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儿子临死前,为何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两人有何矛盾?:诸葛瞻(227~263)是诸葛亮的唯一的儿子,诸葛亮46岁时喜得贵子。由于诸葛亮一直带兵北伐魏国,不可避
诸葛瞻(227~263)是诸葛亮的唯一的儿子,诸葛亮46岁时喜得贵子。由于诸葛亮一直带兵北伐魏国,不可避免疏于了儿子的教育。
所以历史上的诸葛瞻并没有他父亲显赫的名声和智慧。
诸葛亮能掐会算有识人之能,再者说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知子莫若父”,诸葛亮对儿子的将来早已了然于胸。
他在儿子7岁时,曾写信给哥哥诸葛瑾曰:“(瞻)十分聪明可爱,只怕他过于早熟,将来成不了大器。”讲真诸葛亮果然高明,诸葛瞻确实没成大器。
这也不能全怪诸葛瞻,诸葛亮死时他只有7岁,换言之,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并没有传给他的儿子,反倒传给了他的接班人——姜维了。姜维的名气要远大于诸葛瞻,姜维九伐中原时,当时诸葛瞻在干什么呢?
诸葛亮死后,7岁的诸葛瞻承袭了父亲爵位——武乡侯。17岁时,娶后主刘禅的女儿为妻,官拜都骑尉。次年担任御林军中郎将。
当时蜀汉百姓怀念诸葛亮,把朝廷的成绩都归功于了诸葛瞻,这让诸葛瞻飘飘然不知所以。
在蜀国成都保卫战——绵竹之战时,【景耀六年(623年)】,诸葛瞻带领的京都禁卫军至少在3万人以上,竟阻挡不住邓艾1万人马的进攻。诸葛瞻最后兵败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护卫国土,我有三罪也”。】
姜维(202~264)是诸葛亮的徒弟,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如此看来诸葛亮是姜维的长辈,虽然姜维比诸葛瞻大25岁,但二人应该是平辈,故兄弟相称。
按照常理来说,兄弟之间应该相互帮助,诸葛瞻和姜维之间没有利害冲突,应该和睦相处共保蜀国。
然而在景耀四年(262年)(即诸葛瞻战死前一年)。诸葛瞻和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时,当姜维北伐失败回来后,他和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以致于造成国内疲弊, 于是上表后主刘禅,要求削夺姜维的兵权,但后主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
为何刘禅没理会他们的建议呢?原来刘禅了解内情,姜维执行的是诸葛亮的遗嘱——誓死北伐。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七伐魏国的事情吧。诸葛亮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和曹魏死磕上。难道诸葛亮不懂“劳民伤财和穷兵黩武”的道理吗?非也,诸葛亮比谁都看得清楚,不打仗蜀国死的更快。
▲姜维
原来这是蜀地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蜀国的命运,蜀国山多地少人稀,不容易做大做强,只有不断主动出击侵扰魏国,迟延魏国的发展才是唯一的办法。
换言之,诸葛亮是以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畏精神去战斗,否则蜀国灭亡的更快。
姜维执行的是诸葛亮的战略战策,这一点刘禅比谁都清楚,诸葛瞻可能不明白,因为父亲死时他才7岁,所以才有这种愚蠢的想法。
说实话,假如要惩罚姜维,首先第一个受惩罚的应该是诸葛亮。
诸葛亮六伐中原无寸土之功,没有踏出祁山半步,消耗了蜀国20多年的国力、财力,姜维有罪,诸葛亮难辞其咎。
这也是刘禅对他们的建议置之不理的原因。
姜维的功与过轮不到诸葛瞻说三道四,姜维再不济也没有失去最关键的一战,假如是姜维带着禁卫军阻击邓艾,我估计成都不会很快失陷,刘禅也不会不战而降。(脑补姜、邓斗智的精彩片段)
诸葛瞻在兵力优势,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却错失良机,失去了拯救蜀国的最后机会,诸葛瞻不检讨自己的责任,反而把所有责任推给姜维,难道能制衡姜维就能拯救蜀国吗?(诸葛瞻想和邓艾公平决斗,不自量力的诸葛瞻)
我看未必,我们来看看诸葛瞻在蜀国保卫战的表现吧!
景耀六年(263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率领3000人马,走阴平小路从景谷道(剑阁其中的道路)攻入,诸葛瞻请命前往拒敌,刘禅把守卫成都的精锐部队交给女婿指挥。
诸葛瞻带领着张飞之孙张遵、李恢的侄子李球、黄权之子黄崇等人出发了。
诸葛瞻带领着部队行进到绵阳时,突然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当时尚书郎黄崇多次劝诸葛瞻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把邓艾人马消灭在峡谷之中。
不知道诸葛瞻哪根神经搭错了,他断然拒绝了黄崇的建议,直急得黄崇痛哭不已。这就是人们吹捧他的结果,诸葛瞻养成了自以为是的坏毛病,听不进不同意见。
▲邓艾
当时诸葛瞻心中咋想的我不知道,也许他想和邓艾来个公平交手,不想乘人之危吧!说实话就凭诸葛这点能耐,假如他乘邓艾立足未稳主动出击,邓艾兴许就会被包了“饺子”。
然而,机不可失,时不可再来。诸葛瞻在绵竹摆开阵势等待邓艾,邓艾进入平原后,派儿子邓忠和大将师篡从左右包抄,结果诸葛瞻被二人打得大败,诸葛瞻,张遵等人战死。
亲们看到了吧!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不仅是一个草包,而且是一个好高骛远之人。行军打仗,讲究的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历史上只有春秋战国时宋襄公“半渡不击”,诸葛瞻堪比当年愚蠢而“仁义”的宋襄公。
文/秉烛读春秋
当邓艾带着两万人奇袭阴平,逼近成都的时候,刘禅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军拒守。结果诸葛瞻在绵竹被邓艾打得大败,死前,他说了一句奇怪的话,他说他有三罪,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战不能守国土。
诸葛瞻说的自己犯的这三条罪,第一条和第三条都能理解,只是这第二条,不能制姜维,让人很不能理解。
(姜维)
姜维是一个拥兵自重的人吗?姜维想独立做大吗?显然不是的。别的不说,就把最后关头,姜维手握十万大军,驻扎在剑门关。当时刘禅已经投降了邓艾,如果姜维想做大,想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显然那时候是个绝佳的机会。因为你刘禅已经投降了,我现在要反你,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当刘禅去信让姜维也投降曹魏的时候,姜维尽管一万个不愿意,他依然听从了刘禅的话。
而且,如果姜维想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他投降曹魏以后,就会一心一意地帮曹魏做事,为什么还要撺掇曹营自相残杀,以此制造曹营大乱,从而光复蜀汉呢?
姜维对蜀汉的忠心耿耿,于此可见一斑。
既然姜维那么忠于蜀汉,诸葛瞻却为何要说出那样一句话来呢?
这就要说到诸葛瞻这个人了。
诸葛瞻其实本身就是个没什么水平的人,由于他爹是诸葛亮,因此他从小就备受蜀汉君臣的照顾。那时候,蜀汉朝廷中若是出了一个什么好政策,大家都会说这个政策是诸葛瞻提的建议,根本不会想到有可能是蒋琬、费祎、董永等人的主张。
(诸葛瞻)
因为受到大家这样的照顾,诸葛瞻便对自己的角色定位看得非常不清楚。
诸葛瞻在继承了诸葛亮武乡侯后,被刘禅拜为平尚书事。这在当时的蜀汉,其实只是一个小角色。不过,诸葛瞻并不认为自己是小角色,他认为他的位置和诸葛亮一样重要,要想做诸葛亮曾做过的事情。
诸葛亮曾做过什么事情呢?诸葛亮在蜀国一言九鼎,朝堂上下,军队内外,全部由他一个人说了算。就算诸葛亮大部分时间在外北伐,但是他依然掌控着朝堂。毕竟朝堂上都是他推荐的人。有什么事,他们都会向诸葛亮报告。因此,也相当于由诸葛亮说了算。
诸葛亮能做到那一步,既是刘备去世托孤的时候,给予了他这么崇高的地位,也是他文治武功确实了得,蜀国上下服他。
诸葛瞻所谓的内除黄皓、外制姜维这些事,显然也是希望能像诸葛亮一样,做到朝堂上下由他说了算。但是很显然,他既没有那样的威望,也没有那样的能力,更没有那样的必要。
不但没有必要,诸葛瞻还因此引起了祸乱。
(刘禅)
诸葛瞻曾给刘禅建议,让刘禅把姜维召回来,封为益州刺史,并因此解除姜维的兵权。
如果刘禅听从了诸葛瞻的建议,按照姜维的性格,他肯定是会回来的。那么,姜维回来后,蜀国由谁来带兵抵御魏国呢?显然根本就找不到这样的人。谋略且不说,就是在服众这一块上,蜀国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人。
诸葛瞻一心想要剪除姜维的权力,虽然刘禅没有听他的建议。但是,显然蜀汉也因此大受影响。后来姜维的几次出兵,都因为诸葛瞻的阻止,而出现了后继不足的现象。而最后,姜维为了避祸,为了避免被人所陷害,干脆放马南山屯田,也是这个原因。
由此可见,诸葛瞻临死前说的话,事实上表明了,他本人正是蜀国祸乱的源头。
(参考资料:《三国志》)
诸葛瞻临死前并非后悔没有除掉姜维,只是在绵竹之战前说过一句“于内不能除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的话,觉得有愧后主的厚待,以至敌入国境,致使国家陷入危亡之际。从诸葛瞻的结局来看,他继承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却没有继承其父亲的才能与智慧。姜维是穷兵黩武,但他是贯彻了诸葛亮的北伐方针,这是基本战略,诸葛亮在世也一定会继续这个事业,诸葛瞻曾因姜维北伐失败而上奏刘禅夺其兵权,这个做法很明显是眼红姜维的权力,二人并不存在矛盾。
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三国志.邓艾传》
诸葛瞻自幼聪慧,这也可能是诸葛亮在众人面前抬了抬自己的儿子,他曾写信给诸葛瑾,说自己的儿子八岁的时候就如此聪慧了,害怕太过于早熟,长大后会自负难以成大事。这种家信能被史料记录下来,本来就显得蹊跷,我个人觉得是诸葛亮为自己儿子铺路的做法。诸葛瞻也因其老爹的影响力,娶了公主,一路扶摇直上做了军师将军,又因写得一手好字倍受蜀人喜爱。但这非治国治军之才,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当其受命镇守绵竹之时,并没有表现出诸葛亮口中的智慧。
景耀六年的时候,魏国伐蜀时邓艾走西路,在沓中就与姜维所部发生过大战,很明显如果邓艾南下,必克阴平郡。这个时候的诸葛瞻也许到不了阴平,因为整个伐蜀战争中,蜀国一直都是反应慢半拍,这与魏国长期以吴国为征伐目标有一定关系,全国都没有进入高级战备状态,这个是诸葛瞻无法挽回的。当邓艾偷渡阴平后顺利夺下江由,并随即拿下重镇德阳。此时诸葛瞻军至涪县的时候便停下了,因其北进的前锋军失利,便直接放弃了涪县,退守至绵竹城。这样一来,失去了涪县这一重镇,致使绵竹北面广大平原无险可守,因此一战而败。
反观全局,邓艾从沓中与姜维大战之后,姜维是往南撤的,到阴平时调转兵锋向东夺了桥头重镇,进而据守剑阁要隘。这等于直接截断了诸葛绪的中路军和钟会的西路军的两条进军路线。这样的大好时机下,诸葛瞻如果轻骑驰援江由,沿河据守,恐怕邓艾没那么容易打到绵竹,毕竟此时的邓艾军遇到了“粮运将匮,频于危殆”的危机,最怕的就是战局往后拖。钟会被姜维挡在剑阁以后,进军受阻,故而派田章绕道与西路邓艾汇合攻打江由,这足以见江由的战略地位,孤军守城的马邈无奈投降献城,致使邓艾的西路军长驱直入到涪县,而此时的涪县也被诸葛瞻放弃,轻易陷落敌手。由此可见诸葛瞻的军事才能比其老爹差太多,而姜维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此战打成这样怨不得人家姜维。并且诸葛瞻战败后,姜维不得不放弃剑阁要隘而回援成都,致使全盘崩溃。
“吾内不除黄晧,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由,吾有三罪,何面而返?”——《英雄记》
诸葛瞻在与邓艾大战之前总结了自己的三大罪状,其实就后世看来,前两条真的很自负,黄晧乱政曾致使姜维躲沓中屯田不敢回朝,这样的角色诸葛瞻又能奈何的了么?姜维是连年北伐,但并不是用穷兵黩武就能一句话概括的,姜维北伐一是继承了诸葛亮遗志,二是“益州疲弊”下的图存战略,后世总说蜀国弱小,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但蜀国除了北伐还能选择怎样呢?
其北伐目的也是占据关中以及拢右地区,有点效仿汉朝开国鼻祖刘邦的意思,偏安一隅就是等死,何不一博?再者姜维的北伐并非徒劳无功,据统计下来,姜维的北伐比诸葛亮时期的效果更好一些,其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据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成功的对魏国形成骚扰,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吴国与魏国的东线战争,这是三国鼎立得以延续的关键。
“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司马炎《汉晋春秋》
相比较之下,诸葛瞻的最后一罪没有进守江由反而比较客观公道,但在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认识到一点为时已晚,这是一个高层领导缺乏战略眼光的恶果。其战略眼光的匮乏还表现在曾经与董厥上书弹劾姜维北伐战败一事,当时二人皆任“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此时身为核心领导,对于北伐事业没有支持的态度,反而担心姜维权利过重,因其一次失败便要削其兵权,毫无格局,那么黄晧霍乱朝政,为何不敢发一言?
公证来讲,《华阳国志》中记载了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做官,受到羞辱,故而在其修《三国志》时对于诸葛瞻的记录也许会有失偏颇,诸葛瞻因此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高。姜维最终为蜀国精忠落得“刨腹问胆”的下场,算是鞠躬尽瘁了,而诸葛瞻也是战死城下,继承了父亲的忠肝义胆,二者没有什么矛盾,都是为国家着想,只是政见不同罢了!
很多人都说“虎父无犬子”,但大部分时候这句话只是客套的场面话,一代英才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他不仅难堪大任,甚至可以说蜀汉的灭亡与他有直接的关系。
公元227年,已经46岁的诸葛亮迎来了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在父亲巨大光环的庇护下,诸葛瞻的生活非常优越,各种最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根本不用争取,因此接受了良好诸葛瞻在童年的时候便显得十分聪慧。
诸葛亮看到儿子幼年聪慧早熟,非常担心其成年之后不能有所作为,所以在临终时写下了《诫子书》劝告诸葛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由于诸葛亮对蜀汉的贡献过于辉煌,因此作为蜀汉“最强官二代的”诸葛瞻根本不能淡泊明志。17岁时便娶了公主为妻,并且担任侍中这样的显赫职位。
除了蜀汉朝廷的照顾之外,蜀汉百姓也因为怀念诸葛亮,对诸葛瞻格外吹捧。每当蜀汉朝廷出台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时,百姓们都会奔走相告,说这是武乡侯所提倡的,诸葛瞻也因此名声远扬。
在这种毫无根据的吹捧之中,诸葛瞻逐渐迷失自我,他丝毫不认为自己的才能名不副实,反而认为以自己的能力应该接替诸葛亮的所有工作。但当时的姜维却抢占先机,夺取了“本应属于自己的一切”,于是诸葛瞻对姜维产生了不满。
或许诸葛瞻生活在和平年代,他的仕途会一路顺风的做到朝廷大员,享受普通人一辈子无法享受的荣华富贵。但可惜的是他生活在动荡的三国时期,只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脱颖而出。所以无论诸葛瞻如何排挤姜维,姜维都掌握很大一部分军权。即便是姜维在侯和之战中惨败后,诸葛瞻弹劾姜维穷兵黩武,姜维也只是去了沓中屯田,拥兵北防。
公元263年,在司马昭的策划下,钟会、邓艾、诸葛绪分三路攻蜀。刘禅闻讯后,急忙派廖化增援姜维,姜维最终在剑阁阻挡住了钟会的进攻,逼得钟会意欲退兵。
此时邓艾提出一条奇计——偷渡阴平,经过商议,邓艾带着本部三万兵马出发,越过700余里袅无人烟的险域之后到达江油关,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
危机时刻,蜀汉朝廷派出了诸葛瞻统兵阻挡邓艾。给诸葛瞻打下手的是张飞的孙子张遵、黄权的儿子黄崇、李恢的侄子李球等人。这些官二代与久经沙场的邓艾相比天差地别,根本不懂军事作战。
当时唯一有见解的是黄崇,他认为蜀军并不是邓艾的对手,不能硬碰硬,所以提出了占据险地固守的办法。但诸葛瞻却非常自负,根本不予采纳。
实际上,当时的邓艾孤军深入,粮草供应不济,如果诸葛瞻采纳黄崇的建议,命令蜀军据险固守,邓艾的粮草耗尽之后一定会不战自溃。但很可惜,诸葛瞻过于刚愎自用,导致了蜀汉最后的希望破灭。
经历了几次失败后,诸葛瞻退守绵竹准备和邓艾决一死战。决战前,诸葛瞻悲愤的说:“我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军不能护国土,这是我的三大罪,我没有面目回去[成都]。”最终冲入敌阵战死。
诸葛瞻以死殉国的忠心,以及勇而无畏的血性令人动容。但他名不副实的才能,嫉贤妒能的性格也确实是其人生的一大败笔,尤其是刚愎自用的性格导致了绵竹之战的惨败,这也成为了压倒蜀汉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蜀汉的灭亡与诸葛瞻有直接的关系。
姜维,字伯约,是蜀汉时期的名将。在诸葛亮北伐时投降蜀汉,之后受到重用。
姜维在诸葛亮军中,一步步从奉义将军提升到了中监军征西将军的位置,诸葛亮对其也是礼遇非常。在诸葛亮病逝后,姜维回到成都,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那么诸葛亮看重的将军姜维是因为什么会和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产生矛盾呢?
总的来说都是为了利益和权力,这场争斗实际上就是蜀汉集团内部的分裂与争权夺利。
刘备死后,刘禅开始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既然是发展,就必须要人支持自己,这时他想到了一个极佳的人选,那就是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诸葛瞻迎娶了蜀汉的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这样显赫的门第,刘禅当然要将他争取过来为自己所用。
诸葛瞻并没有像民间所夸耀的那么聪明敏捷,在景耀四年(261),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和董厥一同辅佐政事。他们并没有起到自己的作用,出面干预当时的宦官黄皓弄权的事,反而和朝中其他大臣一样,迁就庇护黄皓。
诸葛瞻在当时是卫将军,但是手中并无军权,所以不过占着一个空职位罢了。
而姜维作为诸葛亮看重倚重的后辈,手中掌握着当时蜀汉大部分的兵权,是手握实权的大将军。刘禅性情软弱,所以在当时其实是主和的,作为刘禅的心腹,诸葛瞻当然为刘禅是鞍,一切听从刘禅。但是姜维却是主战派,主张北定收复中原。
景耀五年(262),姜维北伐败回,这给了诸葛瞻和董厥一个罢免姜维的大好机会。
于是诸葛瞻与董厥上表给刘禅,上书说正是因为姜维好战无功,才致使国内经济贫弱,兵力不足,百姓无法安定生活,要求处罚姜维,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罢免姜维的兵权,这份表据说被当时的蜀汉的长老们保存了下来。
虽然刘禅也很想罢免姜维的兵权,但当时的政治和战争形势却不允许刘禅这样做。当时的战争正处在白热化状态,朝中又没有其他人可以用来带兵打仗,只有姜维的军事能力最为出众,于是这件事就被搁置了下来。
景耀六年(263)的冬天,诸葛瞻也迎来了可以立功并证明他军事才能的机会。魏国的征西将军带领将士们从景谷道处攻入。紧急情况下,诸葛瞻带领张飞的孙子张遵,黄权的儿子黄崇等前去应敌。但事实证明,诸葛瞻并没有遗传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天赋,诸葛瞻在带兵时盘桓不前,又犹疑不决,狂妄自大,不采用黄崇的建议,因此错失良机,蜀军大败。诸葛瞻也战死军中。当时姜维假装投降敌将钟会,但实际上是劝说钟会造反,没想到事情败露,他们都被杀害了。
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诸葛瞻决战前悲愤地说:\"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可见诸葛瞻对姜维和黄皓的痛恨。
但是姜维和诸葛瞻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出发,都是忠君报国之辈,最终也都为国战死。他们两人都为了蜀汉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牺牲自己的性命,在历史上书写了属于他们的荡气回肠的一笔。
论对蜀汉的忠心,诸葛瞻和姜维都无可挑剔;但是论才能,诸葛瞻与姜维相差是在太远了。诸葛亮英明一世,但是诸葛瞻的确是一个庸才。反而是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一手撑起了蜀汉的半边天空。
姜维是蜀汉后期难能可贵的人才,但是姜维一直得不到蜀汉的信任。即便姜维忠心耿耿,即便军权在握,也从来没有进入蜀汉的权力核心。姜维掌握的权力远远没有诸葛亮曾经的权力巨大,但是依然能够支撑蜀汉几十年,实为不易。
反观诸葛瞻,诸葛瞻的品行倒是非常不错的,但是诸葛瞻其他方面的才能实在不敢恭维。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年仅8岁,但是后来,诸葛瞻得到后主刘禅的一手提拔,并做了刘禅的驸马,仕途一路青云直上。
在诸葛瞻35岁的时候,就已经当上了卫将军,和董厥共掌朝政,地位在姜维之上。刘禅在安排朝廷布局的时候,董厥和诸葛瞻在实际上是共事丞相之位,其中董厥主内,诸葛瞻主外。在这个时候,姜维名义上是应该归诸葛瞻节制的。
但是,姜维戎马几十年,军中大多数将帅都听从姜维号令,诸葛瞻在实际上根本管不了姜维。而诸葛瞻在成都,姜维常驻汉中,实际上也加深了两人的隔阂。而姜维数次北伐中原,又直接消耗了蜀汉的国力,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
因此,诸葛瞻才会义无反顾地反对姜维,为此联络董厥一起上书刘禅,试图完全剥夺姜维的兵权。在诸葛瞻的紧逼之下,姜维被迫率军至沓中屯田,以避灾难。这个举动,最终却给了曹魏大将邓艾、钟会可乘之机。
公元263年,魏将邓艾、钟会率18万大军伐蜀。由于姜维主力远在沓中,蜀汉门户洞开,魏军得以长驱直入。此后,虽然姜维回师拖出了钟会,但是邓艾还是偷渡了阴平,进入了绵竹。而绵竹与成都近在咫尺,这个时候,蜀汉的灭亡已经为时不远了。
邓艾南下以后,诸葛瞻率蜀汉精锐羽林军前往绵竹拒敌,但是很快失败,诸葛瞻壮烈殉国。
不过,姜维沓中屯田过失虽然巨大,但是蜀汉还没有达到非亡不可的程度。如果诸葛瞻能够守住绵竹,或者诸葛瞻能够打败邓艾,那么在姜维已经牵制了钟会的情况下,钟会的进攻也不大可能完全成功,蜀汉还有希望,而且还有很大的希望。
可是,诸葛瞻仅凭冲冠之勇,带领蜀汉最精锐的羽林军,居然打不过邓艾的疲惫之师,这本身其实就是一个问题了。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姜维的矛盾,并非出自个人恩怨,而是对其穷兵黩武政治的不满。当时在蜀国,包括诸葛瞻在内的许多蜀国军政人物,都对姜维年年发动北伐、劳民伤财持反对意见,所以后来他发出“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的感叹。但是我们要明白,姜维就算有过错,与黄皓也不是同一性质的。
在蒋琬、费祎当权时期,蜀国一改诸葛亮积极进取的政策,趋于保守。姜维是少数坚定主战的将领,主张以武力夺取陇西。费祎不认同姜维穷兵黩武的军事冒险计划,有心压制,每次姜维请战,他拨给的士卒不超过一万人。
公元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姜维成为蜀国军政一把手,从此,蜀国几乎年年对外用兵。是年,姜维以数万大军攻狄道,无功而返。
公元254年,狄道县令李简投降蜀汉,姜维再次出兵陇西,包围襄武城,击破并斩杀敌将徐质,魏军仓惶败退。不过,史料还有另一种说法,却是魏将徐质斩杀蜀将荡寇将军张嶷,蜀军败走。
公元255年,姜维领着数万兵马,抵达桴罕,兵锋再指狄道。在洮西之战中,姜维大破魏军,杀敌万余,取得大捷。然而在攻打狄道城时失利,无功而返。
公元256年,姜维兵出祁山,遭到魏将邓艾的反击,伤亡惨重。《资治通鉴》记:“士卒星散,死者甚众。”国内对姜维的不满情绪也与日俱增,“蜀人由是怨维”。
公元257年,姜维又率领数万人马,奔袭秦川。魏征西将军司马望与安西将军邓艾祭出乌龟战术,只守不攻。双方陷入僵持局面,相持几个月后,姜维无法取得进展,遂于公元258年初撤军而去。
从姜维上台后,连续六年时间,连连主动出击,多数无功而返。就算取得得洮西大捷,对蜀国亦无大利。蜀国本是弱国,频繁战争令劳民伤财,故而此战略被斥为穷兵黩武。
在蜀国内部,反对姜维北伐战略的大有人在。
首先反对的人是征西大将军张翼,他在朝廷上与姜维展开舌战,认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不过,拍板权终究在姜维手中,他不听张翼意见,坚持出击。在姜维取得洮西大捷后,张翼又认为应该见好就收,否则将反胜为败。姜维不听,后来攻打狄道果然遭到失利。
公元256年北伐失利后,不仅是将领们反对北伐,连百姓都怨声载道。国内对姜维的不满情绪也与日俱增,“蜀人由是怨维”。时任蜀国中散大夫的谯周写了一篇《仇国论》,批评姜维的军事冒险主义。认为“民之疲劳则骚乱之兆生”,“如遂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
当时诸葛瞻被任命为卫将军,录尚书事,就是负责内政,他对姜维的穷兵黩武也是持反对意见。时任右车骑将军的廖化私下里说:“穷兵黩武一定会把自己烧死的,这就是姜维的写照。智谋不如敌人,兵力也不如敌人,却没完没了地用兵,国家何以自存呢?”
由此可见,姜维的北伐战略,是不得人心的。
公元262年,姜维又一次出兵北伐,进攻洮阳。魏征西将军的邓艾率部反击,大破蜀军。姜维退守沓中。
尽管姜维频频发动战争,对魏国却没形成致命的打击。不过,司马昭对姜维的流寇战术十分头疼。这时有个名叫路遗的骑士自告奋勇,情愿潜入沓中,伺机刺杀姜维。从事中郎荀勗反对说:“明公主宰天下命运,理应挥动正义的权杖讨伐不归顺者,何必采用刺杀这种下三滥手段呢?”
司马昭认为魏国军事力量远远强于蜀国,却一直居于防御地位,成倒悬之局,应该要反客为主,转守为攻,讨伐蜀汉。
司马昭从三个方面分析伐蜀势在必行:其一,魏国自平定诸葛诞叛乱,经过几年休整,元气已经恢复到全盛时期的水平;其二,欲消灭东吴,势必要先消灭地处上游的蜀国,便可沿长江而下,水陆齐进,直捣吴都;其三,蜀国总兵力只有九万,驻守首都及其他军事基地的部队有四万人,能机动作战的人数只有五万人。这五万机动部队,主要由姜维统领,驻扎在沓中。只要把姜维的部队困在沓中,魏军主力部队从东部乘虚而入,直指骆谷,奔袭汉中。只要汉中失守,暗弱的刘禅必定六神无主,百姓也将陷入恐慌之中,到时必可一举灭掉蜀国。
在此之前,姜维之所以屡屡北伐,魏国采取守势,主要是魏国连续爆发几起内战,无法集中精力对付蜀国。如今司马昭已经平定内乱,可以腾出手来进攻蜀国。可以说,姜维的北伐,是司马昭决定发动灭蜀之战的主要原因。
当诸葛瞻的军队作为蜀军最后一道防线被邓艾击破后,诸葛瞻知道蜀国大势去矣,他在临死之前,对姜维咬牙切齿,正是因为认为蜀国灭亡的罪魁祸首就是姜维。
诸葛亮老来得子,46岁时有了一个儿子叫诸葛瞻。姜维则是诸葛亮的学生。姜维和诸葛瞻两个人之间都有矛盾,矛盾可大可小,但是也不至于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据历史记载,诸葛瞻死前说: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反?
黄皓用的是”除“,姜维则用的”制。对黄皓是恨的牙痒痒,而对姜维仅仅只是想要制约住。那姜维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之间到底有什么矛盾呢?
矛盾一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一直是处于休养生息的状态,由蒋琬、董允、费祎三人掌权。而这个时候诸葛瞻才8岁,他受到蜀汉的政治影响,也想把蜀汉整治的井井有条。后来到姜维掌权的时候,姜维主张主动出师北伐。诸葛瞻掌内政,姜维掌兵权。两个人就有了分歧。但是从姜维的”九伐中原“来看,还是姜维厉害一点。也就是姜维一次次的北伐,让诸葛瞻想趁早拿掉姜维的兵权,诸葛瞻才和奸臣合作。
矛盾二
这一点就很简单了,因为姜维得到了诸葛亮的真传,而诸葛瞻作为儿子什么都没得到。
所以诸葛瞻心生嫉妒,嫉妒姜维。
诸葛瞻说的原话是『外不能制姜维』,所谓『制』按照字义,无非是限定、约束、管束,顶了天稍带强力,但和『除去』尚有很大的距离。
诸葛瞻对姜维有过的一次实质性的攻击是在景耀五年(262)姜维北伐败回(“为邓艾所破,还住杳中”)之时,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蜀汉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夺去他的兵权。还是这句话,这和『除去』尚有很大的距离。
不过,对姜维来说,削去兵权而任行政官吏,仿佛苍龙拶角,猛虎拔牙,既不能实现平生抱负,后续的人身安全可能也没有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诸葛瞻的所谓『制』真的实现,对姜维杀伤力是很大的。
从247年到262年,姜维在15年中共有9次伐魏,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九伐中原”,具体的得失与否固然可以商榷,但景耀五年(262)的时候,奸宦黄皓与右大将军阎宇合谋,“阴欲废(姜)维树(阎)宇”,诸葛瞻和董厥等人实际上是和黄皓配合,理由虽然冠冕,实际也有些不怎么光彩。
诸葛瞻最后以身殉国,不愧乃父,但是可能因为从小生活在诸葛亮的光环里,『美声溢誉,有过其实』,水平有欠缺的地方。以他和姜维的关系论,也许他在政见上更加认同蒋琬、费祎而不认同姜维,可是在两人去世之后在客观上和黄皓联手对付姜维,如果不是有私心,至少也是昧于大局的不智,不免让人惋惜。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蒋宛和费祎先后继任大将军主持蜀汉国政,两人执政十九年,蜀汉没有进行过北伐。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遇刺身亡,同年姜维开始主持第一次北伐。延熙十九年春(256年)姜维以都督内外军事加授大将军衔,开始全面掌握蜀汉军权。
姜维北伐,从253年到262年9年时间共进行了九次北伐,一年一次高频率的北伐无疑对本来就国力有限的蜀汉是个巨大而沉重的负担,而且九次北伐仅大胜两次,其余北伐要么徒劳无功相持不下,要么小胜或大败,年年北伐年年消耗蜀汉本来就有限的力量,此举招致蜀汉朝廷上下同声怨气,反对北伐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姜维处于风口浪尖,骑虎难下。
而其中反对北伐最坚决,批评之声最严厉的,又属宦官黄皓、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镇南大将军张翼,黄皓与曹魏暗通交连,反对北伐乃出自私心,而张翼更是公开在朝堂对姜维呛声反对北伐,据《三国志 张翼传》记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维不听,将翼等行,进翼位镇南大将军。至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最初是支持姜维北伐的,但北伐迟迟未有多少的收获却徒耗国力,诸葛瞻于是又转而反对北伐。
蜀汉景耀五年(262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为邓艾所击退,败归成都。诸葛瞻与辅国大将军董厥等人联名向后主上书,谓姜维好战无功,连连北伐致使国内疲弊,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时宦官黄皓弄权,更想废掉姜维而培植右将军阎宇。姜维请求将黄皓斩杀,但刘禅不肯,姜维恐黄皓加害于他,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种麦以避祸。
诸葛瞻对姜维年年北伐虽然颇有怨言,但姜维是诸葛亮亲定的北伐接班人,更何况姜维当时位高权重,都督内外军事加授大将军衔,是蜀汉实权第一人,而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分权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一个主政务,一个掌兵权,两人官秩相当,诸葛瞻还没有能力除掉姜维,而且二人素无嫌隙,仅仅是政见不同,诸葛瞻还没有到要杀姜维这种仇恨地步。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