活在自我的消极暗示中。

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但能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还能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机能。因此,消极的暗示能扰乱人的心理、行为以及人体的生理机能;而积极的暗示能起到增进和改善的作用。所以还是要有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对于成长的帮助是巨大的。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李菊红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7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笔者曾经专门研究过,结论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复杂。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心理暗示算是一种能力吗,心理暗示有什么神奇的能力吗?答案是确定的,这是一种高级能力,且为人类独享,目前的科学研究还无法证明其他生物有这种能力。谈到“心理暗示”,不得不提到其鼻祖艾米尔·库艾。

库艾大学期间学习药剂学,19岁的时候,他在一家药店当学徒,后来自己开了一家药店成为一名药剂师。时间久了他发现一个问题,在服药期间他向某位病人夸赞药物的疗效后,病人好得很快。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他决心解开其中的秘密,他开始研究想象力和催眠术。库艾关于催眠术的研究进行了很久,因为催眠术的进行需要患者无意识的状态,大量的实验后,库艾认为催眠术不是必要的。后来他沿着自己的思路不断进行实践和思考,并且逐渐放弃使用催眠术。

他提出了自我暗示作为替代方法,他认为,想象的力量可以同时起到积极的和不良的作用,一个人可以通过运用想象的力量,从身体、精神和心灵上改善自己的生活。他还进一步研究认为,人的疾病,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的,都是由于其紊乱和错误的思想造成的只要调整个人的思维模式,形成一种更好的平衡状态,病人就可以改善自己的境况。

他总结了一句流传至今的自我暗示名言:“每一天,我们都以每种方式,让自己过得越来越好”,运用这句充满魔力的自我暗示之语,他帮助无数病人在身心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后来他还和妻子一道创建了南希催眠学院,并被尊称为“自我暗示之父”。

这里的自我暗示和想象力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正是一直心理暗示方法,心理暗示成为了一种神奇的治疗药剂,可以治疗包括恐惧在内的很多人类心理行为。但是恐惧需要治疗吗,恐惧的目的是自我的保护,保护我们免受情绪的伤害。

我们对某件事物产生惧怕的理由是我们试图客服恐惧,我们对此产生了强烈的暗示,暗示自己有能力客服恐惧,当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足时,我们将陷入彻底的心理惶恐之中。心理治疗师诺伯托·利维博士曾如此定义恐惧:“感受到威胁时,如果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或没有资源解决,便会产生忧虑、苦恼的感觉。例如,大部分人对于以每小时三百公里的车速前进这件事都觉得很害怕,但一级方程式的赛车手就不会。”

毫无疑问“心理暗示”是人类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能力体现,人类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心理暗示完成对自我的治疗,包括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心理。英国神学家詹姆士·里德认为“许多恐惧都是来自我们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不理解,来自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控制。”

“为了实现完满的人生,需要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在现代社会,恐惧越来越有力地折磨着我们,到了每一个人都无法规避的地步,人显得是多么脆弱而无助。而没有安全感的人会进行反复的暗示,这种暗示会发掘人的”潜意识“,也就是人类的另一项终极“能力”。

这项能力可以充分的激发人脑,甚至是全身每一个细胞,这里将不再对”潜意识“细致描述,你需要了解的是如果意识是冰山一角的话,那么潜意识就是冰山藏在水下的部分,不是主观能轻易看到的。那么潜意识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真的能激发身体每一个细胞?笔者会在后面的文章中给出答案······

8

心理暗示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极为普遍,而且它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对我们的生活发挥着影响。这种暗示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积极面,更可以让我们陷入消极的情绪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尝试着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避免消极的暗示。

(1)学会与自己说话

调动自我暗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对自己有声地说话,请意识将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充分调动起来。你可以站在镜子前面,不断地看着自已的眼睛,真诚地进彳行个人愿望表达:“你马上就要面对这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了,我相信你的实力,只要你愿意努力,你一定可以成功的!加油!”在你初次这么做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到难为情,并认为自言自语的样子有些傻,但是在多次的尝试之后,你便会发现,经过了这样的心理暗示之后,你心情往往会变得更加积极而又乐观,你的思维与行为效率也会不断提高。

(2)尽量使用语言,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

心理学中有一种内省法,是让人对自我内心深处进行冷静的观察,然后再将观察的结果如实地讲述出来。当你的信心不足时,你应该与家人、朋友多进行交流,让自己将心里话全部如实倾诉出来,这样的方式会让你心理上的压力有效地释放,更能让你获得他人的安慰、鼓励与支持,使自我信心不足的状态得到有效的缓解。

(3)将每一次的挫折与失败当成最后一次

在遭遇了失败与不顺的事情后,你应该尝试着告诉自己:“这是我所能遇到的最糟糕的情况了,不可能再有比这更倒霉的事情出现了。”当你这样告诉自己以后,你的潜意识便会意识到:既然“最糟糕的事都已经出现了,那么接下来事情便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了。这样做会让自己的信心增加,使内心安全感有效增强。

(4)不要总是过度强调负面的信息

你不要总是对自己做出这样的提醒:“昨天我还有一半的工作没有完成”、“这类问题总是会让我感觉到无助”等。越是担心,事情便越会发生,而聪明总是在避免使用失败的教训来提醒自己,而是改为使用更积极的暗示,如“我还有一半就完成工作了”、“这样的问题多遇到几次就会有经验了”等等。正面而积极的指导与暗示,比起一味地强调负面结果,会拥有更好的效果。

(5)不要认为自己是失败者

不要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要知道,现实生活中真正可以将你击倒的人有时候恰恰是你自己。因此,千万不要给自己贴上此类的负面标签,而是应该多给自己增添一些信心与激励,让自己树立起信心。

(6)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不仅仅是通过潜意识上的沟通来实现的,还包括了许多行为习惯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比如,在走路时让自己挺胸抬头,你便会感觉自己很有精神;在出门时好好地照照镜子、整理好仪表,你便会对自己拥有积极的评价;平日工作与学习的地方保持整洁,你便会更加从容而具有条理,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地方,其实都会对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9

前几天,小侄女回家跟她妈妈说:“妈妈你知道我为什么写作业慢吗?就是因为被你催眠的!”

把她妈妈说的一头雾水,“我哪里会什么催眠,你自己写作业慢还怨我了”。嫂子跟我说的时候还很气愤,“孩子就知道怨别人,不知道从自身找原因”。

听了嫂子的抱怨,我还真的是觉得小侄女说的很有道理呢!就是她妈妈把她催眠成了一个慢吞吞的小姑娘。

生活中真的有很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催眠”,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信我们看看下面的这个实验。

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很多人都听说过。就是美国一位叫做罗森塔尔的心理学家,进入一所学校,做了一个点豆豆的实验,随机点了18个豆豆,告诉老师这18个孩子是天才小学生,将来会成为社会各行业中优秀的人才。

果不其然,在学年末参加一个智力测试的时候,测试结果显示这18个孩子的智力明显增长,且自信心强,求知欲更旺盛。

罗森塔尔成功地催眠了老师和这18个小豆豆,把这些随机点出的小豆豆变成了更好的人。

我自己也有过点豆豆的经历。

初二时候每一次考试都遥遥领先,初三突然遭遇滑铁卢,满分120的数学一直90分,还能淡定吗?当然不能。

连续几次考试都是这样,没有丝毫进展,按照常规思维,很多人是不是会觉得女孩子数学不好也很正常呢?慌乱,迷茫,不知所措的我差点就相信这个伪命题了。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特别好的数学老师,他告诉我:“不用担心,你就放心正常学,中考的时候你数学108也不会影响你当状元的!”

当时的我“不信鬼神,只信老师”,考试结果公布的时候,我数学真的108,真的是状元!

就是这位老师的“催眠”,成功的把我送进了省内最好的高中,成就了现在的我。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我一样幸运,很多人被自己最亲近的人催眠成了一个失败的人。

前段时间辅导了一个孩子,小学二年级,考试焦虑。

在辅导中,一提到考试,孩子的第一反应是自己写作业慢,答不完卷,问孩子为什么觉得自己写作业慢呢?孩子想都没想,说:“我妈妈说我慢!”

孩子本来不慢,却被妈妈成功“催眠”,成为了一个写作业慢,考试答不完卷的孩子。

说了这么多“催眠”,其实上面的这些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就是自我暗示发生了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一种随处可见的现象同样诠释了自我暗示巨大的影响力。很多父母习惯给孩子贴标签,但最多的是负面标签,比如:

看到孩子拿回来让你签字的考试卷,看着分数你很生气,随口一句“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的题都会错!”孩子继续做题的时候,再简单的题,错的次数也会增多,甚至都懒得去努力学习提分数了,反正努力也没用,谁叫自己是个笨蛋呢。

生气时,有的爸爸妈妈也会脱口而出,“你除了吃,还能干什么?看看人家谁谁谁,你怎么就不能跟人家学学?”

更有很多班级里一些成绩还不好的孩子,那么早就被大家称为“差生”

想想这些可怜的孩子,被贴上这样的负面标签,还有信心和勇气去改正吗?

我们就是这样,把我们的孩子催眠成了笨蛋、无能的人,孩子慢慢地接受了我们传递给他们的标签,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个失败者。

看到这里,很多爸爸妈妈会说,孩子傻呀?我那是气话他也信吗?当然相信,因为你是他最信任的人,就像当年的我一样,不信鬼神就信老师。

但是我们也可以使用一些积极的方法,把孩子“催眠”成一个更好的人。

尤其是对于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1 .丢掉负面标签,多多使用能量满满的标签

比如,当孩子刚开始学习乐器的时候,爸妈就可以这么说“宝贝,才学这么几次,你就能弹得这么好,真是很有音乐天分哪!”孩子听了你的话,就会真的这么想,并努力去做。

再比如,当孩子做数学题时,遇到难题,卡壳了,你可以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上次遇到不会的题,你自己思考就解决了,这次一定也可以解答出来,不过要多琢磨一会儿。”接下来,孩子便会想办法查找同类题型的学习资料,认真思考,去搞定。

2 .跟孩子换种方式说话,用积极语言代替消极语言

有的孩子,负面情绪泛滥。玩游戏的时候,一点小挫折就被他们说成“这件事,我永远做不到!”遇到点小麻烦,就习惯跟人抱怨,“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倒霉呢!”一两次考试没超过好朋友,就否定自己,“我根本不可能超过他!”

他们总是在说话的时候带上“永远不”、“我不会”和“绝不可能”这些极端词汇。想要孩子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父母平时就要做正能量的代言人,首先要改变和孩子的说话方式,把消极语言用积极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把这些词换掉:

“永远不”换成“再努力一下就好了”

“绝不可能”换成“一定行!”

“我不会”换成“我可以去学”

在家庭当中,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种积极乐观的氛围,身教胜于言传,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这样去做,孩子自然也就学会了。

3 .好好说话,只说你想要的

人类的大脑不接受否定的信息,就像我们告诉一个调皮的孩子,“你去学校别惹事,别跟同学打架”,那十之八九他今天在学校会惹事。因为他只接收到了惹事的画面信息,在他的大脑里出现的就是跟同学发生打架。

所以我们跟孩子说话,就只说你希望看到的就好啦。

希望孩子写作业快点,就跟孩子说:“你今天的作业做的特别认真,比昨天快了好几分钟呢”,孩子会在这种鼓励和引导之下,慢慢变成了你想要的样子,母慈子孝的画面写作业也可以实现啦。

视频里这位妈妈为大家做了示范:

儿子的老师说:“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

回家后她却这样鼓励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考上重点中学没问题。”

他儿子被名牌大学录取后,深情地跟妈妈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的鼓励让我有了今天……”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充满无限潜能的种子,让这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作为父母的我们,就是这颗种子成长中的最好营养!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更好的人,那就发挥我们的神奇能力,把孩子“催眠”成一个更好的人吧!

中国古代就有著名的“杯弓蛇影”、“望梅止渴”这样典型的心理暗示实例记载。

孩子会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成长进行一定的引导

但要注意的是,暗示是把“双刃剑”,在诱导儿童思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

过度表扬,会让孩子自我膨胀,目空一切,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

只有饱含着情感的积极暗示,真实可信的正向陈述,尊重孩子,才是一种鼓励和激励孩子不断前行的燃料,温和而持久。

10

谢邀。心理暗示作用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不夸张地说,心理暗示足以左右一个人的生死。

很早就听说过,美国有项实验,二组人分开躺病床上,一组被告知要给他放血,其实是没有真的把血管切口,只是加了滴血的声音;一组被告知等待检查,真的引流血管,但完全听不到血流声音。结果第一组在一滴滴的滴血声中,很快崩溃,昏迷。而那组真的在一滴滴的滴血之中,同样时间内却没有什么反映。说明暗示比真的杀人都厉害。

我妈在更年期那几年,总是自诉晚上睡不着,老失眠,非常痛苦。没办法医生给了安眠药,当晚就睡得很踏实。后来,只要不吃安眠药,我妈就说失眠。一位亲戚是医生,给妈妈诊断后,认为妈妈的失眠是心理作用,身体没什么毛病,鉴于妈妈对药物的依赖心理,就让子女把安眠药偷偷换成Vc片。这样妈妈每晚吃一粒Vc也能一觉天明。心理暗示作用可见一斑。

有专业人士认为,心理暗示至于人的作用和一个人心智关联很大。比如一个敏感型的人,就比较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一个情感脆弱的人也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换句话说,就是心理暗示在女性身上作用就更大。单位一个好姐妹,是那种特别容易为书人流泪的人。有一年瑜伽刚流行,我们相约一起去练瑜伽。结果当一起报名的还没练成打坐,这位就大谈瑜伽给她带来了巨大变化。大冬天的不穿棉衣,说练瑜伽练得浑身发热,还不停的让人摸她的手,说是不是手心冒汗……把她老公吓的说,咱不练了,再练就走火入魔了。心理暗示作用真的太大了!

心理暗示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好的心理暗示会给人凭添动力,心想事成就是;差的心理暗示让你屡试屡败。比如给人积极暗示人就积极阳光,给人负面暗示,往往做什么都不成。实例很多,不信你左右看看…

(图片来自网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