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的官制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尚书省长官因为权重,地位,品级是比较高的,为正二品。由于李世民当过尚书令的避讳和权力的集中,尚书令一职,不再设置。而正一品的三公,三师只是虚职,代表荣誉而已。



唐太宗之前,还有尚书令这种正二品,太宗之后除郭子仪短暂当过,就没有了。剩下的中书和门下省长官本来的品级就是正三品,而唐朝都是以这三省的长官为天然宰相。

随着尚书省权力集中到皇帝,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大唐最重要的机要部门。所以,到了唐太宗末期,除部门长官外,再指定其他的宰相,称之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靖就当过这个职务。后来又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资历不足,四品以下也可以参知政事。

(狄仁杰)

所以,无论品级多高,要加这个官衔才能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武则天当皇帝后,还中书和门下为凤阁和鸾台。狄仁杰的几次拜相,都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才能是真正的宰相。而且,狄仁杰又当内史(凤阁的长官),正三品,资历老,人称“阁老”。

所以,唐朝的正三品不同于后世朝代动不动的一品二品,其实是人臣的最高品级了。连有“再造大唐”的郭子仪,破格当了尚书令,也只是正二品,没几天他也给辞了。

最佳贡献者
2

在唐代,三品官职已经是权力很高的官职,一品二品多是虚设的,主要是留给皇亲国戚或者有特殊功勋的人,位高而权不重。再有就是去世后的追封,就是个荣誉称号,听着好听,没啥用处。正常情况下,一品二品官职多是空置的。这里简单说一下唐初的官制,大唐继承隋制,采取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总理政务,其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即为宰相。后来为了分相权加强皇权,自一品至五品的一些官员也被赋予参与政务的权力,也属于实际宰相,这部分宰相都要再加头衔,即同中书门下三品(武周时期:同凤阁鸾台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期: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武则天时期的官制基本和唐初差不多,但武则天喜欢折腾,也喜欢改名,所以官员变动空前频繁,也有更多的高级官员被赋予宰相之职,自684年到705年的22年间,武则天总共任命了66个宰相,是李世民时期的三倍多。

狄仁杰在691年九月从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加尚书衔,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宰相。地官侍郎即原来的户部侍郎,正四品下。不过这一次狄仁杰当宰相的时间很短,第二年的正月就被酷吏来俊臣弄到了狱中,后来贬官外放,成了彭泽县令。

697年,狄仁杰第二次拜相,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的散官),兼纳言(侍中,正三品)。 鸾台侍郎即原来的黄门侍郎,正四品上。在狄仁杰担任宰相的这段时间内,官职多有变动,基本在三、四品中来回变动,后来又成为检校纳言。

700年,狄仁杰又官拜内史(即中书令,正三品)。这一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追赠其为文昌右相,即尚书右仆射,属于从二品官职;唐中宗时期追封为司空(正一品的官职);唐睿宗时期追封为梁国公(从一品的爵位)。

综上,狄仁杰生前最高的官职就是正三品,前后差不多做了四年宰相,属于执掌要务之人。至于去世后追封的官职或者爵位,就是看着好看而已,算是皇家对有功之臣的赏赐。

再来说一下一品二品官职情况:

正一品的官职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太尉、司徒、 司空)、天策上将;爵位有:亲王和公主。

我们知道,天策上将是李渊专为李世民特设的,当初,李世民以五万兵马攻灭窦建德和王世充,功绩卓著,李渊封无可封,就弄出来了一个天策上将,位在众亲王之上,可置署官。后来李世民登基之后,天策上将不再设置,毕竟没有人比李世民更知道天策上将的威力了。三公、三师多为虚设,正一品的爵位一般都是给皇帝的兄弟姐妹或者子女。

从一品的官职有: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也是虚职没有实际权力;文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有:骠骑大将军;爵位有:嗣王、郡王、国公。

武则天时期追封为国公的有好几个:狄仁杰被追封为梁国公、 韦安石(北周名将韦孝宽后人)被追封为郇国公、 王孝杰被追封为耿国公等,这几个人基本都在武则天时期做过宰相,再就是武则天的男宠“二张兄弟”,两人在生前就封了国公:张昌宗为邺国公,张易之为恒国公。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当时承袭的是武士彟的周国公爵位。

正二品的官职有: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有:特进(武承嗣曾担任过) ;武散官有:辅国大将军;爵位有:开国郡公;勋有:上柱国。

李世民在唐高祖时期曾担任过尚书令,统领百官,李世民登基之后,尚书令就空置了下来,不再有人担任,尚书省实际的一把手成了尚书左右仆射。

从二品的官职有:尚书左右仆射、东宫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府牧(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有:光禄大夫;武散官有:镇军大将军;爵位有:开国县公;勋有:柱国。

3

在唐代,三品官职已经是权力很高的官职,一品二品多是虚设的,主要是留给皇亲国戚或者有特殊功勋的人,位高而权不重。再有就是去世后的追封,就是个荣誉称号,听着好听,没啥用处。正常情况下,一品二品官职多是空置的。

这里简单说一下唐初的官制,大唐继承隋制,采取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总理政务,其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即为宰相。后来为了分相权加强皇权,自一品至五品的一些官员也被赋予参与政务的权力,也属于实际宰相,这部分宰相都要再加头衔,即同中书门下三品(武周时期:同凤阁鸾台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期: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武则天时期的官制基本和唐初差不多,但武则天喜欢折腾,也喜欢改名,所以官员变动空前频繁,也有更多的高级官员被赋予宰相之职,自684年到705年的22年间,武则天总共任命了66个宰相,是李世民时期的三倍多。

狄仁杰在691年九月从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加尚书衔,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宰相。地官侍郎即原来的户部侍郎,正四品下。不过这一次狄仁杰当宰相的时间很短,第二年的正月就被酷吏来俊臣弄到了狱中,后来贬官外放,成了彭泽县令。

697年,狄仁杰第二次拜相,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的散官),兼纳言(侍中,正三品)。 鸾台侍郎即原来的黄门侍郎,正四品上。在狄仁杰担任宰相的这段时间内,官职多有变动,基本在三、四品中来回变动,后来又成为检校纳言。

700年,狄仁杰又官拜内史(即中书令,正三品)。这一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追赠其为文昌右相,即尚书右仆射,属于从二品官职;唐中宗时期追封为司空(正一品的官职);唐睿宗时期追封为梁国公(从一品的爵位)。

综上,狄仁杰生前最高的官职就是正三品,前后差不多做了四年宰相,属于执掌要务之人。至于去世后追封的官职或者爵位,就是看着好看而已,算是皇家对有功之臣的赏赐。

再来说一下一品二品官职情况:

正一品的官职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太尉、司徒、 司空)、天策上将;爵位有:亲王和公主。

我们知道,天策上将是李渊专为李世民特设的,当初,李世民以五万兵马攻灭窦建德和王世充,功绩卓著,李渊封无可封,就弄出来了一个天策上将,位在众亲王之上,可置署官。后来李世民登基之后,天策上将不再设置,毕竟没有人比李世民更知道天策上将的威力了。三公、三师多为虚设,正一品的爵位一般都是给皇帝的兄弟姐妹或者子女。

从一品的官职有: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也是虚职没有实际权力;文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有:骠骑大将军;爵位有:嗣王、郡王、国公。

武则天时期追封为国公的有好几个:狄仁杰被追封为梁国公、 韦安石(北周名将韦孝宽后人)被追封为郇国公、 王孝杰被追封为耿国公等,这几个人基本都在武则天时期做过宰相,再就是武则天的男宠“二张兄弟”,两人在生前就封了国公:张昌宗为邺国公,张易之为恒国公。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当时承袭的是武士彟的周国公爵位。

正二品的官职有: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有:特进(武承嗣曾担任过) ;武散官有:辅国大将军;爵位有:开国郡公;勋有:上柱国。

李世民在唐高祖时期曾担任过尚书令,统领百官,李世民登基之后,尚书令就空置了下来,不再有人担任,尚书省实际的一把手成了尚书左右仆射。

从二品的官职有:尚书左右仆射、东宫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府牧(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有:光禄大夫;武散官有:镇军大将军;爵位有:开国县公;勋有:柱国。

4

随着《神探狄仁杰》这部优秀剧作的播出,狄仁杰成为了新一代在当代也混得风生水起的古代宰相。

在剧中,狄仁杰的官位被多次提及。然而他作为一朝宰相,居然只是三品内史,让人震惊。但如果对唐代官制稍作了解,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通典·秩品五》记载:"大唐官品:开元二十五年制定。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亲)王爵。"也就是说,在唐王朝,几乎不存在掌握实权的正一品官员。权是权,官是官,二者不一定对等。

《通典》还提到从一品官职,分别是"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武散、嗣王、郡王爵、国公爵"。而这些官职和正一品一样,不是虚职,就是爵位,在位者都无法据此获得实职。

隋唐时,为了缓和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施行群相制度。最初的宰相之首是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唐太宗李世民就曾担任过这一官职。不过正是因为李世民曾当过此官,之后众臣为了避嫌,无人敢任此职。无奈之下,唐高宗李治索性把此职废除。《旧唐书》记载的"其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及天策上将,太宗在藩为之。及升储,并省之。",说的就是这件事。

而对于从二品官职,《旧唐书》记载了"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镇军大将军武散、开国县公爵、柱国勋"等官职。其中,只有尚书左右仆射是中央掌握实权的官职。换句话说,狄仁杰这类有实权的文官,一开始理论上能做到的最高品级的官职,也不过是从二品。

《新唐书·百官一》记载:"太宗尝为尚书,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这也证实了在唐初,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是有实权的。但随着唐朝社会的不断发展,皇权限制相权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左右仆射也没能逃脱被虚职化的命运。换句话说,到这时,狄仁杰一类的权臣,连从二品的品级都难有了。

等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唐高宗李治即位,出现了任左仆射又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称号的情况。同中书门下在当时是彻头彻尾的虚职,因而这时左右仆射也彻底失去实权。换句话说,这时候朝中最高品级的有实权的文官,也不过是三品。说到这里,狄仁杰的品级问题就基本明确了。他虽然最终只是三品官员,但大唐能提供的掌握实权的最高文官官职,也不过如此。

不过狄仁杰倒也不是一开始就任内史。他的从政生涯,是阶段性的。天授二年(691)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两个职务在当时都属于四品的队列,不低,却也不算顶尖。不过就是在这个位置,狄仁杰都很快招致别人的妒忌。次年正月,武则天收到酷吏来俊臣的上书。在奏折中,来俊臣"证据确凿"地说狄仁杰策动其他大臣谋反。狄仁杰好不容易才从武则天手中捡回一条命,事后不得已离京当起了彭泽县的县令。

万岁通天元年(696),边陲爆发战事。武则天一时缺少值得信任的有能力的人,便又把狄仁杰从彭泽县扒拉出来。狄仁杰先是被任命为魏州刺史,后又转任幽州都督。不过这些官职都是地方官,和朝中命臣不可相提并论。

神功元年(697)闰十月,狄仁杰回到中央,官拜鸾台侍郎(门下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次年,狄仁杰被擢升为纳言(侍中)。久视元年(700)正月,他迁任内史(中书令)。自此,狄仁杰官至正三品,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这次为相,狄仁杰先后担任了门下省和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虽然官职品级不如一些世家大族的老臣,但他俨然成为了文官第一人。

不幸的是,在升任内史的同年九月,狄仁杰就在洛阳私宅离世。内史亡故的消息传入宫中,武则天为之悲戚。随后,她下令追赠狄仁杰为文昌右相(尚书右仆射,从二品),赐谥文惠。唐中宗复位后,狄仁杰又被追赠为司空(正一品)。唐睿宗时,狄仁杰被再度追封,获封梁国公(从一品)。

虽然狄仁杰由于当时官制的原因,在世时仅位列正三品,但这丝毫不能掩盖他的功绩。作为一代名相,狄仁杰的才华,岁月可鉴。

5

700年,狄仁杰拜内史令(中书令),位列正三品。《新唐书》曾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此宰相职也。”,也就是说贵为内史令的狄仁杰乃是一国宰辅。在唐朝,内史令乃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新唐书.百官志》载“中书令……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内史令的职责就是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



所以说按理狄仁杰作为当朝宰相,他的品级再不济也不该是正三品。

其实很多人认为狄仁杰的品级很低,大多应该是深受清朝品级的影响。毕竟在清朝连紫禁城的侍卫头子领侍卫内大臣,掌管皇帝銮仪的掌銮仪卫事大臣的这些官职都是正一品衔,甚至在清朝还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超品”品级。所以在很多人的眼里,都认为狄仁杰这么一位执掌朝政的宰相再不济也应该是正一品,而不是正三品这样“低廉”的品级。



但是实际上在唐朝正三品已经是有实权的职事官所能做到的最高的品级。

其实,我们只要看看唐朝武则天时期一品、二品都是什么官职,然后就会明白其实狄仁杰的品级已是非常高了。



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爵:亲王。

从一品。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

从二品。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光禄大夫;武散官:镇军大将军;爵:开国县公;勋:柱国。



首先武周时期一品、二品的职官全为虚衔,就是有地位,但却无实职的官职。三公三少三师三孤这些官职不用多说,自汉以来就差不多已成虚衔了,而到了武周时不用多说早就是虚衔,正如《新唐书》所言“天子所师法,无所总职,非其人则阙...皆不设官属”。



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这五个官职全为亲王遥领,不授予其他人,且几乎为虚衔。如京兆府虽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是京兆府牧,但实际上掌权的确是京兆府尹;大都督府虽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是大都督,但实际上掌权确是长史。



所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武周时期,一品、二品的职官全为虚衔。再者对于爵位、散官不用多说,他们都不是职事官,根本无需比较。不过从亲王是正一品,郡王是从一品,郡公是正二品,县公是从二品,可以看出唐朝的品级比清朝可是要值钱的多。



那么既然武周时期一品、二品都是虚衔,作为有着实权的职事官存在的正三品,它的地位无疑是最高的。所以说了这么说,你还认为狄仁杰的正三品的官职还低吗?其实真的不低了,在武周时期狄仁杰已经最顶尖的文官了。而且,狄仁杰手握的可是中书省这个全国最高权力机构的决策权,当时武周朝所要发布的诏书,颁布的政令可都是要经过狄仁杰之手。



而且作为中书省最高的长官,狄仁杰这位内史令可是有着全国军政机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的决策权,权力可以说是通天的。

6

狄仁杰的三品官位看似很低,实际上已经是普通官员在唐朝政府能够做到的最高官职了。像我们熟知文臣的魏征、房玄龄,武将秦琼、程咬金等人都只是一个正三品的官职。



唐朝官位制度

简单说一下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都称之为宰相。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中书令为正三品,中书侍郎为正四品。

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副长官为黄门侍郎。侍中为正三品,黄门侍郎为正四品。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尚书仆射(pu ye)。因唐太宗曾经担任过尚书令一职,所以后世这一职位一直未任命。而左、右仆射为正三品职位,负责统领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六部的长官也为正三品。

以上三省为唐朝的政治中枢,中书省负责制定朝廷政策,门下省负责审核议定,尚书省负实施责执行。三省权力互不干扰,从而相互牵制平衡。



狄仁杰官职履历

狄仁杰以科举踏入仕途,最初只是一个从七品下的汴州判佐。其后做过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等职务。

一直勤勤恳恳工作了二十多年以后做到了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加授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时狄仁杰才做到了三品的职位。但狄仁杰仅仅在此职位上做了四个月后便被诬陷谋反,之后被贬职。



公元697年,狄仁杰再次被启用,任命鸾台侍郎(黄门侍郎正四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正三品),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

狄仁杰的官职履历从始至终都没有超过三品,实际上就是唐朝的官员制度限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都是象征性官职,没有实权。比如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等等,这些官职都是象征性的荣誉官职。而唐朝唯一有实权的一品官职为天策上将,不过只有李世民做过,当李世民称帝后,这一官职也被取消。



最后说一下,做官实际上不是为品级,而是为权力。明朝的大太监魏忠贤号称九千岁,职位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实际上这个职位仅是四品官职,但大部分二三品大员见到后也都是毕恭毕敬的。

7

狄仁杰的三品已经是宰相了,和后世明清时代一品才是顶级高官不同,在唐朝宰相也只是享受三品待遇。一品二品则大多是崇高的虚衔。

在唐朝,宰相一般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表示享受三品待遇。

唐朝实行群相制,宰相少的时候五六人,最多的时候能达到十几人。宰相不是一个具体的职位,可以把唐朝宰相理解为今天的常委之类,他们的权力来自于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参与中枢决策。宰相们的本身职位,有可能比三品高,也可能比三品低(绝大多数情况是比三品低)。

狄仁杰第一次出任宰相,本职是地官侍郎,这个职位的品级是正四品上。狄仁杰第二次出任宰相,职位是鸾台侍郎,品级也是正四品上。本职的品级均低于正三品。

(狄仁杰)

唐朝的一二品官员,分品级情况如下。

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三师三公均是不常设的崇高虚衔。天策上将是李渊为李世民发明的官职,只有李世民一个人做过。正一品的爵位有亲王、公主。

从一品的官职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称太子三师或东宫三师,也是不常设的崇高虚衔。文散官的开府仪同三司和武散官的骠骑大将军也是从一品,散官只是表示级别,不是实职。从一品的爵位有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的官职有尚书令和大行台尚书令。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曾经出任过,长期不授人。大行台尚书令只有在唐朝建国初战争时期存在过。正二品的散官有文散官的特进和武散官的辅国大将军,爵位有开国郡公。正二品还有勋官上柱国。勋官可以理解为一种荣誉称号,实际意义不大,相对容易拿到。

从二品的官职有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尚书左右仆射唐初一度是当然的宰相,后来也需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才能算宰相。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称太子三少,也是一种不常设的崇高虚衔。京兆/河南/太原府牧一般由秦王之类兼任,臣子做的情况很少。大都督和大都护则是比较少有的长期存在的实职二品头衔。算得上常设的一二品官职也就尚书左右仆射和大都督、大都护。


从二品的散官有文散官的光禄大夫和武散官的镇军大将军,从二品的爵位有开国县公,从二品的勋官有柱国。

8

狄仁杰,大家都非常熟悉,在许多影视剧作品中都描绘了狄仁杰这个角色,公正严明,大义凛然,聪慧异常,细心大胆,并且当时狄仁杰已经成为了唐朝的宰相,可是在历史上记载狄仁杰其实只不过是一个三品官,为什么狄仁杰只是个三品官呢?

这是因为在唐代,三品官职已经是权力相当高的官职,一品官职和二品官职大多数只不过是一个虚名,其实像狄仁杰做到三品官职,其实就已经非常难得了。俗话说得好,一将功成万骨枯,要想做到功成名就四个字其实相当不容易,这背后要付出许许多多的心血与汗水。

唐朝初年的时候,主要是继承了隋朝的制度,采取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三省主要分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的设立就是为了总理政务,其中他们的最高长官也就是默认的当朝宰相,后来为了加强皇权,相权不断被削弱,从一品到五品的官员都可以参与政务,这也就导致出现了多位宰相。

这些宰相其实都会给他们加一个头衔,给他们一个掌管权利,名正言顺的理由,到了武则天时期其实和之前也差不多,但是武则天跟其他皇帝不太一样,比较喜欢折腾,所以频繁的变动官员,也有更多的官员被赋予宰相职责,就武则天统治的22年间,任命了66个宰相,所以说在唐朝时期的宰相跟历史上的宰相意义并不是特别一样,虽然也是行使着宰相的权力,但是彼此之间相互制衡,分割权利,当时狄仁杰是什么官职呢?

在公元619年狄仁杰成为了侍郎,加尚书头衔,以及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实这就是指的宰相,但是这一次没有在职多长时间,到了第2年就入狱了,后来又成为了彭泽县令到了公元697年,狄仁杰第2次官拜丞相,正四品上官职,这一次狄仁杰做宰相经常变动,但都在三品或者四品官员之间来回变动,到了公元700年,狄仁杰去世,死后被武则天追封文昌右相,也就是从二品官职,这其实也算是狄仁杰的人生巅峰了,后来又在唐睿宗时期被追封为了梁国公,狄仁杰生前最长的时间大多数都属于正三品官职,加起来一共做了4年多宰相,但是狄仁杰一直官居要职,掌管大权,一品和二品官职要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说说正一品的官职,主要是三公,三保和天策上将,还有就是亲王和公主们,这里比较特殊的就是天策上将,很多人对于这个不是很熟悉,天策上将是李渊为了李世民专门设立的,当时李世民以5万兵马歼灭了窦建德,李渊就弄了一个天策上将,权力和等级要在亲王之上,后来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天策上将,天策上将也就只有李世民一人。

从一品的官职主要是指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类的官职,其实这些都是虚名,并没有实际的权力,这些都属于文官武官,主要是骠骑大将军一类的,就比如狄仁杰后来就被追封为梁国公,同时期的还有王孝杰,后来被追封为耿国公,还有韦安石的人,这些追封为国公的人都在武则天时期官居宰相。由此看来反而一品跟二品官职倒是没什么含金量,也不值钱。

正二品的官职主要是指尚书令、特进,武官主要由辅国大将军,爵位指的是开国郡公,上柱国一类的,这些官职也大多数徒有虚名,从二品的官职则是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大都督 ,大都护,镇军大将军,开国县公等等,这些官职依旧,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官,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员,但是其权力却不可小觑几乎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只要抬出狄仁杰三个字,都令那些奸臣贼子闻风丧胆,不仅对于封疆大吏能够随意遏制,还可以随意抓捕封疆大吏,即便是当时的大将军王孝杰见了狄仁杰也要卑躬屈膝。

狄仁杰自称内史狄仁杰,短短两个字,分量却相当重,那是在唐朝算是三品官员,但其实内史就是中枢令,也就是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长官,跟狄仁杰同等分量的长官在整个唐朝也不过只有三位,所以比起一般的官员来说,狄仁杰的等级自然相当高,在后来狄仁杰所任命的中书令又被称之为左右丞相,唐代三省六部制其实慢慢变成了两省,这也就后来只剩下了左右丞相。

当时能跟狄仁杰相提并论的是侍中张柬之,可张柬之也算是狄仁杰的晚辈,而且是由狄仁杰一手提拔上来的,自然对狄仁杰也十分恭敬,所以其实在实际情况下,这个时候的狄仁杰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然是三品官员,但权力可绝对不小。

9

《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人称阁老,当朝宰相,却是区区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

实际上,历史上武周时期,狄仁杰当得最大的官也是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为何身为协助武则天丈量天下的宰辅只是区区三品?于是不禁要发问区区三品已经是宰相,那前面一品二品不是官高权重的吓死人?!

其实,官高倒是事实,权重倒是不一定。

其实,唐朝的官制还是颇有特色的,从上到下倒和清朝一样有九个品级,分为职、勋、爵三类官职。

一品大多都是勋官占据如三公(太傅、太师、太保)三司(太尉、司空、司徒),太子三师(少师、少傅、少保)亲王、公主等。其中代表人物是长孙无忌、李绩、郭子仪、武三思等。大多都是开国元勋与皇亲国戚。

二品只有尚书令,但是曾经李世民在当皇帝前曾当过,为避讳,后人都没有敢当的,连郭子仪也没敢当,因此一直是虚位以待。

然后便是唐朝正式话事团队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他们的一把手都是三品实权官员。

(武则天像)

刚刚已经说过,尚书省的一把手尚书令悬而未决,所以自然由副官左右仆射当家,三品秩。其下属六部(吏部、兵部、户部、刑部、礼部、工部)。后来武则天时期,左右仆射渐渐被架空成为虚职。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其所辖部门主要负责皇帝文秘工作,武则天时期简称为凤台。

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其所辖部门主要对中书省的诏书、法令等进行复核、监督,武则天时期简称为鸾阁。

实际上,中书令,侍中就是相当于那时官员的最高权力者了,是为宰相。

武则天时期,为了有人替天子巡牧,游走在外治理天下,狄仁杰这样的官便诞生了——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意思是他的官职和凤台鸾阁的中书令和侍中一样都是三品官员,帮皇帝共同管理天下,是为宰相,所到之处,如朕躬亲。

所以不能说狄仁杰官不大,只能说那时候官员权力最高峰撑死了只能到三品罢了。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回答!

10

三品,看起来好像也不算太高嘛,上面还有一品和二品大员压着了!

不过,这也是仅仅是看起来罢了!

在唐朝,一品和二品确实是地位高得不得了,但是但是基本上属于荣誉官衔或者说不常设。

比如说,工作了几十年的人要退休了,劳苦功高,给个正一品的太师以示荣誉;又比如说唐朝的尚书令属于正二品,但是因为李世民曾经担任过,所以他担任皇帝之后尚书令就一直空着。

唐朝的官制,正一品的官员为三师与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从一品官员为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正二品为尚书令,从二品主要有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在一品和二品官衔中,真正有实权其实就是尚书令和尚书左右仆射,其余的基本属于荣誉官衔。

唐朝实施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有时候称内史省)、门下、尚书,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内史),正三品;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从二品,尚书省六部的长官为尚书,正三品;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正三品。

三省的长官皆为宰相,已经是政府首脑级别的人物,但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都只是正三品,唯有尚书省的尚书令是正二品,左右仆射为从二品。但因为尚书令自李世民后一直空置,所以唐朝初期的宰相实际上就是从二品和正三品,由此可见初唐时期正三品的地位,宰相级别的。

我们再来看狄仁杰活着时在武则天时期担任的最高官职是什么?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武则天时期,中书省被改成凤阁,门下省被改名为鸾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虽然不是门下省和中书省的长官,但地位等同于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

所以说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担任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宰相,地位高的不得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