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友谅当年和朱元璋在鄱阳湖一战,最后以朱元璋胜利告终。也奠定了朱元璋统一天下的基础,作为曾经的战友,朱元璋到底是如何对待陈友谅后人的?

陈友谅小儿子被扔到了高句丽!

在鄱阳湖大战当中,陈友谅是中了一支流矢而死。也是因为当时战况太过激烈,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支箭,正好射中了陈友谅。据说当时是直接穿到后脑勺,死状可谓是非常惨了。

当时陈友谅还带着两个儿子,也就是大儿子陈善儿,小儿子陈理。在这场混战当中,大儿子陈善儿被俘虏。小儿子幸运躲过一劫,被陈友谅的太尉带走。

当时陈友谅的太尉乔装打扮,一边拉着陈友谅的尸体,另外一边还要带着陈理。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张定边等人,收拾了下残余,扶持陈理登基。当时这个小皇帝才12岁。

另外再说朱元璋,对于朱元璋来说,肯定要赶尽杀绝。于是在结束了鄱阳湖之战之后,稍微的收拾了一下,带着大军来到了武昌。当时陈汉政权一听说朱元璋打过来了,丞相赶紧来武昌救援。

但是才走到了半路上,就被朱元璋的军队打败。等到丞相战败的消息传回陈汉之后,整个武昌城乱作一团。很多百姓都想逃出去投降,看到这样的状况之后,年仅12 3岁的陈理,也开始害怕了。

因此在等到西吴军廖永忠,兵临城下的时候。陈理带着满朝文武,全部地跪在了城门口,迎接朱元璋的到来。当时朱元璋赶紧把陈理等人扶起来,并且告诉他:吾不汝罪也。

也就是说我不怪罪你,因为你的年龄比较小。朱元璋虽这么说,但是也不可能把他放在外面。于是就决定把他带回了南京,留在自己身边好好照看。平时吃喝不愁,时不时的宣见一次。

但是随着陈理越来越大,叛逆心也越来越严重。虽说朱元璋平时给的待遇非常好,但是每天都被别人盯着,时间长了自然也有点崩溃。这天又喝多了酒,开始说一些胡话。

里面不乏包含一些贬低朱元璋的话语,虽说当时还没有创立锦衣卫,但是这样的话语传到朱元璋的耳朵之后。本来疑心就比较重的朱元璋,越发的有点不开心了。

就把陈理找过来:“怎么着?最近过得是不是不舒坦?在背后说我的闲话?”陈理:“皇上肯定听错了,我在这里生活的这么好,哪有什么不开心?”

总不能说我那天喝醉了,就是在骂你,骂的都是我心里话,朱元璋也清楚这个道理。他认为总不能一直把他留在北京,但是放任出去自己不放心。

正好这个时候高句丽来朝贡,索性就把他送到高句丽,然后再给高句丽一点钱,让他稍微的照顾一下。这样一来要不了他的命,自己还能落到一个贤君。另外一边,他也没有自己的势力。

出于这样的考虑之下,朱元璋就把他送到了高句丽。来到高句丽之后的陈理,生活条件直转下降。如果不是靠着高句丽王时不时的接济一下,可能陈理都活不下去了。

陈友谅的后人去了哪里?

很多人只要提到陈友谅的后人,基本上都是说九姓渔人。他们确实和陈友谅有关,但并不是他的直系血亲。

原来当年鄱阳湖大战之后,陈友谅的很多手下都被朱元璋抓获。如果说处死他们,有点不合规矩。收编又有点膈应,担心有一天被他们造反。

于是朱元璋大笔一挥:“罚!罚他们世世代代为渔民,永远不能上岸。”当时陈友谅的手下有9个大将,因此也建成了九系渔民。一直到了清朝的时候,才在清政府的允许下,终于可以登岸生活。

另外当年陈理被发配到高句丽后,没过多久实在受不了那里的生活,于是自己便偷偷的跑回来了。跑回来之后的陈理,来到了四川生活。为了躲避明朝追杀,子孙大部分改为了程姓。

另外据说陈友谅的大儿子陈善儿,在被捕之后也逃回来了。他的后人隐姓埋名改成了谢,主要居住在重庆,四川等地。

另外陈友谅的二皇妃,带着4个孩子逃跑到了湖南张家界地区。他们这一代仍然姓陈,如今这里还可以找到。

另外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基本上也都存在着陈友谅的后代。也都是姓陈,有的是一直没有改,有的是明朝灭亡之后改回来的。

当然有关于陈友谅的后人分布还是比较广的,我也找到了一些比较详细的资料,有兴趣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最佳贡献者
2

朱元璋曾说“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意思是说只要消灭了陈友谅,那么一统天下将易如反掌。陈友谅建立的陈汉政权与朱元璋的西吴政权、张士诚的东吴政权并称为元末江南三大割据政权,其中陈汉政权以占地最广,兵员最多而著称。

鄱阳湖水战,陈友谅战死

陈友谅占据长江上游的湖北、江西,地处长江下游的应天(今南京)是其必争之地。不幸的是,朱元璋正是以应天为根据地,占据着附近的五府三十余县。因此陈友谅把朱元璋视为头号敌人,必欲除之而后快。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倾巢而出,集结60万大军向应天发动攻击,朱元璋被迫应战,组织20余万人马,在江西鄱阳湖展开了一场激烈交战,史称鄱阳湖水战。朱元璋利用小船发动火攻,重创铁索连阵的陈友谅军,被困在湖中长达一个多月,军粮耗尽,只能选择突围。在突围过程中,陈友谅突中流矢,贯穿头颅,当场毙命,军心顿时大乱,朱元璋大军趁机狠狠剿杀,还顺带俘虏了陈友谅的长子陈善儿。太尉张定边带着次子陈理和陈友谅的尸体仓皇逃回武昌。

再度亲征,陈理请降

陈理回到武昌,继承帝位,改元德寿,做起了陈汉皇帝。朱元璋一心要先收拾掉陈汉政权,于至正二十四年二月(1364年)再度亲征,兵锋直指武昌。年仅14岁的陈理惊惶失措,急召各地将领勤王,猛将张必先从岳州发兵救援,被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在洪山击败并擒获,陈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此消失。朱元璋派陈友谅旧臣罗复仁入城前去劝降,无计可施的陈理只好到辕门献表投降。朱元璋见到年幼的陈理跪地请降,亲手扶他起来并说:“我不会怪罪你的!”府库内的财物任由他挑拣,回到南京后,封陈理为归德侯。

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明史·列传》

不仅陈理被授予侯爵,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受封承恩侯,大哥陈友富受封归仁伯,二哥陈友直受封怀恩伯,追赠四弟陈友仁为康山王。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待陈友谅的家人和后代可谓不薄。

口出怨言,迁居高丽

陈理住在南京时经常口出怨言,被人告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说:“这是小孩受人蛊惑而说出的话,为了让他牢记朕的恩德,应该远离京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命归德侯陈理和归义侯明升(大夏政权明玉珍的儿子)一起迁居高丽,并赏赐给高丽王罗绮,让其善待他们。同时,朱元璋令承恩侯陈普才迁居滁阳(今滁州)。陈理和明升到达高丽后受到高丽王的接见,被封为陈王。虽为王爵,但生活上却过得非常艰苦。高丽恭愍王和后来的朝鲜国王李芳远曾先后赏赐给他一些田地,一名婢女和米、酒、布等生活物品。永乐六年(1408年),陈理病逝,享年58岁,育有一子陈明善,并在朝鲜开枝散叶。现在的陈姓是韩国大姓,其中有很多是陈友谅的后代,每年都有很多韩国陈姓宗亲特地赶到陈友谅的陵墓前祭拜,以求认祖归宗。

乙丑,陈理、明升等男妇共二十七人入京,理升诣阙。王出御报平厅,理升拜于阶上,王坐受之。礼讫坐于使臣之下, 升年十八,理年二十二。——《高丽史·世家》

总而言之,朱元璋对待陈友谅的后人虽说不上优厚,但也没有刻意加害。迁居别处是有意让他们自生自灭,这对于一向嫉恶如仇的朱元璋来说算得上是宽大为怀了。毕竟,诸多开国功臣都死在朱元璋屠刀之下,陈友谅的后人应该为此而感到庆幸。至于陈友谅的长子陈善儿,被俘后再无记载和踪迹可寻,极有可能是被朱元璋一刀咔嚓掉了。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

《明史》记载:陈友谅有两个儿子:陈善儿和陈理。在陈友谅割据江西、湖广,自立为汉帝的时候,陈善儿被封为太子,而陈理年纪还小,做不了事。

公元1363年,陈友谅大败于鄱阳湖之后,太子陈善被朱元璋俘获,陈理出逃,于武昌继承陈汉帝位。

陈友谅后代

鄱阳湖大战,“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军大溃,太子善儿被执。太尉张定边夜挟友谅次子理,载其尸遁还武昌”。

太子陈善儿被俘后,下落不明,应该也是死了,至于陈理,在张定边等人的扶持下,于武昌继承了陈汉帝位。在同年冬天,朱元璋亲征武昌,刘理抵挡不住,只能投降了。

朱元璋进入武昌后,并没有处决陈理,而是把他封为归德侯,而且把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因为有劝谏陈友谅的功劳)封为承恩侯,陈普才长子友富为归仁伯,次子友直为怀恩伯,四子友仁、五子友贵已经在鄱阳湖战死,追赠友仁为康山王。

不过刘理和爷爷伯父一起住在应天(今南京,朱元璋国都),可一直闷闷不乐、口出怨言(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朱元璋虽然认为这是“孺小过耳”(小孩子童言无忌),但考虑到他一家和其他割据势力的家人都住在京师,难免以后会出事。

于是把刘理和归义侯明升(大夏国主明玉珍之子),一起迁往高丽居住(今朝鲜),并让高丽国王好好善待他们,让陈善才等人移居滁州(今安徽),分化监视起来。此后刘理不见于《明史》,只在朝鲜《高丽史》和《李朝太宗实录》中有零丁记载。

《高丽史》:“乙丑,陈理、明升等男妇共二十七人入京。……升年十八,理年二十二”。

《高丽史》:“辛巳,赐陈理明升苎布九匹”。

建文三年三月十八日,李朝太宗李芳远赐予陈理一些土地。

永乐元年十一月初四,李芳远赐予陈理一名婢女和米豆。

永乐二年六月初七,李芳远赐予陈理四石米,十瓶酒。

永乐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陈理病死,留下一子陈明善。李朝礼部赠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赐棺椁。

可见刘理和明升在朝鲜的生活十分窘困,基本都是靠朝廷接济才能生活下去,而朱元璋把他们安置在朝鲜之后,基本也没怎么管过他们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4

从正史看,陈友谅至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就是太子,叫陈善儿,被朱元璋抓住,应该是某种原因死了,没有下文。次子就是陈理,在张定边的挟持扶助下继位称帝,“太子善儿被执。太尉张定边夜挟友谅次子理,载其尸遁还武昌”,与朱元璋相抗,才当了几个月皇帝,在朱元璋亲征下投降,见他年纪幼小,才十二三岁,又欲收陈友谅旧人的心,减少内耗,朱元璋当面表示不会为难陈理,并让他从府库中随意拿走财物,以示大度。


从史书记载习惯看,如果只有两个儿子,第二位一般不会以次子称呼,陈友谅可能还有其他儿子,野史也有传说,朱元璋强纳陈友谅后妃,后妃因有孕在身屈服,后产一子取名朱梓,封在长沙为潭王,传说纷纭却没有力证,脱不了道听途说的范儿。而陈理被封为归命侯,软禁在南京,朱元璋为了收买人心,还对陈氏家族大封特封,陈友谅父亲陈普才之前就对陈友谅的造反不以为然,认为是取祸之道。这时也被封为承恩侯,大哥友富为归仁伯,二哥友直为怀恩伯,陈友谅死去的二位弟弟也追封附祭。(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这时江南未平,天下也处于混乱中,近在身边的张士诚尚有威胁,朱元璋必须恩威并施收拢人心,等到张士诚也兵败被擒,绝食身死,陈理的处境立马改变了,他本人也有所觉察,有点怨言。朱元璋便以陈理虽是小孩子,但身份重要,容易被人利用为由,把他与大夏国末位皇帝明升,即大夏国明玉珍的儿子,一同送到高丽去居住,陈友谅父亲等人也迁居异地。

高丽其时的国王是王颛,后谥为恭愍王,他本人曾在元朝为质,在元朝的护送下回国夺位成功,对于如何与周边强邻相处颇有心得,对被送到高丽的陈理以礼相待,以王侯称呼,但生活用品却不如礼,短缺常有,陈理在朝鲜过得极为艰苦,而这,可能是朱元璋乐于见到的。(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等到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自立,建立了朝鲜李朝,还活着的陈理依然受到礼遇,李成桂的第五子李芳远上位后,朱元璋也已去世,陈理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善,赏赐较为足用。当陈理去世时,还赠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赐棺椁,陈理有儿子陈明善。也有一种说法说陈理没有死在高丽,而是逃回到四川隐居,开枝散叶。

5

陈友谅的后代其实结局还是不错,比起很多灭国王者来说,已经相当幸运。比起满清对待朱元璋后代的残忍杀害来说,朱元璋对待陈友谅后代确实很友好。

下边让我详细讲一讲这段历史以及陈友谅后代的结局,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一、陈友谅大败

元朝末年,天下四分五裂,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其中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实力都比较雄厚,尤其陈友谅,更是相当厉害,军队人马都比朱元璋要多。

按照综合实力而言,朱元璋一开始可能并不是陈友谅的对手,以至于陈友谅比较自负带领六十万大军去攻打洪都。朱元璋命令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在洪都耗住陈友谅,朱文正做的还是很不错,在洪都拖延了陈友谅一段时间。

同年八月,朱元璋率领二十万军队去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生死血战,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战斗,最终陈友谅被朱元璋挫败,无奈之下打算逃跑,可惜跑到半路就被一支莫名其妙的箭射中脑袋,并且一箭穿透而死。

就这样,陈友谅错失良机,朱元璋势力大增。陈友谅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大儿子陈善儿,一个是小儿子陈理,在混战之中,陈善儿被人俘虏带走,小儿子陈理则被手下张定边救走带回故都。


二、陈理的下场

回到故都收拾一下战乱残局,张定边等人辅佐陈理继承父亲陈友谅的基业,当时陈理年仅12岁。

朱元璋整顿了一下军队,乘胜追击继续攻打陈理,陈理派身边大臣前往迎战,可惜大臣都败下阵来,把陈理吓得不轻,连忙出城跪地迎候朱元璋大军,并且乖乖投降。

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明史·列传》

朱元璋看到年幼的陈理如此识趣,也就没有为难他,还把他带回自己宫中,封陈理为归德侯,在宫中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他,只要他不造反搞事情就行。

可是陈理在朱元璋府上生活一段时间就开始有点张扬,喝酒后还敢骂朱元璋,这就是明显的不懂事和作死行为。朱元璋对此十分无奈,觉得要收拾他也不是,不收拾他心里又实在担心他继续这样影响自己权威。

经过左思右想,最后朱元璋把陈理发配到高句丽,叫高句丽国王好好照顾他。高句丽国王虽然对陈理还可以,可是从小习惯锦衣玉食的陈理又怎么受得了那种艰难困苦的日子呢?

据说后来陈理从高句丽逃走,并在民间生儿育女,改名换姓,留下很多后代,最终于1408年病逝,享年58岁。


三、大儿子陈善儿和其余后代的结局

大儿子陈善儿被俘虏后,有人说他在俘虏期间死去,有人说他最后逃了出来改名换姓生儿育女,留下后代,我们已经无从考证。


除了陈友谅的两个儿子之外,他手下的大臣也被朱元璋体罚,规定其只能世世代代捕鱼为生,不允许上岸,虽然没有杀害,实际上却剥夺了他们的自由。

此外,陈友谅还有一个妃子带领自己的孩子在民间继续生活,传宗接代。可以说陈友谅的后代如今还有很多,朱元璋并没有赶尽杀绝,或者说连杀都没杀,毕竟都是一群孩子,对朱元璋的威胁不大,况且朱元璋足够自信,不担心他们能怎样。


结语

其实朱元璋确实是一个很有政治手段的领导者,因为朱元璋的领导,才有了明朝的一段时间兴盛,要是换做其他人,很难说能有朱元璋这样的气魄!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6

1363年,陈友谅率60万大军倾巢而出,先是围攻洪都城后又与朱元璋军决战于鄱阳湖,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军大败,陈友谅头部中流矢当即而亡。陈友谅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即太子陈善儿(陈友谅此前已称帝,建立“大汉政权”)在这次战役中被朱元璋军俘获。

至于陈友谅的次子,12岁的陈理则是被陈友谅手下大将张定边等人趁着夜幕降临侥幸带离鄱阳湖战场,逃至武昌,张定边等人在武昌拥立陈理为帝,改元登基。次年,也就是1364年,朱元璋命廖永忠进军武昌,陈理出城投降,被带回南京,朱元璋封其为归德侯。

朱元璋担心陈理年幼被人挑拨利用,于1372年将陈理“发配”高丽,朱元璋方感放心。其时高丽是个落后之地,陈理虽被封为陈王,但从相关记载来看陈理在高丽的生活颇为艰苦,收到的赏赐也只是不多的米、豆、酒等生活用品而已。陈理在高丽一直活到了1408年(57岁),虽说生活清苦,但是比起明朝的开国功臣们,似乎也算是“善终”了吧?!

7

陈友谅,元末群雄之一,陈汉开国皇帝,生于公元1320年,卒于公元1363年。

对于陈友谅,相信所有看过倚天屠龙记的人都会记得这个乞丐。当然了,影视作品固然是会有偏颇之处,但陈友谅的机智聪颖却是没人能怀疑的。

陈友谅之所以输给了朱元璋,并不是因为陈友谅不如朱元璋,相对的,陈友谅的个人能力很可能要强于朱元璋,但为君王者,可并不仅仅是要自己有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掌控部下的能力,尽管陈友谅在御人这方面并不比朱元璋差,但朱元璋毕竟有一系列能人谋臣为自己保驾护航,依仗着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策略,瓦解了陈友谅与张士诚的联合,朱元璋最终还是击败了陈友谅。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陈友谅的势力是要胜于朱元璋的,但是一场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大败,不仅是大败,陈友谅更是身中箭弩身亡。

国主战死沙场,整个陈汉立刻便风声鹤唳起来,明眼人都知道,没了陈友谅的陈汉,已经输定了。

陈友谅,其实是有两个儿子的,陈友谅兵败身亡了,少主下场又如何?

陈友谅长子陈善儿,次子陈理。

长子陈善儿,并未逃离厄运,陈友谅兵败身亡的时候,陈善儿也跟着被凶猛的朱元璋军俘虏,尽管陈友谅收下有强军六十万,依旧无法阻止朱元璋二十万大军压境。

陈友谅虽然兵败身亡,长子陈善儿也逃得一劫,但陈友谅的尸首与次子陈理一起被太尉张定边拼死保护,匆忙逃回了武昌。

次年,朱元璋再次率领大军压境,兵锋直指武昌,在武昌的陈理顿时间便慌张起来,紧急命令各地将士出兵勤王,只可惜,陈汉大势已去,陈理最终还是被围困在了武昌。

当然了,陈理最后还是投降了,毕竟武昌已经被朱元璋包围,陈理的勤王大军也已经被击败,陈理已经没有了任何胜算。

陈理投降以后,并没有被朱元璋囚禁或是斩杀,反而是封了他一个归德侯,陈友谅的其他亲属,也被封王,从这个角度看,朱元璋确实是宅心仁厚。但在光鲜亮丽的地位背后,谁又知道陈家人是怎么生活的。

后来朱元璋因为担心陈理再次起兵谋反,于是便将陈家迁往了高丽,陈家在高丽倒也过得不错。 朱元璋对待陈友谅的后人,已经足够仁慈,陈理得了善终,享年58岁。

8

陈友谅原为红巾军将领倪文俊的部下。至正十七年(1357年),倪文俊与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发生内讧,倪文俊在投奔陈友谅的途中,被陈友谅杀死。陈友谅因此取得了徐寿辉的信任,并将倪文俊的人马吞为已有,实际上攫取了徐寿辉建立的天完政权的实权。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在采石矶杀死徐寿辉后,建汉称帝,兵强马壮,实力强劲。

此时的陈友谅雄踞江西、湖广,是占据应天的朱元璋的最大对手。野心勃勃的陈友谅向应天的朱元璋发起挑战。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在占领安徽太平后,欲联合另一支反元力量张士诚联合围攻应天。

朱元璋有一部将康茂才,其与陈友谅是故交。因此朱元璋设计让康茂才诈降陈友谅。

康茂才致信陈友谅,诈称愿为其内应,诱骗陈友谅轻进。

陈友谅信以为真,率兵至江东木桥,发现木桥已被朱元璋的部队改为石桥,而康茂才也不露面。

陈友情知不妙,率军急退,却为时已晚。在龙湾,康茂才率部痛击陈友谅。陈友谅部损失惨重,并随后连失安庆、江州多地。

随着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陈友谅的地盘不断萎缩,这令陈友谅非常不爽。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进攻南昌。

驻守南昌的是朱元璋的部将朱文正、邓愈等。在朱、邓的坚守下,陈友谅耗时三个月,未能攻下南昌。

同年七月,朱元璋、徐达率部驰援南昌。

陈友谅闻讯,立即解围南昌,东出鄱阳湖,与朱元璋展开决战。

由于陈友谅的战船船高数丈,船形笨重,而朱元璋的战船船形较小,灵活机动。所以,朱元璋利用风向,用火攻焚烧了陈友谅的船只。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也被烧死。

陈友谅大败后,在突围时,被朱军的飞箭当场射死。

由于这次作战陈友谅携带着家眷,他的太子陈善儿和妃子阇氏也都被朱元璋俘获。

陈善儿在被擒后,关于他的结局史籍中再无记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陈善儿绝对不会是善终。

因为陈友谅屡屡挑战朱元璋,出于对陈友谅的报复心理,貌美的阇氏则被朱元璋占有。

由于部将张定边的奋力掩护,陈友谅的次子陈理逃过此劫,在逃回武昌后称帝。

此后,朱元璋对陈理穷追猛打,亲自率部,连续两次猛攻武昌。

由于陈理的援军、丞相张必先被常遇春擒拿,陈理大势已去,归顺了朱元璋。

由于陈理是主动投降,朱元璋为了招降纳叛,笼络人心,也没有杀害陈理,反而封陈理为归德侯。

但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陈理已经年长,经常有所怨言,朱元璋对其还是有所顾虑。

在大臣汪广洋的建议下,朱元璋将陈理远远地打发到高丽。

此外,明玉珍的儿子、归义侯明升与陈理同行。

在高丽,陈理虽然被封为陈王,但生活一直很清苦,几乎难以为继。后来,贫病交加的陈理在永乐六年病逝。

陈理有一子陈明善。此后,陈氏后人在半岛开枝散叶。

另外,被朱元璋纳入后宫的阇氏,后来生下一子朱梓。

据查继佐所著的《罪惟录》记载,朱梓实为陈友谅的遗腹子。

在朱梓被封潭王,赴封地时其母阇氏告以实情。朱梓于是筹划谋反,为陈友谅复仇。

被朱元璋派军讨伐后,朱梓全家自焚。

这其实只是野史的传说。

据史载,阇氏被俘是在1363年,而朱梓生于1369年。也就是说陈友谅在死后6年,阇氏才生下朱梓。

显然,朱梓是陈友谅遗腹子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9

这些说法多出自明史,就将就着看看吧;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战胜陈友谅,陈友谅也被乱箭射死,陈友谅有两个儿子应该都带在身边,陈友谅死后长子(也就是太子)陈善儿(一说陈善)和次子陈理,鄱阳湖大战中陈善儿被明军俘获,但抓住之后究竟是杀了还是养着还是逃跑了没有定论;小儿子陈理在陈友谅死后被当时的实权人物张定边带着逃回武昌拥立其为帝,可是好景不长,陈汉军队面对朱明军队节节败退,陈理做皇帝那会才十二岁,最后向朱元璋投降,朱元璋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封为归德侯,前期居住在首都应天,但过了几年朱元璋把他送到了明朝的藩属国-高丽(也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去了,其实就是发配边疆,减少朱元璋的隐忧,朱元璋要高丽王好好照顾陈理,其实陈理在高丽基本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生活的比较艰辛,最后陈理病死在了高丽,其有一子陈明善,关于陈明善的信息比较少,也没法展开说,陈友谅儿子的结局大致都这样,朱元璋没有对陈理斩草除根还是很厚到的。

10

元朝末年,朝廷昏庸无道,天下义军蜂拥而起,讨伐暴元。这其中,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势力各自雄踞一方,相互之间摩擦不断。



公元1363年,陈友谅重兵围攻洪都。洪都守将朱文正率领部下浴血奋战,以一座孤城扛住陈友谅60万大军的轮番攻击,为朱元璋回军与陈友谅决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同年8月,朱元璋、陈友谅双方军队,在鄱阳湖展开血战。最终,朱元璋的军队以火攻大破陈友谅的汉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失利的陈友谅率部从湖口突围时,被一支箭射穿头部而死。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从朱元璋后期屠杀功臣的狠辣程度来看,仇人陈友谅的家室自然不会落个什么好下场:

据史料记载,陈友谅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陈善儿,次子陈理。



陈友谅兵败身亡后,陈善儿被俘虏,陈友谅麾下猛将张定边携陈友谅次子陈理逃到武昌继承了陈友谅衣钵,成为父亲陈友谅昔日所建“汉”国的最高领导人。不久后,不愿放虎归山的朱元璋打败陈理,陈理出城投降!

为拉拢人心,朱元璋并未杀掉陈理,而是将陈封为归德侯,陈理因而保住了性命。大明王朝根基稳固后,陈理被朱元璋“发配”到高丽定居,最终在异乡落魄至死!



也有相关传言,说道陈友谅长子陈善儿后来逃到民间,过上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但众说纷纭,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