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真实的瞎子阿炳是怎样的人?

真实的瞎子阿炳是怎样的人?

2020-07-19 11:42阅读(197)

真实的瞎子阿炳是怎样的人?: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真实的瞎子阿炳就是一个普通的二胡演奏家。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清末的1893年出生在无锡中心洞虚宫雷尊:-瞎子

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实的瞎子阿炳就是一个普通的二胡演奏家。

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清末的1893年出生在无锡中心洞虚宫雷尊殿旁的一个房间。

瞎子阿炳是风流的产物,是这里当家道士华清和同 道观做杂务女工、寡妇秦嫂的私生子。

此事是标准的丑闻,在清末江苏乡下,阿炳的母亲是要被家族浸猪笼处死的。

即便没有遭遇生命危险,阿炳母亲也饱受家族成员迫害、谩骂、讥笑,在阿炳4岁时候就羞愤而死。

父亲无法承认这个私生子,只得将阿炳交给乡下的亲戚抚养,到8岁才接回道观,谎称是自己的徒弟。

父亲为了面子严格保守秘密,直到1918年去世前才向26岁的阿炳坦白身世。

在这之前,阿炳一直把父亲叫做“师傅”。

因为是父子关系,父亲对阿炳相当钟爱,不但教他读书识字,也交给各种本事。

父亲自己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音乐家,在他的教导下,阿炳从10岁开始学习二胡、琵琶、三弦和笛子,也开始参与法事。

阿炳具有超人的音乐天赋,加上父亲教导有方,很快就成为著名演奏大师。

在17岁师,阿炳开始在道场表演音乐。由于演奏技术极其高超,加上外表俊美,被当地人称为“小天师”。

父亲死后,阿炳继任当家道士的职务。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遗传,阿炳也好色,经常穿便装下山嫖妓,还迷上了鸦片,一抽就是30多年,一说他还喜欢赌博退二八杠。

由于阿炳自己很多恶习,道观逐步萧条,最终入不敷出被别人接手。

因为自己身份特殊,阿炳怕被熟人撞见,嫖妓不敢去中高档场所,往往去最低档的窑子。

久而久之,阿炳感染上当时的绝症梅毒,到34岁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导致双目失明,成为了瞎子阿炳。

由于体力极为衰弱,阿炳已经无法做道家的法事,只能在街头拉二胡卖艺,成为最低等的街头艺人。

但由于二胡演奏水平极高,阿炳仍然是有名的街头艺人。

到了46岁,阿炳还俗后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催弟结婚,主要是他双目失明,需要人照顾。

建国后,国家开始系统保护传统民乐。

资料这么写:1950年8月下旬,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曹安和欲为其录音,因当时阿炳已弃业三年,延至9月2日下午7时30分开始录音,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当时阿炳已很长时间没有演奏了,乐器是借来的;阿炳坚持练习了三天才录的音,录的六首乐曲(二胡琵琶各三首)都是阿炳本人决定的;当时约定半年以后再录。

然而,还不到半年,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无后,葬于无锡西郊璨山一和山房道教墓地。

阿炳只是一个普通艺人,自己还有很多毛病。他也没有反抗过日本占领军,试问一个瞎子怎么反抗。他只是在街头卖艺,如果日本兵付钱听曲,阿炳不会也不可能拒绝。在进入无锡城时,阿炳同其他老百姓一样,都要向日本兵鞠躬。

阿炳也不是演奏什么高雅艺术,为了混口饭吃,他也当街演奏黄色小曲,人总要活下去吧,何况一个瞎子。

阿炳演奏和哼唱的黄色小曲,大人是不允许孩子、半大小子听的。如果知道孩子听了阿炳唱的这些黄色小曲,孩子回家就会狠狠挨一顿揍。


话说回来,谁规定艺术家必须是道德楷模的?天底下有这种道理吗?

2

应该把瞎子阿炳的故事改编成电影!这么伟大的音乐家。

听过《二泉映月》,为琴声所憾动,潸然而泪下。

我想只有经过大苦难,大悲伤的人,才能作出这首享誉世界的名曲,伟大的音乐家!

真实的瞎子阿炳谁也不知道,解放后就病逝了!我也不能网上说什么?我就说什么?没意思!

关于阿炳的母亲就有多个版本。有的说阿炳是干杂活的女佣人所生;还有的说是无锡城里首富大户家小姐的私生子;更有甚的说就是道观里的女道人所生。

即然身世都是个迷,其它关于阿炳的私生活也可想而知了,里面有太多的戏说的成份。

阿炳孤苦伶仃,凄惨而死。没有留下后人。如果他要有后人子女,凭借着阿炳音乐界的名望,也是个知名的大家吧。

谁敢胡说八道呢?以事实不符可要吃官司的。几千年封建陋习吃绝户的事在当今社会还在重演。

他在世间凄苦而死,留下生命的绝响。我们还要在他死后说三道四,我想哪个伟大的音乐大师都没有如此待遇吧?人性的悲哀。


3

答:瞎子阿炳是个极其不幸的天才。

首先,他的出生就是一个不幸。

他是一个私生子,父亲的身份很神秘——神秘得犹如《天龙八部》中著名私生子虚竹的父亲:少林方丈玄慈。

在《天龙八部》中,叶二娘和玄慈生下虚竹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境况,她都咬死不肯说出虚竹父亲是谁。

阿炳的母亲也一样,不肯对任何人吐露阿炳父亲的身份。

但阿炳的母亲不会武功,没有叶二娘坚强,受不了别人指指点点,在阿炳三岁那年自尽了。

收养阿炳的,是一个华姓大族里的妇女,阿炳管她叫婶娘。

阿炳八岁那年,婶娘家境贫寒,供不起他读书,把他送到了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交给当家大道士带。

在这年,阿炳当上了小道士,并有幸到私塾读了3年书。

当家大道士自号雪梅,不但长得英俊潇洒,而且道骨仙风。

最让无数人艳羡的是,他精熟鼓、笛、二胡、三弦、琵琶等诸般乐器。

阿炳有悟性,跟在他身边,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阿炳21岁时,雪梅道长因病去世。

雪梅道长临终前,告诉了阿炳一个深藏多年的秘密:他的俗家名字叫华清和,就是阿炳的生身之父,他帮阿炳起有名字:华彦钧。

阿炳的内心世界在那一刻遭受到了巨大冲击,忽忽如狂。

雪梅道长其实还有一件事没告诉阿炳——即阿炳这个名字,也是他起的。因为阿炳命中五运缺火,所以取名阿炳。

雪梅道长死后,阿炳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

雷尊殿的香火极盛,单凭那些香火钱,阿炳可以像他父亲那样,走完养尊处优的人生路。

但是,他受不了母亲弃他而逝、父亲隐藏自己身世多年的打击,性情大变,破罐子乱摔,酗酒、吸食鸦片、逛窑子,最终在28岁那年,感染上了梅毒,导致双目失明。

按照旧中国无锡老记者华钰麟的说法,即阿炳好端端的当家道士不做,自甘堕落,偏要做讨饭叫花子似的流浪艺人!

双目失明后的阿炳无法参加法事劳动,只能以街头卖艺为生。

36岁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婚。

不过,也在沦落在社会最底层的时间里,阿炳的天才得到了喷薄式的发挥,据说,他创作地270多首乐曲,可惜的是,仅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其中的《二泉映月》堪称天籁之音。

据说,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时,他流着眼泪告诉别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阿炳逝于1950年12月4日,终年57岁。

华钰麟说,新中国成立前,阿炳靠一把叫花胡琴,马马虎虎还能混得下去;一解放,政府雷厉风行,严加禁毒,他抽了三十多年鸦片,难以戒绝,烟瘾发作,只得自行了断……

阿炳死后第二年,即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二泉映月》;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二泉映月》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1985年,《二泉映月》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瞎子阿炳,是个不幸的天才,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






4

阿炳在电影中是一个无锡被道观捡来养大的孩子,跟师傅学到一手拉二胡的技艺,后来在街头卖艺,与一位姑娘相爱,但是财主看上他女友就多次来抢,因此打瞎了阿炳的眼睛,女友也跳河自尽了,悲愤而无处申冤的阿炳创作了著名的《二泉映月》。
仅存的阿炳照片

不能不说编剧的脑洞非常强大,真实的阿炳是由道观主持和保姆生下的孩子,6岁时接回道观,但是告诉孩子是捡来的,教会了阿炳各种乐器,二十多岁时阿炳已经是非常帅气的小伙了,父亲临终把他的身世告诉了他,并且他因此继承了道观,但是阿炳交友不慎,家产败光并且身染重病,被堂弟赶出道观在无锡弄堂里的一个破屋租住。
阿炳雕塑

阿炳先是街头卖艺,患眼疾失明后在家修乐器为生,闲来无事就教教邻居的孩子们拉二胡,后来有个孩子考上音乐学院,正逢吴教授在收集民间音乐,教授从这个学生嘴里知道了阿炳的民间艺术后前往录音,由于录音设备不好只有一部分作品流传下来,二胡曲《听松》等三首二胡曲和两首琵琶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首二胡曲《二泉映月》,1951年此曲在广播台播放,阿炳也因此名声大噪,正当大家准备对他的其它作品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却得悉他已病逝。

阿炳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民间艺人,甚至还有些劣迹,但是他创作的乐曲却是传世之作,《二泉映月》目前已经在世界广泛流传,很多人认为它就是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演奏家小泽征尔认为这是一首应该跪着听的名曲,还有位国外著名音乐家认为它就是中国的《命运交响曲》!
中国的“贝多芬”/瞎子阿炳

5

只要提起二胡演奏,人们便会想到《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就会很自然地联想起瞎子阿炳来。

当那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的旋律响起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创作者华彦钧,也就是瞎子阿炳那命运多舛、悲惨不堪的一生。


据说,1978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访问,聆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掩面而泣,不能自己、当即双膝跪地,虔诚地说,听这样的音乐,应该跪着,坐着和站着都是极不恭敬的!

可谁又能想得到,这首具有如此深刻感染力的名曲,正是其创作者瞎子阿炳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下面,咱们拨开历史的云雾,走近已经故去半个多世纪的瞎子阿炳的传奇人生。

01.道士下山,缔结孽缘,注定了就是个悲剧

清朝末年,江南的水乡古镇无锡,波澜不惊。

一个名为华清的年轻道士,精通乐律,其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常常引得无数路人驻足聆听,堪为一道仙风道骨的别样风景。


一个唤作阿芬的小寡妇,新婚丧夫,心中百般愁怅却道无处倾诉,封建礼教的枷锁犹如牢笼困鸟,哪个知她夜难眠泪儿沾巾。

不知道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月老昏了头儿,无意间的一次偶遇,在外人看来,不该有任何交集的二人,却走到了一起。

1893年,阿炳来到了这个不该来的人间。

02.幼年丧母,寄养人家,不称父亲却是师傅

一个道士,一个寡妇,竟然有了一个私生子,霎时间,在小城无锡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阿炳的母亲阿芬不堪忍受世俗的指责,丢下幼小的阿炳,寻了短见儿。

当父亲的华清身为道士,无力抚养自己的骨肉,只好寄养在乡下一户人家,到了小阿炳8岁那年,才接回道观雷尊殿,并以师徒相称。


同时,华清为了向阿炳的母亲阿芬赎罪,以减轻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负疚感,将平生音律所学传授给阿炳,希望将来他可以立身成才。到了18岁,阿炳在音乐上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了。

03.明了身世,内心挣扎,放浪形骸麻醉自我

本以为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谁知道阿炳悲惨的人生才开了个头儿。21岁那年,华清病重,临死前告诉了阿炳身世。

这对于他不啻于是晴天霹雳。这些年自己一直活在不清不楚的境地,外界的岐视,他人的非议,阿炳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弃儿,在这个世界上,体验的尽是屈辱和痛苦。

接下来、阿炳的生活发生了不可思议的颠覆。

他产生了厌世情绪,愤世痴俗,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绝望。他流连烟花柳巷,且染上了鸦片瘾,全然不顾自己道士的身份。其荒诞不经的行为举止,让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渣男”。


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他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最悲催的是,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成了一个瞎子。

也是因为醉生梦死,挥霍无度,负债累累,最后竟然将父亲华清传给他的雷尊殿,也被他人夺去了,彻底沦为一贫如洗的街头流浪艺人,靠拉二胡为生。

04.一生是非,传世绝响,贫病交迫撒手人寰

解放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得知了阿炳的事,对其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坎坷人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一行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而此时的阿炳,已有三年多没有拉二胡了。

经过短暂的练习,难能可贵的录下了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作品。其中《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当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然而此时阿炳已病入膏肓,未能应聘。又过了三个月,12月4日阿炳与世长辞,享年57岁,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

阿炳是不幸的,生下来就饱受世人非议,一辈子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阿炳又是幸运的,在弥留之际,却留下了传于后世的天籁之音。

可以说,瞎子阿炳的悲剧人生,是那个封建愚昧的旧时代造成的;而新社会的进步和关怀,却又成就了他一代大师的传奇人生!

6

问题:真实的瞎子阿炳是怎样的人?

导语

那是一首净美如画的民族音乐,那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二胡乐曲,那是一首震撼人心的咏叹。这首民乐称作“二泉映月”,它的创作者就是民间音乐家——华彦君,人们习惯地叫他“瞎子阿炳”。

不知道是乐曲成就了“瞎子”,还是“瞎子”成就了乐曲。在大多数人了解他都缘于《二泉映月》开始。

当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便觉得它其中有很多故事。寻觅它背后隐藏的历史,这才发现“瞎子”的一生,全部融入了这“一池泉水”,那“一轮月光”之中,是用生命谱写成的交响。

阿炳中年后双目失明,在旧中国以卖艺度日,但这并没有泯灭他对音乐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除了《二泉映月》这首流传后世的大作,还创作出了《听松》、《龙船》、《昭君出塞》、《寒春风曲》、《大浪淘沙》等著名乐曲。

海伦·凯勒说过:“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要用心灵去感受。”。音乐也在其中,其意境之美,就是对美好世界的感悟。《二泉映月》就需要用心去聆听,它曾被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称为是要跪下来听的伟大乐曲,必须顶礼膜拜!

这首二胡曲自第一个音符流出,首先感悟到一种悲凉,流露出一位饱尝人间辛酸的盲人的思绪情感,它融合了作者的一生!

琴声宛如蜿蜒曲折的小溪从山上缓缓地流下,又似一阵阵冷风吹过,我好像看见了如墨的夜色下,阿炳带着那把与他相依为命的二胡坐在二泉边,奏着那舒缓而又起伏的曲子。

淡淡的月光照在水里,显得格外幽静。然后,旋律渐渐高昂,好像一望无际的大海在奔腾,似乎是阿炳在倾诉命运的不公,强烈而激愤。接着,旋律升到了最高潮,阿炳把他经历的坎坷、心酸,全部倾诉到了乐曲中,仿佛是千军万马在耳边驰骋,又好似滔天巨浪在翻滚着,这是阿炳在痛诉社会底层的黑暗。

再悲惨的生活,也阻挡不了阿炳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二泉映月》也许就是阿炳一生的写照,它融入了阿炳的一切——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聆听着《二泉映月》这天籁之音,冷冷的夜,凄婉的旋律回荡在夜空中,久久地不能散去。真可谓:

孤月洒清辉,彦钧轻弄调。

弦泠泉水寒,气荡秋风啸。

丝竹断肠魂,山河痴哭笑。

萧萧诉毕生,一曲乾坤耀。


@兵法天下 如是说

《 夜合花?瞎子阿炳·二泉映月》

文/@兵法天下 【原创】

背影斜阳,穿街走巷,断肠弦乐悠悠。秋风索瑟,青衫落拓轻愁。

霜露泻,小桥头。

柳桂馨,脉脉清流。

轻弓拈慢,涟漪轻泛,欲语还休。


嗟味人间沉浮,携行胡琴泊旅,苦涩淹留。

迷茫夜色,回声袅袅云楼。

泉水洌,月光柔。

觅知音、良景人忧。

子规声咽,斑斓晚照,杨柳汀洲。

备注:钦定词谱,词林正韵,史达祖体。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大家好!我是@兵法天下 ,诚谢题主邀答,与文友分享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的故事。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7

一提起阿炳,耳边就回响那首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从报告文学里,从广播剧电视剧里,我们得知,阿炳原名叫华彦钧,是个孤儿,是个吃过许多苦的劳动人民,是个对艺术一丝不苟的艺人,是个为人民默默奉献的艺术家,还是个爱国的抗日模范。

阿炳生在晚清,他19岁的时候,大清灭亡了,可是大清的灭亡并没有给自己个人的命运带来什么转机。

阿炳好像生下来就为了体验人世间的痛苦的,阿炳的母亲,一个不幸的寡妇刘嫂,在庙里打工的时候被道长强占,母亲不堪受辱,后来忧郁而死,阿炳三岁就成为孤儿。

而那个道士华清和在阿炳母亲死后,良心发现,不得不认下这个儿子,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但人言可畏,因为惧怕流言蜚语,华清和只能把阿炳安排到一个遥远的地方,花钱雇人照料。

由于爱子心切,在8岁的时候,华清和不顾一切把阿炳接到了道观。不过华清和还是没有勇气向儿子说出他的身世。直到阿炳20岁那年,华清和害了一场大病,以为自己要不久于人世,这才向阿炳讲了他的身世。

阿炳听了,心静如水,并没有责怪父亲,一言不发,只是紧紧地抱着父亲。其实在他心里,师父对他恩重如山,早已就是慈父一般。生父还是师父已经不重要了,自己能做的,就是让师父兼生父晚年更开心一点。

1918年,父亲去世,阿炳痛不欲生。为生离死别,或许也为命运的不公。如果没有吃人的礼教,他也不会跟孤儿一样在乡下待了八年,也不会当别的孩子喊爸爸的时候,自己会纳闷,我的爸爸在哪里?当小伙伴们不跟他玩,赶他、打他,骂他野孩子的时候,他一脸的茫然。没有人撑腰,没有人关爱,就像水中的浮萍随波逐流,像路边的小草自生自灭。

虽然阿炳不会喊父亲,但父爱如山,父亲教自己学会了认字,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各种谋生的手艺,也学会了演奏各种乐器。

阿炳不幸,生在一个礼教吃人的社会;阿炳又幸运,遇到了一个师傅,一个跟父亲一样慈爱的师傅,一个多才多艺的师傅。他从师傅兼父亲身上学会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也继承了老爸的艺术基因。

16岁的阿炳已经显露出艺术天才。在道场做法事的时候,能够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各种曲子,每次听他演奏的人都前呼后拥,好评如潮。

阿炳是老天送给人间的一个艺术家,阿炳的乐感是天赐的,不管是什么曲子,阿炳都能把它把它演奏得出神入化、不同凡响。

26岁那年,父亲去世,阿炳接替父亲开始处理道观的业务。

中国的出家的人必须要戒酒、戒肉、劫色,其实这等于让一个会说话的人永远禁言,是根本做不到的。制定一个根本做不到的律条,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纷纷犯禁,律条失去权威,形同虚设。

食色性也,一个虚伪的人,会在前谈精神文明,人后却抵抗不了诱惑去搞精神污染。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在演戏,撒谎。这个社会就没有了诚信,这个国家的道德长城也会崩塌。

据考证,日本的寺里规定,寺院里的和尚如果抵御不了金钱诱惑,就去做生意;如果抵挡不了荷尔蒙的发作,就去娶媳妇。有钱不是罪恶,有媳妇跟信佛不是水火不容。只要心中有佛,到哪都是善哉。

阿炳像天下所有男人一样,有着正常的人伦需求,抵挡不了这种本能,但却不能名正言顺娶妻生子,只能偷偷去勾连。阿炳不幸最后染上了花柳病。祸不单行,34岁那年,阿炳又双目失明。

失明之后,阿炳把道观盘了出去,到江湖四处漂泊。为了排解苦闷,阿炳又迷上了赌博和染上了毒瘾。

为了维持生计,阿炳被迫上街卖唱,阿炳在卖唱的时候,把艺术才华发挥到极致,每次演唱都叫人百听不厌、流连忘返,阿炳的美名开始江湖上开始传扬。

44岁那年,阿炳人生开始大放异彩,因为他还俗后遇到了一个最爱他的女人董彩娣,这个柔情似水的女人给了他无尽的灵感。

阿炳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尤其是建国后,阿炳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迎来了自己艺术的第二个春天。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通过电波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各地。1950年12月4日,阿炳去世,终年57岁。

阿炳是个艺术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白居易、苏轼、柳永都喜欢这个调调,人家也都是放荡不羁的“文学家,凭什么阿炳就该是\"正人君子\"?

其实阿炳本人并不虚伪,并没有自己包装成正人君子。

那些任意美化阿炳的人跟贬低阿炳的人,脑子还是该放到洗衣机里清洗一下比较好。

8

“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的漫天飞舞,刺骨的寒风一阵阵袭来,街上行人稀疏而步履匆匆。一位蓬头垢面的老妪用竹竿牵着一位拉琴的瞎子,瞎子把二胡挂在肩上,右肋夹着竹竿。呜咽的琴声在飞雪中由远及近,犹如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是陆墟描写的瞎子阿炳,在街头卖艺求生的情景。他的二胡下流出的凄切哀怨、动人心魄的乐曲,就是后来被视为我国民族乐曲瑰宝的《二泉映月》。

但凡听到过《二泉映月》的每一位中国人,都会为之动容。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更是在聆听过后,发自肺腑地掩面而泣:“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

(瞎子阿炳)

那么,瞎子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个街上卖唱的,怎能写出这种曲子?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7月出生于江苏无锡东亭。父亲是无锡洞官观道观偏殿雷尊殿的一位道长,名叫华清和,号雪梅。他通晓音律,能演奏大部分中国民族乐器,精通正一道梵音、锣鼓的演奏,笛、笙、胡琴、三弦、鼓,顺手拈来都能演奏。尤其擅长二胡和琵琶,在教内享有“铁手琵琶”的美称。

阿炳的母亲吴氏,原是秦姓寡妇。后与华清和同居在一起,生下了阿炳。

但在封建社会,寡妇再婚是被人所不容的。因此,当阿炳呱呱坠地时,吴氏就在族人的威逼下,被迫回到夫家,三年后郁郁而死,此时的阿炳还不到4岁。

道士父亲无力抚养年幼的阿炳,不得已将他送到老家亲戚处,交给一位婶娘抚养。8岁那年,阿炳回到父亲身边,成了雷尊殿的一名小道士。

也许是从父亲那里得到了遗传,也许是在老家被乡土音乐所感染,阿炳从小就极具音乐天赋。在父亲的耳濡目染和悉心指导下,他先从最简单的敲击乐器学起,然后学习笛、笙、唢呐等,最后过渡到二胡和琵琶。

阿炳学得异常刻苦。在学习笛子时,为了增强腕力,他在笛子上挂了一块秤砣;练习二胡和琵琶时,指尖经常血肉模糊;夏天挥汗如雨,冬天滴汗成冰。

通过阿炳的不懈努力下,在他16岁左右,就悉数掌握了吹、拉、弹、唱等技艺,能娴熟驾驭各种常见道教乐器。经常在道教重大活动和民间集会中担任首席演奏,统领乐队。

22岁时,父亲华清和去世,阿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经常外接各种法事,有着稳定而不错的收入。

(卖艺的阿炳)

这时的阿炳,可以说名利双收,滋润快活。

也许是安逸的生活,让阿炳的内心开始膨胀,年轻气盛的他逐渐放纵了自己,染上了吸毒和逛窑子的习气。以至于被传染了梅毒,并引发了眼疾。

1927年,眼疾严重恶化,终至双眼失明。本来不错的家产,也让他挥霍殆尽,只留下心爱的琵琶和一间破屋。1928年,穷困潦倒的阿炳只好流落街头,靠卖唱为生。

于是,在无锡的大街小巷、茶坊酒肆、惠山二泉旁,经常就能看到一位双目失明,带着墨镜,背上背着各种乐器的人,靠说唱新闻和弹奏乐曲维持生计。

40岁时,阿炳和一个寡妇相依为命地走到了一起,寡妇也就从此成为了阿炳的眼睛,用一根小竹竿,维系着两人贫困潦倒的卖唱生活。从此,人们在无锡的街头巷尾,就时常看到了文章开头所述的景象。

不过,阿炳并非乞丐,他的骨子里还有着“大师”的清高,只靠卖唱赚取生活,从不对人摇尾乞怜。别人要求他演奏,他定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别人随意给取报酬,他也从不计较多少。即便别人一文不舍,他也照样不愠不怒,泰然处之。

更为难得的是,阿炳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经常采用说唱的形式抨击邪恶,揭露丑陋。一个颇有权势的乡绅强暴婢女,婢女状告无门以至于流落街头,阿炳便将此事创编成说唱故事,沿街演唱,吓得那位恶绅不敢露头。

(表演的阿炳)

“九一八”事变后,阿炳编唱《抗日名将马占山》,宣扬马占山的抗日壮举。为歌颂十九陆军抵御日寇而浴血奋战,他编唱《十九路军大刀队杀东洋鬼子像切西瓜》。在抗日战争最为困难的时期,他编唱《汉奸没有好下场》等等,以鼓舞人们的抗战士气。

当然了,代表阿炳终生成就的还是《二泉映月》。这是他去世十年前就开始构思的乐曲。当年的无锡,每当夜幕低垂,灯火阑珊之时,这首凄婉动人的乐曲,就会飘荡在夜空之中。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等人来到无锡收集民间音乐。他们找到了阿炳,希望录制《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子,以及《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曲。

当深沉而激越的琴声戛然而止时,杨教授问道:“先生,此曲叫什么名字?”

阿炳回到:“没有名字,我自己摸索着拉的。”

教授接着问:“那你经常在什么地方拉此曲呢?”

“我时常在街头和惠山泉边上拉。”

“那就叫《二泉》吧。”教授脱口而出。

同行的人随即补充道:“《二泉》不像是乐曲名,叫《二泉映月》更好。”

由此,《二泉映月》来到了国人面前,也走向了世界。

1950年秋,阿炳第一次登台演奏此曲,获得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1959年国庆10周年时,此曲被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1985年,此曲在美国乐曲榜中名列榜首。

只可惜,1950年12月4日,饱经沧桑的阿炳突然吐血病故,终年57岁。

(参考资料:《瞎子阿炳》)

9

瞎子阿炳虽然是我国知名的民族艺术家,但他的前半生其实并不算光彩。

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无锡城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母亲是一个寡妇,俩人私下通奸生下了阿炳。

阿炳3岁时,母亲被同族相迫而死,他被父亲送回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被带回雷尊殿,并被送入私塾读书,取学名彦钧。

直到21岁时,华清和因病去世前,阿炳才被告知了自己的身世。

由于出身不算好,再加上华清和的放纵,阿炳在年轻时可以说是吃喝嫖赌毒全都沾染。他好吸食鸦片和嫖妓,导致入不敷出。

34岁时,由于罹患梅毒,阿炳的双目失明了。瞎子阿炳,那双眼睛就来自于此。

阿炳流落街头后,无力参与道观的法事工作,只能以街头卖艺为生。就是这段经历,使得阿炳的技艺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阿炳成为民族艺术家,其实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

那是1950年8月,中央音乐学院邀请阿炳录制了《二泉映月》等曲目,这些乐曲获得了大奖,阿炳也一战成名。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10

谈到瞎子阿炳,自然会想起他戴着圆框盲人眼镜,黑色毡帽、着长袍拉着二胡的沧桑形象,出生贫穷,一曲《二泉映月》诉尽人间悲苦。相信多数人对阿炳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此,那么阿炳其人,究竟经历了什么,让他在艺术成就上为众人所熟知,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民族音乐家”呢?

让我们把时间退回至1893年的8月17日,在江苏无锡洞虚宫雷尊殿的“一和山房”,阿炳作为一个私生子出生了,取名叫华彦钧。他的妈妈秦氏是一个寡妇,爸爸正是洞虚宫的当家道士华清和。平素里秦氏在道观做清扫,在那个禁锢女性贞洁的封建背景下,秦氏身为寡妇,不但不守贞还和道士私通生下孩子,自然备受族人闲言碎语的痛骂,秦氏不堪羞辱,在阿炳四岁时悒郁而死。阿炳被华清和送到无锡东亭镇小泗房巷的老家托族人照料,养至八岁才回到了道观。

华清和与阿炳二人以师徒相称,直到1914年华清和去世前,才告诉阿炳他的身世。阿炳幼时便展现出他的音乐天赋,从10岁开始他跟着父亲学习吹笛,鼓、琵琶、二胡等乐器,到17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参加道教音乐的吹奏。当时的阿炳长相俊秀,一把出色的嗓音,人都叫他“小天师”。

阿炳在父亲去世后接手了道观,和他的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着殿里的香火收入。阿炳手头略有盈余,年轻气盛,自小缺失的教育亦不能严格约束自己,他流连风月、纵情声色,染上了病,34岁时他的眼晴因此失明,道观的法事劳作无力参加,于是背着胡琴走上街头,从此卖艺为生。

阿炳每天下午都会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的围场演唱。

他的说唱表演结合时事,“一·二八”事变后,他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事迹,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为了讨生活他每天走街窜巷,《二泉映月》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阿炳的琴技非常高超,据说他可以把琵琶放在头顶上弹奏,还能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

虽然阿炳在音乐上有很大造诣,但毕竟他只是个讨生活的街头艺人,真正懂得他的艺术的人又有多少呢?成就阿炳的音乐地位,有两个功不可没的人。阿炳曾教过家乡的一个孩子学过两天琵琶,这孩子叫杨荫浏,后来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

1950年,杨荫浏和音乐家曹安女士专程到无锡拜访阿炳,为阿炳录音。当时阿炳因为身体原因,很久没摸过乐器了,他曾经用的乐器都损坏了。杨荫浏为他借来的二胡和琵琶,阿炳很重视这次录制,在家练习了三天,录下了6支乐曲: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阿炳拉完《二泉映月》时,杨荫浏问曲子叫什么名字。阿炳说:“这支曲子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因为阿炳经常在惠山泉庭上拉,无锡又有个映山河,就定名为《二泉映月》了。录制后没几个月,阿炳便病逝了,终年57岁。这几首可以说是在关键时候抢救下来的!

阿炳这一生,可以说是受尽苦难,一出生就注定漂泊不定的命运。他流落街头,受尽生活的苦楚,他的音乐是在凄风苦雨中酿出来的,二胡拉出来的不仅是乐曲,更是他整个苦难的人生。作民间艺人,在市井巷陌摸爬滚打,他的作品更具有生活历练过的厚重与沧桑感。

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在1978年访问北京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17岁的女学生姜建华,为他演奏了《二泉映月》,小泽征尔听这如泣如诉的乐曲深受感动,突然间从椅子上顺势跪了下去,泪流满面,小泽征尔面对在场人们的错愕,非常虔诚地说:“这种音乐只应当跪下来听,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自此,《二泉映月》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生前落魄流离,死后空前盛名。阿炳活着的时候,再不会想到他的音乐会成为为世界所欣赏赞誉殿堂级艺术,他的墓地被迁葬在惠山东麓,占地742平方米,旧墓碑收藏于市博物馆。他的故居被修葺保护,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生潦倒、贫病交加,阿炳活着的时候并无大志,更无豪言,年轻时也经不住诱惑荒唐过。眼晴盲了后,为博取众人一乐,换个饭钱,他也唱唱艳俗小调。阿炳就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他不是圣人,更无从谈什么伟大,如《二泉印月》这样的名曲,他作出的时候,只为了谋生。然而,阿炳其人如何,已经无关乎他的音乐。诸多生活的悲怆,在这乐曲里化作一声绵长的哀叹。听者感喟落泪的,亦是自己的人生。

艺术在别处,生活在人间。

-END-


更多分享,欢迎关注@耳目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