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遇到这种情况!正常人是很难避免的,事后总会有一些阴影存在,只是,少说为佳,避免事端再次恶化,无法收拾。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一类人,特殊人群,一个是听不到,一个是看不到,一个是说不出,就当没此事存在。
小时候成绩不太好的人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比如说,你在学校活泼开朗,和很多同学玩得很好,可是你的成绩偏偏不好,几乎没有及格过,结果呢,老师骂你不开窍,爸爸骂你笨死了,于是你干脆放弃学习了,因为你觉得,反正自己也学不好。这就是破罐破摔。
破罐子破摔,很多时候是源于一种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塞里在研究动物时发现,起初将狗关在笼子里,蜂鸣器一响,就给狗施加电击,狗由于被关在笼子里,逃不了,于是狂奔,惊恐哀嚎。在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鸣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嚎,不再逃了。再后来,实验者在蜂鸣器响之前将笼子打开,狗也不逃了,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颤抖。狗本来有机会逃了,却等主动放弃,等待痛苦电击的到来。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一种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置之的态度,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习得了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无助感。
动物能习得无助,人也是一样的。有一位网友提起自己的人生,曾这样说,本来自己有自己想做的事,有自己的想法,偏偏父母不允许,而且是强制性的要求自己和家里的兄弟姐妹必须按照父亲的意思去做,如果稍有违背,轻则拳打脚踢,重则拿桌子、凳子砸,根本不在乎几个孩子的感受,自己只要冒个什么独立的苗头,立刻被掐死在襁褓里,打击、责骂、满村子哭诉自己的不孝……各种手段能用尽用,直到自己放弃为止,然后自己就开始渐渐的觉得自己可能真的什么都做不了了,觉得自己没能力,慢慢的抑郁了,产生了想放弃的念头,这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也可以说是破罐子破摔。
一个人形成无助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进行,却不断体验到各种不可控的失败与挫折。比如上述这位网友,其实他有自己的梦想,也一直很努力的在实践当中,可是父亲千方百计的阻扰,母亲没有软弱无力,于是他不断的被打击,被否定。
第二阶段,当个体不断体验到各种失败与挫折后,就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认知,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认为自己的努力和结果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继而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想法。当这位网友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自己的父亲否定、打击,甚至半路拦截他的实践活动,他还是在努力,只是已经产生了一种“无论我做什么,父亲都会阻拦,我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因为他一边想实践自己的梦想,一边又想获得父亲的认可。不过,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很两全的。
第三阶段,个体随着失败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使得个体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者无所适从,甚至觉得自己的努力无效,前景无望,也就说,个体此时认为,即使自己再努力也产生不了什么效果。当这位网友被父亲不断的打击否定,甚至到外省找工作,父亲都能不断打电话骚扰领导,导致他被辞退。他开始向父亲屈服了,认为自己无论到了哪里都逃不出父亲的纠缠。
第四阶段,个体在连续挫折下,产生错误认知,动机减退甚至消除,继而社会功能受到损害,严重影响个体发展。因为自己的想法和父亲不一样,而从未得到过父亲的肯定,甚至每一份工作都遭到父亲的干扰,这位网友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什么也做不了,渐渐丧失了生活兴趣和动力,认为自己无用无能,人生没有意义。
当一个人形成了破罐子破摔心理,就会产生一种管他的呢效应
在个人层面,他们也许会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换句话说,倾向于针对问题来内化自己,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无力改变事实;生活层面,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影响了生活中的每个方面,虽然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长远层面,他们也许会渐渐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就像上述这位网友一样,在不断的打击否定中,渐渐松懈了,自制力下降,觉得反正已经没希望了,不必努力了,这就是管他的呢效应。
管他的呢效应,不一定是想到恶习所带来的长期影响,而变得过分焦虑,而是可能一边觉得焦虑一边觉得反正改变不了,干脆放弃;甚至享受它们本身给个体带来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由于失败产生负罪感,继而自制力消耗殆尽,在随后的情境中,再难抵挡诱惑。
期间,个体会产生如下反应:
首先是,低成就动机。即个体由于对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成功的希望,因而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不再指望自己成功,学习、工作的时候,常常会不经意间表现出漫不经心。比如说成绩差的学生,因为经常被批评,担心自己考不好,因为常常以“60分万岁”为目标和自我安慰。
其次是,低自我概念。也就是过度的自卑,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各个方面的自我评价过低,很难获得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使得个体自我发展停滞,态度消极,产生无价值感。比如,奋斗了大半生,还没有达到自己曾经想要的目标,加上亲人的打击,于是放弃了,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再次是,低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在执行某一个行动时,对自己的水平、能力等持怀疑好和不确定的态度,失去坚定的信念,因而倾向于制定一些低目标,以避免自己再次获得失败,一旦遇到挫折,往往因为没有信心,不加努力便放弃。比如因为创业过程一直遭遇阻拦和挫折,于是渐渐放弃了创业,觉得自己做不了。
最后是,消极定势。由于生活经验的失败过多,加上周围人的消极评价和否定,个体渐渐形成了对自己的刻板认知,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而且,个体此时很容易固执己见,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方式重复不变的对待问题。比如说,成绩差的学生本来也想努力考得好成绩,但是得不到支持,不是被批评,就是被讽刺,渐渐的,干脆不努力,觉得反正自己怎么样都不是读书的料。
形成破罐子破摔心理,除了来自个体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当作用于个体的事物,超过了个体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破罐子破摔就产生了。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自责、自罪心理,以及未成形即被打碎的自信(即自卑)。然而,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外界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是,不恰当的评价和总结方式。个体想要获得坚定的信念和足够的自信,首先和个体的成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年,包括家庭和校园环境。如果一个人所成长的环境面临着各种讽刺、讥笑、打击,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得到过肯定和鼓励,每次遇到问题,总被人批评、否定,那么,这个人就会因为周围的人这种不恰当的评价方式,渐渐受到暗示,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无能造成的,继而失去自信。
其次是,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如果个体长期遭受挫折,未曾获得成功,在个体看来,自己便是从未成功过,也会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这一点和曝光效应有点类似,因为一直遭遇挫折,重复出现失败现象,而使得个体将这一印象加固,深化内心,潜意识的认为自己失败的次数太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太小。或者说,即使个体获得小小成功,也没有得到期待的肯定,很容易灰心丧气。
最后,还有不正确的归因。一般人获得成功时,很容易内归因;失败时,很容易外归因。而对于习得无助感的个体而言,则正好相反,遭遇挫折,很容易内归因;获得成功,反而因怀疑自己能力而容易外归因。
怎么规避和改变破罐子破摔心理
如果个体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怎么办?或者说,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避免自己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
首先,要找到根源。当个体遇到挫折时,先分析一下挫折产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各方面比较,看看每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大概占了多少比例。如果经常一下子就内归因,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找到自己产生这种思维模式的根源,再回到问题上。
其次,认知矫正。在心理学的认知治疗学派,有一个ABC理论,大意是个体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个体产生的情绪和事件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当问题发生时,可以尝试着多角度去看待问题,比如说将自己当成局外人,而不用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样有助于自己多方面思考。
再次,培养自信心。一个人会破罐子破摔,不仅仅是因为容易自责,还存在一定程度自信心缺失。如此,可以从小目标开始,获得成功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慢慢树立自信心。
最后,鼓励和关心也很重要。如果觉得自己产生了沮丧、悲观的心情,心境低落,可以寻找自己可靠的朋友,多一些鼓励和支持,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动力。如果是身边的朋友产生这种状态,则多给些鼓励和支持。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人在多次遭受挫折打击之后,又没有任何的帮助情况下,渐渐就会放弃自己的坚持和目标,变得颓废、不在关注其他,怎么样都可以的破罐子破摔的状态。完好的罐子都会得到关注和保护,而已经坏了的罐子,结果只会越来越破。
如何改变消极的人生状态?
1、关注当下的心理,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对于他人的评价要客观辩证的看待;
2、寻求身边的关注和爱,父母、朋友等等,从他人的陪伴和关心中,重新找回对生活和目标的追求。
看到“破罐子破摔”这个词,我想起了我的减肥之路,我一直想通过节食减肥,有一次好不容易坚持了半个月,饿的头晕眼花,心里想着,应该减了三五斤了吧。
可是一称只减了一斤,心里遭受了不小的打击,这付出和收获完全不成正比呀,我索性不减了,爱胖让他胖去吧,立马去超市买了一大堆高热量的零食回来安慰自己。
可能很多人有过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破罐子破摔。
一、破罐子破摔
破罐子破摔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罐子既然已经破了,就没必要再去保管它了,再怎么摔也跟现在没有什么区别。
比喻有了缺点、错误或受到挫折以后,任其自流,不加改正,或反而有意朝更坏的方向发展。
有的人遇到失败或者挫折后,没有承受痛苦的能力,选择逃避,放纵自己,去做一些能让自己不用面对现实,并且能感到快乐的事。
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学上叫做应激反应,当压力向我们袭来的时候,身体内部会做出某些反应,本能地保护在危险情况下的自己,压力会使我们感受到痛苦,而大脑会进行自我保护,让我们去寻找“奖励”,使“我”避免遭受痛苦。
比如,当我们工作不顺心,感到压力很大的时候,会选择大搓一顿,购物,打游戏等事情,让自己快乐起来。
“破罐子破摔者”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
1.无欲无求。对任何事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眼睛失去平日里的光芒,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哪怕是面对喜欢的东西也泛不起波澜,一副“看破红尘,六根清净”的样子。
2.自暴自弃。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失去上进心,不再去争取,任由事情往坏处发展。
3.沉醉娱乐消遣。既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也没有办法扛住痛苦,只好转移注意力,用娱乐消遣来逃避现实,麻痹自己,假装自己很快乐。
4.频繁换环境。面对熟悉的环境会产生无力感和挫败,会渴望陌生,从而通过换居住场所,或者换工作来寻找新的开始。
破罐子破摔是一种秩序被打破后,陷入混乱的状态,在心理学上可以被理解为“破窗效应”。
二、破窗效应
在心理学有个效应叫“破窗效应”,一个房子的其中一扇窗户破了,如果没有及时去修补,其他的窗户会莫名其妙地被打破;一堵干净的墙被人涂鸦没有清除掉,很快这堵墙会被人涂满乱七八糟的东西;一条干净的街道,某处被丢了一些垃圾没有及时清理,很快这个地方就会被扔一堆的垃圾,这样的现象在心理学被称为破窗效应。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做过一项实验,他把相同的两辆汽车,一辆停在一个中产阶级聚居的帕洛阿尔托社区,另一辆停放在以杂乱著称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并摘掉这辆车的车牌,天窗也打开。
第二天,摘掉车牌的那辆车就被偷走了,另一辆过了好多天都还安然无恙。后来,津巴多敲碎了这辆车的车窗,继续把它停在那里,这次,没过几个小时,这辆车则被偷走了。
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威尔逊和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他们认为:一扇被打破没有及时维修的窗户,会变成某种示范性的标志,给人造成无序的感觉,从而纵容他人去打破打破更多的窗户
“破罐子”就好比那扇被打破的窗户,打破了人们心中的秩序,内心处于混乱的状态,在混乱中,人们会迷失方向和判断,面对混乱中的未知和不解,人们会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破罐子”摔的更破。
我一朋友小艾,她的部门主管离职了,公司里决定在她和另外一个同事之间提拔一个人来做主管,让她们用业绩比高下。
小艾从听到这个消息起,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干劲十足,她太想升职了,并且她也有能力胜任,用她的话说,他是拼了老命来争取主管这个职位。
只是她的竞争对手比她更努力,最后她落选了,而且只比对手差了1%的业绩。
这样的失败,她觉得很难接受,她觉得自己如果再努力一点点,胜利就是她的,她被这1%击垮了。
从此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以前每个月全勤的她,经常迟到,早退,工作不再积极,对领导的建议也爱搭不理,彻底地放纵着自己,业绩是一落千丈,还不如新入职的员工,最后她被公司劝退了。
破罐子破摔是自己放弃自己的行为,会让自己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那么我们该如何规避这种心态的产生呢?
三、规避破罐子破摔心态的产生
规避破罐子破摔,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5个方法:
1.重新认识自己
破罐子破摔心态是否定自己,不看好自己的表现,一个人如果自己都否定自己,那么他将会很容易形成自卑或者低自尊,然后越陷越深,跳不出破罐子破摔的深渊。
重新认识自己,对自己做出一个客观中立的评价,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短板,肯定自己的优点,学会利用自身的优点和避开缺点,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勇敢面对事实
不管是什么事情导致了你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不管你有多痛苦,生活还得继续,不能因噎废食。
逃避痛苦只会延长你痛苦的时间,长痛不如短痛,解除痛苦最快的办法是抬起头来面对,回顾事情发生的过程,分析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时光不能倒流,已经发生了的事是不可逆的,除了接受别无他法,不要为难自己,不要再让自己受折磨,接受事实,让过去的事情过去。
3.建立新的目标
人总要往前看,谱写未来比缅怀过去更有价值。
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目标,这个目标最好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这个目标是有意义的,可以为自己的未来创造利益和价值的。
第二,这个目标是科学的。就是不会太容易实现,也不会遥不可及,努力伸出手,踮起脚,跳一跳就有可能够得着的。
第三,这个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的。就是说这个目标跟未来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个目标在实现之后,可以跟下一个目标无缝连接。
4.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成年人的世界,有没有过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将会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有的人面对挫折越挫越勇,最终实现目标;有的人一蹶不振,跌入谷底。
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很重要,在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它可以给你力量支撑你渡过难关。
沙漠穿行的两个人看着自己手里的半瓶水,悲观的人说:“完蛋了,只剩半瓶水了”,而乐观的人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结果,乐观的人想办法走出了沙漠,而悲观者永远留在了沙漠里。
5.付出努力
想要得到什么,必须努力去争取才有可能得到,天上只会掉陷阱不会掉馅饼,没有行动的想法只是空想。
当然努力并不是盲目的,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第一,努力要用对地方,努力不是埋头苦干,而是经过思考,确定方向,朝着目标前进。
第二,努力的方向不是死板的,时代在高速发展,环境日新月异,昨天正确的方向,今天可能就变成了错误的方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调整前进的方向。
第三,努力不是一阵子,可能会是一辈子,说一场持久战,做好心理建设,实在太累可以休息,但不要放弃。
总结:破罐子破摔者是看轻自己,放弃自己的表现,如果你自己都不珍惜自己,别人更不会珍惜你。
唤醒自我,停止沉沦,重新启航,“破罐子”也有明天。
真心若在,眼不見为净,看淡!
啥事都不在乎了
破罐子破摔这种心态的产生,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够清楚,以至于目标定太高,和自身情况不符,达不到就会沮丧。
就比如看人家做一件事情非常厉害,你就想要做,就像看到人家画的插画好看,就心血来潮决定学插画,以为很快就能像人家一样成功。当然一开始很有激情,可是学画画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这是你一开始没有想到的,然后坚持就不下去了,就失败了。
再举一个夸张的,你一个普通人就想要成为百万富翁,成不了就受不了。
而我们的大脑,是非常善于构建「联系」的。每次起意要做什么,然后就失败了,就会产出这样的联系。
想做什么等于失败,那么既然做啥都失败还不如不做。
要规避这种想法当然也要利用大脑的这种联系,首先还是要认清楚自己,不要想一步登天,一口吃个大胖子。
一步一个脚印,做成一点就对自己一个奖励,形成正向激励,告诉大脑我做事等于成功,因为坚持是很枯燥的,需要一点点激励才能坚持。
就像玩游戏,每完成一点就有奖励,虽然还只是普通菜鸟,因为不停的有奖励就会一直玩下去,直到等级越来越高。
若是起步新手村,一直没有奖励和反馈告诉你你升级了,玩几天就觉得没意思了。而我们的目标也是一样,升级是漫长的,若是没有对自己的激励和反馈可能就坚持不下去。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预演困难,就是我们想要完成一个目标,我们只会想到好的方面,不会去想到困难,所以在遇到困难后就会失败。
而预演困难就是,在定好目标后就可以设想自己失败了,然后下一步就是为什么会失败,总结出几个原因。然后再把这些原因想出对策。
最后就是去执行,过程中可以经常看看自己写的失败原因和对策。以确保自己可以坚持完成目标。
这也是逆向思维,什么会导致失败,我们规避它,以确保自己可以完成。
当你一直可以完成目标,大脑就会形成新的习惯。
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有太多的工作压力,太多的生活负担,太多家庭压力,太多的人情世故,不知不觉我们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纯洁的少年!
如果有人告诉你有方法去规避,那纯属无稽之谈。相信大家都过来之人,社会上的各种阴险狡诈,阶级斗争,卑微的工作,各种攀比。这些都是我们大家都明白的,既然如此,都是聪明人,如果有办法,怎么会找不到呢,那些对你讲这个方法肯定行,那个方法肯定能规避,听听就算了。话虽难听,但也却是事实!也许我们想找的是寻求共同的话题。
稳立社会做到摆平心态没有经过社会长久的积淀是很难放开的,小小挫折就改变自己的初衷那也是自己心不甘情不愿,很现实的讲,不管你进社会是想做老板,赚大钱,或者是只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不管要的是什么,心态决定一切。既然如此,何不听信自己的内心,今天的不如意之事吸取教训就过去了,卑鄙之事那更是何足挂齿。保持自己的谦卑身段,你收获的不仅仅是能力,不仅仅是平和的心态,更会收获爱情。相信大家也明白淡然处之,没必要看成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磨练罢了!
共勉之!
从兴趣爱好着手,以现实生活工作为基础,找到人生方向,找到努力奋斗的目标。制定每日计划,规划长期努力计划。
这是一种无奈,看不到希望只好拿破釜沉舟的勇气武装自己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