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亚历山大东征到达的最东边也不过是到了印度河的上流,如果亚力山大可以继续东征,向当时中国进发的话,他将大约在公元前325年到达中国。

如果亚力山大能活着到达中国的话,那么他要面对的,就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的秦国国君是秦惠文王,就是秦孝公的儿子,车裂商鞅的那位秦王。



亚力山大灭亡波斯帝国继续东进时,只带了3万军队,就算亚力山大沿途没有任何损耗,也没有瘟疫疾病的困扰,也没有后勤被给的担忧,也不会被中国周边的蛮族打击,能够顺利到达秦国西部边境的话,那么等待亚历山大的会是已经经历过30多年变法的秦国和秦惠文王。

当时中原的情况是秦惠文王已经继位秦王13年,刚刚打败魏国,将秦国的领土拓展魏国的河西地区,并且在河东建立了前进的桥头堡。北方的赵国,年仅16岁的赵武灵王刚刚即位为赵王,战国七雄正频繁的展开外交及军事活动,进行合纵连横。



3万马其顿士兵在亚力山在的领导下,来到了秦国西部边境,与秦军对峙,3万人对于秦国来说,不过是其全国军队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已,人数虽少,但是亚力山大是一位雄心壮志的统帅,而且其手下的马其顿方阵几乎在当时是战无不胜的,如果与秦军对战会如何呢?

先了解一下马其顿方阵究竟是什么?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联合阵法,主要由重装步兵、轻装步兵、骑兵和辅助兵组成,由4096人组成一个初级方阵,每个初级方阵配备不同的兵种,四个初级方阵组成一个方阵联盟,如果亚力山大带来的3万人的话,刚好可以组成一个方阵联盟。

重装步兵的主要武器就是近4米长的长矛,一手执盾,一手执矛,还配备匕首等短兵器,轻装步兵主要辅助重步军作战,配的长矛短些,骑兵是轻骑兵,如果方阵的重装步军挡住了敌军,轻骑兵往往是隐藏的秘密武器,由轻骑兵突入敌阵攻击,轻骑兵还有保护方阵侧翼和后方的作用,辅助兵有弓箭手,长矛兵,等其它一些兵种,由于数量少,不是太重要。



马其顿方阵的优势是正面攻击能力强大,近4米长的长矛,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是很难突破方阵的,而且方阵一旦发动,绝无退后,马其顿人的纪律性相当强,在正面强攻时,马其顿方阵几乎战无不胜,至少在欧洲和中亚没有遇到对手。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劣势,一是机动性差,重装步兵由于武器很长,非常不灵活,如果敌军从侧翼或后方攻击打步兵,那些重装步兵几乎没有还手能力,主要是骑兵在护卫。



二是马其顿方阵受地形的影响很大,马其顿人必须结成阵型,才能发挥强大的攻击力,也就是说在平原及宽敞的地方,方阵能发挥作用,如果遇到山地或无法结阵的地形,马其顿方阵就无法发挥阵法优势,只能单打独斗了。

秦军的优势也有很多:

1、主场作战;

马其顿人远道而来,而且只有3万人,杀一个少一个,秦军不同了,秦军是主场作战,背面就是强大的秦国及各种补给,就是耗也能耗死马其顿人。



2、兵种优势;

秦军在当时的兵种已经强于马其顿人,秦军有战车兵,由2~4匹马接着战车,每个战车配3个士兵,一人驾车,一人射箭,一人手持长矛,战车兵可是骑兵的克星,马其顿人还是轻骑兵,简直要被屠杀。

秦军还是弩兵,射程远超弓箭,马其顿人没有射这么远的武器,两军对战的话,秦军的弩射死了马其顿人,他们也只能看着,毫无办法。



都知道马其顿的长矛长,其实秦军有更长的长矛,长度有7米长,比马其顿的长了3米;都知道马其顿有方阵,其实秦军也有方阵,秦军方阵就是手持7米长的秦军重步兵组成方阵,一寸长一寸优势,就算是正面对抗,秦军的长矛插死了马其顿人,马其顿人连秦军的影子都够不到,想像一下,这不是战争,是屠杀。

3、谋略优势;



华夏几千年文明,中国古代军队打仗,单纯拼蛮力的情况极少,大多数战争都是配合形势和谋略,这马其顿人到中国来,要是不被耍得团团转,我都不相信了。

随便来几个谋略,亚历山大能识破吗?古代欧洲打仗大多数都是拼蛮力,比勇猛,只要稍微用一点谋略,那就是捧上天的人物,比如汉尼拔、亚力山大等人,到中国来,估计三流谋士也排不上。



如果真打起来,秦军无论是从正面战场拼杀,还是利用地形攻击,或者是利用谋略击破马其顿,都是毫无悬念的,基本上一边倒的屠杀。

正面战场打的话,秦军也组成方阵,以7米长的长矛阵配合强弩阵及战车兵,直接硬碰硬正面冲锋,到了弩阵射程时,先是强弩万发,先让马其顿人脱一层皮,死去一部分,冲到阵前,再用7米长的长矛戳死马其顿人,最后利用战车兵全力冲击马其顿方阵,然后就是秦军抢人头,屠杀马其顿人,亚力山大以下无一幸存,全部被杀。



如果秦军利用地形让马其顿方阵布不成阵,再发动攻击,先是箭雨,再是步兵冲锋,马其顿人展不开阵型,长矛就无用,就得用短兵器来秦军拼杀,匕首怎么能和秦军士兵对抗,又是屠杀的份,马其顿人全军覆没。

如果秦军采用谋略的话,采用侧翼攻击,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假装从正面进攻的样子,布置佯动,先用战车兵从两侧或背后冲击对方的轻骑兵,接着接着弓箭手和弩兵出动,万箭齐发,最后是步兵冲锋,绕到两侧,开始屠杀,马其顿人全军覆没。



完全就不是对待的战争,亚力山大领导的马其顿方阵,到了中国的话,只有被屠杀的份,就连亚力山大一世英明,也要丢在中国了,要不被俘虏,要不被屠杀,没有逃走的可能性。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我认为亚历山大如果当初到了中国他的结局会更惨,亚历山大虽然横扫欧亚无敌手,那是因为他没有碰到中国的战国七雄,一旦亚历山大进攻中国,那就是一场世纪大战,这场大战失败中一定是亚历山大。

为什么横扫欧亚的亚历山大一定会在中国战场失败呢,我进行如下分析。


马其顿方阵的优势

第一、亚历山大横扫欧亚的法宝是马其顿方阵,这个方阵是由9000名步兵组成,这些士兵日常经过严格训练,然后在加上有严格纪律,在加上方阵本身有着不错的机动性,可以说进可攻退可守。

第二、亚历山大方阵的核心是重装步兵,这些步兵披着青铜头盔,胸铠和护腿,手执护盾,利剑和长矛。这些长矛有四米左右,由于长矛较长的长度他们很利于防守,还有就是军队前进的时候基本上杜绝了士兵后退的可能性。

马其顿防线的弱势

第一、马其顿防线强大正面防线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几个国家可以穿透这样的防线,他的弱点就在他的两翼,亚历山大在左右两翼布置了骑兵和轻装步兵,这些人就负责保护马其顿阵型的两翼从而保证军队不会轻易给击败,并且也十分适合部队强行进攻。

第二、马其顿防线的弱点就是不可以要他有个可以发挥他长处的战场,只要攻打其两翼和背面就可以顺利破了马其顿防线,罗马人就是利用马其顿防线弱点给了他致命一击。

马其顿防线的优势在于他的地势

我们知道马其顿方阵的需要多个兵种互相配合才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需要这种配合就必须要有较为广阔的地形这样才可以发挥出他们的优势,一旦失去了地形优势就不会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就会在战场上任由敌人残杀,这种需要多兵种配合的阵型缺少了地形上的优势他们的弱点就会完全展示在敌人面前,他们优势就不会存在。

如果亚历山大军队跟中国交战,那个时候战国七雄有机会击败他们吗?我们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兵力优势:

我们先来看军队如果东征第一个遇到国家就是秦国,那个时候秦国的领土虽然没有比亚历山大帝国大,但是秦国人口很多,可以组织百万大军对抗远道而来十分疲惫亚历山大军队,还有那个时候不仅秦国拥有强大兵员各诸侯国的兵马都远远超过亚历山大帝国,可以说亚历山大帝国在军备上完全不是秦国的对手。

众多良将: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秦军和各战国国家都拥有不少良将,这些人那个不威名赫赫,马其顿仅有个知名战将亚历山大,可以武将上面的对战马其顿没有优势。

先进战术优势:

还有就是中国拥有先进的战术思想,亚历山大只有马其顿方阵,中国由于经过长期各国混战已经有了很优秀的战术思想,并且可以做到根据不同战场做出不一样的阵型,中国军队的灵活多变完全可以保证他在对战马其顿方阵的时候有优势。

武器上的优势:

我们来看看战国最强秦军,他们拥有强大的步兵弓弩,他们最强大武器就是弓弩兵,密集的箭雨是秦军优势,这种优势就成为亚历山大马其顿方阵的噩梦,秦军的弓弩兵以及骑兵肯定超过对手,马其顿方阵的优势在于战甲,马其顿方阵的骑兵和步兵只有皮甲护身,我们知道只要击败他们的两翼基本注定亚历山大马其顿方阵失败,这个时候虽然秦军用的是青铜,但是早期青铜的强度可以优于铁兵器,因此亚历山大马其顿方阵不一定优于秦军。

中国人在遇到外敌侵略,一致对外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中国一旦受到外敌侵略,各方势力是有可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个时候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方阵假如获得了一时的胜利,但是战国的各个国家就完全和他们进行作战,亚历山大马其顿方阵最终的结果就是全军覆没。

还有就是中国本土对战,对战远道而来的亚历山大马其顿方阵一切都是优势,一切的一切只能注定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必败。

3

亚历山大如果没有走错路,直接杀进当时的中国,当时的中国能抵挡住马其顿方阵吗?

只是毋容置疑的,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肯定不是当时中国的对手!不信你看!

亚历山大大帝,是马其顿第三代国王,出生于公元前356年7月20日,于公元前323年6月中在巴比伦病逝,享年33岁,算得上是英年早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16岁就开始在其父出征时统领马其顿国,20岁时他父亲腓力二世去世,亚历山大通过减少税收等手段获得了民众和军队的支持,登上王位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带着国库内仅有的30天补给,统领着他父亲留给他的的40000精锐步军和5000骑兵,出征小亚细亚,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凭借他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精神,还有马其顿步兵的精锐,一举赢得了胜利,而马其顿方阵也在此战过后而闻名世界。

此次胜利让他对自己的军队充满了信心,开始发兵进攻强大的波斯帝国,期间又迫降了埃及,在阿贝拉的会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波斯的100万大军,开始了对波斯的征服。在征服波斯帝国后,本可以回国修整的亚历山大,不顾士兵的厌战情绪,继续对印度发起了远征,并在海达斯佩斯河会战中俘虏了印度国王,建立起了马其顿控制的傀儡政府。到此,亚历山大的东征结束,开始返回马其顿。

那么,我们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了,假如亚历山大没有率军返回,而是继续选择东征。

首先,亚历山大大帝应该不会蠢到去选择从帕米尔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脉翻过来到达中国的,再说当时也没有那种条件,那就只能选择走古代丝绸之路了。期间要克服各种严寒天气,翻山越岭,走戈壁过大河,还要打败路途上的义渠、郁郅、乌氏、朐衍、彭卢,林胡等小国,预计要2年左右才能到达中国边境,按方位来讲,跟亚历山大军队第一个接战的应该是当时的秦国。

秦国VS马其顿

当时的中国处在春秋战国中后期,秦国已经开始商鞅变革20多年,国力空前强大,正在派人攻打魏国,总兵力应该在100万左右。而亚历山大,劳师远征,能带来多少军队?我们就算他随他发家的4万精锐步兵和5000骑兵都还在,加上他俘虏的七七八八的再凑个10万卜从军,那么他就是要凭这些人发起有对秦国的进攻?有胜算吗?

再来看下他们的武器装备。

马其顿能得以百战百胜,主要是依靠亚历山大的老子--腓力二世发明的马其顿方阵和亚历山大的军事才能。马其顿方阵:一个方阵有256名士兵,横向有16人,纵深有16行,后来加长的横向的面积,纵深减至8行。每个士兵执6米长矛,圆形盾牌绑在左臂上。开战时,听着号角同时前进,每一行斗都有自己独特的长矛区域。两翼派骑兵保护,弓箭手在方阵后面,形成远近攻击、防御于一体的“马其顿方阵”。

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那是一个群雄割据,战乱纷纷,睡觉都想着打仗的年代,而秦军在商鞅变革后,国力变得空前的强大,有了钱,那军械器具自然是不缺的,惯用的长矛、戈、剑暂且不说,那战车这种冲阵利器,肯定可以大量装备,哪无敌天下的秦国箭阵想必也不会缺少了箭枝。加上秦军步军那也不是吃素的,历来以悍不畏死、耐苦战而闻名天下,连当时的魏国武卒(重装步兵)都不是对手。

那么开战时,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正面开过来,首先面对的是秦军箭阵,有效射程达到220米的弩箭,30秒可以发射一轮,那从冲锋到两军接战,马其顿方阵要承受4轮弩箭攻击,没冲过来就就承受了大损伤,接下来在正面就要面对秦军战车的冲击了。两翼更是危险,只要秦军调集骑兵,有1万就够了,3000牵制左翼骑兵,7000攻其右翼,一旦侧翼被破,马其顿方阵就算是废了,根本转不了身。而且在扛过方阵的第一轮攻击以后,近身近战,他们的长兵器也无用武之地,只能被屠杀的命。两军对战,马其顿根本没什么胜算,加上劳师远征,补给困难,首战失败的情况下,基本就是灭亡的后果,别无他选。

综上所述,亚历山大如果杀进中国,那就是被吊打的命。即使在平原对战中赢了秦军,那他们接下来面对的还有魏、齐、韩、燕、楚赵六国,每国都有几十万军队,都是能征善战的,加上这个时代各种名将、思想家、谋略家一大堆,怎么仅仅限于正面交战?各种阴谋、阳谋的,保准你应接不暇,没开战你都倒下一半了。我国还有大量的城池、长城保护,打不过可以暂时回城休整,话说那时候的欧洲士兵能攻城吗?

所以说,亚历山大时期的马其顿对中国根本构不成威胁。而且,我认为,我中华民族在明朝覆灭以前都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家!清朝入关以后才开始衰落的。

4

若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长矛方阵进入中国,会遇到秦王赢驷、以及商鞅变法打造的虎狼之师。亚历山大和赢驷同岁,都是公元前356年出生。

他们在战场上发生碰撞,结果会如何呢?咱们来看一下。

且说

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印度之后继续向东。最终到达中国并征服了秦北边的义渠,又把目光投向中原。(义渠是个强大国,公元前272年才被秦军灭掉。)

公元前321年秋,亚历山大集结5万步兵、1万伙伴骑兵,以及其它特种部队、运辎重的后勤部队,信心满满的准备先打秦国。

然而亚历山大还没有出发,秦军已经主动杀到了义渠草原。于是两军在草原上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34岁的亚历山大一如既往的自信和冷静:

“据各种情况来看,秦军步兵12 万,骑兵3万……他们兵力3倍于我们,与以往的恶战相比,实在不算什么,此战我们一定能打胜。

根据秦军的战例来看,凶悍的秦军喜欢野战厮 杀。所以,我们的打法是引诱他们攻击我们的方阵,待其疲劳时我们再进攻。”

同时秦营中,同样34岁的秦惠文王赢驷,对司马错、樗里疾、张仪说:

“大秦的强敌义渠被西方人一战而打败之时,寡人就开始筹划此战了,决不容此等强敌坐大,必然要灭掉他们而后快。

此战由樗里疾为主帅、司马错为副将伐谋、伐战,张仪伐交。至于本王,就什么都不做了。”

对峙

双方大军对峙已经一个多月了,秦军只是深沟高垒,丝毫没有发起进攻的意思。

张仪忍不住了,进入大营问赢驷:

“大王,应我们邀请,来观战的六国使者已经来到半月多了。他们见我们固守,皆嘲笑秦人畏异族如虎……”

樗里疾替赢驷回答:

“相国大人莫急!

据侦察,此敌布阵严密、进退有度,战法凶悍,故能远征万里而到华夏。

以我等猜度,此异族亦是开化之人,且颇知兵事。然而其嗜好结阵有如春秋之人,不知现今兵法变化之妙。

哈哈,相国大人无须忧虑。

此战,必使异族知我华夏兵法之妙!”

开战

亚历山大在大营内问义渠人:

“你们说秦王好战,秦军为何却这么久都不出战呢?”

义渠人:“必然是其国内有事,很可能是东方六国来打秦国,秦王才不敢出战的。”

突然,探子闯进来:

“大王,秦军已经撤了。

前几日,秦军已经瞒着我们偷偷撤退了。今日由秦王亲自断后,带着最后2000人的骑兵部队出营撤退时,才被我们发现了。”

亚历山大听后,仰头大笑:

“狡猾的对手啊,撤退都做得如此隐蔽。但是既然被我发现了,你还能逃掉吗?

传令,让我的伙伴骑兵立即集合,追杀敌人。”

中计

亚历山大的一万伙伴骑兵部队,一如既往的高效率、执行力强,风驰电掣般追向秦军。

不久,亚历山大就发现了秦人骑兵的踪迹,于是更加奋勇向前、急追不舍。

亚历山大尾随秦军马队进入一个险峻的峡谷,眼看就要追上敌人了。却发现秦军拐过一个山坳,便失去了踪迹。

峡谷上方,一个隐蔽又视野开阔的地方。樗里疾对赢驷说:

“大王,敌人已全部进入峡谷。”

赢驷点点头,轻声道:“那就开始吧!”

随着樗里疾射出一支响箭,峡谷的两头首先落下木头和石块,堵死了出口和入口。接着,峡谷两边的山上竖起来无数黑色的旗帜,石头、利箭如雨点般落下。

英勇无畏的亚历山大首先弃马,持剑冲向山峰,想要夺取秦军阵地以获出路。然而还没到半山腰就被一块巨大的滚石击中,整个人落到了谷底,躺在地上生死不知。

接着又有几支乱箭,落到了亚历山大身上。秦箭特有的椭圆箭头穿破衣甲,深深的插入压力山大的身体,彻底夺取了他的生命……

亚历山大盛名赫赫的伙伴骑兵部队,除了极少特意留下的降兵,其余的尽被杀死了。

大战结束

亚历山大留守大营的步兵部队,终于等到了亚历山大的一名伙伴骑兵来传命令。(哈哈,这个伙伴骑兵已经投降了秦军。)

亚历山大命令,由这个亲兵做向导,让步兵部队前去追击秦军。

这支倒霉的步兵部队放弃了草原上平坦的有利地形,进入山峰重叠、灌木丛生的狭窄地带。这里,就是秦军预设的战场。

秦军见敌人进入预设之处,就发起了进攻。

筋疲力尽的亚历山大步兵部队,首先遭遇了好几轮秦军箭雨的覆盖。马其顿人的盔甲,遮挡不住秦箭,死伤惨重。

箭雨刚停,手持长剑的秦军骑兵首先冲锋,把马其顿人冲得七零八落。接着,秦军步兵部队满山遍野而来。

混战中,亚历山大部队的长矛全无用处,赶紧弃矛拔剑,缺发现佩剑比秦剑短了不少。自己还没有砍到秦军,就被秦剑砍瓜切菜一般屠杀……

终于,大战结束了。只有极少数人的西方人因为要被审讯而活命,其余的不是死于战场上就是死于屠杀。

结局

战争结束后,秦人对俘虏进行了审讯。

在审讯的过程中,秦人越来越震惊:

“什么?波斯帝国……希腊……

还有埃及、印度……这么富有……”

“什么?

你们有逻辑学……几何……”

……

秦国立即派出冒险团队,顺着俘虏说的路线,一路向西而去。

同时,跟随秦军观战六国使者,带着审讯结果写成的沉重书简,分头回国了……

秦国人的消息证明了西方有不止一个的开化世界,个个富庶……

半年后,在秦国咸阳。

在文化界百家的鼓动下,七雄的国王、国君齐聚一堂,最后商定:先搁下无义的内部争斗,联合组织华夏西征军,探索广袤无垠的西方世界。(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5

要分清谁强谁弱,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马其顿方阵,它是一个四方体,几百上千一个团,有人说他们是五万大军,应该是十几个阵型,有骑兵也有长弓!四面合围中有长弓,侧翼有骑兵迂回!很厉害!

再了解一下当时的中国时代,差不多七雄争霸,不管是哪一方兵力都应该远胜五万大军,兵力多但不一定就能胜,如果单打独斗我想没有哪一方能胜马其顿方阵,攻城就另当别论了!古代行军布阵都是一个样的,不会像三国演义那样单挑的,都是集团军式冲锋,谁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军纪严明谁就强,古代战争想赢无外乎两点,碾压式推进,或者异军突防!

如果用电脑做沙盘模拟的话,场景会是十万中国军队,以盾卫前长枪居中弓兵在后,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国可没有骑兵部队,有也是少的可怜!中国军队长枪是三四米,弓弩是五十步左右,以万人为阵型层层推进,古语为三路大军!先锋部队,加左右中三路大军!马其顿方阵以千人为阵型,当然也可几千人,但绝对不会超过五千人,好像三千人是最大的马其顿方阵,也就是说最少十几路小型兵团作战,他们长枪是六七米,长弓射程绝对不在中国方之下!有骑兵上的优势!想想看中国方有没有胜的可能性,会被分隔一路推进,别说我崇洋媚外!中国强军是秦始皇之后,骑兵是汉朝开始!秦军强是装备精良强弓硬弩,连坐式作战!汉骑强是大力军马改良有了马蹬!

换句话说马其顿方阵当时若来中国,那就是1937年的另一个版本!见识有限期望大神指教,以上观点个人见解!

6

公元前336年盛夏,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宴上被人刺杀,由年仅20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是为“亚历山大大帝”。

年轻的亚历山大继位后,立刻展示出其不凡的军事才华。他率军东征西讨,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将国内的叛乱平定,随即将征服者的目光瞄向邈远而神秘的东方。

亚历山大大帝

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公元前356——323年)是世界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征服者与热衷于地理考察的探索家。亚历山大远征亚洲作为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而被永远载入史册,对当时以及后世东西方的思想碰撞、文化交流、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地理学的认知与发展亦因此而受益匪浅。

临危受命

由于父亲突然遇刺,20岁的亚历山大便过早登上王位。年纪轻轻,毫无根基 ,一些达官贵人图谋篡位,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利益团伙阴谋刺杀亚历山大,雅典贵族蔑称他为“小孩儿”。但亚历山大自幼胆识过人, 腓力二世在世时就非常喜爱性格坚毅,勇敢无畏的爱儿亚历山大,特聘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当儿子的老师,还亲自教会他演练、指挥闻名遐迩的“马其顿方阵”。亚历山大接受了良好的古希腊文化教育,又在父亲腓力二世的言传身教下得到了很好的军事锻炼,据说他12岁时就能徒手驯服烈马,16岁时已是全军统帅,随腓力二世出征。丰富的阅历以及过人的天赋使他能够在紧急关头保持坚强的信念,临危不惧,有勇有谋。面对政敌篡位的图谋,他先发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欲篡夺王位者和叛乱集团的首脑全部诛灭。然后,他乘势一鼓作气,毅然发兵,在叛离的希腊诸城邦还没来得及联合起来时,将其分割包围,再一一平定,巩固了马其顿在希腊的霸主地位,并且夯实了自己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地位。

东侵波斯,大获全胜

亚历山大平息国内叛乱后,立即开始准备东征强大的波斯帝国(今伊朗)。

公元前334年春季,亚历山大率希腊——马其顿联合大军东伐波斯,彼时,曾经强盛无比的波斯帝国政局不稳,内外交困,已经走向衰弱,屡屡被强悍善战的亚历山大远征军挫败。同年,马其顿大军一举攻克小亚细亚半岛。次年,马其顿——希腊联军攻占叙利亚,在伊苏击溃波斯大军。亚历山大拒绝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议和乞求,乘胜荡平埃及,再回师北上攻击巴比伦(今伊拉克),在秋季将波斯军彻底击灭。公元前330年,古老的波斯帝国覆亡。

灭掉波斯后,希腊——马其顿联军又将西亚、中亚的许多国家、地区征服。

远征印度,先胜后败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3万大军从中亚巴克特里亚出发,经今天的阿富汗开伯尔山口辗转经进入古印度之恒河上游地区。

前326年4月,锡达斯佩斯河(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战役爆发。马其顿联军将波鲁斯王国的2万步、骑兵、3000象军歼灭,逼迫波鲁斯王投降。远征军继续向东行进,抵达西发西斯河流域。在与古印度人“象军”鏖战中,马其顿军团最擅长的“方阵”作战失去了威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远征军出征8年,造成了军中普遍的厌战情绪,加上瘟疫流行,非战斗减员日趋加重,亚历山大无奈,只得停止继续东侵的步伐,于公元前325年返回位于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马其顿新都)。

建立横跨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大帝用近10年的时间,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征服了西亚、中亚诸国以及古埃及,建立起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前334年春,正当亚历山大准备西征,欲征服地中海以西诸国之时,病魔突然夺走了他年仅33岁的生命。亚历山大大帝的生命虽然短促,但却比大多数人都有声有色,也给世界历史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光耀千秋的希腊化时代(前323——前30年)。

假如马其顿联军继续东征,势必与强秦遭遇,秦国虎狼之师能抵挡住横扫欧亚非的马其顿军团吗?

假如当初亚历山大征服古印度,再继续东征,沿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远,经瓦罕走廊进入西域(今新疆),再征服匈奴、大月氏等西域游牧部落,再往东就有可能与虎踞中国西北的秦国遭遇。

公元325年前后,恰值秦惠王嬴驷在位,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早已化茧为蝶、由弱变强,嬴驷接连用兵,秦军北扫义渠(匈奴旁支),西灭巴蜀,东出函谷,南进商於,为秦最终横扫六合、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史料记载,彼时的秦国“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而稽首”。

那么,假如强悍的马其顿军团灭印度后继续东征,在中国西北遭遇到了如狼似虎的秦军,谁的胜算更大一些呢?

众所周知,亚历山大的希腊——马其顿联军战无不胜的利器就是“马其顿方阵” 。这是一个由枪(可投掷)兵和盾牌组成的方阵,攻击与防御的能力极强,尤其善于打阵地战。彼时马其顿联军大约有35000人左右,而秦军自实行“军功制”以来,军事力量已迅速强大起来,拥有十余万精锐之师。秦军作战,步骑结合,配以冲击敌阵的战车,横扫欧、亚、非的“马其顿方阵”或许阻击不了强悍犀利的秦国军团之进攻。“马其顿方阵” 专克骑兵,但对于步兵、骑兵、战车的协同作战,轮番冲锋,再配以强弓硬弩的远程打击,似乎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加上秦将善于谋略,秦军实乃虎狼之师,且打法强悍灵活,看秦军在前408年前后收复被魏国夺取的河西地时的作战特点,基本可以判定,马其顿方阵毫无胜算 。远道而来、人困马乏的三万马其顿联军被以逸待劳、剽悍善战之秦军击溃甚至团灭的可能性极大。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更无法推倒重来。毕竟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所以一切都是揣测,没有实际意义。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

7
这是一个本人与很多人讨论过的问题,但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那些有一定历史常识的人,对此居然还是会有疑问。今天在此再说一次,我的观点很明确。在绝对差距面前,什么阵都是白给,亚历山大泉下有知应该庆幸他走错了路并且死的早,否则,他将面对的可不是压力山大哪么简单。他一世英名必将毁于关中,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可能因此被改写。我们首先从可以动员的士兵数量来做一个对比,毕竟兵仙韩信说过,多多益善嘛!据史料记载,亚历山大军团东征时最大军队数量不超过五万人,而秦国在此前五十年一场失败的战役中,投入了五十万的兵力。在那一战之后的二十多年后,秦国经历了举世闻名的商鞅变法,亚历山大东征之时,变法近三十年的秦国早已从一个随时面临亡国的诸侯弱国,一跃成为虎狼之秦。令山东六国胆寒。如果遇上西边来的带了几万人的亚历山大,秦国可能根本就不会太当回事,就算马其顿方阵有幸展示了他的战斗力,秦国必然能很快组织起超过五十万人的军队,十比一的人数比,不光是数量上的差距,更代表着组织能力的差距,亚历山大,见过这么多军队吗?还打?

我们再谈谈战争经验,秦国是在平王东迁时,因护驾有功被封到关中的,而当时的关中之地,其实已被少数民族占领,可以说秦国从立国之初,就开始无休止的战争,三家分晋以后,进入战国时代,敌人从野蛮人变成了文明人,到亚历山大东征时又已经打了近八十年,实战经验绝不逊色于当时的存在的任何一个国家。

战争理论上,至今闪耀着光芒的《孙子兵法》已问世数百年,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不用我多说。

再论单兵素质,秦锐士都是在商鞅变法改造中武装到思想的,连超级特种兵魏武卒都难以抵挡的虎狼之辈。这些都有明文记载:《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荀子又说: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遇之者,若焦熬投石焉这样的秦国精英士兵,就算不比马其顿步兵强,也没有比他弱的可能。

最后,从装备的角度来讲,中国当时的金属冶炼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优势意味着什么,也不用我多说了吧。

何况亚历山大如果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或者绕道葱岭而来,辎重和后勤必然无法保障,就算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秦军在野战中被被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打败,秦军马上坚壁清野,进入防守状态。用秦军铁骑偶尔骚扰一下亚历山那几乎不可能存在的漫长补给线,等待亚历山大的,恐怕,只能是无尽的后悔。

一切都是这么清晰,无论从人数组织能力战争经验战争理论单兵素质,还是装备后勤的那一个方面来比较,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都没有丝毫优势可言。

而我甚至都懒得提的是,在当时的崤山以东,还有六个与足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亚历山大真的来了,能像义渠王一样在中国历史里留下个名号就算是幸运了。

最后说句题外话。有兴趣的同志可以关注本人正在写的资治通鉴故事会系列文章,与你共同走进历史的深处,探寻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人性。

8

我觉得把假如咱们说亚历山大,当时他没有跟个二愣子一样似的,走错了路的话,选择从海路绕道,而是从另外一处直接进入中国的话,那么他们就是会遇到楚国的。它的强大是当时人们有目共睹的。当初秦国在攻打楚国的时候,硬是出动了六十万的大军,才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的。因此,就亚历山大的那点儿兵力,估计是还不够楚国“塞牙缝”的呢,更不要说攻打当时的秦国了。

从军队的规模上来说,当时的秦国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军事化国家了,个人能力特别的强悍,当时一共可以调集五十万左右的大军,这个数量让人感到绝望,而且仅仅是专门的军队就超过了十万,都是常年打仗的。而亚历山大的队伍仅仅有五万,在这方面就吃了大亏,历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可是哪一次的以少胜多多的一方是精兵强将呢?都是散兵游勇或者是草包的将领,可是秦国可是没有这种状况的。

亚历山大大帝本来是想要来到中原地区的,也就是当时的秦国边境。可是亚历山大大帝因为地图的错误,走错了路。现如今看来这样的事让人啼笑皆非。古代的时候,能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武力装备,天时,地利,人和,军事谋略等等。

秦国的弩在当时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武器比得过,射程远,伤害高。更有优势的一点是,秦军是在本地作战,亚历山大是外来的入侵者。最后孰胜孰败,结果很明显。我们对此可惜的是,因为亚历山大没来,我国少了一个少数民族,少了一大片领土,少了一个征服外族,踏及外域的机会。

9

亚历山大应该庆幸当初走错了路,如若不然,在欧洲横行一时的马其顿方阵,在中国就要折戟了。

为什么中国就一定能克制马其顿方阵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先来看一下优点。

整个队伍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冲向敌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巨大的铁刺猬。每一个冲到马其顿方阵前的士兵都要面对十多根锋利长矛,想要躲开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所以,面对着对方的士兵,以集团进行冲锋的马其顿方阵可以有效地杀伤敌人。

另外,作为方阵的组成者,士兵几乎没有办法开小差后退,因为后面的士兵会推着前面的士兵前进。这就杜绝了士兵产生后退的念头。


然而相较于方阵的优点,其缺点更加明显。

首先,马其顿方阵最大缺点则在两翼

方针的正面和后面,拥有着密如刺猬般的长枪,无论敌人的骑兵和步兵都无法靠近。但是其两翼,则是最大的软肋。

马其顿人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使用了骑兵和轻步兵保护自己的侧翼不受对方士兵的伤害。

但问题是,骑兵和轻步兵擅长的是进攻而不是防守。当敌方能迅速击穿侧翼的骑兵和轻步兵保护时,那么暴露出方阵侧翼就成了对方步兵的活靶子。

而手持长枪的方阵士兵,面对刀剑几乎束手无策。当年罗马人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击溃了强大的马其顿方阵。

其次,马其顿方阵想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能力,需要一个统一广阔且平坦的战场

要知道马其顿方阵并不想很多人想的那样,有十几个人就可以组成,恰恰相反,每一个初级方阵需要4000多人组成。

这样一个庞大的方阵,正面对敌时可以说占尽优势。毕竟作为一个整体进攻的方阵,就如同一个会移动的的堡垒。无论对方何种阵型,正面冲撞,都难以撼动其分毫。这也是亚历山大乐此不疲使用马其顿方阵的缘由所在。

但是如果地形不够给力,不是非常开阔,或者地势起伏,那么在进攻或者追击敌人的时候,方阵就很难维持一个密不透风的整体。而一旦出现缝隙,为敌方的士兵所利用,那么就会出现上述的情况,长枪兵会被对方屠戮殆尽。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处于战国时期的各国是否有能力应对。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征伐不断,各种兵法策略也争相涌现。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的两部兵法,《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就产生于此时。可见,就战争策略而言,拥有着兵法理论指导和长期征战实践的战国列强们,面对马其顿人相对死板的方阵,并无惧意。

再来看一下当时的装备。

弓弩和骑兵当时已经成为战国各国军队的标配。如果大家还记得《英雄》中秦国万箭齐发场面的话,那么马其顿方阵中的盾牌,并不能构成足够的防御面。要知道,这里面并非仅仅是穿透能力薄弱的弓箭,很大一部分是具有强大穿透力的弩机发射的弩箭。

而战国时另一大战争利器——战车,更是马其顿方阵的噩梦。

面对着对方骑兵,战车可以充分发挥其战斗力,所以处于骑兵保护的方阵两翼,很容易在战车的冲击下暴露出来。那么以战车从侧翼冲击方正,那情形不能再酸爽一些了,血肉横飞的场景肯定会一再上演。

另外,战争不仅仅只是军事装备还有人数的比拼,粮草的供应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马其顿士兵千里迢迢来到中国,这个补给线将会有多长?

可能又有人会说蒙古人当时如何如何,那么你去看一下蒙古人如何解决后勤补给的就明白了。马其顿人和骑在马背上的民族相差太大,完全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当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那么等待他们的,很有可能就是做昆仑奴的命运,遇到白起那种狠角色,那就更是一把土埋了……

10

亚历山大应该庆幸当时走错路了,如果他当时选择北上,走后来的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首先会一头撞上匈奴。真不知道他手下四五万步兵,面对全民皆兵、来去如风的匈奴轻骑兵会不会被风筝至死。这还是不考虑他在西域人地两生、补给困难的问题。就算侥幸给他击穿了匈奴的领地,进入中原。他将面对的是完成变法,日益强大的秦国。虎狼之秦是以军功定爵位的,他手下这点残兵败将在老秦人眼里简直是奔跑的军功章,分分钟就得被十万虎狼秦师淹没。有些人动不动就拿马其顿方阵说事,就好像马其顿方阵是天下无敌的战法一样。殊不知这种重步兵方阵对地形要求太高,只有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双方列开阵势对决才能发挥威力。而当时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已经和东方诸国打了四百多年了,早打成老兵油子了,国中名将无数。马其顿方阵或许一开始还能占点便宜,但打法单一死板,碰上个明白人,以偏师诱敌深入,往峡谷绝地里一引,滚木擂石两头一堵,都不用纵火放箭,饿也把亚历山大饿死了。一代雄主只能把他这把骨头埋在中国这片热土之下了。运气好的话,二十四史里许还能有他一笔,运气不好的话,他在欧洲的子孙们只能到地方志里去找他来过中国的记载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