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爱屋及乌、恨乌及屋,狄仁杰生祠正是因为这样的道理才被百姓们给砸得稀巴烂的。
在各种影视剧中,狄仁杰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严明的判官形象。
很多人在不了解历史的情况下,还以为这些形象是演义、影视剧编造出来的,而实际上,这些形象在历史中是真实存在于狄仁杰身上的。
历史中的他,确实是那种断案严明的好官。
在狄仁杰科举得名后,他最早担任的就是汴州判佐这等判官官职。
后来随着工作能力的出色、突出,他就一步步得到了提升,最终成为了大理寺丞,地位相当于现如今人们所说的最高法官。
在他担任这些相关官职期间,他运用了一些极为高效的断案方法为百姓们处理起了案件。
最多的时候,他一年能处理17000起案件,按照一年365天计算,就相当于一天处理了46起案件,这等效率,在现如今都是绝无仅有的。
而且,这些庞大的案件处理量都并不是他为了求政绩而滥竽充数乱判的。
当时,他对待每一个案件都非常严明地审查了其中的细节,每当他作出了判决之后,百姓们都会没有任何怨言地接受他的判决。
从这些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狄仁杰对每一个案件的态度以及处理的状况。
狄仁杰人生的低谷和重新崛起
在地位上升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狄仁杰慢慢改换了仕途方向,开始从审判界转换进入了政界,先后担任了宁州刺史、江南巡抚使、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宰相”等职位。在拥有了宰相地位之后,狄仁杰就走上了他的人生巅峰。
不过在他走上人生巅峰没多少年,由于受到一位奸臣的陷害,他就被武则天摘去了丞相官职、贬为了县令。
而在狄仁杰被贬为县令期间,一件事情的发生挽救了他的仕途。
这件事情就是契丹人的入侵。
在契丹入侵之后,因为河北地区无人作镇,武则天就开始想起了曾经做过宰相的狄仁杰,当即将其任用为魏州刺史,让其抵御起了契丹的入侵。
正是由于狄仁杰完美地解决了契丹人的入侵,武则天才改变了原本对狄仁杰的惩罚,恢复了他的宰相官职。
在此事过后,虽然狄仁杰马上被调走了,但是当地的百姓们却一直因为此事纪念着狄人杰的恩情,为他建立了生祠歌颂他。
如果不是狄仁杰的三儿子狄景晖后来在魏州实在太过于胡作非为了,那么这些百姓在后来很多年的时间中可能仍然会供奉着狄仁杰的生祠。
恨乌及屋的百姓们
在狄仁杰复归了宰相官职之后,武则天由于对狄仁杰的信任,就接连对狄仁杰的几个儿子进行了提拔。
狄仁杰的三儿子狄景晖正是在此过程中被提拔为了魏州参军。
狄景晖此人在魏州为官初期为了迷惑自己的父亲,一开始的种种作为还是比较受百姓们认可的。
但是随着他在当地为官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的本性却渐渐暴露了出来。
接下来,他依仗着自己的权势在魏州胡作非为了起来。
按照道理来说,他的官职是不足以支撑他在魏州胡作非为的,但是因为他的父亲是狄仁杰、是当朝宰相,在很多官员不敢得罪他的情况下,他就得寸进尺地做出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情。
在长久的欺压过后,忍无可忍又实在没办法的百姓们就愤怒地把当年他们给狄仁杰建立的生祠给砸了。
在狄景晖的极力隐瞒下,狄仁杰原本是不知道自己儿子所做事情的。
但是随着这件事情的闹大,狄仁杰开始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在知道自己一直以为非常乖巧的儿子如此胡作非为后,狄仁杰十分的生气,于是就除掉了狄景晖的官职,让他承受到了为祸百姓的下场。
百姓们砸狄仁杰生祠的原因
至于百姓们为什么要把狄仁杰的生祠给砸了,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狄景晖是狄仁杰的儿子,狄景晖做出这样的事情,跟狄仁杰的管教不严有很大关系。
而狄景晖之所以敢做出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的眼中也跟狄仁杰的包庇有关。
因此在他们觉得自己看错了人、膜拜错了对象之后,他们就生气地把狄仁杰的生祠给砸了,那时候,在恨屋及屋之下,狄仁杰在他们眼中的形象可能就跟一个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