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能放走张良,朱元璋却不能放走刘伯温?:众所周知,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被刘邦誉为“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汉朝建议后,张良有感政权日益
众所周知,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被刘邦誉为“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汉朝建议后,张良有感政权日益稳固,于是提出辞呈,刘邦答应了。刘伯温是朱元璋身边的首席军师,在民间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美名,可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却不肯放走刘伯温,最后不得善终。
当然,“一个好汉三个帮”,开国皇帝能成事,身边人的本事也很重要。比如汉高祖刘邦有“萧何、韩信、张良”这三大臂膀,也正因为这三大人才的鼎力相助,刘邦才能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打败强大的项羽,开创西汉的百年基业。以至于四海升平后,有人问刘邦取天下的秘诀,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不绝于粮道,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克,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由此可见,西汉三杰对刘邦、乃至汉朝的重要性。
人才的重要性对于几千年后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来说,同样重要。徐达常遇春这些一个赛一个能打的将领就不多说,能掐会算的刘伯温对朱元璋来说那也是神仙一般的人物,甚至后世还给出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评价,可见老刘在那个年代是多么无敌的存在。然而唏嘘的是,同样都是能神机妙算的人物,为什么刘邦能放了张良,朱元璋却不放刘伯温呢?
首先来看刘邦。刘邦其实说实话,不怎么杀功臣(个别自己作死的除外),他杀的是影响汉朝稳定的异性王(比如韩信,不管他是不是真的要反);而且张良自己也不是一般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情商高。
首先他没有要太高的爵位和赏赐,而是要了一小块地作为赏赐,这块地也不是别的地方,正是当初他和刘邦相遇的地方,可见他这个人,念旧。而一般念旧的人,大多是不会造反的。虽然张良颇有才能,但是影响力却很小,因为在跟随刘邦的日子里,他与其他同僚很少有交情,也就是说,在朝堂上没有党羽。
再者张良保了吕后的儿子刘盈,这等于有了一个大靠山,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真正的为大汉朝考虑,就单凭这一点,刘邦就不会杀他(再说即便想杀,来自吕后的压力恐怕也不是一般的大)。
再看看明朝,朱元璋杀功臣这个事,似乎已经成了事实,尤其是太子朱标死了以后,朱元璋怕朱允炆这个嫩皇帝镇不住这帮老臣,所以只能大杀特杀了。往更深层次来说,刘伯温不仅仅是一个人,它代表的是浙东集团,这和朱元璋自己的集团-淮西集团,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对立面的。朱元璋自己内心呢,也是偏向淮西集团的,这从建国后,封李善长为第一功臣就能看出来,而刘伯温这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打下了半壁江山,还设计了皇宫和南京城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只封了个“诚意伯”。
其实,在朱元璋的阵营里,没有真正的“张子房”,为什么呢?不是因为刘伯温等人的才能低,而是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位顶级谋士,对当时的天下大势洞若观火,这一点朱元璋比刘邦要强些。《明史》有记载,张士诚围攻安丰时,刘伯温建议不要救援,可是朱元璋没有听从,还是亲率大军。虽然过程有些凶险,可是收获却相当大。
朱元璋打天下常常是自己运筹帷幄,他这样评价刘伯温,“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对刘伯温提出的建议,朱元璋都要过滤一下。从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名单可以看出,文臣谋士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是军功赫赫的战将。当时同一天封的是六公二十八侯,刘伯温的诚意伯是后来加封的,由此可见,刘伯温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
更尴尬的是,刘伯温点评“不堪为相”的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后来都官至宰相。刘伯温的死与胡惟庸党争有关,他欲退却不能,以当时朱元璋对大臣的监控手段,说朱元璋不知情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刘伯温的去世与朱元璋的纵容也有一定关系。
另外,需要重申的是,张良与刘伯温不同。张良作为历代人物眼中“青云之士”以及道家入世出世思想典范,这一点从张良两个儿子的名字中可以参考;刘伯温代表的不仅仅是本身一支,更代表着背后的浙东集体。
我们都知道,已经成为皇帝的刘邦,注定已经不是当时那个一穷二白的傻小子了,张良自然是知道的,而且从他的做法上,我们也能知道张良是很了解刘邦的,知道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而刘邦同样能了解张良的意图是什么,毕竟这是多年以来所建立的默契,这种君臣之间的默契就好比是曹操和荀彧,虽然这俩人最后的结局也很遗憾,但是这种默契和信任却是朱元璋和刘伯温所没有的,因此刘邦能放过张良,而朱元璋就做不到。
刘邦作为汉朝江山的统治者,在开创大汉江山之初,身边左右的文臣武将那可谓人才济济,高手如林。而最具有代表性就是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其他的诸如陈平,樊哙,彭越,英布等等也都是汉朝建国初期的开国功臣。
他们为汉朝江山社稷的建立,都曾经履历战功,创造过很多杰出的贡献,甚至出现好多功高盖主之将。
随着汉朝江山的逐步稳定,那些劳苦功高的功臣们逐渐和统治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有大臣甚至与皇帝刘邦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比如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将韩信一度被刘邦降职贬官,曾经被软禁起来。最后以密谋造反的罪名被吕雉联合萧何杀害在宫中。
张良作为刘邦身边的大谋士,早在韩信被杀之初就已经在心里做好辞官隐退的准备。另外张良用明锐的观察力能够洞穿皇帝刘邦杀害功高盖主功臣的内心深处。
因此在刘邦后来对众大臣封官许愿的时候,张良向刘邦提出只做留侯,云游四方,潜心研究佛学的想法。刘邦看出张良此时已经身无一点权利,不会对自己的统治产生威胁,遂打消对张良的各种猜忌。
张良曾经在早期汉朝立太子的事情上帮助过吕雉。正是由于张良的出谋划策,才得以保住吕雉儿子的太子之位,也就有了后来的吕雉皇后,皇太后的位置。你说吕雉怎么能不感激张良呢。因此吕雉在刘邦面前必定替张良美言,化解刘邦对张良的猜忌
张良最终没有被皇帝刘邦产生任何猜忌,善始善终,功德圆满,安然的度过一生。
“张良再世”的刘伯温,浙江青田横空出世,凭借著名的“时务十八策”战略方针,得到元朝末期起义军领袖朱元璋的青睐和赏识,并在多次盛情邀请之下,加入朱元璋农民起义军。辅佐朱元璋成就了大明王朝的丰功伟绩。
朱元璋在1368年在应天称帝,年号为洪武,大明王朝由此正式问世。足智多谋的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最终打下天下,可谓劳苦功高。因此被朱元璋授予很高的荣誉和官职。一直到1370年左右,刘伯温和其家族的发展进入最辉煌阶段。
也就是在刘伯温最为得意的时候,知道急流勇退的刘伯温主动向皇帝朱元璋做出辞官回家的请求。就此返回青田隐居生活。
然而,刘伯温当年在朝中的才智和声誉太高了,使得青田的百姓把他当做神一样来供奉。加上自己建造坟墓用地一事被原来政敌胡惟庸抓住把柄后汇报给皇帝朱元璋。致使朱元璋怀疑刘伯温有所图谋不轨,于是将刘伯温调往应天问话。并撤销了刘伯温的俸禄。此时的刘伯温诚惶诚恐,只好陪王伴驾。不敢离开应天。
年过六旬的刘伯温由于思虑过度,诚惶诚恐,很快在应天病倒。而此时他的政敌胡惟庸却受到皇帝的指派带领御医去探望刘伯温。结果致使刘伯温的病情越来越重,不久病逝。
曾有说法是胡惟庸下毒致使刘伯温所致。不过刘伯温在来应天不久病逝,这个事实是真实存在的。
有人说刘伯温的被害是由于在青田的隐居生活太高调所致,又有人说是由于刘伯温刚正不阿的性格树敌太多所致。也有人说是由于皇帝朱元璋对他起了疑心所致。
张良为西汉开国三杰之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伯温辅佐朱元璋灭陈败张,驱逐鞑靼,被评为:吾之子房。两人同为谋臣,都为新朝的建立贡献了卓著的功勋!
然而两人因为出生不同,所辅佐的君王性格不同,立朝后的两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他们最后的境遇也不同。
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也继任了韩国两朝的宰相。直到至张良时代,韩国被秦吞并,张良也就报国无门,从此立志反秦。
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矢志抗秦的张良也拉起了100多人的队伍,加入到反秦浪潮中。后因势单力薄,决定率众投奔景驹,在途中正好遇上刘邦,两人一见如故,张良果断弃投景驹而跟从了刘邦。
在楚汉相争中,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智激项羽遣刘邦入主关中,而后烧毁栈道、鸿门宴上助刘邦脱险、荥阳献策裂土封王拉韩信等。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正式登基,行功论赏。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为食邑,然而张良自请与刘邦初次相遇的留地为封邑,以此得名留候。刘邦进都关中后,张良便以病托辞,闭门不出。而后隐居于山中潜心修道,不再过问朝中一切政事。
刘伯温出生在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南田山在青田县城南一百五十里处。
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伯温赴京城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然而由于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天,因此刘伯温直到至元二年(1336年),才得入朝为官,被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后因刘基不满元朝廷的腐朽无能,辞官回到故乡。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伯温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后,针对当时形势,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应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朱元璋采纳其策先后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之后刘伯温又向朱元璋建议,脱离“小明王”韩林儿的势力范围,自立以“大明”为国号以收归民心。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与左丞相李善长在政见上产生分歧,此时妻子病逝,刘伯温便向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然而刘伯温在临走前,仍向太祖上奏朝廷当前存在的隐患,当年年底,朱元璋又把刘伯温召回进宫。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赐刘伯温辞官回乡,然而到了洪武八年,刘伯温仍和在京官员一样,参加了元旦的早朝。
王朝建立后,刘伯温出身寒门,一生追求功名利禄,选择留在了朝庭,参与政事。然而其性格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和朝中大臣多有不和,最后也引起朱元璋的不满。
而张良出生韩国贵族,其志向是灭秦复国,现秦已灭,大仇得报,因此不再贪恋功名权位,飘然而去,不带一丝丝的留恋。
张良出身名门,和刘邦两人同是起家的时候认识,以平等的身份相处,又一起经历了不少患难,因此张良很受刘邦的尊重。而刘邦本人也善于听从他人的意见,张良要走,刘邦也不好强求。
刘伯温是半路加入到朱元璋军中,两人没有私交,只有君臣之礼,加上朱元璋生性多疑,对足智多谋的刘伯温很不放心。再次是刘伯温有心归隐,却留恋功名,仍参与朝中政事,最后也只得留在了京城。
答:张良是刘邦手下头号谋臣,为刘邦的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刘邦建国之后,先后杀掉了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有人说刘邦弑杀,事实却并非如此。韩信的功劳很大,帮刘邦击败项羽之后,韩信的野心得不到满足,之后生出异心,刘邦才杀掉了韩信。
假如韩信能安安分分做他的淮阴侯,刘邦也不会杀他,彭越、英布同样如此,或许刘邦有意铲除异姓王,但彭越、英布也是反叛在先,所以刘邦不得不杀掉他们。张良的功劳那么大,为何刘邦没有杀他呢,可见刘邦并非无选择地滥杀。
刘伯温的死就不同了,朱元璋杀气太重,而且总是怀疑这个、猜忌那个,一旦被朱元璋惦记上,那几乎是必死无疑。比如蓝玉、傅友德、冯胜、王弼等人,都是被朱元璋的疑心病所杀,而并非犯下什么不可饶恕的大罪。
对于刘伯温,在很早之前,朱元璋就忌恨上了,刘伯温能力太强,而且深通权谋,这种人在己方阵营中是一大利器,而如果变成敌人,那是极其可怕的。为了防止变数发生,朱元璋有意无意间,让刘伯温死于非命。
史料记载“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派人护送刘伯温回乡,回到家仅仅一个月,刘伯温就去世了。在此之前,胡惟庸曾派人看望刘伯温,并给刘伯温带了药,刘伯温吃过药,感觉肚子里有石头般硬物。
史书上只是说怀疑是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我们只能大致推测出刘伯温的死跟胡惟庸有关。胡惟庸本就和刘伯温不合,也就是说胡惟庸有理由杀刘伯温。其次,胡惟庸毒杀刘伯温可能是朱元璋授意的。
在刘伯温腹中积下硬物后,曾向朱元璋请示希望能回家,但朱元璋没有即刻予以回应,等到刘伯温已经起不来床了,朱元璋才下令让其回家。虽然不能肯定,但这其中多多少少还是跟朱元璋有关系的。那么为何刘邦放过了张良,而朱元璋没有放过刘伯温?
一、刘邦和朱元璋性格不同
在白手起家皇帝中,人们经常拿刘邦和朱元璋做类比,刘邦杀功臣,朱元璋也杀功臣,刘邦出身卑微,朱元璋也是出身布衣。然而,事实上,刘邦和朱元璋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刘邦虽然比较穷,但好歹还能混个泗水亭长,还算是个小吏。
除此之外,刘邦经常带着兄弟朋友到处蹭吃蹭喝,基本上还没有饿着过,在穷困的时候,吕公还把吕雉嫁给了一穷二白的刘邦,可见刘邦才出身比朱元璋好上不少。
史料记载“高祖尝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
刘邦父亲刘太公活到了八十多岁,刘邦的也曾过着普通百姓田园生活,吕雉在田中操劳,两个孩子在田间玩耍,刘邦则在外鬼混,哪怕过得不富裕,也算是安贫乐道。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极为深远,刘邦或许生活贫苦,但家庭健全,这使得刘邦的心智不至于那么极端。就好比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成长在五代乱世,而在他的父亲赵弘殷的努力下,家中吃喝不愁,也算是小康家庭。
在正常环境下的成长的赵匡胤,做事情大多深思熟虑,很少用极端的态度处理问题,所以他才能用他的仁德,阻止了五代乱世的继续。
史料记载“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我们再反观朱元璋,不仅家庭条件极端贫困,父母兄弟还相继去世。要论最悲催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如果说他排在第二,估计没有人敢说排第一。朱元璋十七岁的时候,由于大饥荒,父母相继饿死,而朱元璋兄弟几人连给父母安葬的地方都没有,好心人刘继祖看到几个孩子可怜,才给他们找了地方安葬了父母。
朱元璋曾经流离失所,要过饭、当过和尚,全天下的苦楚他几乎全部尝了个遍,一方面这些痛苦的经历让朱元璋的内心变得极其强大,另一方面,也让朱元璋的性格变得多疑且极端。朱元璋的悲惨经历很多源自元朝官员的腐败、暴虐,所以朱元璋最痛恨的就是官员。
刘邦基本做到知人善任,在成就大业后对待功臣也算不薄。朱元璋则将其暴虐之心隐藏的很深,在统一之前,朱元璋很擅于收买人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而在立国之后,朱元璋便开始大肆杀戮功臣。
刘伯温之所以死于非命,并他做了什么太过火的事,而是朱元璋对其早有忌惮之心。刘伯温水平太高,以朱元璋的秉性,他是不允许这种人存在的,于是刘伯温无法得以善终。
二、张良更懂明哲保身,刘伯温比较极端
除了皇帝的态度,剩下的就是臣子的表现,朱元璋杀了很多人,也留下了几个人,比如汤和、耿炳文等等。汤和、耿炳文能留存下来,主要源自他们的低调和谨慎。
张良作为西汉顶级谋臣,自然对“狡兔死,走狗烹”理解得极其深刻。在国家安定之时,张良就退居幕后,尽量远离权力中心。刘邦曾想改立太子,吕后找张良出主意,张良当然是不想再趟这摊浑水,但碍于吕后的威势,迫不得已张良才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位。
张良曾对旁人说:“我以三寸舌为国家出谋划策,如今受万户侯,已经是平民能达到的极限了,对此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只愿抛开人间俗世,修习仙道!”可见张良早已顿悟,放弃了俗世的一切。
刘伯温在朱元璋即位后并没有即刻退隐归乡,而是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由于刘伯温的特立独行,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一并得罪。朱元璋曾问丞相人选,刘伯温将胡惟庸、杨宪、汪广洋一一品评一番,得罪了太多人,那么就可能遭到他人的报复。
就算刘伯温退隐还乡,也无法安度晚年,刘伯温必定能看透这一切的,但由于其刚烈的性格,他无法做到沉默不语,所以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参考资料:《汉书·高帝纪》、《明史·太祖本纪》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刘邦并不是放走张良,而是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杀张良。
首先当然归功于张良的淡泊名利,由于体弱多病,张良崇信道教,休习黄老之术,经常闭门不出,少与群臣交往,特别是虽然张良足智多谋,能够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但是却由于身体原因,从未单独率军作战,与将领们有太多交集。可以说,到了后期张良就好比一个大隐隐于朝的高人,完全超然于众臣之外。除了在废立太子这样的涉及国本的问题上出面,基本上不干涉政事。
其次,刘邦还是个重情之人。虽然对韩信猜疑重重,先是在云梦泽将其诱捕,这时念及旧情将其贬为淮阴侯,后来韩信因谋反被吕后杀,刘邦听到消息是喜且怜之,可见从刘邦心里还是念及韩信曾经的追随之功。还有萧何,萧何在西汉诸臣中,功列第一,位置丞相,刘邦也是多次猜疑,楚汉战争时期就猜疑萧何,萧何把自己子侄都送上前线;韩信叛乱时猜疑萧何,萧何把自己财产捐出作军费;英布叛乱时,刘邦猜疑萧何,萧何故意与民争利,给自己泼脏水,虽然多次猜疑,但萧何最终还是善终,固然有萧何应对及时得体的缘故,还跟刘邦重感情有关,想想如果萧何到了明初,被朱元璋这么猜疑,那儿还会有二次三次的试探机会,造就灭族了事。
第三,张良能够善终还和吕后有关。当年刘邦要废立太子之时,太子刘盈之位岌岌可危,吕后派弟弟吕泽找到张良询问破解之策。张良献计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正是见到商山四皓,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方才打消废立太子念头。对这件事,吕后是很感激张良的。后来,张良想要辟谷,吕后害怕本来体弱多病的张良有什么不测,还强迫他吃东西。这样张良在西汉初年又会有什么危险。
刘伯温辅佐的朱元璋与刘邦截然不同。张良之于刘邦是帝王师,刘基虽然与朱元璋谈论的也多是帝王之道,但他可不敢当朱元璋的帝王师,虽然朱元璋称赞刘基是“吾之子房”。但是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时,朱元璋把公封完了、把侯封完了,甚至把伯封完了,最后才补封刘伯温一个诚意伯。与刘基功业相仿,甚至不如刘基的李善长确实功列第一,相差何止几倍。
刘伯温之所以不得善终,除了本身才能受到朱元璋猜疑,还有其它原因:
刘伯温陷入了党争,从大明建国之初就出现了地域划分的党争,刘伯温是浙东集团的代表人物,还有以李善长的淮西集团,淮西出身的朱元璋有意无意通过压制刘伯温来压制浙东集团。
他的性格过于刚直。正如刘伯温说有,他嫉恶如仇,曾经依法处死李善长亲信李彬,惹怒了这位淮西集团领袖。又在宰相问题上,向朱元璋直言胡惟庸“此小犊,将倴辕而破犁矣”。认为任用胡惟庸为相最终会导致翻车,不适合做宰相,得罪了胡惟庸。
正是这两个原因,让刘伯温成为了淮西集团的敌人。但其实上以刘伯温为首的所谓的浙东集团并未形成气候,而且刘伯温是个有气节的人,毫无结党之心。所以,就成了他一人单挑淮西集团。而淮西集团还有个大佬,谁也惹不起,就是朱元璋。可见,明初刘伯温处境之艰难。
为民请命之心。洪武四年,刘伯温致仕回家养老。致仕后,刘伯温一直安居在老家浙江青田,过着布衣粗食的农人生活,每日饮酒下棋为乐,绝口不提朝政。但事情出在他的家乡的一个叫做谈详的地方,由于此处盐枭不服管制,埋下许多不安定因素,刘伯温建议在此设立巡检司。但这件事被胡惟庸知道后,他借题发挥,指示亲信弹劾刘伯温说,刘伯温认为谈详这里有王气,想死后葬于此处,才请求朝廷设置巡检司驱逐百姓的。这一招非常厉害,本来刘伯温就擅长风水之说,再加以王气,简直就是灭族大罪。使得刘伯温不得不不顾老迈从家乡赶到京城向朱元璋解释
回到京城,朱元璋既没有让刘伯温申辩,也没有问责的意思,只是让他挂个诚意伯的虚衔随朝陪侍。有的时候,朱元璋还会进行敲打,因为刘伯温在祭孔典礼上没有陪祭而接受祭肉,朱元璋因此小事罚俸一个月,有的时候也让他做一些官样文章。整体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每日恍恍惚惚、内心恐惧不安,导致刘伯温身体病痛越来越重,在京城待了一年,朱元璋才让刘伯温返回故乡,一个月后,刘伯温就去世了。有传言,是胡惟庸安排御医在刘伯温药中下药,导致刘伯温慢性中毒而死。而且朱元璋后来在胡惟庸倒台后,也多次称是其害死刘伯温的。但是,朱元璋难道就没有责任吗,正是他总是有意或无意的给刘伯温施加精神枷锁,一步一步让刘伯温精神崩溃。胡惟庸只不过是猜测圣意,执行朱元璋无声的圣旨,让其免于落下杀害贤臣的口实。刘伯温虽死,但却也保全了家族,比起后来明朝李善长、胡惟庸等功勋诸将,也要强了不少。与张良相比,刘伯温少了些淡泊,多了些责任,少了些圆滑,多了些棱角,最终也导致两人下场不同。
张良和刘伯温都是谋士,都是大才,他们都辅助了开国皇帝。不过两个人的命运不一样,张良是得到了善终的。
但是,刘伯温的死就有点蹊跷了,确切地说他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那么,问题来了张良得到了善终,是不是刘邦放过张良的原因呢?刘伯温不能得到善终,是朱元璋导致的吗?
我觉得最为主要的还是他们个人的原因导致他们的命运不同,和他们辅佐的皇帝的关系不大。
下面我们看看张良和刘伯温在功成名就之后,到底有什么不同?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张良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赶紧和刘邦划清界限,不在朝廷担任任何职务,最好不让刘邦找到自己了。
当然了张良这样做不是不想当官,淡泊名利而是他发现刘邦这个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
功成名就之后,最后能够远离庙堂之上,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刘邦尽管说一再挽留张良当官,但,张良都不为所动。
张良为何觉得刘邦不可共享福呢?
这恐怕是张良在和刘邦共事的时候,得出来的结论吧。我们都知道,萧何对刘邦死心塌地,忠心耿耿。
他们还是老乡,知根知底!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萧何,刘邦都要猜疑他。
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在前线荥阳一代和项羽打仗,萧何为刘邦守大后方,也就是关中一代。
萧何把关中治理的很好,名声大振。
关中的老百姓,都是很信任萧何,爱戴萧何的。对于刘邦来说,这不是好消息,他很怕萧何背后捅他一刀,自立为王!
所以,刘邦就派人问萧何怎么样了?
萧何觉得刘邦关心自己,这是好事呀,回复说不用大王关心,自己好着呢?可是,刘邦还是会隔三差五的就派人来问萧何怎么样了?
萧何也不知道为何刘邦经常会问候他,这个时候萧何手下的一个人说萧何,可能要大难临头了,萧何问何出此言?
他告诉萧何,刘邦明着问你怎么样了,事实上是对你不放心了。对你不放心了,难道不是大难临头了吗?
萧何觉得有道理,然后问怎么破?
他告诉萧何,把你的儿子侄子,全部送到刘邦的阵营让他们替刘邦打仗,这样这个问题就不攻自破了。
当刘邦看到萧何的亲人都来的时候,他果然不问候萧何了,毕竟手里有人质了,还怕他萧何真的会反吗?
你看刘邦对萧何都是这般,张良和刘邦的关系肯定没有萧何和刘邦的关系好。现在刘邦没有怀疑过自己,是因为自己对刘邦有用。
若是张良对刘邦没用的时候,是不是刘邦说要杀他,就能找个理由杀他呢?
领导的问候是很可怕的。
这样的刘邦,张良不能不防呀。
所以在刘邦当了皇帝,让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当做自己的食邑的时候,他拒绝了。而是选择了留县的一万户,作为自己的食邑。他不敢要齐地的三万户,就是怕刘邦惦记他,毕竟齐地都是富裕的地方,三万户太大,怕要了这么大的地方,没有命享受。
刘邦对于张良的选择,当然也是很满意的。
这样的张良,刘邦没有理由杀他呀,况且人家在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就选择退隐江湖不为世事了。
张良做到事情就是求仙问道,至少在外人看来是这样,事实上张良就是有意的避开刘邦等人了,因此他也得到了善终。
反过来再看刘伯温就不一样了。
刘伯温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不久,也是先退隐了,但是,他的退隐不是真正的退隐,可以说他的那一双眼睛,一直都是盯着庙堂之上的。
说白了他就是在私下里培养自己的势力,指控在朝中的老乡,为自己谋求利益。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安徽人,刘伯温是浙江人,他属于浙东集团,是浙东集团里的领袖和核心人物。
朱元璋的老乡都是淮西集体,以李善长,胡惟庸为代表。浙东集团和淮西集体是朝廷里的两股势力,他们在朱元璋眼前斗来斗去。
朱元璋打心眼里肯定是向着自己的老乡,向着淮西集团的呀。不过,对于朱元璋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两大集团互相瓦解掉。
朱元璋就开始利用胡惟庸打击浙东集团,胡惟庸要打击浙东集团就要找刘伯温的事情,从刘伯温下手。
他告诉朱元璋,刘伯温在老家占了一块有王气的地。
这一招够狠呀,占了王气之地,若是朱元璋因此怪罪下来,灭族都是有可能的。刘伯温不得不赶到朝中来给朱元璋解释。
朱元璋也怀疑他了,不让他回老家,让他留在都城,因为受到朱元璋的猜疑,没多久刘伯温就生病了。
不知道是不是吓病的。
他生病后朱元璋才让他回老家的,据说他回去之后,胡惟庸这个死对头去看他了,而且还是朱元璋让他看刘伯温的。
胡惟庸还给刘伯温带来了药,刘伯温正是吃了这个药后,没过多久死掉的。所以说刘伯温搞不好就是朱元璋杀死的。
他最后之所以不像张良那样,就是因为他在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没有彻底的把庙堂之上的事情给方下,他心里还有杂念,还惦记着当官的事情,再加上朱元璋的猜忌心很重,最终他得不到善终,也就不难理解了!
还有就是,张良为刘邦做的事情更多一些,对于刘邦来说更重要一些。刘伯温对朱元璋就不是这样了,在朱元璋眼里,刘伯温算不上大咖。
张良和刘伯温是不同的两个人!要把二者混为一谈,两个人在各自集团里面承担的责任是不一样的。
确实,张良跟刘伯温都是给自己的主子出谋划策的那种,但是等到后来张良跟刘伯温在各自机房里面所承担的任务也就不一样了!天下一统以后,张良没有了那种出谋划策的机会!同时,他作为刘邦的合作者,此时双方之间合作的事情已经完成了,所以二者之间直接分手,或者说张良不替刘邦打工已经成为了一个既定事实。张良心理明白,刘邦心里也明白!所以最后放张良走,刘邦也是心甘情愿的,反正你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儿能够帮到我,不如把好朋友这一点事情给他做绝了,咱们把帐一笔两清了,然后算得上是各自安好!
刘伯温的问题在哪,刘伯温虽然一开始也是充当谋士的责任,可是在朱元璋统一天下之后,他有担当了一个。相当于是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一样的职责!也就是说,朝廷官员出现任何问题,你有你刘伯温调查清楚之后,然后上报给皇帝,也就是说,原先你那个出谋划策的能力没有了,照理来讲,朱元璋应该把你放回家,结果这个时候你又开发出来一个新的技能,我能帮你监察百官,所以你想想看,朱元璋当时能放刘伯温走了,既然你有新的能力,那有新的能力就用上来。
而且刘伯温这个人,其实当时朱元璋把他捧起来,更多的是为了对抗来自于其他地方的威胁,比如说他手底下的淮西勋贵!一些人,他是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朱元璋夺取天下的时候,他们是第一助力,可当朱元璋把天下全部拿下来以后,那这些人就变成了一个不安定的因素,他需要有人去制衡他们,(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杨宪,刘伯温就是作为这样一种手段的牺牲的棋子!
也就是说,没有刘伯温,当时的朱元璋也会找其他的人去代替刘伯温这样一个人!用来对抗他手底下的淮西勋贵!最后朱元璋自己打自己的脸,自己动手把淮西新贵给铲除了,但是这并不妨碍朱元璋去做这些事情!
我们说,回到刘邦,刘邦手底下,确实他有一帮老弟兄,也是属于那种开国元勋,也是可能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但是当时的刘邦还有一些潜在的敌人,也就是那些外姓诸侯王!所以对于刘邦来讲,这些人的作用并没有消失,相反,还是自己未来必须要倚仗的一股力量,所以刘邦也不想去树立一个新的势力,去制衡这些以前的老兄弟!张良算是逃过一劫。
最后一个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为一个集团势力内部一个成员!你如果打死了决心不想参与政治,没有人能够勉强你!
张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并不想参与政治,他是一生所做的事情,更多的是为了赢得一个。统一的天下,或者一开始就是对抗暴秦,但是后来弃除霸王,项羽把他韩国贵族给杀光了。最后他想报复西楚霸王项羽。最后,刘邦干掉西楚霸王项羽之后,心愿一了,我什么事情都不想干了,所以无心于政治就退出了政治,因此没有任何。政治上面的丝线能够牵扯的了他!
但是刘伯温不同,刘伯温这个人就是想要创立一方公民伟业,他想投身到政治之中,他想获得一些其他人没把他获得的东西。因此当雇员张想要找一个能够监察百官的这样一个人选的时候,他能够出现在朱元璋的面前,并且能够在朱元璋面前答应做这样的事情!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刘伯温想做,所以最后他被朱元璋死死的绑在了战车之上,而张良一开始就摆定心思不想做,所以没有人能够勉强的了他!
张良作为曾经的贵族子弟,对财富和权力的渴望远远低于绝大部分帝王身边的“谋士”,虽然刘邦从来都不止将张良当成是一个谋士,但是张良却一直都在做谋士应该做的事儿。历史上的张良一直挂的都是虚职,从来没有像陈平当都尉那样拉过仇恨,他也很少去主动谏止刘邦一些行为,反而更多是刘邦主动问策之时,才给予解答。大汉朝建立以后,满朝文武都在争功抢位,唯有张良在让位、避嫌,这是相当难得的。
常听评书的朋友印象中的刘伯温,是那个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早已看破世间事,只是偶尔点拨帝王烦心之事而已。
然而,历史上的刘伯温还是一个挺热衷于官场的人,早年间的刘伯温就曾在元政府中考中过进士,后来还做过正八品的县丞。
后来在助朱元璋之后,他的官职也一直不小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对朱元璋提建议的方式也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说,在公元1367年,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当时身为太史令的刘伯温就曾经给朱元璋上了一书,说荧惑星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
后来,大明建立以后,身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的刘伯温又向朱元璋提出:宋元之所以失天下,就是因为施政过于宽纵,所以应该整肃纲幻。朱元璋慨然批准,当时满朝文武无不畏惧刘伯温之威严,后来还因为严格执法,刘伯温与丞相李善长之间产生了隔阂。
于是,在李善长的带动下,一大批对刘伯温不满之人都站出来诬陷、弹劾刘伯温,朱元璋虽然未动刘伯温,但印象自然已不如当初。说来也该着刘伯温运气不好,当时正值大旱,朱元璋下令群臣献策,自以为又找到机会帮人的刘伯温站出来说,是因为士卒亡故之后,他们的妻子被迁入他营居住而导致了阴气郁结,只要调和阴阳之气,便可迎来降雨。结果,这一次刘伯温失算了,十天之后仍不见雨,刘伯温也只好请辞了,他与朱元璋的良好关系自此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说张良与刘伯温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刘邦和朱元璋的态度,但假如说刘伯温真的跟张良一样洒脱的话,他的晚年生活应该还能更安逸一些。不过,相对很多明武很多功臣而言,刘伯温的晚年还算是相对比较好的了,说明朱元璋虽然对待刘伯温已大不如前,但毕竟还算是念及旧情的。
这是个有意思的跨朝代人物对比问题,我是津城,我来回答。
为什么刘邦能放走张良,朱元璋却不能放走刘伯温?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刘邦比朱元璋更大度,另一方面是张良比刘伯温更聪明。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
很多人都喜欢把朱元璋和刘邦做对比,因为他们很像,都是出身平庸的草莽英雄,夺取江山后又都是杀功臣的主。
但是,与刘邦相比,朱元璋出身更低,杀伐更多。
刘邦杀的功臣,基本上都是得到封王的功臣,比如韩信,比如彭越,比如英布等,而对于在朝堂上的柱国大臣并没有大规模进行杀戮。
比如萧何,比如曹参,比如陈平,比如周勃,比如夏侯婴,再比如我们今天讨论的张良。
而朱元璋就不同了,他远没有汉高祖刘邦“大度”。
在杀人上,开国功臣除了汤和等4位大臣没有被杀,和他一起打天下的李善长、徐达,都被赐死。
在杀人规模上,朱元璋动辄牵连甚广,动辄几万人,比如著名的胡惟庸案,再比如蓝玉案,都是几万人的杀,大量开国功臣被屠戮。
从这方面看,刘邦能容下那么多大臣,又为何不会放过一个主动归养解除威胁的张良呢?
朱元璋对他的从小玩伴徐达都不放过,更何况半路加入的刘伯温呢?
张良是在刘邦打败项羽后就主动归养山林了,退的比较早。
而且,为了解除刘邦的担心,张良并没有回到故乡,而是在长安附近选择了一块儿地方。
这样,张良就没有了“勾结乡党”的可能,而且就在天子脚下,刘邦随时都能知道他的动态。
再看看刘伯温,那就不同了,刘伯温在家乡青田,可谓是德高望重,早年的刘伯温就曾自己训练乡勇来“剿杀”“义军”。
既然有此能力和威望,如果再聚众造反,谁又能保障不成祸害呢?
再说,青田远离京城,所谓天高皇帝远,朱元璋难以及时掌握刘伯温的举动,自然不放心。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张良比刘伯温“聪明”,也比刘伯温更加懂得如何让皇帝“放心”。
综上所述,君臣一比,我们就知道了为何刘邦能让张良归养、朱元璋却不肯放刘伯温走的原因了。
对此,大家怎么看?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的朋友随手关注,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创,严禁洗稿抄袭,侵权必究!】
提问者就这么笃定朱元璋杀死了刘伯温?这点没有任何历史实证说明。因此,提问者本身就是带着“预定假设”提问。刘邦放走张良在于张良对其没有统治威胁,同理,刘伯温既不是武将也不具备李善长的威望也没有统治威胁。刘伯温更多的是被后世“吹捧”出的神仙。
刘伯温作为“元朝降臣”,刘基本身就带着原罪。因此,他在“功臣集团”内部属于“不会有威胁”的人,从常理判断刘伯温被胡惟庸毒杀可能性更大
朱元璋对“元朝降臣”中的武将的屠戮是后于其他派系的,这充分说明“元朝降臣”的威胁性低,武将们之所以被屠戮主要是他对“元朝降臣”本身的不信任。也就是他们的“忠诚度”不够。
刘伯温其实也是如此。后世对刘基的吹捧中往往忽略了刘伯温在为元朝绞杀起义军时,属于态度和手段都比较强硬的汉儒臣。刘基是儒家对于起义军是带有“蔑视”心理的,这也是为何明朝建立初期,许多儒家弟子宁可跟随元顺帝北逃也不愿帮助朱元璋是一个道理。
尽管刘基的心理没那些人那么强,从起初对起义军的敌视看,刘伯温的“蔑视心理”是有的。这就注定让其是官员中的少数派。既然是少数派,也就没有动摇“皇权”的实力。犯不着去杀他。
因此,反而是政治斗争中的胡惟庸害他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胡惟庸才能不高、心眼儿也不够宽广。再加上前文所说的刘伯温的“文人狂”,对胡惟庸的心理伤害、利益伤害、可能的自己胡想(诸如会不会替代自己等)杀死刘基的可能性更大。
刘邦杀功臣杀的其实并不多,主要是铲除“异姓王”,而且吕后在背后成为最积极推动力量。但张良懂得“躲”从来不参与“皇权内部斗争”反而为吕后出过主意保住地位,因此,才得以安稳退隐
张良作为韩国贵族,一心想让韩国再起。但是,天不遂人愿,韩国将永远不可能再出现。所以,张良的第一个梦想已经失去。再加上看到刘邦对于“可能威胁皇权的人”比较狠,特别是张良自身的功绩有目共睹,为此,张良很识趣地经常“养病在家”。基本不去参与权利斗争、后宫宫斗。
为此,张良反而躲过了“最危险的敌人”吕后。吕后其实比刘邦更可怕,刘邦作为皇帝毕竟要“大面儿上”过得去,但是吕后则是“幕后人”可以用狠、用毒。当然,这里面有没有刘邦装作不知,咱就不清楚了。然而,我们都应该明确:刘邦活着的时候是没有斗过吕后的,刘邦要不是分封诸子,以吕后的狠,刘邦的儿子们、孙子们早就不在了。
但是,刘邦惹不起的女人吕后却对张良感恩。因为,刘邦曾经想“易太子”。吕后大为惊慌。最终,张良让吕后去请“商山四皓”去阻止,结果成功。
张良惹不起刘邦,刘邦惹不起吕后。
张良得以善终。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