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怎么看待农村的换亲现象?

怎么看待农村的换亲现象?

2020-11-22 12:31阅读(59)

怎么看待农村的换亲现象?:换亲是封建社会,一直流传在上世纪八0年代前,最盛行也就是70年代左右,那是候换亲的少,但是也有,基本都是转亲,作为新时代:-换亲,

1

换亲是封建社会,一直流传在上世纪八0年代前,最盛行也就是70年代左右,那是候换亲的少,但是也有,基本都是转亲,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换亲和转亲了,农村人农民工万岁说一说什么是换亲,什么是转亲。换亲也就是两家的儿子和女儿互相对换结婚,作为夫妻。转亲也就是三个家庭的儿女互相结婚。作为夫妻,

换亲的家庭,有了小孩,没法叫,除了爸妈外,当然叫舅舅,舅舅的老婆不叫舅妈,叫姑姑。换亲也有,但很少,转亲的多,互相叫什么也说得过去。

因为在70年代,家家都穷,那个时候,也不要彩礼,男方给女方买个头巾《当时都叫白沙巾》女方给男方买双袜子。就这,就订婚了,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彩礼。为什么还换亲和转亲,在农村那是侯是靠工份分粮食吃饭,一年每人口粮30斤小麦,基它的红薯玉米。弄点榆树叶,找个野菜吃。就这样一年一年的过。更重要的是,没房子,七八口人的家庭也就两间小瓦房,住都成问题,夏天,男人们睡到场里看场,睡到地里看庄稼。冬天睡牛屋。草屋。一个大床上基本睡一家人。这就形成了换亲和转亲。当然那个年代,社会风气好,夏天男男女女都睡在大街上。别说强奸犯,就连小偷小模都没有。

换亲,转亲以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了。谢谢。

2

首先说明一下,换亲曾是过去农村贫苦家庭的一种婚约形式,但现在农村的换亲现象几乎已经绝迹,已不再是农村的污点了。


过去农村的贫困家庭男子结婚是最大的负担,很多人因为没钱而打一辈子光棍,而有女儿的家庭要稍微好一些,因为通过女儿的婚姻可以给家庭来了一笔可观的彩礼,所以越是贫困的地区,彩礼往往越高,这也是只有男孩的家庭光棍越多的原因。

但换亲不是靠女儿挣彩礼了,而是强迫女儿嫁到另一方家庭里,让对方家庭的女孩回嫁到自己家里,跟自己的哥哥或弟弟结婚。

换亲的双方家庭往往都是比较贫困的,受伤最大的就是女孩了,因为被迫嫁过去,对方的年龄,长相等都不是所能选择的,自己仅是婚约中的一种筹码。

换亲按照现在的婚姻观来说是绝对要杜绝的,但在贫困地区,相对自由的婚姻观意味着出现更多的光棍汉,所以贫穷与落后一直是换亲这种特殊婚约形式的鲜明底色。

换亲的经济学解释

在农村择偶的条件约束下,贫困家庭的女孩成了家里的优势资源,进而演变成了一种相互交换或交易的筹码,在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女孩更是失去了自由婚姻的权利,所以对婚姻需求和资源相对平衡的家庭,换亲成了他们的一种经济选择。

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大大改善,换亲这种婚约形式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也慢慢消失了,我想贫困并非简单地限制了人们的思维,而是制约人们行为的约束条件,当我们消除掉贫困这个强约束条件,很多问题都自然化解了。

回家的路上您并不孤独,【大乡】承载您的乡土,乡村和乡情!欢迎关注!

3

在农村换亲最多的要算是八十年代,我是八五年从部队退伍的,那时农村已分田到户五六年了,生活上虽然艰苦,但粮食已经自给自足,还交任务粮,也就是农业税。



那时农村家庭兄弟姐妹多,年龄最多相隔二至三岁,有的一年一个,都是六几年垦荒扩种有的吃的时候生下来的,一家兄弟只少三四个,到了八十年代都已是结婚的年龄了。那时结婚彩礼在农村叫“八字钿”,也就是八块钱。可是对农村贫困家庭来说,八块钱都拿不出来。所以,有的农村好事者就想到换亲。所谓换亲,就让自己的女儿帮儿子换老婆。



换亲唯一好的就是省钱,不要彩礼,嫁妆自个买,摆洒席酒水钱自己管自己的。换亲给大多家庭带来的都是悲剧。如果娘家嫂子有囗经气回娘家,那么这家姑娘也会回娘家,这个要离婚,那个自然不会再继续过下去,有很多换亲的家庭到最后都是家破人亡,悲剧一个接一个,我亲眼目睹的都很多,跟我差不多大年纪的都知道,换亲带来的婚姻不是奔幸福,更多的是痛苦。



2000年以后,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下姑娘都往城里打工去了,在城里她们找到了真爱,从此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再也不会任由父母摆布,为哥哥弟弟换亲。从而,农村换亲现象几乎都没有了。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根本用不着换亲,没钱没车没房注定光棍,有钱有车有房有彩礼的就有老婆,二合一。两个家庭并成一个家,夫妻俩不但要扶育两个子女,而且还要赡养4个老人。

4

农村的换亲现象越来越多,主要还是彩礼的不断上扬,很多有儿子的家庭嫁女容易,儿子结婚难。于是乎,有的父母就想起了换亲一事,你的女儿嫁给我家做儿媳,我的女儿嫁给你家做媳妇,这样亲上加亲,既减轻了高昂的彩礼,又不需为儿子结婚买车买房。实事上这样的换亲现象,婚姻相对而言,还比较稳定。如果哪一家虐待了媳妇,他家的女儿也过不好。哪一家媳妇想离婚,就会引起另一对也容易离婚,说穿了就是一根藤上的蚂蚱,扯到一个另一个也跟着痛。有个别地方大人们还订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女人不得外嫁,必须满足当地男青年所需。我发现一个个家庭还比较和睦,亲戚连亲戚还比较团结。不过只要一家失信,就会引来一场恶斗。唉!说穿了,人生一世不就是上为父母,下为儿女,中为本身吗,什么爱啊情啊!都不如有老婆孩子好。再相爱的夫妻,一生一世,都会打打闹闹过几天,我认为只要两对情侣没意见,换亲也是可以的。如果父母强行包办,那可能就是一场悲剧。


5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近几年随着物价的上涨,娶媳妇结婚的费用也水涨船高。男方不说盖房子买房子,置办家具的开销,就是给女方家的彩礼就高不可攀,少则10万8万,多则20万30万,甚至更多。这就叫本已被盖房买房等开支弄 得债台高筑,焦头烂额的男方更加苦不堪言,一筹莫展。最后经高人指点,男方有姐或妹的,女方有兄或弟的,在媒人的花言巧语下换了亲。有的时候甚至出现几家互换,也就是“转亲”的情况。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年轻人的独立意识与概念的增强,农村换亲这一悲剧和现象,现在应该是比较少了。记得在我小时候,我们村和附近的村庄,时不时都会有一、两家换亲的事情发生。

农村换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和影响,一是家庭比较贫困,并且兄弟还比较多,还基本上都是老光棍;二是早些年的社会阶级成分困扰,造成很多地主、富农的孩子找对象困难;三是男方的身体、甚至心智都可能存在某种疾病或缺陷。

我个人认为,农村换亲现象,无论对两边的年轻人,还是双边的家庭,特别是女孩子,都是一种难以愈合的心灵与情感伤害。一般来说,双边男方的年龄都会偏大,甚至比女方大上十几岁,而女方的年纪一般偏小,甚至还没有达到法定的婚姻年龄,为了提速换亲,于是被迫早早就出嫁了。

换亲的另外一个问题困扰,就是男女双方都没有感情基础,并且可能还有心理上隔阂,大多数的换亲,婚姻生活和谐与快乐的概率和融和度偏低,但轻易又不能和不会离婚,于是选择隐忍和煎熬。

换亲应该是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环境下的低概率现象与事件,不具有普遍性和普遍意义。

愿天下不再有强迫的婚姻,愿有情人花好月圆终成眷属。

7

转亲,换亲。说实在也是那个时候这些父母的无奈之举!

有些农民世代务农,经济条件差。但人生中的三件大事是一定要完成的。那三件大事呢?一是儿子娶妻生子,完成传宗接代。二是修房盖屋,因为那时多是土坯房,差不多二三十年就要翻新一次。三是打发老人,包括养老,治病和治丧。一旦完成了这三件大事。就觉得轻松,完成了人生的大任务。其中,为儿子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又是最为重要的住务。

当儿子成长到一定年龄,当父母的就开始操心儿子的婚事。找媒婆,請亲友,寻找合适的女孩。儿子再渐渐长大,父母予感儿子的婚事有一定难度的时候。有的父母就开始琢磨换亲或转亲。

换亲和转亲,一旦寻找到同等意愿,门当户对的人家,会优先选择转亲。转亲即張家女儿嫁给王家儿子,王家女儿嫁给李家儿子,李家女儿嫁给張家儿子。这样转一个圈。换亲即張家女儿嫁给王家儿子,王家女儿嫁给張家儿子。当初步确定后,父母也要做明察暗访。最后确定后双方成亲。换亲和转亲主要是父母作主,剝夺了儿女的权力和幸福。

转亲和换亲是一种陋习,现在基本上没有了。

8

换亲或者转亲,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特殊婚姻。

那个年代,农村人都很贫穷,一个男劳动力一天的工钱也就是两、三毛钱。更有穷的村,还有一天一个劳力一毛多钱的。一年到头都是吃棒子面或者高粱面饼子,冠县等地以地瓜为主要粮食的农村,则一年有八九个月是吃地瓜面饼子。农村的贫穷可想而知。

好多小伙子因为穷,找不到媳妇。家里有姐弟或者兄妹二人的,父母就会把女孩留着,好给男孩子换一个媳妇。这就有了两家换亲或者三家转亲。

下面说两个真实的小故事。

一,张家和李家,是两个村的。张家有兄妹二人,李家姐弟二人,经媒人说合,两家决定换亲。于是,选一个好日子,两家同时成亲了。张家小妹嫁到李家后,有一天夫妻拌嘴打架,男人打了她一巴掌。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小妹不依不饶,哭着回了娘家。李家姑娘一看小妹回来了,也拿起包袱回了娘家。

张小妹的哥哥蹲在地上唉声叹气,老娘就坐在炕上抹眼泪,老爹则拍着桌子大骂。小妹一看这情景,娘家的日子没法过了,她好在转弯较快,就说,我就是回来看看,明天就回去。

第二天,老娘蒸了一篮子白馍馍,又拿上一篮子大萝卜,算是给亲家赔礼。老爹和哥哥赶上驴车,把小妹送回婆家,把媳妇接回来。从那以后,张小妹再也没有打架跑回娘家,因为她知道,一篮子馍馍太贵了,娘家人一年也吃不到这么多馍馍啊!

二,刘家、王家、赵家三家各有儿女一双,年龄都在二十左右,媒人说媒,三家转亲。赵家小妹嫁到了刘家,一看,男人奇丑无比,说啥也不愿意了。过了几天,找个借口就回娘家了。另外两个姑娘也就分别回了娘家。

原来是刘家的两个儿女都是相貌非常丑的人。这样,三个女孩都分别在娘家也不行啊,有个聪明人出了个主意,让王、赵两家换亲,把奇丑无比的刘家兄妹晾在了一边。

奇丑无比的刘家小妹还偏偏怀孕了,过了九个月,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反正已经有后代了,男家也不来要,这一家拉着外甥,倒也过得其乐融融。

换亲或者转亲,是贫穷时代的特殊婚姻,也是穷人为了传宗接代,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随着生活的日益富足,早就没有了这种陈规陋俗。

9

农村换亲现象,的确发生在七、八十年代,以后就慢慢地没有了。那个时候换亲还较普遍,一些穷困农户和一些地富分子(那时候划阶级)的家庭,根本就找不到媳妇,既使找到了好的姑娘由于家里太贫困,姑娘的父母及家人也会极其反对,最后还是娶不进门。

换亲的对象一般为亲戚,或三户四户连姻,你来我往,显得公平公正。其中还有少数是近亲,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近亲不能结婚的说法。

那个时候换亲的夫妻现在大多六十多岁了,日子过得蛮好,很少有打架相骂闹离婚的,如今都是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有一个好现象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他们换婚的那代人无一例离婚的案例,他们可是没一点恋爱基础呵,大多数的夫妻,在当时也跟家里闹过吵过基至逃过婚,可最后还是妥协了,建立了小家庭,虽说累点苦点,日子过得挺踏实,和和美美大半个辈子。

再看看现代的婚姻,小青年天天把爱挂在嘴边,可过不了三天爱就淡了,忘记了,结婚也快,离婚也快,就没见过有几家一帆风顺的。

真搞不清是啥原因?也许是时代不同了,人的观念得到了转变,家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

10

换亲我认为在新社会并不是很多,换亲是残酷的,必有一方的姐妹做出具大的牺牲,不是为哥哥就是为了弟弟,不用说这样的姐妹都是好样的,也是父毋的孝顺女,也有被逼无奈而寻短见的,为什么呢?说到底是一个字,穷!人穷志短,只看眼前,当然顾及不了那么多,换亲换不来亲,一般男方都是有缺陷的,嫁过去彼此的女,因为不是出于自愿,守着有缺失的男人能过好吗?那个女孩不想嫁个好人家,那个女孩没有自己心仪的人,一但一方做了出墙的红杏,结果可算而知,两方都是竹蓝打水一场空,另一方的女孩当然也不会跟另一方的男人过,还是都成了光棍,换亲还有的换,没得换的千千万,如何解决这越来越多的单生汉,一个普通人只能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大主意当然还是国家拿,三农问题解决之时,也是国家真正富強之日,期待!