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驳壳枪”,缘于当年所看的革命老片和连环画(小人书)。
儿时的偶像是手执双枪,左右开弓,指哪打哪,弹无虚发的李向阳、桥隆飙、双枪老太婆这等英雄人物。
长大之后才明白这般枪法难度有多高。
听老辈人讲:在战争年代,确实有甩手一枪10米打断铁丝,30米击落麻雀的神枪手。
但能做到这点,都是天赋、努力和大量的子弹“喂”出来的。
而“驳壳枪”本身,并非是如此优秀的枪支。
“驳壳枪”本名是毛瑟C-96,由于配硕大一个木盒枪套,又被称为“盒子炮”。
从1896年定型量产以后,因为作为手枪,形体宽大笨重,携带不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把它作为制式武器。
其主要销售客户就是旧中国的各路武装。
之所以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首先来自当时国际列强对国内的武器禁运,而手枪不受禁运限制。
一战结束后,作为战争剩余物质,各类手枪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
但最具竞争力的就是,可以接驳上枪套有效射程达150米的大威力毛瑟“盒子炮”。
旧中国那些老旧步枪有效射程不过200米。
正规贸易进口的德国毛瑟手枪上多数在枪侧面刻有“德国造”的字样。
外表和功能俱佳的毛瑟“盒子炮”,受到各路军阀和国党政府的青睐而被大量采购。
两次大战期间,中国的革命战争和军阀混战,及日寇的侵略使大片国土满目疮痍。
也为毛瑟手枪提供了充份发挥的舞台。
三十年代初,可以连发的毛瑟M712冲锋手枪“快慢机”传入国内,各兵工厂纷纷仿制。
“20响快慢机大肚匣子枪”几乎成为国内各路军队的制式武器。
在使用冲锋手枪连发时,为克服枪管上跳,中国人的射击方法是射击时枪向侧面倾斜,使枪弹呈水平散布。
遭遇战时,打开“快机”连发,快速一梭子弹打散敌方;然后再接驳上枪套,开“慢机”远距离精确射杀,是常用战场手段。
请注意照片中两支手枪的异同之处。
八路军武工队员们深入敌后,因隐蔽携带枪支,一般不用枪套。
为快速拔枪方便而将毛瑟手枪磨掉准星,直接掖进腰带——甩手射击是无须精确瞄准的,但往往会压得肚子十分难受。
也有在枪身上装个铁夹子,挂在腰带上,只是外观难看还容易丢枪。
老电影的在道具上的精确程度是现代神剧没法相比的。
真正说来,毛瑟手枪不算是一款真正优秀的军用手枪——据说侦察英雄杨子荣就是因为天冷枪机被冻住,未能及时开枪而牺牲。
由于弹仓前置,握把空间闲置所造成的体积增大,枪身笨重以及枪身加工困难,结构过于精密,制造成本高昂,因而被德国军方弃置不用。
但在贫困落后的旧中国,既能作手枪自卫,又能当冲锋枪用的毛瑟“盒子炮”,却堪称“游击战神器”。
此枪能发挥最大作用的环境是游击战、遭遇战和夜袭偷营。
只是在中国军人的手中,毛瑟手枪才发挥出巨大作用,成为战场利器。
也只在中国战场,中国军民创造性地对毛瑟“驳壳枪”的拓展使用,才积累出丰富的实战经验,成为中国革命战争标志性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