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帝国陷落”里有一段比较能说明问题的情节:苏军已经打到柏林,一位德国将军视察阵地,看见有很多德国人拿着简陋的武器向苏军冲锋,就问手下,这些是什么人。手下告诉他是希姆莱还是戈培尔组织的国民敢死队。将军说让他们下来,这是屠杀。

德国、美国这类的国家极其重视士兵的训练。士兵必须有充足的训练,掌握了足够的技能才能参加战斗。不谈人道,只谈功利,这样做也肯定是最划算的。这些国家早就算计清楚,把不经训练的平民直接推上战场,是赔本的买卖,是没意义的事情。

抗日战争中,绝大多数的时候,日本的士兵面对中国士兵,都是占据很大的优势,原因就是他们在开战之前有着充足的军事训练,而我们的战士是应急从田里抓过来的顶数的,这打起来,肯定是咱们吃亏。

把士兵训练完善了,再上战场,打胜仗。仗打赢了,训练的成本会连本带利的赚回来。平时不备战,在训练上省钱,等打起来,拉农夫上战场,打败仗,然后赔钱,割地甚至亡国。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从宋朝一直到民国常干的赔本买卖。到现在网上还有不少人在那喊歼20太贵,不可能装备太多......

依旧是唠嗑,咱们稍微再扯远点。

德国、美国的士兵是经过长期训练的,是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的,所以这个士兵本身也是贵重的财产。一个训练充足的士兵如果死了,政府也就赔了。这就导致从高层就不希望士兵死。然后做出很大的妥协,譬如在什么情况下,这个士兵可以投降,什么情况下你可以撤退。尤其是那些有过战斗经验的老兵,那更是宝贝,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这个宝贝先保证别打碎了,至于在谁手里,可以缓,可以等,有机会我再抢回来就完事了。所谓的美军怕死,归根结底是高层怕士兵死。然后建立了这样的文化:你先保住命再说,只要不叛国,最终能回来,你还是我的小宝贝儿。所以,在西方国家,当了俘虏回来,依旧是英雄。

甲午年,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曾、丁汝昌......大量的海军将领自杀殉国。从气节上,这是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的。但是,站在利益的角度,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去算,这些人都是当时顶尖的军事人才,受过正规的海军教育,绝大多数人都是海外留学回来的,说着流利的英语......国家在他们身上投入了多少资金?如果他们活下来,未来重建海军,报仇雪恨是不是更容易?所以说这个账应该怎样算,即便是现在人也很难说清。

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也曾经狂妄一时,大声的叫嚣:美国的海军在哪里?但后来发生了马里亚纳猎杀火鸡式的战争。日本飞机被美国飞机当火鸡猎杀,没有还手之力。发生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日本的老兵,有经验的老飞行员基本上全战死了,到马里亚纳海战的时候,剩下的就是菜鸡。

它不怕死,那些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动不动就来个同归于尽。然后飞机的设计也不重视防护,一打就着火。日本损失了飞机还是小事,最后没飞行员才是最要命的。而它后来的关东军也是不堪一击,原因都是一个:老兵打没了。

中国以前千年的教训是:训练不足的战士上战场,是赔本的买卖。日本的教训是:不重视保护士兵的生命,赔的更大。

像德国这种靠普鲁士军事力量起家的,又是讲哲学讲数据,他战争帐算的非常精:打仗全得依靠训练到位,有打仗经验的士兵。当初德国之所以敢发动战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那时他的士兵是训练的最充分的,战斗素质和精气神远高于英法这些国家。

训练不足,甚至没有训练的平民上战场,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打不了仗,只是让人无所谓的屠杀。而希特勒那一撮人也懂这个道理,但他们说这些平民死就死吧,反正日耳曼人的精英也已经在这场战争中死干净了。道理都懂,只不过他们是不介意这些人去当炮灰。

问题里提的700万大军,现在大家也就明白是咋回事了吧?他们不是训练充分的士兵,只是临时拉来凑数的杂牌。这700万人要是够士兵的标准,像国防军,党卫军一样精良,希特勒能打到阿拉斯加,对不对?

按照咱们中国传统思维,这些人进了军营,穿上军装,有了编制,发了把枪,这就算兵了,把这些人凑一起就算军队了。但按照德国的思维,这些人还得再训练2年,掌握了熟练的军事技能,才能算兵。而这些人聚集到一起,能服从指挥,互相配合,彼此支援,讲技术讲策略,这才能叫军队。所以德国这700万人咱们叫大军,在德国人眼里他们依然还是农夫、厨子、修鞋匠......打不了仗。

这些人在德国的将军、统帅的眼里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再说,打仗是贵族的事,你们这些平民跟着瞎搅合啥?所以,希特勒也看不到希望,自杀了。而他一死,那些将军们也就放弃了没有意义的抵抗。

最佳贡献者
2

1945年4月22日,为了防守莱茵河上的雷马根大桥,在希特勒的亲自过问下,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向该地派出了增援的装甲部队,而所谓的“装甲部队”是从赛纳军营搜罗出来的五辆虎式坦克,希特勒认为远远不够需要再加,将军们的回答是三天后可以再调来两辆虎式,这就是纳粹德国在战争末期的窘境,掏遍家底凑不出一个坦克营来了。

(凯塞林元帅)

实际上,在希特勒自杀前几小时,驻意大利凯塞林元帅指挥的德军已经宣布投降,只是因为通讯不畅,希特勒临死之前才没有再次受到刺激。

根据朱可夫的回忆,到1944年底,纳粹德国的武装力量还有940万人,其中陆军作战部队约有540万人,德军最高统帅部把最精锐的370万野战部队部署在东线。由此可以看出,德国军队的非战斗人员其实高达400万人。



(邓尼茨元帅)

而到1945年5月投降时,柏林地区的近百万军队已被苏军粉碎,西线的“B集团军群”也被美英盟军彻底打垮,残余德军的总数量虽然仍有600余万,但作战兵力只有200多万了,所以提问中的700万之数貌似靠谱,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武装部队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野战部队上,与人头总数没有关系。

事实上,在希特勒自杀并将继承人选定为海军元帅邓尼茨后,部分德军将领如陆军元帅布施等人的确试图继续负隅顽抗,然而邓尼茨最终否决了这个方案,并以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名义,派员与艾森豪威尔洽降,时间是5月5日。邓尼茨为什么一定坚持投降呢?他对战争有综合的形势判断:

(邓尼茨和戈林希姆莱等人)

残余德军已被切割无法形成作战体系

按照普遍认可的说法,此时德军作战部队是如此分布的:在捷克境内的中央集团军群还有90万人,在意大利的B集团军群(番号转移)60万人,在北欧尚有25万人,在东南欧还有40余万人,在波罗的海和库尔兰半岛尚有30万人,总数约250万作战部队。

然而苏军攻克柏林后,已经和盟军在易北河完成会师,整个德国被一劈两半,散布在欧洲各个战场的德军部队被分割包围,已无法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只能各自为战最终再被各个击破,这是一种无望的军事形势,稍有战略眼光的统帅都看得明白。其实希特勒也很清楚,他死前已下达了毁灭鲁尔区的焦土命令,这就是知道打不下去破罐破摔了。

(施佩尔)

德国已经丧失继续维持作战的工业基础

德国绝大部分的工业集中在鲁尔区,最后一任军备部长施佩尔是建筑师出身,也算是希特勒私人朋友。在他的努力下,纳粹德国的军备生产在1944年9月奇迹般达到了峰值,所以德军可以补充和新建部队,维持东西两条战线的基本稳定。

然而随着守备鲁尔工业区的莫德尔元帅兵败自杀,德国已彻底丧失了军备生产能力,再加上罗马尼亚油田的丟失,德国实际上不再具备战争能力。欧战与亚洲战场不同,拼的是钢铁、石油和炸药,失去这些,大势已去。



邓尼茨不具备希特勒的影响力和统率力

从1943年开始,德国国防军内部的密谋集团加快了铲除希特勒的行动步伐,因为许多将领已经清楚德国必败,需要尽早与美英谈和以避免德国毁灭,包括圈外的克鲁格和隆美尔等元帅也有如此看法。

但希特勒是合法的德国“元首”,德国军队上自陆军元帅下至普通士兵都曾宣誓效忠,只要拒不投降的希特勒还活着,纳粹德国就得继续顽抗下去。希特勒甚至可以在最后时刻,仍然通过电报下令逮捕戈林和希姆莱这样的大人物,邓尼茨哪有这等领袖能力。



(希特勒和施佩尔)

所以密谋分子才要在肉体上消灭希特勒,现在希特勒已经自杀身死,德军官兵没有了束缚,抵抗意志不复存在。而邓尼茨作为一名军种司令,对德国陆军几乎没有什么统率力,更指挥不了最高统帅部、参谋总部和普鲁士军官团,既然无能为力,不如放弃抵抗。

苏联和盟国军力已对德军构成压倒性优势

到柏林被攻克为止,欧洲大陆的苏军作战部队670万人,美英盟军作战部队240万余人,两者之和多达900多万地面部队,这还不算占据绝对优势的空军和后勤补给,200多万素质严重下降的德军,许多都是新兵和外籍志愿兵,面对敌方如此庞大的武装力量,继续抵抗下去毫无希望,无条件投降是唯一的出路。

(希特勒接见青年团)

3


首先,我们来看看700万这个数字。我们都知道,战争双方都会有意夸大自己的实力,以达到震慑、迷惑对手的目的。特别是对即将面临失败的德军而言,更需要夸大自己的实力来迷惑对方、暂时稳住战局,免得盟军知道自己力量薄弱后迅速围而歼之。所以,当时德军人数绝对不足700万。

当然,即使德军仍有700万,但这个数字也是不够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军的作战地域十分宽广,南到非洲、北至北冰洋沿岸、东到高加索,而对手也由最初的法国、波兰,增加到有着1000多万军队的苏联和一个已经完全动员起来的英国,以及拥有丰厚的物质和科技力量、有着1000多万军队的美国。德军的700万人极度分散到各个战场,而每个方向上都有极其强大的对手,所以,即使德国总军队仍有700万人,在盟军的面前仍然显得很渺小,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 其实,除了数量处于劣势外,德军的战斗力也不复往日。
德军在战争中也牺牲了很多人,精锐力量不断被消耗殆尽,新补充的兵员战斗力大不如前,军队整体战斗力大幅下降;全面战争极其消耗人力物力财力,也决定着一个国家来的生死存亡,随着交战规模和地域越来越大,德国国力再也难以支持战争带来的极大消耗,尤其是德国工业遭到轰炸造成极大损失后,德国很难制造出重型武器参加战斗,德国经济再也无法继续支撑战争的消耗,导致其前线加速崩溃。希特勒的自杀,更是导致军心打乱,军队战斗意志急剧下降,士气十分低落,国内反战、厌战情绪高涨,这种情况下德军已是强弩之末,再抵抗下去只会遭到更大的伤亡,所以德国不得不投降。

4

二战进行到最后阶段时,德国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屏障,部署在其他地区的德军有的已经被打散,有的已经失联。等苏军逼近柏林的时候,德国能用的军队已经很少。所谓的700万守军,主要是受过简单训练的民兵和平民,在狂热的希特勒看来,他们可以去拼命。

但德国大部分将领比较理性,在他们看来,送这些毫无经验的平民去战场,等于透支德国的未来。这些民兵不可能改变战争的大势,如果他们全部死光了,谁来建立未来的德国。当时的德军,真正的主力精锐已经在诺曼底登陆、苏军反攻的过程中全部打光。仅剩的一点精锐坦克师和外围防御部队,大多只是二线军团,不是希特勒的王牌军。欧洲的地形总体上以平原为主,德国的最大地理坐标就是波德平原。从地利角度出发,德军攻强守弱,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天险和要塞,发动战争就是一条不归路。而英国和苏联则不同,都有地利优势,可攻可守。

投降是德国最好的选择。首先,他们的首领希特勒已经身亡,群龙无首,军心涣散,没有反击的信心。1945年,经过激烈的战斗,苏军占领了国会大厦,很快就要攻入希特勒的住所。希特勒心里很清楚,如今大势已去,完全没有翻盘的机会,于是选择了开枪自尽。看到最高统帅都这样了,想必没有士兵会觉得自己能打胜仗了吧!德军虽然数量庞大,但分散在欧洲各个国家,最重要的后勤保障也没有了。如果再打下去,没有了后勤供应,弹尽粮绝是早晚的事。第三点,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对德军进行左右夹击,直接占领了柏林。德国指挥层的高管们就在柏林呢,想跑都跑不了,他们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投降,这样还能保住性命。如果没了性命,其他事情自然就免谈了。当时的局势很明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联合起来,把德军彻底包围了,他们没有了翻盘的机会,如果再硬撑下去,只能是无谓的挣扎,没有意义。德军作战很理性,不会像日本那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们会理性分析战况,分析对策,最终得出结论,殊死一搏是没有可能了,要想把损失减到最小,最好的选择就是投降。德国在5月7号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天就签署了投降协议书,德国想占领其他国家的想法完全被粉碎,希特勒帝国彻底覆灭了。

德国的国力也不允许德国再打下去了。德国的有志之士也很多,他们已经清楚的知道德国的战败是不可避免的。德国需要保留战后崛起的火种。当时的德国败局已定,再打下去的话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既然胜利无望,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投降呢?

实际上德军在苏联斯大林格勒的会战失败就已经是败局已定了。如果那时德国投降的话是最合适的时机。但是希特勒在后期就好像是一个输红眼的赌徒一样,总感觉还会有翻盘的机会。你愿意接受失败的命运。当时整个战争的战略主动权已经在不在德国之手,斯大林格勒的会战也标志着德国由盛转衰。当时很多德国军人也表示该和盟国谈判了,但希特勒认为德国还有一战之力。所以希特勒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增兵以及从各地调集军队回德国驻防,决定在和盟国拼一次。这个时候的德国其实在军事将领方面都已经开始疲倦不愿意在打下去了。而希特勒的一意孤行也是德国不得不战的原因。

而此时的德国高层已经清楚的知道败局已定,其他的做法也都是无用功之举。所以也没有反对邓尼茨的决定。因为后期德国军队已经开始征招未成年人参军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做法显然不适合德国。而且德国在物资后勤方面严重的供应不足,装甲部队以及飞机损耗根本没有能力再进行补充,新招的士兵甚至连武器弹药都保证不了。这还如何进行作战?而且彼时柏林已经被苏联占领,更是削弱了德国抵抗下去的资本。所以德国的投降是必然的。







5

谢邀!德国战败和当时还有700万军队没有直接关系,即便还有800万军队,也是一样战败,举个栗子,说明问题。

【战胜德国的三大工业化国家】

1、胜败和军队数量有没有直接关系?用事实说话,举个栗子:亚洲某大国,十几亿人口,按照百里挑一的标准,轻松征兵1000万,同理,轻松挑选11个人上场比赛,就是每次世界杯预选赛必然被淘汰,没错,我说的就是印度。印度人口远超德国,军队数量(兵源)同样远超德国,大英帝国直接从英属印度征兵200万,100万防守缅甸,100万防守英属马来亚,还用大老远调澳大利亚师参战干嘛?显然,不是人多(人口基数)、军队多就能战胜,如此,印度岂不是早就取代大英帝国了。那么问题来了,纳粹德国还有相当多的军队的情况下,因为什么战败了呢?

【整合全欧资源——德国的战争潜力】

2、德国战败的原因。纳粹德国单挑英美苏三大列强,不是靠军队人多,苏联红军损失了几百万,还能补充几百万兵员,这点德国拼不过。德国是在征服欧洲大部以后,发动苏德战争,也就是整合了欧洲大部分战争资源,作为资本,再挑战列强,比如捷克、比利时、法国北部的工业基地,装甲部队需要罗马尼亚的石油,武器生产需要瑞典(表面中立国)的铁矿石。战争末期,英美的战略轰炸,严重打击了德国的战争能力,战争机器(系统)已经不能正常运转,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战争机器——德国的工业能力】

综上,军队数量和德国战败没有必然关系,德国投降也不是轻易,是确实打不过英美苏,假设700万德军集结保卫柏林,弹药充足,只要后勤供应跟不上(没饭吃),一样不战自败。

6

只知道德国人还有700万大军,那么知道德国人的对手有多少吗?当时苏军已经扩充到1100万,美军的数量比这个数量还多,英国的数量也不见得少。不计算其他盟国的兵力问题,仅英美苏三国就已经对德国构成压倒性的优势,继续打下去,德国还有什么意义?

德国投降前夕的话,其盟友已经全部消失了。仅靠自己700万军队去与自己几倍于的对手进行交付,实际依然没有任何胜算可言,更不要说德国还拿什么去拼,所谓的700万只是一个大概数值,实际却远远没有那么多,实际状态更绝对没法与战争早期相比,都是残兵败将,老弱伤残级别。重武器已经基本损失殆尽,也没有什么弹药了,谈不上什么物资储备的了,因为军工生产已经被崩溃掉了,也就是说继续打下去,德国没有新的装备补充,燃料补充也几乎没有了。

德国人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进行一场战争,打下去只是增加自己的伤亡,增加自己的损失,而不是给对手制造什么麻烦,所以早一点投降对于德国反而是最好的。

7

我们先来算算,二战结束时,德国还有多少兵力?



截至1945年5月9日,、纳粹德国正式投降,其还有这些家当:德中央集团军群大概有90万人,驻扎在捷克。还包括1700多辆坦克装甲车、1000余架各型飞机。在北欧有30万左右的部队,驻扎在挪威和丹麦,包括500多辆坦克装甲车、400余架各型飞机。在意大利的B集团军群,是保存最为完整的部队,大概在60万左右。包括1000多辆坦克装甲车。此外在南斯拉夫地区和波罗的海地区分别还有40万和25万的作战部队,算起来总的大概有250万左右的部队。


这个700万我是真不知道从何而来,要知道在德国最强的1941年.全欧洲的纳粹军队加起来也不过1000万左右。

有人说250万也不少啊?对是不少,打几个大战役绝对是够人的。但是仅是不同往日了,这250万人大多数是滥竽充数,此时的德国早就山穷水尽,涸泽而渔菜凑出来这么些人。不论是战斗素养还是武器装备,都原不如当年,甚至许多人上去就是炮灰。能真正在战场上起到作用的军队,绝对不超过一百万。


这一百万能干嘛?你知道盟军有多少人吗?大概统计了以一下,在1945年,苏联在欧洲战场爆兵超过600万,其中一线作战部队在400万左右。而在第二战场,盟军总兵力达到了500万,其中美军占大头,有300多万。也就是说整个盟军,在东西两线战场总兵力达到了900万。而且还不算武器,后勤以及士气的各方面碾压。仅仅是兵力就完爆了,而且德国还是两线作战,这基本没法儿打的,除非上帝帮忙。

事实上,原本德国因人口数量的原因,军队的后备储蓄就很有限了,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之大,兵员死伤惨重,对于德国来说,仗打的越久,其亏损就越大,并且由于人口少,国土面积小,当大部分人口被征作兵用之后,整个国家将只剩下老弱病残,缺少发展的空间,如果真是这样,那德国的未来也就不再有希

望了。


再者,德国这时候已经山穷水尽了,当兵的也要吃饭啊,坦克飞机也要有油才能动啊,枪炮也要有弹药啊。德国之前之所以有资格站出来和世界叫板,纯粹是依赖于其之前所进行的侵略扩张活动有了一定的物资基础的支撑。现在什么都没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打不了就投了呗。

总而言之,资源供给彰显了实力差距,德国在交战时便倾其全力与其他国家斗争,奈何只能维持一时短暂的胜利,却没有能力进行提供长足战争的供给,那也只能在战场上被打的节节败退了。


所以,即使希特勒想要负隅顽抗,但他手底下那些人必须要为自己要为国家,要为这个民族留条后路,不能和他一起疯啊!



综上,对于二战时期的德国来说,为什么要在还有百万军队的情况下选投降,一是因为不想做无意义的输出,败局已定,胜败与否只是时间问题;二是自身实力不足,而对手又过于强大,正如打不赢就跑的策略一样,德国肯定不希望自己就此成为他国的附属,与其如此,还不老老实实投降接受战败的惩罚,至少也比在一再强硬地坚持错误决定下被灭国来的好。

8

这个问题问的并不太客观,纳粹德国在灭亡之前,的确还有七百万部队,但却不是轻易投降,无论是苏联军队还是西线的联军,都付出了极大代价,才获得了胜利,显然,这并不是轻易投降的简单战争。

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德国的兵力布置。德国的地理位置,正好在欧洲中部,是一个四战之地,而德国也的确很背,三面全是敌国,南面还有战斗力很弱,相当搞笑的意大利。

甚至还不如南边多个敌人来的更快。不过,这个猪队友,的确在1943年的时候投降,并且倒戈。

在1944年到1945年之间,德国到底如何布置兵力的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德国的西线兵力。德国对于西线兵力的布置,装甲部队居多,兵力相对来说较少,按照1944年五月算,布置在西线的兵力大约有五十九个整编师,占有德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而在北部,主要是诺曼底一带,有六个师,九万多人,只是凭借工事,进行防守。

在东部,面对苏联军队,德国反而更加重视,在1944年的时候,在东部战线上,一共布置了179个整编师,大约占了总兵力的三分之二。

在南线,德国布置的兵力相对较弱,在法国南部,大约驻扎了九个整编师,主要是应对猪队友意大利的倒戈。

这里路军队,基本上就是1944年到1945年期间的基本部署,但因为调动频繁,所以,很难确定具体数目。

那么,在1944年到1945年,到底发生了哪些战役呢?

在1944年6月,诺曼底战役爆发,盟军一共出动了二百八十多万兵力,在海陆空绝对优势下,向德军发起进攻,迫使西线的德军,几乎全部投入战斗,德军投入兵力一百三十多万。

这场战役打的相当惨烈,从六月一直打到八月,直到盟军收复巴黎,才算结束。

在盟军兵力、装备以及后勤补给等多方面绝对优势下,这场战役,据后来人统计,盟军伤亡二十多万,德军伤亡更大,超过了六十万,可见战斗的惨烈。

而在西线,德军布置了相当多的机械化部队,金国两个多月的惨烈战斗,德国机械化部队损失惨重,已经没有了再战之力。

联军诺曼底登陆后,德军的西线防线接近崩溃,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以及联军数百万大军和绝对优势的空中海上力量的压制下,希特勒不得不抽调东部的兵力,去弥补西线现场的兵力不足,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这种做法,并没有阻止联军如潮的攻势,反而让东线战场兵力减少。而就在盟军在西部给德军造成巨大压力的同时,苏联的柏林攻势,也开始了。

在1945年四月,苏联集结了一百五十万大军,向着德军发起猛烈进攻,刚刚把兵力抽调到西部现场,德军不得不依靠剩余的一百万德军,和苏联的一百五十万展开厮杀。

这场战役,像是诺曼底战役一样,非常艰苦而且惨烈。德国的一百万兵力几乎被全歼,而苏联则损失了三十多万兵力。伤亡比例,和诺曼底极为相似。

东线的柏林会战和西线的诺曼底战役,都是以绝对优势,向德军发起的空前攻势,虽然两场战役,都是以德军的失败告终,但联军的损失,也是极为惊人的。

所以,虽然联军以及苏联军队在各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但战胜德国,丝毫不轻松。

仅1944年到1945年一年,从东西两线作战看,德国损失近三百万兵力,而盟军包含苏联,也损失了五六十万的兵力。困兽犹斗的德军,自然令人头疼。

可见,德国兵力的确还有七百多万,但分散在东西两线,每一线的兵力,都要面对优势对手的冲击,很难占据优势。

当东西两线德军全部溃败,导致德国仅存的精锐部队土崩瓦解,剩余的军队,大多数只是二线部队,战斗力不强。随着柏林失手,希特勒自杀,德国残余部队失去了最后的精神支柱。希特勒所构建的世界观被打破。精锐尽损,精神支柱也没了,德国已经没有战心。只得投降。

9

谢谢邀请,让笔者用图片来回答,看完之后我想您心中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

其实笔者查到的数据要更多,1945年德国国防军还有970万人,SS党卫军也有83万人。至于为什么会投降,让我们来一同看看吧。


以下就是1945年德国士兵的照片。

这个士兵叫阿尔弗雷德·捷克,12岁,二级铁十字勋章获得者。

希特勒正在握着12岁阿尔弗雷德·捷克的手,这个孩子在战斗中赶着一辆马车冒着苏军炮火救回了12个负伤的德军士兵。好运伴随着他,直到78岁病逝。

宣传部长戈培尔也在接见获得授勋的士兵,老老小小都有份。

长官来到现场给有突出表现的士兵,激励士气。

我给你说,早在一年多前,本土防空作战里就有许多年纪轻轻的勋章获得者。

战况从去年开始就确实不太好,10月17日,这个士兵被盟军俘虏。

今年1月,阿登反击战失败,不少年轻人顶不住就投降了。

今年春天整个形势都不乐观,东边来的苏联人抓住了不少人民冲锋队。

落在美国人手里的士兵,还要被逼着拍照。

4月25号,大家都被抓了,还是看开一点吧。

其他士兵还在柏林抵抗着。

你问为什么只有孩子?不不不,爷爷们正在领武器。

爷爷大叔们带来了重装备。

什么?苏联人坦克多?那就带上铁拳吧。

不会用?别着急,教官来教大家10分钟吧。

糟糕,莱比锡完了,SS也没能挡住美国人。

不好,匈牙利也被苏联人全占了。

美国人俄国佬会师了。

打开地图看看,还剩一点蓝色。(图中蓝色为德国1945年残存领土)

国会大厦成了废墟,真的全完了。


德国人的血,已经流干了。

(不要怕,孩子,战争结束了)

(谢谢观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其他文章账号下可见)

10

德国在二战后期已经没有多少有作战经验的堪战之师700万人中一大半都是民兵武装,而这些民兵也不是自发组成的部队,而是被德国强制征召的居多,只有少部分是自愿,因此抵抗意志较差,作战组织度不足。

二战后期,德国已经开始动用未成年人组成童军(上图),德军士气低落。


而德国所剩无几的正规军,又大都是从东西两条战线上不断溃退回来的,都是一些没有多少成功经验,大都是逃跑经验和战败教训的常败之师,士气非常低落,而且看不见胜利的曙光,整日里都是坐等补给才会走出战壕,没有别的事情那是连开一枪都嫌麻烦的,因此苏军得以迅速的攻克了柏林,并且直接一口气冲到了国会大厦。

二战之初不断取胜的德军是图中这种精干坚毅且具备军事素养的精锐部队。


现代战争对于士兵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而且对部队的指挥和编制体制有着极高的要求,要求部队能够按照统一的作战企图和作战方案开展行动,就在二战时期,所有的战役方案都需要耗时费力的拟定后提交大本营才能获得批准,必须要考虑到各种情况,并且制定突发预案,可是民兵和溃散的部队并不具备以上条件,连简单的进攻小组的编组都难以进行。

二战中对单兵班组战术的要求就已经很高了,单兵必须具备很强的军事素养,图为二战德军的伞兵和步兵,他们都互相配合。


这样的军队,面对着复仇情绪极重的苏军,如虎狼之师铺天盖地的杀来,是毫无抵抗能力的,苏军的攻势主要由重炮首先发起,长时间炮击后才会在空中攻击机的志愿下以重装甲部队发动摧枯拉朽一般的攻势,面对如此进攻,德军在整个二战后期甚至都难以发动一次反攻,德军的后方都已经不稳定了,盟军对德国主要城市和工业产区进行了集中轰炸,德国抵抗意志已经非常薄弱了。

二战后期的苏军攻势,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士气高昂。


因此,在二战后期,德军虽有数百万大军,但是却毫无胜算,为了保留德国战后重建的力量,在希特勒已经自杀的情况下,德国没有抵抗必要,于是选择了投降。

德军精锐的初期部队去哪里了?答案是除了战死的,基本都被苏军俘虏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