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植挺惨的,其后半生被曹丕和曹叡两位皇帝防范,十一年三次迁封,没有在哪个地方呆过太长时间,这说明了什么?曹丕没有放过曹植,连曹叡也防着他

那么曹植后半生是怎么度过的呢?时间点我们以曹丕被立为世子来算起

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世子。那么为什么是曹丕被立为世子呢?因为同一年曹植做了一件傻事,这件事足以摧毁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好形象。

曹植喝得酩酊大醉,乘车夜闯司马门,而且在禁道上一路狂奔。司马门和禁道是宫中禁地,所有大臣和皇亲国戚都不得擅自闯入,而曹植偏偏嗜酒行凶,违反禁令。这不得不让曹操心里重新掂量一下曹植的品质问题。

本来曹操是非常喜欢曹植的,曹植有下笔成章的能力,记忆力惊人,小时候就表现的聪慧异常。因此曹操外出打仗也经常带着他。

曹植有三位谋臣,杨修、丁仪、丁廙。让曹植开始心生夺嫡之念的起因,其实是来源于曹操对曹植的一次特别关爱: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曹操的意思很明显,我当年二十三岁时是顿邱令,一直奋斗至今。你现在也二十三岁了,要加油呀!暗含很看好曹植的意思,曹植当然明白其中道理,曹丕和曹植都是嫡子,况且曹操是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不会太在意立长这种规矩,因此自己还是有希望的。于是三位谋士开始出谋划策。

这三人当中尤其以丁廙出力最大,丁廙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当面向曹操力荐曹植,曹操在丁廙的劝说下,心里也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

廙尝从容谓太祖曰:「临菑侯天性仁孝,发於自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至於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原从其游而为之死,实天所以锺福於大魏,而永授无穷之祚也。」

可惜,最后曹植栽在喝酒这个事情上,而且是两次。第一次就是喝醉后夜闯司马门,造成曹操对曹植失望,当年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第二次是二年后关羽围樊城,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兵解救曹仁。可能是想再给曹植一次机会吧,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曹丕请曹植喝酒,曹植又一次喝得酩酊大醉,等到曹操派来的人来到,曹植已经醉的不能走路了。于是曹操再一次对曹植大失所望。由此可见曹丕心里的阴暗程度,为了不让曹植立功,故意请曹植喝酒陷害他:

魏氏春秋曰:植将行,太子(曹丕)饮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虽然曹丕已经是世子(太子)了,但他仍然没有放过曹植,他要让曹植永无翻身的机会。

曹植的三位谋士,杨修被曹操赐死,理由是杨修扰乱军心,擅揣上意,还有一条是杨修是袁术的外甥: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

丁仪、丁廙被曹丕以各种理由打入大牢,最后斩首,株连三族。

曹操死后,曹丕登基,曹植的命运开始发生重大改变,再也没有人庇护他了。

公元221年,曹植被封为安乡侯。当年又被改封为鄄城侯。

公元223年,曹植被改封为雍丘王。

公元226年,曹植又被改封到陈郡,229年又改封到东阿。

曹植每被改封到一个地方,给他的随身亲兵都不超过二百人,而且这二百人还都是一些老弱残兵。随身的官吏也都是一些庸俗之辈。目的只有一个:不让曹植再有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

时法制,待籓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

曹植在夺嫡之争失败后一直郁郁寡欢,本想着曹丕死后自己可以在朝廷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谁知道曹叡继位后继续防范曹植。曹植数次上书要求为朝廷出力,参与政事,但曹叡都拒绝了。六年后曹植在郁闷中病死,时年41岁。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丕终其一生都没有放过曹植,为了防止曹植东山再起,曹丕诛杀了曹植所有的谋士和势力,将曹植数次迁徙封地。曹植在曹丕和曹叡两代君王的迫害和防范下,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他匡扶宇宙,荡清寰宇的伟大理想,最后在郁郁寡欢中死去。这个世界少了一个胸怀大志的君王,但多了一个才华横溢的悲情才子。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曹植自幼敏而好学,能文擅诗,出口成章,为曹操与卞夫人的第三子。同时他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与集大成者,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他的作品被誉为文章的典范。因曹植才华出众,一直深受曹操喜爱。

曹操长子曹昂死后,因曹冲聪慧过人,曹操有意立其为世子,然而曹冲又不幸早年夭折。曹操自此便对曹植抱有厚望,对曹丕也没那么多的喜爱。曹操于是让杨修辅助曹植,司马懿辅助曹丕。


然而在后来的世子争夺上,杨修曾误导曹植斩杀门吏,恶意揣测曹丕,而且擅长揣测曹操心思,最终因鸡肋事件被杀。这样曹植失去了臂膀,司马懿潜心辅佐曹丕,最终登上世子大位。

曹丕代汉称帝后,也曾有杀曹植之心,因曹植巧妙作七步诗,感动了曹丕,化解危机。曹丕真的是因为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曹植又是如何度过余生的?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


首先曹丕迫于卞夫人压力以及念及手足之情,并没有杀害曹植。曹丕代汉称帝后,威声大震,而他的兄弟们也成为威胁。据演义记载七十九回记载,曹熊自缢而死,卞夫人伤心欲绝,又突然得知曹丕传唤曹植,惶恐不安,急忙召曹丕相见。

太后苦口婆心的劝说曹丕:曹植自恃胸中才华,平时有些放纵,定要念及手足之情,不可加害,让我九泉之下也能瞑目。曹丕却说:曹植是我兄弟,我也深爱,又怎么会加害呢?


卞氏出殿之后,华歆进谏,便问曹丕:太后是否劝说殿下不要杀曹植。曹丕便说母命不可违背。然而华钦依然劝说曹丕杀曹植,声称曹植以后必成祸患。演义曾这样记载:

歆曰:“子建怀才抱智,终非池中之物。若不早除,必为后患。”丕曰:“母命不可违。”歆曰“人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王可召入,以才试之。若不能成,即杀之;若能成,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丕从之。


曹植入见曹丕,丕以曹植未能及时参加曹操丧礼,责怪其大不孝。但念及兄弟之情,若能七不之内作诗一首,便免一死,如果不能则罪上加罪。故而曹丕以兄弟为题,但要求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曹丕略加思索,便作诗一首,诗曰: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后,顿时潸然泪下,母亲卞氏也从后殿中走出,责怪曹丕:兄何逼弟之甚耶?曹丕慌忙离坐,随贬曹植为安乡侯。曹植用一首诗,以兄弟之情,打动了曹丕,这才侥幸逃脱厄运。


其次曹植随满腹经纶,却空有报国之志,最终未被重用,遗憾终身。曹丕被贬之后,便到自己的封地赴任。黄初二年,有人有奏报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便要求治曹植之罪。曹丕知道后,再次因太后的原因,没有加罪于曹丕,而是将曹丕贬为安乡侯。同年又还封其为鄄城侯,后来又改封为鄄城王,邑两千五百户。三国志曾这样记载:

黄初二年,监过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清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


黄初四年(223年),曹丕再次转封曹植为雍丘王。同年,曹植进京朝拜,表奏其为朝廷建功之志,声称其昼夜寝食难安,想着忠君报国,建功立业,愿意负荆请罪,期待能被任用。曹丕对其进取之心大家赞赏,并不愿意任用,也许曹丕一直在防着他吧。表文曰:

将朝圣皇,匪敢晏宁;弭节长骛,指日遄征。

黄初六年,曹丕东征孙权,回来的时候,经过雍丘,前去曹植的宫殿探望,增加曹植五百户。太和元年(227年),曹睿封赏曹植浚仪,次年曹植再次返还雍丘。然而曹植因胸怀大志,不能伸展,非常愤懑,再次上书请求委以重任,也被曹曹睿拒绝,书曰:

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荣于亲,事君贵于兴国……


太和三年,曹植被改封东阿。太和五年,曹植上书请求省亲,并再次表达其为国建功的志向,洋洋洒洒几千字,然而终被拒绝,后改封曹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曹植经常请求与曹睿独谈,讨论时政,希望能够被任用,但都以失败告终,曹植怅然若失。

当时又改动制度,因为曹植以前的过错,给曹植老弱残兵,也不过二百人。曹植便郁郁寡欢,突然发病逝世,享年四十一岁。《三国志》曾这样记载:

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无欢,随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曹植晚年可谓英雄失志,郁郁寡欢,一直受到打压,也许是被曹睿防着,也许真的其因为其有过错,然而自从错失世子之位后,曹植便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报复。

你是如何看待曹植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3

说起曹植,很多人脑海中的印象就是一个才高八斗的风流才子,但其实,曹植的政治手腕、野心和魄力,一点都不比曹丕逊色。在他和曹丕争夺世子之位时,他先是结交曹操身边的秘书杨修,后又拉拢曹操手下的鹰犬丁仪兄弟,还和曹彰的关系搞得非常好,他的岳父,是名士崔琰,豪门士族的领衔人物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曹植相当于既得到豪门士族的支持,又有实力最强大的藩王做后盾,在中央还有杨修和丁仪兄弟帮他出谋划策讨好曹操,也正因为此,他曾一度压得曹丕都快喘不过气。只不过后来,崔琰和杨修因得罪曹操被杀,导致曹植失去豪门士族的支持,否则,在曹操死后,他完全可以和曹丕斗上一斗。

等到曹丕继位后,对于这位强大的政治对手,自然是欲除而后快。他先是将曹植最重要的盟友曹彰,通过明升暗降的形式将其兵权解除,然后又让曹彰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居住,并派人严密监视曹彰,后来没多久,曹彰就莫名其妙的暴毙于府邸中。

接着,曹丕又开始清算丁仪兄弟,他借口丁仪兄弟在曹操去世期间喝酒作乐,是为对曹操大不敬,要求丁仪兄弟自杀谢罪,但丁仪兄弟不想自杀,于是便找与曹丕关系非常好的夏侯尚为其求情,但夏侯尚的求情并没有改变曹丕的主意。随后,曹丕见丁仪兄弟不肯自杀,便直接派人将他们及全家男子全部杀死。



在剪除完曹植的羽翼后,曹丕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对曹植下手。曹植知道曹丕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写下一首诗,以劝说曹丕放过自己。这首诗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七步诗,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最后,在卞太后的劝阻下,曹丕最终没能杀掉曹植,只是将他赶出京城,贬为安乡侯,让其以后只能呆在封地活动。曹丕对曹植有多苛刻呢?当时曹植作为曹丕的亲弟弟,正儿八经的皇族子弟,结果其封地食邑只有区区八百户。要知道当年萧何、曹参等人的食邑,都是万户以上,就是张良那又小又穷的留县,食邑也有近两千户,曹植的封地实在太过寒碜。

然而,就是这样的曹植,曹丕仍然不放心,仅仅只过了半年,曹丕又将曹植改封为鄄城侯,将其河北赶到山东的一个小县城。当时的曹植有多惨,史书上是这样说的:“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

翻译一下就是:曹丕对曹植非常严苛峻迫,他给曹植安排的幕僚和下属都是最下等的庸才,所配的护卫士兵也都是些老弱残兵,总共加强不超过两百人。并且,因为曹植以前犯下过错,所以其生活待遇样样都减少半数。



可以说,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他正式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但也是从此时开始,曹植的诗歌,开始发生明显变化,而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佳作,都是在这以后创作出来的。

一年后,由于卞太后的强烈要求,再加上曹丕看曹植也还算老实规矩,便将曹植由鄄城侯升迁为鄄城王,食邑增加到二千五百户,算是对曹植的格外开恩。这一年,曹植31岁,在他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提笔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洛神赋》,也暗示自己昔日的理想和追求从此破灭,余生只会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

不久,曹丕又将曹植改封为雍丘王,让他从遥远的山东回到河南,也算离家近了一些,但其食邑保持不变。直到两年后,曹丕南征孙权归来,路过雍丘,特意去和曹植见了一面。

或许是因为此次南征孙权大败而归,让曹丕有些心灰意冷,希望能够得到亲情的安慰,又或许是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曹丕这番和曹植见面,显得格外温存,两人一边喝酒一边彻夜长谈,似乎又回到当初两兄弟携手共进的日子,这也是曹操去世后,两兄弟唯一的一次温存画面。这次见面结束后,曹丕特意给曹植增加了五百户食邑。



半年后,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或许是因为当初和曹丕的那次见面,让曹植心中的激情再次点燃,所以他当即上书曹叡,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出一份力。曹植在书中慷慨激昂,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曹叡却还是不太放心这个叔叔,所以他只是对曹植的爱国之心给予口头上的嘉奖。

等到曹叡执政后期,由于曹休曹真的去世,曹氏宗族再也找不出一个可以挑起大梁的人物,并且在司马懿等豪门士族的挤压下,曹氏皇族已经弱到岌岌可危的地步,曹植很快发现了这个隐患,便再次鼓起勇气,上书曹叡,总而言之,自己的亲人不可信,难道外人就可以信吗?亲人会对权力造成威胁,难道外人就不会吗?我们曹氏是不是太过防范自己亲人了呢?

但可惜的是,曹叡看着曹植的上书,只认为他是被闲置得太久,想急切出山才这样夸大曹氏的危机,所以最后仍然对曹植的请求置之不理。这一次,曹植是真的心灰意冷,所以很快就郁郁而终,享年41岁。

4

说起曹植,我们都知道他是个著名的文学家,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曾说曹植“天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所以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就是来源于曹植。无论是他的游仙诗还是他的辞赋,不仅在建安时期,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建安文学当中,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形成了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他们的文学成就来看,曹植和曹丕就属于曹操众多儿子当中比较优秀的两个,曹丕创作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论《典论论文》,而曹植,钟嵘在《诗品》中将他评为品级最高的诗人。作为两个最优秀的儿子,曹操最后位置的选择肯定是在他们两个之间进行的,所以,两个人注定要卷入立嗣之争。

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即位,是为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是为魏文帝曹丕。虽然曹丕顺利即位,并篡汉自立,但是,在成为世子之前,曹丕和兄弟曹植展开了多年的明争暗斗,所以,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乃至于担心曹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那么,问题来了,曹植的后半生是怎么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一、曹丕即位后,虽然没有除掉曹植,但是,其对于曹植的打压和限制,无疑让曹植的后半生非常难过。

曹丕虽然放了曹植一命,却没有真正放过他。公元220年,曹操去世,这意味着曹植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他从一个潇洒的王子,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也即曹操虽然最终册立曹丕为世子,但是,曹操生前还是比较喜欢才高八斗的曹植,而且,当时还只是世子的曹丕,也不敢拿曹植怎么样。

不过,等到曹丕登基称帝后,曹植自然要独自应付曹丕施加的压力了。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但是,仅仅数个月后,曹植就被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在交通不便的汉末三国时期,这一改封行为,无疑让曹植非常不舒服,毕竟谁都不希望频繁搬家。

二、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作为曹丕的兄弟,曹植被封王是比较合理的待遇。

但是,一年后,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雍丘,古作地名,今河南省杞县。先是河北,再是山东,现在又回到河南,曹植作为曹魏宗室,却依然要经历颠沛流离的痛苦。对此,在笔者看来,曹丕之所以频繁迁移曹植的封地,很可能是担心在某个地方呆的时间较长,形成自己的势力。

就才华横溢的曹植,本来就在身边聚集了一群人才,并且差一点在争夺世子之位的较量中笑到最后。现在,曹丕出于对曹植的防备,选择频繁迁移他的封地,以此变相的打击和限制曹植,防止曹植形成自己的势力。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当然,顾念手足之情,曹丕也不能太过打压和限制曹植。

三、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

在魏明帝曹叡即位时,曹植还不到35岁。在曹植看来,自己的才能一直没有得到施展的大舞台,现在非常渴望获得曹魏朝廷的重用。在此基础上,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官职上的任用。在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对于宗室力量,无疑是比较重用的,比如曹仁、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渊等宗室,都成为了曹魏的大将。

所以,曹植也希望获得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但是,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也即尽管曹植以叔父辈的身份多次表态,可是,曹叡仅仅是在口头上给予肯定,也即一直没有册封曹植什么官职。而这,无疑让曹植感到自己郁郁不得志。

最后,对于魏明帝曹叡,虽然没有像父亲曹丕一样对曹植严加防范,但是,在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曹植的境遇依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并且其封地还遭到了曹魏朝廷的继续迁移,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太和六年(232年),曹植被改封陈王,同年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植去世的年龄,无疑可以称之为英年早逝了。

因为曹植在文学上的造诣,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一定程度上,在文学天赋上,曹植显然在自己的兄长曹丕之上,所以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但是,因为曹丕、曹叡两位皇帝的压制,曹植始终是郁郁不得志,没能在曹魏朝廷施展自己的才华。

曹植的后半生

曹植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好,曹丕丝毫没有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丕,但是有念在卞夫人的面子上,没有杀掉曹植,到是黄须儿曹彰,黄初四年在洛阳死去,有人认为是曹丕下的手。曹丕为什么要对曹彰下手呢,因为曹彰当时在长安,手上握有重兵,建安二十五年的时候,曹操在洛阳病重,召在长安的曹彰相见,可是曹彰走到路上,曹操就去世了,曹彰过来就问玉玺和印绶在什么地方,所以曹彰不能被曹丕所容。

曹植每被改封到一个地方,给他的随身亲兵都不超过二百人,而且这二百人还都是一些老弱残兵。随身的官吏也都是一些庸俗之辈。目的只有一个:不让曹植再有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曹植在夺嫡之争失败后一直郁郁寡欢,本想着曹丕死后自己可以在朝廷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谁知道曹叡继位后继续防范曹植。曹植数次上书要求为朝廷出力,参与政事,但曹叡都拒绝了。六年后曹植在郁闷中病死,时年41岁。

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所生,他俩是亲兄弟,所以老妈在,曹植就能活,后来曹丕数次找机会弄曹植,都被老妈卞太后阻止,曹植多次幸免于难。虽然有人护着曹植,那曹丕就屡次贬斥曹植,比如公元222年,曹丕大封赏,共封了11个王,但曹植仅是个鄄城王,这是个换汤不换药的封赐,他之前是鄄城侯,现在是鄄城王,什么都没变,而别人封的都是郡王。

曹植一生娶了两位妻子,第一任妻子崔氏,因“衣绣违制”,被曹操勒令回家并赐死。第二位妻子谢氏,封为陈王妃。曹植有两个儿子,长子早夭。次子曹志少而好学,曹植称赞他是“保家主也”,后子袭父爵。

总结:曹丕终其一生都没有放过曹植,为了防止曹植东山再起,曹丕诛杀了曹植所有的谋士和势力,将曹植数次迁徙封地。曹植在曹丕和曹叡两代君王的迫害和防范下,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他匡扶宇宙,荡清寰宇的伟大理想,最后在郁郁寡欢中死去。这个世界少了一个胸怀大志的君王,但多了一个才华横溢的悲情才子。

5

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后,他打击曾与他争夺世子之位的曹植了吗?

关于曹丕打击曹植的事,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七步诗》。说曹丕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内写成一首诗,否则将以欺君之罪重处。结果曹植真的在七步之内写下了“煮豆燃豆萁”一诗。

(曹丕剧照)

不过,我倒是认为,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假的。为什么说是假的呢?其一,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否则就杀他这件事,是授人以话柄的,曹丕有这么弱智吗?其二,曹植诗才敏捷,曹丕是非常清楚的。七步成诗,对于曹植来说,太小儿科了。曹丕明知道曹植七步成诗易如反掌,偏偏让他这么干,那不是自讨没趣吗?其三,曹植写的“煮豆燃豆萁”如此具有讽刺和教育意义,这也太应景了吧?明显具有后人附会上去的痕迹。

不过,就算曹丕没有通过这种方式打击曹植,他打击曹植也是一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曹植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虽说曹植最后没有被立为世子,是曹植自己不争气。但是,毕竟曹操在几年的时间里,有过想培养曹植的想法,因此,曹植自己心里必然明白,王位曾经与他隔得那么近。同时,曾经还有不少人看出了风向标,跟着曹植混过。因此,就算曹丕当了皇帝,掌控了绝对权力,有人拥戴曹植夺位,也不是不可能。

(曹植剧照)

第二,曹植对曹丕称帝表示反对。

在曹丕继承曹操的王位的时候,曹植写了《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这样的文章表示祝贺。但是,当曹丕称帝的时候,曹植却穿着丧服痛哭。曹植这样做,是他对汉朝有很深的感情吗?显然不是的。他这样做,一是为了讨好汉朝的旧臣,二是为了讨好他的姐姐曹节(汉献帝的皇后),三是为了表明曹丕不德。总是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人气。这样做,显然让曹丕非常生气和忌惮。

第三,曹植写《洛神赋》表达政治理想。

曹植写《洛神赋》,想表达什么意思?现在已经成为公案。甚至有人据此,认为是曹植喜欢曹丕的夫人甄宓,搞出一个三角恋爱出来。不过,我倒是觉得朱东润先生说的很有道理。朱先生认为,曹植这样做,表面上是对洛神的爱慕,实际上是对“君王”的思慕。也就是说,曹植心中想当皇帝的心,还一直存在着。

既然曹植一直对当皇帝念念不忘。因此,曹丕肯定是对他非常提防的。

曹丕提防曹植,不过也不敢害曹植。一是他的性格不是这样的(包括篡夺汉献帝皇帝之位,手段都是比较温和的。对汉献帝也非常好,没有害他性命),二是曹丕和曹植的母亲卞夫人还在,曹丕也不好下手。

(曹叡剧照)

那么,曹丕是怎么解决曹植威胁的问题呢?

他的办法就是“徙封”。

221年,曹植被徙封为安乡侯。这一年7月,又被徙封为鄄城侯。222年,曹植被封为鄄城王。223年,曹植又被徙封为雍丘王。曹叡上台后,继续采用对曹植徙封的政策。229年,曹植被徙封在东阿。232年,曹植又被徙封在陈郡。在短短的12年里,曹植被徙封了六次之多,直到他232年11月去世。

曹丕和曹叡父子,之所以不断地徙封他,无非是害怕他在一个地方把人气聚集起来了,对他们的皇位构成威胁。

最终,曹植在落寞和郁闷中,悲惨地去世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6

曹植字子健,天资聪明,史书记载他出言成论,下笔成章。但是由于曹植行为放任,(咳咳,可能文人都喜欢放荡不羁吧)曹操认为曹植不堪大用。于是传位给了曹丕。


曹丕虽然顺利登上王位,却很忌惮自己的几位兄弟。曹彰、曹植、曹熊都对他产生威胁。于是,曹丕刚即位,曹彰仅仅三十多岁就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自己的私衙里面。

曹植吓的赶紧向曹丕请罪。曹丕最后虽然饶过了他,但是对曹植严加看管。时刻防范这曹植,派去奸细日夜不停的监督。曹植实则已经被软禁。有兴趣可以看看曹植那个时间段的文章,大多都是抒发自己的郁闷之情。


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接着防范他。十一年中,朝廷三次迁移曹植的封地,就是害怕他利用影响力在当地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同时给他派去的藩属全部歪瓜裂枣,要是低智就更好了。虽然名义上是王,却没有王的待遇。

而且不能离开自己封地三十里,不准与邻近的家族成员见面,身边没有亲人,竟是些歪瓜裂枣,留着口水的侍从,还必须整日待在王府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一个小小的不妥就可能引起杀身之祸。

三国志中说他“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曹植自己也说自己“身比鸿毛轻,谤较泰山重”。身在这种处境下,才华横溢的曹植,只有四十一岁就忧郁去世了。

7

这要看我们怎么定义“放过”这两个字了。如果“放过”意味着留条命,那么曹丕即位之后确实没有杀掉曹植,曹植甚至活得比曹丕还要长,当然原因也不是为了“手足之情”;如果“放过”意味着更多,比如让曹植过上逍遥王爷的舒心日子,那么曹丕并没有做到这么大度,而是让曹植在恐惧与屈辱中度过了后半生。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关于曹丕和曹植,最有名的段子无非是“煮豆燃豆箕”的“七步成诗”,但不仅此事存疑,所谓曹丕听了之后“深有惭色”就更存疑了,从当时的情势来看,曹丕对曹植已经没有什么兄弟感情,处心积虑在收拾这位前储位竞争者。

曹丕即位后,曹植和其他兄弟便被曹丕赶出都城就封于外地。按说天高皇帝远,做了封国之主的曹植日子过的应该很不错,但曹丕在曹植身边安插了很多亲信和眼线,对其严加防范,曹植事实上处于被半软禁状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人身自由。

没有自由也就算了,曹植的生活一直处于被折腾的奔波状态。在曹丕时代,曹植的封地三次被改,既不让他过岁月静好的舒心日子,更不让他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有了自己的势力。

事实上,曹丕不杀曹植,并不是为了“手足之情”,甚至也未必是害怕“杀弟”的舆论压力,更多的是因为曹操的妻子,曹丕和曹植的共同母亲卞氏还活着。

在曹植某次有可能被曹丕杀掉的当口,卞氏曾经找到曹丕,一边痛骂这个欲骨肉相残的狠心儿子,一边哭着威胁曹丕:如果曹植死了,她就死在皇帝面前。

就是因为母亲卞氏的强势和拼命力保,曹植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在自由和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您觉得曹植的后半生有意思么?

8

曹丕放过了曹植没有杀他,说是念在手足之情可能受到《世说新语》七步诗的影响,而殿上赋诗这件事的真实性是可疑的。应是曹丕新登大位,需要收买天下人心,纵而不杀以掩悠悠众口,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安乡侯曹植就被监国者告发,请求朝廷治他的罪“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说曹植酒后胡乱说话,还恐吓使者。曹丕宽宏大量的说,曹植是我的同母弟,朕对天下还无所不容,何况兄弟?把他改封就行了。就把他改为甄城侯。当上皇帝也不能太亏待兄弟,得封王,222年,33岁的曹植被封为甄城王。上任的路上写了给后世无限构思的《洛神赋》。


曹植碍于天下人而幸免被杀,他的亲信可没有那么好运了,立曹丕为储君后,杨修死于曹操之手,另二位与杨修曹植平时交好的文士兼心腹丁仪丁廙,在曹植被贬为安乡侯这一年,这二兄弟无故被杀,全家抄斩。丁仪的父亲生前是曹操知交,对他有指导之恩,曹操常感念不忘,当上丞相后打算把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丁仪,他向曹丕了解他的情况,曹丕趁机中伤说,这人什么都好,就是眼睛有点不好,还是把姐姐嫁给夏侯楙好,曹操以为是真听从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之后碰到丁仪,与他进行一席谈话,大为看重,后悔的说,别说眼睛没问题,这样的才学,就算是瞎子,也是值得托付女儿的。


曹丕虽没有杀曹植,却也风波不断,为怕他在封地坐大,故意多次借故迁徙他的封地,封鄄城王的第二年又改封雍丘王,讨伐孙权归来时,顺路看望这位弟弟,顺手给他增加了五百户封邑,表面工夫虽好,从后来的反应,曹植那段时间应该极不太平,诗人不幸诗家兴,写了大量文赋。曹植能够生存,可能也与其母卞夫人长寿有关,自曹彰死后,卞夫人便盯紧曹丕一举一动,一有风吹草动便对曹丕使脸色,使得他投鼠忌器。(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曹丕做了七年皇帝就死了,书呆子曹植以为机会来了,侄儿至少比曾经的对手兄弟好说话吧?便向魏明帝曹睿上书,表达自己想发挥余热,出来为国操劳的决心。哪知这位侄儿也不是善辈,只是好言安慰,又对他多次改封,最后封在陈地,监控丝毫未减,曹植在四十一岁这一年郁郁而终。曹植一生娶了两位妻子,第一任妻子崔氏,因“衣绣违制”,被曹操勒令回家并赐死。第二位妻子谢氏,封为陈王妃。曹植有两个儿子,长子早夭。次子曹志少而好学,曹植称赞他是“保家主也”,后子袭父爵。

9

曹植的人生是以他父亲曹操的死为界限,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曹操在世时,他是个倍受恩宠的贵族子弟;曹操死后,因有与兄长曹丕争过世子的经历,受到曹丕在政治上的打压和迫害。

曹植后期生活极其惨淡和悲壮,空有满腔的雄心壮志无法得以施展。千百年来,人们都惋惜曹植的不幸遭遇,唾弃曹丕不念手足之情,殊不知曹植的悲剧正是他自己一手造成。

一、王侯之子,才华盖世

曹植,字子建,生于公元192年,魏武帝曹操和卞夫人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曹植是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中的领军人物,与父亲曹操、哥哥曹丕并称“三曹”。

南朝文学家谢灵运评价他:“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后世没有人反对这一说法,由此可知曹植才华盖世,这也是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

曹植十多岁,就能背诵几十万字的辞赋文章,才华横溢,以至于曹操都怀疑他的文章是别人代笔的。《三国志》记载: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东汉末期,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官渡之战,曹操消灭了他最大的对手袁绍,建立了以邺城为根据地的北方帝国,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有名无实的汉王朝实际掌权者。

建安十五年,曹操修筑铜雀台。曹操率领儿子们登台参观,让他们即兴作赋。十九岁的曹植援笔立成,所写《登台赋》让曹操大感惊奇,由此深受喜爱。

曹植二十三岁,曹操远征孙权,留下曹植留守邺城,委以重任,此时曹操颇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意愿。曹植和丁仪、杨修等人交好,暗中培植自己的羽翼,以图和哥哥曹丕争夺储位。

二、储位之争,因小失大

曹丕五岁能文,八岁时就能骑马射箭,十余岁就随父远征,可谓文武全才。因为比曹植年长,政治斗争经验也更加丰富。按照封建时代立长不立幼的规矩,曹丕无疑是继承人的不二人选。

但是曹操又希望选择最贤能的儿子作为继承人,于是,他开始刻意考察曹丕和曹植。于是,围绕曹丕和曹植,群臣分成了“曹丕派”和“曹植派”。

在和哥哥曹丕的储位之争中,曹植因为年纪轻轻,缺乏斗争经验,加上文人放浪形骸的性格,最终犯了几个小错误,失去了父亲曹操的信任,败下阵来。

曹植广纳党羽,结党营私,任用和曹丕有隙的丁仪、杨修等。杨修等人不仅帮助曹植出谋划策,而且互相诗文唱和,关系非常亲密,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有一次曹操与众大臣商议,想立曹植为太子,曹丕知道后,秘密请吴质到内府商量,害怕有人发现,就用装丝绸的大车把吴质藏在其中。杨修得知此事,直接报告给曹操。第二天,曹操下令到曹丕的大门拦车检查,结果检查的使者看到车里是丝绸,曹操疑心杨修是在加害曹丕。

曹操经常会询问曹植和曹丕一些政治或军事的问题,让他们发表看法。杨修事先将答案写好交给曹植,曹操每次问曹植,他都能够对答如流。曹操很怀疑,暗中调查,发现了杨修和曹植的秘密,于是开始疏远曹植,动了杀杨修之心。

《三国志》记载: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对曹植非常失望。曹植始终是个文人,喜欢喝酒,喝醉了还不守规矩。曹操尤其注重法度,曾经因为自己违反法令,坐骑受惊踏毁庄稼而割发代首,又怎么能容许自己的儿子如此放纵呢?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立曹丕为世子。曹植争储失败,一蹶不振,失意之下,更加放纵沉溺于酒色之中。

《三国志》记载:太祖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在病逝的前一年,曹操深知命不久矣,还想给曹植一个翻盘的机会,但是曹植自己放弃了。曹操一生征战沙场,经历了无数的失败,最后都能够积极振作,扭转局势反败为胜。或许此时,曹操才发现自己一开始就看错了这个过于聪明,内心极度敏感的儿子。曹植的自我放逐,也就是曹操彻底的失望。

一年后,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不久就废黜汉献帝,建立魏国。储位之争的失败,注定了曹植日后悲惨坎坷的人生。

三、失去自由,郁郁而终

皇帝只能一个人来做,自古以来为了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不知有多少手足兄弟互相残杀,流血争斗。

曹丕称帝,表面上将自己的二十四个兄弟全部封侯,实际上是将他们都流放到外地,同时派出“监国使者”,监视这些王侯的一举一动,然后逐步开始清除那些最具有威胁性的兄弟。

第一个倒霉的是二弟曹彰,曹彰获悉曹操的死讯后,带着自己的兵马去找曹植,表示愿意拥立曹植为接班人。曹彰能征善战,而且还拥有属于自己的部队,曹丕很不放心。如果二弟有异心,那就是对曹丕最大威胁。

曹丕在文武百官的拥立下继承王位,曹彰的人马还没有走到都城,就收到了曹丕召见的命令。曹彰不得不从,独自前往拜见哥哥曹丕,当夜二人待在一起,第二天曹彰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

曹彰死后,曹植被推到政治高压之下。他曾经是曹丕最有实力的竞争对手,现在曹丕继位,能够放过这个数次三番威胁到自己的弟弟吗?

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萁”的故事讲的就是曹丕想要杀掉曹植,对他进行逼迫的故事。《世说新语·文学》记载: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用自己的才华挽救了自己的性命。“煮豆燃萁”道出了自古以来,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残酷。

曹丕虽然没有杀曹植,却对他进行了残酷的打压和限制。首先,消灭了曹植的羽翼,找借口把丁仪、丁廙及其家中男丁全部杀光。其次,囚禁曹植,曹丕在每个王侯的封地都安插监国使者。曹植在封地,一言一行都有人监督指点,大事小情都需要请示京师。

曹操死后半年,曹植想在封地祭奠,当即上呈《请祭先王表》,并“乞请水瓜五枚、白柰二十枚”作祭品,结果遭到曹丕的严词拒绝。

《三国志》记载: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

曹丕不会因为一首“七步诗”就放过曹植,曹彰死后,他们共同的母亲卞太后非常伤心。曹植被诬告,卞太后她听说曹丕还要杀了他,于是悲痛欲绝,叫来皇帝曹丕大骂一顿,曹丕迫于母亲的压力,没有杀曹植,但是降低了他的爵位。

曹植由乡侯改降为城侯,在城地被东郡太守王机、防辅吏仓辑诬告,又被治罪,被迁回邺城旧居,闭门思过。这样的打击使曹植诚惶诚恐,处处小心,他那“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的习性改了许多,而且还曾向曹丕上《责躬诗》,自责有罪,得到了曹丕的嘉许。

曹丕最终没有赐死曹植,是因为他已经消除了曹植的威胁,曹彰的死亡给母亲带去了巨大的痛苦,他不愿再让母亲伤心。身为帝王的他,更不愿意留下一个迫害手足兄弟的骂名。

曹丕在位七年,曹植始终战战兢兢,处于崩溃的边缘。因为屡遭诬陷和贬谪,曹植从一个风流倜傥、光彩照人的翩翩佳公子,变成了衣食不保、颠沛流离,毫无人生自由的阶下囚。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植改封陈王,在忧郁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此时,曹丕已经去世六年。

曹植处心积虑地争夺太子之位,其失败的根源在于他不懂得韬光养晦,锋芒毕露、恃才放浪,同时也与他网罗党羽,结党营私有关。曹植行为放纵,不能约束自己,屡犯法禁,导致曹操震怒,最终因为失宠而失败。

毫无疑问,曹植在诗歌、辞赋和散文方面的巨大成就,使他成了建安时期,乃至后世的文学大家。比起父亲曹操与兄长曹丕,虽然在政治上黯淡无光,但是在文学上,曹植却成了闪亮的焦点。

曹植的才气使他赢得了“才高八斗”的美誉,他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中国文学的发展,曹植功不可没。如果没有曹植,或许我们的文化殿堂将会黯淡许多。他的文学成就,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原因。

作者:五猫、一刀


END.

声明:本文由博书团队原创首发,禁止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联删。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10

曹植是曹操最喜爱的儿子,很有文采,几次欲立他为接班人,但三国形势严峻,仅靠有才气是无法担大任的,于是曹操培养曹植,结果一次次让曹操失望,让他去救曹仁,他喝醉了不愿去,又在自己封地不检点,很放肆,处处违制,自此曹植失去了接班人机会,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即王位,同年曹丕称帝,曹植也像模像样的上表祝贺,写下《上庆文帝受禅表》,这年曹植29岁。

图为东晋顾恺之《洛阳赋图》,为曹植所作《洛神赋》配图。

曹丕一直冷眼旁观着这位曾经的王位对手,总想着欲除之而后快,他废除了汉献帝自立,曹植在邺城还穿着丧服大哭,为汉献帝鸣不平,听闻后曹丕指使在曹植封地监国的灌均来罗织罪名,进行诬告,在曹丕痛下杀手时,他俩的母亲卞夫人,现在成了卞太后,出手了,曹植得救,但被贬为鄄城侯。

图为魏文帝曹丕画像。

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所生,他俩是亲兄弟,所以老妈在,曹植就能活,后来曹丕数次找机会弄曹植,都被老妈卞太后阻止,曹植多次幸免于难。虽然有人护着曹植,那曹丕就屡次贬斥曹植,比如公元222年,曹丕大封赏,共封了11个王,但曹植仅是个鄄城王,这是个换汤不换药的封赐,他之前是鄄城侯,现在是鄄城王,什么都没变,而别人封的都是郡王。

曹植死后按遗愿葬于东阿鱼山,图为曹植墓。

公元223年,曹植改封雍丘王,同年曹植和诸王去朝会时,曹丕乘机干掉了任城王曹彰,继续下手曹植时,老妈卞太后出手了,曹植被救,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时,曹植在母亲卞太后维护下,相安无事,这年曹植35岁。自己的侄子曹叡继位后,曹植多次上表能够从政,来施展才华,曹睿和老爹曹丕一样,处处防着他,公元231年,曹植40岁再次上表,又被拒绝,同时又改封为陈王,第二年忧郁而终,享41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