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如果雍正没有继位,而是八贤王,清朝的命运会是怎样?

如果雍正没有继位,而是八贤王,清朝的命运会是怎样?

2020-07-19 14:47阅读(118)

如果雍正没有继位,而是八贤王,清朝的命运会是怎样?:电视剧《雍正王朝》最为精彩的两个片段那无不是莫过于八王逼宫和九子夺嫡,然而两件事最终的胜利者都是雍

1

电视剧《雍正王朝》最为精彩的两个片段那无不是莫过于八王逼宫和九子夺嫡,然而两件事最终的胜利者都是雍正,但是同时也证明了康熙的眼光是对的,雍正最为一个优秀的统治者带领着大清王朝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康乾盛世!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倘若这两次的大风大浪,八阿哥胤祀成功了一次,那么大清王朝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光景呢?

八阿哥胤祀属于庶出,换句话说就是皇上的小妾生的孩子,可想而知,在家里十分没有地位。在古代尤其是清朝,男尊女卑这种封建社会的思想非常普遍,凡是生长在大家族里的人无不是对礼数特别遵从,尤其是孔孟之道。

那么在皇宫深苑里面同样面对这样的境遇,因此八阿哥胤祀从小就特别不受待见,加上跟太子相差年龄较大,经常饱受太子的欺负,可谓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他却能够在逆境中坚强的成长,并一度逆袭成为众多阿哥中的佼佼者,这一点康熙看在眼中,心里也是对他比较认可的!

随着年龄的成长,皇宫这个明争暗斗的大院子早已经成为他厌恶的地方,而兄弟之间的尔虞我诈,朝臣们之间的阴谋诡计一样让他感到害怕,身为皇帝的儿子,天天面对狡诈的生活,渐渐的让他的意志坚定起来,那么他跟太子之间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激烈化,毕竟康熙百年之后,空出来的皇位只有一个,而太子在他们这群弟弟眼中根本就没有一个当哥哥的样子,无论言语还是德行都预示着一旦他当上皇帝,根本就没有这帮兄弟的活路!

所以面对皇位这个梦寐以求的东东,他不得不站出来跟太子较量一番,只不过在整个执着的过程中,他做错了很多事,每一件事都是他走向失败的转折点,每一件事在康熙的心中都成为了一个病垢!

八阿哥这群人被称作八爷党,太子那帮人被称为太子党,这两群人明争暗斗从背地里逐渐上升到朝堂之上,康熙作为一个英明的君主,岂会没有察觉!而八阿哥胤祀在剧中让康熙最为生气的几件事直接让他无缘皇位!

剧情一开始就是天灾,一场大水让黄河泛滥,朝廷准备从户部拨款救灾,而户部却没有多少银子提供使用,而恰恰户部是八阿哥胤祀管理的部门,这是第一次让康熙生气!

一部百官行述闹得沸沸扬扬,原本投靠八爷的肖国兴和刘八女因张五哥顶罪一案投靠了太子,向太子提供了百官行述,东窗事发,被押送到大牢,十三阿哥跟八阿哥一起监审,而八阿哥后半夜来了一场诱供,把一切矛头都指向了太子,他的目的就是处心积虑的扳倒太子,这样才能给他制造机会!他以为自己做的天衣无缝,没想到这件事让康熙发现,并对他有了评价,“八阿哥处处学朕,处处学的不像,其心可诛”,康熙对八阿哥胤祀彻底失望透顶!

最为让康熙痛心疾首的事还是发生在太子被废后,康熙让百官举荐新的太子,而这个时候八阿哥认为机会来了,于是他联系佟国维,联系百官,大家联名共同推举八阿哥!换句话说,八爷党以为时机成熟,康熙这是有意想要把太子交到八阿哥手中,而佟国维这位老谋深算的中堂大人竟然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八爷党犯了一个大忌!康熙看到朝堂上所有人都举荐八阿哥,只有四阿哥,十三阿哥,张廷玉保荐二阿哥。这一下子可要命了,结党营私的大帽子一下就扣到了八阿哥头上,这也是让众多朝臣都没想到的事情,这件事不过是康熙为了让二阿哥复出的一个由头罢了,说白了就是一个陷阱,八阿哥彻底掉进了进去!最终也彻底在康熙心中除名了!

如果让八阿哥当上了皇帝,那么大清王朝将会是另一种局面,而康乾盛世的局面也就将不复存在!康熙晚期大清王朝经过了多年的战事已经疲惫不堪,内忧外患同时而来,康熙已经无能为力,所以他希望下一代能够将扛起大任!

而八阿哥党羽遍布朝野,他被称作八贤王,那么也就是说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是老好人,不得罪人,逢人且说三分话!那么他手底下这些依傍他的官员们也就都被提拔,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也要把自己的门人都放到要处,而这些人这些年养尊处优,一直为八阿哥制造舆论,网罗钱财,已经从一位饱读诗书的学儒变成了官官相卫的贪官,曾经的豪言壮志早已经消逝在世界的尽头!这些人再去出任重要官职,那么大清王朝又怎么能够有好呢?必将继续走下坡路,官逼民反,很可能过早进入动荡时代!

八阿哥不缺乏知识,但是他把知识几乎全部用在了夺嫡的过程中,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一个恶性习惯,往往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去想去做,那么对于管理大清江上必然也会剑走偏锋,处理事情上来很可能会做到不够公平,极力偏向自己的肱骨之臣,久而久之,朝堂之上没有了诤臣,必然也会拉帮结伙,结党营私,最终导致覆灭!

所以说做一个优秀的帝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雍正用后半辈子才把大清朝带入一个全盛的时期,而他跟八阿哥两个人完全是两种性格的人,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雍正的成功也就恰恰证明八阿哥的那些行为是不可取的,他只会做表面上的功夫,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大清江上交给八阿哥,表面上红红火火,实际上老百姓只会唉声叹气,怨声载道,无济于事,又怎么会有富庶的生活呢!

故此,八阿哥胤祀当上皇帝,只会加速大清王朝的覆灭,又何来268年历史伟绩呢!

2

历史有的时候很有魔力,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总是喜欢幻想穿越、总是喜欢假设可能,就比如,有人大胆猜想,如果雍正皇帝没有成功登基,这位日后在现代社会无数清宫剧大出风头的四爷,仅仅是做了个“贤王”,大清国的历史还会不会照着原有的历史位面走着,会不会发生其他的剧情和故事?

那么我们今天就针对这个假设,来认真分析一下如果这种假设成立,历史会不会发生什么较大的改变。

由于假设的是雍正皇帝没有成功登基,也就意味着雍正皇帝的夺嫡失败了,四爷失败了,谁笑到最后呢?当然是“八爷”了,八爷登基之后,四爷肯定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在原本的历史位面上,四爷党和八爷党,从来就是你死我活,即使在四爷变成雍正之后,也没忘记“好好照顾”八爷。

所有在这一点上几乎可以肯定,四爷这个“贤王”做的肯定是很不舒服的,参与朝政是不要想了,能苟全性命都属于祖宗保佑啰。因此在原本的历史位面上本该出现的“火耗归公”以及“摊丁入亩”都必然与大清帝国无缘,由此看来,失去了雍正的大清帝国确实会有很大的变化。

那么这样的变化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对于大清帝国来说,如果是八爷继位,按照八爷善待公卿的性格,“火耗归公”以及“摊丁入亩”都必然与大清帝国无缘,这之后大清帝国的财政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正如康熙末年的国库一般,日益衰微是肯定的,而在原本的大清历史位面上,本来都快饿死老鼠的国库和粮仓,正是在“火耗归公”以及“摊丁入亩”之后,才逐渐的恢复元气,才有了后来的“败家子”乾隆皇帝任性的基础。

所以,这种变化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清帝国迅速走向入不敷出的困境,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农耕社会里面,一旦朝廷入不敷出了,带来的危机是很恐怖的——国税一旦入不敷出,就必然需要开源节流,节流能节的实在有限,大都是选择去加税。虽说康熙皇帝那会儿说过“永不加赋”,不过朝廷要是缺钱缺急眼了,那可是什么事情也都干得出来的。

增派的赋税最后回落到谁的头上呢?笔者就算不说,聪明的读者也会马上想明白,最后的赋税自然是一定还落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头上,农民活不下去,只能卖田地以及卖儿卖女,这再次促进富商大贾们的土地兼并欲望,这样一来的话,再加上清初那会儿本就流行浓厚的反清复明文化,在乾隆年间才会上演的“天理教起义”保不齐要提前上演,大清帝国极有可能提前走向灭亡。

就算大清帝国一直能够续住自己的命,如同本来的历史位面里的大清一样,各种农民起义都经受住了,一直稳稳的矗立着,但依旧还是躲不过数千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情况,按照原本的历史位面,该有的外来侵略还是会如期到来,天朝上国的傲慢那可不是换一个皇帝就能改变的,大清帝国的固步自封以及军备废弛,那都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必然产物。

鸦片战争该爆发还是会爆发,大清战败也还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战败之后签订不平等条约那也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这些都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远远不是一个皇帝能改变的,历史不能假设有些时候就是这种原因,读者以为仅仅是巧合,而实际上,确是必然的事情。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算四爷做不了雍正,大清帝国的国运也不会因此变得更好,兴许会更差,亦或是还是老样子。

3

雍正和胤禩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人,雍正在皇帝位上所做出的成绩的确可圈可点。如果康熙尊重朝臣们的意愿,让胤禩继位皇帝,我觉得八贤王会给清朝注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风。

八贤王胤禩的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例如:他是大臣们公举的太子人选、他尊重自己的福晋、他很善于团结朝中的官员……



第一,胤禩即位是共和的产物

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帝当朝宣布:推举新太子,惟众意是从。结果胤禩以高票当选太子位。

封建社会至康熙朝,始终宣扬君权神授、君为臣纲的思想。

康熙生前,对胤禩多有指责。例如:康熙说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康熙还说:“凡朕所宽宥者及所施恩泽处,胤禩俱归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之?”

所以,胤禩即位是拂逆了康熙的意思,是君权向“公议”低头的表现。

推举胤禩的朝臣,是当时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用共和的方式,战胜了独裁的皇权。这是一个风向标,它标志着在密不透风的封建社会吹入了共和的新风,无论其结果好坏,都会给今后的政治决策带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应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

雍正得位受益于遗诏,他后来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密储制度。那么胤禩得位受益于共和,他也必定会建立“公议”立储的制度。

公议立储弱化了君权,开创了共和的新风。由点到面,那些下面的督、抚、府、县等,也会层层推进这种方式,国家的运行就会更加健康。

第二,胤禩尊重福晋

胤禩的福晋是郭络罗氏,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她一生都没有生育。



(步步惊心中郭络罗明慧)

郭络罗氏虽然长得十分漂亮,但为人方面很强势。

康熙说:“胤禩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允禩迄今尚未生子,”
允禟的管家秦道然供称:“闻得人都说,八府(允禩府)中的事都是福晋做主,允禩颇为所制。平常人家妇人为主,尚且使不得,何况亲王府中,如何使得“。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二十八日谕旨:“令尔等前去将朕谕旨降与胤禩之妻,革去福晋,逐回外家……严加看守,不可令其往来潜通信息,若有互相传信之事,必将通信之人正法……”

这三则史料透露出的信息是:胤禩的福晋是八王府的内当家,允禩在她面前稍显弱势,然而两人的夫妻关系挺好的。

胤禩虽然贵为王爷,但他的纲常观念十分淡漠。他对女性很尊重,不仅夫妻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一生还只娶了二个妾,这在当时的皇室中是最少的。

如果胤禩当了皇帝,他以身作则地尊重女性,朝廷内外自然上行下效,这会促进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十分束缚女性的社会生产力,她们一般定位在夫唱妻随、相夫教子。康熙年间,因为战乱劳动力减少,康熙严禁旗女裹足,并劝说汉家女子放足,这对增加劳动力十分有效。

胤禩即位,在此基础上会更一进步改善女性的地位,那么女性参入社会生活的机会就更多。从历史发展方向来说,女性越有地位,标志着整个社会更文明。

第三,胤禩获得朝臣的拥戴

在《雍正王朝》剧中,为了衬托雍正的为国为民,胤禩被塑造成一个反面角色。其实历史上的胤禩不是这样的。

胤禩的生母卫氏地位低下,受到他母亲的影响,他的生活十分俭朴。他从小性情平和,颇有人缘。他对江南士子大多提携,以至他死后多年,江南士绅仍偷偷地给他烧纸钱。

从胤禩受绝大多数朝臣拥戴一事来看,他被精英阶层的认同度很高。精英们的眼光相较于老百姓,那自然会看的更高更远。

在历史上,君臣和谐的朝代,其正面影响往往更加深远。

例如明太祖,行政有些极端,虽一时得逞,他后代的皇帝多做了修正。

如果胤禩即位,他订立的制度会更加趋于人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文字狱方面,他会更加谨慎地对待,避免无中生有和株连扩大化。

第四,胤禩会实行新政吗?

1,康熙晚年,官场纪律废驰,国库空虚。针对这种情况,任何新上台的皇帝都会追比欠款,因为国家没钱皇帝心慌呀!胤禩在追比工作的手段方面,可能要稍显柔和。

2,人头税方面,在康熙朝已经有“人丁税永不加赋”的制度,胤禩是一定会遵守的。具体是否会使用“摊丁入亩”的方法,我也说不准,但他一定在大方向上改变民生。

3,火耗归公方面,胤禩应该会改革。当时火耗税是副税,收的标准很滥,参考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只要有所作为的皇帝都会这样做。何况其后还有养廉银的补贴,这很符合胤禩的做事方法。

4,官绅一体纳粮,这个方案胤禩是不会推广的,因为这会损害精英阶层的利益。他会通过奖励士绅“捐款”、”减租”,来刺激精英阶层为国分劳。

4

我始终认为,老八比老四更适合做皇帝。心机、智谋、手段以及狠毒等各方面,他都表现的更为出色!

康熙临终前说到:朕是以宽仁待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一句话道明了老八的妙处。

他作为皇子广结党羽,轻财好义,博取了“八贤王”的美名!老四到江南筹款赈灾,孩子在家生病他陪了一夜;御医给老九拔牙,他不忘提醒给赏钱;李绂进京当官囊中羞涩他愿意资助等等,小事见功夫,岂能不人心所向!

可是同时他又能当机立断。为扳倒太子他诱供肖国兴,连夜觐见康熙;为试探皇帝他送上张德明;刘八女尾大不掉他下手杀掉除后患;老十四受重用他送死鹰制造混乱等等,大事不糊涂。

他政务上也是精明冷静。边将损兵折将却报告朝廷取得小胜,要军饷钱粮。雍正马上怒不可遏,他却一眼看出关键所在,告诉皇帝:这时候不能惩罚边将,应该以安抚为主。可见政务军务都很精通!

可惜他是一个人在战斗,手下、谋士、兄弟都是猪队友,最后在夺嫡之争中败北!如果他真的做了皇帝,我相信会收起外表的仁慈,做个更出色的皇帝!

欢迎关注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5

根据电视剧设定的八贤王允禩的人物设计,估计这个八贤王不一定能干好皇帝。在电视剧当中的八阿哥胤禩,按照康熙的评价就是“处处学朕,又处处学不像”。康熙的眼光还是挺毒的。

但是,如果从历史上的胤禩为前提来判断的话,这就是一个没有结论的问题,因为历史上的八阿哥胤禩其实是很优秀的。

所以,我们只能以电视剧为依据来将八阿哥胤禩和四阿哥胤禛做一个比较,看看这两位皇子谁更适合当好这个皇帝,假如真的康熙选择了八阿哥胤禩的话会有什么后果。当然一切仅仅是推理和猜测而已。

电视剧当中的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是性格和处事方法与原则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因为性格不同所以个人的胸襟与情怀方面也有比较大的差异。

我们先说说八阿哥胤禩。

八阿哥胤禩是一个在朝野口碑和声望都很好的的阿哥,人称八贤王。从外表上看这位八阿哥儒雅亲和,待人友善,礼贤下士。同时也是诗书画卷,学识不俗的风流才子。八阿哥胤禩办事沉稳干练,精于谋划。一眼望去就是一个“玉树临风、仁和宽厚”的人见人爱的“贤德”王爷。

八阿哥胤禩的这些特点,很是令人欣赏,如果比个人修为和为人处世,八阿哥肯定是要比四阿哥胤禛强好多。

八阿哥的这些招人喜欢的品性,让他在朝廷内外的声望很高,为此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大群“粉丝”,其中皇子当中的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就是他的忠实的粉丝,加上经常跟着他混的十四阿哥胤禵,八阿哥身边聚集了三位铁杆兄弟,加上朝廷各部的忠实粉丝,八阿哥的势力在皇子当中就是那个废太子胤礽在被废止前的太子党也不是他的对手。

不仅如此没把那个胤禩还结交了像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就是上书房大臣马齐对于八阿哥隐私的品性也是赞赏有加的。在党羽实力方面,八阿哥甩四阿哥胤禛几条街,至少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前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如此优秀的八阿哥胤禩难道就真的干不好这个皇帝吗?这个答案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八阿哥是干不好这个皇帝的。

这是有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方面是康熙晚年由于懒政带来的江山社稷的巨大问题是八阿哥胤禩意识不到也无法“力挽狂澜”的。另一方面,八阿哥胤禩是一个极其爱惜自己羽毛的“政客”型的人才,这样的人最缺乏的是“心胸和担当”。

其实在康熙四十六年国库空虚的巨大隐患被四阿哥胤禛揭露之前,作为分管户部的八阿哥胤禩,甚至是太子胤礽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八阿哥胤禩只是做到了自己“不趟借国库银子的浑水”,就连他身边的十阿哥胤?他都任其借国库的银子挥霍而不做任何提醒,他是很怕得罪人的。在他的个人得失和江山社稷的安危之间,他选择的是个人得失。

康熙朝后期,国库空虚,吏治腐败,积弊成山,以八阿哥的畏首畏尾,和爱惜羽毛,是不可能放下自己的得失而义无反顾的果敢担当。这是他与四阿哥胤禛最本质的差别。

八阿哥胤禩宽厚仁德德背后,是他的格局狭小,他的目光紧紧的盯着那个太子之位,所有的行为都是围绕如何得到“抢到”太子之位而丝毫不顾及江山社稷的问题,在他看来只要挣不到太子之位,那个江山社稷就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了。

即使像是搞逼宫政变这样的“你死我活”的大事,八阿哥胤禩依然是因为爱惜羽毛和名声而“首鼠两端”。他根本下不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也没有那个胆量。一面干着造反篡位的大事,另一方面还要幻想“不自绝于列祖列宗”。这样的患得患失的性格,不具备做“天下之主”的素质。

一旦八阿哥胤禩当上了皇帝,他唯一的选择就是“翻脸不认人”,但是这样的选择会让他“人心尽失”。原来依靠“宽厚仁和”建立的人设会轰然倒塌。他会遇到比雍正好严重的问题,但他有没有雍正“坚刚不可夺其志”的素质。

结果可想而知。

6

历史没有如果。

如果雍正没有继位,而是八贤王,清朝的命运是怎么样?雄才大略的康熙已经不止一万次想过这个问题。

也许看了电视的朋友,都觉得八阿哥没做皇帝实在是不应该。但我猜想,当年康熙也许也有这样的心境,毕竟八阿哥胤禩,是康熙最疼爱的儿子。

但历史的结果告诉我们,康熙的决策是对的。既然是假设,那我们分析、对比一下,如果是八贤王继位,清朝的命运会是怎样。

身世背景

八阿哥胤禩,康熙的第八个儿子。据《清实录》记载,胤禩的生母是良妃,是名正言顺的康熙皇妃。胤禩自小聪明伶俐又懂事,深得康熙的喜爱。

康熙有一次考几个王子,让他们读几篇文章,那时有三阿哥、四阿哥、七阿哥、八阿哥几个小孩,那时八阿哥的表现是最好的。

因为八阿哥写字不好,康熙特意请了书法家何焯亲自教胤禩写字。由此可见胤禩自小就被康熙寄予厚望的。

到胤禩17岁左右就被康熙册封为贝勒,连康熙的大哥裕亲王福全及康熙亲信李光地大学士,都对胤禩赞赏有加。

胤禩不但才气过人,且为人随和,人缘好,因此得到了一个“八贤王”的称号。

用现代女性的眼光来看八阿哥,他还有一个对老婆好的优点。据相关记载,八阿哥还有一点“妻管严”的感觉,原文的描述是:“胤禩素受于妻”。

在我们看来是优点,可在康熙看来就是缺点了,康熙认为他妇人之仁,缺乏魄力。

一直到太子胤礽被废后,八阿哥参与了历史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他的人生开始一步一步被改变。

康熙对他态度的扭转,是在康熙五十三年的“毙鹰事件”中体现了出来。那时八阿哥托太监送两个鹰给康熙,可当鹰送到康熙那里时已经死了。

康熙则认为胤禩送一个死鹰给自己是一种诅咒,你要争皇位也不至于这样吧?

千尺冰冻非一日之寒,其实康熙也就借题发挥罢了,自后八阿哥就开始被康熙压制了。

而这时,一匹黑马正在慢慢走近康熙的视野,他就是四阿哥胤禛。

胤禛,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他母亲是孝恭仁皇后乌拉氏。胤禛自小显得比较普通,相比八阿哥的才能也有差距,连四阿哥胤禛本人都承认八阿哥的才能高于自己。

胤禛能够在“九子夺嫡”中称为黑马,脱颖而出,他具备了两个常人所没有的能力,就两招就够了!

第一个是他深藏不露的本领,第二个尤为关键,那就是他具备较真、苛刻的性格。

说到第二点,也许大家认为是缺点,可康熙认为这是优点,只有具备这个性格才能够帮康熙“擦屁股”,康熙王朝才有转机。

因为康熙晚年时,国库已经被很多官员“借”空了,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德,只能劝说,不能杀。

那么康熙一驾崩,谁来收场呢?这就需要一个较真、苛刻,严于掌管制度的人。

假如八贤王继位,清朝会是怎么样呢?

八阿哥,生性随和,讲义气,因此结交了很多朋友,有着一种喝两杯就哥俩好的感觉。

假如他继位做了皇帝,那么这些朋友有人犯奸做科,不排除他会因情义网开一面。

如果这样,那些亏欠国库的人,很多都是和自己交好的,怎么办?

按八阿哥的性格,最多是:兄弟,欠钱是要还的,慢慢还咯。

前面讲到,八阿哥有“妻管严”,在那个年代,如果妻子干涉了朝政,那你八阿哥听还是不听?

八阿哥讲究仁政治国,仁政外交,而康熙一辈子都是在战斗,江山是打下来的,纯粹凭一个“仁”字就稳保江山?

不可能的。

换到现代,依然还是这个道理,谁弱谁被欺负。这也是康熙不考虑八阿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八阿哥喜欢结交文人,自己文采也很好,治国那可不是整天吟诗作对的事。再看看后来的雍正,在从政的十三年里,光奏折批阅就近两千万字啊!

因此说,如果是八贤王继位,清朝的命运将会逐渐走下坡路。

雍正作为

我们再看看四阿哥雍正的政绩。

胤禛继位后,整顿贪官一点都不手软;在民生上,注重农业发展,实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良策;在抵御外敌上,平定藏乱,杀敌八万,逼降数万,使得外敌长期不敢入侵。

因为雍正的整顿吏治,把清朝重新带回盛世,这些如果换八贤王来,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

原创首发:历史小地主

7

历史上的康熙朝晚年,众位康熙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大戏,最终康熙皇帝的四子胤禛成为了这场皇位争夺战的胜利者,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后,由其继承皇位,这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在“九子夺嫡”过程中,雍正可谓是“不显山,不露水”,极力的隐藏自己的政治目的与夺位野心,进而赢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与器重,最终得以继承大统。

与之相对应的是,八阿哥胤禩在这其中则自始至终都保持了非常活跃的状态,一直都是“夺嫡”的热门人物,并且对储君之位有着极强的觊觎之心。而也正是因为如此,胤禩遭到了康熙皇帝的极度厌恶与反感,最终与皇位失之交臂。


胤禩痛失皇位,与其不断的“自我作死”行为密切相关。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以“太子不善,所行不孝”为由,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而在这之后,众位皇子开始为了争夺储君之位而“大展拳脚”,其中表现最为活跃的便是大阿哥胤褆和八阿哥胤禩。

当然,这个时候的胤褆和胤禩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不仅仅是因为在废黜太子胤礽甚至计划着将其置于死地上,他们二人有着共同的想法以及同样的政治利益,更是因为胤禩的养母正是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两人关系从小就是非常的交好。于是,在大阿哥胤褆表现的过于激进而被康熙所排除在继位名单之外后,他开始极力推荐自己的这位弟弟角逐储君之位。

然而,胤禩本人以及他的支持者们的表现,却是令康熙极度的反感。

首先,胤禩在接手太子胤礽署理的内务府事务后,并没有按照康熙的要求对内务府进行整改,反而是加以安抚,甚至提请康熙对内务府官员进行赏赐,让康熙认为他这是在邀买人心,对其的印象就此大打折扣。

其次,在“江湖术士张明德案”中,面对张明德所说的狂言悖语,胤禩非但没有主动揭发以自证清白,反而是假意“囚禁”于府上,实则却是与其进行了深度交流与密谋,包括大阿哥胤褆、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以及朝中部分官员,均与张明德有过接触和交流。

再次,就是八阿哥胤禩一贯的“好人缘”,这个时候却引发了康熙的极大警觉。毕竟朝中多位有权有势的大臣,已经公开站在了胤禩一边,其中就包括了安亲王岳乐家族的一众宗室成员,满洲首席大学士马齐,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内大臣鄂伦岱,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户部尚书王鸿绪,以及康熙皇帝非常倚重的致仕大臣同时也是他的亲二舅佟国维。而当众多的朝臣保举八阿哥胤禩的时候,康熙深感到的是对于其皇权统治的威胁,并且因此表现出了极度的“羡慕嫉妒恨”的情绪,这更加让康熙对于胤禩有着排斥与反感的情绪。

而在此期间,康熙皇帝更是公开评价胤禩:

“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

这无疑反应了康熙对于胤禩的态度,也表明其已经被康熙排除在了继位人名单之外。

在此之后,康熙选择的是复立胤礽为皇太子,这是在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同时,也在维护康熙本人的皇权威严。

但是复立胤礽三年之后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伴随着“托合齐会饮案”的勘破,太子胤礽“缘结朋党,图谋不轨”的行为也随之彻底暴露,就这样,胤礽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康熙废黜了皇太子之位,至此开始便被圈禁在了咸安宫中,彻底失去了自由。

可是,这个时候的胤禩竟然带着近乎于一种志得意满的炫耀态度,对康熙表示:

“我今如何行走,情愿卧病不起。”

如此“作大死”的举动,结果必然是令康熙对其更加的不满。

只不过,这次康熙并没有爆发,也没有过分的处置胤禩,然而两年之后的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伴随着“毙鹰事件”的发生,胤禩引得了康熙皇帝的震怒,康熙接连说出了“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以及“辛者库贱妇所生”等如此几乎于绝情的话语。这就使得八阿哥胤禩彻底失去了夺位资格。之后更是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了胤禩的俸银和禄米,任其自生自灭,足可见康熙对其的愤恨。

也正是因为如此,八阿哥胤禩从这此时开始,彻底无缘皇位争夺,而在此之后他也是积极帮助“八爷党”的另外一位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争夺皇位。只不过胤禵也在这场“九子夺嫡”中,输给了他同父同母的哥哥雍正,等待着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等一众“八爷党”成员的,便是非常悲惨的结局。


如果真的是八阿哥胤禩登基,那么康熙朝末年的朝政局势将会继续延续。

其实,如果不是八阿哥胤禩等人过早的暴露了目标与实力,并且在“九子夺嫡”期间过于活跃的表现使得康熙对其异常的愤恨,那么胤禩继位并不是不可能,特别是胤禩本人,相比于雍正,还有着两个非常大的“优势”。

第一个优势,便是胤禩的能力。

胤禩在所有康熙皇子中,个人的能力是非常出众的,这一点就连日后登基的雍正都是非常的认可与赞同。

“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

当然,康熙对于这一点也是非常的清楚,早期的时候也对其是非常的信任和器重,特别是在康熙有数次在其出征与外出巡视的时候,特命八阿哥胤禩成为了署理政务的皇子之一,而胤禩也能够将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进而得到了康熙的认可。

第二个优势,便是胤禩的“好人缘”。

胤禩凭借其谦和的态度与仗义的性格,深得兄弟们的爱戴,并且在外臣面前也非常的虚心与和善,这就同太子胤礽的飞扬跋扈可以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其卓越的能力,进而获得了朝臣们的拥护与支持。

而胤禩之所以如此,实际上也与其母亲良妃卫氏辛者库的卑贱出身密切相关。

正是因为其母家卑微的出身,才使得胤禩从小就非常的要强,同时培养了其谦逊的性格,使其非常懂得结交。与此同时,也是因为其背后没有母家势力的帮衬,也使得众多官员更容易抱着“押宝”的心态,为了未来的发展选择在胤禩身上“赌一把”。

于是乎,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胤禩真的登基,那么扶保他登基的政治力量不仅势力雄厚,而且是人员众多,而这些人也基本正是康熙朝晚年掌握权势的朝堂势力。

首先是支持八阿哥胤禩的皇子们。

除了一直以来支持胤禩的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外,被康熙圈禁起来的大阿哥胤褆,由于与胤禩的特殊关系,必然被胤禩放出,并且这些皇子都将会被委以重用。

联想下雍正与十三阿哥胤祥的关系,就可以知道这些与胤禩交好的康熙皇子们将会得到怎样的权势和地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结局变得凄惨将会是雍正,以及废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十三阿哥胤祥这些胤禩等人的“政敌”了。

其次就是这些皇子背后的家族势力。

由于胤禩的嫡福晋郭络罗氏,是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使得以安亲王家族世袭为代表的一众宗室成员,皆站在了胤禩一边。除此之外,包括佟国维、鄂伦岱所在的佟佳氏家族,马齐所在的富察氏家族,也是主动选择支持八阿哥胤禩。

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出身于明珠所在的叶赫那拉氏家族,并且这个时候的明珠之子揆叙已经同九阿哥胤禟结为了儿女亲家,进而成为胤禩的重要支持力量。十阿哥胤?的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是遏必隆的女儿,其家族在阿灵阿的带领下也选择了支持八阿哥胤禩。

佟佳氏家族、叶赫那拉氏家族、钮祜禄氏家族,都是属于康熙朝时期的“四大外戚家族”之列,家族成员众多,影响力深远,在朝堂上有极为庞大的势力,并且是家族财力雄厚,甚至可以说朝中乃至地方官员中,有超过一半的人与这些家族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再加上这些家族都有皇子以及外戚官员均是扶保胤禩登基的功臣,也使得这些家族成员及其政治势力集团也就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

于是,朝中的政治格局与政治势力分布,必将是基本延续康熙朝晚年的局势现状,唯一改变的就是其他皇子的势力也将被这些家族势力所蚕食、吞并甚至予以剔除,而不会像雍正朝时期那样,原有的政治格局被彻底打破。


当然,既然政治格局如此,那么康熙朝晚年的一系列政治问题也将继续上演。

其实总结起来,雍正对于当时大清王朝的稳定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有二:

其一,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将权力继续高度集中,除了设立军机处、发展密折专奏制度、建立特务机关等,也包括重点打击宗室与外戚家族的势力;

其二,雍正力排众议,实施改革,包括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养廉银等一系列触及制度根本的改革。

而实际上,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权力的集中为改革创造了条件,改革取得的成绩更加维系了皇权统治。更重要的是,雍正将康熙朝晚年的一系列痹症加以整饬,缓和了社会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雍正将大清王朝的国祚往后延续了一百多年。

可是面对同样的情形,胤禩可以做到雍正的所为,或者说可以达成同样的效果么?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一方面,从胤禩权力来源的基础就可以看到,宗室成员以及外戚家族势力是扶保其顺利登基的根本,这是胤禩必须要团结、依靠的力量。而这些人正是当时政治环境下的既得利益者,胤禩非但不能动这些人的利益,反而还要极力予以维护,毕竟这些人关乎到他统治的根基,都是万万动不得的。

另一方面,以胤禩在康熙朝时期的表现来看,胤禩也不具备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魄力。这其中既有胤禩保持自己“好人缘”和“贤王”形象的一贯“追求”,同时也有着其对于其他皇子、宗室以及外戚、权臣势力在一定程度上的依赖,甚至可以说有一定的畏惧。

也正是因为如此,胤禩也就不可能有雍正面对改革阻力时候的那种不顾一切的决绝,这也使得即便胤禩真的有如此的想法,也不会像雍正所做的那样的彻底。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真的由八阿哥胤禩登基,最终的结果便是,在康熙朝晚年,党争不断、吏治腐败、民生凋敝、国库空虚、边患不断的局面,将很难有所改变,这些也将直接威胁到的是大清王朝统治的延续。

所以尽管八阿哥胤禩一直被人称之为“八贤王”,但是,面对康熙皇帝去世后所留下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能由一位“好好先生”来解决的,反而需要的恰恰是如雍正这样有着坚毅品质的同时,更有着阴狠和决绝的处事方式,才能够将矛盾与危机予以化解。

从这个角度来说,八阿哥胤禩确实不是合适的继位人选。而也由此可见,雍正的登基,对于当时的大清王朝来说,确实是“最佳的选择”。

8

如果雍正没有继位,而是八贤王继位,那么清朝的命运会是怎么样?题主这个问题大概是来自看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感悟。所以我们就从这部剧谈起。在国内大火的正编历史剧《雍正王朝》改编自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原著其实分了三部,上部“九王夺嫡”,讲述康熙去世前一众王子围绕大位展开的生死博弈;中部“雕工天狼”,讲的是雍正险胜之后励精图治,选贤用良,与死而不僵的八爷党进行决力;下部“狠水东逝”,讲八爷党垂死挣扎,妄图逼迫雍正逊位,雍正绝地反击,一槌定音,为乾隆扫清障碍。所以,从整部小说来看,雍正和八爷胤禩的斗争和博弈始终都是主线。那么雍正和八爷党的斗争主要焦点是什么呢?

其实八爷胤禩至死都没有明白自己为何会输给胤禛。自己礼贤下士,仁义道德冠绝诸王子,在老百姓和大臣中口碑极好,因而又被称为“八贤王”。反观胤禛呢?为人阴狠,手段毒辣,干事情不留情面,不留余地,独来独往,在人们心中印象普遍不好,人称“冷面王”。就是这么一个力量悬殊的比赛,自己怎么就能输了呢?这得从当时的国家需求来寻找答案。

仁义道德救不了清王朝,更何况八王的是假仁假义!清王朝发展到康熙晚年的时候,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非常多非常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些既得利益集团大量兼并土地,垄断工商业,一方面与民争利,一方面破坏国家税收。也就是说,穷了老百姓和朝廷,肥了这些大财团们。康熙其实是看到了这一点的。不过,康熙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平定国内(如三藩之乱)、国际(如噶尔丹叛乱)的各种动乱,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统一。要让年老的他再实施改革,向既得利益集团开刀,他既没有那个精力,也没有那个胆量。而这个任务,康熙必然要交给后代。

什么样的后代最适合做这样的事情呢?显然而且只可能是胤禛(雍正)这样没有什么人际交往,又做事稳重严厉的人。而交给胤禩,他为了照顾那些支持他上台的人的利益,是绝对不敢动真格的。如果他有太多顾忌,不敢动真格,那么,既得利益集团,就像会蛀虫一样,很快就噬光大清的江山。

更何况,八王那一套也不是真正的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假仁假义。

对于八爷的假仁假义,康熙是这样评价的,他处处学我,却又处处学的不像,不懂宽仁治国,只懂得以宽仁收买人心。胤禛在江南筹款赈灾时,老九和老十因为动力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打算要写信给任伯安对付老四,老八说了一句“那上百万灾民过冬怎么办”。老九说道八哥收起你的菩萨心肠吧,总不能让这群混蛋骑我们头上拉屎吧。吃了一块西瓜以后,老八同意老九写信给任伯安对付老四,将上百万灾民的死活抛之脑后。可见老八是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主!对于他这样一个人,老十三的评价最痛快:“什么八贤王,我就是瞧不过他那假仁假义的样儿,他要是贤,为什么苦活难活他都不去做,他一门心思用在收买人心上了。”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老十三的观点居然跟康熙老爷子不谋而合。这样一个结党营私、假公济私、假仁假义的人物要是继位了,且不谈康乾盛世,估计满清王朝的气数也会大大缩短吧!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9


清朝应该会提前中衰。

首先我们不以电视剧演绎来说这个问题,以正史来说,虽然雍正王朝电视剧中老八是一个政治手腕很强的人,但很明显历史上的老八虽然也很厉害,但是远远不如雍正王朝电视剧中的老八那般。

雍正王朝中的老八,因为其八爷党势力庞大,所以雍正一直只能对老八委以重任,不敢过分压迫,直到雍正十二年老八发动八王议政失败以后,才将老八一党收拾了。

而正史中,雍正在登基以后,虽然封老八为亲王,并且对其委以重任。虽然有着稳住其党羽的想法,但更多是给天下臣民以示自己大度的原因。

因为八爷党虽然势力庞大,但雍正在雍正元年就开始分化八爷党,对老八进行孤立。光以这点来说,老八的八爷党并没有影视剧中那般权势滔天,最起码正史上雍正在登基第一年就顺利孤立了老八。

到了雍正三年老八就被收拾了。

所以以正史来说,老八的能力虽然很强,但绝对没有影视剧中那般有着很强大的政治手腕。

如果老八登上皇位,他与雍正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雍正这个人虽然结党,但是成员很少,受的限制很少。不同于老八拥有太多太多的人支持,反而成为庞大利益集团的代表,代表了这么多人的利益,受的限制也很大。

还有就是雍正拥有改革的大魄力,虽然不惜得罪天下读书人,因此在很多文人笔杆子下面,雍正成为负面存在,比如被吕四娘刺杀什么的。

而老八这个“贤王”则是根本不可能得罪全天下读书人的,即使面对弊端,也最多局部上进行吏治刷新什么的,不至于像雍正那般大刀阔斧的改革。

虽然康熙驾崩以后,留给雍正的局面,不至于像影视剧那般就是个烂摊子。但社会矛盾也不少,弊端很多的。

如果换成老八继位,虽然可以维系着清朝的统治,但面对这些弊端,做不到大刀阔斧的改革的话,清朝估计会在老八在位晚年,或者下一代皇帝在位期间会迅速中衰的,不会出现什么康熙盛世的,搞不好还有提前亡国的风险。

以上就是宋安之的个人观点,并非就是对的,还望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10

如果雍正没有继位,而是八贤王,清朝的命运会是怎样?

大家好,我是大宋汴梁哥,很高兴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康熙晚年的弊政比如吏治腐败,国库空虚,人事废弛,聪明能干的老八胤禩难道就不知道?很多人通过胤禩的为人处世来断定他不会如同雍正一般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在是太过浅见了。在这里,有个基本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首先掌握权力,才能进行新政和改革。康熙不止在一个场合说明朝政存在的状况,皇子们参与政务,对时政的弊端了解不可谓不够深入,对改革新政的认识不可谓不够深刻。如果,手中没有政权,那么所说一切都是枉然。康熙在世说,要寻求一位“坚固可托”的皇子来当皇帝,以保大清永世太平。如果翻开真实的历史,你就会发现,老四胤禛在康熙在世的时候并非是以一“坚固可托”的形象示人的。胤禛早年心性急躁,悠然闲散,是一个备受康熙冷落的皇子。有一些史料可以证明:


一是关于爵位加封事宜。康熙三十七年,三次亲政葛尔丹后,康熙皇帝对皇子们进行爵位加封,老四胤禛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皇八子胤禩以上的皇子都得以加封为贝勒(皇三子以上都已经封王,而老三胤祉只比胤禛大一岁)。有大学士建议对他们都封王,康熙说到:朕对诸阿哥观察良久,四阿哥为人轻率,七阿哥赋性鲁钝,朕意决,你们不要再请奏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老四根本还没有入康熙的法眼。

二是老四胤禛的性格问题。康熙曾对皇子们有评语,对老四胤禛的评语是“喜怒不定”,这件事被记入到皇子们的档案之中,老四胤禛为此十分恼火,在经过十年后,上奏取消该评语,康熙方才应允。但是,从雍正登基后的种种表现来看,他的性格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善,应该是老四胤禛在康熙面前隐瞒了许多性格上的弱点。

三是参与有关政务情况。康熙为了磨练皇子们的行政能力,经常交给皇子们差使。作为第一方阵的老四胤禛,似乎很少被派与差使,在现存的档案文献中,很少看到他参与军国政事的记载,想必老大老三和老八老十四而言,少之又少。现存满文朱批奏折4千多件中,关于老四的单独奏本几乎没有,康熙独批给老四胤禛的谕旨也几乎没有。这些情况表明,康熙实际上是冷落了老四。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四胤禛似乎就是一个松散闲人,他研究佛经,专心诗画。丝毫没有表现出坚固可托的形象。这是不是可以反证所谓老四胤禛继位就可能实现改革新政的论断呢?反观老八胤禩就不同了,他才能卓著,参与了很多军国大政,比如处置索额图,管理朝廷部门等,甚至,老四胤禛的亲弟弟老十四胤禵,在于康熙的沟通中关于大政事务都多得多。另外,在雍正重要谋士戴铎书启中,戴铎给出的夺嫡“三策”中,孝心康熙,搞好皇子们的关系,启用府邸旧人为官等,前两条是彰显孝义和兄弟和睦的,胤禛如何展现坚韧坚固之性格呢?反倒是老十四胤禵,受任抚远大将军王,平定和稳定西藏,展现出他的文治武功和雄才大略。

以上的这些论述,已经远可以否定那些所谓胤禛继位就能大刀阔斧改革和推行新政的论断了。除非是胤禛可以隐瞒欺骗了康熙皇帝,否则,康熙如何将江山交给他这样的人?

那么老八胤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康熙三十七年,胤禩与胤禛同时封为贝勒,而那年,老八胤禩只有17岁,是加封贝勒之中最年轻的皇子。康熙皇帝喜欢外出巡游,而胤禩则多次被指定留守京城,处理政务,在于康熙皇帝的文书交往中,老八胤禩的批奏位于前列。

老八还获得康熙信任的两个重要人物的举荐,一个是康熙的哥哥福全,另一个则是李光地,这两个人对于胤禩的评价和举荐从来没有改变过。康熙四十二年,胤禩只有23岁的时候,福全就主张废黜太子胤礽,立胤禩为储君。更为重要的是,一废太子之后,康熙实习公推太子,胤禩以绝对优势获得朝野诸王大臣的举荐,这次具有民主特色的推荐已经足以说明胤禩在诸王大臣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康熙皇帝虽然对胤禩进行了打击,但是不久又恢复了他的爵位。当时康熙给出了三条理由其实细细一想根本就站不住脚。

如果公推太子都不能满足康熙的意愿,那么还有谁符合康熙所谓“坚固可托”之人呢?老八胤禩虽然号称“八贤王”,但是他才能突出, 声望极高是受到康熙及雍正大力肯定过的。很多人以他太贤,怕得罪人,处事圆滑来断定他就不是一个敢于改革新政的皇帝,这未免有些牵强。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皇权并没有掌握在他的手上,一旦他掌握了皇权,谁又能断定他不会进行改革和推行新政呢?

雍正的新政和改革始于雍正本人吗?

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却被很多人忽视了,我们知道雍正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新政,包括: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军机处的设置,清查亏空,改土归流以及养廉银制度等等。那么,这些改革和新政真的始于雍正登基之后吗?非也。摊丁入亩,是在康熙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这项政策的基石在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后就开始了的,到康熙五十年左右,为了彰显康熙皇帝的仁爱,对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更进一步,到雍正朝时,只是更加规范和明晰。

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项政策连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本是河南田文镜首倡,意在废除士绅阶级的特权,但是请注意,雍正在实现这项政策的时候,目标对准的却是不法士绅,对于那些守法的士绅,雍正是持保护态度的。清朝番库亏空。这项政策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展开,老十三胤祥曾是清查番库的得力战将之一,雍正上台后,只是将清查番库亏空推向深入而已。

设置军机处。最初设置军机处是因为西北战乱的问题,最后演变成皇权集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试问,西北战乱,国库空虚,粮草调度困难,难道胤禩就想不出这样的法子来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对于从政经验十分丰富的胤禩来说,只怕一继位就有可能设置这一机构,只不过可能不叫军机处罢了。改土归流。这是一项民族政策,目的是有效统一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我不相信老八胤禩办不到。

综上,这些改革或者新政并不是始于雍正,有的在康熙早年就已经开始了,有的则是到了雍正那个时代自己就暴露出来了,比如养廉银制度,无非是雍正对这些事务进行了总结,然后进行了推行,再比如清查番库,康熙年间就已经开始,如果拟定了一定的政策,让库银回笼只是快与慢的问题,而绝非是老八为了拉拢人心就放任官员们私借库银不还了,他可以命令官员们分期还款啊。改革或者新政都是依照形势变化而进行的,若是积弊太深,导致皇权受到掣肘,那么,任谁当皇帝也要壮士断腕,铁腕改革了,像老八胤禩这样精干的皇子,难道不懂这点道理?

总结:老八胤禩要是继承皇位,我可以肯定的说,改革和新政肯定是必须要推进的,因为形势所迫。只是手段和方法可能不像雍正那样操切急躁硬着陆,也许就是软着陆了。大清的命运不难猜测,至少不会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