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因而,有没有后人,似乎是不需做出判断的。但是,施耐庵写《水浒传》,很多形象都是有原型的。至少,三十六天罡中的人物,能够在历史中隐约看到他们的影子。
既然如此,武松便有可能留下后人。那么,武松到底有没有后代,假如有,又会是谁呢?
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武松
第二十二回书中,宋江逃到柴进庄上,遇到了同样来此避祸的武松。此时的武松,还是一个俗家之人,更是一个问题青年。宋江一见此人便非常喜欢,后来,还结为异性兄弟。
当武松得知被他打的本处机密并没有被打死,身上没了人命官司,便辞别柴进、宋江,前往清河县探望哥哥武大郎。途径景阳冈时,武松打死了一只白额吊睛猛虎,因此,被阳谷县知县看中,留在了当地做了一名都头。偏巧,武大也从清河县搬到了阳谷县,兄弟二人便在异地他乡重逢了。
兄弟二人分别一年之后,家中发生了很多事,其中一件大事,便是武大郎给武松娶了一个嫂子,名叫潘金莲。于是,便引出了武松杀嫂、斗杀西门庆的故事,武二郎也因此被发配充军到了孟州牢城。
孟州牢城的管营公子金眼彪施恩是一个地痞恶霸,笼络武松以黑制黑,醉打蒋门神,夺回了快活林,向过往客商、过路妓女买路钱、保护费。这件事情引发了连环以黑制黑案,武松被蒋门神结连孟州都监、团练栽赃陷害,再度被判充军。蒋门神这个黑帮为彻底打掉施恩这个黑帮,便设计在押解途中结果了武松。
武二郎何其神勇,在飞云浦完美反杀,将蒋门神和张都监派来的四个刺客全部杀死。有仇必报的武二爷从飞云浦潜回都监府,一夜之间斩杀一十五人。血洗都监府之后,武松继续逃亡,路过十字坡时,孙二娘做主,把武松打扮成行者,以躲避官府缉捕。于是,武松就得了伴随他后半生的绰号“行者”。
这便是《水浒传》未上梁山时的武松,施耐庵在此前“武松”的蓝本人物中,大约只用了“行者”这样一个标识,其他故事,应当基本上是再加工、再创作的,也就是说,武松这个形象基本上是虚构的。
很多读者认为,武松没有绰号,“行者”并不是一个绰号。其实,武松这个绰号大有来历,无论《大宋宣和遗事》还是《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武松都是“行者”。何谓行者?且看看龚开是如何赞武松的:
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龚开说武松是“优婆塞”,什么是“优婆塞”呢?这是一个来自西方佛教的音译名词,指的是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五戒(鲁智深便受此戒)的男子。北宋时期还规定,出家做和尚,必须从小(十岁)便要带发修行。因而,武松这个蓝本人物,早就是“行者”了。
可见,《水浒传》中的武松是有原型的,这是一个修行的善男,但却干着酒色财气与杀人的勾当,名副其实的“花和尚”。所以,武松上了二龙山之后,便与书中的花和尚形影不离了。
既然是早就修行,立志要做和尚,恐怕便很难有后代了。
杭州有没有武松
杭州有一位侠士,据说也是武松的原型。其故事大致是这样的:这个武松原本是一个江湖义士,生得高大威猛,武艺又好。杭州知府高权看中了颇有狭义风范的武松,便把他招进州府,做了一名都头,后来,又提拔为提辖。
因为高权得罪了权贵,遭到陷害而被罢官,蔡京的儿子蔡鋆继任高权做了杭州知府。武松也因此被赶出了州府衙门,继续做他的艺人。然而,蔡鋆在杭州知府任上为非作歹,鱼肉百姓,得了“蔡虎”这样一个绰号。为报答高权的知遇之恩,为当地百姓除害,武松乘蔡鋆出巡之际,手持利刃刺杀了蔡鋆。这个武松没有像《水浒传》武松那样逃了出来,而是被抓进了大牢,不久,就死在了牢房之中。
杭州武松是能够查到依据的,据说,《浙江通志》、《临安县志》都有他的事迹,杭州也有武松墓作证。同时,有观点认为,《水浒传》的作者就是杭州人(钱塘)。所以,《水浒传》中的武松原型就出自杭州武松,武松打虎就是杀“蔡虎”。
对于这个说法,绿野老道持谨慎的怀疑态度。为何?
北宋时期是没有提辖这个官名和官职的,“提辖”是因为北宋实行军政合一体制,路、地方长官军政统管,有“提辖兵甲盗贼公事”的职责,并不是单独设立的武官官职。《宋史·职官志七》说:" 崇宁中,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
提辖作为官职,是在南宋绍兴六年之后,宋江签订《绍兴协议》划定边境,开设边境榷场,在榷场中置提辖一名。《文献通考·职官十四》就说:" 绍兴六年诏,杂买务杂卖场置提辖官一员。"后来,“提辖”这个职责被引入官府,称之为“内提辖”。
地方志中的武松,有很清楚的生卒年:1055-1126年,基本上生活在宋徽宗时期。此时,北宋根本就没有“提辖”这个官职。《水浒传》中,只有两个真正的提辖,曾头市的曾弄是最货真价实的,然后是鲁达,此人是内提辖。即便如此,也是施耐庵借助了南宋的官名,北宋时期没有。
《水浒传》可以做艺术处理,搞这样的穿越。但是,史志这样搞,就欠缺严谨了。即便是杭州真的有这样一个武松,也应当认真的考证一番,留下这样一个硬伤,实不足取。而且,据说,杭州武松墓是空的。
既然如此,这个武松当然也就没有后代了。
这个“武松”有后代
武松的另一个原型,据说是施耐庵的表弟卞元亨。此人是元末以军首领张士诚的部将,据说,张士诚十八条扁担起事反元时,卞元亨就是其中之一。假如说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十八条扁担的故事是否就是梁山三十六天罡的灵感来源呢?施耐庵以此为线索,恰好又有宋江三十六人梁山聚义,便以此写了《水浒传》故事?
据说,卞元亨做了张士诚手下战将后,便力邀施耐庵入伙。因为,传说还讲到,施耐庵是刘伯温的好友,甚至是同榜进士,一定也是足智多谋的。这个传说似乎也能从《水浒传》中得到印证,书中的吴用确实是智谋很广的谋士,施耐庵若不是智谋之士,恐怕也很难写出这样一个梁山军师。
既然是表兄弟关系,施耐庵当然就非常了解卞元亨了。这个卞元亨是一个很有名的壮士,据说,也有嫂子不贤,怒而杀之的经历。更巧合的是,卞元亨曾经踢杀过一只猛虎。虽然不是打虎,但踢虎用脚,大概又启发了施耐庵写武松武功的灵感,“玉环步”、“鸳鸯脚”或许与此有关。
总而言之,武松的原型大概又来自于元末明初、与施耐庵又亲戚关系的卞元亨。如果卞元亨就是“武松”,那么,这个武松就有后代了。
卞元亨(公元1328~1419),盐城县东溟(今江苏盐城市便仓镇)人。此人膂力过人,能举千斤,与武松举石墩很有一拼。张士诚失败自杀后,卞元亨屡次拒绝了朱元璋的征召。后来,因为诗句“恐使田横客笑人”表达了自己学壮士田横不投降的志向,从而得罪了朱元璋,被发配到辽东充军。朱元璋死后,永乐元年(1403年),被赦返回,永乐十七年去世,享年九十一岁。
卞元亨活了这么久,也是留下了后代的。因朱元璋大修卞氏元祖墓,卞元亨大概很感动,虽然自己与长子卞茂没有效力大明,但三子卞艾,五子卞苹,六子卞芬等为明屯军逐虏开疆辟土征战且绝大多数血洒疆场,鉄血满门,多人死因军功追封将军。
据专家考证,盖州卞氏便是卞元亨的后代。这条证据,出自“明怀远将军卞世祥墓志”。卞世祥官至盖州卫管屯指挥,御授怀远将军。这大概应当是卞元亨发配辽东时,留下的后代吧。不过,这一条证据目前仍然还在考订之中。
《水浒传》作者到底是谁,争议很多,即便就是施耐庵所作,这个施耐庵到底又是谁,也是个疑问。同理,《水浒传》的作者与卞元亨是否是表兄弟,也是十分存疑的。因而,武松到底是谁,他有没有后代,也是一个无法得到答案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