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婴幼儿智力发育的健康表现,很正常。

1,宝宝6个月之内,宝宝与妈妈是共生依恋关系。在宝宝的意识里,妈妈是“我”的,宝宝以“自我”为中心。

哭了,妈妈给奶吃;再哭,妈妈会为“我”换尿不湿。反正只要“哭”,妈妈就得来,你不来,“我”就一直哭,这就是“共生依恋”关系。

2,到宝宝7个月前后,脑细胞的体积和大脑容量进一步增大,大动作发展也有了进步,宝宝会翻会坐了,认知水平和智力发育有了提高,宝宝开始怀疑妈妈可能并不是“我”一个人的。

于是这时候就出现了“分离焦虑”,表现出宝宝特别“粘人”,妈妈一定要在“我”的视线范围之内。如果不在,“我”就会大哭不止。比如说要抱着“我”才能睡着,睡眠也极不踏实,有时候睡到一半,还要拿手摸一摸看看妈妈在不在。

3,宝宝出现“分离焦虑”一般出现在7~9个月前后,这是宝宝智力发育很健康的表现。如果宝宝“分离焦虑”出现的时间更早,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你的宝宝更加聪明。

因此,当宝宝表现特别“粘人”的时候,妈妈首先应该感到高兴,其次要有耐心才行。从共生依恋关系过渡到“分离焦虑”,宝宝的智商和情商都在一点点地进步。

4,宝宝“分离焦虑”,可以一直延续到宝宝2~3岁前后。从共生关系,过度到“分离焦虑”,宝宝需要一个逐渐适应和反复的过程。

而且这时候宝宝就已经开始萌芽出界线和地盘意识。有的宝宝心理接受过程慢一些,妈妈是“我”的,别人是不能碰的,就连粑粑也不行。如果是男宝宝,为了保护“我”的妈妈,可能带有攻击性。


宝宝“分离焦虑”的阶段性:

第一个阶段:是宝宝的“反抗阶段”。就是宝宝不愿意与妈妈分开,又哭又闹地,双脚乱蹬,反正就是不想让妈妈离开“我”。

第二个阶段:是宝宝的“失望阶段”。此时宝宝的哭闹开始逐渐减少,知道无论“我”怎么哭,妈妈也要离开,宝宝表现出极度失望,心灰意冷的感觉,开始不理人。

第三阶段:是宝宝的“自我超脱阶段”。这时候宝宝才开始接受其他人的拥抱和喂奶,反正是“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该玩的玩”。但是只要看到妈妈,又表现出非常伤心的情绪。比如说撅着嘴,非常委屈地哭泣。

宝宝“分离焦虑”妈妈如何应对?

1,宝宝“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和情绪表达的方式,这表明宝宝大脑发育非常健康。

2,妈妈有事外出前,比如说妈妈要上班,妈妈要认真地与宝宝解释,告诉宝宝要“等”妈妈回来,并且约定时间。一开始约定2分钟,然后5分钟10分钟半个小时,这样慢慢延长时间。

记住哦!妈妈一开始就要做到遵守约定,遵守时间,这样宝宝就会相信,哦!妈妈并没有离开“我”。妈妈做到遵守约定,是为宝宝培养规则意识的开始。不要忽视这些小问题,能为你将来带宝宝省下不少的麻烦!

3,妈妈离开之前,可以将一件宝宝非常喜爱的玩具放到宝宝手里,然后再离开。第一次面对“分离焦虑”宝宝往往安全感不足,所以第一次时间上要很短。另外,将妈妈的一件衣服放到宝宝身边,宝宝对妈妈的气味非常敏感,宝宝会很踏实的。

每一对母子,都是从“共生”走向“分离”的。宝宝需要适应,作为妈妈更要学会适应。从十月怀胎到宝宝出生,从呀呀学语到宝宝上幼儿园,然后上小学,中学,大学,这都是宝宝逐渐脱离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

小时候孩子依恋我们,等他们大了,我们开始依恋他们。这个角色转换过程,妈妈要有这个心理准备。比如说我家大宝上大学了,我就很想念她。小宝还在上幼儿园,天天很调皮的,有时候却有点儿烦他,哈哈……!

以上应该说清楚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给我留言。

最佳贡献者
2

您好,我是lulu老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小婴儿从子宫出来后,对外面的一切都缺乏安全感,唯独妈妈的味道是安全感的来源。

宝宝出生后味觉比较敏感,喝妈妈的奶,感受妈妈的提问和气味,这些都会带给他舒适的安全感。

尤其是宝宝在睡觉的时候,处于一种身心相对放松的状态,如果宝宝醒来的时候,没有看到妈妈,没有闻到妈妈的味道,宝宝会突然进入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而变得焦虑,开始大哭。


研究发现,0-3岁是婴儿建立良好的心理安全感的最佳时期,孩子3岁之前安全感的建立,将决定了他一生良性情绪的发展。

那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婴儿建立安全感呢?

1、给予婴儿抚触

给予孩子亲密的抚触接触(拥抱他、亲吻他),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0-3个月的新生儿时期,这种接触可以帮助婴儿迅速的平静下来。

2、主要照顾者稳定

这里说的主要照顾者稳定包括:照顾者人员的稳定以及照顾者情绪稳定。

也就说在孩子0~6岁的阶段,我们尽可能就是固定的人去照看,不要频繁更换照顾者,今天是爷爷奶奶带,明天外公外婆带,后天姑姑小姨带。

要固定,最好是由爸爸妈妈来抚养。

另外一个就是抚养孩子的监护人要情绪稳定,如果抚养人情绪波动很大,对孩子来说影响也是很大的。

很多人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在意,对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是会有影响的 。

3、减少分离焦虑带来的伤害

当妈妈有事外出,千万不能偷偷溜走,而是要如实告知孩子外出原因,以及何时归来。

不用说几小时,因为孩子听不懂,但可以以孩子的生活节律为标准,比如,告诉孩子“妈妈在你吃晚饭的时候/洗漱准备睡觉的时候/做游戏的时候回来。”而且一定要信守诺言,言出必行。这样可以减少分离对孩子产生的焦虑。

4、陪伴但不干预孩子的活动

宝宝1岁半以后,独立性大大发展,特别希望摆脱大人的限制,自己钻钻爬爬、走走摸摸,好奇心和探索欲比较强烈。

这时,父母可以为宝宝提供安全的环境,但不要过度保护。也就是说,陪伴但不过分干预。他需要时,大人及时参与;不需要时,大人就在旁边干点自己的事儿。

5、积极的反馈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小孩子叫我们有时候也不是很大的事,或者是有时候孩子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在看手机,在做饭,在做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情,然后让孩子自己一边玩去,不要打扰自己,对孩子的忽视会让孩子变得紧张和焦虑,会让他们有一种被遗忘的恐惧。

我是lulu老师,专注蒙氏幼儿家庭教育分享,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及关注,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更多育儿话题。

3

这是“安全感”的雏形,将来,还会演变成“牵挂”,其实不管是婴儿,还是长大点的儿童,甚至大人,乃至老人,都会有这种“只要你在,我就心安”的心理状态,只是对孩子而言,这是一种“安全感”。

曾经,我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妈妈写的,内容大致是年轻的妈妈在写作,年幼的女儿在院子里玩,是不是的就喊一声“妈妈”,妈妈回应了,女儿却没声了,又在专心的玩耍,为此,她还抱怨过女儿, 别老打扰她。

后来,妈妈的母亲生病了,妈妈就得把母亲带在身边,自己写作的时候,很投入,有时会突然一愣,担心母亲自己走出去,喊一声“妈”,妈妈有回应,她才能继续安心写作。

突然间,她想起,曾经,女儿不是也会在玩耍的时候时不时喊一声“妈妈”吗?为此,她还抱怨过女儿。现在她突然明白,女儿当时的心境,和现在的自己不正是一样的吗?喊一声“妈”,只是为了确认你在,只要你在,我就心安。

题主的问题,婴儿的心境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在他的心里,妈妈就是他的港湾,他最安全的港湾,只要妈妈在身边,他就可以安心熟睡。

这种心境,不单单只是在孩子身上有,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少年、成人、老人,都会有。每个周末,未能回家陪陪父母,甚至,连一通电话都没有,但母亲,会小心翼翼的打来电话,却又不敢说太多,怕打扰孩子工作,只听到孩子的声音,母亲就放心,母亲的心境,又何尝不是“只要你好,我就心安”呢。

看到题主这个问题,感触好深,珍惜身边人,他们,是上天赐予自己最宝贵的财富,父母、爱人、孩子,再到友人,这才是金钱无法衡量的珍宝。

4

这个应该是所有婴幼儿的共性吧,我儿子现在三岁半了,也是这样的,周末中午陪睡,只要我陪着,他能睡很久,有时睡醒了,叫声妈妈,我应他了,他看看我笑笑,接着睡。

如果我没有陪睡,他睡得时间就短,睡来没看到我,就会爬起来,看到我,然后倒下就睡,有时候就直接起来了。

想想孩子小时候,也是这种现象。婴幼儿从黑暗的子宫中出生,来到明亮的世界,本来就很不适应,缺乏安全感,而母亲是孩子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人,而且照顾孩子最多的就是妈妈,孩子对妈妈的气味很熟悉,对妈妈很依赖。所以,当他睡醒,看到妈妈在,肯定会觉得很安全,然后放心地睡。如果看到妈妈不在,就很恐慌,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只能通过哭闹来引起家注意。

所以,这个是正常的现象,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现象会慢慢改善的,他们依然会找妈妈,但是不会通过哭来表达了,会直接叫人的。

5

几乎所有的宝宝都有这个特长或者说特异功能。

我带的两个宝宝都是这样的。

我觉得是因为还孩子的浅睡眠和睡眠周期短造成的。

因为人的睡眠周期是90-110分钟,成人经过一个周期后会自动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然后由浅度睡眠转入深度睡眠。

但是婴儿不会。

他们基本睡过一个周期之后就会醒来,而且婴幼儿以浅睡眠为主,有一点动静就会醒来。

所以我经常看到我家孩子一边在睡觉一边微微睁开眼睛,看到我在一边,就闭上眼睛继续睡,如果我没在就会醒来,先哼哼两声,如果没反应,就会开始哭,而且越哭越伤心。

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就在她睡觉的时候守在一边,有什么需要离开,就迅速做完该做的事,再快速回来,躺在她身边。如果看到她想醒,就拍拍她,她就会继续睡。

如果睡够了,再怎么拍她都不会继续睡了。

这些都是被我家俩孩子训练出来的。

大概到2-3岁之后,他们可以自动连续睡眠了,就不需要再这么守着了。。。。


6

我记忆比较早。

一岁十个月就有记忆,那时候妹妹刚出生,我居然有印象。

我睡觉的时候。醒来会感觉一下大人在不在身边。妈妈的身体比我高很多,即使躺着也比我高。我紧靠着她,会很有安全感。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翻身感觉妈妈在身边,我继续安心睡觉。

再翻身,妈妈还在耶,继续睡……

又翻身,身边那个比我高出许多的居然不是妈妈,是被子!!!

于是我感觉被欺骗了

我开始哭!生气的哭!叫唤的哭!

哭了一会了。妈妈还不来?!

不在家吗?!

去哪了?远不远?多久回来?是不是不要我了!?

我变成惊恐的哭!

妈妈来了,把我抱起来。

我趴在她肩膀上。

千万委屈涌上心头,继续哭。

妈妈在哄我。

可是我哭太久了,脸涨涨的,耳朵热热的,估计脸都红了吧?

7

婴儿睡觉时如果醒来看见妈妈在身边会继续睡,如果看不到妈妈就会哭。很多的宝妈应该发现宝宝很多都难有这样的反应,这和孩子孩子出生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敏感期有很大关系。

0-3岁时婴儿建立敏感期和安全期的主要时期,孩子认为妈妈就是他一个人的,只要能可能到妈妈就是安全的,妈妈不在他就会焦虑,感觉不到安全。所以孩子在婴儿时期有固定的照顾着很重要,婴儿会把所有的安全依恋及敏感期都投射到他的身上。

固定的照顾着

孩子出生以后固定的照顾着很重要,这不单单想上面所说的安全感和敏感期,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也很重要。0-3岁时大脑发育最快的黄金时期,如果婴儿在这个阶段得到充分的抚育和照顾,他的敏感期就会建立的很完善。2岁幼儿中的大脑突触是其母亲的2倍,由于童年早期是大脑神经网络构建的关键时期,早期的童年经历对孩子具有更持久和重要的影响。

童年的养育误区

记得在儿子出生到时候,老人经常灌输给我们一种观念:“孩子哭就不报,不哭在抱,这样养育的孩子以后不闹人。”以前我也是这么个观点,我还把这些观点传给了我的姐妹,现在想想对孩子真的很残忍。这个关键的养育期是安全期和敏感期的建立,竟然把孩子当成动物一样的奖励条件反射,想想都想抽自己大嘴巴。

孩子哭闹时要找原因

孩子哭闹时我们会用成人的思维去评判他们。这孩子脾气不好,闹人,这颗不能惯着,要别别他的坏脾气,要不可有你受的。

作家包丽敏在《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这本书中指出在抚养婴儿时的情况,当时孩子哭闹不止,刚开始是晚上哭闹,慢慢发展成晚上白天都哭闹。刚开始去医院诊断为肠绞痛,但通过她对婴儿长时间的观察和摸索,她发现只要她吃面食孩子就会睡的时间特别短,哭闹不止。包丽敏试着戒了面食,孩子不但不哭闹了儿子身上的湿疹也好了。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和陪伴和关注孩子成长。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我是妈妈要成长,关注我一起聊育儿,聊健康。

8

有人说婴儿睡觉时,如果醒时看见妈妈在旁边会继续睡,不在的话就会哭,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新手妈妈在护理婴儿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婴儿睡觉时,如果醒了,看不到妈妈就会哇哇地哭,如果妈妈在身边,就会翻翻身又睡觉了,其实这是正常的现象,引起婴儿哭闹,有很多原因。

为什么妈妈离开,婴儿就会哭?

1.没有安全感 。胎儿在子宫内是全身蜷缩的姿势,这让他觉得很有安全感 ,婴儿出生后,面对陌生的外界环境,他会觉得没有了依靠,没有安全感。我家小宝就是要时刻陪着他,我一走他就哭,他特别怕黑。

2.需要妈妈的关注。婴儿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他会用哭闹等方式,让妈妈给予更多的关注。

3.渴望亲子交流。宝宝出生后,是妈妈陪伴的时间最长,所以孩子对于妈妈最为依恋,他会希望妈妈一直陪着自己,所以如果睡觉醒了,没看到妈妈,宝宝就会以为妈妈抛弃自己了。

4.婴儿做噩梦。婴儿不会表达,如果他梦到了可怕的事情,刚好妈妈也不在身边,就会更加的惊恐,所以会哭闹不止。



如何满足婴儿的情感需求?

1.

跟父母一起睡。

我家小宝出生后,就没有睡过一次婴儿床,每次让他自己睡,都会哭的特别厉害,如果跟我们一起睡,就会睡得特别香甜。

2.妈妈环抱着孩子睡。

小宝小时候,就要依偎着我睡觉,最喜欢我抱着他睡觉,这样他蜷缩在我怀里,觉得特别安心。

3.多陪着孩子睡觉。

有些婴儿特别敏感,总是想要父母给予更多的爱,那么父母需要比较有耐心,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这种依恋会慢慢减弱。

4.在婴儿进入深度睡眠才离开。

其实婴儿还在浅度睡眠,妈妈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干活,他会感觉到被窝突然变冷了,妈妈熟悉的味道就会消失。



【图片来源于网络】

9

一、安全感

宝宝从子宫出来后,对外面的一切都缺乏安全安,唯独妈妈的味道是安全感的来源。宝宝出生后味觉比较敏感,喝妈妈的奶,感受妈妈的气味,都会带给他安全感。当妈妈离开,她闻不到妈妈的气味时,就会变得焦虑,开始大哭。

二、温度

有妈妈陪在身边时,妈妈身上散发的热量会给宝宝一定的温度,妈妈的气味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就会睡得很香。我家孩子小的时候,每次抱着他睡的话,能睡3个多小时,不陪的话,半个小时他就会醒。

三、分离焦虑

随着宝宝的长大,开始依恋妈妈,当妈妈不在他身边时,宝宝就会产生分离焦虑。正开始认识到物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永恒的,他也会发现世上只有一个你。你离开他的视线时,他知道你在某个地方,但不是和他在一起,这会让他非常不安。睡觉的时候,他会不愿意离开你自己去睡觉,还可能在半夜醒来时四处寻找你的身影。这种焦虑症状通常在10个月-1岁半时达到顶峰,1岁半-2岁逐渐消失。

10

不只是醒来看不见妈妈会哭这么简单,是如果你给他放屋里一个人睡没多一会儿必醒,你要在屋里躺他旁边,他睡三小时都是没问题的。别问我怎么知道的,试了无数回,都是这样,经历过的举个手??



我之前一直也很不解,为什么孩子在睡梦中也能“看”着妈妈呢?后来仔细观察分析了一下:

其实孩子睡觉跟大人一样都是在深浅睡眠中转换的,当他浅睡眠翻身或者有声响的时候,他肯定会习惯性的去找妈妈的位置,这时候如果你在身边,他感觉到了就会继续睡,你可能会感觉不到他醒。但你如果不在身边,一般会醒来找找看,看不到就会哭,然后就更清醒了。

孩子会对妈妈身上的味道特别熟悉,对他来说你是最亲近的人,最让他有安全感的人。就好比我们平时很累如果晚上回到家自己一个人一般也不会睡多踏实,如果老公在家,通常会一觉到天亮,觉得很安全很放松啊,孩子也需要放松的心情。



这就跟题主的问题类似,孩子看不见妈妈会哭,当然会哭啊,没有熟悉的味道、没有安全感,不能很好的放松,他只能用哭来表达,况且有时候还可能是他尿了、鹅了、热了冷了呢,这些都要当妈妈的去细心观察,找到孩子的真正需求。

如果只是因为依赖妈妈、缺乏安全感

  • 可以培养一个有妈妈味道的安抚物,平时给他多玩玩。
  • 可以在宝宝睡觉的时候盖上一件妈妈穿的衣服
  • 小宝宝可以试试打襁褓
  • 白噪音也有很多孩子会喜欢

平时多与孩子互动,无论他多大,你给他的关注越多,他会越满足越有安全感。不要觉得他还小,他都懂。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是一个混迹育儿圈10年终于得以自己施展拳脚的双胞胎宝妈,是朋友圈中的辅食达人,育儿小百科,爱生活爱分享,正能量爆棚的我期待与您一起同行,在育儿育己的路上共同学习成长哈。记得帮我点赞关注哦哈,谢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