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战争史上,有哪些事件让人听起来背脊发冷?

战争史上,有哪些事件让人听起来背脊发冷?

2020-07-19 12:18阅读(77)

战争史上,有哪些事件让人听起来背脊发冷?:战场上的尸横遍野固然让人心惊肉跳,自己人在后方的勾心斗角甚至拔刀相向才令人背脊发冷。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摔死后,

1

战场上的尸横遍野固然让人心惊肉跳,自己人在后方的勾心斗角甚至拔刀相向才令人背脊发冷。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摔死后,其“八大金刚”之一的沈醉从拥护毛人凤上台再到想干掉他,活脱脱勾勒出特务组织内部的冷血与残酷,即便如今想来,也是汗毛倒竖,在那个战争年代,如何生存下来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沈醉)

1946年3月,戴笠在戴山挂了,蒋介石要求毛人凤和军统局本部的八大处长开会,推举继任人选,不过当时毛人凤的资历还不足以成为候选人,备选名单上只有两个名字:军委会二厅厅长、军统局主任秘书郑介民(毛人凤是代理主任秘书)和委员长侍从室六组组长、军统局帮办唐纵,这俩家伙也都是从“复兴社特务处”时期就加入特务组织的军统元老。

沈醉当时认为,唐纵此人作风谨慎,凡事亲历亲为,是一个不好糊弄的上司,而郑介民一向不喜抓具体事务,并且工作重心在二厅的军事情报业务上,如果是郑介民出任局长而以毛人凤为副,等于是把军统的实际权力交给了毛人凤,自己与毛人凤同为戴笠亲信一起共事多年,总归没有坏处,因此极力推举郑介民接班。

(郑介民)

毛人凤当然也是这么想的,因此在军统局高层的“一致推选”之下,郑介民顺利胜出,1946年10月出任“国防部”(军委会改制)二厅厅长兼“保密局局长”(军统改制),以唐纵和毛人凤为副局长,不久唐纵调出前往警政系统。岂料郑介民远非沈醉等人想的那么简单,上任之后一口气免掉了七个处长,沈醉好容易在毛人凤的力保下才得以留任。

郑介民同时秉承蒋介石的意旨,大刀阔斧裁减军统局人员,同时将许多骨干直接调往二厅,不到一年时间,楞是将军统原来的50000多内外勤人员砍到了不足10000,经费和装备也大幅削减,毛人凤和沈醉这才感到了威胁,关起门来又开始研究如何搞掉郑介民这个老东西。这就是民国军界的乱象,昨天是朋友今天就翻脸,听起来就背脊发冷。

(毛人凤)

机会终于来了,郑介民不久正逢50大寿,而郑妻最是愚蠢贪财,于是沈醉故意放风给大小特务,让他们知道“局座”寿辰必须要准备厚礼相送。其实郑介民对此有所警惕,曾经要求家里不许办寿,然而彪悍的郑妻为了敛财仍然大摆寿宴,还把收到的礼品摆满大厅炫耀,前来拜寿的沈醉乘机用微型相机拍了个够,先进的侦察器材用来对付顶头上司,也是醉了。

回到家里关上门,沈醉就开始写揭发材料,从郑介民包庇北平部下侵吞日伪财产、到郑妻贩运鸦片等大问题,再到郑局长多占公房和汽车等小事,甚至是在总务处报销其老婆化妆品和孩子玩具花费等细节,罗列得清清楚楚,因为沈醉本来就是分管这摊的。“黑材料”搞定然后附上照片,再由毛人凤寻找机会转呈蒋介石。



(唐纵)

果不其然,蒋介石看完材料勃然大怒,1947年底撤销了郑介民保密局长的兼职,改由毛人凤转正。郑介民也绝非善类,他已经掌握了沈醉秘密拍照的情报,在交接之前专门派员搜查了沈宅,没找到什么把柄,随后在其部下管理科长的床下搜出一箱进口的锁头,即以“监守自盗”的罪名着即枪决,军统内斗就是如此刀刀见血,就问你冷不冷?

按理说,沈醉冒着如此的风险助毛人凤上位,应该算是大功臣而该重赏重用了吧?非也,毛人凤上台后趁沈醉外出公干,立即着手清查总务处的物资和帐目,强令解散了沈醉建立的特训班小团体“滨湖同学会”,沈醉这才意识到毛人凤的阴狠。其实道理很简单,沈醉在军统的资历超过毛人凤,“外敌”消灭干净后,他是唯一对毛人凤地位构成威胁的人物。



不久以后,沈醉外放到云南站担任站长,被毛人凤一脚踢出了保密局核心机关,到解放战争后期,毛人凤亲自下令沈醉“升任”云南游击中将司令,意思是沈醉不能撤离必须坚守云南,这就是断了沈醉逃台的后路。沈醉恨得咬牙切齿,准备趁毛人凤在昆明期间下毒弄死他,因为云南站负责毛人凤的饮食起居,在饭菜里下毒很是方便。

由于毛人凤行事谨慎,加之沈醉决心不够,毒杀一事最终未能实施,毛人凤登机跑路。1949年12月9日云南起义,卢汉的兵用枪指着沈醉的脑袋要求他签字参加起义,想想这些年的明争暗斗,沈醉倒也痛快。他没想到的是,毛人凤闻听起义将领名单上有沈醉的名字,立即派出杀手赶赴昆明准备干掉他,虽然行动未能成功,沈醉的脑袋和后背也是一阵阵冒凉气,他知道,论起“忍、等、狠”自己确非毛人凤的对手。

2

战争段子背后的惨烈

自古美洲多逗逼这句话用在19世纪的巴拉圭身上真的一点没错,1864年的时候这帮大哥因为自己在乌拉圭支持的党派被巴西支持的干掉,悍然向巴西宣战了。其实向巴西宣战也没啥大不了的,当时巴拉圭真不是菜鸡。

他们当时经济很强,聘请欧洲技术员把国家建设的很现代化,铁路、船厂、钢铁厂、学校等设施一应俱全。军队也大量装备机关枪、加农炮等先进武器,可以算是南美地区一等一的强国。

国家强大以后,巴拉圭总统小洛佩斯准备效仿一下偶像拿破仑,挑战一下军事能力,尤其是单挑一群国家的能力。所以向巴西宣战之后小洛佩斯给阿根廷拍了一封电报,内容很简单,老子要抽巴西,麻烦借用你国土行军一下。

如此逗逼的要求阿根廷自然是不干的,别以为咱们没听过假途灭虢的故事,你和巴西打出狗脑袋也别牵扯我啊!满脑子中二念头的小洛佩斯根本没理会他们,直接派兵进入阿根廷,哥只是跟你打声招呼,不是征求你的同意。

阿根廷就是泥捏的也有三分土性啊!都打进院里了还能客气?1865年4月阿根廷向巴拉圭宣战。巴西一看小洛佩斯这么作死当然也没惯毛病,当年5月1日拉着乌拉圭一起和阿根廷结盟,三个国家一起抽巴拉圭。

咱们得说小洛佩斯确实没拿破仑那两下子,人家拿破仑带着法国单挑整个欧洲还能连续取胜,小洛佩斯连三个邻居都搞不定,从战争开始到结束都被三国联盟不停暴打,国土被人家瓜分的连一半都不到了。

好在这老兄还算爷们,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高喊着“我为国而死”被巴西士兵杀掉,死的像一个真正的英雄。所以后世看历史的人多少都对他有几分敬意,说这段的时候只拿巴拉圭这个国家调侃,不怎么黑他。

这段巴拉圭怒挑三国同盟的段子流传挺广的,一般被拿来和老佛爷宣战11国列强一样形容不自量力,装X不成反被X。换句话说这场战争一直被拿来当笑话讲的,但如果我把这场持续六年战争的后续故事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脊背发凉。

根据《巴拉圭简史》记载,战前他们全国总人口约525000人,到了1871年战后再统计只剩下221079人。在不足23万的人口中,成年男子只剩下28746人,其中11364人伤残,一个4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只剩下不足两万完好的成年男子。

这就是现代战争的恐怖,只要时间足够长,它可以让一个国家彻底绝种。战后巴拉圭继任总统里瓦罗拉只能暂时实行一夫多妻制来恢复人口,到上世纪70年代甚至鼓励亚洲移民。

在大量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移民填充之下,现在巴拉圭的人口也不过700万左右,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国家之一。某些笑话的背后,是战争最惨烈的表现,另外小小辟谣一下,现在的巴拉圭不实行一夫多妻制,想移民的兄弟趁早打消念头吧.....

3

二战后期,日本人能有多疯狂?

很多人都知道原子弹给日本人留下的心理阴影,实际上在这之前还有更可怕的“李梅火攻”。

经历了塞班岛、硫磺岛和冲绳岛的激战之后,美军彻底被这帮不要命的日本人吓到了。这个搞下去的话,就算真的登陆了日本,也会遇到无数的“人肉炸弹”,日本人宣扬的“一亿玉碎”应该不是开玩笑的。

所以,第21轰炸机部队的柯蒂斯·李梅少将决定,用凝固汽油弹炸废了他们!凝固汽油弹这东西,比原子弹啥的便宜太多,而且效果相当好。扔地上就可以大面积的剧烈燃烧,能黏在人或者其他物体上面,长时间燃烧。而且,凝固汽油弹会急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造成大量人员窒息,燃烧所产生的毒气杀伤力也很强。

为什么要用凝固汽油弹呢?首先就是这东西便宜,可劲儿扔,不心疼!另外,日本的房屋基本上都是木制的,一烧一大片,谁也跑不了!第三,日本当时军事工业的基础零件和预制件,都散布在居民区的小作坊里,这种大规模火攻可以彻底摧毁它们。


所以,李梅开始派遣手底下的B-29轰炸机出发轰炸了。

B-29绝对是大家伙,李梅为了能烧得痛快,1945年2月23日至24日第一次轰炸东京,就派出了174架。大量的凝固汽油弹下雨一般的扔到了东京市,烧毁了2.56平方千米的地方。

李梅还不过瘾,下令把B-29改造一下,拆掉轰炸机上所有的枪炮炮塔和弹药(保留尾机枪手),这样就能多带几颗燃烧弹了……3月9日夜,李梅一口气派出了334架B-29轰炸机,在东京上空持续扔了2个小时的凝固汽油弹。每架飞机携带6-8吨燃烧弹,所以这一晚东京上空落下了2000多吨燃烧弹,还形成了壮观的火焰龙卷风……这一晚光是被烧死的就超过8万人,另外有10万人以上受伤。可以说,李梅这一晚的操作,就把东京烧成了废城。

歇了一天之后,317架飞机又来到了名古屋……

3月13日,300架轰炸机晃悠到了大阪……

3月16日,神户上空又迎来了B-29的投弹……


1945年5月9日,为了庆祝欧洲胜利日,李梅决定再去光顾一下东京。当晚300多架B-29又轰炸了2个小时,把这座废城又点着了。数万人被烧死,河里飘满了尸体……

让侥幸活下来的东京人想不到的是,半个多月之后,5月26号又来了500架轰炸机,一口气扔下了4000吨燃烧弹,彻底把东京烧成废墟,再想炸也找不到目标了。(强烈怀疑是美军燃烧弹库存太多,不扔怕浪费了)

总之,李梅火攻的杀伤力太可怕,仅仅是3月10凌晨的东京轰炸,造成的死亡人数就比两颗原子弹造成的伤亡更严重。

当然,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个事件背后的事实:经历了这么恐怖的袭击,伤亡这么多人,自知毫无翻盘的机会,日本人依然不投降……这才是最让人脊背发冷的地方,这是个多么疯狂的民族!

4

在极其残酷的抗日战争中,人命真的不值钱。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士就不必说了,他们为国为民族牺牲死的其所。但很多难民以及超过一百万的新兵,可能连战场都没上过,就糊里糊涂地丢掉了性命,实在是让人脊梁发冷。

异常凄惨的桂黔大溃退

胡蝶

1944年11月,桂柳会战失利后,第四战区长官部及溃兵、难民纷纷涌向广西、贵州边界。很多大人小孩被饿死在桂黔公路上,虽是至亲骨肉也顾不上再料理一下后事。走在前面的人倒了,后面的人甚至直接踩在他们身上就走过去了。

由于忙着逃命,公路两边尽是被丢弃的公私财物,据时任166师参谋长的曹福谦回忆,“路边的财物只要谁有力气就尽管拿,谁要有车就能领走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

甚至就连著名影星胡蝶也与丈夫一起被裹挟在逃难的队伍之中。好在她与四战区长官张发奎有旧,就向后者请求帮助,最后在搭乘一辆军车到达了独山。胡蝶后来还对人说,如果当时不是恰好遇到张长官,真就不知道怎么好了。

很多走不动的难民被追上来的日军抓去集体枪杀。日军在六寨、独山等地疯狂屠杀的难民及当地局面总数超过了十万人。

抗战末期饿死、病死的国军战士

据剑桥民国史中记载,1944年10月,接替史迪威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魏德迈了解到,国军很多士兵甚至已经因饥饿造成的身体虚弱而无法正常行军,更不要提什么打仗了。

魏德迈

到了1945年初,有美国观察家发现中央军的第十三军(汤恩伯基本部队)士兵甚至无法走一小段距离,美军军官包瑞德上校汇报说看到不少士兵“行军不到一英里,就摇摇晃晃地倒下来死了”。

再加上疾病甚至疫情的原因,国民党官方给出了这样的统计结论:在所有士兵中,大约每两个人就有一个去向不明,大概不是当了逃兵,就是非战斗死亡了。

超过一百万的死于赶赴战场途中的国军新兵

由于缺乏运输车辆,几乎所有的新兵都会步行前往非常遥远的部队驻地。“为防止逃跑,这些新兵通常都会被用绳子套在脖子上连成一串。”为了克扣他们的口粮,征兵的军官们就给他们极为少量、仅能避免饿死的实物。

蒋梦麟

更为可怕的是,新兵们还不得不在沿途的泥水坑里舀水饮用,这通常会引发大面积的腹泻、痢疾。并且,这些患病的新兵还得不到医治,等待他们的往往只有死亡,因为没进入部队前他们还不被视为部队的一部分,没资格占用部队的医疗资源。

据蒋介石好友、同乡蒋梦麟估计,至少有1400万新兵在抵达他们的部队前就死亡了。很多专家通过考证认为,蒋梦麟给出的数字可能有误,毕竟1400万这个数目太大了,难以置信,他们认为正确的数字应该为140万。

但就是140万也让人为之脊背发冷,这么多鲜活的年轻生命,连鬼子都还没见着,就在路上永远地走完了生命里程,着实为天大的、非不可抗力的人间惨剧。

5

战争史上,最让人脊背发凉的一件事,莫过于南京大屠杀。整整30万人,在五个星期之内,全部被杀光,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变成了一座死城。

更令人齿冷的是,中华民国的外交部在此时却忙于与日本人的“和平谈判”!

好比是说,一个小个子的暴徒持刀站在面前,盛气凌人地问你“你是自杀呢?还是我亲自动手?”旁边还有几个“朋友”,苦口婆心地劝你“兄弟,都这样了,认命吧!自杀也挺好的!”只有昔日那个被“朋友们”暴揍孤立的大个子站出来对你说“兄弟,挺住!这个小个子早晚完蛋!”

令很多人不愿意相信的是,那个关键时刻拉国民党一把的,正是苏联。

国军艰苦抵御日军时,英法美德各国时如何为日本递刀子和劝降的呢?听我给你慢慢说。

12月7日,蒋介石乘坐”美龄号“离开南京,前往庐山,几乎同时南京守军开始破坏城内的军火库、飞机库和汽油库,从而实现保卫南京的目的。结果三两天之内,南京几十万守军损失惨重,已经无法抵御日军。唐生智开会部署了突围计划,部署完之后,又告诉74军,36师、87师和88师等部队可以在江北撤退。其他军队听到这一消息,竞相用到江北,形成了中国抗战中最为窝囊的一幕——精锐军队没有战死沙场,却在江北自相践踏而死。

(所谓阵亡,不少都是竞相逃命时踩踏而死)

这些国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一起拥挤在下关码头时,却发现人太多却没有传。各路作战部队与维持秩序的36师发生火拼,互有损失。胶东纵队第一旅第二团谢承瑞,曾经率领官兵歼灭了冲入光华门的日军,却在千万官兵的拥挤中被踩踏而死。

战前,为了防止部队私自撤退,唐生智为首的南京卫戍长官部要求所有船只上缴,然后统一运送到对岸的浦口或者上游的汉口。当前有长江后有追兵,不怕死的官兵们抱着门板木桶等器具过江,在江面上被日军军舰机枪扫射而死,怕死的官兵们干脆对日军举起双手,主动缴械。

国军用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坚持不抵抗发展军备,建立起的德械师精锐部队,就这样成了日军的盘中餐。超过十万的军队没能撤退出来,被日军缴械后屠杀了。大量的国军将士脱掉军装丢掉武器混入难民营,日军便以此为借口,开始了对南京平民的大屠杀。据日军军官回忆,当时有十万难民在南京的燕子矶江边,日军从三面扫射,难民们尸体和血液涌入长江,直到第二年春天还有阵阵尸臭散发着。

不仅是放下武器的军人,手无寸铁的难民,就连毫无抵抗的南京少女们也难逃敌手。一个月之内,南京城内的强奸多达两万起。其中一个12岁的少女,则是一天之内被轮奸了37次之多。美国牧师麦科勒姆曾写道”南京已经沦为地狱。强奸强奸还是强奸,一个晚上就有一千多起。“

南京大屠杀固然让人愤怒,可是更让人愤怒的是,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不仅没能在舆论上谴责日军的侵略和屠杀,反而从未放弃”和平“的努力。

早在淞沪会战时,蒋介石就寄希望于九国公约,希望英法美能站出来为自己说话。当淞沪会战中后期日军形成对我军的迂回包抄之际,各级将领都要求撤退,休整之后建立防线,从而继续抵抗。可是蒋介石却说,九国公约回忆马上召开,英法美在上海地区有经济利益,不会坐视不理。蒋介石还鼓励将士们坚决抵抗。结果不出所料,九国公约会议上,日本代表拂袖而去,各国都没能形成一份在道义上谴责日本的声明。英美反而谴责国民政府,破坏了1932年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主动向日军进攻,甚至要求国民政府赔偿英美损失。

就这样,因为蒋介石幻想九国公约的各国调停,让淞沪会战的国军将士们错过了收缩战线继续抵抗的机会。淞沪会战后期,成了日军对国军的单方面屠杀。国军和难民们拥堵在前往苏州南京等地的公路上,日军飞机狂轰滥炸,日军小队深入穿插煽风点火。甚至有一队日军居然直接插到了南京城下。

到现在,日军进攻首都,蒋介石还想着对日求和,不损兵折将还见了鬼了!

促使蒋介石对日求和的人,正是前几年帮着蒋介石”整军经武“的德国人。1936年11月25日,德国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这明显是德日结盟的节奏,可是蒋介石还是对德国大使陶德曼的调停抱有一丝希望。

1937年11月2日,日本在德国的调停下给蒋介石提出了七项”和平条件“:

一、内蒙古自治;二、在华北建立一个沿满洲国国境线的非军事区;三、扩大上海的非武装地带,由日本控制公共租界的巡捕队;四、停止抗日政策;五、共同反对共产主义;六、降低对日关税;七、尊重外国权益。

12月2日,蒋介石召集徐永昌、唐生智、白崇禧、顾祝同等人,商讨是否接受日本的和平条件。大家一致认为,日本没有要求成立华北自治政权,没有要求承认伪满,也没有要求赔款,条件不算苛刻,建议蒋介石接受。蒋介石犹犹豫豫,想要在投降政府中谋求更大权力,没有立刻接受,让德国大使陶德曼再去斡旋。

蒋介石犹豫的过程,其实就是寄希望于南京城下打一场胜仗,让日本人见识一下国军的厉害,然后在求和。结果,蒋介石亲自下令的”背水一战“,不仅没有挡住日军,反而造成了精锐军队的全军覆没。蒋介石机关算尽,最后输的精光,失去了谈判的本钱。

南京陷落后,日军一面在南京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一面提高了对蒋和谈的筹码。此时日本首相近卫发表谈 话 ,他说 : “ 北 平 、 天津 、 上 海 、 南 京四大都市不守 , 国民政府的实体已成 问题了 。 ”蒋介石忽然发现,日本提出的条件,越来越不能答应了。

此时日本提出的和平条件是:

( 一 ) 中国应放弃容共抗日政策 , 给日满的防共政策以协助 。 ( 二 ) 在必要地区设置非武装地带 , 并在该地 区各个地方设置特殊机构 。 (三 ) 在日 、满 、华三国之 间 , 签订密切的经济协定 。 ( 四 ) 中国应向帝国作必要的赔款 。

如果这些条款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可仔细一推敲发现,包含的侵略条件无所不包。蒋介石如果答应,就意味着成了日本人的提线木偶。

蒋介石不敢对近卫说狠话,他对陶德曼说”如果我与日本媾和,并且出卖国家利权,中国共产党会立刻成为中国的领导者,因为中共是不可能向日寇屈服的!“

也许,这正是蒋介石最终力排众议决定坚决抗战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则是,日本近卫内阁宣布,不以蒋介石为谈判对象。就是说,蒋介石即便是想投降,都找不到门路了。

蒋介石真的不想投降吗?其实蒋介石并不在乎投降日寇与否,他在乎的是投降以后他能不能获得日本的中国殖民地的最高权力。如果日寇承诺更为宽松一些,蒋介石可能直接答应了。

这一推测的另一依据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与日本签订了互不侵犯协定。作为大国之间的棋子,蒋介石被无情抛弃,当年源源不断从苏联得到的武器装备,在1941年忽然全部停止。

此时,丢了主心骨的蒋介石开始鼓吹”蒋汪合作“和”曲线救国“,那些给日本调停的德国人又回来了。与此同时,数十万国军在蒋介石密令之下投靠日寇,充当伪军。作为”事大主义“的蒋介石发现,英美完全站在日本一边,开始倾向与投靠日本和德国。

幸好,八路军在华北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百团大战,蒋介石猛然发现,如果自己现在投降日寇,等于说是把抗战政府的最高领导权拱手相让。犹豫之间,珍珠港事件爆发,美日开战,蒋介石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当然,与此同时,也陷入了”坐等胜利“”避战扩军“的美梦中。

蒋介石从来不知道,只有胜利者才能结束战争,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谈和。所以,想要通过外交途径寻找主子,然后掌握政权的战略,最终被全国人民所抛弃。

果粉觉得抗战胜利后的内战是”各为其主“,我觉得这话说的特别对。解放军的主人是中国人民,而国军的主人是美国侵略者,蒋介石没想到中国人民的力量居然比美国主子还厉害,这大概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算。

6

1951年1月25日,李奇微在朝鲜战场上发动了“霹雳作战”,此时的志愿军,由于补给等因素,到了艰难抉择的时刻。撤退,在军事上是合理的,但政治上不允许。进攻,在军事上不现实,但政治上需要。志愿军该怎么选择?

美军司令官李奇微上任不久就发现志愿军的任何攻势都有一个显著特征——八天。这是由后勤补给能力决定的。在联合国军的空中封锁下,志愿军的补给能力严重下降,依靠人力和畜力的后勤补给能力显得那么脆弱,因而八天就成为志愿军攻势的最长时间。李奇微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军队的“礼拜攻势”。

于是李奇微有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那就是——向北进攻,直到遇到敌人的主力为止!美军把这次行动称之为“霹雳作战”。

1951年1月25日,“霹雳作战”开始。联合国军方面集中了5个军,16个师,3个旅,1个空降团以及其全部炮兵、空军、装甲力量,地面部队多达23万人。以西线为主攻方向,东线辅助进攻。

此次军事行动较以往联合国军的迥然不同。

  • 美军担任主攻,集中在西线。
  • 针对志愿军分割包围的战术采取齐头并进,稳扎稳打,相互呼应的方式。
  • 坚持近距离与志愿军作战,不间断进攻,不给志愿军修整补充时间,与志愿军拼消耗。

彭德怀司令员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恰恰发生了。在前期,他指挥志愿军利用分割迂回,敌后渗透,夜袭等战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果李奇微再这样打下去,志愿军将面临付出残酷的代价。

战局的恶化,让彭德怀司令员给毛主席发出了“拥护停线”的建议,其实“停战”是联合国军提出来的,主要目的是想利用停战获得喘息时间,中国方面予于拒绝。但这个时候彭德怀司令员居然提出了“拥护停战”的建议,可见局势的危险。但是毛主席拒绝他的建议,因为现在即使同意双方停火,等几天将面临的更大的代价,毛主席建议尽量向三六线进攻,尽量挤压敌人的战略空间。

于是朝鲜战场上的第四次战役,就这样开始了。彭德怀司令员以西线现有第三十八军和五十军阻击敌人于汉江南岸。东线则放敌人进来,然后以三十九军、四十军、四十二军、六十六军分割歼灭之,朝鲜人民军第三、第五军团担任侧翼掩护。这样的部署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歼灭敌人,而是想用阻击和局部的运动防御,迫使敌人停止下来。

美军在西线对志愿军展开了疯狂的进攻,东线彭德怀司令员酝酿着对敌反击作战,这就是著名的横城反击战。志愿军发动反击作战的打击下,东线联合国军全线动摇,开始有了不同程度的后退,作战目的已经达到了一半。但是在地图上看美军却有一个钉子却死死钉在砥平里。

坚守砥平里是李奇微亲自下的命令,这正是出于他对整个战场的独特判断下达的命令。

  • 首先,李奇微认为目前霹雳作战并未对志愿军造成重大挫折,反而横城反击战中美军第二师遭受了重大损失。
  • 其次,虽然志愿军局部有进展,但并不意味着整个战场有实质性改变。
  • 砥平里是整个战场前线的交通要道,放弃砥平里会使美第九军暴露在志愿军眼皮下。

于是李奇微给美第十军下达的作战命令如下。

一、砥平里的美第二师二十三团,死守砥平里阵地。二、第十军以位于文幕里的美第二师三十八团即刻增援砥平里的二十三团。三、美第九军、英第二十七旅和南朝鲜第六师,向砥平里与文幕里之间移动,封闭美第十军前面的空隙。

一时间,砥平里汇聚了联合国军六千多人,还不说外围的两个军,两个师,一个旅。这个小小的地方注定是一个空前惨烈的战场。

李奇微猜的没错,志愿军的确看出了砥平里的重要性,按照常规,横城的部队已经撤退,南朝鲜第八师也无力再战,砥平里孤立无援的美军会撤退。但是志愿军缺乏侦查设备,缺乏通讯手段,没有及时的了解敌情,致使对砥平里作战队部损失极为严重。据统计,仅四十军参战的三个团就损失1830人,其他部队损失无法统计。最终,2月16日,彭德怀司令员下达退兵的命令。

“霹雳作战”行动中,美军的节节阻击给志愿军带来巨大伤亡。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志愿军放弃汉城,退到三八线以北!这也是代表着志愿军大规模、大踏步、大纵深运动作战的结束,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战略相持阶段的来临。

在李奇微的“霹雳作战”行动中,幸好彭德怀司令员有着卓越的战略眼光和优秀指挥能力,及早下达了撤退命令。万一被美十军加上其他增援部队反包围,后果不堪设想。

7

战争史上,几十万人战死或者被杀,算不上让人脊背发冷的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的历史,就是一个有名字的人压在一堆没名字的尸体上面。

真正让人听起来背脊发冷的事情,莫过于黄巢大军在陈州一带的吃人事件,他们不是仅仅尝个鲜,而是大规模的当饭吃。

更加恐怖的是,他们不是吃了一两个,不是吃了一两天,也不是只在一个地方吃。他们连续吃了几个月,每日杀数千人,数十个州县的百姓都被抓来吃掉。


黄巢逃离长安后,围困陈州近一年,大唐没派一兵一卒前来解围,城中缺衣少食,百姓倚墙冻饿而死的,遍布街道。不久黄巢攻入陈州,但是也早已粮绝。连年征战,百姓无心耕种,城外之地已经四处荒废。

黄巢心生一计,决定以人肉为军粮,遂命人建造“舂磨臼”,以一百余大石硾将活人与死尸,尽皆磨为肉糜,皮肉骨骼混于其中,分而食之。数万大军,每日吃尽数千人。不到一个月,陈州百姓几乎被吃尽。

接着,黄巢又攻下邓州、许州、孟州、洛阳等地,四处抓捕百姓,押送至“舂磨臼”磨为肉糜,以充做军粮。一年不到,自唐、邓、许、汝、孟、洛、郑、汴、曹、濮、徐、兖数十州,被俘军士百姓,尽皆被黄巢大军所食。

黄巢还创造性地给人肉分了三六九等(听起来好像前腿、后座、五花肉的切割法)。

被食之人通称为“两脚羊”,根据肉质鲜嫩程度分为三种:

  • 1、小儿呼为“和骨烂”,唯有骑兵精锐才能吃到;
  • 2、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分于步兵士卒食用;
  • 3、老瘦男子谓之“饶把火”,一般送于辎重后备部队食用。

据估计,黄巢的数万大军,在一年内,吃了至少数十万人。


天下百姓,视其为吃人妖魔,唯恐被抓住吃掉,以致于朱温后来率军解了陈州之围,百姓感恩戴德,竟然给朱温建了生祠。

黄巢死后,起义军由秦宗权继续率领,他继承了黄巢吃人的传统,但丢失了“技术”。

但是由于秦宗权部队被朱温打得四处流窜,没有条件再使用“舂磨臼”。于是,秦宗权使用了简单的方法,将死尸用盐腌上,拉在大车上,走到那里就吃到那里,将军再也不用担心军粮了。

总之,每次读到晚唐的历史,都不忍心去提黄巢。不但让人背脊发冷,还一阵阵的恶心。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

8

在战争史中,交战双方为了自身的利益,刀枪相见,生死存亡,你死我活原本是正常战争过程。但有些不义之师却时常把战火强加到无辜的百姓身上,对民众不择手段加以残害。如日寇的“南京大屠杀”,清军的“扬州十日”,黄巢的“血洗长安”。这些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过,也让刽子手们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令人发指的“嘉定三屠”,则更是让人背脊发凉,不寒而栗。

清军入关后,为了其统治利益,强制对汉人推行“剃头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法不留头”政策,这激起广大汉族人民的强烈抵制,各地民众也纷纷起兵对抗清廷。

嘉定人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也自发组织起了自己的民众武装,准备与清军对抗到底,绝不屈服。

闻听嘉定起兵反清。明朝降将、吴淞总兵李成栋立即领兵前来镇压。

嘉定的民众武装均由寻常百姓组成,虽然人人奋勇,坚守不屈,但如何能抵挡住拥有火炮助阵的清廷正规军的攻击,三天后,嘉定城被清军攻破。李成栋下令屠城,一场浩劫,随之降临到了嘉定城中。

”家至户到,小街僻巷,无不穷搜,乱草丛棘,必用长枪乱搅”。“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藉”,清军如遇到年轻貌美女子“日昼街坊当众奸淫”,有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逼淫之”。

大屠杀整整持续了一天,无数无辜百姓遇害,他们的尸体甚至把河流都堵塞了。李成栋这才带着清军,把掠来的财物装满了300艘大船,从嘉定撤军。

但几天以后,嘉定城中幸免于难的民众重新组织起来,杀死城内留守的清军,重新控制了嘉定。李成栋闻讯后,又突然杀了回来,再次在夜里攻入城中,又一次大开杀戒。由于这次清军突然袭击,许多百姓还在睡梦中就被杀死,有无数上次幸免逃命的民众,又死于这次屠杀之中。

但清廷的两次屠城,并没有压制住民众的反抗意志,一个月后,一支明朝残部再次反攻,占领嘉定,可又一次被李成栋领兵破城,把明军消灭殆尽,对嘉定再一次进行血腥屠杀,无数百姓又遭遇了灭顶之灾,嘉定第三次被屠城。

“嘉定三屠”的真凶李成栋,是个反复无常的人渣,原是李自成义军将领,之后降明,再降清,帮助清廷杀害了南明隆武帝,扫灭了南明绍武帝,但最后却又归顺于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有学者说李成栋很难说清是忠奸好坏。

清末时很多明朝官员降清后,多少都是有一些愧疚感的,也大多数不再助纣为虐,好自为之。但李成栋是个例外,不仅甘心为清廷卖命,而且还穷凶极恶残害自己的同胞,在嘉定制造了灭绝人性的三次屠杀,不管他最后是否忠于明朝,他都是一个禽兽不如的败类。

“嘉定三屠”,死亡的基本都是民众百姓,和战场上的撕杀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特别让后人耿耿于怀。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用极其卑劣的手段残害百姓,那只会激起民众更强烈反抗,其统治政权也终究会被人民彻底颠覆。

9

战争史上,有哪些事件让人听起来背脊发冷?

战争本身是一个矛盾体,人们既厌恶它又喜欢它,它可以实现人们建功立业的抱负、封妻荫子的愿望、意想不到的财富;同时它也使军人埋骨他乡、妻离子散,田地荒芜、千里无鸡鸣,战争是残酷的、不可避免的,而有些战争让你时隔多年读起来都会背脊发寒、心生寒意。


(雅典娜女神)


希波战争的规模不大但是享誉世界,我们站在现在的时空都不禁为雅典、斯巴达捏一把汗,如果大流士的波斯军队攻破了温泉关也许就没有西方文明了,供奉雅典娜的雅典城也不会存在了,真乃希腊之幸、人类之幸。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战争,差点毁灭中华文明,在五胡乱华时期,氐族人苻坚的前秦政权先后灭掉了仇池、前凉、代国,一统北方,这时苻坚面临着与魏武帝曹操一样的局面,一是休养生息、巩固后方,二是挥兵南下、消灭东晋,一统天下。


(符坚)


十六国第一谋士王猛在世时一直劝谏苻坚不可发兵南下,前秦统一北方时间尚短,统一天下时机不到,而且东晋有长江天险,苻坚认为东晋在经过琅琊王敦、谯郡桓玄的内乱后,国力衰弱,皇帝刚刚登基,年幼无权,权利被“王谢桓庾”轮流掌握,可一战定天下。

公元383年,苻坚认为时间成熟,不顾多数人的反对,强征北方各族人民,组成近九十万大军挥兵南下,他自认为自己的军队多的可以“投鞭断流”,定可以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可他的军队虽多却军心不稳,内部涣散。


(淝水之战)


而实际上这时的东晋在“东山再起”的谢安调和下,内部稳定,上下一心,被军事迷评为“中国古代十大最强军队”的北府兵已经建立,北府兵在当时是整个中国最具有战斗力的军队,精兵装备精良,良将有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及孙无终等,人数虽少但战斗力极强,就这样,决定着中国历史走向的淝水之战开始了。

东晋因兵力仅有8万,被迫采取防守态势,主要利用淝水、八公山的有利地形来据险而守,坐等时机,当前秦军队到达淝水沿岸时,面对滔滔江水进退两难,东晋知道时机来了,便要求前秦军队后撤,东晋军队过河与之决战,前秦刚一后撤,东晋军队就喊道“前线的秦军败了”,前秦军队一片混乱,东晋乘势追击大败前秦,前秦溃败奔逃,以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以东晋的全面胜利宣告结束,坐镇后方的谢安听到前方胜利的消息,高兴的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可以想像他喜悦的心情。



(淝水之战战争图)


我们真的很幸运生在一个如此古老的国度,但是我们能想象如果淝水之战东晋失败了,那后面的盛唐富宋、“天子守国门”的明、给我们无限想象的“康乾盛世”还会有吗?

可能历史会在383年发生一个大拐弯,转到哪里没有人会想象,可能我们已经民族交融,想到这里你会不会从心底冒凉气,你的脊背是否发寒?是不是会拔凉拔凉的呀?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梦之树

10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剿黄百韬兵团时,杜聿明刚结束在东北组织撤退的任务,回到南京,经过张治中,顾祝同,何应钦等人说服,最终答应去徐州指挥,解救黄百韬兵团。在出发前,南京统帅部确定了一个方案,也就是已经撤退到徐州的邱清泉和孙元良两个兵团合力向东攻击,击破解放军阻击,解救黄百韬兵团。

在南京的时候,杜聿明对情况不太了解,到徐州后了解到的情况,却又非常矛盾,各方面的部队都声称自己遇到了解放军主力,正在激战中。邱清泉兵团正在中野的纠缠下边打边撤,孙元良在宿州也声称自己遭到解放军主力攻击,无法前进,徐州又出现了何基沣,张克侠起义,只有李弥兵团撤退到了徐州,正在担任徐州守备任务,黄维兵团也在半路上舞蹈解放军层层阻击。

杜聿明有一个基本的信念,不可能到处都是解放军主力,解放军打仗肯定是有重点的。现在既然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包围了,而且确实正在被围剿,那么解放军目前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围歼黄百韬兵团,其它方面不可能都是解放军主力部队。而且,除了黄维兵团已经遭到解放军阻击,无力突破之外,邱清泉兵团和孙元良兵团都能继续向徐州撤退,那么解放军的主力应当就是在黄维兵团和黄百韬兵团周围。


在东北作战时,杜聿明曾经在四平街会战中,突然转用主力于抚顺方向,而在四平只取监视态势。这一招出乎东北解放军的意料,所以抚顺的解放军很快被主力部队组成的国军击退,然后再合力进攻四平,这一战迫使本打算再四平与国军死磕到底,将四平变成马德里的解放军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四平,而且又放弃了长春,直接退往松花江以北,整个长春到山海关一线的铁路线完全让给了国军。

因为有这个成功的经验,徐州周围国军部队合计数量又超过解放军,又有装备优势,所以杜聿明考虑之后,提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比较激进,一个比较稳妥。比较稳妥的方案是后来的方案,也就是以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齐头并进,向东攻击,解救黄百韬兵团。激进的方案则是用四平会战的经验,先将邱清泉兵团和孙元良两个兵团向西攻击,与黄维兵团合击中野,然后再回兵东进,救援黄百韬兵团。


这个比较激进的方案如果付诸实施,淮海战役可能就会泡汤,因为中野肯定顶不住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个孙元良三个兵团的合击,而且当时邱清泉是从北面压过来,孙元良兵团是从东向西攻击,黄维兵团在西边正在和中野对峙中,南边是淮河,又有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这就是非常危险的局面了。这样,国军就将被动变成了主动,改变了战场局面,华野就必须去解救中野了,不可能置中野于不顾,继续围歼黄百韬兵团了。

不过,杜聿明提出这个方案之后,刘峙并没有采纳,而是采纳了比较稳妥的方案,而杜聿明也没有坚持。杜聿明在回忆中说,一方面是他害怕部队调动之后中野主力不在黄维兵团方向,万一扑空了,就闹出笑话了。另一方面,这样置黄百韬兵团于不顾,万一又没有抓住中野主力,黄百韬兵团一旦被歼灭,他就成罪人了,他也担不起这个责任。所以,这个能够改变局势的方案就被废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